51范文网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秀12篇)

时间:2024-01-14 23:42:19 作者:QJ墨客

使用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教案模板,供各位教师参考和借鉴。

高二语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的意思是“劝酒歌”。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教学目标。

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赏析与讨论。

《沂水春风》高二语文说课稿

《沂水春风》高二语文说课稿由本站会员“雷霆万钧”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

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政治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蓧丈人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沂水春风》高二语文说课稿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沂水春风》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诵读、探究、赏析。

一课时。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字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酒有关的诗歌。

(说明:以上诗歌用多媒体显示,导入语的设计,一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同时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觉的感受;二是在诗歌的诵读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初步进入诗境。)。

1、《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1、本诗背景。

在自由诵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练习二。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1、本诗的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只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象《阿q正传》一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可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

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板书:

悲——乐——愤——狂。

愤激。

2、思考练习二(2)。

明确:(见教师用书)。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作者:沈括。

原文: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译文:

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

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分去限制。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普遍的道理。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晚稻。

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采草药》教案。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2)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总析课文脉络。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根;黯()恶;愆()伏。并()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诸越则桃李冬实。

(3)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则津泽皆归其根。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作者:沈括。

原文:

译文:

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分去限制。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普遍的道理。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晚稻。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六)链接相关,触类旁通。

1.学生齐背李白《行路难·其一》(见本册教材13页),比较在情感变化上与本诗的相似点。

2.比较两诗抒情方式的异同。

六、说教学体会。

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求教学的突破口。诗歌部分和散文部分的教学,先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散文发展的历史,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平时接触到零散的古代诗文作品,与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对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具体作品的研读鉴赏时,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来把握作品。

2.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教材体例结构。教材仍按单元进行编排,每个单元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等构成。

在进行以单元为单位的学习中,首先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指导》,从《赏析指导》中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重点,学习欣赏方法,获取古诗欣赏的具体指导。

其次,对《赏析示例》精研细读。《赏析示例》所选的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文作品,通过对“示例”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品味古代诗文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既要借助教材中的赏析帮助自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文作品的方法,学会能够独立赏析古代诗文作品。

再次,《自主赏析》的作品,大胆放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在《赏析示例》所学的方法,结合文后的“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进行独立赏析,写出赏析短文。

3.在诵读中“披文入情”。语文课堂应当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古诗文的鉴赏评价更不能离开诵读。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中,要靠教师的示范带动,要靠教师的诵读指导,要靠师生共同进入古诗文的境界中,“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诵读诗文,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文的良好语感,能够深切体会诗文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音,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

4.抓好课堂的读写训练。高考中,诗歌鉴赏题是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课堂训练与高考接轨,在学生阅读、研讨、揣摩、品味的基础上,我常常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巩固自己的思维成果,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写出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成果机会,并现场给予指导和鼓励。

5.和学生一同享受“下水”的快乐。古诗文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块读,一块写,一起展示。既摸准了课堂教学的脉,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我感到:老师,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同成长。

6.充分发挥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实际教学中,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方便,几年来,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不断充实新鲜材料,始终与教学同步,帮老师备课,引导学生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整合,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已经成为我市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辅资料。运用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老师们可以进行课前语言知识预习、课堂拓展训练、相关资料延伸,也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对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进行进一步整合,进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使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已成为语文课堂训练的重要材料,成为语文课堂训练成果展示的平台。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近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习习惯。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习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将进酒。

李白。

黄河白发(起兴)悲。

金樽千金烹羊宰牛欢(乐)。

钟鼓馔玉长醉不醒愤激。

马裘美酒狂放。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

2、难点:理解《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的“双重意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导入。

1、教师课前布置: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个人阅读,也可以三、四个同学分章节读。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初读文本。

理清层次。

1、学生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跳读文本。

品味词句。

1、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摘引日记的文字。

2、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体会的文字,发表见解。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结尾对于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分。

问题2、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优缺点(或积极性与消极性)各是什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再进行概括总结:

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性:不需努力即可拥有;消极性: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性:必须努力,否则将失去。

两种爱的进一步区分在课文的第6段:母爱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对于作者提出来的关于母爱和父爱的理论,你认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此处学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论不一定要认同,学会怀疑;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成理论问题,从而有所思考。

问题3、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爱是怎样的”,由此提醒学生看清问题再作答。

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孩子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问题4、对于孩子,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四)课堂小结:弗洛姆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自恋阶段”母爱+父爱=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无条件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必赢得可以赢得。

无法赢得必须努力。

高二语文戏剧雷雨说课稿

摘要: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剧作雷雨,其戏剧冲突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本文所论述的也是戏剧冲突,是我再创造剧中人物周冲是所做的案头工作中对《雷雨》的戏剧冲突的认识与观点。

关键词:雷雨;矛盾冲突。

一、《雷雨》的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

《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就是由鲁妈(受压迫一方)的到来引起,她本人不但与周朴园(迫害一方)有根本利害冲突而且许多人的命运都与她有关,所有矛盾冲突自然而然地集中到鲁妈与周朴园两人身上,由此构成全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即“封建买办资产阶级虚伪的礼教压迫与被压迫者的斗争”,这样的戏剧冲突概括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

而次要冲突就是由鲁妈所代表的另一条悲剧主题线,其中还有以鲁大海为代表的阶级斗争以及蘩漪为代表的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主线,这两条主线所包含的矛盾冲突。

二、曹禺先生组织冲突的基本特征。

《雷雨》的戏剧冲突是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作为贯穿线索组织起来的,这有如下几点可以说明:

《雷雨》的戏剧冲突由压迫者与受压迫者组成,在受压迫一方,鲁妈所受的迫害最深,她还联结着其他受害者一方。

四凤是她女儿,四凤隐瞒着她在鲁贵的劝诱下到周公馆做女仆,在豪华奢侈的影响下,四凤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周萍以摆脱内心空虚急需另求新欢不负责任的爱,四凤的遭遇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鲁侍萍当年不幸遭遇的再现;蘩漪在周家忍受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也像投进了监狱,精神受窒息,后来受了周萍的引诱,她原以为周萍蹦够拯救她,她希望周萍能带她离开监狱似的周公馆,然而最后一点仅存的希望也遭强烈拒绝而破灭。

她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她想脱离周朴园的专制与压迫,迫于物质经济条件的依赖,她只有继续呆在周公馆。

她痛苦的喊出:“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也不是周冲的母亲!”所以,从实质来看蘩漪的遭遇就是侍萍的遭遇的继续。

至于鲁大海与周萍身上,也曲折的、不同程度的反映着侍萍的悲惨遭遇。

这样就使《雷雨》中的一切矛盾都集中到了鲁侍萍与周朴园身上,由此构成剧作的主要矛盾,这样的戏剧冲突,概括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与美学价值。

曹禺先生组织戏剧冲突,还善于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法则。

所谓相反相成就是人物与事件的对立统一,这就是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

一个戏程度戏剧冲突,总是由矛盾冲突组成,对立的双方怎样统一呢?剧作家必需尊重人物性格本身发展的逻辑,把他们身上的对立因素写足,才能求得发展的最后统一,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三、如何在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理想的戏剧冲突是人物间典型的斗争冲突,《雷雨》中的八个人物都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那么,曹禺先生是如何在冲突中显示人物形象的呢?在戏剧创作中有个原则,就是谁卷入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谁的性格就表现的最鲜明。

以周冲为例:

在分析剧本后,我得知周冲的性格是单纯、可爱的,他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对罢工工人同情,憧憬自由、平等,有乌托邦式的梦幻和理想,是封建资产阶级中分化的一份子,也是冲击封建社会的一股细流,在反抗中也时时能显示出一点微弱的力量。

在第一幕“述愿”事件中,当周冲在下定决心后,大胆的向蘩漪讲述自己爱四凤,还说要供四凤上学,没想到竟遭到了母亲断然阻挠,而周冲起初还以为他最喜欢、信任的母亲一定会同意他的想法,现在就连母亲也不赞成,还提醒他说:“你父亲的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都打破了!”。

此时周冲哪里知道在当时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志下,他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对他认为最大胆、最理解他的思想的母亲对他的阻挠是无法理解的,正是通过这个母子间的自由思想与阶级偏见的心理矛盾冲突才显示出了周冲的单纯。

在“逼药”事件中,周冲是处在尖锐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当父亲命令他把药送到母亲面前并劝母亲喝药时,他想反抗,然而在父亲的严厉压制,母亲痛苦的哭泣,以及哥哥劝服下,他屈服了。

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认识父亲的权威笼罩下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父命难抗。

在这一场冲突中,显示出周冲也是被压迫的一方,他对父亲强权的不满,显示出一点微弱的反抗力量。

在“斗府”“探风”“赶冲”“阻行”事件冲突中,表现出他轻贵贱、均贫富、同情下人,憎恶强权暴力,懂得劳动的艰辛。

具有奉献精神,思想上的进步和解放,以及表现为爱情上的大胆。

在他与四凤之间,周冲的爱情是理想和精神性的,着与四凤世俗化和功利性的爱情有本质的区别,尽管周冲把四凤作为一个理想中的女性来追求,但四凤是不会爱上周冲的,如果四凤与周冲相爱,四凤得到的将是周冲描绘的空想和不可兑现的学费,难怪四凤对周冲所描绘的天空、大海和白帆船而无动于衷。

周冲的爱情虽然还是一个早晚会醒的“渺茫的梦”,但支持这个梦的思想却是真实和进步的。

但是他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周朴园封建宗法礼教、君臣父子的压迫下,他只有以死来表达新生力量的坚决反抗性!

可见,只有把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当中,才能显示其人物性格。

所以,冲突是人物成长的土壤。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

三、说学法。

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语文成绩一般,但对《论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热情的,这从他们每次朗读时,声音都很响亮可以看出来。根据这个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小组落实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同时师生合作,分配任务。预习时,文言基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监督反馈;上课时,教师引导、点拨,适当发表倾向性言论,学生自主探求、认真研习,深入理解文本;复习时,教师讲解练习题重难点部分,对错误较集中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落实,学生查漏补缺,补充预习和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知识点,加强对文言基础和课文内容、思想、特点等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这个课时是研习文本内涵,另一课时则是练习讲评,落实基础知识。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段能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向课堂内容的导入语,希望借这个导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这堂课定个感情基调,同时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教学中。

2、整体感知。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熟悉过程,用朗读全文和概括文章内容两个步骤完成。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下面的对比探究做铺垫。

3、对比探究。这个环节是课堂重点,计划用时25分钟。这里有三个对比,一是三子之间的对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还要一个是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三子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而他们和曾皙的对比还要结合对“沂水春风图”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对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关语段的意思,还要明确他一贯的治国策略和终极政治理想。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整篇文章应该能比较深入地理解。

4、总结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反思整个课堂学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表格,以此来展示教学流程和思维流程,既对主要教学内容起一个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觉得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各个环节的进行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学内容,也便于他们的记忆。

六、说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我个人觉得学生比较配合,师生互动开展得不错,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对这节课的预设。最大的问题我感觉在于拓展不够,基本上只是立足文本,没有结合课外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学生文史知识掌握得并不充足,这就使得他们在分析、概括时只能拘泥于文本,而无法结合课外知识,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我在上课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外资料补充,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够,这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类积累文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志寸高远、穷且益坚的精神品质。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培养志寸高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

了解对偶与用典。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都会用到,最重要的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教与学都落到实处。

根据文本所处位置及内容含量,我将使用两个课时讲授本文,第一个课时着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个课时重在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大家都学习过的人教版必修七年级所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出对王勃的介绍。学生对王勃并不陌生,在课前又查阅过相关资料,此处就由学生起来讲述,教师补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学生读后找出文中写景段落(2、3)。此处按照长文短教,难文精教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在继续学习中举一反三。

教师按照“重点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特殊句式”六大类范讲第2段。

访风景于崇阿。

4、全班诵读第3段,之后同桌之间讨论或个人独立查阅资料,按照老师范讲第2段的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第3段的学习。

学生课下在笔记本上独立完成课文剩下段落文言知识的积累,此项任务要列入课外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并作出负责的反馈和评价,可结合本册书后面“梳理探究”模块中《文言词语和句式》来讲解,使学生养成习惯。当然,这个好习惯从初学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就要养成,长期积累,必出成绩。

5、全班齐读2、3段,乘胜追击,试着背诵,减轻课下背诵负担,同时巩固加深已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