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专业18篇)

时间:2024-01-13 07:01:11 作者:琉璃

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读后感是对读书体验的总结与回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写作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今天午休,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等一系列教育视频。其中,有几个镜头使我记忆犹新,各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但我看到公祭仪式死难同胞的名单的时候,心中又不免有些心酸。

当我知道死难同胞人数达30万时,我心怦然一震,那可是死去的人数,怎么会这么多呢。在看到第一个镜头——一位孕妇身后,有几个日本鬼子手持刀,将孕妇打倒在地,孕妇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去与鬼子搏斗,但完全没有机会挣扎。最残忍的是鬼子并没有就这样过算了,他接着用刀刺向了孕妇的肚子,一个胚胎,肠子也被卷了出来,地上流满了鲜红的血,孕妇那痛苦的表情我始终忘不了。

那么多强烈爱国之心的人,我郑重承诺,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在书里,我了解到这样一个可悲又可恨的民族:日本士兵在世界观建立最关键的时期,被封锁在“帝国主义”思想的囚牢里,接受严苛、惨无人道的训练。

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自大、好强,军国主义抹杀了他们的个人主义。

在南京大屠杀之前,他们曾经妄想三个月征服全中国。

在这一痴念破灭后,才燃着“复仇”的火向南京进发。

而后在南京所进行的一系列泯灭人性的罪行,很难说,这其中没有为他们自己遮羞的成分。

美梦破碎,恼羞成怒,借我国人的性命发泄怒火,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除此之外,日军还将他们自己在受训时所受的无人道的折磨,百倍千倍地报复在无辜百姓的身上。

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在军队中处在阶级最底层的他们心里本就压抑着不可计的怒火,而当他们终于面对自己可以随意处置的人时,自然就变本加厉。

一样的年纪,有敬畏生命的青年,也有杀人如麻的怪物。

这本书里并不只一味痛斥日本人的恶,而将所有中国人都放在一个无辜无害的位置,它极其客观地分析了造成南京大屠杀这一惨案的内外部原因,让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历史就这样展露在我们眼前。

可是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日军的种种暴行固然可恨,但至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对待这段历史所表露出的无所谓的态度,从教科书,到媒体新闻、学术研究各种方面,他们都在尽力避开这个话题,试图篡改、抹灭这段历史。

历史到底被遗忘了多少啊,时代的车轮一直在前进,可那是碾压在前人堆积如山的尸体上啊。

我看着书中血腥的描写,一半是震撼,一半是苍白无力感。历史已经发生,再痛心疾首仍是无济于事。唯有当代的我们,不忘过往,以史为鉴。

谨记,勿忘国耻。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吧主昨天有幸听了余秀华的讲座。她是一位诗人,一位残障人士。她乐观、深邃,有思考。她思考时代、文化、学习、个性,当然还有诗歌。吧主认为她完美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姿态。

其中,她提到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学习。那什么是系统学习呢?她说从碎片化的信息里捕捉到一个点,你详细研究开去就是了。

比如,你在新媒体上看到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你不是盲目地转发,而是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读一读,找到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看一看。我们这篇的分享者janie就是这么一位系统学习的人。

文末可以给作者janie点赞和留言,想要《南京大屠杀》电子书的,可以在公众号对话窗回复“索书”二字,即可得到电子书的获取方式。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作为一名90后,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读书时历史课本上近代史的那一个单元。“30万”和“日本军官的百人斩比赛”成了我结束义务教育生涯后对那段历史留下的唯一印象。

在没看张纯如这本着作之前,对日本士兵那些骇人听闻暴行的感知也只源于多年前读《京华烟云》里对日本士兵玷污老妇幼童的描写。那些对日军侵华的描写段落曾经给年少的我带来很不好的阅读体验(即使这样那也是我当时很喜欢的一本书)。

人类总是向往美好的东西,对任何邪恶阴暗的事物都有着本能的排斥。也许这也是一部分人不愿意触碰这么沉重历史的原因。看到南京游玩攻略中这样的一个帖子,“纪念馆太沉重了不想去,请问南京还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长达300多公里。他们身上的血液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比起以上只占几格字符的数据,书末的照片给读者带来了更加直白的感官刺激。在寒冬窗外凌冽的风声中,我就这么一字一句看着日军禽兽般的恶行。

想起今年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二十二》,五十人的放映厅里,坐满了拿着爆米花和水果茶的年轻人。深圳的排片场次很少,那是晚上七点多,很多人都还没吃饭。然而当灯光暗下来,在这部除了风声、雨声外很少有背景音的纪录片渲染出来的压抑气氛下,放映厅里没有一个人吃东西。偶尔有情侣交头耳语,也能在旁人善意的嘘声提示下安静下来。贯穿整场的唯一噪音,是黑暗中的那些抽泣和吸气声。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不该只是一句口号。那些在战争中努力挣扎存活下来的人们,在其后的一生中受尽着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折磨。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日本政府的赔偿,乃至一句道歉。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又何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呢。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作文2

今年是抗战76周年,在这喜庆之年,中国人民沉浸在欢乐之中。可谁知道,在黑暗的旧中国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受人欺辱,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从37年开始,中国又饱受了8年可怕的战争。

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因为这次大屠杀对中国,对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造成沉重的伤害。暑假的一天,在观看《南京大屠杀》后,我深受启发。感到日本鬼子是多么地残无人道,而中国人民又是多么地可怜!

刚开始的声音就非常悲伤,仿佛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当时的惨况。影片刚开始就放出了一对夫妇与其子女。他们从上海逃到南京来避难。可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南京也是日本鬼子的一块肥肉,虽逃出了上海,但却遭遇了一样的悲惨下场。

由于军队抵抗不了日军,不仅丢了城,而且有的死、有的伤、有的被俘。于是,南京就被无情的日本鬼子大规模洗劫。有人幸运地躲进地洞免于一死,而不幸运的则被不留情面地枪决。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么无能,要去那样逃避?他们心里还有“中国”这个名词吗?

往事虽已过去,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但是,说不准就在接下来的一秒、一分、一时,世界将再次混乱,到那时如果我们还是落后、无能,仗势凌弱或许会在我们身上重现。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时刻记住那句铭刻于心的话:“落后就要挨打呀”!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浮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早已成为历史,但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落下了深深地烙印。可以非常严肃的说,这对中国来说是永远都洗刷不了的耻辱。

作为一名初中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友谊。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是永远都不可能忘掉这段灾难的历史。俗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南京大屠杀发生以来,作为杀害了中国超过30万人的日本,从来没有对中国表示歉意,甚至还一次又一次的祭拜靖国神社,更让中国人民气愤的是,日本还试图想要篡改历史,掩盖事实的真相。这不仅伤害了中日几千年来的友谊,还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历史的教训,吸取教训,使警钟长鸣。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本书详细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在南京发生了哪些暴行、拉贝等人对难民的救援、对历史的反思及检讨。作为一个沉重的故事,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被翻译成15种文字,让许多普通人知道了这件事。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想要把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事件写出来而没有错误,是很难的。一位老师曾经说,源流辨析就是要说清楚盐是怎么咸的。这话乍一听很矛盾,细想之下又确实是这样。许多学者在说清楚上,搞了大量备注和前言后绪,写了许多普通人读起来很吃力的书,这些书不存在事实错误,可是读到的人很少,影响力也就小。所以,私以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普通读者了解这一事件,尤其作者用英语写作,让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人了解该事件,这也是许多学术论文达不到的。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思考,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辩证的看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这部电影讲了日军把杀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活埋南京市民,两个军官还举行杀百人比赛,残忍地把小孩往墙上撞,还乐在其中……屠杀持续了好几天,南京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中。每天听到的是哭爹喊娘声、开枪声、爆炸声。难闻的尸臭和血腥味弥漫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尸体,活的人们不知所措的逃亡,哭喊尖叫。那一双双绝望呆呆的小眼睛,使整个南京恐慌起来。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那无尽的恐惧。

其中有一个片段:日本兵踢开了一个房子的大门。人们站了起来,立刻遭到枪毙。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残忍的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在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手榴弹,一声爆炸就结束了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孩的鲜活的生命。日本人是多么的残忍啊!

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悲愤,心情十分沉重,35万人啊,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多么大的数字啊!而且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一段历史永远不会改变。它警示着我们,一定要奋发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越来越强大,永远不被任何国家瞧不起!然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落在我们身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为和我

(一)。

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愤怒和痛恨日本帝国主义。

在大屠杀之前,南京大约有100万余人,结果被日本帝国主义杀了39万多人,还放肆地夺抢南京的平民百姓的钱财和东西。夺抢过后,还放火烧了屋子和店铺。这是中华历史上多大的损失啊!

这些可恶杀人魔,在我们中国领土上横之霸也。为什么我们中国会受到别的国家的欺负,这要怪清朝政府无能,清朝皇帝总想着自己完全不顾他人感受。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字

提到南京,我不知为何,脑袋里只有色彩绚丽的琉璃顶,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看的电影里面的情景。关于《南京大屠杀》,我第一次真正想要去阅读这本书,是在2019年的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参观华侨博物院,看到在海外的侨胞的专题,张纯如女士的照片美得让人动容。

那时候的我站在展馆里,思考着这样貌美的女子,是如何看待那场八十年前的浩劫,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创伤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华侨博物院回来,我去图书馆借了书,这一读,就过去了一年。拖拖拉拉阅读这么久,从来不是因为书里的文字不够吸引人,而是太久不读书,已经丧失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终究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

读书的时候一边愤慨日军恶行之暴,一遍怒国人之不争。渐渐地,我好像有一点点明白了,为什么日军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暴行,为什么国人人数众多却没有丝毫反抗而沦为刀俎下的鱼肉。这些长久以来都被我视为不解的问题,张纯如女士慢慢帮我解开了困惑。

为什么日军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暴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低级日军的训练模式,是来自上级军官的辱骂、暴打,是所谓的“爱的行动”。这些低级的士兵在受到残酷的虐待和无尽的折磨之后,一旦拥有了一定的权利,便会进行“压迫转移”,把曾经受到的这些痛苦和不堪,转移到手无寸铁的中国人面前。在那个信仰天皇至上的军队里,他们被灌输着中国人的人命毫不值钱的观念,他们接受了洗脑,习惯于草菅人命,然后用暴虐的手段将过往训练中受到的屈辱以更残暴的方式发泄到中国人的身上。

陈述着几十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的事实。他们说,历史应当被铭记;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不懂。

张纯如女士是为帮助我这样的后人了解、记忆南京大屠杀而生的。她的清澈纯粹的眼睛里,装尽了世间最丑陋的恶,再用最客观有力的语言,席卷每个读者的内心,发人深省。她柔弱却从来不是不堪一击。归于天国是因完成了使命。纪念张纯如女士。纪念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我的内心说不出的伤痛。

那是血的事实,那是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愤怒和触目惊心的国耻——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灭绝人性的抢劫、焚烧、破坏和屠杀。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19余名,压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南京》里讲述的是日军大举进攻我国南京中的幸存者的所见所闻。

数十万人成为冷血日本军的刀下亡魂,两万妇女惨遭强暴凌辱。他们还说他们在南京太无聊,就请一些妇女来热闹一下。其实那哪是请,简直就是抢他们抓来下至12岁,上至60岁的妇女,让她们受净百般凌辱,如果他们反抗的话,就杀死她们的家人。有些女人和女孩都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甚至把头发剔光了。

日军到了街上后,就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遍地都是尸体。有些人躺在地上装死,结果被日本军发现,于是日军往尸体上洒满汽油,一把火,把那些尸体烧成了灰烬。

他们还把进南京的人留在城里,要不然就杀掉,为的是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南京的现状。

他们还录下了他们给小孩糖吃,给难民水喝。但是却没录下他们强暴妇女的镜头。他们说日本皇军热爱生命,却在街头肆意杀人。

我记得,有一个老奶奶说,她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妹妹躲在一起,可还是被日本军发现了。他被刺了几枪后,就昏死过去。等她醒来后,发现爸爸妈妈倒在血泊之中,她跑出去一看,妹妹被丢在外面,死了。

有句话说的好:仇恨可以忘记,但是悲伤却不能忘记。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终止了先前强大的军事用品需求,日本的军工厂纷纷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大萧条”随之而来,美国奢侈品消费锐减,日本的出口贸易陷入瘫痪。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剧增,贫困的农民和渔民被迫卖女为妓。

通货膨胀、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凄惨的社会形势进一步恶化。一部分人主张运用日本学习到的最新技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另一部分人则期冀利用本国军事优势对外扩张和征服邻邦,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狂热支持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要求建立军事独裁政府,限制个人财产,将产权收归国有,并控制亚洲。

这些主张激发了下层军官的野心,他们出身农村,年轻气盛,自然不信任东京的政客,并迫不及待地渴望飞黄腾达,现代日本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潜藏着极大的施暴隐患,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军队对其官兵施加的独断专行和残酷虐待;二是日本社会的等级特性,这种等级制度中的社会地位是由与天皇的亲疏远近决定的。在侵占南京之前,日本军队就已令自己的士兵蒙受了无尽的羞辱。

日本士兵被迫给军官洗内裤,或是顺从地站着任由上级打自己耳光,直到被打得鲜血直流。在等级制度中,那些权力最小的人一旦掌握了更低阶层的生杀大权,往往极具虐待狂倾向,而日本士兵到达海外后,他们在严酷的等级制度中积聚的愤怒突然找到了发泄口。在国外或殖民地,日军作为天皇的代表,对该地民众享有极大的权力。

在中国,即使地位最低的日本士兵也比当地最有权势和名望的中国人地位高,由此不难看出,多年来一直压抑的对权威的愤怒、仇恨和恐惧终于在南京爆发为无法控制的暴虐行为。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机缘巧合之下读了这本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纪实类书籍。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但真正去了解这段历史时又无不痛心疾首。愤怒于日军的残忍,愤恨于x军队的“撤离”,又因群众的不反抗而不解,看到百姓被骗出安全区的情节又不禁难过——站在上帝视角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命运。

我敬佩为保护南京同胞做出努力的外国友人,但不知道的却是他们回国后的经历,他们是伟大的人。回到标题——我该怎么走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一到南京是在雨中渡过的。雨很大,从台阶上流下去,从下水道里涌出来,司机师傅说南京很多遍没下过这种雨了,所以在出行困难的苦恼中生出了一点喜悦,我以为去纪念馆就要配这种天气。因为大雨,进入纪念馆的一切流程都快速而匆忙,排队的人群进入场地内部马上消散了,好像有什么把我推到这里,转身望去又什么都没有。让我意外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展览馆,从广场,雕塑,纪念碑到室内,路边,那时候还没读建筑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空间氛围的营造。

到纪念馆后雨已经很小了,我没打伞,一个一个一个展馆走下来,心情不断沉重,后来我在雨里站在路边,看着路边一个个小小的墓碑,它们每一个都代表几百上千条生命。

……。

这次旅程是我的爱国情怀最被激发的一次,萌生了入党参军的念头,但是当我打算离开的时候,雨又下大了,我又开始忙着打车、买伞、订外卖,离开的时候又是十分匆忙,好像有什么急匆匆的把我拽回正常生活。

所以我离开纪念馆的姿态是狼狈的,匆忙的,先前的豪言壮志、同仇敌忾都比不上我要快点跑上出租车。纪念馆也好,这本书也好,对我而言都意味着一种仪式感,因为有他们我不会忘记家国仇恨,但又不脱离正常生活,就像防空警报之于生活,这种仪式感是我们身体上不会愈合的小伤疤,碰到会很疼,但不会疼的活不下去。我希望它永远不会愈合。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让我们永不却忘的战争,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南京人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他们对南京同胞们进行残酷的屠杀,在南京城里尸横遍地、血迹斑斑。真是残不忍睹。

虽然以前南京被日本人损坏过,但南京的今天是那样的繁荣、昌盛,南京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和睦。

六十七年已过去了,昔日的屠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平常的日子里,年轻的一辈仅仅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他们已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同学们,相信你们读过〈南京大屠杀〉把?这本书真实的讲述了日本人在我国土地上屠杀我国同胞的情景。

南京大屠杀的'这一天,是一个刀光血影,血河成的日子。凶残的日本士兵将我国南京诚里的30多万同胞杀死,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实行了杀光,烧光,枪光的三光政策。这样凶残的野醒行为使多少幸存者痛失了亲人,痛失了美好的家园呀!这样铁的罪证不知有多少个。下面我来讲一个记者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看到的真实情景吧!

在日军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走去,企图坐上火车走。人们正在登车上时,突然,前方出现了5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过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掺不赌,房屋都倒塌了,有的人被炸得满天飞,街道上血留流河。许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三岁小孩,刚学会说话,就失去了亲人,他坐在有血泊中,声音嘶哑的喊“妈妈,爸爸”。

在这样的一天里,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亲人。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庭。

少年朋友们,让我永远记住12月13日这一天,让我们永远记住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无法偿还的血债吧!我们新一代要热爱和平,让世界和谐美好。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历史不忘,日本,侵华耻辱。目难睹,法西斯军,踏破国土。烧杀抢掠皆空前,惨绝人寰为牲畜。观影片一幕幕画面,铭心骨。

愤不平,恨千古。深悲切,无深处。我炎黄儿女,雄风如虎。牢记落后要挨打,惩治腐败强民族。此壮举,似惊雷轰鸣,震寰宇。

影片讲的是1937年日本鬼子占领南京后,挨家挨户残杀南京人民的事件。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他们共杀害了约35万南京人民。影片所表现的画面凄惨可怕,渲染的气氛一片凄凉,令人惨不忍睹!

日本鬼子占领南京后,把红军和老百姓10万多人骗到一个大山里,然后用机枪扫射,随着敌人一阵阵的狂轰滥炸,红军和老百姓们纷纷倒在了血泊里。之后又对受伤还没有死去的红军们进行第二次的残杀。目睹着他们这些丧失人性的行为,我愤怒极了,真想端起一挺机枪,把小日本鬼子一个个消灭,我要让他们死无完尸,要让他们下地狱。好为死去的中国人报仇雪恨!唉!只是我不能出生在那个时代,不能酣畅淋漓过足驰骋战场的瘾。

那一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心里总在想:“为什么鬼子能如此猖狂?如此胡作非为呢?”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武器比不上他们,我们国家在当时还很落后。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从现在起我要发奋学习主动求知,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今天,仍有许多日本人企图篡改历史,但是,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日寇当年的罪行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南京大屠杀,这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已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的心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耻、这恨,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字

小的时候在尚不懂事时受到很多报刊电视的影响,没来由的痛恨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听说过日本人在几十年前侵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亡国灭种的危机。后来长大了,发现新闻上总是在说中日友好,一衣带水之类,也在媒体上和大人口中常看到听到对日本的很多正面报道和述说,包括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素质,日本人性格的严谨,甚至是日本街巷间匪夷所思的干净卫生。

不断地正面宣传,弄得我一度觉得日本是个“文明国度”,甚至一度向往。可事物都要两面看,日本的文化绝大部分是继承中国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日本人的素质:弯腰点头为例,也无疑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曾经看到一段清末的影像,那时候梳着辫子头的中国人互相见面还要躬身作揖行礼,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使中国不再行此类“繁文缛节”、“封建糟粕”了。

说到日本人严谨,我觉得也可理解为偏执到执拗的精神,这种严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战国的武士道以及近代军国主义的达到变态程度的“效忠”幕府将军和天皇的精神的演化。据我了解得知日本的卫生情况确实非常好,但也绝达不到所有旮旯胡同都能做到一尘不染,相反也有很多公共场所垃圾遍地。

我不是想要表达对日本的仇视,但我是真的希望媒体们不要如此过度美化日本,导致现在日本的各种文化在中华大地泛滥,尤以“二次元”为甚。中国的少年甚至青年一代似乎好多被这种文化输入洗脑,可悲可叹!在哈日之前,我愿你们不要忘记国仇家恨。

说回本书。这本书使我第一次真切的、直观的感受到当年日军侵华时所犯累累罪行,作者平铺直叙的叙述却有着异常强大的能量,撕扯着我作为中国人(甚至作为一个人类)的心。读了本书我发现,原来在侵华战争面前作家丝毫不需运用写作手法,仅仅罗列事实就能直击读者心扉。

他们在曾经的恐怖记忆里过着贫苦的日子,日本没有提供任何经济赔偿,甚至一句道歉都没有。

说到作者张纯如,一位揭露真相,叙写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作者,在时隔67年的21世纪,被逼自杀,日本人的罪行是多么可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有人因为南京大屠杀而死!日本一日不道歉,军国主义就一日不死,军国主义不死,亡我中华之心难诛!因为睦邻友好的政策,我们可以不追究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暑假中,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看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震惊了,日本士兵的种种暴行使我不能容忍。更让我愤怒不已的是,在这场大浩劫过去之后,日本却极力想掩盖历史的真相。

在南京大屠杀中,有无数平民,战士被残忍杀害。日本士兵、军官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行动。在大屠杀行动中,日本竟用飞机在安全区上空洒下无数海报,海报上写着:快回家里,给饭吃。信赖日本军人,可得救助。还画着一幅画:一个满脸堆笑的年轻日本士兵,一手抱着一个中国小女孩,一手把一桶米给她的母亲,边上父亲的手里还捧着糖。于是,无数中国平民回到自己家中,可迎接他们的不是粮食和什么笑容可掬的日本士兵,而是一挺挺机关枪,我不禁为那些听信谣言的平民叹息,也对日本士兵的奸诈手段感到厌恶。

日本不仅在中国屠杀,在他们自己国内的学校里,老师也在给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有一位老师让一个日本小男孩解剖一直青蛙,男孩被吓哭了,老师却说:“一只烂青蛙有什么好哭的,再说了,你以后还要杀中国佬呢!”

更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南京历史的无知,其中有一人回答:“南京是什么?一个朝代吗?”

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祖先经历过的一切,不忘南京的血战……珍爱和平,开创祖国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一进南京,鬼子们就实行了“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

你看他们一个个,让我感到这根本就是一群禽兽不如的家伙!瞧,一个鬼子手提中国人的头颅,站在死人堆里,脸上是面无表情,但不难看出,这是自豪!这是“灿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