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乡愁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6 08:47:39 作者:雅蕊

教学反思是一个自我审视和自我调整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要求。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心得,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

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

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课堂练习]。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课堂小结]。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时间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我在这头……在那头优美的韵律。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乡愁》的教学设计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崛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设计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的认识。

2.巩固“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

能力目标。

1.学生以“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为基础,通过操作,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比较意义下的减法,巩固“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比较意义下的退位减法、准确列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比较法、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谈话:开学一周了,一(6)班的班长要召集班干部开会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开会啦)。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投影出示8页的主题图,学生请认真观察,说说图中的信息,试着提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找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引导探究。

(1)想一想,说一说“每人一把椅子,够吗?”

(2)着重解决:缺了几把椅子?

方法一: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

a.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师强调一一对应。

b.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考查孩子发现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摆一摆”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为列式计算打下基础。

方法二:列减法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同桌先互相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每个数表示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统一意见。

【设计意图】列式解答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才是难点。让学生互相交流,先看看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能做到有的放矢。

3.小结:对于求缺几把椅子这样的.问题实际就是求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第9页练一练)。

1.每人一把,还差几把?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通过画图或列算式解决问题。

2.看图解决问题。

(1)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看图列出算式,理解减法的含义。

(2)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3.填一填。

(1)学生独立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找一找每组算式的规律。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开会啦。

117不够。

11-7=4(把)。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6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对十几减7,6的一个复习巩固,但同时又要学习一个新的“比较意义下的减法”,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了对“意义”的理解上。

基于以上考虑,所以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首先出示情境图,让孩子们找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直接出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在“不够”的基础上提出“缺几把椅子?”。

再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直观地感知“多出4个圆就是缺4把椅子。”继而提出问题“你会列算式解答吗?”引导学生列式。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每个数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巩固练习,第九页的1,2,5题,1,2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5题是对十几减7,6的一个复习,通过计算找规律,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一直像被牵着鼻子在走,我好郁闷呀。是我导的不好,引导不到位,还是教室里一下多了那么多老师,孩子们拘束的,感觉好无奈!

还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乡愁》教案设计九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学习步骤:

感情地朗读-----细腻地品读-----丰富地想象------诗意地仿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举头望明月,-----------------。.独在异乡为异客,-------------------------。

日暮乡关何处是,-------------------------。因思杜陵梦,-------------------------。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深情地朗读。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四)细腻地品读。

1.这首诗歌的四个小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效果。

4.小结。

5.再读诗歌,寻美。

《乡愁》诗歌很美,美在--------。

(1)从整体结构看,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看,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看,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i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五)丰富地想象。(mtv制作大赛)。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副画面,选好背景音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先小组同学合作,然后向全班展示。

背景音乐:

画面:

解说:

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六)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小结,下课。

王莉。

《乡愁》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乡愁》的教学设计稿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时间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乡愁是……数量词叠词。

我在这头……在那头优美的韵律。

文档为doc格式。

乡愁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

一、主题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赏析理解、创造、表达能力为主线。

二、导学提纲: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

教学过程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学习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美点赏析,感受诗歌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学生对于诗歌朗读时节奏感的把。

诗中内容由思家升华至思国的思想转化过程。

五、课时设计:1课时。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乡愁,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书写乡愁的?(学生回忆,教师多媒体展示1)。

现在让我们与余光中一起唱着乡愁永不老去。(多媒体展示2-3)。

(简介作者及其创作4)。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读出感情:(教师指导,多媒体展示5-6-7)。

2、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集体诵读。

5、听看朗读视频(多媒体播放12)。

(三)内容理解: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

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那么阅读一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回忆,教师归纳,点拨意境,多媒体展示13-14)。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多媒体展示15)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之间的关系如何?(多媒体展示16-17)。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情感升华)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家国之思)。

3、探究乡愁诗的特点(多媒体展示18)。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

怎样升华?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诗歌的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

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育源中学。

谷博。

《乡愁》教学设计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语言品味课。

一、       导入  。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