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中国礼仪文化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2-25 13:56:48 作者:MJ笔神

范例是在写作时可以参考的样本或者模板,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导语】本站的会员“hbtxh123”为你整理了“浅谈中国礼仪文化”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什么是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礼仪的发展。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基本礼仪。

仪表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

晚辈不能叫或说长辈的名字,即“避讳”,如长辈乳名叫“狗娃”,则小辈把狗唤作“喜喜”或“犬犬”什么的。

与年迈之人议其后事,只能说“你百年以后......”,忌说“你死了后.......”。

禁止在土旺之日上坟,或在住宅内修造动土。认为太岁当值,动土要犯煞,对家人不利。也有忌土旺之日挖坟下葬的。

忌讳说人“死”。把老人或长辈死,汉族说成“过世了”,“去世了”,“没喽(了)”;回族称“无常了”。把小孩死,说成“糟踏了”。人亡于战事,说“折了”。

忌讳说人“肥”。老人发胖,说“发福”;把成年人肥说“胖子”;把小孩胖说成“憨了”。小孩瘦说“癯(方言读que)了”,忌说“瘦”。

人病危治疗无效,只说“病害输了”,忌说“不得好”。

父母去世服孝(重孝)期间,禁忌外出到别人家去。百日内忌剃头、刮脸、忌洗衣服,忌在院内泼污水。

妇人怀孕叫“身子不空”(kong)或“身子不闲”,忌说“怀娃娃”。妇女行经,说“衣服不净”或“身子不净”,忌说“有月经”。

妇人生小孩坐月子期间,除自己丈夫,其他男人忌讳进产妇房。产妇并忌四十天内出入大门。

孕妇忌入产房、新房、丧房,有的忌看社火。妊娠期忌吃兔肉、骆驼肉,不然说要生豁嘴孩子。

春节时,禁忌女人回娘家过年。

帮助病人翻身,忌说“重得很”。

家中无主男,忌他人男子借宿。

在别人家作客,忌讳吃剩饭,亦忌讳在饭桌未收拾前离开,否则会说“走福”。

晚间到别人家叫门,以扣门环为好,忌讳直呼其名。深山砍柴、干活亦忌呼姓名,均以“唉”、“噢”应和。进村庄忌唱山歌。

做客、请客,有长者在,均忌衣冠不整,斜躺横卧。客人来家,须让先入。客人在,忌骂人训子。

生日忌吃炒面(熟面)、米饭和馓饭。否则认为爱说散话,老人爱唠叨。

对回民当面忌说“猪”,把猪说成“黑羊儿”,把猪肉说成“大肉”。回民对汉民也是如此说。

忌讳妇女新婚三日内不扫地;忌损坏器物。

新春伊始,忌扫地,忌损坏器皿,忌恶语,忌说“骚”,“死”,忌骂人等不吉利话。春节期间,妇女禁忌做针线,此俗今已废。

儿童忌抡舞香火、火绳之类。吃饭时忌敲碗边,忌摸碗内。

路忌拾帽,俗云:“见了帽,打着撂;见了鞋,靸着来”。也忌拾绳,民谚:“拾了绳,跟上隼”(方言读shun)。

忌送小儿衣物给他人,若送,必摘取纽扣。亦忌夜间晾小儿衣物于屋外。

穿上衣服让他人钉纽扣或小缝补时,口内必衔一物。

婴幼儿忌压囟门,忌捏腮蛋,忌搔脚掌心。

母鸡叫鸣,狗夜哭叫,乌鸦落在房顶上或夜鸽子(猫头鹰)晚间在近处鸣叫,都认为不详,要立即宰杀掉或把它撵走。

清明、谷雨、端午节、忌用耕牛。俗云:“耕牛生得苦,只等清明、谷雨、五月五”,意为不使役。

农历逢七忌杀猪,逢八忌宰羊,据说七日、八日分别为猪和羊的生日。

商人忌大清早给人借钱,交谈忌说“折(she)”、“烂”等不吉利话。司机忌讳“翻了”、“翻过喽“之类不吉利话。商人亦忌开市前赊账。

烧瓦窑的说窑事,说“俊得很”或“亮得很”,忌说“红得很”。

打铁的说炉事,说“嫩得很”,忌说“红得很”。

与盲人交谈忌说“瞎子”,而说“麻眼儿”。

与跛子或瘸子交谈,忌说“跛”、“瘸”等,而说“腿胯不好”。

与聋子嫡亲交谈,忌说“聋子”,只说“耳朵背”。

说人年龄忌“九”,若逢五十九,则说六十。

出门看不清路,忌说“没路了”,只说“看不清了”。

旧时游客、酒贩进旅店时说“进店了”,忌说“到(倒)了”。

石匠打磨子,忌说“斜”,(因与“削”谐音,“削”方言为“断”)而说“不端”。

木匠干活砍破了手,忌说“砍烂了”,而说“出血了”或“见红了”。

给晚辈起名,忌讳与长辈重字同音。

有太阳时,妇人忌讳从炕里掏灰,否则认为要生白头发孩子。

亲人离家出外,家里人忌讳马上扫地。

妇人为娘家亲人服孝,首次要进婆家门时,须于门外换衣,并从门前柴火堆上跨进,忌直接进入大门。

客人在家忌扫地,否则有逐客之意。

晚上水火忌出门,忌扫地,否则谓之“除福”。

到别人家去烧纸,忌讳将所买纸张全部拿走,总要留一两张。

给讨饭者施舍,忌讳全给,要留一点谓之“留福”。

职场办公室文化礼仪知识。

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中国路径。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chineseetiquette),指的是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什么是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礼仪的发展。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基本礼仪。

仪表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

问候语。

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

自我介绍。

为他人作介绍。

晚辈不能叫或说长辈的名字,即“避讳”,如长辈乳名叫“狗娃”,则小辈把狗唤作“喜喜”或“犬犬”什么的。

与年迈之人议其后事,只能说“你百年以后......”,忌说“你死了后.......”。

2

页,当前第。

1

1

2

中国礼仪文化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礼仪社会生活财富继承发扬。

正文。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几句话来总结中国古代的礼仪就是“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中国古代社会的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礼,礼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存几千年的原因。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

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

参考文献:

《仓有备栗,可以待凶饥---简评中国礼仪文化》李学文。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论文

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吃饭用餐都很有讲究,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饭的时候座次该怎么安排?该如何点菜?要如何吃菜才算有礼貌?如何敬酒、离席?请看小编带来的最全的中国餐桌礼仪攻略!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附:中餐点菜指导——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一个有风度的人,可千万不要犯下这钟错误。

礼仪是成长的铺垫,文明是美德的传承。

——题记。

四季不断的变换,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们播种下的希望吗?

清晨的阳光暖暖地洒下来,如丝绸一般,笼罩着苏醒的校园.就这样,同学们踏着最灿烂的一缕阳光,跨过铁门的界限.神采奕奕.按照惯例,学校门口总有几位老师值勤,穿戴整齐,一丝不苟,手里握着的檔夹似乎也精力充沛.老师平易近人的笑容,同学们微微上扬的嘴角,甜蜜的融化,彼此间心照不宣.偶尔一个深深的鞠躬,或一个淡淡的笑容,亦或是一句简单的’’老师好.’’都让一天充满了活力.

原本斑驳的墙经过一个假期的精心装扮后,也变得心旷神怡。走过一个拐角,不知觉间放轻了脚步,工工整整地踏上每一级台阶,好像担心会把她踩疼了。心里空空的,好像少了什么。恍然大悟,楼道变安静了,难道是担心打扰她的美梦吗?从前的嬉戏、追逐打闹和尖锐的喊叫,也许是被文化的网兜过滤后,只留下朗朗的书声和清脆的铃声了吧。走廊上的盆栽也愈发青翠,让用眼疲劳的老师同学放松放松,梳理心情。

墙上贴着‘‘静敬竞进,洁节结节。’’八个醒目的大字,深深烙在同学们心间。科任老师踩着铃声准时出现在讲台桌前,发现同学们早已做好课前准备。课前三分钟,班上还起动了演讲模式,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量;每天摘抄两页的优美语段,丰富了课余时间;班主任说,提出问题比起解决它更重要。所以,下课总能看见老师与同学讨论的身影。虽然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我认为良好的习惯也是成功的一半。

文化是星星,点缀成长的黑夜;文化是阳光,融化成长的冰川;文化是火把,照亮成长的旅途。

秋意浓浓,放眼望去,校园里一片忙碌。文化的种子在心中开花结果,丰收者们忙着采摘这文化的果实。仔细品尝,啧,真甜。

中国文化礼仪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四)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

中国茶文化的礼仪

一、器具准备:。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客人喝什么茶。

准备好几种茶后,主人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2.冲洗器具--温杯、汤壶。

_(g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90°以上的开水冲烫茶壶、茶杯。

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杯。

用左手拿起碗盖,注满盖碗,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3、放置茶壶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

正对他人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二、冲泡:。

1、将茶荷中的茶叶放入壶或盖杯中。

乌龙入宫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

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2、“浸茶”,也称为“洗茶”。

是将沸水冲入盖碗或壶中,待盖碗或壶满时,用杯盖轻轻刮去碗口的泡沫。

再冲洗掉残留在盖口的泡沫。

高长的滚水注入盖碗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这样不仅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更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表现。

切记:一定要“刮沫”,有些人泡茶时忽略这一点。

3、泡茶。

冲泡第一泡茶,倒茶时应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

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

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

还要注意高冲低斟,低斟是以免香气散失,防止茶汤溅出滴到客人的手,造成不礼貌。

三、敬茶:。

1、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

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

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2、“七茶八酒”

茶倒七分满即可,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一方面暗喻了“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另一方面客人在拿茶杯时也不容易烫到手。

需要注意的事项【2】。

在进行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

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

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

敬茶时一般从左边的第一个客人开始敬起,从左到右。

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以左为先、以左为大的。

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为之上茶。

上茶也有规律可以循的,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如果来宾人数比较多,那么就采取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最为妥当。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喝什么茶。

2茶一定要放在盘子上拿到客人面前。

3摆桌的时候先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用两手拿茶杯垫放在客人面前。

4摆茶杯的`时候茶杯的把手到客人的右侧。

5茶勺的把柄到客人的右侧放在客人面前。

6客人喝完茶后及时把杯子拿走。

7不给客人看到自己的背部。

有点心情况【4】。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壮族平常进餐,一般是全家共席,不过有些新媳怕羞,端着饭碗,上面夹些菜,躲到一边用餐。翁姑子媳同桌,座位有严格的规定,正位(靠近神案一侧)为主位,公婆坐:公婆对面为下位,儿媳坐;左右两侧为儿子和姑娘的位子。有些地方稍有变化,如龙脊壮人,吃饭时全家围在火塘周围,正面家公在右,家婆在左。右侧叫普通位,儿子坐。家公对面是他的女儿,家婆对面是儿媳。左侧空着不能坐人,不知何意。这个排法,有着男尊女卑、长幼有别的封建色彩。因此1949年以后除了保留主位作为敬老的一种表示之外,其它位子已经不按照传统的排法了。

平常进餐,幼辈必须给长辈端饭,特别是儿媳妇,要主动打饭。递饭碗时,不能从别人面前递过去,必须绕到老人后侧,恭敬地双手递上,方为知礼。

宴席一般是男女分席,男席在厅堂,女席在后堂。这除了男尊女卑的影响,也因为男人喝酒,女人不喝酒,收席时间不同的缘故。有的老妇人能喝两杯,也可以到厅堂入席。中年以下的妇人,是不能到厅堂入席的。

宴请宾客,壮家极为注重礼节。坐席时,要请年老的客人与主家同辈老人坐正位,主人坐靠近中门一侧,客人在另一侧,年青人要站在客人身旁,先给客人斟酒。然后入座。给客人打饭,饭勺不能碰锅沿发出响声,怕客人以为锅中饭少,不敢吃饱。端饭得从客人后侧双手递上,但中间斟酒可以从席上探过身子,不算违礼。席上夹菜,极讲究规矩,无论荤菜素菜,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碟里。

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同时也是全村人的客人,各家往往要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餐要吃五六家。有时候在第一家刚端上酒杯,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后等待。按壮家规矩,客人是不能推辞的,那怕到第二、三家坐一坐,饮口酒,夹一块肉,主人也很高兴,认为你看得起他。客人在宴席上狂喝烂饮,醉醺醺的,然后满嘴唾沫,胡言乱语,在壮人看来是很失礼的,要被人传为笑柄。

食俗。

壮族饮食文化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一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壮族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年节喜食粽子、糍粑和米粉,古人不食牛肉,元朝时才开始盛行食牛肉,少数山区仍存古俗。

主食。

壮族以水稻作物为主食,以玉米、番薯、麦类为辅的主粮队伍。我们知道,壮族地区是野生稻的故乡之一,壮族先民应是最早栽培水稻的一个民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工具和铁制工具的出现,壮族先民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至迟在汉代,他们就确立了水稻的主粮地位。唐、宋以后,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进一步发展,同时引进和扩种了不少其他粮食品种。明、清之际,壮族饮食结构中主粮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现如今的饮食结构。

副食。

总古至今,壮族的动植物资源就非常丰富,副食品种更是包罗万象。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中生的各类可食动植物人们都会拿来烹制。这些副食品资源,主要分为肉和疏菜两大类。壮族人民还利用粮食、薯芋和豆类加工制成粉丝、粉条、磨芋豆腐、豆腐等副食品。壮族喜食腌、生、酸、辣之物。

饮料。

少数民族们似乎都非常喜欢喝自家酿的酒。过去,壮族人民饮用的酒水主要是自家熬酿的米酒、白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做甜酒壮人已有上千年历史。壮人习惯,客人到先敬甜酒,以示欢迎。壮族的其它酒,如蛤蚧酒、三蛇酒等,均属于药酒。现在各种现代饮料也进入了壮人的家庭生活,他们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美酒,更多的则是桂林三花、茅台和金奖白兰地。

果品。

壮族地区的果品种类十分丰富,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种类高达一百二十多种。壮人爱吃的水果有果蔗、金桔、柚子、碟子柑、扁桃、菠萝、菠萝蜜、香蕉、荔枝、龙眼、黄皮、橄榄和芒果等。有些水果壮人有自己的吃法,比如鲜菠萝片要蘸些盐水,才甜脆可口。还可以做罐头,酿造香醇的菠萝洒。

禁忌。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的住房有干栏式竹楼和地居式平房两种。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到壮族地区旅游,如果碰到壮族村寨有丧事,在征得主人的同意后,可以带上两只鸡、两只鸭或相应的钱物,前往参加葬礼,但严禁触摸死者的灵房。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壮族妇女生小孩期间,谢绝外人进入,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柚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娶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人的婚礼上,大红双喜字随处可见。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好事成双、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是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2.龙凤呈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中龙凤的话语,而在中式传统的婚礼上,龙和凤凰的图案是经常出现的。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3.中式婚礼服装。

在婚礼当天,新娘子都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众位亲友的面前。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新娘子一般要着汉服,因为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4.花朵。

鲜花朝气蓬勃的象征,在中国的婚礼上,一般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而这些花朵的颜色是白色的,恰恰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在中国这些花朵虽是白色,但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5.鞭炮。

中国人办喜事或者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都喜欢热热闹闹,用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有些地方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6.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用红豆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豆又名相思豆,在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豆通常是被用来作为一种甜品,红豆沙。象征两人结婚后缠缠绵绵,甜甜蜜蜜。

7.祝福食物。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一:出嫁时间的禁忌。

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六月,三月和七月。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礼仪文化的源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论语》中也说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文明礼仪对我们文化的重要性。讲文明、重礼仪,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可是,你知道礼仪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吗?凡事都要遵循从无到有的过程,礼仪文化也不例外。古代的礼分两种:一是指典章制度,比如夏礼、周礼等;二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节。春秋之后,古代的礼仪基本被废弃,礼家整理之后,并加以系统总结,归纳为五大类以吉、凶、宾、军、嘉为类目名称,总称为“五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源头的知识,欢迎阅读。

吉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受惠于万品百物,方才能够生息繁衍;自家的祖先,代代不懈的努力,为家族的繁荣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对于它们的恩泽,人类一定要有所回报,回报的方式就是祭祀。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大明宫完整再现1300多年前唐代“冬至祭天礼”。 记者 贺桐 摄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根据它们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分为大示(qi,音祈)、中示、小示三等。

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大示是指昊天上帝,又称玉皇大帝,宇宙中所有的神都归他管,是百神之君。实际上是指北极星。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的“北辰”,就是北极星。在满天的星斗中,北极星位于正北,恒定不动,其它的星星都拱卫着它、围绕着它转动,被视为百神之君。

古代帝王称“天子”,受命于天,与天有特殊的关系,所以,普天之下,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是一国之中最重大的'典礼。在古代中国的阴阳学说中,天为阳,东南西北四方中南方为阳,所以祭天的场所要在国都的南郊;天是圆形的,祭天之坛的形制必须与之相应,所以天坛是圜形的,称为圜丘;一年四季,阴阳轮回,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的日子必须是在冬至日。

中示是主要是指天上的七曜,指日、月、星(古代特指五大行星)、辰(指十二次),它们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小示是指天上比较小的神,凡是指对人类社会有具体的职司、有功于民生的列星,《周礼》所指有主察人间咎过的司中(主宗室)、主管赏功进贤的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箕星,主风)、雨师(毕星,主雨)等。后世增加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等,这些星也受到祭祀,但级别就要比上面两种低。

祭祀天神时,先要积聚木柴,再依据级别在木柴上放置牺牲或者玉帛,然后点火焚烧,让香气飘上天,天神闻到后,就算是享用了。

琼海“二月二”祭土神。嘉积镇村民在烧纸钱孝敬土地爷。作者:蒙钟德

祭地祗:泛指大地上的各种神示,包括土地、名山、大川,乃至建筑中的神明,依照尊卑,也分为大示、中示、小示三等。

大示指社稷、五祀和五岳。社是土神;稷是百谷之主。五祀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是天下五方的镇山。祭大示用血祭,就是将牲血浇灌于地,使其气渗透、下达于地中,就算是地神享用了。

天子除了祭天、祭地之外,还要祭五岳、四渎、四镇。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四条大河。四镇指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冀州的霍山。五岳、四镇、四渎分散在各地,相隔辽远,故在四郊设坛望祭。所以就设祭坛,遥望而祭,称为“望祭”。今天北京的天坛还可以看到清代帝王望祭五岳、四渎、四镇的遗物。诸侯只能祭自己封地之内的名山大川,故有“祭不越望”之说。

中示是指山、林、川、泽等。山林川泽是人们日用取资的来源,应该用祭祀来报答。祭山林时要把祭牲或者玉器、币帛埋进挖好的坎里,祭川泽时要把祭牲或者玉器、币帛沉到水底,这是为了顺应其自然之性。《左传》里有许多为了祈求神明而将玉器沉于川泽的记载。

小示指四方的各种小神。古人有泛神的意识,万物都有神明,如《礼记·郊特牲》所说,连庐舍、阡陌、堤防、沟渠等都有神明,需要致祭,这些神明统称“四方百物”。祭四方百物的方式,是将牲体肢解、分割,称为“疈辜”(音pi)。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都会在卫辉举行纪念林氏太始祖比干。

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天子祭祖有两种规格,一种叫肆献祼,一种是馈食,前者比较隆重,后者比较简略。祭祀的形式有禘祫和时祭,禘祫是合祭,时祭是四时的祭祀,《诗·小雅·天保》说:“禴祠尝烝,于公先王。”禴、祠、尝、烝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祭名。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凶礼主要包括:

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五礼之宾礼

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后世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亦纳入宾礼范畴。

g20峰会上,由童音朗诵《诗经·鹿鸣》。新华社图片

g20峰会时期,所奏演的《呦呦鹿鸣》也是属于宾礼的一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军礼,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

大师之礼:召集和整顿军队。

大均之礼:校正户口,调节赋征。

大田之礼: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

大役之礼: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

大封之礼: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此外,如校阅、刑赏、献俘、凯旋、马政等也都属于军礼之列。

甲午年闰九月初一日,汉服北京,于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前,依《大明会典·卷五十一》关于大射礼的记载,举行大射礼。

嘉礼,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主要内容有:

饮食之礼: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宾射之礼:射击比赛的礼仪。

飨燕之礼:国君宴饮及设宴款待宾客的隆重礼仪。

贺庆之礼:对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其可谓之中国礼仪的源头,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变出来了许多其他的礼仪。

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

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内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司马迁是忠、孝观念体现的一个典型,在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有这么一个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躺在病榻上泪流满面,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说:“我们司马氏世代都是世家,你一定要继承祖业,扬名于后世,荣耀父母,此孝乃是最大的孝,我最担心的是你完不成这部通史,你一定要牢牢不忘。”司马迁非常完美地实现了祖上的嘱托,他通过自己完成在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通史以体现他一个忠、一个孝的忠孝理念的典型。

说到中华民族的孝道,不仅仅是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也是很典型的,我这里说两则故事。有一栋各个民族的人来住的大楼失火了,从这个大楼里跑出来的人都是带着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往外跑。犹太人是做生意的,我们看到犹太人背后背着钱袋子。法国人就比较浪漫,看见法国人往外面跑,背上背着自己的小情人。这时候看到一个中国人往外面跑,他背后也背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还有一则故事,有一次有一位老师让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学生写。

作文。

以大象为背景来写作文因为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一看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德国人擅长思维所以题目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比较浪漫他的题目是《大象的情爱》俄罗斯青年的题目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

国学。

生的题目是《大象的伦理》。以上两则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孝道这种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和为贵。在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当中对“和”加以解释,提到八个字“调声曰和,调味曰和”,用现在的大白话是说,调配音律就叫做和,调味就叫做和。

春秋时期一个叫做晏婴的人,根据《晏子•春秋》的记载,他的顶层上司齐景公有一次见到晏婴就问:“你经常谈到这个和,到底什么叫做和?”晏婴就说:“我可以给你打两个比方,比如一杯美味的汤,它之所以成为美味的汤,是因为有味的搭配,味是酸甜苦辣。所谓和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这首乐曲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五声(宫、商、角、徵、羽)的协调。”所以从20xx年前以来,关于“和”的这种思想理念就在中国传统文化,就在炎黄子孙的使用当中进一步延伸和发展起来了。与和密切联系的一些词汇都是这个意思,如和谐、协调、融入等,都与和有关。

每当提到“和”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周易》里边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这两句话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两种基本和谐。前一句话,“天行健,天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中华民族就像天体运行,周而复始,顽强拼搏。后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是指中华民族就像大地母亲那样胸怀宽广,包容万物,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没有前者就不能生存,没有后者就不能共存,前者是刚,后者是柔,两者结合是中国的一个。

成语。

——刚柔相济。

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中国20xx多年来有一个。

座右铭。

是孟子说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这个思想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是处理国家大事。

司马迁《史记》里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说:“监于万国,万国和。”当时说监于万国必须和谐,这个国可不是国家的国,这是原始社会,这是指部落,部落之间的协调。到了帝尧时期,也是协和万邦,万邦也是存在的,很多部落和谐共处。

处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处理家事亦如此。当一对青年男女就要结婚,步入婚姻的时候,这时候人们对他们最好的祝福是这样一些话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白头偕老”。

当两个人组成家庭之后要养育子女,这样就有一种父母与亲子之间的关系,即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也是有一定的和谐的概念,父慈子孝,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所以一个家庭的座右铭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是这样的,那邻里之间其实也是这样的,我们经常有一句老话可以来说明这个问题,“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的外交方针里边也是这样的,睦邻、富邻,这都体现了与人为善的思想。

和是有原则的。孔子讲的最合理、最客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和”,一个是“同”,“和”是真正的和谐,“同”是同流合污。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之间是真正和谐,而不是同流合污的。小人则不然,小人是讲同流合污,而不讲真理。

“天人合一”思想:从意识形态领域,先人经常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如老子有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的一、二、三如何理解?按照主流思想的理解,我也认同这个理解,“道生一”的“一”是指原始状态下的冲气,“一生二”是阴阳这两类元素,“二生三”是天、地、人。这里边显然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果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够清楚。在庄子里边说得相对比较清楚,“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个人的主体都是共生共长的,在管子里面,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反映了天人合一,其思想是,中国虽然地大物博,河流众多,森林广袤,但我们一定要有节制,比如捕鱼不能滥捕,森林不能滥伐,这种有节制的思想其实也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现代礼仪文化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现代礼仪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礼记·曲礼上》也讲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深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

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讲礼仪,也讲奋斗。在我国的历史上,最早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他用道德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威信很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经历了八百多年。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体现了礼仪和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用“礼仪之邦”命名企业,并首创尊重收礼人的愿意和选择、以收礼人满意为结果导向的“收礼自选到满意”送礼模式,也就是想企业能通过礼仪的主要物质载体——礼品,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礼仪文化,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不断进取,用心去传递、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兴盛祖国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者。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不是礼“上”往来。礼尚往来,正确理解应该是,礼,尚往来。意识是,所谓礼,崇尚的是往来之道,有来无往,非,礼也。

这句话,被扭曲成为“礼物”上的往来,见人送礼。这样的低级肤浅含义。

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更加丰富了许多。新时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由此可见,在现代生活中,送礼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往来、朋友结婚、生日、逢年过节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送礼,可同时送礼又常常会让人非常的纠结,逛了半天的商场却仍苦恼于不知道该送什么样的礼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礼品送出去,却不知道收礼人是否满意,传统的送礼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送礼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礼品自选模式便应运而生,礼仪之邦推出的送礼方案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解决了送礼和收礼一系列的问题。

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ofceremony”,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

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

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

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

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

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

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

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

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

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回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部,是我国有回族冠名的自治县之一。

巍山回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学研究空前活跃,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回族学会,开创了县、乡(镇)、村参与,有队伍,有组织,有刊物,常态化发展的新时期,堪称文化自觉和基层回族学研究的典范。

巍山回族学研究涉及回族学研究的多个方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新作《巍山回族饮食文化》一书是继可成为传世之作的《巍山回族史》、《大围埂村志》、《小围埂村志》等重要成果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巍山回族饮食文化》从巍山回族饮食的伊斯兰属性、地域特点、食材选用、加工制作、品种、食用礼仪到禁忌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全书图文并茂,是全国少有的区域性回族饮食文化研究专著,对拓展和深化回族饮食文化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回族饮食系清真饮食系列,有广大的消费者,受欢迎的程度非其他清真饮食能及。

回族饮食倍受亲睐,不只是因为它的伊斯兰品质,还因为它的中国特色。

回族饮食文化内涵丰富,特点突出,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伊斯兰特点,二是本土特点,三是地域特点,四是文化传播特点。

回族饮食的伊斯兰特点。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饮食有严格的规范。

规范即“清真”。

“清真”含义,一是“合法”。

回族饮食从食材的选用、加工制作到食用都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法。

食材分为允许和禁止两类。

加工制作和食用要念“太思迷”以祈求真主准许。

如果选用被禁止的食材,就从根本上违反了回族饮食 “清真”的属性。

同样,如果加工制作不念“太思迷”也不能称清真饮食。

“清真”的另一含义是“清洁、安全”。

这从食材选用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如禁止食用的自死物本来就不清洁,食用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清洁、安全”贯穿于回族饮食选材、加工制作的全过程。

清洁、安全,是人类对饮食的共同要求,伊斯兰教对此作出的规范具有普遍意义。

本土化是回族饮食与其他清真饮食的主要区别。

回族饮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美食的一部分,它采用的合法食材如牛、羊、鸡、鸭、鱼、大米等主要来自中国传统食材,其加工制作技术如炖、烤、烧、炒、酱、扒、蒸、煮、淹、泡等也主要来自中国传统烹调技术。

回族饮食广受欢迎,不仅因为安全、清洁、营养,还因为口感好。

然而安全、清洁、营养的饮食口感不一定好,而口感好的饮食不一定安全、清洁、营养。

只有安全、清洁、营养和口感好的饮食才是真正的美食。

何谓口感好?口感受食材、加工制作以及食用者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性别和年龄多种因素制约,可谓众口难调,很难有统一标准。

回族饮食口感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口感)。

如果回族饮食只有伊斯兰特点而没有中国本土特点,尽管安全、清洁、营养,也不会受到广泛欢迎。

回族饮食是一种中国式的清真饮食。

研究回族饮食不仅要研究它的伊斯兰属性,还要研究它的本土特点。

回族饮食的本土特点是对以汉文化为生存土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回族文化的最好的诠释。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各地,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同属于清真饮食的各地回族饮食也存在差异。

如食材选用,粮食类,南方以稻子为主,北方以小麦、包谷为主,西南以稻子、小麦、包谷、洋芋为主;肉类,南方以鱼类海鲜为主,内地以牛羊肉为主。

肉食品,地处中原的北京与西北就有所不同,北京有涮羊肉、炖羊肉、烤羊肉、卤牛肉、酱牛肉、烤鸭,西北有蒸羊羔肉、牛羊杂碎、手抓肉,西南有牛肉冷片、牛干巴等。

口味,北方口味醇厚,南方口味清淡。

云南回族饮食的地域特点更加突出,食材种类多、品种多,口味介于南方和北方之间。

这些特点与云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落差大,气候迥异,适合各类生物生长,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

云南多民族多宗教聚集,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样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样性带来了饮食的多样性。

云南回族饮食在丰富多样的云南饮食中独树一帜。

巍山县经济不算发达,但餐饮远近闻名,有“小吃天堂”的美称。

巍山回族人口有二万多,回族饮食品种,仅宴席、小吃、咸菜和茶饮四个系列中的名食名饮就达五十种;清真餐馆多达上百家,堂口较大且知名的有二十多家。

巍山回族饮食可称得上是云南回族饮食的一个缩影。

饮食不仅是文化,还是文化交流的载体,饮食到哪里文化就传播到那里。

回族饮食的文化传播特点尤为突出。

回族饮食的普世性注定其必然要成为商品,当它成为商品进入消费市场便会将回族文化带向社会。

回族饮食通常在清真餐馆销售,遍布全国各地的清真餐馆因此成为回族与兄弟民族文化交流的理想之地。

在这里,兄弟民族顾客常常向回族顾客讨教一些与回族有关的问题。

如:清真寺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回族男人戴白帽女人戴盖头,穆斯林真的可以娶四个妻子吗,人死了为什么不用棺木,入教是不是要喝三碗石灰水,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等等,以及关于伊斯兰教的某些所谓敏感问题。

这些问题尤其是敏感问题通常只会在有关学术会议上才会出现。

清真餐馆聊天式的讨教则可帮人释疑解惑。

中国现代礼仪文化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二、尊老敬贤。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仪尚适宜。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四、礼遇。

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五、仪表要求。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六、品牌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礼记·曲礼上》也讲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深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

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讲礼仪,也讲奋斗。在我国的历史上,最早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他用道德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威信很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经历了八百多年。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体现了礼仪和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用“礼仪之邦”命名企业,并首创尊重收礼人的愿意和选择、以收礼人满意为结果导向的“收礼自选到满意”送礼模式,也就是想企业能通过礼仪的主要物质载体——礼品,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礼仪文化,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不断进取,用心去传递、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兴盛祖国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者。

七、送礼。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不是礼“上”往来。礼尚往来,正确理解应该是,礼,尚往来。意识是,所谓礼,崇尚的是往来之道,有来无往,非,礼也。

这句话,被扭曲成为“礼物”上的往来,见人送礼。这样的低级肤浅含义。

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更加丰富了许多。新时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由此可见,在现代生活中,送礼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往来、朋友结婚、生日、逢年过节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送礼,可同时送礼又常常会让人非常的纠结,逛了半天的商场却仍苦恼于不知道该送什么样的礼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礼品送出去,却不知道收礼人是否满意,传统的送礼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送礼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礼品自选模式便应运而生,礼仪之邦推出的送礼方案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解决了送礼和收礼一系列的问题。

八礼仪之邦。

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ofceremony”,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

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已有千年,我们应该详细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之餐桌礼仪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

开场白。

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2

页,当前第。

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