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角的认识四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时间:2023-10-13 04:33:13 作者:雨中梧 角的认识四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标语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引导和宣传的作用,能够直观地传达信息,引起公众的关注。创造一个好的标语需要创意和观察力,要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其巧妙地融入文字中。下面是一些行业内知名品牌的标语,让我们一起来品味。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一、填空

1.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________或_______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2.4米8厘米=________分米

6.8千米=_________千米_______米。

2公顷80平方米=_________平方米=__________公顷

3.一根铁丝可以做成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成宽4分米的长方形,长是________分米,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口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第1题,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5题。

教学目标:

1.通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加强对比,强化计算方法

我们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一)先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出示第一组题:50+20、57+20、57+2、57+9先要求学生口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比较。

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2.不同点:整十数加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加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相加,相加不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不变,相加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一。

(二)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减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先要求学生口算,再让学生比较。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减。

2.不同点:整十数减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减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十位上的数字不变,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三)让学生比较两组题

提问:这两组题的口算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概括出:相同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不同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二、简缩思维,提高口算速度

(一)

加数50423576923

加数203038817

1.提问: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提问:42+3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整十数相加,只需把40和30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得72)

4.提问:76+8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加的是一位数,把6和8相加得14,满了10,十位上应增加1,得84)

(二)

被减数607268413065

减数40507348

1.提问:已知被减数和减数,求差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41-3,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三)引导学生对比小结:

口算既要准确,又要迅速,就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还要看清符号。特别要注意,个位相加满了10,在十位上要添上1,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要减1。

三、加强练习,提高口算能力。

(1)教科书p78页,第1题。

(2)教科书p80页,第5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并统计5分钟完成的人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亿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感觉孩子应该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自己也提前意识到了,可这些问题却让学生一时消化不好。

这部分内容方法掌握不好的话,特别容易出错。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涉及到的数字大,再加上刚开学,孩子们的心思还没能真正地回到课堂,所以这些都是难免的。

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分级

由于都是大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读数写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分级的好处,采取分级和不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分级的好处。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在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要先分级,可是在课堂上做作业和课后作业中,仍然有学生不分级就读数,有人出错有人不出错,课后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这些大数早已会读会认,已经熟悉,习惯了。而有的学生是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本就没考虑过,只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

2、大小写混淆

学生做题时的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总是在读数的时候把大小写混写。

3、有0的写数

读数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写数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很多。除了不分级,还有一个原因,不使用数位顺序表。但每一级中间出现零和末尾出现零时,学生写数的时候,总是丢掉零,或者添上零。

尤其是“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做容易对0。

4、数位与计数单位的混淆

学生在数位和计数单位这两个概念上总是犯糊涂了。课堂上反应的很好,可在做作业的时候,个别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数位什么是计数单位,全混在了一起。

针对这些情况,我的解决办法是:

1、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分级,把没有分级习惯的学生留下来单独辅导。

2、其次严格要求学生的做作业习惯。我发现个别孩子的作业不仅不按时交,更重要的是作业的整洁度。很多孩子的作业本刚做了两天,就脏的不得了,书写不认真,错了的地方居然用笔划掉,虽然我在开学前已经强调。所以要严查作业的整洁度,把漂亮的作业进行展示,让那些没有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的学生,去欣赏一下别人的作业。

3、多练习,及时反馈。因为第一单元知识点多,再加上不能得到更多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要精备,课堂上精讲,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习。当然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练习,并非是盲目的多做作业。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出现的问题诸多。当然也就看出我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在心里还是把新生跟老生看成一致的标准来要求了,所以说,下个阶段的重点不光是课堂教学,更要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干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看书质疑。

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说说万级中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4)有34560783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课本p4页的做一做。

3.判断题:

(1)十个一千是一万。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5050中这两个5表示的数值是一样的。

(四)课后延伸

看书:p2---4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a.(53+58+30+27)÷3

b.(53+58+30+27)÷4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简单的数据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计

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1992199319941995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3分)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600一百一百的数到1000。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3页例1。

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可以在计数器上数数。

3、学生汇报并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教师强调并小结。

5、尝试训练: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说一说每个数字的含义?

6、尝试训练:独立制作数位顺序表。

7、学生汇报并总结。

8、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在计数器上拨数。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认识方向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3~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第四组第六组

第二组第五组第七组

第三组第八组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提问: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指出: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提问: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谈话: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

说明: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应用

1.游戏。

(2)示范: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自由活动: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布置课外活动: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