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加权平均数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2-27 15:54:54 作者:雅蕊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自我提升的重要依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平均数教案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交流反馈。

平均数教案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班95909085。

二班90958590。

三班85909590。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bc。

语言859590。

综合知识908595。

创新959585。

处理问题能力959095。

加权平均数教案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分组计算平均身高和年龄学生们有兴趣,很快就能算出来,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但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对数学没兴趣,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被动地学习,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学生没有带计算器,在课堂上的计算时间增加了,教学用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浪费。在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讲解上,教师显得较为匆忙,定义讲解怕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改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如果课堂学习我们只顾少数基础好的同学,那就与新课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案:。

我与地坛执教:韩冬【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祝同学们成为一位优秀而卓越的人。

加权平均数教案

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则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若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b.

c.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a.b.2c.2+1d.

1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13.已知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参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2、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一次数学测验,三人的数学成绩如下:

60、80、100分。

则这三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通过问题二引导归纳:加权平均数解答课本例题一、例题二体会权的表现形式和权对数据的影响。

加权平均数教案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重点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难点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知识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有一人连续3天的消费分别是1元、2元、6元,

求这人平均每天的消费;。

(3)有3位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75cm。

求这3位同学平均身高;。

(4)一个班级在一次体检中测得有四十同学身高为。

170cm,十位同学身高为165cm,求这班同学的。

平均身高。

八年级一班有40位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求这40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理解新知。

问题:某校八年级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如下表:。

班级人数/个平均身高/cm。

一40168。

二44165。

三36170。

求这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八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但是这张表格坏了,只知道身高为155、160、165、170的同学的比为2:5:10:3;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求出这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运用新知体验“权”的作用。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837875。

乙73808582。

想一想。

1.比较例(1)、(2)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案例。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有意者于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6000元5500元4000元1000元500元。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月工资/元6000550040001000500。

员工人数112142。

平均工资。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求平均数教案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值.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b.1c.约1.414d.2。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求平均数教案

1、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郑毓信语)。开课这一情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从第一次、第二次简单的进行比较,学生一看就明白,当出现三人比较时,学生开始犯难了,有的学生觉得男生高,有的觉得女生高,有的认为一样高等,出现意见不一,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切”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学生对移多补少的形象化解释)、求和比较的方法(这一方法为求平均数打下铺垫)、还有的学生受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影响,想出了求相差数的方法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通过第四次身高的比较,出现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平均数,从而学生自发解决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比较中迎接挑战,这样一个活动,在平时课堂中可以信手拈来的一个情境,在学生的争论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种以情、趣开路的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

平均数教案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加权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每天面对着学校里各式各样的课程,其中包括了许多数学课。而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极为丰富,在这些课中,我最近听到最有收获的一节大概就是有关加权平均数的课程了。这节课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和体会。以下是我对于这节课的个人体会和分享。

第一段:加权平均数教育我仔细阅读题目和计算。

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我受益匪浅。在学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要先将题目中的信息摸清楚,理解其涵义,然后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计算。Irealizedthataclearunderstandingofthegivenproblemisessential,inordertoaccuratelycalculatetheweightedaverage.尝试做无关算法的题目是没有任何作用的。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习到了用精心观察方式,找到问题的本质,避免计算上的错误,确保得到正确的解答。

第二段:加权平均数提醒我在生活中考虑因素。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中,每个值都要乘上一个对应的权重,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才更准确。这点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我们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同的因素需要分别对待,不然会得到极为不准确的结果。

比如,当计算年度利润率时,我们需要分别考虑公司在不同月份、不同节假日时间甚至在不同领域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这么做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加权平均数启示我们在做决策时也要细致认真,将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把每种情况的影响计算进来,以得到一个更准确的结果。

第三段:加权平均数引导我在学术发展中多方位考虑。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有很多应用,如评定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选某一领域的最佳论文等。在学术发展中,我们的表现和成绩也需要相应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优点和缺点,找到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对于咱们每个学生而言,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通过接受加权平均数式的评定反思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在这门课程中,我第一次听到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一旦我学习到了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就能在更多的应用中加以运用,更快更准地找到问题的本质。这启发我,无论是在数学知识还是在其他领域,我们对某一领域的学习和理解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唯有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才能更快和更好地理解更深入的知识和应用。加权平均数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学习加权平均数为我打开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大门。我们需要努力去学习,理解知识点,善于将这些知识点套用到生活中的计算和实际情况处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定会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发掘我们潜力更大的自我。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生活中,加权平均数所呈现的质量统计方式都是极为实用和有益的。通过这次课程,他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我相信这种思考方式会极大地帮助我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求平均数教案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课时《加权平均数》这个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过算术平均数的有关知识,并且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并不是很难,所以我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运算公式中分子与分母的含义;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三、用小黑板展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内容;

五、学生做练习;

六、公布答案;

七、选择学生做错较多题目进行点评;

八、学生自行小结;

九、课后作业。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成功之处:预定的目标已经达到。学生主动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练习的达成度高,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也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很多学生从自学中找到了自信,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过度依赖老师转到了先自学再提问,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非常有用。不足之处:这一节课由于学生自学所用的时间较多,练习量较大,运算量大,学生运算速度较慢,所以原来计划安排几个学生板演一些练习这一环节无法进行。再上设计: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精选练习,减少运算量。从中得到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既解放了教师自己,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平均数》教案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理解平均数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