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如何认识两岸发展新形势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2-20 12:32:51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写作作品的典型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借鉴。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摘要。

随着去年以来两会咨询和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两岸关系后续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和讨论。着名的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我们再次呼吁,根据中国原则,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了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安排彼此的交往,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进行政治关系的实际探讨。

关键词:精准认识大陆与台湾关系形势。

从总体格局来看,祖国大陆紧抓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保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为:。

2.继续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发表,实行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3.进一步创造了有利于控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结构。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为具体的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20年左右围绕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初步的一致。具体来说,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放置争论,大陆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记载:恢复协议后,优先讨论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在两岸最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了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是说,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见,近年来两岸关系转折进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和如何坚持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邓小平当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地位,整个对台工作的全局对未来的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也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规范,基本上是双方处于汉贼不双立,彼此以军事政治上完全消灭对方为目标的两岸关系状态。事实上,自1979年大陆建立和平统一目标以来,双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适当定义台湾当局在国际法律上的地位问题,成为古今中外无例可循的独特案例,国际法律上交战集团、政府认可、继承理论等无法有效正确处理。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法律范畴,成为法律和政治的交织,双方都需要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参考文献:

[2]解德道.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j].职业时空,2011。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担心什么都站不住美国阵营,甚至美国第一的西方诽谤新疆强制劳动。这一切都表明,他们面越来越向前的统一进程是非常痛苦的。这也正好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过程,两三年前就是这样,现在统一过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感情和民族认同谁也改变不了势力。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会有反转。

两岸无法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因此中美国力平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反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的目的是修宪,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国际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了海岸警卫队工作组的理解备忘录,其直接结果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1.坚定的理想信念。

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充满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感情。

2、真挚的人民感情。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觉自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自觉、对党和国家事业前景的自觉自信。

4、勇敢的负责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治党、美好世界。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心得体会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内地方一直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告诉台湾同胞书》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内地方为促进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先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做出了历史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发展了对台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内地方对台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新的措施,给台政策带来了新的内涵。反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将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合法化,在表达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的同时,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共同意志和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的新进展。

自《告诉台湾同胞书》发布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离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结构。1992年,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首次举行了王辜会谈。20xx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了历史会谈,实现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xx年3月,台湾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了罕见的历史机遇。自20xx年5月以来,基于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寻求同存异象、共同创造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和平发展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频繁,经济联系密切,文化交流活跃,共同利益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承认中国结构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壁垒,推进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为相互促进、相互激励提供保障。

20xx年4月24日,大陆着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和非常有关系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所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这是两岸大学交流的缩影和文化交流的方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中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的学生学习等文化合作,增进两岸的相互理解,深化两岸的高等教育合作,对提高国家民族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底蕴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强化这个核心,最重要的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强化两岸同胞共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谐发展。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应该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促进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的政治问题暂时搁置,给两岸人民特别是两岸青年带来良好、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良好条件。

五、启示和展望。

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要启发我们,把两岸和平发展引向和平统一方面,不仅要放置争论,还要站在赢得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战略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提出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解决问题、开放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执行胡锦涛的六点意见已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台湾人民,特别是基层人民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构建基础扎实、支持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加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赞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摘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二是政治互信的建立与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岸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在互信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改善,就无法建立两岸和平结构。海基与海协两会运作恢复常态,协商对话将成为政治交流的主要管道。重启两岸协商对话,是台海局势缓和的重要里程碑。两会复谈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各项条件也已经准备充分,但真正谈起来仍然不会一帆风顺,谈判进程将是曲折的、复杂的。特别是台湾领导面对岛内政治现实,出于对“台湾主体意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因素考虑,短期内难以推动两岸政治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三是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两岸都应该致力于共同塑造一个健康沃壤发展两岸文化,并以此作为重建两岸关系的基石。只有在中国大陆吸引台湾的情形下,统合才可能发生,而这只有在中国是繁荣且民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已是全球化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分工关系如果能够有更规范的制度,两岸互补互利、各取所需,双方往来的风险就可大幅度降低,更可以在全球生产分工上占有更枢纽的的位置。与此同时,激活文化的论坛式对话与互动,尤为稳定两岸形势的重要途径。

两岸关系发展至今,这过程中间时而冷冻,时而回暖。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即使有分裂势力的阻挠,我们也要做最大努力促进两岸发展和平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统一的祖国,一个包括两岸三地的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

[1]王元聪.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群问天地.2011(07)。

[2]李立.两岸交流蓬勃发展,势不可挡[d].台声.2007(12)。

[3]陈必滔.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构建[f].东南学术.2009(04)。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形势是指人员力量和弱点的消长事物的发展不同于“发展”表单”。《文子·自然》:“人和事物都有胜利,但道没有胜利。因此,如果没有赢家,那也是因为它的情况无常。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摘要。

随着去年以来两会咨询和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两岸关系后续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和讨论。着名的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我们再次呼吁,根据中国原则,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了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安排彼此的交往,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进行政治关系的实际探讨。

关键词:精准认识大陆与台湾关系形势。

从总体格局来看,祖国大陆紧抓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保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为:。

2.继续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发表,实行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3.进一步创造了有利于控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结构。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为具体的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20年左右围绕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初步的一致。具体来说,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放置争论,大陆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记载:恢复协议后,优先讨论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在两岸最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了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是说,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见,近年来两岸关系转折进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和如何坚持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邓小平当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地位,整个对台工作的全局对未来的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也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规范,基本上是双方处于汉贼不双立,彼此以军事政治上完全消灭对方为目标的两岸关系状态。事实上,自1979年大陆建立和平统一目标以来,双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适当定义台湾当局在国际法律上的地位问题,成为古今中外无例可循的独特案例,国际法律上交战集团、政府认可、继承理论等无法有效正确处理。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法律范畴,成为法律和政治的交织,双方都需要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参考文献:

 [2]解德道.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j].职业时空,2011。

摘要: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通过语义学对道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国际关系道德国际伦理气候变化。

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无”与“有”是学界争论通常的焦点。一种颇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或译无涉道德或超道德)标签贴在现实主义身上,将其与“道德主义”作为对峙的两端加以比较,哈里斯(ownharries)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1],国内学者石斌也认为,以“非道德”著称的现实主义与法理-道德主义双峰对峙,是影响最大的两大国际伦理传统[2]。在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美国,也有很多学者把理性主义同道德主义对立起来,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国学者则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复杂性与伦理传统的多样性,并认为应对此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态度[4]。

本文首先列举有关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流行观点,然后从语义学角度即道德概念的内涵与作为这一概念外延的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入手,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文章的结论是: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

在谈到国际关系中道德时,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种观点,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下面简要列出的观点,前四种通常被视为包含在现实主义框架之内,后两者可以被归纳为理想主义的论点。

最极端的立场可以定义为“非道德主义”。这一立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国家考虑道德义务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险,这还意味着“不道德”的行为有时也是必要的[5];“在国家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可言”,“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本质上是非道德的活动”[6]。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道德相对”论。该观点怀疑道德原则的普世性,或者虽不赞成道德相对论,但仍然认为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原则较之国内政治领域极为有限,也殊少约束力。例如卡尔认为:“这些所谓的绝对和普世原则根本就不是原则,它们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利益的特定解读而制定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而已”[7]。凯南则指出:“不能认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确有效”[8]。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国家理由”。它强调“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区别,把国家作为道德诉求的对象,使国家人格化,并赋予国家利益以道德内涵[9];认为国家本身乃价值之源泉,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国家本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层次的善[10]。从这一观点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是从“不打仗”或“不杀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是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国家利益需要。

较温和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有限道德”。该观点认为国家及其政治代理人可以充当有限道义角色,但必须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度[11]。

第五种观点是“形势伦理”(situationalethics)或非完美主义。从坚持道德原则出发,该观点既讲求实际、又坚持道德伦理的适当指导作用,并且按照具体情况来具体判断政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具体决定道德伦理态度。

最后一种立场可以被称作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政治手段都必须符合根本的道德伦理”[12]。“应用于个人道德的共同原则――同情、慷慨、宽恕、仁慈、容忍――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13]。康德缔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为基础,受其影响发展至今的“民主和平论”,也是把民主视为可以推广至全球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图1中,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各执一端,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两大派别,是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其间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着各种温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别。为了不被繁杂的标签所迷惑,从语义学角度开始厘清国际关系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道德(morality),在《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englishdictionary)中的解释有三,a.道德是关于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一种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会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关人行为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道德指某行为正确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种内涵:第一,道德是一种信念,此信念认为凡事或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别,人们必须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为,必须在各种价值判断中做出选择。第二,道德是信念的体系,当一个群体(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中出现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某种或某些信念时,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道德认同互为条件:群体中的互动既形成又调整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认同又为群体的维系提供基础。第三,道德是评价标准,个人或群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或普世道德观对某一社会行为作以评价。从历史唯物论看,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从辩证唯物论看,同一个人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其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

我们再把这一概念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根据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延展出这样的道德定义,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是:a.关于国际行为的是非与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对国际行为作出的道德评价。

首先,凡是承认国际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即是承认国际关系中有道德存在。从这一点说,即使是“非道德主义”,也是有道德观的,实际亦是如此。马基雅维利在否定君主该受道德约束的同时,同时就是积极地对君主(国家)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只不过他对国家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个人道德不同而已。同时,他也不曾忘记普世道德观的影响力,他认为“仁慈、守信、诚实、人道、虔诚”等品质,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但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14],为什么要“显得具备”?显然是因为人们都认同这些品质,认为其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具备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观点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认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道德相对论”怀疑的是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但并不否认有道德;“国家理由”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原则,相信只要坚持“国家理由”就是好的,是正确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势伦理”原则也肯定了道德的存在。总之,同个人行为相比,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行为也是有是非对错之分的。

其次,国际关系中的普世道德。国内道德规范依据的是国内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国际道德规范,它所依据的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行为体的认同。那么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道德规范吗?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举“国家道德”观点时讲道,“国家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和保护自身及国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须与那个目标协调一致。”“实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责任不是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或偏好,而是要确保其服务对象的利益。”“一个政治领袖的责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国家健康发展,而非纯洁他自己的灵魂,这两者并不必然一致”。“道德主义”立场则与其有本质不同,“国家行为没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因为应用于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家”[15]。可见,他们列举的或阐释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价值体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从这一方面考察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尽管国际上存在着由一些国家、甚至大多数国家认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但严格意义上的普世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尚不存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对不同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认同导致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所导致的冲突更难和解。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与“不干涉内政”这两种道德观念产生的冲突,还有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种族冲突等等。第二,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供给个人道德认同的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受到更为广大的群体(国际社会或世界社会)的挑战,这个更广大群体有机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认同,而更广泛的道德认同又将会为真正的普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人类就有可能建筑一个道德的“巴别塔”。

再次,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是国际关系主体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国际行为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主观行为,不同国家做出的判断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持“国家理由”观,但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国家需要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差异,那么国家在对国际行为的评价也会相应变化(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待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为的评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采取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这在中国和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看来,是正确的、道德的国际行为,然而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评判,就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际道德的行为。道德评价上的主观性,不仅存在见仁见智的层次,甚至会导致严重分歧、对立与对抗。

综上所述,从其涵义的第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关于道德认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由于国际关系的国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标准的主观化等原因,存在各种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此,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争论,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而是更加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正如汤普森(kenneththompson)而言,这“并非是对与错之间的争论,而是对与对(rightsandrights)之间的争论,而这就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无比复杂[16]。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迹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价值、经济与利益、政治与权力常常作为国际行为的多种属性混杂一起,很难区分。当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石油,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步,而小布什公开的理由之一,则是“自由”。国际关系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对一种国际行为做一定论。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各国分歧,很多学者都从国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当事国家的所作所为,也让人感觉在此问题上很难找到道德解释的立足之地。本文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道德的实在性加以说明,并应用上文所列六种观点对该问题加以解释。

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关注,源于温室效应理论,而该理论在近200年前便已经由法国科学家提了出来,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出版专著,首次提出人类活动将会极大影响地球气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采取“可接受”的态度,甚至给予“道德”的评价[18]。

相比之下,减排在当今世界几乎成为一种普世道德,就连一向对此无所作为的美国也于2008年4月17日发起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并提出在2025年前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标。

尽管国际上对减排问题几乎形成共识,但是谁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却没有定论。原因很简单:各个国际行为体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利益。此时的“国际道德”让位给国家利益。欧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额总共只占15%并且从趋势上还将减少,而门槛国家所占份额自然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谁也不能躲避开这个全球责任”。这种共同责任,建立在“形势伦理”的基础之上,因为欧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少(15%),加上今后新能源的使用,减排对欧盟国家自身利益的影响并不算大,提出“共同责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坚持了道德伦理,这是欧盟国家积极倡导减排的原因之一。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则采取了“有限道德”的态度。提出“算总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算总帐”基于排放时间和总量的计算,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这样的原则,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1。

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同的道德压力下,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原则,在“责任”、“义务”与“利益”间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它们的国际行为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减排问题上是如此,其他的国际行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orbis,fall,2005,pp.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载于《欧洲》2002年第1期,第1-11页。

[3]k,“rationality,morality,andimpossibilitytheorems”,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74,no.2,1980,pp.373-384,ton,“rationality,morality,andexit”,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86,no.2,1992,pp.418-431.

[4]何怀宏:《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5-7页;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伦理观》,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页。

[6]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0.

[8],g.(1954).realitiesofamericanforeignpolic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4,p.47.

[9]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0]jackdonnelly,“twentieth-centuryrealsim”,,eds.,traditionsofinternationaleth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pp.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第2页。

[13]ownharries,“power,morality,andforeignpolicy”,p.600.

[16]on,“moralvaluesandinternationalpolitics”,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vol.88,no.3,1973,pp.368-374.

[17]徐再荣:《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115页。

[18]阿兰纽斯还期待着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丰富的作物,并为迅速增加的人类造福,见徐再荣:前引文,第115页。

注释:

1.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于《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岸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全面发展。尤其在经济方面两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新突破:陆资入台。

同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二是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四是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

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摘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胡锦涛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马英九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岸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全面发展。尤其在经济方面两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新突破:陆资入台。

同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二是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四是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论文范文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生怕什么事不能站到美国阵营中,甚至连美国为首的西方污蔑新疆“强迫劳动”都要掺和。这一切表明,他们面对越来越向前头的统一进程十分痛苦。这也恰恰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进程中了,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如此,现在统一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二、统一台湾的“积极”因素。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两岸没能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所以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发生逆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目的是修宪,在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在国际上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建立“海岸警卫队工作小组”谅解备忘录,其直接后果就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问答时刻。

1、坚定的理想信念。

2、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4、无畏的担当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管党治党、美好世界。

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微讲堂,能对两岸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欲望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就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初赤身裸体的在森林里穿行,有了羞耻感后会用树叶来遮羞,树叶只能用来遮羞,不能满足身体保暖的要求,在欲望的强烈需求及人类意识的发展下,人类开始学会用兽皮做衣服,使自己身体暖和,在身体暖和之后,人类希望自己更漂亮,更与众不同。在这样的欲望下开始装饰自己,衣服做得越来越精致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装饰物。以至于发展到现代这个异彩分呈的流行时代,各式各样的服饰、发型、化装等。也许昨天还是大街上的流行主调,今天的新的款式、样式的出现又成为大街的主流。正是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才使得新事物不断涌现。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9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已。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由于人的欲望是没有截止的,社会也是发展的,所以新的艺术品,也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其实艺术发展的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在寻求自由、解脱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性欲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所以说有了欲望艺术才会发展。

生活中常有衣、食、住、行的说法,把衣放在第一位,然而唐代被称为一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王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对奢华欲望的极度追求。

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版图扩充,农业、手工业都相当繁荣,对外贸易也空前发展,国内各民族关系比以往更加融洽。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京都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扬州、洛阳、益洲、广州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长期安定的局面和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唐朝科学文化进步的可靠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的纺织业和印染业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异质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它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它造型华美,品类丰富。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胸部,半担化,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

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鸟衔花草纹、狩猎纹、几何纹。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西安开元六年(公元7)韦顼墓和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西安武氏圣历元年(公元6)独孤思贞墓女俑,咸阳唐景龙四年(公元7)薛氏墓壁画,西安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思勖墓女俑,敦煌130窟唐开元五年至十四年(公元746年至755年)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西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鲜于庭诲墓女俑及唐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了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妇女的发型,直接影响到五代和北宋末年,其特点是竞尚高大,即利用自己收集或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头发中(即髲髢),或以之做成各种假髻来装戴。这类高髻,在五代时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未嫁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史?五行志》记载,后蜀孟昶广政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山西晋祠北宋彩塑还可见到这种梳髻于当顶的朝天髻发型。至于广插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簪钗篦梳的情况,亦可在敦煌晚唐第9窟、第10窟,五代第98窟,北宋第61窟壁画供养人像中见到。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那些贵族对美的欲望极度膨胀,为满足欲望而使社会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让艺术得到了更为自由的发展。就如唐朝的服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精品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的服饰、发型、面部化装等也在现代的社会中发展着,有了美容院、美容顾问等着都是为满足人门欲望而出现的。

现在人们在选择发型是也要按没个人的脸型来选择如长脸形:不适合往上梳,短而蓬松的式样较适宜。发型可以选择中盘或低盘,穿旗袍者梳低盘发式更能显示东方之美。将头发梳于两边也可以,但长发垂肩不可取,这会在视觉上拉长脸型。

圆脸形:发型可以尽量梳高,增加顶部的发量,使脸部拉长。或者将头发偏分,服帖地梳于两端,这样脸部就显得瘦一些。如果中分,尤其是短发中分,看上去有圆滚滚的感觉。

正三角形:额头较小,颧骨较高,可将头发梳高。如果额头漂亮,发际线优雅,可以敞露出额头,更显纯真典雅。避免将发型梳于两侧,如此将会增加颧骨的宽度。

心型脸:此脸形额头宽广、下巴较尖,最好不要留短发,因为它容易夸张面部的轮廓,使眼睛看上去过低。整理发型时,可用刘海遮掩或做成发卷半掩,以显示出妩媚多姿。

这些都是有讲究的,这都是在完美无暇的欲望要求下,而发展起来的。

现在人门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在衣服、首饰、发型和脸部化装上,也不忘对指甲的修饰,在指甲上镂空、镶小水钻、亮片以及进行彩绘等。还有不少人进行整容,在欲望的促使下成为现代的人造美女。着也是一种艺术!

从古到今人性皆有欲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的发展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寻求自由和解脱的过程。欲望的平衡就是自由的终点。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上)刘泽华、扬志玫,王玉哲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隋唐五代史》吴枫陈伯岩著辽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化史述》刘蕙孙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的智慧》刘烨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心得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过去8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两岸差异的存在和差异导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2016年5月20日,在选举中取得明显优势的民进党将进入“执政期”,但民进党始终不肯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逐步不断滑向政治僵持与政策对抗的状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思考辨析新形势。

大陆1979年倡议、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2008年两岸周末包机如期实施,两岸两会共同签订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四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邮。2009年两岸实现定期航班,通航、通邮进一步扩大,使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便捷。当年6月台湾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陆资入岛”正式启动,两岸“三通”由“局部、间接、单向”发展为“全面、直接、双向”,正常交流使两岸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便利了两岸民众往来,提高了两岸产业合作效率,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两岸人员往来基本实现了正常的双向交流,旅游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主渠道。2008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两岸同胞企盼已久的陆客团队游正式启动。2010年大陆全面开放所有省、区、直辖市赴台团队旅游,2011年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双赢。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入境旅游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三大入境旅游市场,两岸已形成互为重要客源市场的稳定格局。两岸同胞也借此实现了多渠道、大范围、多层次交流。

两岸两会自2008年恢复协商以来,至今已经举行11次会谈,针对两岸交流中的制度性问题,签署了23项协议。这些协议涵盖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福祉,得到了两岸大多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这些协议搭建起两岸和平稳定与经济互利的桥梁,使两岸关系进入66年来最为和平稳定、百姓获得政策红利最多的一个阶段。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有效运行,为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2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会面,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并交换意见。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协商所考虑的层面愈来愈广,已逐渐碰触到深水区。

在两岸均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实现了66年来的首次会面,两岸政治交往取得历史性突破,更为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夯实基础。习近平在这次会面中明确表达了大陆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立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联网+”,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及創意產業”。最终互联网+之下,大陆诞生了许多为投资所追捧的明星企业,硬件方面也连带产生了革新。在台湾“文创”之下,诞生了:手工肥皂店、手工手提袋店、可以读书的宠物图书馆,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大陆年轻人竞争压力大,竞争意识强烈。比起台湾年轻人,人文素养却有所欠缺,在国际竞争中可能遭到质疑。台湾年轻人竞争压力小,素质教育普及,包容精神更强却缺乏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台湾在国际竞争中有落后趋势。

台湾最低工资标准是两万台币,相当于人民币四千快,没有人会比这低。但在台湾经济困境下,无论蓝绿都难以在财政上取得亮眼的成绩以说服人民支持自己,于是有操弄政治议题摄取民意的事件发生。整个台湾社会追求政治正确的热情高于大陆,所以操弄一个政治议题更普遍,绿营在过去一方面批评马英九油价电价双涨,要求调低电价油价。随后又批评马英九要启用核电站,指核电站随时可能爆炸,要求非核家园,发动地方党部组织示威甚至喊出了用爱发电的口号。除了这种假议题之外,就是统独之争、对外关系了。两党都热衷于利用手下媒体机器造势,媒体完全不求证,直接伪造新闻。著名的“强国人鼎泰丰餐桌上撒尿,尿到小笼包蒸笼里,还要求服务员免费换菜”的假新闻曾经被炒的岛内尽人皆知。两党党媒热衷于此是因为议题往往是捆绑进行的。国民党等于亲中,所以要尽可能污名化中国,就可以打击亲中的国民党。反之在绿营支持者眼里,国民党也在尽可能污名化日本,打击民进党。

在大陆社会公平问题依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工人利益与农民利益,缺乏有力的保护。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福利与薪酬无法维持他们过着稍为象样的生活。农民利益,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侵害,耕地被国家与商业团体人、工厂主征用时,农民获得的赔偿远低于应得标准。

政府官员的权力的取得与使用缺乏民意基础。基层与中层官员不是选举出来的,而是任命为主的。权力使用缺乏民意机构必要的监督。政府开支不够透明。在大陆尤其是公民的文化与政治发展权利没得到有力的保护。缺乏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管理的公平竞争上岗的途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正在酝酿中,何时得到执行,令人拭目以待。干部任命中的公示制度对权力的取得有着一种约束力,待聘用干部的公开答辩,令干部使用透明度有所加强。

人权方面,出大陆人的原则,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对中国大陆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触及太深,所以“一个中国”也是政府绝对不能退让的态度。而台湾的年轻一代,已经几乎全都缺失中国认同感,蔡英文的执政也必将着力于提升台湾的“华人性”,降低其“中华性”。黄安,周子瑜事件,脸书表情包骂战等一系列事件,彻底揭开了两岸民众间的掩藏已久的矛盾,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随着民进党上台,两岸民间往来与交流、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但因台湾政治大环境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其热度可能会下降,规模可能会缩小。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形势与政策,思辨地思考问题,不盲目地受舆论的引导。为了维护和平统一我们首先能做的是保持现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自我完善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因为大陆的综合实力是两岸关系的最重要筹码。

参考文献: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心得体会

一、当前两岸形势。

从总体格局来看,祖国大陆紧抓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保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为:。

2.继续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发表,实行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3.进一步创造了有利于控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结构。

二、全面落实一中原则是核心问题。

20xx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成熟,成为具体的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20年左右围绕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初步的一致。具体来说,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放置争论,大陆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记载:恢复协议后,优先讨论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在两岸最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了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是说,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相互表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了一致和平衡。

由此可见,近年来两岸关系转折进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和如何坚持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邓小平当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地位,整个对台工作的全局对未来的统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也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但它的反映和规范,基本上是双方处于汉贼不双立,彼此以军事政治上完全消灭对方为目标的两岸关系状态。事实上,自1979年大陆建立和平统一目标以来,双方如何相互定位,如何适当定义台湾当局在国际法律上的地位问题,成为古今中外无例可循的独特案例,国际法律上交战集团、政府认可、继承理论等无法有效正确处理。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法律范畴,成为法律和政治的交织,双方都需要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

理的问题。回顾4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促成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对台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这一重要思想孕育于反“台独”斗争尖锐之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xx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三、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天峨县的农机化水平在近两年呈现着快速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龙滩水电站建成投产以来,天峨县的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适合于家庭小规模经营模式的小型耕田、排灌、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迅猛,尤其是农用多功能拖拉机发展更为迅猛。截止目前,全县拥有多功能拖拉机1000多辆,联合收割机15台,微耕机3万多台,以及各种小型农用机械2万多台套。但是,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衡量,天峨县的农机化发展状况还欠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高,但发展很不平衡。到底,天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55201台,35.2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57万千瓦,增长率为13%;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45.54千瓦;农业机械原值5万元,净值17853万元;农业机械作业纯收入2.32万元,农业机械在农民纯收入中的贡献率为21%。拥有水田耕作机械1.3万台套;排灌机械18800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8万台;农用运输机械1138辆;稻麦联合收割机15台。分别比上年增长2.5%、14%、16%、12.9%、15%。全以农副产业初加工、排灌、小型耕田机等机械已趋饱和,而大中型拖拉机、水稻育秧及插秧、植保、化肥施用、粮食烘干、种子精选、稻麦联合收割、秸秆综合利用、渔业、林业、果业等机械发展缓慢,有的还没有实现零的实破。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第二,农机化作业水平持续上升,但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相适应。20天峨县共完成机械化耕作35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5.3万亩;机械化植保13.2万亩;农产品加工39.27万吨;农机运输16055万吨公里;机械化收割17.3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6%、28.7%、13.5%、7.4%、16.4%、15%。全县的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较高,部分作业过程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养殖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有些产业仍是空白。

第三,农机化投入增长较快,但投资渠道较窄。年天峨县农机化总投资为2123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资金68万元用于农机购机补贴,农民个人投资2055万元,占总投入的98%。而国家农业开发资金、地方财政投资、社会资金及企业投资用于农机化项目的投资太少,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二、制约天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1.以土地经营承包30年不变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仍是主导经营模式,农机化的发展与土地规模经营过小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机化的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与之相适应,而目前天峨县绝大多数农户经营方式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经营模式,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种植模式。再加之农民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作物种类、品种和决定种植时间。这样在宽阔的田野上各种作物大杂烩,且同种作物的成熟期也很难保持一致。同时,有的农户要使用机械作业,有的农户为节约资金宁愿人工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机具的作业效率难以发挥。例如,一台割幅为1.6~1.8米的中型联合收割机在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可收割水稻4~8亩,每天工作10小时,可收割水稻50~60亩。但在目前这种过小的土地经营模式下,收割机每天需转移作业地点10多次,转移时间在5小时以上,这样,每天的作业时间仅有3~5小时,收割水稻约20亩。据调查,奉化市经营土地规模在100亩以上仅42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比例不足2%,而98%以上的农户经营的仍然仅仅只是自己的土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前些年由于国家和地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也不热心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再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也难以吸收社会资金。因此,农村的路网、农田灌溉及排涝沟渠网的建设严重滞后,适合于农机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发展缓慢,对农机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3.农机科技人才匮乏。全县农机系统范围内的工作人员中获得农机工程师中级职称的仅15人,农机系统以外包括农机维修网点在内的农机维修人员大多没有取得技术职称,能自主研制开发或团体研制开发适应性农机具的技术人才根本没有。据统计,全县农村每百人农机技术人才的比例尚是负数。技术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机化程度的提高。

三、加速天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和建h。

1.着力搞好两个“改革”

(1)改革现行农艺制度。要不断改善和发展现行农艺制度,使农艺和农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和谐农业。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就应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机械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广和发展适应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耕、免耕、化肥施用、节水灌溉机械和技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2)改革现行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推进农机合作社承包和农业生产公司化运作机制的发展,积极发展农机化科技示范园区,以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要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30年不变的基础上,本着自原、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引导和推动下,通过反租倒包、切块置换、折股经营等土地经营流转方式将土地向种田能手或农业集团集中,使种田能手经营耕地规模达到100亩以上,且耕种地连片;或者农业企业集团经营耕地规模达到500亩以上。逐步使全县规模化经营的耕种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5%。

2.重点抓好四项“工程”

(1)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农机装备水平质和量的突破,这是实现“十三五”农机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工程。推广一批新型农业机械,引导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多功能高效复式农机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速度。改造一批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开发一批适合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结合我县实际,引导农机上山、入地、进水作业。通过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农机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增大市场份额,做大做强农机工业,为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与公安、工商、技监等部门的配合,以加强农机产品技术鉴定、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提高农机发展质量。

(2)农机助农增收工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目标。要围绕耕种收三大基本环节,以及我县特水果生产机械化项目的推进,以强化服务、引机作业和推广普及为手段,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水果生产机械化,努力改变我市农业生产“三弯腰”状况。增加耕作机械的拥有量,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和服务大户为依托,稳步提高耕作机械化水平,降低耕作成本;以分段收割为突破,多层面提高机收作业水平,降低收获成本;加强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水果基地机械化生产的投入,以自主推广普及为基础,以引进外地服务为补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增加对农村机耕路网和沟渠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经营耕地在100亩以上的种田能手和经营耕地在500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将购机补贴、中低产田改造、燃油税补贴等资金向他们倾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农机示范带动工程。要努力争取建成几个县级农机化示范乡、村,通过现代工业设备、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集约化使用,加强农田综合整治、优化创新农机服务模式,使现代农业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显著高于传统农业,打造全县农机化发展的强乡强村,形成农机化发展的“高地”。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果业和农产品深度加工业,以优质毛竹笋、烤烟、核桃、珍珠李、油桃等产业为重点,积极研发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和低温干燥等机械和技术,建立一批配套完善、有加工转化能力、有产业特色和劳动力消化吸收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走加工、流通、增值的路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各乡、村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战中,围绕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特色化、特色水果生产机械化,建成几个农机化示范村、屯、户;要以增加作业面积和收入为目标,培育几个有服务带动能力、有较高经营收入的农机大户或经营性农机专业合作社。

(4)农机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从业人员队伍,是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基本要件。要以增加投入为抓手,以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推广技术培训、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重点,以培养一批作业能手、维修熟手、中介高手和培育一批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经营服务和中介服务组织为目标,加强对农村青年农机手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对外输出。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围绕农民培训工程,一是要强化农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二是要加强农机技术培训;三是要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另外,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机械作业服务,提高机械作业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实现兴机富民。

3.高度重视两个“加快”

(1)加快健全农机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机服务中的作用将不断加强,因此应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建立以用户和市场为中心的网络,沟通生产、经营到用户、农户之间的新渠道;健全农机行业专门的社会化信息服务网络,收集和研究农机市场犹,向农机生产、销售、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服务。在已经建成的农民通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各种信息网络服务,实现农机在当地或跨区作业的供需信息共享,农民坐在家中通过电话或计算机网络以及手机微信,安排各种农机各专业服务组织来完成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过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加快构建新型农机管理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设计和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重视和加强宏观调控,利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宏观管理,使农机化协调平衡、优质高效发展。要把农机化管理职能转移到政策研究、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信息引导、搞好服务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和指导农机的管理、服务,适应农机管理主体转变的现实和需要,着力发展符合奉化农业、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华靖,马卫国,袁学树,等.天峨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12).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一、内部环境方面。

1.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审计市场竞争不公平。有些本属注册会计师审计咨询范围内的业务,由于某些主管单位的干预而无法执行。注册会计师承办的业务不断分割,各项业务要由不同的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核定其资格。有些主管单位唯恐失去权力,以确保业务质量为名,以控制审核“执行资格”、审批“立项”、质量“认定”等名义直接插手。还有些主管单位直接与少数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垄断业务,形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这些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必须对会计师事务所改制,实施资产重组,向股份制、合伙制过渡,在条件成熟后向民间化过渡。当前,会计师事务所改制的主要形式应着眼于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形式,合伙制虽在世界范围广泛采用,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尚不具备推广条件,只能选择有限的试点。二是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实行兼并、联合,重组跨地区、部门的大型会计师审计组织,严禁滥设有违独立性的分支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不仅应与会计师事务所脱钩,而且不得以行政手段干涉其工作。

2,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滞后。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自律性的社会团体,在行业建设和发展中担负着服务、管理、监督、协调的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联系政府、社会的桥梁。因此,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滞后的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1)制订并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规范,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2)完善并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加强监督力度,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计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奖励和惩戒规范,确保提高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有效制止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正当竞争;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透明度,建立相应的公告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及后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保证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的'壮大。

(4)注重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年轻化、职业化、知识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该行业人才的需要。

二、外部环境方面。

1.政治环境。在政治环境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主要受政治体制和政治环境影响,当然,政府领导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2.经济环境。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体制必然会影响审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环境的根本所在。

(1)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成为自觉行动,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企业的自身需要,这样,审计执业环境的改善才有深厚、牢固的基础。

[1][2]。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具体表现在:农业机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所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先进技术和作业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农业机械有利于防灾减灾,从老天爷手中夺粮。在灾害天气下利用机械可以完成抢种抢收。农业机械有利于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同时,土地向大部分种粮大户集中,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机械化。农业机械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高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运用好政策性补贴加快农机化发展。大部分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在、年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增强,农机拥有量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大大提高。

2、强力扶持农机大户与农机服务组织加快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大户的发展对加快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有很大的示范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其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方面应给予帮助,鼓励农机大户为农户提供耕、种、收、植保、灌溉一条龙作业服务,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方式,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3、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许多农业机械不适应于农艺作业要求,最终无法推广和使用。因此要求农机生产厂家设计人员与农艺人员相结合,设计出适合农艺作业要求的新机具;农机推广和培训技术人员与农艺人员相结合,探讨出即适应农机作业又适合农艺要求的`操作方法。

4、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部门应先通过调研,引进推广适应本地的新式农机;通过推广试验示范,让农民群众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认识到新技术、新机具的作用,使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增强购机意识;通过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增加农民的农机专业知识、安全知识、法规知识和技能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及时熟练使用和掌握各种农机设备和技术。

5、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安全监理机构向农民和机手宣传,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其操作、保养技术水平,增强其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责任感,使之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生产,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减少违章现象的发生,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安全生产。

正确认识两岸发展的新形势心得体会

一、我国已进入统一台湾进程。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台湾当局非常焦虑,担心什么都站不住美国阵营,甚至美国第一的西方诽谤新疆强制劳动。这一切都表明,他们面越来越向前的统一进程是非常痛苦的。这也正好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统一台湾的过程,两三年前就是这样,现在统一过程正在稳步推进。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感情和民族认同谁也改变不了势力。

二、统一台湾的积极因素。

1、中美国力平衡不久将来会有反转。

两岸无法统一的本质是中美实力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权衡统一时机和所付出的代价;美国遏制的影响正在减少,因此中美国力平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反转。

2、欧美联合、日本蠢蠢欲动催化国内统一。

以日本为例,安倍最大的目的是修宪,国内需要民众支持,国际需要美国支持。

3、台湾当局玩火。

美台签署了海岸警卫队工作组的理解备忘录,其直接结果是触发了反分裂国家法。

三、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

1.坚定的理想信念。

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充满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感情。

2、真挚的人民感情。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3.高度的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觉自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自觉、对党和国家事业前景的自觉自信。

4、勇敢的负责精神。

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治党、美好世界。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4)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一是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在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指导积极主动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将农机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推广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研究布置农业产业要同时研究布置农机化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二是建立镇政府—产业基地—行政村为网络的农机推广服务与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三是加强农机推广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工作激情,同时要改善农机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四是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镇财政及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增设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特别是对农机化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政村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励农机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活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引导是禄劝微耕机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典型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引导农民对农机具的投入,成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禄劝较大比重的山坡台条田地和土地的细碎化经营是禄劝微耕机迅猛发展的基础条件。禄劝山区占地面积达98.6%,形成了坡地多旱地少、台条田地多田块小的自然条件,同时一户“一亩三分地”的细碎化经营,给微耕机有足够的作业空间,转变了长期以来大型农机具无法施展的局面。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速度较快形成的劳力不足是禄劝促进微耕机迅猛发展的外力。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的现象突出,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及其广阔的空间,外出打工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给留守农民腾出较大的农业发展空间,农业机械成了农民扩大生产规模的主要力量。农民购买力的增强、耕牛的减少是禄劝微耕机迅猛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常态化,极大地增强了农民购置微耕机的能力。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快速减少,没有劳力从事牛羊的养殖,耕牛急剧下降,微耕机成了农民离不开少不了的主要生产工具。微耕机具有小、巧、简、便、廉的特点和作业质量好的优点,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禄劝微耕机迅猛增长的强大生命力。小巧的微耕机不受机耕路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背到田地里进行作业。购买微耕机补贴后的价格一千多元就可购买到一台,只是耕牛的十分之一左右,不用的时候不需日常照管,省力省心。微耕机在农机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作业实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深得农户喜爱。

2禄劝微耕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引导和帮扶支持下,禄劝以微耕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成倍增长。禄劝微耕机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少问题,如“重使用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内部管理的协调性较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作业尚未有效发挥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农机技术没有推广经费,工作难于开展的局面。同时微耕机管理处于空白状态,无管理依据和有效手段,致使事故多发,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推动意义。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对农机化事业的影响,笔者提出如下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思考。1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优势引导农机技术的推广,在农民得补贴有实惠的基础上推广新型农机实用技术,把农民增收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规轨道。2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优势引导农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机户纳入管理,纳入管理的农机手享受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通过培训解决农民“重使用轻安全”和“重使用轻保养”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