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大学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7 06:07:51 作者:紫薇儿

调查报告不仅仅是一篇文字的呈现,还包括图表、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的展示。参考一下下面的调查报告范文,或许能够给你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目标:

(1)通过对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家庭,生活、权益、身心健康等方面出发调查,使社会了解大学生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关爱。

(2)通过调查采访结果统计大学生农民工的比率,分析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原因、生存现状、发展趋势等,客观把握大学生农民工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3)将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存在问题、社会需求等收集起来,引起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进一步改善完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信息的反馈,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

调查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及亲身体会。

(1)在调查问卷过程中了解大学生农民工的现状,对苏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徐州、常州、无锡、南京、扬州、宿迁等地的大学生农民工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2)将调查和实践中的体会结合,统计、分析和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大学生农民工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个案访谈,典型案例分析。

(1)从企业、学校、个人等不同方面的个案进行访谈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个案进行重点调查。

(2)联系目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形势,记录访谈,深入分析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形成访谈报告。

(1)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关注大学生农民工现状,切实给出建议。

(2)根据已有的数据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准确了解大学生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提出建议。

调查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以及采访相关专业的专家、单位领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苏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徐州、常州、无锡、南京、扬州、宿迁等地的人才市场进行调查,广泛发放问卷,积极采访应届大学生毕业者,对具有突出特点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随后根据深入了解和专家分析进行本课题的总结和讨论,并形成最终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xx年12月1日—10日。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报纸、调查地点:xx县新桥镇马厂村。

目前,农村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马厂村在外务工人员达到427余人之多,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马厂村下马厂、上马厂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其原因大多是:马厂村地处山区、半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老人,年岁小的小孩。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20xx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20xx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7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10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1、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2、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1、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2、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正规医院费用太高;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没有钱,为了节约。

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1、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2、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马厂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大学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大学生就业民工化现象正是教育产业化政策结下的苦果。教育产业化使得百年树人的教育工作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日益沦为急功近利的短平快商业项目。必须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农民工中64.73%选择了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就业窘迫,保障大学生农民工利益”。其次是“通过媒体,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这个群体”,占了总数的20.84%。此外,还有11.32%的调查者选择了“人文关怀,例如对大学生农民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3.11%的人选项二了其他选项。

大学生就业“民工化”,也可能成为一条成才之路,而未必是坏事。成材的道路千万条。民工就业的地方,一般说来是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也正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基层可以让大学生接触实际,了解实际,深入社会,熟悉民情,培养与普通群众的感情;艰苦可以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这些都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是金子总会闪烁,有志者到哪里都能成才。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此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从调查中发现,对于大学生农民工的基本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社会经验缺乏”,其次是“文化程度较高”占了18.69%,接下来是“文化程度较高”和“学习接受能力强”,分别占了11.86%和10.71%。剩下的6.53%选择了“薪酬较低,低于某些农民工工群”,6.5%选择了“大多数来自农村”。

没有经验我们可以学习,没有财富我们可以创造,没有人脉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编织,不要说这一代人不如上一代,其实每一代人都会成长,不用操心,每一代都会比前一代更强。实际上,没有一代是可以垮掉的,因为人类总是这么延续的,而且每一代里头都会有很杰出的人奋斗出来,把人类已有的成果和文明延续下去,这个根本不用担心坚信目标,积累人脉,抓住资源,努力学习进步,迎接成为社会财富主力军的时刻,因为没有一代是垮掉的,面对前方的重重困难,大学生们的脚步无比沉重。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在农民工就业不难了,现在农民工短缺,珠三角、长江三角的老板雇用农民工都不容易了,但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很难。至于哪种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有几个原因备受争议,却很难达成共识。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众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与经验是大学生农民工面临的最大困难,有67.36%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是“技术问题”与“资金问题”,分别有11.56%和10.04%的大众选择。接下来是“市场信息问题”,占了7.99%。剩下还有2.84%选择了“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及0.12%的人选择了其他。

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根子在高等教育培养上,这就需要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体系。通过科学招生、科学培养、科学就业,从招生环节开始,根据就业率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并在培养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在就业上,进一步完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等。

家庭结构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因素之一,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由于家庭成员人数、两代人或多代人的感情交流程度和父母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生活场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不断改善家庭因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良好地就业。

对于“家庭条件对于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有着哪方面的影响”的一系列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从图表中不难发现,自我价值实现方面和未来发展的地域选择方面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3.76%和25.43%,其次是经济方面与心理方面,分别占了调查总数的15.44%和11.96%。此外,7.67%的群众选择了教育方面,3.68%选择了其他方面以及2.05%的群众选择了几乎无影响。不管大家对于家庭条件对于大学生农民工有哪方面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家庭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条件。

总而言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人生的影响是明显而长久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只有不断优化家庭诸要素,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调查中发现,有40.06%的群众选择了“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蔓延”,其次是36.59%选择了“浪费了人力资源和教育成本”。接下来是14.86%的人选择了“缓解了民工荒”以及6.71%选择了“即战力农民工就业空间”,最后,有1.78%的人选择了其他。

总之,无论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脱节,还是目前高校过度教育问题,都是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源头,而大学生不符合市场需要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固然可以缓解一时,但这毕竟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最重要的,还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因此,大学生农民工的未来发展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从调查中发现,对于大学生农民工今后的发展趋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中认为大学生农民工发展趋势为“从‘城乡两栖’到‘融入城市’”的比例最大,为33。92%。其次是“从‘卖苦力’到‘拼智力’”,占了总数的26.73%。此外,认为“从‘打工者’变为‘创业者’”和“从‘打短工’到‘打长工’”的分别为18.64%和11.39%,“从‘不断扩大’到‘渐渐淡化’”占了9.46%,“持续扩大”为7.62%。

当前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知识的学习重要性大大下降,而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公众表达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看得很重要。因此政府和企业都有义务和责任来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专业技术性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大学生农民工需要正确的就业观。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求职者们自身究竟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国家机关人员、工程师、教职工等较稳定省力的工作最受大学生们的青睐。总共占到了88.25%。其中,选择国家机关人员的最多占到了39.67%,其次是教职人员、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分别占到25.72%、12.54%和10.32%。反之,对于基层的一些工作,大学生们却不太愿意去从事。其中,普通员工仅占2.04%,外出打工也仅占了1.77%。

据了解,对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家庭、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骄傲。在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后就该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像样的工作,过一种体面的生活。如果大学毕业后回到基层,乡亲们就会认为没出息,家人也会因此抬不起头。这给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实际的工作能力,给自己一个定位,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为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人生路才能走得更好,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结交更多的朋友,积累更多的经验,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一是社保诉求。

返乡农民工反映最多的是社会保险问题,这是他们最大的顾虑。大部分农民工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务工多年,所在务工单位基本上为农民工交纳了社保金。但农民工返乡时,无法将社保关系转回本地接续,单位缴纳部分不能转出,只能退回个人部分,损失很大。他们要求尽早实现社保统筹,返乡后能够正常接转社保关系。

二是创业诉求。

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中,有意继续外出务工的19人,占40.5%;希望在附近找工作的5人,占10.6%;希望在家务农的13人,占27.7%;希望自主创业的10人,占21.3%,比如搞养殖和种植业,但资金问题是他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其次是技术和项目。某村民返乡投资生猪养殖,已投入10多万元,当前迫切需要资金支持。据他反映,金融部门发放的“惠农卡”贷款门槛较高,手续复杂,难以拿到贷款。

三是其它诉求。

主要是增加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实现就地就业;简化户口、签证、身份证等证照办理和补录手续,方便外出务工和生活;简化农村合作医疗程序;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维权力度;降低高中阶段教育收费等等。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xx年12月1日—10日。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报纸、调查地点:xx县新桥镇马厂村。

目前,农村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马厂村在外务工人员达到427余人之多,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马厂村下马厂、上马厂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其原因大多是:马厂村地处山区、半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老人,年岁小的小孩。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2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20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7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10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1、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2、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1、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2、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正规医院费用太高;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没有钱,为了节约。

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1、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2、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马厂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关于3。

调查目标:近些年来,大批农工涌入城镇打工。他们的到来为城市又增加了一条风景线,又多了一群忙碌的影子。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对于后来进入城镇谋生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与城镇人口显得有些许的差别。更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较脏,工作较累,常常衣冠不整,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另眼相待。与城市人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现实生活状况。

调查时间:xxxx年1月25日——xxxx年3月5日。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

到目前为止,城镇中已有大量农工。他们干的往往是最脏、最累的活,然而他们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就在他们身上却存有大量的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也牵动着社会上许多人的心,现在就将此次实践活动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较好管理的树木。现在庄稼地中树木所占比例已越来越重。而家中青壮年也几乎常年在外,因而家中留守的几乎全是老年人。

尽管国家对农民工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很多负担,但是农民工为了生计还是不得不进城打工,生存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网上调查的数据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工资为1000元,其中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所从事的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这样的行业既脏又累,工资还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工的工资依然没有较大长进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农民工接受的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而这种部门的工资是较低的。

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严格限制农民工加入某些行业工作。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天,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近一半的农民工每周工作七天。长时间、高负荷的劳作必定会导致农民工身心疲惫。某些包工头为了追求高效益,不顾农民工的身体劳累,想方设法的.拖延时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工资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大,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由于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近40%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合同,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费;57%得不到工伤补贴;80%不能带薪休假;90%不能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实现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想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

1、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

2、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

3、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

1、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项税收和费用所困。

3、新型合作医疗方面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

大量农民工进城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居住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的农民工居住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城郊之间。

在寒冷的冬天,当我走进临时搭建的工棚时,感觉到有风不停地从门外透过缝隙刮到屋内,其温度和室外不差上下。工人们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的,密封性很差,晚上冻得都穿着衣服睡觉。”

通过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得知:近40%的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近几年来一直困惑着人们。在农民工家里,剩下的或许只是老人,这样不健全的家庭成员关系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孤僻,甚至很难与他人交流,最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必将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重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潍坊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农民工涌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进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有利于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从而更好的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让我们一起关注农民工这个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吧!

大学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春节过后,当地组织了一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76家单位(其中沿海地区12家)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300个,工资待遇在800-1200元左右。据统计,有1万多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5120人,现场签订就业协议2853人。据劳动部门反映,当前返乡农民工求职就业具有几个特点:

一是农民工求职不够理性,普遍对企业降薪不太适应,好高骛远。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存在“有事找不到人、有人没事做”,如某纺织企业招人就乏人问津,不愿意干。即使有,都是年龄偏大,属“4050”人员;而1家企业招2名会计,却引来近50人应聘。

三是高薪、高技术职位招人依然困难。

农民工技能和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如2家公司招聘的经理、主管和锅炉工程师等无人问津。

四是本地就业比例高。

在签订协议的2853人中,有2250人是本地企业,占79%。五是农民工希望获得培训。招聘会期间,有711名农民工报名参加培训,目前已有1384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免费培训。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由于有些人有穷爸爸,有些人有富爸爸,同一教室的大学生,消费水平也就有了天壤之别,一些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乏“大手笔”,敢花、舍得花的魄力让许多工薪族难以望其项背。

a、一束花:999朵玫瑰。

2002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山东工商学院大学生李某在同学的帮助下,将花600元钱买来的999朵玫瑰送到学校一餐厅内。当正在吃饭的女友崔某接过这一浪漫礼物时,早已激动得泪飞如雨,正在餐厅吃饭的数百名同学目睹了这一“神圣”时刻。此事件在全校引起较大轰动。

李某与崔某偶然在一次聚会中相遇,崔某对李某一见钟情,为了得到李某的青睐,崔某开始近似“疯狂”地追求李某。在强烈攻势下崔某终于如愿以偿,与李某成为大学生情侣。见身边同学经常会收到男友送的鲜花,便常“不经意”间向李某说“某某又收到了一束鲜花”、“某某送给某某的玫瑰真漂亮”……在崔某的暗示下,多情的李某决心让倾心于自己的女友也好好地浪漫一次。

李某与自己的同学好友商量,要送就送出个“特色”,最终李某接受了“送999朵玫瑰”的建议,并且他特意将送花的地点选在了人流如织的餐厅里。

b、一双鞋:1400元。

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白某向记者列出了自己一天的营养餐单:早饭,一杯牛奶、一个水果(苹果)、一个酥饼;午饭,炒鸡蛋一份,青菜一份,米饭两碗;晚饭,红烧肉、牛肉、鸡肉任选一份,青菜一份,米饭两碗,一天仅饭钱就要花15-20元。

小白说,他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这么个消费水平,而且几乎所有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穿衣都很讲究,一般都选择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名牌服装。小白指着自己脚上的鞋说:“你看,我这双鞋不起眼吧,还600多呢!”小白告诉记者,在他们班有个同学每一身服装都要几千元,他陪这位同学就买过一双1400多元的耐克运动鞋。

c、一部手机:3400元。

“手机、电脑、mp3”是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较为流行的“三大件”。目前驻烟高校中5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并且有的持有两部或者两部以上手机。

大三学生陈某拥有两部手机,一部是移动的,一部是联通的。他解释说是为了“统筹使用,节省话费”。烟台大学外语系的李某告诉记者,他们班一位男生为了紧跟时尚,从大一到现在已经换了六部手机了,从蓝屏换成彩屏,又从彩屏换成带摄像功能的,最近他刚又换了一部手机,价值3400元。

当代大学生贫困案例:

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在一些大学生随心所欲地享受高消费生活的同时,也有另外一个群体,在校园里他们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他们是打工一族,他们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

刘洪兰是一名大三学生,听她的同学讲,刘洪兰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只有2元钱的生活费,清一色的馒头、馅饼之类的饭食。当我见到刘洪兰时,一点也看不出她是一个贫困生,一身朴素的衣服非常干净,扎着一个羊角辫,显得很精神,与我谈话时也极其开朗。

刘洪兰生长在聊城高唐县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当2002年秋天她顺利通过高考被烟台大学录取时,家里已是愁云惨淡了:姐姐因交不上学费已被迫辍学;患癌症两年多的奶奶撒手人寰,给他们一家留下一大堆债务;爷爷已经70多岁了,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已不能太多劳作;妈妈身体一直有病,只能做点家务;妹妹和弟弟同读高二;一家人的负担全落在父亲刘良忠肩上,他经营着11亩土地,为了让孩子能读上书,刘良忠利用农闲的时候还外出打工或者做点小生意。

为了给刘洪兰凑学费,刘良忠不仅借遍了家里的亲戚朋友,而且将家里的一头耕牛卖了。刘洪兰说:2002年我紧攥着家里为我东拼西揍的学费,带着些许苦涩来到烟台,在跨进大学校门的一刹那,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必须得长大,一切要靠自己了!

一、大二两年时光,她说乐观是自己两年来最大的收获。两年来,她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打工,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争取各种各样的奖励,参加社团,进学生会,做班干部……从不给自己空闲的时间,她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上大三后,更严竣的现实摆在她和家人面前:妹妹和弟弟今年一个考上了山东大学,一个考上了聊城大学,姐弟三人仅学费就要近两万元,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无疑是一座大山!

本来想利用暑假回家的机会将自己想考研的想法告诉父亲,但看到父亲紧皱的眉头和忧虑的眼神,她最终没能说出口,反而为了宽慰父亲,她说自己的学费自己想办法,先安排弟弟、妹妹上学。9月初,返回烟台大学时,刘洪兰只带了父亲借来的3000元钱,而她要交的学费和住宿费就要近5000元。现在刘洪兰的学费只交了2500元,她说:“希望学校别将我赶回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树立正确和积极的消费观念,并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为了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趁着这个寒假的机会,我们将对部分的大学生做一些调查和研究,从大学生对经济的分配和利用状况,购物心态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针对消费经济来源做了分析,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进行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并且提出适应的策略来改变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二、问题提出。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庭供给,家长们对自己子女十分宠爱,所给的零花钱也比较多,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当代学生的消费市场更加广阔,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催生了大学生消费的激增。现今大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有的大学生能正确利用好手上的钱,但是有的人却出现乱消费的现象。在消费观上,现在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的,而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不可否认,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并且不容忽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使其确立合理的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途径,借这个寒假的机会,我们对部分大学生的假期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根据已经了解的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大学生对经济的分配和利用状况,购物心态等方面着手,查阅资料并经过相关的深入和研究,编制了相关的调查问卷。

2、调查阶段:我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观察、访谈等方法,对部分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86份,其中男生95份,女生93份。

3、统计阶段:对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进行人工统计。

4、报告撰写: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参考查阅到的相关的资料以及观察、访谈等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研究,撰写成文。

四、结果分析。

(未完待续……见后篇。

通过对统计的数据的论证分析,以及参考查阅到的资料和观察、访谈等途径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对本次调查的结果作如下分析:

1、在消费观念方面。根据统计的调查结果表明,87%的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追求品牌,而注重实用及其他的仅占13%,这充分说明当代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大多存在盲目消费行为,消费存在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理性消费目前尚难成主流,消费观念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上的占60%,1000元以上的占12%(详见表1),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当代年轻大学生的假期消费数额还是相当可观的。

3、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代大学生假期消费倾向的调查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购物支出、娱乐和朋友聚餐。只有极少数用在与学习有关的方面,可见其消费倾向趋于享受和游玩等方面。(详见表2)。

4、调查结果显示,86.6%的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就是父母(详见表3),很少有自己劳动所得的,因此来源的途径比较单一,但是这种经济来源稳定、可观,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经济依赖性还很强,消费能力则很大取决于自己的家庭状况。

5、通过调查,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攀比现象比较严重,认为身边有攀比现象的占60.7%(详见表4),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会使大学生的消费走向歧途。这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正确指导和影响,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变得歪曲,消费很难再正常化,将非常不利于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6、调查同时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假期消费偏高疏于理财,在回答“你在假期有记帐的习惯吗?”,的问题时,仅有9.4%的大学生回答“有”,82.8%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而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不太爱记、大体总数记一下”、“大部分钱不知花到什么地方去了”。显著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注重即时消费而忽略了理财!长期下去将极不利于大学生日后的发展。

(五)对策与建议。

引起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大学生目前自制力还较差、学生家长从小对儿女的溺爱、当代大学生本身爱攀比心理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也会引起这些不好的消费习惯。与此同时,我也针对上述的现象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假期消费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生都有羡慕之心,常不自觉地与别人攀比,为了不输给别人,就买名牌。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华美的外衣掩盖不了丑陋的内心,同样破旧衣服也遮蔽不了高尚的品质。所以我们提倡大学生消费时不攀比,不过分追求名牌。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消费前沿,要对社会上的新兴事物要学会辨别,增强消费意识,提高自主消费能力。同样,当代大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从小开始培养,从自身做起。

其次,学生家长应该对子女加强教育和引导,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勤俭节约、不奢侈、不享乐的正确消费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钱是得来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节俭,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不要盲目消费,将钱用得合理,这样才会使父母感到放心,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辛苦劳动!

再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和指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我认为这应该从小做起,根据年龄不同的特点,学校和家长按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理财教育。引导合理消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还可以让其参与家庭理财,不要过度溺爱,严防大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化,要经常作引导。

最后,进入新世纪,竞争是更加激烈了,有能力的人才会站的住脚。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目前还没有在社会上工作,但到了将来就会感觉到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要让生命留下任何遗憾,从现在就要学会好好的利用自己手上的钱,正确的消费、合理的消费!把钱花在应该花的地方上、花到点子上!

参考资料:http:///%cc%d8%。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10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妈妈10年前来鞍,现在全家靠弹棉花为生,每月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还要用100元租房子,余下的钱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费及三个孩子的学费。她的父亲告诉我,学校对他们挺照顾,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是他们家的最大负担,其他的孩子参加课后班辅导,他们想都不敢想。弹棉花摊就在山坡上,他们兄妹三个平时就在这个山坡上写作业、做游戏。家里狭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觉时才回去。唐棠学习刻苦、老实内向,附近的邻居说,苦了这三个孩子,学习都挺好,还那么懂事。这几年路费也贵,我们没钱回家,这就是家。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10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连日来,随同几位团干部一同走访了几户农民工家庭,既为这些家庭的贫困叹息,也为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而感慨,但同时也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农民工集居的山东村,记者与团市委的几位团干部试图找到有能力,但不愿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却没有发现,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虽然有时为了方便,他们会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学。一位母亲更用她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心愿:我自己苦点、累点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念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贫困是困扰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的最大问题。农民工主要从事卖菜、力工、收废品等工作,收入不稳定,平均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费(每家平均100元),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如果家里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农民工给孩子订校服时,都愿意订大号的,以便一套衣服能从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说,即使农民工的子女已经入学,也仍处于失学的边缘。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没有最低保障,有时上学还要交200到1200元的借读费及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在城市长大,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长大后融入社会,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到处游荡,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今年,希望办将启动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将把救助范围扩大到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计划在五四期间救助1000名贫困农民工子女。同时筹建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办的现有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在走访中,我们不只一次地问一些贫困家庭,也问自己,给失学的孩子解决了学费问题,他们会上学吗?可正像关怀的妈妈所说,除了学费还有书费、校服费及其他一些费用,他们还是交不起。因此,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尽些心力。最终能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关爱之情。虽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数人,但是通过捐助活动,会影响这一群体,让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今年我市共招募xxx名村官大学生(其中成都项目xxx名,xxx项目xxx名),如何进一步促进本计划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村官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基层培养一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村官队伍。1月12日—2月10日,团市委就本课题在我市重点镇对20xx年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xxx名大学生所在村进行走访调查,并召开多次座谈会,有以下几点体会。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

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预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xxx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xxx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划实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确定,而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本计划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工作他们都显得比较自信,他们认为所面对的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宽阔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各级出台了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极少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少部分将选择考研。

与镇政府布置的工作难以协调、村里矛盾复杂、收入低、是本次大学生座谈会提到的三项主要困难。而大多数大学生对镇政府布置的各种与村上工作无关的繁琐的机械性工作表示反感,如各种摸底、拆迁、实名制录入、水费名单录入以及拆院并院工作等,认为镇政府布置大量的琐碎工作极大的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根据调查,大部分村民支持大学生做村干部,明确反对的几乎没有。这表明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有少数村民认为是走过场、形式主义,更多村民期望这个计划能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濛阳镇和丹景山镇,大学生村干部多数已经被当地村民熟悉和了解,调查的村民中,有20的村民找大学生村干部办过事情,有些村民虽然没找过,但都听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口碑不错。能为村民做事情的大学生干部,村民还是比较欢迎和感激的。

我市村民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支持和抱有期望。农民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状况,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对先进技术有了了解,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但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目前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与配合存在一定困难,村上较大的事务基本插不上手,而仅仅作为村长助理和村团支部书记的身份让他们在和老百姓打交道时也感到力不从心、角色尴尬。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如今,古风歌曲在歌曲市场异军突起,古风歌词给了学生群体对于古诗词全新的认识体验,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也为大众化创作提供了机遇。古风歌曲对于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丰富当代文学体式,二是传播传统文化。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考察,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了有关创作、读者、平台优缺点等问题,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古风歌词创作的现状。

关键词:学生;创作者;古诗词;网络;读者;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为古风娱乐化的主要受众。在知识结构与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创作者也是最具创作活力和热情的创作力量,所以大学是古风歌词创作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以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的古风歌词创作者为调查对象,对近50名学生歌词创作者的古风歌词创作现状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70%以上的创作者已有三年以上的歌词创作经历,现就采访记录和调查问卷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研究。如下:

古风歌词在传承发扬古风诗词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质疑就是关于古风歌词的文学性。很多人认为,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歌曲的商业性致使歌词创作呈现出语言狂欢化、取材平庸化的倾向。大量粗制滥造的古风作品披着“歌词”的外衣流入市场,古风诗词自身结构精妙、意境宛然的优美性荡然全无。但在调查过程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古体诗的爱好者,古风歌词创作只是表达对古风诗词喜爱的一种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有68%的创作者坚持古风歌词必须注重语言的诗词化,结构上更应注重对仗、韵律等修辞技巧,音乐应随歌词做出调整。有24%的创作者则认为古风虽应坚持语言的诗词化,但结构上要根据音乐作出调整。只有8%的创作者认为歌词大致涉及古代事件体现古风即可,结构和语言并不重要。可见,在大学生的创作中,语言和结构技巧才是评价古风歌曲的首要因素。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创作者在创作之前有翻阅诗词集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烘托氛围与意境,更为了让自身尽快适应古代人说话的习惯与语法,从而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创作灵感,也使文思更加清晰、流畅。

读者对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影响往往考量不足,而随着古诗词的娱乐化走向,在网络的平台下,读者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问卷结果显示,约有25%的创作者认为入乐发布很重要。然而却有30%的创作者表示自己并未主动将作品与身边的同学分享过。还有10%的`创作者表示自己通常只会自我欣赏、自我改进。大部分创作者选择与同好者交流,然而他们只将视线放在网络平台的行为,又割裂了读者这一群体。说明重视读者的作用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读者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关于网络发布平台,大部分学生创作者会选择贴吧,创作者坦言虽然贴吧自由、开放,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只有一些高端的贴吧才存在资深的创作家甚至学者,才能进行有价值的交流。所以,学生创作者们呼吁创建校园的古风歌曲交流社团,都表示很期待校园的社团为他们提供更纯净、更有深度的交流平台。

追溯古风歌曲的源起,是非专业爱好者以兴趣为出发点随性创作,单纯的动因下未有更高的追求与标准。在受到更多关注后,从前期编曲到后期装帧都有了更精致化的追求,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做保障,商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然而,商业模式的产物不仅是更加精美的作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关于古风歌曲未来发展平台的选择问题上,由于网络平台更自由,创作与流通成本都相对较低,有49%的创作者希望网络成为古风歌曲发展的永久基地。42%的创作者认为应两条线兼顾,线上作为创作平台,线下作为传播途径。只有9%的创作者认为线上只是寄居所,只有商业化发展才有前景。

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创作者表示如今从身边社团内跃身商业圈的事例已屡见不鲜,然而商业化涉及包装、版权等诸多问题。体制内的创作者不仅自由度大大降低,时间与利益也变得难以协调。因此,商业化的创作者最终往往脱离读者摇身成艺人。商业化的弊端不胜枚举。但作为学生想要扛起古风歌曲创作的大旗,独立承担古风歌曲完整“生产”的,资金的确是最大的阻碍。因此追求独立与利益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关于古风诗词在当今社会娱乐化的优势和弊端,创作者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娱乐化激发了人们对古风诗词的创作兴致,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古风歌曲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低准入,低成本,自由度和广泛度大大增强,使创作大众化成为可能。然而,准入门槛过低以及经营资金过于有限使得古风圈作品良莠不齐,作品的专业化处理和包装的高质量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质的飞跃。

然而,大多数创作者对于古风歌曲的发展前景都充满信心,高速快捷的网络为作品的创作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全方位发展平台,同时,古风歌曲对于抒发传统文化情结,唤起传统文化内心共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未来古风歌词的文学体式会日益规范化,为音乐文学带来新的春天。

项目组宏观的把握了学生群体现阶段的创作境遇与需求,也更加细致地了解了大学生群体在古风歌曲创作中的体验与现状。目前,吉林大学的学生群体创作热情较高,在校园内也掀起了创作交流热潮。同时,学生创作者对于创作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创作前景持乐观态度。总体来说,古风歌曲正从兴趣爱好中逐步升华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这对于学生群体有着非常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市学院的在校学生是益阳高校学生餐巾纸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是益阳餐巾纸运营商的重要客户群之一。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生餐巾纸消费现状与动态,对于了解益阳高校学生餐巾纸市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管理系罗放华教授组织工商管理专业1116402班“明天你好”小组的学生,于20xx年11月14日至20xx年12月10日对湖南城市学院在校学生的餐巾纸消费进行了专项调查。选择湖南城市学院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是基于湖南城市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5380人、占益阳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绝大比重,并且学生来源于全国27个省份,因而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坚持客观、规范的原则,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样本数量为在校学生人数的1%,实际样本容量为150人。样本单位按照类型抽样方式确定,最终的样本单位分布于全校的16个院系、42个专业、105个班级,4个年级,样本分布接近总体分布,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被抽中的样本学生在调查员的统一指导下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填写调查问卷,确保了调查问卷的客观性。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反映消费情况的12个调查项目。调查组织工作严密,调查方案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审核、资料汇总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具有真实性,其可信度较高。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3%。由于餐巾纸存在性别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75人、女生75人,均占50%。样本学生在院系、专业、班级的分布分布数量均按1%确定。因此,样本分布近似总体分布,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一)餐巾纸的使用现状。

学生月生活费与使用餐巾纸的数量多少呈线性关系,月生活费高的学生其使用餐巾纸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资料显示,在湖南城市学院的学生当中,有49%的学生经常带纸巾,有35%的学生偶尔带纸巾,另有16%的学生很少带纸巾,很少有学生从来都不携带纸巾。由此可以看出餐巾纸在学生中拥有很高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餐巾纸在城院的将持续拥有庞大而又稳定的销售市场。

2.学生使用的餐巾纸品牌。

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4%的学生选择心相印的纸巾,36%的学生选择清风,11%的学生选择维达,仅9%的学生选择高档次的品诺。心相印与清风相对于维达而言,是老品牌,价格适中,早经被人们接受,而品诺属于高档次的纸巾,使用量较少。所以心相印与清风在城院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而言是最高的。

3.挑选纸巾品牌的影响因素。

条形图显示,学生在购买餐巾纸时最关心的是纸巾的质量,其人数占31%,可以看出实用性永远占据首要位置。其次大家关心的是纸巾的价格,占25%,大家都会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而餐巾纸的包装与气味分别占18%,虽说比重不大,不过在当下纸巾质量与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往往决定了消费者的最终购买。

(二)选择餐巾纸的偏好。

1.购买纸巾的形式。

单包。

整条。

抽样式小包装其他。

小包装更加方便,灵活性强。

2.纸巾的层数。

由图可知,喜欢二三层的总人数比重很大,说明大家喜好厚度适中的纸巾。

喜好二、三层的比重接近,人数相当。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目录。

1、前言.32、调查设计...4。

3.1大学校园内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语言氛围。53.2学生在意识上认可普通话的巨大作用,为高校推广普通话打下良好基础。.73.3在校园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加强了学生之间说普通话感染力,但仍存在潜在的不利于推广普通话的因素。..........113.4普遍认为高校推广普通话力度有待加大,推普方式有待增多。......164、思考和建议..........181、前言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普通话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

“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改造社会的重任,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交往。提高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工程,对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调查设计2.1调查目的对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一方面是使广大师生普遍树立语言的规范意识,使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是为促进推广普通话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做出有效补充。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效回。

收率为95%。

调查结果显示:3.1大学校园内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语言氛围。

在认为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和提高很重要的人中,有7%的人对周围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满意,有70.2%的学生认为较满意,有10.5%的人不确定,只有12.3%的人对周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再对其进行假设检验,如下所示:

从表中可知,参与分析的样本数为57,均值为1.30,标准差为0.654,均值误差为0.087。

单样本t检验结果,从表中可知,自由度df=56,t=3.445,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为0.001,95%的置信区间为(0.12,0.47)。计算的t值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远远小于设置的0.05,因此拒绝原假设ho,表示大学生一般主动在学校(而不是家里或其他)讲普通话。

所以,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认可了目前校园内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后的使用氛围,这种普通话语言环境十分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3.2学生在意识上认可普通话的巨大作用,为高校推广普通话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进行性别与对普通话环境的满意度的均值比较:

从表中知道全部样本为57个,共有57个样本参加分析,占全部样本的100%。

(说明:1代表“满意”,2代表“较满意”)。

从均值来看,男女对当前普通话环境都比较满意,说明在大学里由于大学生之间交流以普通话为主,说普通话的氛围较好。但也说明还存在些问题。

当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学习、生活时,普通话成了他们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身为学生,但又经常与社会接触的学生,掌握好普通话是他们锻炼自我、求职、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你觉得在求职过程中和人际交往中普通话是个重要因素吗”调查中,有19.3%认为非常重要,64.9%认为比较重要,10.5%无所谓,只有5.3%认为不太重要。可见,说普通话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手段,更多的学生是把它当作人际交流和求职时的重要因素,更注重利用普通话来展示自己的优势。其中有的人表示主动努力去学习普通话,在这样的积极心态下,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势必激起同学们的巨大学习热情。

在进行“性别”与“认为普通话是一种素养”的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相关性显著。

(说明:1代表“男”,2代表“女”)从表中可知道,参与的分析的两个变量的样本数都是57,性别的均值为1.44,标准差为0.501,;文化素养的样本也是57,均值是1.35,标准差是0.481。

从表中可看知,参与分析的两个变量样本数都是57,相关系数r=-0.354,显著性水平为0.007,因此相关系数旁以两个“**”号标识,说明“性别”和“认为普通话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相关性显著。

3.3在校园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加强了学生之间说普通话感染力,但仍存在潜在的不利于推广普通话的因素。

在对“你一般主要在哪个场合主动讲普通话”的调查中,78.9%选择“学校”。在对其进行假设检验,如下所示:

从表中可知,参与分析的样本数为57,均值为1.30,标准差为0.654,均值误差为0.087。

单样本。

t检验结果,从表中可知,自由度df=56,t=3.445,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为0.001,95%的置信区间为(0.12,0.47)。计算的t值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远远小于设置的0.05,因此拒绝原假设ho,表示大学生一般主动在学校(而不是家里或其他)讲普通话。

(1)在被调查的57人中有78.9%的人在校园里会主动说普通话,也有14%的被调查者会主动在家里讲普通话等等。这种分地域分对象的做法,不利于自身普通话的锻炼与提高。

(2)方言的影响。

在“你觉得在校园里老乡之间有必要说普通话吗”的调查中,只有5.3%的人认为“有必要”,50.9%的人认为“没必要”,而43.9%的大学生认为“要看场合”。“老乡”之间往往是喜用方言交流,甚至有的学生以说方言为炫耀的资本,所以,当各自遇到老乡之时,大部分人首先“忘记”的可能就是说普通话。(3)教师使用语言的规范与否对大学生的普通话也有较大的影响。

调查显示:36.8%的被访者认为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

教学。

用语用字。”作为世纪的高校教师,更需要具备说普通话和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说普通话或普通话不够标准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4)网络语言的影响。

调查显示:7%的被访者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有重要影响。目前,网络聊天交友备受大学生欢迎。网络语言中与计算机有关的专门术语相对规范,而聊天室里使用的语言则随意性大,应用比较混乱。比如常见于论坛和聊天室的“斑竹、恐龙、美眉、东东”,这类比较特别的词语大概占网络总词语1/10。3.4普遍认为高校推广普通话力度有待加大,推普方式有待增多。

在调查中,认为目前大学校园推广普通话力度“很大”或“较大”的只有22.8%,而77.2%的学生认为推广普通话“一般”或“不大”。

不知道每年9月第3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占93%。这就提醒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加大推广普通话力度,不仅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自觉意识,还应该提供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提高普通话能力。在问卷中,我们也对学生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提高普通话水平进行了选项设置,调查情况如下:

表一。

(1)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活动。推广普及普通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各部门协调完成。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普通话宣传周”,通过标语、广播站、校园橱窗、黑板报及图片资料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说普通话的意识,使普通话深人人心,让人人成为普通话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散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大学生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计人操行分,刺激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学用语和校园语言。

(2)推广普通话工作要面向全校,不放松对非师范生的培训,并对新生进行入校摸底测试等。

全面掌握学生人学时的普通话现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普通话水平,以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为今后推广普通话工作提供实践依据。

(3)高校教师应加强表率作用,师生齐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除了语言专业教师,有部分教师只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对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重要性毫无认识,认为自己与人交流时语言上没有障碍,没有必要在语音上吹毛求疵,达到每个字都字正腔圆。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语言教学也极为不利。所以,要做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决不仅仅是学校语委部门的工作,高校教师无形中肩负着推广普通话的责任。

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在各大高校中已经十分普遍,兼职观念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从事兼职工作的时候往往充当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为了赚钱或者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对兼职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一般是有工作就去做,往往不计较劳动成本的,容易受到能力,同时也可以挣一部分钱。此次调查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初步了解和反映大学生兼职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目的、从事职业、获取兼职信息的途径、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家庭意见以及在兼职中遇见的障碍和困难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汽车工程学院共分发70份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85%。其中男生占75%,女生占25%。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事兼职活动的人数比例以及性别差别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60名同学中,其中有50%的同学做过兼职活动,而男生各占绝大对数,有50%的人没有进行过兼职活动。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兼职活动的人比例等同于没有的人,而且男女比例失衡。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和襄阳市的基本社会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可能由于社会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做兼职所占比例不是很明显,但是在条件极不充分的情况下,人数过半,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大学生做兼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兼职活动的目的对进行兼职活动的主要目的调查中,有40%的人分别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和增加社会经验,为将来工作做准备;而有45%的人是为了赚钱的,只有15%人是随大流或者满足好奇心而从事兼职活动的。通过数据显示大部分人从事兼职活动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和增加社会经验,少部分人以挣钱为目的的,极少数人是没有目的性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从事兼职活动对自己是有帮助,持肯定态度的,无论是为了提高能力还是赚钱,只有极少部分人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进行兼职活动,随机性比较大。这也从正面反映出从事兼职活动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从事职业的调查。

1、职业类型: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0%的选择做家教,20%选择餐饮服务工作,20%的选择发放传单,25%选择做促销工作,5%的选择其他类型的工作。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家教和传单是在校大学生主要选择的兼职工作。家教工作比较固定,比较适合大学生这种知识群体,同时工资也比较可观,不浪费过多的学习时间,深受大学生喜欢。但是毕竟家教工作不是很容易找到,机会不多,所以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从事促销工作。促销工作市面上比较多,而且工资相对较高,同时所在单位的信誉相对较好,所以更多学生选择促销工作。各有20%的人选择餐饮服务和发放传单的工作,这种工作随即性比较大,工资相对较低,所以选择的人相对较少,有5的人选择其他一些类型的。

2、职业与专业相关度:在调查学生中,只有4%的同学选择的兼职工作是与专业完全相关的,30%是完全不相关的,66%的是部分与专业相关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校的专业理论性比较强,在社会中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且想要找到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真的很困难,社会资源限制。同时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社会上的人也不会把机会给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来做的,没有更好的机会能够给同学们机会去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大部分的兼职选择就是考虑到时间和工资的问题,很少考虑与专业的相关度。

(四)、获取兼职信息的途径通过此次问卷调查,40%的同学选择朋友和同学的介绍,有25%同学选择通过学校的一些兼职社团或者组织来获取信息的,15%的是选择自己外出寻找或者通过网络得到,只有20%的是通过学校随处可见的那种小广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同学们对外出兼职还是存在很大顾虑的,往往是通过相对于比较可靠的途径来获取兼职信息的,很少通过一些广告宣传。大学生做兼职的隐患还是安全问题,通过朋友或者学校一些相对熟悉的机构,安全性比较好,可能有时也会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但是机率相对于小广告小的多。

(五)、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在上课与兼职冲突时如何选择的调查中,有40%同学选择上课,放弃兼职,有40%的选择是课程的重要程度而定,只有20%的同学选择逃课去做兼职。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学习。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够做到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少部分的同学为了兼职而放弃学习的。其实我们做兼职很重要的成分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的,然后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我们要合理安排我们的时间,尽量不要是自己处在两难的境地,要敢于做出取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我们的能力。

(六)、家长对兼职的看法在调查家长对学生做兼职的看法中,46%的家长比较支持子女在校从事兼职活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有18%的学生家长反对学生做兼职,认为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学习,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做兼职上;而有36%的家长对子女是否做兼职不加干涉,由学生自己决定。

(七)、兼职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1、在兼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就是获取兼职信息的的障碍,在调查中共有40%的同学选择朋友和同学的介绍,有25%同学选择通过学校的一些兼职社团或者组织来获取信息的,15%的是选择自己外出寻找或者通过网络得到,只有20%的是通过学校随处可见的那种小广告。通过调查显示同学们获取兼职的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大部分是私人性质且专业性不强,没有任何公共机构为想做兼职的同学提供信息及其他帮助,在这种环境中同学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获取信息,而且信息的准确和真实性也不能保证这位同学们的兼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在兼职过程中还存在上当受骗的可能,而作为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更加容易受骗,同时在受骗的同时往往不能很好及时的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兼职的一大困难。在调查中,有26%的同学选择与领导交涉,有7%的选择忍气吞声,46%的选择到相关部门投诉,18%的选择直接报警,14%的会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工伤保险是指农民工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职业性疾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农民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国家和社会为农民工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以保证农民工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工伤权益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认识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交工伤保险不划算的错误认识,而且他们认为,农民工素质低,人员流动性又大,人员不容易管理,为他们参加工伤保险的话会增大企业成本,不利于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不愿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且在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许多企业不但不积极救治,反而百帮拖延、拒绝支付农民工补偿、医疗救治等合理费用,根本不知给农民工买工伤保险本来就是用人单位的应尽义务,而且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可以稳定职工队伍,只有做好了工伤保险工作,维护好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才能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平稳发展。

2、非法用工现象严重。

在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中,有些单位连营业执照都没有,根本不具备用人资格。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现象,包工头大量存在,使得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后不知向谁索赔,而发生了工伤事故后,在治疗阶段,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治疗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大多数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有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尚未完全痊愈的情况下就让农民工出院,致使农民工身体康复期变长,严重的甚至可能留下后遗症,还有少部分用人单位以农民工对工伤的发生有过错为由要求农民工自己承担医疗费用或单位承担少量的医疗费用,而工伤保险实行的是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并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故意除外),只要发生工伤,用人单位就应给予承担全额责任,如果是伤残程度较高的工伤,在农民工保住命后,后续治疗的费用是相当大的,如果用人单位不承担治疗费用,单凭农民工的经济能力是根本承受不起的。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一旦发生事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受害人能否享受工伤待遇的关键,但这只受用于那些具有法人资格的用人单位或企业。所以说政府保障对于大多数徘徊于法律之外的农民工工伤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办法的,非法用工问题政府方面也绝对不容忽视,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3、农民工发生工伤后,未参保的用人单位不积极主动地申请工伤认定,也不按法律规定向农民工支付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在30日内,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在调查发生工伤案件的单位中,没参保的用人单位没有一家曾在30日内为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94%的农民工都需由自己或其亲属来申请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如果用工单位不给劳动者上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要向达到伤残等级的劳动者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相关工伤待遇。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只为农民工治疗工伤,对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及其他工伤待遇根本不予支付,在工伤私了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地位也往往是不平等的,用人单位凭借着自己的优势迫使农民工让步,有的老板公然叫嚣:你私了可以,你要是告我,老子奉陪,非得把你拖死不可!就是法院判你胜,我也不给你钱,看你能拿我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农民工被迫接受和解,而少部分不满和解条约的农民工通过打官司,千辛万苦拿到法院的判决时,部分用人单位却拒绝履行法院判决所确定的给付义务,往往采用拖延、逃避的方法来应付,这更加重了农民工的负担。

4、农民工工伤保险应与工伤预防相结合,重视职业康复工作是工伤保险的最根本目的所在。

我县的工伤保险一直以来只是着重于待遇的处理(即工伤补偿),对预防和康复没做出特别的要求,但对于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来说,工伤预防--工伤赔偿--职业康复这三个步骤缺失得很明显。发生工伤事故后,由于用人单位大多通过与农民工协商而私了来解决问题,他们仅仅是支付几万或者十几万元的补偿就什么事都不过问了,但这根本无法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有些高残工伤人员一回到家,几个月就把赔付的`十几万用光了,对于后期的治疗费用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更不用说康复治疗了。去年年底,我一个朋友的弟弟在外打工时不幸从建筑架上摔下来,当时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奄奄一息,在医院医治了一个多月,就把工地老板私下赔付的20多万元用的所剩无几,回到老家后,由于设施条件差,又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身体情况每况愈下,结果一条鲜活的生命不到半年就郁郁而终了,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不得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当时他参加了工伤保险,那么他的后续治疗费用就不会没着落,还说不定有康复的可能,即使他身故后,他的孩子及家中老人的生活也不用发愁,更不至于家破人亡,然而这样的事例又何止一件两件啊!那是举不胜举啊!因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应与工伤预防紧密相结合,只有重视职业康复工作,提高和恢复伤残职工的劳动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和重新融入社会,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保障农民工工伤合法权益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工伤保险工作,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工伤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对大力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落实农民工工伤保险事业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

1、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

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政策咨询解答、深入企业和乡镇宣传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工伤保险政策,让广大农民工都正确认识参加工伤保险是法律的规定,有利于雇佣双方,形成积极参保的浓厚氛围。还应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工伤保险普法宣传,使广大职工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企业能够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工伤保险工作,充分认识到给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对工伤农民工给予合法补偿和积极救治的重要性,为维护工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拓展工伤保险工作。

工伤保险工作中的参保、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和专门的人员,工作无法落实,所以应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一是推进工伤保险行政、经办和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有关经办工作人员的技能;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责任感,与时俱进,以应不时之需。大家都知道,工伤保险制度的三大功能是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目前,我县工伤保险主要是工伤补偿,工伤预防还没有完全展开,工伤康复根本没有开展,可是工伤保险不能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单纯补偿,只有做好工伤预防,减少工伤发生,降低风险,才是我们追求的更高境界。因此,在做好工伤补偿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完善制度和机制,加快推进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

3、社会保险应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事业。

据调查,我县虽然很多用人单位没有为农民工买工伤保险,但相当一部分单位却为农民工买了商业保险。由于商业保险特有的盈利属性,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定额缴费,出险后可以定额给付。但是商业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定额给付性质,不能满足发生了工伤事故的农民工的给付要求,不能保障农民工在受伤期间能有适当的治疗,不能保证其家庭不至于因工伤而陷入困境,这也就是现行问题中工伤保险给付不足的根本原因,而要改进此点,就意味着很需要工伤保险的介入,用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或有条件、有主次的相结合的方式,来改进、规范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定额性质,极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工得到工伤事故给付的权利。

4、有关部门应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各级劳动保障、人事编制、安全监察、财政、地税、环保、卫生等各相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分别把好用人单位参保关,形成群策群力、环环相扣,互相监督和制约,确保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在当前维护工伤农民工合法权益具体工作环节中,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比如在工伤认定、待遇补偿方面,政府方面应为工伤农民工依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并协调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环境保护、公安司法、信访等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组成一个由政府负责组织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权威机构,以切实维护好工伤农民工的权益。

5、发挥社保基金的保障作用。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农民工在非法用工单位打工时,发生了工伤事故后,农民工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那么,无论用人单位是否给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一旦农民工发生了工伤事故,社保部门将先行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然后向用人单位追缴。这种保障制度虽然从表面上增加了国家工伤保险基金的风险和压力,但完全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进行化解。例如社保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有权在提高缴费费率后追缴欠缴的数额,并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一定比例的滞纳金,欠缴的工伤费和滞纳金并入工伤保险基金,为防止用人单位逃避责任,追缴的工伤费应高于基金支付给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待遇费,另外,劳动保障部门还有权向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严重的司法部门还可以追究用人单位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日,按照上级的要求,县人社局对该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呈现双向流动的新局面。目前,该县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越来越大,已经打破了农民工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局面。我县新增农民工创业1300人,同比增长7.4%,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

(二)回乡创业者以中青年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据调查,该县回乡创业者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5岁,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占了76%。并且男性占79.8%,女性只有20.2%。回乡创业者的农民工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占44.8%,高中及以上学历占24.2%,中专以上学历的占17.3%。

(三)回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回乡后大多从事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回乡创业最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7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7.2%,其余为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社等形式。他们通过外出务工,在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38.5%的创业者接受过技术培训,有的还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

二、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做法。

(一)建立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县人社局立足部门职能,认真落实上级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建立了以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就业资金扶持为主要内容,覆盖就业创业前中后各时期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了县级人社综合服务中心、镇(街道)人社所、部分社区(村)人社服务站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便捷、高效、全面的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了创业培训服务、创业政策服务、项目推介、创业导师志愿团一对一指导服务、创业贷款服务。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高。

(三)拓宽创业融资平台,积极为创业人员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解决了创业人员创业不足的问题,截止目前,累计为273名农村居民提供贴息贷款2654万元。创业项目涉及服务业、加工运输业、黑牛养殖业、现代农业等,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为提高培训效果,推广使用了“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项目,邀请省市专家前来授课,实施了“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三合一”创业培训,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今年以来,共完成创业培训203人,创业成功率显著提高。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创业载体建设不足。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是政府为创业者搭建的创业平台,为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的创业条件、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全方位的公益性服务,可有效化解创业风险,降低创业难度,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被称为“企业家的摇篮”。目前我县尚未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创业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

一是缺资金。多数农民工白手起家,缺乏资金。我县唐坊镇的蒋科宇想开办养蜂场,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因此他向县人社局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县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在严格审批后为蒋科宇提供了10万元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二是缺能力。多数创业农民工的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欠缺,对市场把握不准。返乡农民工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我县就业办针对返乡农民工举办的免费的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使创业者对创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县的.谢小想加盟了一家餐饮连锁公司,开业后经营处于亏损状态,后来主动报名参加了创业培训,在参加了创业培训后,使她在市场运营、财务管理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能够更加顺利的经营自己的事业,目前,其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于今年初新增了两家分店。。

三是缺项目。部分返乡农民工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对已有的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不敢投资。县人社局每年将较好的创业项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项目库,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进行项目的推荐和指导。

四、对国家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创业孵化园,安排优惠场地。根据创业者的行业特点,创业园对其提供面积不等的孵化场所,并且适当免受其租金和物业管理费。

(二)加大创业资金补助。对于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节能环保等项目进行创业资金补助,增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

(三)实行税收扶持,减免行政性收费。根据销售额,对创业者暂免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管理类、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他们自身长期以来一直面临诸多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其中就医状况不理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xx市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就医状况。目前,农民工就医现状如何?2014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xx市统计局组织力量深入xx市各区县、园区对工业、建筑业、酒店业、零售业等行业100余户企业200名农民工就就医现状进行了随机访问,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身体情况、参保情况、就医情况以及对本人就医的看法等内容作了详细了解,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调查农民工基本情况。

1.农民工以本地居多,电子信息产业吸引外地来遂人员。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来自遂宁本地的占88.1%,来自外地的仅占11.9%。近年来xx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成为外地农民工务工的首选。

2.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占多数。

本次调查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56.8%,其中,30岁以下的占40.9%;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43.2%,其中个别人员年龄在60岁以上。在贸易餐饮行业尤以未婚青年为主,25岁以下的占57.64%。xx市轻纺、电子工业比较发达,加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对年轻女性劳动力的需求非常旺盛。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留在家乡就业,本次调查中,女性的比例达59.1%。

3.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偏低,收入偏少。

本次调查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10.8%,初中文化占35.2%,高中(含中专)占37.3%,大专以上文化的占13.3%。据本次调查,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2300元,高于xx市最低工资线1230元,低于xx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300元。

4.农民工维权意识差,近三分之一未签务工合同。

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有32.4%的农民工与所在务工单位没有签订正式务工合同,这部分人员主要集中在以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建筑业,特别是餐饮企业,由于务工门槛低、人员流动性较大等原因,与员工普遍没有签订务工合同,没有交纳法定“险金”,没有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法规明确的`相应约束。

(二)农民工参加医保与就医基本情况。

1.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比例高。

近年来,随着xx市医疗设施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大部分就医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同时,xx市各级政府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秉持推动和创新的原则,使得这一制度在xx市广大农村得到切实的推行,截止2012年底,xx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67万人,参保率93%。在本次调查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至少一种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占总数的99%以上,未投保的不到1%,单位购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占总数的近50%。

2.农民工就医积极性增强。

由于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工主动就医的积极性增强。在就医心理上大多数人表示有病就一定要治好,但大多数农民工倾向于初次发病时按照习惯进行自我治疗;在选择医院方面,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医院,小病多数人选择村医务室和乡镇卫生院,大病多数人选择区县医院及高一级医院;在购买药品方面,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医保定点药房、乡镇医院等质量有保证的地方购买药品;在治疗方式上,大多数人喜欢服用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进行补充治疗。本次调查中,4.6%的农民工生病时被动就医,不打针吃药,选择自己硬扛;37.5%的农民工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自己处理;37.5%的农民工就近到诊所或社区医院就医;仅2.8%农民工去二甲以上医院就诊。

3.农民工对就医环境褒贬不一。

一是就医总体上较为方便。有13.1%农民工反映由于务工所在单位一般在城市郊区,离城里医院较远,自己生了病去医院就医不方便,加之企业请病假要扣工钱,小病多选择放弃治疗。有85.8%农民工反映自己去医院就诊比较方便。二是对医生服务态度普遍不满。本次调查中,仅有3.4%的农民工认为就诊时,医生服务态度较好;高达85.2%的农民工认为医生服务态度一般,仅提供基本服务;11.4%的农民工认为医生服务态度不好,甚至对农民工有一定的歧视。三是工伤、大病基本能做到及时治疗。调查中83.5%的农民工认为身边的工友如果发生工伤或患重病的情况能得到及时就医,7.4%的农民工认为不能及时就医。四是务工单位对农民工就医基本持支持态度。有10.8%的农民工认为在务工过程中,自己或工友发生工伤或生大病时,所在单位基本不管,只能自己想办法;有34.7%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单位出于人道主义,垫付一部分治疗费用帮助解决燃眉之急;有40.3%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单位积极联系医疗机构,全力帮助救治。但遇到患病对工作造成影响时,22%的农民工反映,用工单位一般会采取解雇辞退或者降低待遇等方式处理,这说明私营企业在维护打工者利益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五是女职工生育基本做到人性化,但不够明确。对于女职工最关心的生育问题,高达52.8%的女性农民工不清楚所在单位如何处理;近2%的女性农民工反映如果自己怀孕,只能直接离职或者被迫降低待遇水平,44.9%的女性农民工反映自己单位基本能够保障权益,人性化对待女职工怀孕问题。

4.农民工拥护医保政策希望提高报销比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支付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的压力,本次调查发现,58.9%的农民工认为医保在务工地就医中的作用很大,农民工普遍较为拥护,但是在对待常见疾病的问题上医保作用不大,存在报不了、报得少等问题。有近一半的农民工反映他们最近一次因为在医院就诊花费在100元以下无法通过医保报销药费;在报销了药费的被调查对象中,基本上都认为报销比例偏低。就医花费较多,同时又没有报销医药费的被调查对象中,1.1%没有参加医疗保险,2.3%因为不方便,打算下次回乡时办理报销,33.5%认为报销手续太繁杂未报销医疗费,7.4%因不知道报销流程而没有报销费用。

二、农民工就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农民工看病就医条件与前几年相比改善较大,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卫生人才匮乏,正规医院数量偏少。

xx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6人、拥有床位3.6张,各类正规医院仅有54家,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为广大群众就诊提供了方便,但个体诊所、村卫生室医生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较低,一般只能诊治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现象在城乡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卫生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有效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及农民工的就医需求。

(二)异地报销难,就医不方便。

一是医保报销不方便,特别是异地结算过程繁杂;二是由于打工流动性较强(在住宿餐饮业尤为突出),医保难以接续,导致部分农民工对医保毫不在意,与企业私下协商将有关费用直接发给个人;三是相当部分农民工打工所在企业(以工业企业居多)在城市郊区,几乎无正规医院,且交通不便,生了病,就诊极不方便。

(三)医疗费用高,报销比例偏低。

农民工普遍反映,目前到正规医院治病费用太高,普通的感冒要花上百元费用,所以很多人选择有病不治,往往拖延治疗时间;而受限于新农合的报销政策,农民工得了大病的报销比例偏低,容易造成因病致贫。在病魔面前,农民工更多的是无奈,所以很多人选择“大病小治,小病不治”。

(四)部分企业积极性偏低,职工医疗保险需加强。

维护和促进职工健康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投入,而且职工医疗保险等相关的企业福利制度,对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职工的健康进行投资,既是企业的一项义务,也有助于提高职工的产出水平。但有的企业认为参保缴费高,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钻有关法规不健全的空子,对职工医疗保险不支持、不申报。而部分农民工维权意识差,不愿缴纳配套医保费用,主动申请企业将医保缴费发给个人,只注重眼前利益。

(五)农民工预防保健意识差,注重眼前利益。

调查显示,农民工预防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欠缺,预防保健水平低。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还较多地存在落后、愚昧和不健康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卫生意识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根深蒂固;保健意识差,小病拖、大病磨现象在这个群体中尤为突出,很多农民工抽烟喝酒不心疼,但花钱看病舍不得。

(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补偿机制。

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福利性的事业。政府应努力改变目前“以药养医”的弊端,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由目前的“经营创收”转到“服务保障”上来,充分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应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医难的问题。

应把农民工视为产业工人对待。从政策面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强制用人单位为农民工购买社保金,修订完善劳动保障与劳动安全法规、规章,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的医保体系,医保可随民工流动而流动,农民工在同一统筹地区重新就业的,可由社会保险机构接转其缴费记录,只接续社保关系而不转移社保基金。

(三)作重解决大病医疗保险和社区医疗服务利用问题。

农民工倾向于利用社区药店和社区门诊机构,因而在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确定时,应该重视社区医药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民工的医疗服务利用及时性,让农民工就近与廉价就医。社区门诊费用较低,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在扩展农民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将保障重点侧重于大病统筹,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因病拖延而对统筹基金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应当适度考虑在大病统筹基础上,增设个人账户,扩大保障范围,适度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医疗保险问题,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在消费水平,大学生是四年后走向社会并引领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在大学里,如果能抓住大学生这个潜在市场,做到先入为主,必将对于企业将来的消费群体起很大作用。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社会上存在这样的说法“大学生是最有钱的人”,这反映出了我们大学生较高消费水平与盲目性。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如下的情况:

(一)衣食住行方面。

吃饭穿衣是每个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吃饭穿衣方面花钱最多。调查和数据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3%。其他方面,休闲娱乐占10.7%,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10.6%,人际交往占24.4%。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面聚餐的费用也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根据结果分析,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占70.3%,低于800元的占10.7%,19%的学生月消费在800-1000元之间。

(二)恋爱方面。

据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的大学生每月的恋爱消费超过200元,其中月均300元以上的有55%,超过18%的大学生月均花费400元以上。走访中,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平时吃饭、看电影、k歌,已经花销不少了,如果遇上男、女友生日,或者2月14日情人节,或者七夕,甚至11月11日光混节,买礼物,买玫瑰花,送巧克力,那花销就更多了。对此,不少大学生感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更伤钱啊!”。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

(三)在社会交际方面。

进入大学后,我们的交际范围广了,需要聚会聚餐的情况非常多。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要不人家会说你不够交情、不上路人情消费因为其形式多样和不确定性而相对难以统计。据统计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中每年要花费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学生这类花费在800元左右,更有极少数人每年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

(四)电子产品。

调查显示,100名受访大学生均拥有电脑、手机,其中75%的大学生拥有的电脑在4000元以上,80%的大学生表示用过两部以上手机,电子消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中的“普及品”。

在调查中,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通讯费在50元以上,18%的大学生月均通讯费超过150元。手机聊天、发短信、上网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利用手机订票、团购、缴费,也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流行的做法。

另外,25%的大学生除电脑、手机外,还拥有数码相机。不少学生表示,就电脑、手机、数码相机这“三件套”而言,保守估计就要花掉6000元;有的购置费用甚至达到15000-20000元。

(五)经济来源方面。

学生是消费者,而大多学生要靠父母。相关数据显示:目前,91.7%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尽管大学生消费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1.7%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00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5000元。这其中有91.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分析有63%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有30%多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型消费,而大部分(55%)的大学生则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

(一)消费的盲目性,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在大学里,有些学生为了追随大流,不管家庭情况如何,花大量的金钱买化妆品,买名牌衣服,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下来,看到别人拥有,自己却没有,就去购买,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活费是否充足。这些消费心理,则是影响了他们。

(二)重物质消费轻精神。如今,在生活中,很多人一直充满购买物质的欲望,为了生活的更好,只是一味追求物质,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享受高消费的娱乐。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其实,精神十分重要,我们要注意精神的修养。

(三)消费的模仿趋向。大学生对潮流的追求,正因为他们是新新的一代,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就比其他人不一样,就想在穿着等方面去超越,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模仿。

(四)消费的攀比行为。攀比,在大学里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同学与同学之间,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就会慢慢显示自己的攀比心理。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是直接显示攀比的明显因素。

(一)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二)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消费观才会更加合理化。另外,大学生应该尽量在大学做到经济独立,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为家庭减少了负担,在大学里,只要自己在课余时间做点兼职,足以让自己生活无忧,而且还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忙碌,而不至于碌碌无为虚度青春,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我认为是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能省就省,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做到财务利用最大化。如果这样的消费观在大学里开始培养,那么无论对将来的事业还是家庭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喜欢的课外活动按次序排列分别为:体育运动(49%)、阅读(21%)、文娱活动(12%)、聊天聚会(11%)、逛街旅游(5%)、其他(2%)。本次调查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范围是书籍、报纸和杂志,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就是阅读,排序仅次于体育活动,位列第二。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状况。

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籍按次序排列为:文学类(41%),社会政治法制类(23%)、历史人物类(9%),英语计算机类(7%),经济类(6%),专业辅导类(3%),生活类(2%),科技类(1%),军事类(1%),其他(7%)。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报纸分别是《参考消息》(32%),《中国青年报》(17%),《光明日报》(12%),本专业类报纸(9%),体育类(7%),晚报类(5%),文摘(3%),其他4%。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分别是:文摘类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等(38%),青年类的《中国青年》、《大学生》等(21%),专业类(12%),体育、婚姻、家庭、生活类(11%),社会法律类(8%),影视类(5%),其他5%。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差异。

课外阅读兴趣,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活动兴趣之一,仅次于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占总人数的21%,这也是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群体的主要特征。调查发现,文学书籍(主要是小说)依然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中最主要的读物,这与文学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有关。《参考消息》作为大学生最喜爱阅读的报纸,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仍是现实社会和时事政治,他们特别喜欢迅速客观的报道和中肯的评论分析,而这正是《参考消息》的办报宗旨,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求更多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思想状况。《读者》(原《读者文摘》)是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在紧张而又枯燥的专业学习之余,大学生们希望阅读一些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类读物,而《读者》所追求的隽永、和谐、亲情、人性等风格,非常适合大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适合更多的大众),因此成为了大学生首选的阅读刊物。造成大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阅读兴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比较差,学术水准较低,专业理想尚未完全形成,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对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的课外读物难以产生兴趣,只能把阅读兴趣主要放在消遣、娱乐性的读物上。特别是许多女大学生对严肃的逻辑性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读物兴趣更少,而对活泼、轻松、娱乐性的文学类、生活类、言情类读物甚感兴趣,这主要和女大学生的重形象思维,情感丰富细腻,社会亲和性强等特有的性别心理有关。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