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doc 小学数学写教案下载精选

时间:2023-05-17 15:36:05 作者:曹czj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写教案下载篇一

你们好!又见面了,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写教案。大家都知道每个教师上课之前都要写教案,那到底教案是什么呢?教案就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那么教案怎么写呢?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今天我就从七个方面来讲讲教案的写法。

一、教案的定义。

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对一次课(两节课)进行的总体设计。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课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更详细的内容还可列出教具,教学手段的使用,板书设计、作业题、主要参考资料和课后反思等。

二、教案编写的原则

1.教案是教师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编写的教学具体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的教学目的、课程的类型、课程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编写教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点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3.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也不等同于讲稿(或讲课题纲)。教学大纲是对课程的总体要求,而教案则是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讲稿(或讲课提纲)是丰富和内化教案中的具体要求并实现这些设想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教案中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任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更新和修改。

三、教案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⑦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④本单元的讲课提纲、板书设计(或电子教案); ⑤ 本单元的作业布置等。

3.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本课时的内容:特别注明重点、难点所在,也指明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增补和省略,做到既依托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4.教学进程:

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讲解;演示后小结;提出几个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实例让学生分析辩论,教师解答后小结;先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后讲解;以某种推导方法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某种技巧;重点与难点内容的特殊教学方法;典型例题或实例的选用(或教师自己设计);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方法。

②重要段落的板书设计(重要的内容或结论,需要较长时间保留的公式、要重复的板书内容应如何排列、写在等等。)

③教具、图表或教学软件目录及其使用(列出以便于课前准备,防止遗漏)④教学时间的安排(注明在教学内容的旁边,以便控制教学进度,避免教学过程中前松后紧,重点内容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

⑥布置作业和课后应思考的问题,对后续课时的预习要求,必读或建议学生课后阅读的参考资料,在本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若有什么改进的设想,可以扼要记录在本次教案之末,供下次教学或改写教案参考。

另外,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可写得简略,而新教师应写得详细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课程内容的教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差异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和必要的调整。

六、编写和执行教案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案编写应内容全面、环节完整、具体明确、层次清楚,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应自然顺畅,以确保教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否则,在课堂上教师就无法及时准确地按教案的内容安排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编写教案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案写得过于简单,只写成提纲形式,不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是将教案写成繁琐的讲稿,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利于灵活地把握教学进程。

3.编写的教案是组织教学的依据,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案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成部分,要认真填写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1、项目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备。教案项目包括题目、教具、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班级、授课时间等,一般都有固定表格,填写要规范,如有变动必须马上注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教材与培养目标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必须准确、科学,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重点提问(互动环节)、课后思考(或作业),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2、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3、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因为教材是死的,教学是鲜活的;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参考材料,不能代替全部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师备课和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教案中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色。

发行等环节,有些内容很快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实践。比如说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里,认识元、角、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没有用到一分、二分、五分的钱了,连一角、二角都很少用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即在备课过程中树立最新的实践性教育理念,用最新鲜的材料去充实教学内容,用最新、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去阐发理论,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简洁性,对于小学生,板书不要太长篇,要抓住核心,简洁明了。

6、要不断充实完善。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稿往往有顾此失彼之处;二是教材研究与教学实施常有灵感产生,出现新的闪光点及时补充进去;三是需要用新材料与新信息对教案进行补充;四是备课不是一次性劳动,一节课的备课也不是一次有效,过期作废,需要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角度补充不足;五是集中备课或教研组活动中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或交叉中获得提示、补充。充实完善不是推翻重来,可以利用备注栏,也可以形成一页纸粘在一角,对照研读。

概括能力、材料组织等综合素质的反映,所以教案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检验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手写教案对教师要求更高,更能真实检查教师备课质量、更具有可比性,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写一手好字。出色的手写教案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鲜活样本。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 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 识点)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 法步骤)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比多少为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写这篇教案。

写这篇教案我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要分析教材。大家请看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比较两个数的多少,要求学生用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教材在编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小猴吃水果”的教学情境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教学情境图,由于“小猴吃水果”图中水果散乱放置,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猴子分别和桃、香蕉、梨比较谁多谁少还是同样多,所以要先数出小猴的只数和3种水果的个数,然后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竖着排出来,这种排列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我们称它为象形统计图,使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还是同样多,感受有序排列的好处。再用文字表达比多少的结果,沟通文字和图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层次:“=”“>”“<”三种符号。根据象形统计图,抽出以小猴和其中一种水果为内容的两列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入关系符号“=”“>”“<”,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使学生初步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和“<”学生很容易混淆在一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第三个层次,就是“做一做”的两道题和练习三的3、6、7题。 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用符号表示两种事物数量的大小关系。第2题,直接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题目。此外,对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的能力也是非常好的。第6题,在涂一涂、比一比中加深对同样多、多、少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的能力。第7题,通过3组比大小的算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数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改变、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

第二个阶段是确定课时目标,找出重难点、选择教法及学法、考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一、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本案例的课时目标,我同样选定了三个。1.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2.会用“=”“>”“<”来描述5以内数的多少。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本案例的重点,我认为是要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多少。难点我设定为认识符号“=”“>”“<”及其含义。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

示,让学生理解三种符号及含义。选用的学法为采用自主探究法,通过学具操作,学生自主探究比较数的多少的一般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教具和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本案例需要的教具为: 教学情境图。学具为: 学具操作卡片。

第三阶段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于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本案例我的导入是先出示情境图,然后问:猴子兄弟三人到野外聚餐,你们瞧,它们为自己准备了哪些水果呢?学生观察情境图,个别汇报。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种。

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本案例我在新授课分了六个步骤。大约需要18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动手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展示学生操作的结果,强调要一一对应地摆。

2.教学“3=3”。教师:小猴最喜欢吃桃子了。比一比,每只猴子都能吃到一个桃子吗?教师出示课件(学具),让学生观察并汇报:发现了什么。教师:通过一一对应的比,我们发现猴子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在数学中,同样多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板书:3=3,教师教读3等于3.3.教学“3>2”.教师:猴子也喜欢吃香蕉,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学具),让学生观察。学生汇报:猴子数量比香蕉多。教师归纳:3比2大,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板书:3>2,教师教读“3大于2”。

4.教学“3<4”.教师:小猴子还准备了梨,让我们也来比一比吧。说说你的发现。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点明:3比4小,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板书:3<4,教师教读“3小于4”。

5.指导书写及区分 “>”“<”和“=”。教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俩呢?学生汇报。教师归纳:“>”和“<”的开口都是朝着大的数。大于号,开口在左; 小于号,开口在右。齐读儿歌:谁大嘴巴大,谁小尖尖角。

6.游戏。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本案例的训练内容是二个部分。1.完成课本第17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大小关系。

四、全课总结。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的总结为:

教师: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个别汇报。本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

比多少。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第五阶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在教学比多少这课内容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情境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多少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多少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区分三种符号。在一节课内学生要认识三个符号,尤其是能区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已想办法记住并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如“谁大嘴巴大,谁小尖尖角”。再以游戏“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学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多少。

小学数学写教案下载篇二

随着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数学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写好数学的教学案例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 6×1=6)

(4) 6×1= 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 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二六十二)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 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提问:

(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3)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1×6= 4×6=3×5=

2×6=3×6=6×3=4×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四、研究试商方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3)22÷7=? 28÷5=? 34÷6=?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洗车朝前行驶、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风车、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2、移一移。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平移5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区别平移、旋转。

完成第19页“说一说”第(1)(2)题。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20页第(3)题。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第20页“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五、布置作业

第20页第1、2、3题。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出来,来学习平移与旋转,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容易、更轻松。如小汽车从学校大门口到公路边,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沿直线前行,是平移现象;同学们玩的风车,在沿着一个点不断转动,是旋转现象。通过多举出身边的实例,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全体同学课堂反应积极,思路清晰。

2、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如让学生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掌握了知识。通过小组当中互相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平移、旋转现象,加深理解。

3、在画出平移图这一方面,学生显得较困难。首先是观察平移图,找到平移方向与平移了几格,经过教师的引导,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但画出平移图时,问题较多。也可能是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本节课在画出平移图时,仍有部分学生比较模糊,还需进一步训练。

4、平移、旋转这部分知识,学生会判断出这两种现象,会观察出平移图的方向及平移了几格,我觉得就完全足够。对于三年级学生,画出简单的平移图,经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但它的现实意义在哪儿?较为迷惑!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增强,对画出平移图,应该是很自然、轻松的。而且面对考试,试题的难易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在这一块必须要拓展训练,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

小学数学写教案下载篇三

(一)调整教材结构,使内容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要变化有:

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统计的教学。第二学段才开始系统教学统计图表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后移至五年级教学。

综合与实践部分:调整或重新设计了主题活动。中低年级每册一般只编排一个主题活动,提高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年级每册一般编排两个主题活动,重在体现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新设计了"量一量、比一比""探索图形"等主题活动;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1.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都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单元,也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些丰富多样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探索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策略的经验。

2.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地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在教材中的体现方式是:低年级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时,会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如"分析与操作"或"分析与画图"等。

3. 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新教材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数的运算部分仍保留传统应用题内容中合理的部分,但又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且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

5.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

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此次教材修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本次教材修订注重落实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课程目标,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修订后的教材在各个内容领域的教学中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除了以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等)外,还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估算教学的起点后移。正式的估算教学从原来的" 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后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第二,改变了估算教学的主要载体。由主要结合四则运算教学估算,改为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第三,在计算以外的教学单元,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估算的应用。例如,"测量"单元中安排了估计距离的例题等。

2.重视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教学

估算即"近似计算",一般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近似数,通过口算得到结果。近似数的选取通常是用"四舍五入"法,有时也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具体的方法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修订后的教材注意呈现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中蕴含的不等式的性质。

(五)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

修订后的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中的案例提示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感想,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3.以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为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大数目的加减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教科书突破了这一难点。

5.教科书非常重视图表表示问题,读懂图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6.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调动已有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用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开展新知的认识。

9、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总之,《新课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写教案下载篇四

;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案例

篇一: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姓名:杨俊神池县大严备学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1、使用权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突破方法: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的运行速度,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呢?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速度”概念

⑴自学课本第53页的内容

⑵学生试写,初步建立“速度”的概念。

像以上“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都是速度,人们为了更辊简明、清楚的表示速度,采用统一

的速度表示法,如:

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小林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可以写成60米/分。

人们为了用起来方便,把每小、每分钟或每秒行驶的路程(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每小时、每分钟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日、每月等。

⑶学会速度的写法

你发现速度的表示法都是怎样写的?

师生交流后发现:“/”线左边表示路程,用的是长度单位,“/”右边表示的是时间,用的是时间单位。

如“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明106千米,可以写成106千米/时。

⑷即时练习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物体在运动,师出示:

①燕子飞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20千米。

②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③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千米。

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课文内容,初步理解“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概念,然后结合教师的引导、交流发现,速度的简便写法,并通过练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速度的写法】

2、教学例5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⑴出示例5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

⑵列式计算

这两道题都已知速度和时间,求所行的路程

求汽车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80千米是多少;求李老师10分钟可行多少米,也就时求10个性225米是多少?因此都用乘法计算。

80×2=160(千米) 225×10=2250(米)

⑶讨论:你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解题算式,想一想算式的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

如:80 ×2 = 160千米

﹕﹕ ﹕

速度时间路程

225 × 10 = 2250米

﹕ ﹕ ﹕

速度粉时间路程

现在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生发现并汇报,师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师:同学真棒!那么,你能根据这一关系式写出两个除法关系式吗?

生思考交流并汇报: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简单的行程问题,探索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培养学自主探索发现及归纳能力,从而有根据地建立这一数学模型,而不是凭空产生,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同时让学生写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写出它们的速度吗?

⑴猎豹奔跑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⑵蝴蝶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写作(

⑶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篇二: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引入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讲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设计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课标的以上理念,我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

2、认识角的单位“度”;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4、理解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演示:指出下面各个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一下队吗?

学生排队,集体订正。

教师指着∠1和∠2,继续问:你知道它们相差多少吗? 12 3

2、教师: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你知道∠1和∠2相差多少吗?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 介绍量角器。

(来自: 小龙文 档网: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案例)

1、演示:出示远教资源量角器的图片。

教师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

(1)1度的角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o

学生看课本第40页图示,观察1o的大小。

教师再用量角器标出1度的角,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介绍量角器

教师:请拿出你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抽生汇报。

2、小结归纳: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利用远教资源,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主要采用了讲解式教学法;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量角器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讲解式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很好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量角

1、自学课本第41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

3、出示课本第41页的放大图。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问:∠的度数是多少?怎么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o

4、继续演示。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5、尝试测量角的度数,第41页做一做,教师巡视。

6、订正第41页做一做,同桌互查。

7、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o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8、讨论: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0度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设计意图:在教学量角时,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跟着教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模仿),接着继续播放远教资源里的量角方法,然后马上让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做第41页做一做(动手实践)。这样由模仿到动手实践,巩固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数学技能的掌握。

(三)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多媒体出示:第41页2、的两个角,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2、让学生在书上具体量一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问:哪个角大?(一样大)

4、教师拿出活动角,叉开两条边,演示大小不同的角。

5、问:看角的大小,根据什么来确定?是根据所画边的长短吗?

6、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巩固练习

拿两个硬纸条钉在一起,旋转一个硬纸条,使它们组成下面的角。

(1) 45o角(2)90o角(3)120o角(4)180o角

设计意图:练习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本课时的练习我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后的操作题,既可以巩固本课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课时,由于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本课时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示。如学生经历了猜测、观察、实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对量角器有了深刻的认识,对1度的角有了很深的印象,对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掌握得很清楚。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难点突破了。同时学生在本堂课中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三:小学数学四年级教育案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育案例

哲商小学 张婷

案例描述: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324+198 5968-3999 396+498 2、324+xx968-+500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 “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批改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

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数学写教案下载篇五

高中数学是学习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作为数学老师,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制定好计划,可以有效的帮助同学们提高数学成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三下册数学年度教学计划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

高三x班现有学生_人,其中男生_人,女生_人,作为文科普通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行为习惯较差,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进入文科全年级前50名的学生有_人,总成绩在_分的学生有_人。

二、工作要点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水准。思想是行动的先驱。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应对高三学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理想教育——确定学习的具体目标,人生的大目标。

态度教育——敢于吃苦,敢于拼搏(通过学习往届高三毕业生的优秀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典型教育——向好学生学习,向第一看齐。

信心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为自己的人生做最后的拼搏。

2.加强规范训练,即让学生养成:

(1)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每页书都要认认真真地读,每节课都要认认真真地听,每道题都要认认真真地做,每个错题要认认真真地改。

(2)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凡是学过的知识都应该会,凡是做过的题都应该对,凡是要求记住的都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做到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留疑点,不留死角,切实打好基础。

(3)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严格的学风,不仅应坚持一周、一月、一学期,而且应该坚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的学风应始终如一。

3.加强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新大纲、新教法”的特点,依据高考形势的变化,要在总结学习以前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高考最新形式,认真研究教学管理的新对策,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学生在突出语数外的同时,综合科目要在应用和学科渗透上下功夫,特长科顺其自然。

(2)加强学法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推进。

(3)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学法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努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主动认知的能力。

(4)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养成一种互帮互学、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

(5)当好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搞好师生配合,建设一个师生和谐的班集体,为教学、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加强完善班干部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做到:

(1)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大力开展经验交流和思想教育活动,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奉献精神,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水平,促使其更好的发挥班级工作计划的核心作用,当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2)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班内的各项事务明确到位、分配到人。班干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很好的行使职权,每一位学生必须及时、认真、全面、彻底地完成应完成的任务,若出现问题,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5.强化日常管理,培养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制定宿舍公约、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公约等措施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生活。高三的学习是紧张忙碌的,为使学生乐学、爱学,让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营造轻松学习气氛。

我以前一向是在教文科班的数学,这学期对于我来说,面临着挑战,因为本学期我接手了两个理科班。以前我带的始终是文科班,对于文科班的学生的状况比较理解,但对于理科班来说,我不明白他们对学习会有怎样的想法与做法。针对这种状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数学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严格执行“三规”、“五严”。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在获得所务必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数学潜力方面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措施

1、以潜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潜力、逻辑思维潜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每一个教学资料群众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群众的力量,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上课效率。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做好落实工作。当日资料,当日消化,加强每一天、每月过关练习的检查与落实。坚持每周一周练,每章一章考。透过周练重点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章考试一章的查漏补缺,章考后对一章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评。

4、周练与章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潜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每一次考试试题坚持群众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5.注重对所选例题和练习题的把握:

6.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潜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潜力,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潜力.

7.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取典型的数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潜力的机会,从而到达提升学生数学综合潜力之目的.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潜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必须潜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潜力.

三、对自己的要求――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1.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课组分工合作,利用群众智慧制作课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

2.严格控制测验,精心制作每一份复习资料和练习

教学中配备资料应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三类练习(大练习、限时训练、月考)试题的制作分工落实到每个人(备课组长出月考卷,其他教师出大练习、限时训练卷),并经组长严格把关方可使用.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不断提高。

3.做好作业批改和加强辅导工作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对象──学生,他们需要关心、帮忙及鼓励。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超多的细致工作,批改作业、辅导疑难、及时鼓励等,个性是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我们的辅导更为重要。

在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不仅仅要给他们解疑难,还要给他们鼓信心、调动自身的学习用心性,帮忙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用心主动地去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基本状况分析

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男生51人,女生22人;154班是美术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并且有音乐生8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善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潜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潜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推荐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资料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资料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务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资料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资料。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资料,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学校工作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现将本学期数学组工作进行规划、设想,力争使本学期的工作扎实有效,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数学组工作实际,用心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提高数学组教研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用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透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心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主要工作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群众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群众备课时,所有教师务必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排好资料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资料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发布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群众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

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群众备课的基础上构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带给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群众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提高课后反思的质量,提倡教学以后将课堂上精彩的地方进行实录,以案例形式进行剖析。对于原教案中不合理的及时记录,结合课堂重新修改和设计,同年级教师能够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带给借鉴价值。数学教师每周反思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有1-2篇较高水平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及时发布在向校园网上,学校将及时进行评审。

教案检查分平时抽查和定期检查两种形式,“推门课”后教师要及时带给本节课的教案,每月26号为组内统一检查教案时间,每月检查结果将公布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中的留言板中。

2、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一天的“常规课”。遵守学校教学常规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要用心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的渗透与指导,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学校将继续透过听“推门课”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发现教学新秀。

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根据学校相关处室、教研组、年级组要求,高一数学备课组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本组8位教师加强集体研讨,团结和谐、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配合教研组积极推进“五步导学”课题研究,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基本要求,努力提高教师研修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期末团体平均分位居万州区同级学校前4名。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①》必修”和“《数学④》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a版)的学习,教学辅助材料有《三维设计》和自愿订阅学习方法报部分单元练习及学法指导阅读材料。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 前半期完成《数学①》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约1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 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14学时)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习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3.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约9学时)

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还将学习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二)后半期完成《数学④》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 三角函数(约1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 平面向量(约12学时)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约8学时)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参与数学发现活动的基础上,体会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联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变换的基本方法。

1.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三、教学常规要求及建议(要点)

根据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要求,结合本备课组实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老师们自觉执行,落实教学各个环节,不拉同行的后腿,力求各班级之间平均分的差距达到学校要求。

1、做好传、帮、带工作,达到学校教务处要求。本组新分1青年教师,中二1人、中一教师2人,高级教师4人,在学校要求参加集体听课、交流的教研活动之外,组内教师之间不定时地听随堂课并交流不少于听课总数的半。

2、集体参加组内专题备课2—3次,每次中心发言人应有发言材料准备,其他教师补充发言记录。

3、教师每周全收、批学生作业次数不低于上课总节数的五分之三(正常上课没周收改作业至少3次。

3、每节课应有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过程。

4、做好教学反思(每周至少有一次)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年度教学计划五篇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学计划五篇

数学3年级下册的教学计划五篇

最新下册3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五篇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五篇

高中数学的教学计划范文五篇

高中数学教学的规范教学计划范文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9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计划五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