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3篇)

时间:2023-10-14 00:18:06 作者:笔尘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版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3篇)

参与征文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一个成功的征文需要有有力的论据和恰当的例证来支持作者的观点。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征文范文,通过阅读它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确定上述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在第一单元教学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的教学。本单元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而我们通过用人教版的教材教,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放在一课时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其原因用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变量来解释,在学习结合律的时候,学生对刚刚概括出的交换律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原有知识的与新知的之间的可分辩性不强,不仅影响了新概念的建立,连对交换律本身的认知都模糊了。因此我在教学这单元之前,综合吸收了北师大教材的编排意见,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教学。

对于数学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广泛的接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这两个规律。本单元的学习,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和归纳,最终形成教学模型。因此教学时,没有从具体情境中入手,直接从数学算式展开研究,主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鉴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解释运算定律的内在含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理解运算定律内涵时,还离不开意义的支撑,需要以具体情境中的实例作为依托。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口算比赛,引入课题

在比赛中激起认知冲突,唤起对加法交换律的已有认知经验。

(二)结合实例,探究规律

1、观察发现,质疑引思。

2、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观察算式,经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尝试描述所发现的运算规律。经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语言描述,二是用字母表示。这个环节要求尝试用语言描述规律,提出数学命题。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全面的大量例子来验证结论,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解释定律模型的正确性。

4、唤起原有经验,同化旧知。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时认知结构的不断通话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平衡的过程,回顾学习经历中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不露声色的反复呈现,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通过梳理,发现交换律解释了原有学习中的这类现象,使原有认知顺应今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补充。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适量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本课的练习自始至终贯穿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加法交换律的研究方法继续研究另外三种运算中是否存在同样的定律,既是规律的探究、提炼,同时也是对本课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巩固。同时大量的加法和乘法的计算,学生的思考和说理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对规律的符号化与练习融为一体,减轻学生负担。

(四)回顾反思

借助适当的反思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针对教学难点,教学时采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提出证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解释现象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经历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着重指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举例验证、类比归纳法的学习方法,以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建构。在观察发现、验证猜想、概括结论、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想象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是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评价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出示一个汽车玩具,教师展示从教室的门口平移到对面窗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

1. 师: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 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

教师出示58页下面的四副图片。

4. 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5.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6. 评价学生的回答,生评或教师评。

7. 验证猜想;和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8.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正真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1.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

2.谈谈你的收获。

1.课本59页的第一题。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

3.游戏: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手画出草图,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交到教师的手里,让学生判断大概是那位同学的作品。

说板书

1.板书上课题。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我说的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主要

教学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我将教学第一课时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想象,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物体或几何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图形。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教学难点是: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一个投票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学生准备同样大的正方体若干个。

一、教学例1

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的是什么?(投票箱)同学们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样子放在讲台上,谈话:这是一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谁来试一试,指名到讲台前分别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启发:要知道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可以分别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谁愿意上来试一试,(观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里?现在你看到了它的几个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么做?现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么图形?指名到讲台前示范观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并提醒同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观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这一个面;观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从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视图,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小结:回忆观察投票箱的过程,想一想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出示洗衣机的直观图,提问:你能指出洗衣机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再问: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洗衣机,看到的形状图各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机的形状图想象出洗衣机的样子吗?

出示电冰箱的视图,先让学生指出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课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

3、“练一练”第2题

边演示边讲解:像正方体这样的物体,习惯上我们把朝着自己的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说一说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学生同桌合作依次进行观察,并交流。

出示各个面上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先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说一说各个面的颜色。(同桌合作进行观察,并交流。)

4、练习六第2题

提问;如果从前面观察这个正方体,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如果从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问:你知道为什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正方形吗?

5、练习六第3题

谈话: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两个正方体,照样子拼一拼,再轮流进行观察,把看到的图形记在头脑中。

出示书上的两个视图,让学生分别指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图。

提问:观察这个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完全一样。)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布置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回家观察电视机和微波炉,看看它们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教学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武术队的服装。围绕购买服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难点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画“正”字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统计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1.情景导入、激发需求:

以学校准备为武术队队员购买新的服装引入全课。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数,从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学会整理:

(1)初次尝试:同桌合作,尝试分段整理。此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最优化,提出画“正”字法整理。

(2)再次尝试:同桌继续合作,但规定整理的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在资源的对比中,体会画“正”字分段整理时的注意点,如:合计的意义,统计表中日期的填写等,让学生初步学会画“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顾总结:分段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3.联系实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分析统计结果,说说知道了什么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第2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统计,第3题是独立完成统计。过程与第1题一样。

(2)介绍:你知道吗?

(3)出示2、3题的两张统计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据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数据(画“正”字)——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教师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出示卡片让一名学生做动作,其它同学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上画角,分析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给学过的角排队等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教材通过三个情境,学习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并体会其方法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一定一种事物或含义的生活经验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知识经验,但是用字母表示数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对学生来讲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1. 将算淘气妈妈的年龄改为贴近学生实际的“猜老师”年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深入学习内容,更好解决问题。

2. 将“青蛙儿歌”整体呈现分段进行,作为拓展练习,减缓学生认知上的坡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感受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数学新课标解读》中要求:“要尽可能的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的结合。

结合上述分析,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本环节,我结合生活中几种学生常见的字母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含义,提出问题: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简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结合教材,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来完成。

情境一:数青蛙

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儿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明晰课堂教学。

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生动的儿歌把学生带进了快乐学习的氛围中。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回答n可以表示哪些数时虽然没有提到分数和小数,但是我认为如果继续追加一问会使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的范围。

情境二:猜年龄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教材中的淘气与妈妈年龄关系换成猜老师年龄,引导学生发现师生间年龄差是不变的这一规律,进而探究用一个式子来代替所有的算式,表示任意一年老师的年龄以及师生间年龄关系,再通过换位思考:老师b岁时,乐乐的年龄怎样表示?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同时学会字母表示数,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实际生活,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结果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此环节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教学中顾及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察发现,只让几名各层次代表学生说了说。但是紧接着出示一组“试一试”让学生及时练习,加深理解与巩固。

情境三:摆小棒

在这一环节中,我仍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看、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并通过看书自学,汇报交流等方式学会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今后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会有更多简写方法,我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形式的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三道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下一环节铺平道路。

在第一稿研讨中有网友提出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不如直接计算避免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我思考再三,决定还用原设计。因为班级学生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计算速度不同。动手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学困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也有利于全体学生对其中数量关系的体验。

(三)实际应用,综合提高。

结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把练习题的目的定位于对本节知识点的强化,共设计了三种形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

1. 再数青蛙

在师生开火车数青蛙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找出青蛙的只数、嘴数、眼睛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比较容易的说出正确答案,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2. 能力展现

在这里出现两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手指的只数、呼吸的次数,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次巩固所学。

3. 图形的计算公式

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加以订正,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旁协助,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

因为网友的交流,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预设准备很充分。实际教学中,在数青蛙时果然有学生全部用同一个字母或用了不同的四个字母。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些情况能不能看出青蛙腿数和青蛙只数的倍数关系,从而顺利解决这一教学生成。

(四)梳理新知,归纳总结

此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达到充分吸收巩固的目的。

(五)感受历史,热爱数学

这一环节以“走进名人屋”线索,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平移》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的:

1、教材地位及内容件、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掌握了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连续平移两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化内容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深入探究图形与变化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第64页例题是把图形连续平移两次,这里我是这样理解的:1、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闻之,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让学生能够说明白平移的方法,重点在说;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例题图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重点在画。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提供了机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至于先向右还是先向下平移都是可以的,为学生探索多样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间。

2、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的美。

3、教学重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说出平移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作业纸。

常言道:学有良方离不开教有善法,教有善法离不开学有良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法上我要做到设镜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积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在学法上要主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主动同桌互学、小需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理解平移的方法;让学生尽量的画,在画中掌握平移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游乐场场景图:摩天轮、飞椅、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等。

2、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揭示课题:在游乐场中,像滑梯、小火车等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平移”。

设计意图:

从学会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下哦那个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画。(复习)

(1)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火车头平移后的位置。

(2)反馈交流。(指导说清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设疑。

(1)出示小火车头的两次平移图。

(2)找出与自己所画的图的区别。

(3)思考:这幅图是如何画出来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尤其注意学生是否说清楚参照点或参照线段。)

设计意图: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里我合计了利用学生自画图和教师提供图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区别,找出其中的变化,并重点引导学生去表达出其中的不同。关键说明其平移的过程,从而为下面的继续操作提供依据。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画。

(1)出示教材64页例题第二幅图。(即: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

(2)独立画图,同桌交流。

2、同桌互检。

(1)利用一张空白方格纸,为你的同桌设计一道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联系课本例题,让学生把说的方法用画体现出来,完成从会说到会画的提升;然后设计让同桌互出问题的环节,完成从会画到会评的提升。层层升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四)、巩固新知。

1、完成65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2、小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设计意图:

第一题是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法,检验学生对于平移方法的表达,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二题练习的设计可以教给学生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为学生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提供新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

陶行知说: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以在课的结束环节引导学生说说这节课的看法和感受,并从中提炼出学习的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手段。

平 移

移动一次 移动两次

(贴小火车 (同桌互测的

头方格纸) 推荐图一两份)

向右平移5格 (生说师写或生写)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一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全面而简明的将所授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

。(略)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学内容简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入册掌握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平行四边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整个教学由复习引入、探究体验、实践应用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引入阶段,使学生感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内在的联系,并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后面的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探究与体验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数方格。让学生体验光靠数方格的方法太麻烦,必须寻求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更简便的方法。由“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面积却相等?”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等于什么?第二个层次,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布置了两项任务: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2、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填好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目的更明确一些。然后,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巡视学生的操作,方法,并加以引导,把典型的方法几下来,我提前考虑到有这么几种情况,接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的准确性强调“平移”。最后,有老师的一个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结合报告单得出:面积没变,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很顺畅的得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这样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亲身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三个层次是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应用阶段,分为基础联系和拓展练习。在基础练习里,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测量,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须的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去求面积。最后把平行四边形变换姿势,让学生准确的找到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完成做一做1、2题。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拓展练习里,首先安排了判断题,选择题。通过辨析、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底和高两个因素有关,求面积用面积单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等知识。接着出现了一道开放性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平方厘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如果不限制小数呢?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最后出现了一道思考题”长方形框架,长15厘米,高10厘米,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会怎样?通过这一部分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近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1、基本练习: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下面我简单说下整节课。

先说教学意图:

一、谈话中引入,通过迎六一学生参加的英语话剧和合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在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从两项活动中选出5人和6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研究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和比较中体会韦恩图的优越性,同时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并会列算式计算,在各算式中突出5+6-2这种方法的优势。

三、练习中,先呈现“图片”形式的奖品中的问题,并做相关练习;接着讨论,如果没有图片,则会出现哪些情况。在这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再谈磨课过程:先感谢xx二小朱xx在磨课过程中提供了试教的场地,谢谢池老师、冯老师和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各同事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在磨课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数学广角的课真的不好上,也深深的体会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决定了这堂课是否成功,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如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课堂中评价语的缺乏。

最后谈本节课中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把一种重复的东西分别天真韦恩图的3个部分。

2、在学生作品的对比评价中的细节部分还存在着不足。

课中还有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批评和指证。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经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是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大环节,教学程序是: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上课开始,复习提问: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一个什么重要特性?请例举它的用途。学生说后转入话题: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接着对教材的情景图稍作改动并出示:

让学生回答:小明上学应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这是生活常识问题,四年级学生应该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教学意图不在乎学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于隐含在已知问题背后的未知问题。

学生回答后,我反问:小明应走中间这条路,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学生这时也许会感到困惑。问题摆到了面前,我顺势引导: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三个实验探究的平台。

1:摆一摆,猜一猜

我让学生拿出一根准备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来摆三角形。

学生操作后反馈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然后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

实验2:摆一摆,想一想

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长

(厘米)

第一根小棒长

(厘米)

第二根小棒长(厘米)

能否摆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实验3: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3+108,8+103。让学生照着做。

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

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我再次出示上课开始的情景图,重新亮出问题,启发思考:现在你能用数学知识说明小明上学应走中间一条路的道理吗?让学生互相交流,认识到:图中每连接三个地点的路线共有三条,刚好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走中间的路相当于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走其它路都相当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相比之下,走中间的路肯定最近。

通过这个环节的反思明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深深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更爱学数学。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

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

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

aba+cb

b+ca

c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把图形、文字和算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性和逻辑性强,能够显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习巩固

练习题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习。

2、连线题。

3、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找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5、拓展练习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