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计算机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6篇)

时间:2024-01-16 23:41:11 作者:飞雪

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章炳林,赵娟,刘艳丽,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刘美凤.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将其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应用。

基础基于项目的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及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等,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咨询、指导与答疑解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的基本要求,掌握操作技能。这一指导思想与职业教育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非常吻合,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借鉴。戴士弘提出项目研究理论,各职业院校依据他的理论纷纷展开项目化课程改革,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但他的理论存在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1)他提倡项目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将一门课程设置为一个大项目,要求这一个项目把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串联,这就容易造成项目选择困难症;(2)他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普遍采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模仿、指导—接受、自学—辅导等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并以模拟操作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虽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但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操作能力的提升,且一旦脱离书本,到单位顶岗实习时容易不知所措。结合学校、专业及学生实际情况,把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引入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能力。

1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概念。

本课题的“项目”是指由一系列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具有明确目标、可呈现明确结果的一项活动。本课题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策略体系。本课题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指以项目为主线而建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策略体系,其整合了自主性学习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的优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多元性、内容职业性、重视实践性、过程灵活性、学习主动性和评价开放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vista和windows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与office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例如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在教学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却发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而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有限。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同时,思考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在,确实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导致新生入学后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与学时压缩相冲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的教学软件的版本都已经更新,内容也有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部分,其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在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上机48课时)内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于操作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1.2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在公共基础课范畴内,针对全院新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以我院的医学美容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两个院来说,所开设的专业就有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

要培养出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又能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在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3个面进行教学改革。

2.1加强分级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顺序进行授课,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别比较大。鉴于此,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为普通班和提升班。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学目标是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再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原理知识,加大windows7文件管理和office基本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网络应用和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班学生,教学内容应重点可放在office综合应用上,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实践告诉我在进行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就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就浅入深的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任务,最后再交由学生根据给定主题自己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任务。在word2010讲解表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主题是“个人简历”电子表格的任务。针对本任务来说,就把表格的插入、表格编辑、文本输入、表格布局、表格美化和页面布局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就把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熟悉了一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排版和美化表格,就为学生后期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在调整授课内容时若还能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日后工作所需计算机知识、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素材等,相信一定会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必定会得到改善。举例说明,针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可放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上,选取授课素材多围绕现代美容技术、美学原理、美容产品;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则要放在office的综合运用上,选取授课素材则可以多围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公司。

2.3完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就需学院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然后,必须建立和完善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分级的情况,普通班和提升班采用符合各自教学难度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减少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平时作业考核、专题模块考核的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完成实验情况的分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地总体评价体系。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改革课程结构、内容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日常事务,同时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梁莹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摘要:移动学习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在移动设备上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一些知识,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就成了一种无线终端。而我们移动网络是基于“微课堂”,利用微课的一些资源去做,然后让他在移动网络中迅速发展起来。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难点,而传统教学体系下,我们的学生感到疲惫很正常,因为无法做到在“动手中学习,学习中动手”的教学理念,所以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微课加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而我们在微课的基础上又提出微课的移动教学,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革新。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职教育。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大肆推广,使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学生与我们共同进退、探索、交流的过程。我们还将移动平台加入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解放我们教师本身时,也更加激发学生对我们这门课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动手实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学生自然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更加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加入了关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平台,利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张力,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致力于中职计算机微课教育的根本。

(二)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据不完全统计,每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最少有五百人,而配备的计算机老师只有十人左右。因此,中职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由于师资紧张,每个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又差。计算机应用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是一种需要很强逻辑思维的文化基础的课程。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比较差,记忆理解比较差,因此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心理,又受到更多的外界诱惑。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又是大班教学,所以造成这种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三、学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信任,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见面的机会就是在课上这几十分钟内,下课后也不会再去办公室进行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微课程这一先进理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的。微课堂的运用一般都是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所以我国是在美国普及几年后才引进的概念,就是将教学和学习混为一谈,将这个新型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国一些专家认为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课程。它的主要优势有三点。首先,在时间上,节约了我们教学时间,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去给我们的学生交流讨论,一个微视频的时间一般只有5~10分钟,所以,我们老师讲课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他们可以去做更多的辅导工作。其次,我们可以用微课一大特性———内容上的精短来解决我们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反映我们教学策略或者是主动活动。最后,微课教学可以集合多种理念,在我们的主题和配套的微课相结合,这是微课堂的微型化,也不是传统的教学视频,而是具有明确指向的教学片段的集合,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缀余。鉴于我国现在无线网络和有线光纤的覆盖,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网络资源创造无限的能量。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和学生交流,展开答疑,这样就实现了信息教育在中职中移动平台的试用。

四、利用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是我们对中职生教育的基础,夯实学生文化的基础,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差,而计算机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只记得第一步第二步,后面的就记不住。所以我们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成就感,而喜欢上我们的计算机微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创造短而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观看我们提供的资料的同时,认真学习,完成操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利用移动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我们原始的课堂得到新的生命。移动微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学习。在我们这些中职学生中,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时间,利用学生们手不离手机这个特点,结合智能手机的优点,加上我校全网覆盖的便利条件,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而我们的微学习,主要体现在短而小的教学模式上,虽然说每节课我们只讲述一点点的内容和新的知识,但是我们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样日积月累静水深流,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解决,充分地解决了我们现在教育资源不均匀的现状,十几名老师绝对有能力解决上百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这就是微课堂通过移动平台推广的好处,既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又让我们的老师解放了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以新的教学目标、新的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造新式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当前,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强化了对物流配送的监控,这也让企业在现实物流工作中,能够即时地对配送工作人员展开地点锁定。只要物流总部出现命令提示后,物流企业便也能够即时地将这个信息传给正在路上配送的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介入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全面简化工作流程,只要任一一个流程出现了问题,都可以立刻寻找出问题来源,为问题的解决争取时间,这也直接弱化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形成。例如,配送人员在物流运输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得到和配送人员展开随时沟通交流,在运输工作的择取管理上,企业也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相应的选择最合适的物流方式。

从物流工作的实际状态来看,我国仍然有许多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的误区,很多企业都处于既想创新,又怕出现风险的摸索阶段。并且,由于企业所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为低端落后,导致不能够产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配套模式,也因为物流行业人才的整体匮乏,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形成造成一直的阻碍。对此,物流企业惟有更新管理观念,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引用,才可以为物流信息化发展另辟蹊径,使网络技术能够更为集中、全面、深化的应用到实处。而且,物流企业也需重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让员工知道物流信息化对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创设优质的信息化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物流产业化、系统化以及全面化发展。

供应链属于物流企业管理核心的构成。传统物流管理概念中,单纯的内部物流管理早已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物流发展的需求。对此,供应链管理需要逐渐生成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反馈信息服务,强化供应链的全面协调性发展,进一步促进综合效益目标,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的实效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的建立无法离开信息系统的辅助,并且也必须配合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化管理,才可以体现供应链每一节点的协调性。建设企业成员发展互惠互利的管理制度,使供应链更为平稳的实现效益目标。供应链建设的全面深化,是物流企业开展人性化服务与提高工作效能的基础。

1.4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夯实基础。

物流行业是否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标志就在于物流行业信息平台的建立。该环节的建设也直接关系着物流发展的优劣程度。对此,我国物业产业不仅应当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设健全平台的发展,尤其要关注空中物流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推动物流服务的多样性,契合物流行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使信息畅通无阻。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特征能够很好良好的契合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物流行业实现信息数据的即时传送、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品质。因此,物流企业惟有合理地展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物流信息化建设力度,创建健全的物流信息化网络系统,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意识,才可以真正地强化物流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有序、健康的发展。

作者:潘谈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杀毒策略的研究中,必须明确一些具体的策略研究方案。其一,必须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对于这些陌生邮件或附件要避免打开,此外,遇到陌生网站,使用者要注意不能执行internet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否则,将无法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转。其二,还必须将计算机系统中一些不需要的服务关闭。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的许多操作系统会默认安装一些辅助服务,这些默认系统和服务,将会直接导致计算机病毒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这些病毒的存在将会增加病毒发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默认系统的存在,并未对用户带来多大的好处。因此,在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研究中,要及时的删除不必要的默认软件,将被攻击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低。其三,在对计算机病毒防治和杀毒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经常升级安全补丁。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前80%的网络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系统安全漏洞进行的。其中,例如:蠕虫王、冲击波等网络病毒的存在,更需要研究人员定期去下载最新的安全补丁,从而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其次,在病毒防治和杀毒研究中,还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这是因为,当前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往往是由于计算机密码被破解,或者电脑电脑高手猜测简单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的安全性。此时,采用较为复杂的密码,则可能大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系数,将计算机病毒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其四,在第一时间将受感染的计算机隔离。当发现计算机病毒危害或者计算机异常情况出现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从而有效避免了其他计算机受到感染的情况发生,并将传播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最终实现计算机再次感染事件的发生。上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的研究,主要针对实施主体提出的解决策略。此外,从了解一些计算机基本的病毒知识出发,来开展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杀毒研究同样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在对基本常识与专业知识有了掌握后,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病毒,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合理地解决,从而有效避免了计算机遭受病毒破坏的危害。此外,为确保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对已经安装好的专业杀毒软件,做到及时的全面监控工作。当今社会,计算机病毒日益增多,使用必要的杀毒软件进行防毒处理,成为计算机使用者的必然选择,同时,还需要对安装的反病毒软件经常进行升级处理,在全方位保障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当下,互联网技术取得了高速发展,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计算机病毒以及各种木马的肆意横行,严重干涉到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恣意,使用者每天都面对着计算机被感染的威胁,最终,严重干涉到其正常功能的有效发挥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加强对计算机病毒预防的研究,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本文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的研究在理论上同样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这在实际意义上带给上网用户以极大的便利。本文通过计算机病毒的深化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了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从而有效避免了计算机中毒后面对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于突发事件造成更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向英松.计算机病毒检测和防护[j].科技与创新,(6).

[2]吴燕.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5).

[4]曲朝阳,崔洪杰,王敬东,等.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研究与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5).

[5]胡甘秀,幸向阳.计算机常用杀毒软件介绍[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5).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开放性是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突出特点,这也为计算机网络带来了诸多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目前的网络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实现网络共享和网络传输,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安全问题才遭受了挑战和威胁。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国际性;网络的自由性;网络的开放性。正是因为这些弱点,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比如,骇客的攻击常常使计算机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以致系统瘫痪。

1.1.2计算机操作系统引发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工程里的基本软件,它是支持网络共享与网络传输的,而操作系统也常常是最易出现问题的一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是实现网络操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所以当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一定会给整个网络的安全带来负面的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带来很多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计算机,而软件部门和硬件部分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不同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组成了计算机网络,一定的自然条件为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自然环境。由于外界的不可抗力,比如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会给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也就会给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1.3计算机网络数据储存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储存功能是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功能,用户在网页上浏览的内容会被计算机浏览器自动储存到电脑中,同时也包含了用户的账户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一旦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遭到骇客的攻击,这些储存在计算机里的重要个人信息就会被窃取,那么个人隐私就会遭到泄露,从而给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1.2计算机工程在广义上的`安全问题。

1.2.1计算机网络协议上的问题。

互联网中最基本的协议就是计算机网络协议,它作为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基础。我们常常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上看到“ip/tcp协议”的字样,tcp协议是传输层的协议,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这两项协议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网络协议。这份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接入网络的方式以及网络上的传输标准。但这种网络协议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因为它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使用的是明码传输,并没有进行加密处理,而且数据在传输中不可控制,这就给骇客窃取数据处创造了有力条件。这种协议采用簇的结构,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也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了威胁。

简单地讲,计算机病毒就是一群而恶意的代码组合所形成的突出表现,它是一种非法的计算机程序,因为它没有经过授权就直接侵入别人的计算机。一般来讲,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能够实现入侵,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结构中存在着各种漏洞。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无论对计算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会形成一定的破坏力;这些病毒还可以自我复制,具有潜伏性、隐蔽性以及传播性,一旦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就会给系统带来一系列不可控的安全隐患。例如,通过应用程序的漏洞,蠕虫病毒可以对电脑造成攻击;木马病毒可以伪装成合法程序来对电脑进行攻击。不管是什么病毒,都会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1.2.3计算机漏洞引发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性使得计算机的网络漏洞就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漏洞,进而被一些骇客拿来利用。这些漏洞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硬件漏洞和软件漏洞,还可能是因为配置不当或是程序的设计不合理等等原因引发的。骇客们会对这些漏洞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寻最佳的途径和机会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和破坏。就目前来看,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如何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2.1提高技术防范措施。

建立完善安全系数更高的技术管理制度,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对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安全进行完善,加强对技术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设置好技术防范方面的每一项关卡。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做好及时的管理和备份,而且要在具体的责任人上落实。做好对网络访问的控制,对访问人员进行控制,设置好访问权限,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网络系统不受到非法的访问和入侵。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用户在进入网络时要先进行严格的筛选。还要加强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反病毒能力,现在通常是利用一些杀毒软件或是防火墙来达到这一目的,这里运用主要针对不知名的信息,对它们做出实时监控,起到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受到攻击而造成信息外泄的效果。

2.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始终是计算机管理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对网络防护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然,单单依靠技术防范来实现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不够的,因为还需要更加安全的措施来维护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例如维护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立法保护并严格执法等。但是由于管理起来人员众多,涉及到很多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因此在具体实施时会受到多方面的为难和挑战。所以,只有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的有效防护。

2.3安全层面的保障。

保证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物理环境,例如机房或是和机房类似的物理空间。在对地址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要尽可能防止因自然环境的因素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物理性的破坏,同时也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要对虚拟地址的访问实行一定的控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也要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身份识别等,这样才能够在某一程度上做到避免不法入侵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造成破坏的行为出现。

2.4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的综合防护措施。

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教育,提高管理者以及应用者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的认知。强化网络管理,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维护网络安全在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认证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用户最好通过口令和密码来实现网络系统的权限分级。此外,对密码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密码技术包含了不同网络的数字签名与机密技术等,网络加密的方式分三种,第一种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加密方式,第二种是端与端之间的加密方式,第三种是链路加密方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节点对节点的加密方式是对链路加密方式的一种发展,它在其基础上又加了一层保护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计算机系统防火墙的防护功能,防火墙的技术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数据包过滤技术,一种是代理技术,还有一种是应用网关技术。把侵入检测系统和防火墙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这样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更加可靠、稳定、安全的技术保障。

3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网络攻击方面的特点。

计算机的网络攻击存在四大特点:网络攻击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因为骇客通常都选择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进行攻击,一旦攻击成功,就会导致上千上万台计算机停止运行,给大量用户带来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麻烦;网络攻击会给社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威胁,有些骇客将国家重要的机密文件当做攻击目标,一旦攻击到手,势必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攻击手段的多样性和隐蔽性。骇客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常常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且不易被察觉,一旦用户信息遭到泄露,势必给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主要以软件攻击为主。计算机网络的损坏通常都不是硬件设备发生问题,常常是软件发生问题,骇客通过软件漏洞非法入侵网络系统,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这种内涵随着应用者而产生变化。比如一般的上网者与网络供应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一般的网民通常只会关注个人电脑是否会被木马病毒侵犯,计算机系统是否会崩溃,电脑内的个人隐私是否会被泄露等等,而网络供应商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关注网络硬件是否安全合格、网络通信连接是否通畅等。在实践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无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安全问题的威胁,但同时这种威胁也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种力量。当出现威胁网络安全的问题出现时,就代表着需要创造更严密的技术来抵挡这种威胁。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直接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时间内,这种影响会更加巨大。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如今,大数据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存在严重的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而这种问题的性质偏向综合性,要想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就需要大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数据处理人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因此,必须在对数据进行存储,使用、管理和维护时,实施有效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从而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的相关研究,首先,必须对计算机病毒概念有着明确的了解。相关概念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计算机的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从而影响到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对其的理解,可以理解为:计算机使用者在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存在着问题与缺陷而造成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漏洞。计算机漏洞的存在,将会使得感染机内部发出的破坏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数据,计算机数据的紊乱,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其次,还需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产生。计算机病毒道德产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其产生的来源并非仅仅是由于突发事件或偶然失误的原因。其中,当计算机病毒来自于一次偶然事件的诱导因素,此时,相关研究人员为有效衡量计算机病毒,必须要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在线人数,但是,研究人员的这一实施步骤将会导致整个服务器发生崩溃和堵塞的可能性增加。其中,计算机网络病毒一旦使得计算机出现突发情况,导致错误的出现,将会直接使得计算机的磁盘和内存中产生一些乱码现象,从而致使计算机随机指令现象的出现,算机病毒致使计算机代码出现混乱现象。计算机病毒在其属性上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程序代码,其代码的编写十分精巧严谨,且整个编写程序严格按照相关的具体秩序组织起来,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使得整个系统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和配合度下降。计算机病毒的形成并非偶然,在其形成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长度积累,要注意其积累长度并不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反之,其产生的程序是由专门的人员经过特殊的编写程序进行的。当前,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主要是由专业人员经过专业的编写程序完成的,为此,在计算机病毒统计和研究中,可以查找到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相关信息。在对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进行了解和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其制造计算机病毒都会存在一定的目的,其中,计算机病毒制造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出色能力和非凡特长、也有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有为了挑战自己以及为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等方面的专门需要来制定病毒程序的编写。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样,其不同病毒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的研究,还需要就其不同的特点进行明确的了解。首先,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性主要是指,计算机病毒主要依靠其他程序而存在,并存在与其他程序之中,当操作人员在执行此程序时,计算机病毒就会起作用,并造成计算机程序破坏,但是,当操作人员未启动计算机病毒依附的程序之前,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几乎不能被其他人员所察觉。其次,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传染性。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主要是指,计算机病毒具有可复制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可复制性,并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种的可能性。计算机病毒的复制速度和变种速度非常迅速,以至于让人难以让人们做好预防工作。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作为病毒的`基本特征,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和特点。病毒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生物界,病毒主要是指其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生物界的病毒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大量繁殖,以至于使得其他生物产生病毒或出现病症现象。与生物界上的病毒相类似的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也能通过一定的渠道从一台计算机扩散另一台计算机。其中,感染后的计算机会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正常工作或运转,更为严重的将会造成计算机工作的失常或者瘫痪现象的出现。但是,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存在一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病毒的编制是通过人为的编制程序,编制出计算机需要的相关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的程序代码一旦用于执行,则会达到计算机病毒的自我繁殖。为此,如果一台计算机遭受染毒的感染或侵入,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将会导致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之间迅速扩散。计算机病毒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正视计算机病毒的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其中,通过一些移动存储介质的传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最后,计算机病毒还具有潜伏性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主要是指,计算机病毒的爆发与出现并没有一个规定的时间和可以预测到的可能性。计算机病毒的发作时间,并没有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其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破坏,更是难以预算。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一般不会在第一在第一时间发作,且计算机病毒可能会在计算机磁盘存在一定时间,等其存在一定的时间,将会继续繁殖和扩散到其他正常运行的计算机系统之中,并继续危害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计算机系统的潜伏性还存在另一种存在方式,计算机病毒在潜伏期间,必须存在一定的触发机制,使得计算机病毒的爆发存在可能。其中,当其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将不会得到传播。但是,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则直接导致计算机正常运行问题的出现。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之取得了较大的丰富。然而,在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今天,整个互联网也面临着各种病毒的威胁与攻击。其中各种计算机病毒以及木马的威胁或者存在各种电脑高手的攻击,给计算机网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同时,这些病毒的存在也加剧了网络安全的不稳定性。此外,各种计算机病毒以及威胁的存在,还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大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杀毒策略研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使用人群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与认知,并在认识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将杀毒策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在日常的生活中碰到此类病毒的感染,并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决措施,最终实现损失的最小化。

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信息社会领域的一大公害,危害极大,给全球计算机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威胁,时刻威胁着世界各国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

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技术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本文力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来初步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论文

职业技能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最为密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性的认识逐步增强,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总体发展来看,我国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在课程教学和发展创新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没有办法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存在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

1.1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已经成为职业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但是就我国目前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国家省、市事业单位对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也存在缺陷,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拨款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从而使各职业院校常常因为经费不足,而不能从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导致职业技能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

1.2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教学发展,与师资力量成正相关关系,职业院校的老师普遍职业水平和技能有限,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这成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又一大缺陷。

1.3职业技能教育与社会需求对应分裂。

职业技能教育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但现今却存在着职业技能教育的定位与社会无法对接现象,我国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模式一般还较为传统,课程重复设置,分工不明的现象明显。同时也存在着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恰当等现象,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程度不足,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造成学生学无所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的现象比比皆是。

2.1加大职业技能教育投入。

针对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技能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根据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比如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大,要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企业设施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于中西部地区,也不应该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投入,中西部地区作为职业基地空白较大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来填补。建议我们应该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体系,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保障资金为主,多方面筹资的职业技能教育模式。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坚持“宽窄”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网络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够顾及计算机网络其它方面的各项技能,能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并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如网络体系、设备、结构等问题。不仅要掌握纯理论的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最后,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传统教育模式来看,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所以应该采用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展多方面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互动。

2.3注重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会实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旨在通过学习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技能型人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再者要完善职业技能教育的城乡发展一体发机制;建立统一且行之有效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立优良的职业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提高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创造宽松的职业入职范围。其次国家应该注重职业技能师资水平的培养,引进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社会的不同需要。同时还要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进行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采用实践技能、项目策划、课程考核等多方面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

总的来说,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作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基础,在职业技能教育中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我们应该总结现今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