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对李保国事迹的感触和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04:53:05 作者:JQ文豪 对李保国事迹的感触和体会(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大学生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一学为民务实、心系群众。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一个个数字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李保国:他是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学校和科研,而是把广阔的荒山和农村当作施展身手的舞台,撸起袖子和农民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民谋利。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我们就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扶贫方法论,真正接近农民、读懂农民,赢得农民信任,再“授人以渔”,让农民能够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二学热爱事业、扎实苦干。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实践于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业上本来就是对科学的尊重、对事业的热爱,李保国同志日以继夜穿行于田间地头,教授村民栽植管理果树的技术、变荒为林的方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体现出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土地和农民真挚感情,30多年里,李保国同志就在“泥土地”里先后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做到了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富民的事业中。

三学创新创业、奋发有为。在实践劳动中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指导实践,用创新的成果作用于创业,李保国同志在长期的实践劳动中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让百姓通过经营果园发家致富的同时,使荒山也绿起来。李保国同志不畏风寒、夙兴夜寐,用自己切身的行动使山区增收35.3亿元,带动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政策的实惠,感受到党的温暖。

四学造福人民、无私奉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年来,李保国同志先后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群众9万多人,促使许多农民成为“技术把式”、土专家,让他们真正掌握发展产业的真本领、脱贫致富的硬功夫。经过他十几年的开发治理,邢台县前南峪村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为当地民众筑牢了生态屏障,同时为他们开辟了致富路。我们就要学习他对工作孜孜不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一切为了老百姓富起来的真切情怀,学习他牺牲小我、风险大我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踏实勤恳,科学严谨,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大学生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从今天起,我们会擦干眼泪,学着独立,早日完成科研试验、毕业论文,沿着您的脚步,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太行山更绿,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孙萌说。“从太行山麻岩山地到干旱丘陵岗地,他毕生致力于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和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国辉说,“这30多年,他干了比普通人70年还多的工作。我们要沿着他的足迹,帮助更多太行山贫困群众致富。”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生前,李保国曾如是说。如今,他的精神,将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会一次次忆起他的功绩。在人民心里,李保国永远与太行一体,与群众相依。

大学生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用一生时间践行自己入党的誓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精神,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

责任。“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李保国同志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时刻以人民服务为己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终点。广大党员必须牢记肩上的责任,心中装着人民,自觉吧群众利益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俯下身子、沉入一线,努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

他对工作有着满腔的热忱,他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田间地头,无论条件多面恶劣,从不抱怨。而我们的工作,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更多的是平凡琐碎的,这就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提升自己。工作如同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它,它就给你怎样的回报。

他把“实干”落在行动上。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正是这实打实地干工作,才使得前南峪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实干家,就是要沉下身子,他把心根植在“田间地头”;30多年这根太行山,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这些数字无一不是他“能干”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干事、干成事拼劲儿,要的就是这敢为人先、有所作为的闯劲。奉献,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为了群众利益,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大学生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细读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触动灵魂。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6月1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李保国同志的热潮。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百姓,奋发作为的动力。作为一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没有身居高位,而是深入贫困山区一线,发挥自己的技能知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边疆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要学李保国这种心系百姓、主动作为,满怀一腔爱民之心,善谋一方富民之策,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前,全省正在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长效机制,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到领导,下到工作人员,都要满怀激情,沉下身子,多深入农村,调查走访,了解群众意愿,为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为下多帮群众出谋划策,想办法,出实招,拼足干劲,立足闯劲,十足韧劲,真情投入到这项国家实施精准脱贫战略上来,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言传身教,科技致富的干劲。作为一名教师,他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言传身教,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他把科研结果直接应用到生产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开发,核桃、苹果等一项项种植技术应用推广,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效益,带动群众致富。作为边疆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李保国用科技带动群众致富的理念。首先党员干部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啃啃“大部头”,做做“书呆子”,多学点科技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学他练就一身本事,李保国说过,“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其次,要言传身教,把自己所掌握的政策、科技文化知识,用百姓能懂、易接受的方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宣传到群众当中,教群众学科技、用科技。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信念。李保国说,“我见不得老百姓穷”。就是这份信念,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作为边疆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李保国的这种坚持,这份信念,这种无私,古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党员就要像水一样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不计个人得失,对群众有求必应,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员干部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群众,实实在在的为人民群众谋事、干事、干成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发表《愚公移山》著名讲话,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定决心挖掉“两座大山”,不懈奋斗,争取胜利,愚公精神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以来,同志多次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现如今,巍巍太行又涌现出了“新愚公”——共产党人的楷模李保国。他的出现丰富了愚公精神的文化内涵,生动诠释了扶贫攻坚,更启示我们:新时代仍然需要愚公精神,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更多像李保国一样的人,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无私奉献,兼济天下。

共产党人李保国35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将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彰显了共产党人担当、奉献、实干的优秀品格。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式的“新愚公”精神,带领群众取得扶贫攻坚战役的胜利。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敢想敢干,不满足于现状的闯劲。“我见不得老百姓穷。”这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用实际行动去生动践行的一个承诺。中国部分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国人都不陌生,但有几个人敢于站出来挑起重担,敢于相信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现状?愚公之所以“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李保国做到了,正在磨拳擦踵徘徊于扶贫攻坚战一线的“战友”们也当放手去做,勇于挑战,一往无前。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品质。一年之中,李保国有二百多天是在山上度过,太行山发展的艰难现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激发了他进取的斗志。他永远奔走在山间道路上,舍弃一切休息时间,实地考察,入户了解,通过日以继夜的研究攻克一道道发展难关,最终使贫瘠的村寨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乐土。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开拓进取的斗志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之钙”,临危而不惧,俯身而倾尽全力,是取得脱贫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的战略。李保国坚持“扶贫必扶智”,35年来向山区农民推广实用技术36项,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把许许多多在贫瘠山沟“刨食”的农民变成了“技术把式”,真正带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习一再强调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唯有面对面、点对点式的帮扶,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脱贫。新时期下的扶贫工作,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甚至因人而异;要找准产业,深入了解、积极探索、提高效率;要完善机制,健全体系、依靠政策、运用科学。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团结合力,大公无私的精神。李保国曾坦言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太行的青山乐土,源自李保国一家的默默付出和团结合力,而为群众带去财富的他,却从未获取一分一毫,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和大爱无疆。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攻坚期,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需要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不仅仅现有的人要形成合力,下一代人也要形成合力,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努力下去。需要全党上下无私奉献,深刻领会“新愚公”精神赋予的时代价值,自觉践行,久久为功,最终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美好蓝图。

愚公不移山,志在济天下,扶贫且攻坚,任重道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