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热门季羡林文集读后感(通用14篇)

时间:2023-10-25 12:25:14 作者:文轩

通过致辞,我们可以让听众更加了解我们的工作和成就。初学写致辞致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这是一些社会名流的致辞致谢实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遗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为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态,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欢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自真心的称赞,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该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浪费大把的时间在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愿意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考,让我们经历了更多的心灵上的折磨,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感悟颇深。做生命的强者,需要刻苦,需要奋斗,需要能人所不能,及人所不及。杨阳,冬奥会单滑冠军,哭过5次,第一次哭使母亲变卖家产为她买了冰刀、冰鞋;第二次哭是因为父亲逝世;第三次是她获得全国滑雪冠军后回家帮母亲卖票,寒春里母女相拥而泣;第四次哭是因为训练摔成了轻微脑震荡,望着妹妹潸然泪下;第五次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杨阳,用其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精神筑成一尊不朽的雕像,成为屹立在国人心中的强者。

强者,固然令人敬仰!但是我们不需始终仰视他们。哲人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当我们试着去平视这些人,试着跟他们靠近,试着参照他们来找准距离,来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我们已在向强者迈进。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就放弃自己。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面对滚滚长江起誓:我要做生命的强者!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暑假《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读了我写的回忆录《行走的陨石》,说我的文章感情很真挚,有季老的影子,并且向我推荐了季老的《一条老狗》和《黄昏》两篇文章,他的话让我汗颜得有些不知所措,季羡林———这位我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国学泰斗,我们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别,怎么敢和他老人家相提并论啊,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搜寻这两篇文章,想看看大学生何出此言。

先看了《一条老狗》。读第一遍的时候,不听话的眼泪一直在遮挡我的视线,只能说是囫囵的看了一遍;平静了少许,我又开始看第二遍,虽然情绪好了一些,可眼泪还是止不住;当我拜读第三遍的时候,已经理智了许多,你别说我还真的感到了我的文章有季老的影子,道不是说我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造诣可以和季老同日而语,而是那颗拳拳的孝子之心,以及对亡母的思念让我感同身受,同为人子,对自己生身老娘的那份眷恋之情,是越磨越深,挥之不去的,人啊,无论尊卑贵贱,母子连心的感觉是相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民如此,大师亦如此。

我终于明白了,那位年轻的大学生说的话:“你的文章里有季老的影子”。是啊,怎么会没有呢。

一位才高八斗,硕果累累的耄耋老人,在垂暮之年仍不忘少小离家,母子惜别的点点滴滴,道出了一个儿子,不能与母亲朝夕相伴,床前尽孝的无奈与悔恨,我知道,这一定是季老痛了七十多年的一道硬伤,相比而言,我比季老幸福得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虽然当时我只有12岁,但是我有幸亲自给父亲擦洗身体,给父亲穿衣服,拉着父亲的手,把他送到太平间。母亲去世时我已经四十开外,见证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所以我比季老幸运,我的童年虽苦却是在母亲的羽翼下度过的,物资的富足是无法与母爱相比的。然而,无论多大年纪,母亲的过世都是无法抗拒的痛苦,儿子思念母亲的感觉是不会有两个样子的。

季老没有只谈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他极力的想象着,母亲在想念孩子中熬过的每一个夜晚,设想着母亲是怎样的清贫与孤独。关于那条老狗,季老着墨并不多,但赋予了老狗忠诚,坚守,诚信。老狗的不离不弃,其实是季老最想做到的。

“子欲孝而亲不在”年少的季老一定是为了改变母亲的命运而刻苦攻读的,可惜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但是,泉下有知,季母一定会因为欣慰而知足的,“我从来不信什么轮回转生;但是,我现在宁愿信上一次。我已经九十岁了,来日苦短了。等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会在天上或者地下什么地方与母亲相会,趴在她脚下的仍然是这一条老狗。”这是季老的原文,我反复的拜读,细心的品味,这是季老的心愿,也是我的心声,能够趴在母亲的脚下,做一条忠于母亲的老狗,与母亲朝夕相伴是每一个做儿子的福气,愿这一切不仅仅是梦。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10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在第一单元的阅读中,我觉得自己似乎乘坐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回到了作者笔下那个人物的时代,似乎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在《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中,作者再现了一个一生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辛弃疾。使我对辛弃疾这个伟大的诗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在教科书中看到他的诗,那是对他的了解,还只是仅仅局限在一个伟大的诗人上,在阅读过《把栏杆拍遍》后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他拥有着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空有一片忠心痴情,却不被重用,这一切的辛酸,辛苦,辛辣,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在阅读时,内心万分惆怅。短短的一篇散文,却浓缩了辛弃疾悲惨的一生。

在《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散文中讲述了李清照从欢乐世界迅速跌向愁苦深远的人生。她出身官宦人家,也拥有过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的快乐到了她的后半生就停止了,一切的磨难便从她的后半生开始了,但她并没有选择消极地流泪哀愁,而是不惜两败俱伤的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反抗,她甘愿承受外界的种种压力,只为了与命运做抗争,她的坚持和坚强令我尤为钦佩!梁衡先生笔下的李清照是那么的美艳动人!她的超群脱俗让我敬佩不已。

尽管只是读了第一单元的几篇散文,但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梁衡先生的散文,他将这些人的精神,人格生动形象地描绘在笔下。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引领我走进他们的人生,并使我被他们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文档为doc格式。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有的人,不择手段沽名钓誉;而有的人,却千方百计要摘下头上的桂冠。国人称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而他要一辞二辞三辞。

他就是已故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

花了近十天的时间,看完了厚厚的这本季羡林《我的自传》。他的散文我很喜欢。所以在网上看见这本书,我自然是不肯放下的!季老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无数,单就《东方学》中的梵文这一项,就足以使后人仰慕了。这是一种极难懂的印度佛教文字,至今国内以几乎无人识得了。也就是这种文字,季老潜心研究数年,在文革期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传达室里翻译了数百万字梵文作品。其他各门类学科均有建树,几十年研究学问笔耕不已,孜孜不倦终成大家。是当今国内文史类公认的大师。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对于季老的任何评价,再多的赞美之词都是徒劳的。我能做的不过是想抒发我的一些感受吧。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凡成就大学问者,出身不是书香门第,便是没落的官宦人家,像季老这样出身贫寒的真是少之又少!他出身一个北方的农民家庭,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除了一个有远见的叔父鼓励他读书外,其他与一般的普通农民无异。他是怎么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这一点给我的感触颇深!在《季羡林自传》开篇第一章“我的童年”中介绍自己出生在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生活最高的享受就是一年吃一顿白面。这个从贫困山村走出来的穷孩子却一路跋涉,走到了北京,走出了国门。用他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这话的'确不假,在季老先生身上体现得如此完美。所以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并坚持下去就可以谱出生命的乐章。

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养成黎明即起的习惯,他戏称自己是起得最早的人,每天吃的是早饭前的早饭。四点按时起床,前后一般不会超过几分钟。起床后的工作就是爬格子。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70多年。温家宝总理称赞季老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即使在文革期间,受冲击中他还克服种种困难偷译出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文革结束,季老已经步入老年,当时67岁,但自那时起,季老每年都有学术论文或专著,直至进入耄耋之年,90多岁高龄,他还对自己说“我不能封笔。”

读了季老的自传,似乎让我们明白了,大师不是天生的,而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工夫老始成。”青壮年时期是打基础的时候,要像季老那样虚心好学,不知满足。到了老年,才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人生的老年不是退休,而是农忙中的收获时期。我想季老的一生对后人的启示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重新反思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但读一读《季羡林自传》,仿佛在倾听一位老人在给我们讲述着他的故事,他是文学大师,但他的语言却像老百姓那样的朴实无华,丝毫没有半点向人炫耀的感觉。聆听的时候觉得他很普通,很率真,就像自己身边的父辈门,但掩卷沉思,其中有很多的东西让人终身受用。

季羡林读后感

自从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走了几里路,我便开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那时候小,没经过世事,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今天,当看到季羡林随想录时,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满的答案,能够解释所有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结于有没有责任感,这一点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若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辈子里,局限于这狭小的时间与空间里,或许很难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亦看不出我们对于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但如果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段链条,或者是接力赛中的一段路程呢,我们的存在明显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谈不上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然与周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种联系又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还说,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的,他们都活的浑浑噩噩,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我要说,明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不知道意义何在,就像广大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努力的活着,关于的`责任并没有被推卸掉,我们都承担起了本该承担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赛,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们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而坏人则作了反面教材,教会了人们什么事情是错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价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总之,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黄昏季羡林读后感

黄昏。

季羡林。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

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一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

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鉴赏: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之典范也。

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发展了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遨游在瑰丽想象的海洋,感受其语言的馨香,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感。我同意有人的评价,说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炜华,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莫奈之流,以《黄昏》一篇为其代表;如果用“笛之悠扬、鹤之嘹唳、酒之醇芳”,都无法描述季先生对黄昏的感受,这是一曲精彩的《黄昏颂》,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事实上,他做到了。而“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黑夜与黄昏的对比,你是否意识到作者分析的精辟呢?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你不妨拈来几处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吧!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死亡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都避免不了的。死亡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季羡林写的《老猫》就讲述了这个道理。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吧!

季羡林先生养了一只叫虎子的普通猫和两只波斯猫。这两只波斯猫与虎子非亲非故,但虎子还是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女对待。这两只波斯猫中,其中一只叫咪咪。咪咪临死前的时候,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大部分的猫都会这样做,他们不想让主人看见自己的尸体,不想让主人因为失去自己而痛苦。

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猫也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也难怪季羡林先生都把这三只猫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啦。从虎子和咪咪的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咪咪为了不让季羡林先生伤心,而在临死前就去了一个他找不到的地方,把欢乐永远流了下来,它死而无憾。

季羡林先生生前为文学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而他到了晚年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的文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现在他已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永远都敬佩他,可以说他一生无悔。

人总是避免不了死亡,既然无法改变,那我们能改变的是人生价值。要知道,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使自己有价值,不要使自己留有遗憾。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感悟颇深。做生命的强者,需要刻苦,需要奋斗,需要能人所不能,及人所不及。杨阳,冬奥会单滑冠军,哭过5次,第一次哭使母亲变卖家产为她买了冰刀、冰鞋;第二次哭是因为父亲逝世;第三次是她获得全国滑雪冠军后回家帮母亲卖票,寒春里母女相拥而泣;第四次哭是因为训练摔成了轻微脑震荡,望着妹妹潸然泪下;第五次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杨阳,用其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精神筑成一尊不朽的.雕像,成为屹立在国人心中的强者。

强者,固然令人敬仰!但是我们不需始终仰视他们。哲人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当我们试着去平视这些人,试着跟他们靠近,试着参照他们来找准距离,来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我们已在向强者迈进。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就放弃自己。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面对滚滚长江起誓:我要做生命的强者!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读了我写的回忆录《行走的陨石》,说我的文章感情很真挚,有季老的影子,并且向我推荐了季老的《一条老狗》和《黄昏》两篇文章,他的话让我汗颜得有些不知所措,季羡林———这位我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国学泰斗,我们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别,怎么敢和他老人家相提并论啊,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搜寻这两篇文章,想看看大学生何出此言......

先看了《一条老狗》。读第一遍的时候,不听话的眼泪一直在遮挡我的视线,只能说是囫囵的看了一遍;平静了少许,我又开始看第二遍,虽然情绪好了一些,可眼泪还是止不住;当我拜读第三遍的时候,已经理智了许多,你别说我还真的感到了我的文章有季老的影子,道不是说我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造诣可以和季老同日而语,而是那颗拳拳的孝子之心,以及对亡母的思念让我感同身受,同为人子,对自己生身老娘的那份眷恋之情,是越磨越深,挥之不去的,人啊,无论尊卑贵贱,母子连心的感觉是相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民如此,大师亦如此。

我终于明白了,那位年轻的大学生说的话:“你的文章里有季老的影子”。是啊,怎么会没有呢......

一位才高八斗,硕果累累的耄耋老人,在垂暮之年仍不忘少小离家,母子惜别的点点滴滴,道出了一个儿子,不能与母亲朝夕相伴,床前尽孝的无奈与悔恨,我知道,这一定是季老痛了七十多年的一道硬伤,相比而言,我比季老幸福得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虽然当时我只有12岁,但是我有幸亲自给父亲擦洗身体,给父亲穿衣服,拉着父亲的手,把他送到太平间。母亲去世时我已经四十开外,见证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所以我比季老幸运,我的童年虽苦却是在母亲的羽翼下度过的,物资的富足是无法与母爱相比的。然而,无论多大年纪,母亲的过世都是无法抗拒的痛苦,儿子思念母亲的感觉是不会有两个样子的。

季老没有只谈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他极力的想象着,母亲在想念孩子中熬过的`每一个夜晚,设想着母亲是怎样的清贫与孤独。关于那条老狗,季老着墨并不多,但赋予了老狗忠诚,坚守,诚信。老狗的不离不弃,其实是季老最想做到的。

“我从来不信什么轮回转生;但是,我现在宁愿信上一次。我已经九十岁了,来日苦短了。等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会在天上或者地下什么地方与母亲相会,趴在她脚下的仍然是这一条老狗。”这是季老的原文,我反复的拜读,细心的品味,这是季老的心愿,也是我的心声,能够趴在母亲的脚下,做一条忠于母亲的老狗,与母亲朝夕相伴是每一个做儿子的福气,愿这一切不仅仅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