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工作报告改善民生问题 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报告(大全5篇)

时间:2023-10-08 14:22:52 作者:紫薇儿 工作报告改善民生问题 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报告(大全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报告

结合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和低保对象普查复核期,进一步掌握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活困难家庭状况,对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及时纳入保障范围,新纳入农村低保7户20人,纳入困难残疾人15人。截至目前,我县现有农村低保对象4013人,城市低保对象423人,特困供养人员326人,孤儿14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对象一、二季度生活保障金544.8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对象1-4月生活保障金47.3万元,发放特困人员1-4月生活供养金57.8万元,发放孤儿生活养育金4.86万元。

对因灾、因病等导致生活困难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及时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经过全面走访摸底,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活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97人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10.85万元。

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完成递增任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按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截至4月,为457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8.28万元,为387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9.43万元。

改善就业工作报告优选

“学讲话、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全系统上下以学习国家、省、市、县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切入点,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形成了以学促改,比学赶超的新局面。我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不转变行业作风、优化卫生环境,就不会实现创新驱动,就不会实现我县卫生事业的跨越发展。近年来,我们围绕“办人民满意卫生事业”目标,逐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契约式”服务使大部分农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态度明显改变。“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目标基本实现,一系列惠民措施的不断推出,明显改变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感受,使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与人民群众感受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另一个群体,那就是坚守在基层一线的乡村医生。

我县有218个行政村,目前全县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共248个,全县注册乡村医生600余人,全县34万人口,平均每500名农村居民有1名乡村医生。实施基础综合医改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和医改运行新机制,一是全县218个村卫生室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医生收入分配问题。二是在2022年底建成了21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2022年,全县共有80名乡村医生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年轻医生在基层越来越多的发挥了专业才能,乡村医生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县乡村医生在诊疗活动活动当中发生医疗纠纷的频率有所上升,2022年以来,经县卫生局受理涉及乡村医生的医疗纠纷5起,赔偿总额xx万余元,其中最大一笔赔偿金高达19万元。医改后乡村医生的实际收入每年平均不足2万元,这样高额的赔偿金,一起纠纷会使他们的一年或多年的辛劳付之东流。医疗纠纷成为悬挂在许多乡村医生心头的一把刀,而经历过的医疗纠纷更像是时时萦绕乡村医生心头的一场噩梦。

xx镇xx乡村医生苏存朝对一次医疗事故记忆犹新。2022年的一天,苏xx在为一个8岁女孩进行输液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孩子死亡,事发后,孩子家属将诊所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求十万元的赔偿。最后,在村委会和乡亲们的调解下,苏xx赔偿丧葬费2万元,这是他辛劳一年多的收入。

说起医疗纠纷,xx乡xx村乡村医生白xx更是有一肚子的苦水。2022年9月6日,本地一村民在外打鱼时脚底划伤,在白桂枝处处理伤口。尽管该村民全家老小已在白xx处积欠了十年的医药费未偿还,白xx还是从医者的角度出发,劝其注射破伤风,以防感染,该村民嫌贵不同意注射。后该村民感染破伤风死亡,其家属一口咬定是白xx没有在第一时间为其注射破伤风所致,要求白xx一次性补偿30余万元。经多方调解无效,目前已递交法院审理。纠纷发生以来,白xx及其家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被严重扰乱,期间白xx还被死者家属打伤。因为这起纠纷,白xx让上了四年医学本科的儿子退学回家,“当乡村医生太委屈了,我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再过这种生活,太不受尊重了,起早贪黑挣不了几个钱还要蒙受这种冤屈。”

乡村医生从业压力越来越大。而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医疗责任险,承保的基本上是公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少数延伸到乡镇卫生院,而在乡村医生执业的村级卫生室几乎是空白。为弥补这一空白,降低我县乡村医生从业风险,提高乡村医生从业积极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20xx年4月,我县卫生局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和支公司联合,协商设计了符合我县乡村医生实际的医疗责任险,在xx市率先启动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险。

根据该投保方案,保险经费由个人和卫生室共同承担,保费分8个等级,分别是365元/年、730元/年、1000元/年、1500元/年、2000元/年、2500元/年、3000元/年、3650元/年,根据投保额度的不同,年度累计责任赔偿限额也分为x万元、xx万元、x万元、x万元、xx万元、xx万元、xx万元、xx万元8个等级,即村卫生室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365 元保费,可获得最高赔偿4万元,目前,我县乡村医生投保额度多为365元/年。我县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险启动后,乡村医生参与热情高涨,截止5月底,全县218个村卫生室,已参保170个,参保率达。此举大大提高了乡村医生执业积极性,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为进一步稳定我县乡村医生队伍,结合我县实际,提三点建议:

一、建立乡村医生补助稳定增长机制

1、对在岗的乡村医生实行级差岗位补助制。由县财政对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按500元/月发放,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按300 元/月发放,仅有乡村医生资格的按200 元/月发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乡村医生补助稳定增长机制,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给予补助,切实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2、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补助,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

改善就业工作报告优选

为全面贯彻落实《^v^中央、^v^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农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民盟永安市委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永安及_____市部分县(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在掌握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如何加强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广泛听取了相关主管部门、卫生界人士及部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现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成因及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四个层次,分别进行如下阐述:

一、当前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_____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

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大专学历的为,中专毕业的占,还有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v^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大专学历为,还有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改善就业工作报告优选

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关键性选择只有三四个,职业选择是其中一个,它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大学生一生。职业选择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轨迹。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是维持个人、家庭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获得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它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现状的认识,二是自己对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浮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幻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小学时期。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职业意识,不过它是以萌芽状态表现出来的,并且具有空想的突出特点。小学生从自己原始的兴趣爱好和崇拜对象的职业中形成职业理想,不去考虑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的现实需求。想象成分居多,现实考虑极少,带有随机性,易随客观环境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是分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中学时期。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这为职业意识的深化奠定了前提。起初,兴趣主导着中学生的职业选择;之后,能力因素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继而,日渐明晰的价值取向开始左右职业选择,并试图将兴趣和能力统一于价值观体系中。随着心理、生理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职业目标同原来的职业意向出现分化,分化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已认识到未来职业与主体状况的内在联系。他们在不断地分析比较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且向预定目标进行各种各样的努力。

再后便是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由主观愿望落实到具体计划的过渡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专业选择是职业意识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权衡各个职业的价值,选取相对价值最高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专业选择实际就是职业选择,尽管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工作,但大学学习也是为将来就业所进行的实际准备,这种准备体现出职业意识,表明职业意识已经逐渐现实和具体。

职业意识的成熟最终要靠现实职业选择来规定。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处在职业社会边缘地带,但已经开始向职业社会过渡,进行着低层次的职业选择,并通过某些实践体验职业社会对某些职业的要求与态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选择受到多种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基本上可归纳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大类。

主体因素是主体内部产生的、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它们往往是左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性格、气质是个性当中的稳定因素,性格如何、气质怎样,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成功发挥着持续作用。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和助手创立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学说,他认为每个职业的人都可以按下列六种个性进行描述:1现实型:这种人手巧、有劳动兴趣,喜欢花时间干一些机械的事情。他们喜欢并且善于完成更具体的任务。一般搞农业和机械业的人这种特征较为显著。2调研型:此种人以科学家为代表,具有爱思考和精确性的特点;对于抽象事物能耐心处理,但不喜欢社交和领导活动。3艺术型:以艺术家和音乐家为代表,具有创造、不顺从和表现自我的特征;通常不喜欢例行的工作和重复的任务。4社会型:以教师和辅导员为代表,喜欢人际倾向的活动,通常以服务为主,外向,并喜欢了解人;但是不大喜欢严禁的组织和机械操作。5企业型:以销售者和管理者为代表,喜欢以社交能力来操纵人们,以达到经济的收获。6常规型:以会议和薄记业者为代表,喜欢从事资料型工作,不喜欢含糊不清的活动。以内向型大学生为例,他们一般不会选择需要较多自我表现、自我强调的职业,如推销员、演说员、律师、记者这类职业。即使选择了这类职业,也会感到极不适应,由此造成的障碍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成功,而图书管理、理论研究、微机操作等职业对它们有较强的吸引力,因为这类职业较少与人交往,需要高度的细心和耐心,需要在安静和孤独中完成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的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高40%。另据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筋疲力尽。大学生之所以在职业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或者拥有专业优势而无工作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兴趣问题。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力形成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在不自觉中会推动他们排除种种困难。兴趣爱好也会发生变化,但一旦确定,就会为职业选择提供有向驱力,为职业成功奠定前提。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

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常与知识相提并论,任何一种职业的完成都需要能力和知识的参与和配合。能力属于动态系统,知识属于经验系统,掌握知识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知识的掌握又要求相应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能够跨入大学校门,这一事实已证明他们具备了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同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也具有了特殊能力,即在专门活动中要求的能力,如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等。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他们都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参照系和定位器。在专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了参考作用,写作能力差的人一般不会选择新闻、文学专业,而语言能力差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英语、教育专业;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器作用,不善驾驭文字的大学生是不会首先考虑文职工作的,而具备了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并获得实际成绩的大学生很可能在所学专业上继续深造,以求获得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

以自身能力强弱作为职业选择考虑因素,是当今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尽管他们会出现能力的错误估计,但进行选择时仍是把能力作为一个方面来权衡的。低能力大学生有意识地选择高能力型职业或高能力大学生有意识地俯就低能力型职业,都是现实存在的。这两种选择或是造成了职业不适应感,或是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除非选择者有充分自信或职业具有足够诱惑力,大学生还是应当尽量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职业群中寻找合适方位,这样职业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强。

价值取向是一个人意识系统的核心部分,而且在根本上制约着主体因素的其他方方面面。它是隐藏极深的稳定因素,不易被观察和感觉到,但这丝毫不妨碍价值取向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本原因素。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一般性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出比较明确而单一的趋向和情感,便成为了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职业认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排斥,对某类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与躲避便成为价值取向中与职业最密切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可以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为了避免生活空虚而工作,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工作。在大学生看来,一种工作可能具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直接作用于职业定向与选择。

排除现实职业,仅仅考察职业追求,这种追求无不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表现,或者说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一类职业必然体现为一定的价值,必然为一定的价值所支撑。从价值角度而言,如果职业现象底下的价值支撑荡然无存,那么这类职业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与其说大学生追求物质实惠型的职业,不如说这是对现实生存的关注、对经济利益的渴望,而这也恰恰成为大学生对工人、农民等低收入职业群产生强烈排斥态度的价值取向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型职业有强烈向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存和物质实现采取漠视甚至否定态度,只是因为他们价值取向结构中精神需求和精神实现超过了物质需求和物质实现,仅仅在于价值观结构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以上是从大学生主体这一角度谈到了价值取向对职业定向与选择的影响。其实,大学的价值取向、职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家长的价值取向都参与了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构建过程,只不过它们都已融入了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系统,成为了其价值观系统的一部分。

客体因素是指职业选择中环境因素的总和,也包括职业本身因素。如果说主体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客体因素则发挥了制约和平衡的牵制作用。

大学生身处象牙塔,却不是生活在真实状态。职业社会对各类职业所持的倾向性态度总会通过传媒、习惯、舆论等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职业评价心理中,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认识的重要一面。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职业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类的强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实际普遍地存在着职业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是职业的社会评价。职业的社会评价受到社会心理的强有力制约。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在传统心理仍然根深蒂固的当代社会,职业的社会评价往往体现出浓厚的传统色彩和保守色彩。这一点越是在不发达地区,便越是明显。个体工商户虽腰缠万贯,但其社会评价一直不高,这一现象与古代流行的轻商观念有密切联系,而恰恰是轻商意识成为大学生进入个体者行列的主要心理障碍。

职业的社会评价又是一动态发展过程。上一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公众对农民职业表现出极大兴趣,六十年代社会兴趣转移到工人身上,七十年代以军人为职业向往,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行政干部、金融职员成为热门职业,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育,下海成为许多人义无反顾的职业目标。某种职业被青睐,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演变,正是各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决定的。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领域,成为不自觉地考虑因素,尤其是他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价作用会格外突出。大学生的社会评价内容也会发生变迁,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的调整都会改变其原有的内容,以至重新排列、组合理想职业的序列。不过,不管怎样变迁,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始终存在的,问题仅在于影响的大小。

经济利益在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金钱意识的抬升,这是一个好事,又不仅是一个好事,这中间存在着极大的转换性和可能性。说它是好事,是因为职业必须具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否则将无法获得选择者的青睐。说它不仅是一个好事,是因为金钱意识如果一味膨胀,必然损害许多职业的本色,职业将不再是“职业”,而蜕化成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有人曾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此言放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倘若及之于全体(包括大学生)则不免过激。但是,金钱意识的迅速扩散和增强却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历史上来看,以上现象是对传统职业选择意识的强烈反弹。计划经济下的职业选择坚决排斥经济因素的介入,不同职业的经济收入几乎是同一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各种职业的收入差异相当小,小到在职业选择中完全不被考虑的程度。随着经济结构的改革,经济收入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差距开始迅速扩大,以至扩大到某些职业收入让人无法接受、引起社会不满的程度,加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引起了社会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钱上帝角色正是这种失衡心态所导演的一幕幕活剧。

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尚未迈入职业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经济因素不可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只能在其能力范围内追求经济收入,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加以实现,那么这就会促使其重新选择职业,并且将经济利益放到其考虑因素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学生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不是精神至上的怪物,经济杠杆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在人生大事上会留下深刻痕迹,其中,大学生职业选择就融合了家长意志。职业选择的前奏是专业选择,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专业选择并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命令,父母影响更多地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逐渐融入了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出身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对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生活有着强烈感受,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谆谆教诲中,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就会拒绝选择父母从事的职业。艺术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长期的家庭成员接触中,很可能继承父母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走上了父母的职业道路。但是,当子女与家长在职业目标上发生冲突,或者子女极力摆脱家长的意志的时候,两者的矛盾就会产生。父母们有一个天然的倾向,即把对子女的爱同对子女的控制乃至干涉简单地等同起来,父母对子女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这样做”是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措施,“为了你好”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表达,通过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父母控制子女就会获得合法形式和情感支持。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又面临着具体职业的选择。这时家庭作用又会凸现出来。不过,此时它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昔,因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已较为丰富,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心理正在日渐成熟,相应地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也就大为减弱。但是,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职业选择发挥的影响不会根本上丧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父母意志的作用又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有些大学生则被引入了父母正在从事或者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在后者的情况下,子女大学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这种职业选择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这也在无形中隐藏了一种危险,即如果职业实践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会将这种结果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乃至干扰,但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学习,必须从第一个职业选择开始。经过现实职业尝试后,他们发现了适合自己特征以及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或坚持首选职业,或做出职业修正,直至寻找到合适职业。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完全现实化,职业能力与职业要求、职业现实与职业理想才能获得平衡。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把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对工会组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工会必须在党和政府民生工作大局中发挥作用,有所作为。

第一,参与民生工作是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就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这充分表明,民生工作已摆在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突出位置,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要求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主动融入党和政府民生工作大局,积极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第二,参与民生工作是工会组织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强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创造性的贯彻。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就是要求一切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民生问题包含了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职工权益之本。因此,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与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具有一致性,而且可以说,工会参与民生工作是工会维权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第三,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工会自身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民生问题既是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又是各方面开展工作的难点。对工会组织来讲,一方面,积极参与民生工作,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增强了工会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会组织的地位、增强工会工作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工会通过参与民生工作,加强与职工的密切联系,为职工解决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现实利益问题,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赖,进一步增强工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再一方面,工会要把职工生活生产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在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在不断的破题实践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提升能力。

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高度关注、重视民生,并把帮助解决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推出一系列帮扶举措,着力解决职工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

就市工会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送温暖和特困救助,着力解决职工生活困难。连续17年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向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累计筹集、发放慰问资金1.2亿多元,慰问困难职工达57万人次。从2003年起,利用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特困救助”窗口,开展对特困职工的日常生活救助,累计发放救助款200余万元,救助职工1000多人次。最近我们又开办了“爱心帮扶超市”,为困难职工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帮扶。

二是通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着力解决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困难。从1998年起,连续10年以多种形式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发放助学款近550万元,让近万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上学梦。同时,开展“六一”节向小学段困难职工子女送学习用品活动,组织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结对帮扶70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有效解除困难大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

三是通过职介、职培和建立再就业基地,着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开办曙光职业介绍中心,开展为下岗失业职工免费职业介绍活动,仅2006、2007年就举办了50余场下岗职工专场招聘会,累计为下岗职工提供工作岗位3万多个,近万名下岗职工通过工会职业介绍实现了就业。利用市职工大学和工会再就业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下岗职工近万人。此外,在全市建立30多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提供再就业岗位6000多个。

四是通过大病救助和职工医疗互助互济,着力解决困难职工大病救治问题。2003年起,在市帮扶中心设置大病救助专窗,对患大、重病职工开展救助,累计发放救助款200余万元,救助大、重病职工近2000人次。2007年下半年,在全市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互济活动,仅四个月就筹集资金500万元,有近3万职工参与,至今已有近千名患大病职工得到救济。

五是通过加强帮扶中心建设,着力解决工会民生工作长效发展问题。加强了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场地、设施、管理等软硬件建设,帮扶中心场地由150平方米扩大到500平方米,改善了环境。推动建立县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在乡镇(街道)、社区设立帮扶站,健全困难职工三级帮扶网络。加强建档、建证、建站、建制的“四建”工作,建立完善全市特困职工数据库档案,加强《市特困职工帮扶证》、《市困难职工帮扶证》的管理使用。

六是通过积极的源头参与,着力推动工会民生主张得到重视和解决。积极开展民生调研,2002年以来,市总工会先后独立或会同有关单位(部门)开展了“特困职工群体状况”、“农村义务教育若干难题”、“中小企业改制情况”、“弱势群体及对弱势群体帮扶”、“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状况”、“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情况”等10多次有关民生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专题报告、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等方式,积极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实情、建言献策,为民生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依据。此外,积极参与社会保险、生产安全、农民工工资落实等方面检查、督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在民生问题的参与、推动、监督作用。

可以说,在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先期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民生问题正式提出和实际推动时间还不长,工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还存在思路不够成熟,工作形式还不够完善,工作机制还不够系统,工作社会影响还不够大等问题,具体讲,第一,工作定位难以把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越位”。工会参与民生的有些工作面过宽,涉入了本应是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单位的主要职责。比如在送温暖中涉及到了一些退休人员、伤残人员等属于劳动、民政、残联等救助的困难群体等。二是往往“缺位”。主要体现在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在社会保险、劳动工资、安全卫生、医疗和住房等制度的推动落实、监督检查和查处等方面,有时主动性还不够,往往被动“缺位”。第二,工作合力尚待形成。工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多的是要解决职工最现实、最迫切的生活生产难题,这就需要较强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支撑和保证。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各级工会的人、财、物等力量都相对有限,整体实力还不足,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工会以外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工会所期望的“党政重视支持、部门协作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比如,党委、政府对工会参与民生工作,一定程度上还未做到同计划、同布置、同促进、同支持;工会的帮扶救助工作还没有与民政救助等政府救助体系有机衔接;职介、职培等促进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工作体系有机衔接……等等。因此,当前工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很多工作领域,缺少协同和支援。

第一,要找准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党委和政府主导,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操作和实施。工会作为群众团体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补充。因此,必须把工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到党委和政府民生工作全局中去考量、去把握,争取党委政府把工会的保障参与民生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作大格局,做到一起计划,一起布置,一起落实,切实找准定位和工作着力点,发挥工会组织“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遵循“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的原则,努力做好拾遗补缺、解急救难工作和履行好反映、参与、配合等职责。

第二,要突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大课题,是一项涉及内容多,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会由于自身条件有限,要在参与民生中真正发挥作用,就不应全面涉及,大包大揽,重复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力所能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内容上,要把开展特困和大病救助、就业和就学帮扶、医疗互助互济以及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上的参与、推动、监督作为工作重点;在对象上,要突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困难职工群体为重点,尤其要把困难劳动模范、工会会员作为重中之重。

第三,要建好阵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当前工会参与民生工作的重要阵地。

第四,要展亮新的品牌。“送温暖”、“帮扶中心”、“金秋助学”、“职介职培”等是工会在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几个有影响“品牌产品”,而且这些“品牌”工作已成为当前工会参与民生工作的主要抓手并发挥了实效。下一步我们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继续培育新的品牌,重点打造“职工医疗互助互济”、“职工创业小额贷款”、“爱心帮扶超市”、“在职女职工特殊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会民生工程的“新品牌”,推动工会民生工作的新发展。从而形成工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系列品牌工程,达到拓展扩大工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社会影响力,达到不同困难职工的不同救助系列化、规模化、稳定化。同时,要加强经验总结,积极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工会“推介”工会民生品牌,努力在党委、政府和困难群体中扩大影响;还要充分利用社会新闻媒体和工会自身宣传平台,加强对“品牌工作”的宣传报道,以增强知名度,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