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学科学鱼类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时间:2023-12-22 11:29:02 作者:字海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提高教学的效率。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有效的学校教育,这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实质!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学会安装“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青菜、桔、苹果、虾、水声、图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板书:水)

请你猜猜,录音里优美的小河赞美的是什么?

2.师:小花、小草离不开水,小鱼小鸟离不开水。及时板书(边说边板书:离不开).3。

活动一:

3.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有离不开水的事例?(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身边事例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洗脸、浇花……)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停下。

4.师:同学们说了许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许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诗来赞美水呢?(同时出示小诗、投影)

板书:“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二:

6.师: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物体离不开水,其实生命物体内部有许多与水有关的一些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活动三:

8.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每组同学任选两种喜欢的材料,同你刚才提出的方法尝试着把它体内的水提取出来,同时还请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材料的水更多一点,在实验过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发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等会再告诉大家(苹果、虾、青菜……)

9.学生汇报结果。(按材料分)

10.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物体体内有水份。老师不明白,这些水哪里来的呢?(动嘴喝、植、根)

11.师: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没有看到过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学生回答)

13.师: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师:装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经完了?(没有)

(观察的坚久性,观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

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我国是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

1、 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 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

2、 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 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检测

一、观察导入 激活思维

1、 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2、 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3、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

4、 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 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 小组活动

3、 通过小组交流认识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 认真倾听老师小结。

1、 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和图片,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2、 能主动地、热烈地开展小组活动,各抒己见。

3、 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互动,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积极争取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观察讨论 深入理解

1、 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

2、 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

3、 组织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给于鼓励;抓住分歧点,激起矛盾冲突,引导他们进行争辩。

4、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 学生看录象及投影呈现的资料,了解资料所体现的内容。

2、 针对这些内容,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3、 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发言,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4、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5、 通过讨论交流和倾听教师的总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完善的认识。

1、 学生能认真仔细地观看资料,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2、 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协作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3、 结合老师同学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能简要阐述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并初步构建这部分内容的认知体系。

4、 能从老师的总结中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三、激活思维 深化认识

2、 利用录象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现在你想说什么?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3、 巡回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指导。

教师小结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前景的广阔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 学生展开设想,各抒己见

2、 针对录象结合自我认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 对他人发言作评价并可提出异议。

1、 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 通过录象资料倾听他人发言,初步了解自然资源。

3、 能从老师的总结,同学的看法中,深化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1、 教师课堂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讨论。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

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重点

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难点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钟

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可逆性这一认知。比如,我们可以从一楼走到三楼,那么反过来,我也能从三楼下到一楼。

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

分组实验

(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c、……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新授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

(10分钟)

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

大家一定对电池很 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

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

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

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个水果电池。

新授

活动三:(5)

发电站的电是哪里来的?

现在我们了解了电池里的电是哪里来的,那么发电厂的电呢?

我们使用的绝大部分电是来自发电厂,发电厂都是用发电机来发电的。发电机和我们刚才做的简易发电器类似。

煤电

是用煤烧锅炉,化学能变成热能,并把热量传给水,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蒸汽轮机转动,热能变成动能,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变成了电能。

风力、水里发电就是靠风力和水流动的力量,推动涡轮机,涡杆转动磁铁产生电流。

填写:64页表格

课堂小结

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电是哪里来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做一个水果电池

阅读课外读物,关于电学知识。

板书设计

电从哪里来?

来回移动缠着线圈的电磁铁

铜片和锌片 放入浓盐水

产生了电流

电流检测器里的小磁针转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1、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4.小结: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探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它还有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小学科......

认识磁铁大八里小学杨志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3.磁性和磁极。过程与方法:1.能......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准备。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活动一:观察布料。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三、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四、活动三: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动手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

2.揭示题目。

3.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

2.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a.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1.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2.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