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范文(20篇)

时间:2023-12-27 00:34:58 作者:纸韵

优秀作文的内容要真实、丰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出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枯燥乏味,致使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时兴趣不高,学生识记生字主要靠反复的抄写,对生字印象不深刻所以容易遗忘。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识字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怎样才能使这些刚上小学的孩子将这些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我在识字教学要不断寻找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文字,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心理规律培养主动识字习惯,同时,采用各种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识字,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识字热情。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并学习汉字,根据自己从教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识字的方法。

一、在游戏中识字。

根据低年级孩子喜爱做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各种游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如学习生字前,先让学生预习生字,谁预习的好就可以参加“小老师”。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还可以锻炼他们自信心。再如“摘苹果”游戏,我会把生字做成苹果形状的卡片,并贴到黑板上,凡是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字的学生我就让他摘走。还有“找朋友”,我把字拆分开,分别写在两个卡片上,打乱顺序发放给学生,学生在找朋友的过程中组成生字,并读出来,这样既认识了字的结构又学会了交流。在各种游戏中,学生喜欢上了生字,他们把生字当成一个个的小朋友,而不再是毫无生命的符号。这样充满趣味的教学设计,极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改善了课堂沉闷的现象。

二、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被动的记,机械的抄写,学生只会感到厌倦。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识字。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家里是开婚纱店的,但他竟然连自己家牌子上的字都不认识。作为老师,我很自责,从那以后我就鼓励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生字宝宝,在等着我们发现,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最多。没多长时间,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如塑料袋上的字,广告牌上的字,牙膏盒上的字,新衣服挂牌上的字,他们都会读一读认一认。无形中就识记积累了许多的生字。

三、在编儿歌中识字。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低年级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可以让学生编生动活泼的儿歌来学生字,这又给课堂添加了一道色彩。如教学生字“元”时,学生说:二儿子,很有钱,捐学校,百万元。在教学“腾”字时,学生说:八月十五那一天,一个夫人骑着马,头上插着两朵花。在教学“蚕”时,学生说:天下一条虫。在教学“飞”字时,编成“长嘴巴,小脑瓜,挺胸收腹翘尾巴。一撇一点展翅飞,风吹雨打都不怕”。教学“爬”字时,编成“平撇短,竖撇长,中竖直,捺脚放。小巴小巴别害怕,团紧身子轻滑下”。教“法、丢”时,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在教学生字时,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是多么开心的事啊。在识字教学中,借助儿歌教学有助于调动儿童识字的积极性,更好地识记和应用汉字。

四、在归类中识字。

归类识字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汉字本身有它自己的特点,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如生字“河、湖、江”都是形声字,都带有三点水,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三点水,都跟水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三点水,然后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膀”,这个字中的“月”字作为偏旁的时,意为“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识记生字,我们可以找到带“月”字旁的生字归类识记,如:腰、胳、膊、脚、腿等。这样不仅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明白了汉字背后的意义。

五、在画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纸上,学生看懂图以后,再写出这个字,如:“月、云、雨”。简笔画形象生动,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的学生对图画的兴趣要大于汉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生字画一幅画,如:教学“唱”“跳”等字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画画中感受字的含义,培养了他们识字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识字教学,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传统识字教学的经验,转变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必须走进课程,不断探究各种高效的识字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能力,赋予枯燥的语言文字生命,让识字教学更精彩,让语文课堂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对传统的学习模式探索改革,让孩子们能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愉快、自主的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大方地站起来,然后精彩地答对你的问题。但是,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学生知道了,这节课学生才是主人公,他应该有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课堂上,我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了.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美妙文字的吸引力。经过一番改革,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参与意识强了。对于别开生面、掌声不断的语文课,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也上得轻松了。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的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没有效果,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教师行为与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密切相关,以下五个方面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非常重要。

1.授课清晰

这一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要点明确

(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逐步理解

(3)不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

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有效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行为是指在课堂上能够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一是表现在对学习材料、多媒体、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引导学生投人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人学习课文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课文内容的时间不同。它是指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课文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课堂内容,但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并没有真正投人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

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淡然。学生们搞小动作、跑下座位、回头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人学习。学生们的不投人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活动中令人不快的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纠正这种隐性类型的不投入非常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发学生投人学习活动。

4.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让学生认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我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而且是我主动要求做的。在教学互动中,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一个主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所以我应该主动去学习。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人率相关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水平:一是: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二是:中等成功率:学生部分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三是:低成功率:学生基本上不理解学习任务。

三、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点技巧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

(一)教师的表达技巧

表达沟通的技巧可说是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表达常是单方面的传达,沟通则是双方面的互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如果善于表达,则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互动,.自然有利教学。教师的教学必须善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技能,但并不意味要成为雄辩家或名嘴,也不需要有一流的口才,更不必要学会各种舞台动作和姿态,但仍然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表达沟通原则和技巧,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教师的发问技巧

发问是一种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相应回答的语言刺激。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个学科,任何年级阶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发问技术以激发学习动机,增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此外,发问还有下列功用:提供学生表达机会,增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增进战胜困难的动机。

(三)激发学习动机的技巧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动机可以说是引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学习会有明显的效果。身为教师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具有成效。

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正式教学活动的首要步骤。而在教学活动进行之中,教师仍须随时维持学生的动机,甚至要能激发学生更强烈、更高昂的动机。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生从小对周围人和事充满好奇,教师如果能抓住他们心理,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语言把所遇到的一件件真实事情表达清楚,或把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如实写明白,就能助其写成好文章。这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千方百计地从小学生作文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走出作文误区,树立作文信心;带领他们感受现实生活,积累认知经验;帮助他们把亲身感受写成好作品。只有这样,小学生作品才具有欣赏价值,才能得到大家认可,也才能使小学生享受到成功作文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写作欲望。当然,小学生作文迈出这一步,绝非易事。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引导,应传授他们科学作文方法,培养他们良好作文习惯,鼓励他们进行作文展示、交流;让他们优秀作文得到分享;指导他们分析作文病因,使其不良作文因素得到根除。由此观之,教师对小学生作文进行正确引导,能给小学生作文指明方向,使他们作文缝隙能够得到阳光照耀,为其成功作文打下基础。反之,教师如果不尊重小学生作文个体差异,不引导小学生从作文生活中积累经验,总是担心他们写不好作文,甚至越俎代庖地帮助他们写好作文,并以“八股文”形式要求其效仿。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不利于发展小学生作文个性,使他们作文不能“百花齐放”。在实际小学作文教学中,个别教师有时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个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全面设计,以便给小学生作文来个面面俱到,其实他们这样做会让大多小学生接受不了。久而久之,小学生独立作文能力会渐渐下降,作文越来越缺乏真情味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再以心目中“尺子”来衡量小学生作文,并因小学生没做好而加以责备,就会加重他们作文心理负担,使他们渐渐失去作文信心,甚至厌恶作文。诚然,小学作文教学就会偏离预先设定目标,达不到教学要求。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应让小学生体验作文成功乐趣,助其树立作文自信;应尊重小学生作文自尊,激发他们写作欲望;千万不要苛刻求全,不要让小学生感到写作“前途渺茫”。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

以及发现美、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过程最终目的就是指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写成好作品。这正如鲁迅所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当然小学生在积累素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正确指导。教师应教给小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助其写出真情实感文章。综上所述小学生作文素材既来源于生活又来源于书本二者皆不可忽视。小学生一方面通过读书得到思维锻炼提高思维水平、认识水平和写作技巧;另一方面通过感受生活使自己所学知识得以运用于实践便于书本知识融于生活实现生活与知识的统一达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反复学习教材中优秀文章,使之从中吸取有利于作文的营养。因为课文是经过智深编者精选的,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作品,能够使小学生受到经典或优秀文化熏陶,能够对他们思想和写作素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能够使他们在反复领悟课文中“温故而知新”,进而促其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技能,为其写作创造条件。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高小学生组词、造句和写话能力,注重读、写结合,灵活指导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助其开阔视野,积累丰富语文知识,使其作文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观之,小学作文教学和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密不可分,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注意在平时语文学习中知识积累,才能为其作文打开方便之门。当然,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注意语文知识积累外,还应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小学生多写读后感和日记,使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注意培养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总之,作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培养他们用词、造句、构思谋篇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用词、造句和构思谋篇的困惑,就会逐渐消除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使他们不再为作文而烦恼,使他们能够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其作文能力。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尊重小学生作文个性差异,消除他们作文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写作信心,让他们感受社会生活,广泛参与各种阅读,学会从生活、书本中积累丰富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当我们还在解读《课标》,准备贯彻落实时,走在课改前沿的人们已经在反思课标了,提出“课标不是真理,还在实践中,还要纠正修改,不能照办,不去思辩,一味地引用‘新课标中强调……所以……’这样是不对的。”

诚然,此次新课程改革尤如一场“大规模的,轰轰轰烈烈地运动,”政府介入,自上而下,面积之大,速度之快,其时代背景是在整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进行的,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因此势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愿把体验过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番:

反思之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汉字”,从分、纷、芬……锋、峰……的读音入手,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姓名中去找前后鼻音的字,再从字典中去发现,找出规律。这样提出问题,又安排途径,提供资料的探究是可行的。另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用探究性学习就有认标本之嫌疑,光让学生探究“未开的花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而后又问:“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开的花是怎样的?”让学生讲述,整个课堂一点意境都没有,干巴巴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都很简单,没有体验,这种课文就不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我抓住“躺”字问:“‘躺’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怎么会死的?无非是想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的,他那么酷爱音乐,是个音乐天才,可他将远离这个人世,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有——”学生恍然大悟,语思畅达,情感溢动,语言喷涌:“所以,扬科离开人世时,只有小提琴陪伴着他。”“此时此刻,在扬科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把小提琴,而是生命中最知交的朋友了。”“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探究学习就有了实效。

反思之二:对“综合性”课程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核心的就是语言实践,真正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语文活动课的阅读要真正解决需求,现在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整合”,一节课唱、跳、画、写、算各种形式轮番上阵,令人琳琅满目。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以“昆虫与古诗”为题让学生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古诗中昆虫的诗句,或者创作新的昆虫诗时,需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获取关于昆虫的生物知识。

上完“秋天的画”后,有位老师进行了语言活动,发动学生收集一些树叶,贴贴秋天的画,配以音乐,再加上一些舞蹈,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但是语言实践很少,虽然活动的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了,而且艺术色彩也很浓厚,但对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帮助并不大。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老师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忽视,没有倾听就谈不上交流,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有的老师在活动中创设了情境,然而并不实用,比方《打电话》创设的情境是小白兔生病了,要向山羊老师请假,模拟的是童话世界,首先要变成动物,而一会儿又要变成“我”,要进入情境得转好多的弯,而一会儿童话世界,一会儿现实生活,切换频繁,让学生不知所措。

综合活动应该为学生的阅读量,写作水平、认知能力提高服务,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是学科的整合学习。单从命名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性”字便体现了这个意思。

反思之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现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倡扬。

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某教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去卖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师若有所思。“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啊!”被问学生一脸茫然。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教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无所适从,把“球”踢回给学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嗯……有点明白了……”那学生也只好作罢!

老师质疑引导,可当学生提疑并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老师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做到让自己的设计简单些,又要做到对于课堂要充分预设。这两者是相统一的。简单设计是针对通常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教案而言的。以往我们上的公开课教案条理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设计相当精确详细。甚至每一句话都已写好了,一堂课的时间安排也是完美无缺。但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给人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上述的现象在有形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动着学生严重地束缚着学生。

学设计的“简单”并不是说我们不用课堂准备,不用钻研教材。恰恰相反,教学设计的简单是建立在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都会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发展趋势。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兴趣,教师需要有多条思路,一一把它们考虑到。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全方位的,“板块式”的能够顺利应对一般的课堂动态生成。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的课堂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平等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有时学生的“忍不住”抢嘴,竟是如此的经典。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上面是一个“此”而非“比”,是这样解释的。“此”要复杂,柴要很多木堆在一起的,同学们听了以后,有的点头称是,有的皱眉,显然不太同意这种方法。“那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吗?”老师把问题抛给了他们。“老师,我知道,此地有木就是柴。”一个学生等不及站起来,只举了一下手,就脱口而出了。在一阵沉默之后更是热烈的掌声。谁能不说这个解释不完美。动态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的舞台。

小学语文为什么而教?一路走来,曾经为政治而教,而今更明确是:为人而教,我们能做到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把他教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教。过去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强调“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结果集体主义,使很多没责任感的东西就出来了,抹杀了个体的智慧,致使最终整体素质下降了。其实个体水平提高了,整体素质当然就提高了。有关人士作过中美教育20年发展调查,美国专家发现中国孩子起得早,一到学校没的空,回家还要做作业,得出预言:中国小学生是最忙的,最勤奋的,20年后定会超过美国。然而20年后,事实上,中国的整体教育实力还是远远落后于人家。对个体的漠视是教育者最大的错误。今天我们已经明确指出课改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少一些功利性,多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吧!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一、电脑动画识字。

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学习,出现画面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的人。这个人()。(2)他跑得()。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吗?你又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教学中的课件,以揭示字理让孩子们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对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动。

二、故事联想识字。

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的识字。

(1)学习“首”时,学生讲到:“首”字上面点、撇象头发,横向头顶,脸上最突出的是鼻子。古时鼻子的图画代表自己,所以“首”字下面是“自”。

(2)学习“壮”时,学生讲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

此外,诸如:“师徒两人徒手走在路上”学习徒;“我非常伤心”学习悲;......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

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四、比较联系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五、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六、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七、结合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表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的很容易。

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当我们不在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学习,更好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摘要:不同的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也不同,近年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要重点培养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全面的理解古诗词,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引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效应该用一代人进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来衡量。

(一)具化形象原则。

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其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健全,特别是小学生思维处在具象思维阶段,即对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借助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或者表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在古诗欣赏教学中应该从文本内容出发,以形象来展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情感,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对学习古诗更加感兴趣。同时也便于小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中的内容,特别是当前小学生生活环境、情感体验的缺少,只有通过具化形象的方法才能够让小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小学古诗教学的美,才能够真正喜欢上古诗欣赏的教学。

(二)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重视学生古诗词背诵与默写能力的锻炼,忽视了对学生古诗词的朗读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对古诗词达到“倒背如流”的境界时,却无法理解古诗词意思、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新时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朗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视听结合,诱导学生思考。

利用多媒体创设出视听结合的古诗教学情境,并在这个基础上诱导学生思考,这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达成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时,根据学生对视频的理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和看法。例如,教学古诗《山行》一文,在学生通过视频、旁白进行体验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围绕视频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古诗主要描述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哪些特点?古诗是如何介绍的?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又是怎样的?”随后,导入古诗,要求学生朗读思考,从古诗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因材施教,注意欣赏内容美。

古诗的主要价值就?w现在古诗的内容上,古诗的内容不仅是诗歌匠心独运的结果,也是诗人创作时情感的真实体现,因而,在欣赏过程中,应该抓住诗歌内容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进行内容的欣赏,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古诗内容的欣赏要让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并且是学生自己真切的体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古诗的美,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对古诗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同时,对内容美的欣赏,在因材施教,个性化解读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跳出文本框框的束缚,使小学生能够真正的自由发展,使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推动小学生心理的自信,情感的自信,培养小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创造性,激发小学生的活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古诗的语言较为简洁,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这就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古诗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方便自己的记忆,这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是用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自身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地位较低,被动地接受相关的内容,无法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情感的代入。

古诗有着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对于学生而言,前后押韵的古诗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古诗的教学要彻底贯彻阅读教学的理念,既要传承优秀的教学经验,又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次的阅读中反复咀嚼,反复思考古诗的内容,用心去阅读,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自然而然就增加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带入,让学生除了掌握阅读技巧外,还能深刻领悟到古诗的情感,以一定的感情作为阅读基调,仔细品味古诗的艺术,不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要从内而外地理解古诗,理解每个诗人的心情,进而丰富自身的情感。

(四)阅读环境,激发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爱阅读的好习惯不仅与孩子们自身的兴趣有关,还与他们周围的阅读环境有关,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他们身边的家长朋友都喜欢阅读,并经常带小学生们去图书馆等阅读场所,那么他们也会逐渐被感染,进而喜欢阅读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是愿意接受的,不然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对文字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样就需要老师在课外休息时间给他们讲讲《安徒生童话》中的小故事,他们在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之后便会渐渐渴望阅读了。当然,在小学建立一个小学生阅览室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那里孩子们一起坐着阅读,分享各自看到的有趣的读物。

结语。

中国的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学习古诗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情感道德修养。小学语文老师要认真对待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大胆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霍春荣.趣味引导,古诗教学三部曲[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

在人教版教材中,收编了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悠久而灿烂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典的写作、凝练的词句、优美深邃的意境,都是学生丰富自己文化积累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古诗的学习,了解历史、了解我国的文化,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写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导入阶段要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动力主要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活动开展的原始动力。所以在古诗学习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导入阶段,这是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后,可以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导入环节对于一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阶段的设计和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料,给学生呈现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学知识积累。

二、重视诗词情感的领悟。

教材中搜集的古诗,多数都是作者的抒发情感之作,诗词中包含许多情感,有的学生可以理解,有的学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内容就要由教师帮助理解,通过一定的讲解,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入文本中,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外延,都是学生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内容。理解文本情感的途径有许多,朗诵是一条,熟读成诵,熟读得悟;另一种就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古人的写作讲究的是用词准确凝练,一个词就是一段话,一句话即一幅图或者是一篇小文章。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就得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底。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强,理解是第二位的,背诵是第一位的。学生掌握得多了,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行反刍式的理解和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每一首古诗流传下来,都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否则几千年来,早被历史淘汰了。每一首诗都有经典的句子,让后人千古传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字词句,理解诗词的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打造出一节一节的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谢娜。

小学语文教材的体裁是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既要以一般的教学规律为指导,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把一般和个别结合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的教与创造性的学的完美统一,诗歌的教学亦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比较多,有古诗词、现代诗、儿童诗,还有儿歌等,尤其是古诗词最多。和历次《大纲》相比,《课标》第一次明文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古诗词不少于80首,并且列出篇目。可见,《课标》对小学生诵读古诗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二是课内学习古诗,教师习惯于逐词、逐句讲给学生听,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爱学古诗,更不用谈熟读成诵了。古诗词也只是考试中的填空题,才提醒教师要督促学生诵读古诗。

三是把古诗教学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一首古诗,要让学生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受到一次美育熏陶。更有的教师把诵读古诗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面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怎么教学古诗才好?

古诗词(包括入选课本的和《课标》推荐的)大部分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名篇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的佳作。这些诗倾注了诗人们崇高的情操、伟大的抱负、远大的志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比较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这些意境清新、含义深邃、语言生动、韵律铿锵的古诗词,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丰富儿童的想象、陶冶儿童的情操、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同时,也为增加儿童的文化底蕴、提高儿童的人格品味开拓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科版语文教材共有(72)首古诗词入选,其中低段(17)首,中段(25)首,高段(30)首。它们都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特点的精品。古诗的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育教育,只不过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已。

一、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这是低年段学习古诗的基本目标,也是低年段小学生容易做得到的。这是因为低年段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其他读物少,多记性、少悟性,多读几遍就可以记下来了,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了。至于诗中的意思,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直至顿悟的过程,可以受用终生。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三首之一《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古诗朗朗上口,二年级学生边读边看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象出的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只要反复吟咏,就熟读成诵,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就领悟了。

二、疏通文字,感受语言美。

中年段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要在疏通文字上下功夫,这是因为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星蝶”的“走”,古义是奔跑。《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义是“因为”。我们教学时,对古今异义的字,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这些诗句就无法理解。再如《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这三个诗句中的“空”字,依次是:一作“尽”解,一作“天空”解,一作“空旷”解。教师指导时,应对这些多义词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小学生无法理解。

三、理解诗意,领悟情感美。

到了高年级,学生疏通了文字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诗意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诗句的反复揣摩,感受诗中丰富的内容,领悟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挖掘出诗句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的意境是个关键。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凭借“诗情画意”寄托强烈的感情,启发读者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完全是写景,而实际上诗句中都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景交融,意境生辉。如能指导学生流利酣畅地朗读诗句,诗人那种声色飞扬,欢情满地、喜出望外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学生也会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领悟情感美。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影响跨越时空,哺育一代代民族精英和语言大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都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鼓励孩子们从小吟诵古诗,并不是为了效法古人,而是为了弘扬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操,体恤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并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更丰实的语言积累。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各个年段古诗教学也有所侧重。低年段注重“熟读成诵”,目的是让小学生记忆力强的时候,多背诵一些古诗,以备未来之需。中年段注重“疏通文字”,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诗句,感悟语言的能力。高年段古诗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诗意,受到情感熏陶。

我一直在高段任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尽情的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可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不亚于唱一首歌或看一幅画,如果指导得法可以收到令人陶醉的教学效果。

大家知道,古诗是可以合乐的,所以称为诗歌。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动人心脾的音乐美。因此这种节奏上平仄相间,合辙押韵的诗句读起来铿锵动听,扣人心弦,能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奠定了心理基础。

例如我教《春夜喜雨》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读书后的注释,在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让学生反复熟读全诗,而后指导学生用“/”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再大声朗读,如读《游山西村》这首诗可以这样划分节奏: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融啊!

也就是说吟诵古诗是学生的事,是学生自己品赏、吸收、消化、积累,直至顿悟的过程,教师尽量要少讲,更不能代替学生去吟诵。我是反对由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古诗词的。因为那样会破坏原诗形象的完整性,损坏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会感到索然无味的。

诗还是让学生反复吟咏好,反复吟咏才会读出韵味,有些古诗还提倡“唱读”。因为古诗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声韵、有节律,能吟也能唱。有的古诗只有通过吟唱,才能充分显示音乐美,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进而玩味诗中蕴含的情意。如我在教学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时,一边用手指轻轻的敲着讲桌,一边用缓慢的、婉转的、低沉的声调“唱读”着,特别是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学生仿佛感受到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衷情,如余音绕梁久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同时,在那缓缓“唱读”的声调中,学生又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去体会,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被诗人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古今爱国者的心理共鸣。一句话,学习古诗,要提倡以读为主,读中领悟意境,读中吸收和消化,最好能熟读成诵,从而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言积累。

对于中高年段的小学生来说,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多动些脑子想一想,感悟诗句中的深刻含义,特别诗中的佳句应该细细品味,体悟诗情画意,享受艺术美。

有人说: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可以说,诗情和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抓住了特定的时令下柳树的特征,采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从整体到部分,写出了二月里柳树喜人的形象,把诗人赞美、惊喜的心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耐得读,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在吟咏过程中品诗、析句;这首诗又耐得寻味,在反复吟咏之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生花妙笔尤其是末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为生动有力,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创造者热烈赞颂的心情。从意境上说,诗的画面因之而活起来了,从价值观上来说,也随之升华了,可以启示学生在品诗寻味陶醉在艺术美的享受时,不可忘了美的创造者。

应该指出的是:品词、析句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与诗人写诗的时代。

背景或诗人此时的心境结合起来品味、体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交待清楚的,否则将出现岐义或笑话。如教学林升的《题林安邸》这首诗时,学生自读全诗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四句诗的字面意思,学生的理解果然出了偏差。第一句;“杭州城外青山连着青山,高楼连着高楼,风景十分美丽。”应该说理解得不错,而第二句中的一个“休”字让学生费了思量。“休”是停业,诗人为什么盼望着:西湖歌舞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学生思路嘎然而止,需要老师扶一把,教师可以借助显示淮河流域和汴京杭州地理位置图的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北宋灭亡,宋高宗迁都杭州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全诗。学生此时对“西湖歌舞”内涵就清楚了。学生对后面诗句中出现的“暖风”、“醉”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了,那么“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义也就理解得更深刻了。一位学生气愤的说:“这些权贵老爷们简直把杭州这个临时避难所当作过去的京都汴州了,真是可耻!

当然,品词、析句后,还把诗句还原到原诗中去,让学生在诵读之后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讲出来:临安城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宋王朝权贵老爷们在西湖边寻欢作乐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些权贵老爷们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京都汴州了。

这样学生才能从全诗的整体角度进一步理解作者那句“几时休”的深意,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也会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我们都知道:兴趣被人闪誉为“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人们自觉地探求知识,认识世界。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的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没兴趣的学习好似服苦径一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这样,一旦孩子们觉得学习古诗有意思,可以派上用场,他就会自觉自愿的诵读古诗,达到“曲不离口”的程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首先,改写古诗先要通读全诗,弄懂古诗中词、句的意思;然后要把古诗中语言的形象诉诸想像思维,在思维屏幕上浮现古诗语言描写的形象画面,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再造想像的形象画面,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改的,也是可以做得出来的,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改写古诗比命题作文来得容易,学生可以不为“没的可写”而发愁。因为诵读古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认识世界机会,古诗所写的内容就是学生改写古诗的基本题材,只是需要开动脑筋依据诗中提的语言形象,展开再造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所隐含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怀而已。

第三,改写古诗可以为学生提供炼词、炼句,提炼主题和布局谋篇的借鉴。如改写贺之章《咏柳》,诗人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呕歌初春的风光,赞颂孕育万物,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的春风。诗的第一句写树,第二句写枝,第三句写叶,第四句写风。层次井然有序,结构严谨,又浑然一体。其中第四句作为结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全诗妙笔出花,升华情感的高潮。

指导学生把《咏柳》改写或白话文时主题不变,仍是赞美,美的创造者——春风。结构不变,改写后的白话文可分四段来写,每句诗扩充成一段来写,这就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再造想像了,也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发展语言的机会。学生们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对改写古诗感兴趣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诵读古诗与改写古诗结合,不仅可以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学习如何表现美,孩子会乐此不疲的。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重要目标,高度重视诗歌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作为具有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行为。这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像中国传统谚语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并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这种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2.以读为本、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魂。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

4.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4.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4.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4.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5.在古诗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总之,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诗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教古诗要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小学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一)、认真、灵活抓好“听写”:也许在很多教师眼中“听写”是并不起眼的,也是比较容易的,所有作业中也是学生正确率最高的。要是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可以反复听写直到符合要求。可我却很喜欢在“听写”上大做文章,几届学生下来一开始都十分害怕我的听写,因为往往得不到漂亮的分数,有些学生还认为比考试还难。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作用。几次下来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对听写也就产生了兴趣,端正了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是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听写,要看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并能合理运用。

程中是十分重视的,每课都必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预习字词。学生发现奥妙养成习惯,自然也就认真,这就是他教不如自学吗!

(三)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这里要讲的是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抓好次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背诵古诗70首,这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当然我们的学生不但要会读句子,还要对一些病句、不同形式之间句子的转换如:反问、陈述、双重否定三者之间的互改或修改。这就需要一些专项的训练了,因为书上一点点练习难以使学生真正搞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句子的训练题海战术化,那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不会真正地理解,那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同样诗词与句子的教学也是为了更好为阅读“积累”,不要过多地去追求分数,但对诗词与句光“积累”已经不够了,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辩解。

二、注重语段教学。

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要是写上几句字数还可以,不离题多少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学生是无从下手。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更何况一篇文章了,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阅读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学会了零碎的阅读,我们就应该对阅读进行整合,学会从整体来阅读,真正学会阅读、感悟阅读。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它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那么,在最后我们就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阅读”就是我们既要教好学生“阅”的能力,也要教好学生“读”的能力。另外,我们不要过多地强调阅读的成绩,我们的目的是要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还孩子们一个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展翅高飞。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努力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

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二、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2、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4、边读边想,再现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5、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

6、自读批注,边读边悟。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7、读写结合,相互渗透。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设计理念应当是“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今天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使“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学生的参与创造留下空间。举个例子,北师大版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助车夫”一段中有个词“饱经风霜”,在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抓住这个词语来展开教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课前预习,查词典,课堂上谈到这段话时,老师就问:有谁知道“饱经风霜”的意思,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很流利地说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老师就让其他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都能脱口而出才继续往下讲。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讲到这个词时,先问:在生活当中,有谁见过饱经风霜的脸的请举手,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的这张脸,要求是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但要把意思说出来;第三步,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脸上看出什么来;第四、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最后引到一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车夫的?”比较一下,这就是理念的不同。第一个老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以书本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第二个老师则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体验、猜测、想像、感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其础上进行,并且要注重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效性,学生能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或是简单的问题就不宜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用到点上,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有效地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进行有效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只有设计的问题带有启发性,问在“刀刃”上,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效。还是以课文《七色花》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最快乐”这个主题,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片花瓣?为什么?”教师的设计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回答“青花瓣”(因为青色花瓣让小男孩维佳的脚好了起来),可是在教学时,学生却不是这样回答的,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嘛!他们有的喜欢红花瓣,有的喜欢蓝花瓣,有的喜欢……因为在孩子的心里,那些花瓣实现的愿望也是很有趣的。结果到下课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后来在第二次备课时,那位教师就换掉那个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经过读文思考就回答出“青花瓣”(前一篇课文才学过“意义”这个词,所以孩子们能理解)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帮助别人最快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以上的教学设计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要有效,教师的`提问“简约而有效”至关重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沉下心来想一想,读一读,再读一读。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特点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同构共生,一直是教学中所关注所争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能准确地捕捉到工具与人文的精妙结合点,充分地利用文本的资源,努力地设计贴近儿童的教学环节,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就可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以上文两位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对“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设计为例,第一位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表面上看,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学生都掌握了词语的意思,但是,这种工具性是僵化的,静态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受到人文的教育,而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则把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让情感的体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开发课程,能够跳出静态的僵化的“文本统一”,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学统一”,每一个语文教师就能理直气壮地站稳自己的讲台,“工具”与“人文”就可以画出一条快乐和谐的曲线。总之,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有“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陈燕露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

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都好奇的阶段,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能让他们很轻松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其中,悬念导入就是一种有效导入方法。悬念能激发学生急切探究未知领域的心理,能激发小学生探索、追求的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悬念,以疑促学,激发学生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向大树道歉》这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在做的每一位学生应该都有犯错的经历,当我们犯错了,要主动向别人赔礼道歉,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是,如果当着众多媒体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向一棵大树道歉,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媒体记者的脚步到现场一探究竟。学生们这个时候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充当大树接受主人公的道歉,在其他学生的带动下,连班级中最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都想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新课讲解之前,开门见山地导入,也是教学时常采用的导入方式。直接导入的最大好处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与要求,简洁明了地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主要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种类与广泛的用途。学习本文需要认识掌握1个生字,还要会写10个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篇文章;要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这种直接导入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地了解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为接下来的新探究做好准备。

游戏是每一位小学生都喜欢的一种活动,游戏也是最能带动孩子兴趣的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借助一些小游戏导入,能快速带动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些比较常用的游戏包括击鼓传花、丢手绢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短暂的时间来缓解学生烦闷的学习心理,而且还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个重要环节,便于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更为积极的状态。果。在游戏环节中,对取胜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也要为那些没有取胜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能独立完成的,因为小学生的争强好胜精神是很强的,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分析《小守门员》一文时,就可以带领小学生们到操场开始一场和文章内容一样的简易足球赛,可以借用书包和帽子搭建球门,让孩子们自己也做一回小守门员和小运动员。实践证明,很多小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到其中来,既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主要是以感性认知为主,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的认知阶段,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上课伊始,结合课文内容,借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些实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可以是挂图、卡片、自制教具等等。例如,在学习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笔者就事先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上和诗中的描写极像,而且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孩子们都很好奇,伸着脖子看。通过实物演示,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小学生们的面前,教学时,教师也不用再费口舌讲解,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极其深刻。实物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直观,恰当的实物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假如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小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会非常困难的,因为孩子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脑海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多,因此,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也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借助实物导入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总而言之,“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这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导入要灵活运用,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在导入的引导下,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之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导入的引导下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和求知欲走进文本,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教学要因材施教,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多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俗话说“十指不会一般长”,一个班级总免不了有那么几个让教师犯难和头痛的学生,面对现实,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不知是哪个教育名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想想也是,我发现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从来不会放弃一个学生。课堂优先发言的是他们,作业优先批改的是他们……。不懈的努力你将惊奇的发现,他们并非不可救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才是最大进步。因而,我认为培辅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落到实处。

二、语文教学要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是很有魅力的一篇美文。触题就能引发人们一窥蝴蝶谷迷人景象的强烈愿望。课文由台湾的自然环境引出蝴蝶,由蝴蝶引出蝴蝶谷,再通过蝴蝶谷写蝴蝶,写游人。呈现出蝴蝶谷瑰丽,壮观的奇异景色。

全文充满情趣,极尽体现出一个“美”字:最突出的是文中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蝴蝶斑斓的色彩美和蝴蝶舞姿的动态美,另外还有文章的词句美、蝴蝶谷的环境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等等。整篇文章文美、景美、意境美,不愧为一篇适合学生朗读、背诵、积累的美文。所以确定该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美读传情,内化积累,仿中有创。教学本课的第三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段,描绘了蝴蝶谷里“非常迷人”的景象。其中介绍了一种黄颜色的蝴蝶,虽然色彩单调一些,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却“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读这些词句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然后分别说说白颜色、红颜色、绿颜色、蓝颜色……等等这些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又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兴致盎然,有的说白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茫茫,有的说红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红通通,还有的说蓝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蓝湛湛……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子,自己练习说一说,比一比谁描绘的景象最迷人,最后我再让学生把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动笔写下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老师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挑战,那种拘泥于过去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努力在“低耗高效”上下足功夫,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导向,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注重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学习态度。

二、使学生获得群组交流机会。

三、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因为正如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示,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学习情绪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因此,老师必须注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教学情境,使其学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出踊跃的态势。因而,语文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能力的修养,并结合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体现出美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阅渎教学

论文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创设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让学生倾情于有效性的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生成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品味阅读情趣,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透视阅读的现状。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重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处于课改一线的“弄潮儿”——小学语文教师在全人类大声疾呼“张扬阅读个性”的今天,则更应重视个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透视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观摩体验,发现个性阅读迷雾重重,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

透视1一问多答管中窥豹。

透视2自由读书徒劳无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很多—线老师把新课堂看成放飞学生个性的蓝天,更看成是小学生无拘无束,快乐无穷的乐园。他们在上公开课或考评课时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课文。”等类似话语格外推崇。殊不知,阅读领悟力有待加强培养的小学生在这片“叽里呱啦”地自由读中大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真正能够读有见解的,恐怕寥寥无几呀!

透视3偏离文本广种薄收。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句名言。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可以因人而异,但也要有分寸,千万不能一味的盲从。曾听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文,在探讨课后的思考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时,很多小朋友都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孝顺乖巧,体贴长辈的才是真正的好儿子。可是该女教师不满足于现状,又抛出一问:“难道其他两个儿子身上没有优点吗”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大堆无关痛痒的废话,与文本初衷相去甚远。所以教学过程中还需教师正确的引导,尽量避免出现偏离文本,广种薄收的阅读“惨状”。

二,披荆斩棘勇向前——张扬阅读的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所以,处于课改一线的`“弄潮儿”——小学语文教师理应认清现状,推翻“唯自由阅读独尊”,走出盲目推崇放任自流式阅读的现状。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地努力追求真正个性飞扬的阅读教学。

1,丰厚底蕴,提高教师素养。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我一直都嗜好读书,也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位好读书的老师引领的学生也必将是全都好读书,个个会读书,人人多读书。每天早读课上,我都尽可能抽出点时间,捧起书来陪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大声诵读;每次导读课时,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勉励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家要“勤动笔墨勤看书”,相信“书都读得来的人,就不怕有什么做不来的。”孩子们在我的言传身教之下,也渐渐爱读书了,词汇丰富了,表达顺畅了,阅读理解能力强了,口语交际与写作水平也提高了。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真的非常重要。

2,注重需求,挖掘学生潜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个性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把书读在脸上”。我说:“小朋友,读书要达到一种境界,就是能够把书上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再把自己的理解读在脸上。这样呀,老师只要一看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每当我用满含微笑的目光专情注视着孩子们的小脸时,孩子们读得格外认真。这样,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阅读潜力。此外,我还非常重视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是加强自主阅读的指导。第二是切实保证自主阅读的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深入课文后的阅读感悟才记忆深刻,体验独特。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阅读的效果,这样阅读教学方能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

3探问引导,张扬阅读个性。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我们应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的实际要求作为组织课堂内容与策略的依据。我相信:一言一行总关情,只要我们在阅读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让师生共同构建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模式,最终阅读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精彩!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文本等阅读模式,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陌生,在此我不想白费口舌,更不想班门弄斧。今天,我只想说点近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大家分享。

1,创设良好氛围,激发个性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亮丽,最辉煌的镜头。呆会儿,咱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摄影大师。”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北京的亮丽与辉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鼓励自主选择,诱发个性体验的独特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块“奇石”来品读学文,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师:课文介绍了哪几块“奇石”用心地读一读你最喜欢那一块“奇石”。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书。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奇石”读得好的我们聘请他当导游。

生读后,用上句式:“因为——,所以——”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生质疑小导游:请问“这块巨石奇特在哪儿呀”

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你还能用其它形式来表现黄山石的奇特吗其余小伙伴补充帮助。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用背诵,表演,编故事,当导游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来再现黄山石的奇特美,学生就会读得更加有兴趣,说得也更加有条理,对黄山奇石的美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3,增强内外结合,促发个性阅读的有效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将会对阅读失去激情与灵性。因此,教师不但要扎根课内的范文导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目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例如我在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抓住围观的人“纷纷夸赞”一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大家争先恐后赞扬戴嵩画技高超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激起学生感受夸赞的神奇魅力。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很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夸奖赞美,文中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从“纷纷夸赞”一词,你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戴嵩画画本领高,有的说,戴嵩的画画绝了,大家都喜欢。我又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也受到别人的纷纷夸赞一定特别开心吧,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室里的小手马上就高举如云。严红英说,她每天一回家就先淘米做饭,再认真做家作,爸爸妈妈纷纷夸赞她懂事乖巧;王昕锐说,他主动留下来做值日,老师同学纷纷夸赞他关爱班级;还有郑思琪说,她给老爷爷让座,车上的叔叔阿姨纷纷夸赞她尊敬老人,乐于助人……从学生喜形于色地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纷纷夸赞“一词,不仅从文本中理解,从自己的学业上理解,还从关心他人中理解,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理解的角度,加强了感悟的深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了个性。课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把”纷纷“”夸赞“等词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十分巧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相信个性化阅读之花将会越开越美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让我们将趣味融进我们的阅读教学,将鼓励请进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吧!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罗毅。

邮编:642350识字教学对于已认字的成人来说谈起这话题似乎轻而易举,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却显得极其重要。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新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努力提高识字质量和数量。

1.编顺口溜识字。

如在教学“扁、遍、编、篇、骗、偏”这组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一根扁担,说了两遍,三人编故事,共写了四篇,骗了五个人,有人偏不信。”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比简单的比较效果好得多。

2、编生字故事。

学到一个生字,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给字编故事,如:在讲到“休”字时,可说成人靠在树边休息就是休字。再如两个人一前一后就是从字,三人合在一起就可以说是很多人就叫众字。

有些字笔画较多,很复杂,学生识记不容易,如果把这些字分解开来,识记起来就容易多了。如“碧”,可分成王白石;“赢”可分亡口月贝凡。有些字既可以分解,又可在分解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更易记住,如“热”字,可释为丸子放在水里煮需要加热。

5、分类识记。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归类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清、请、情、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6.研究生字结构。

学习一个生字,要教会学生分析字型,从音到型,如“吓”字,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下字,它是形声字。如“围”字,全包围结构,“过”半包围结构。长期分析字型,使学生养成习惯,看到生字便会分析,对掌握汉字有一定的好处。

7.加减偏旁及其他。

有些生字可利用加减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木”加单人旁念休,加木念林,还可以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数学加减法:木+寸=村、虾-虫=下等。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通过画画直观表示生字,如:认识“田”就可以画出一块田、同样教“山”字时可以画出一坐山。还有借助实物识字,如;认识手表时,手表实物、碗的认识,都可出示实物。动作演示识字,如:认识“提、蹲、挑、跳”等字时就可以通过动作来演示。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识字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性强,它具有“形、声、光、色”等特色,是优势独特的先进教学手段,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单纯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德智体美整体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转化。比如:在上认识身体这一课时,我就把自己所学的范灯片的制作结合起来,把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和相应的图片结合起来,配上小学生喜欢的歌曲,让他们在欣赏中轻松地认识了身体的各部位。

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重点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学生的学习也在毫无负担、压力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同时计算机多媒体信息能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据心理学家研究资料表明,“注意”其实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只能持续15分钟。要使这种资源得到发掘和扩展就必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现式学习。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怎样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轻松获得知识。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核心提示:略读课文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教学有着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忽视它,把它一略而过,必须重视它,必须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之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有的放矢,择优而教,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了解编排数量。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6篇,占25%;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占50%;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25篇,占51%。数据表明,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与精读课文可谓是平分秋色。略读课文教学已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有一席之地。

二、明确编排意图。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上的巩固迁移;是对精读课文在内容、思想、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重要途径。说明白点,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理解、应用阅读的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目标要求,其中一二年级要达到5万字以上,三四年级要达到40万字以上,五六年级要达到100万字左右。这样大的阅读量,要求学生篇篇课文都精读是不可能的。大量的课内略读课文作为补充,对于扩大学生阅读量,完成阅读任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要求来看,它是精读课文学以致用的迁移。在学习精读课文后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略读课文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略读方法,具备阅读能力。从结构来看,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结构方法,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如四年级上册老舍写的精读课文《猫》的文章,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式,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在学习略读课文《母鸡》时,让学生了解《母鸡》一文的结构,并说出《母鸡》一文的结构也是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这两部分的;从题材来看,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方法的指导。说明文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鲸》和《新型玻璃》两篇精读说明文时,教会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思想来看,略读课文让单元主题思想更充实。现行教材大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即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主题思想来组成。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补充,它与精读课文共同承担深化主题思想的任务。

三、精心设计教学。

以上的数据分析和编排意图,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略读课文略而不“略”。掌握分寸,拿捏得当,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我就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拙见:

“牵牛要牵牛鼻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知识点、感悟点和训练点,如果每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俨然又成了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了。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课标,明确要求,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单元训练要求,准确定位,确定课文的知识点、感悟点和训练点组织教学。

知识点、感悟点、训练点,这三“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多,特别是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个课时,在这样的有限时间内,应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灵活设计,有所创新。我们必须要抓住每篇文章的“点”,只有抓住这个“点”对症下药,才能使我们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放矢,才能使略读课文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功效。知识点要精确: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往往不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精确地找出这个知识点。

感悟点要精巧: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感悟真善美情感的过程。

训练点要精选:我们在大量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这样做:遇到什么,就讲什么,遇到什么,就训练什么,这样做往往使学生负担加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盲目地进行,应该精心挑选,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当然,在“点”的教学基础上,要量身定衣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不能用教师的个人见解与阅读代替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传递、情感表达的枢纽,在阅读中还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感倾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阅读这一环节,常常带有走马观花、随便带过的情形。阅读教学提倡的是阅读的个性化表达,一百个人读一篇文章就会产生一百种感想,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提高语文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才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审美情趣、生活环境、文化积淀、语文功底各有不同,所以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想,这就导致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提倡在不脱离课本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文字本身,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阅读经验、文化背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但这种解读需要建立在尊重作者与写作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可以故意地曲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注重个性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接近课文,理解作者的感触。下面就让我们来分点探析一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有三个特征: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重新体验,带有一定的批判观念。阅读是一个多变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本意与关键,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反思,对前人误读的内容进行重塑与修正,在批判阅读中把握那些隐喻、虚构、不确定的内容与情感,加强阅读的准确性。阅读的自主性表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掌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能够充分地感受自我的意识。在自由的语文阅读中,让每一个阅读的学生主体处于主导的位置,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阅读过程。除了阅读的批判性与自主性,阅读还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语文阅读的创造性表现在个性化阅读的文本构建上面。在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提倡学生用多个角度去阅读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去解决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参与,可以依据学生的层次与水平适当地转换阅读视角,让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的开端需要引入个性阅读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学习、感悟、竞争等的学习氛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引入可以提升一节课的质量,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之际,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三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着浓厚的情感去惟妙惟肖地描绘三峡那诗意的画面,再配合上美妙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智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境界。在这样的导入过程中,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也需要个性化。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肢体语言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与个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特情感,让学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非常需要教师的创意与意味深长的内涵,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的语调、情感都需要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变化万千,需要结合语言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力与效果。比如,在教《出师表》时,可以体现文中那种情谊深厚、忠肝义胆的情感。随着课文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配合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快感。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那种诗意的情愫,可以快速地进入阅读的无人状态,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冲击与快感。

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域。

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理解域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该课文和学生的认知及其相关课文的关联。(2)对所阅读课文的.字、词、语、句、逻辑、修辞、类型等的熟悉程度。(3)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的相关性。因为不同的学生或许处于不同的理解域,这就使得阅读具备了选择性,这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域,提倡认同学生阅读的不同见解,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比如,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愚公对河曲智叟的嘲讽反驳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此文主要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但除此之外,在个性化阅读域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或者会考虑到现实条件,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方法不恰当,死脑筋,不懂变通。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单方面地否定某一种观点,要告诉学生,看一个神话故事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任何有道理的解说都可以保留。像这种多角度、多创新的阅读,可以很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四、重视文本精神层面上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阅读的互动、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通过路径的选择就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个性化阅读中,对文本精神层面的解读很重要。精神层面解读的目标设计主要是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这两点可以作为对文本的解读设计的主要定位点,然后根据这两个标准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筛选,用来确定阅读的解读视角。

在解决定位的基础上,还要组织、收集资料来帮助学生解读目标的相关内容。这需要结合课文本身来制订方案。然后对于课文的几处情境,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为了将学生导入精神层面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根据课文几个重点情境,提出几个能够统领全文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思考,贯穿全文,理解全文。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不仅要依靠上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需要建立个性化阅读的评价体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评价体系一定要打破原来的单一式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用来促进和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自由发展。主要建议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发展的评价方式,还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提倡评价标准的差异化,不偏向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不遗漏那些有着独特思考方式的学生。总之,在初中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心地探析,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体会到课文的情感与内涵,有效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他们自身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