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班级改革后的感受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4篇)

时间:2023-06-01 20:06:28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篇一

;

摘 要: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是指以非语言的其他学科内容或某个主题为依托,学习第二外语或外语,将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论述了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特指《中国文化》课程环境下的应用背景、意义及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以内容为依托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必修、限选和任选三大类课程。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指南》明确规定了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指南》还规定了基础级别、提高级别与发展级别的通用英语、跨文化类课程与专门用途英语要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中,教学活动并不按照语言教学大纲,而是围绕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展开。cbi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科内容知识,而不是学习语言,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习得真实自然的语言。这种教学模式将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知识的学习统一了起来,消除了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人为分割的状态,强调通过具体的主题使学习者学习有意义、相互联系的语言。本研究将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称素质拓展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方向。

二、我校的素质拓展课程《中国文化》建设

我校外国语学院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紧密结合的途径,以及该理念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作用,组织动员我院的大学英语老师以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学科为基础,学习并研究“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我校素质拓展课的开设情况与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文化》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群中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目前属于公共选修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积极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和领悟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培养文化敏感性、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1.课程内容选择

本课程主要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文学、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等内容,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和趣味性。教材内容真实、地道,可以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素材。微课与视频设计精致、简便实用,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话题,并给出单词表。另外,根据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团队录制微课或者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微课或教学视频让学生自学。课中教师讲解归纳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课后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展示,或写作或演讲或录制视频,形式多种多样。

3.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课前把每一单元的预习任务分配给小组长,小组长再安排一个学生做词汇表,一个学生做presentation,其余学生表演话剧,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学习和预习任务,教师在形成性评价时依据学生的表现给分。presentation和话剧表演(视频与音频)等都很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每周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使用先进的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ppt制作能力、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采用“基于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将学科知识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听(看视频)、说(讨论、演讲)、读(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内容与提供的参考资料)、写(写作)、译(将中国文化现象翻译成英语)等语言技能,并把这些技能综合应用起来。这种将输入与输出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习得。如在谈到节日这部分时,要求学生探索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在庆祝方式、宗教影响等方面的异同。这种思维性的教学文化,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反思,并进行积极的反思与评价。

依靠“基于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产出导向性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小组活动、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提高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这种探索式、启发式的学习,使语言学习过程更有意义,这种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采用了最先进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课堂与课外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度高,打破了单调的传统训练模式,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教师团队建设

《中国文化》课程团队有三位教师授课,每人都有自己的班级。三位教师有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职称,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三位教师集体备课,但有自己的特色。三位教师共同选取或录制关于中国文化的教学视频或者短片或微课、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语言输入。a教师强调学生的口语输出,如就某些话题展开讨论或者辩论;b教师强调学生在课前热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材料,读后用书面表达即写作输出、要求学生将中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和深度对比与探讨,并用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要求学生翻译中国文化现象(与四六级翻译题相似);c老师强调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用录屏软件录制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课相关视频,并在最后一次课堂上展示。三位教师都事先确定好教学内容,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课堂讨论与巩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访谈,我们得到了关于教学方面的一些反馈。

1.学生的收获

学生喜欢上中国文化课,一方面是三位授课教师很有亲和力,英语口语好,形象佳,且上课形式多样,很受学生的欢迎。有位学生说,老师很亲切很善良,又很有激情,上课想开小差觉得不好意思。

有些学生说通过做展示,自己学会了怎么做ppt,怎么选择颜色、字体,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好处。有些学生说,在多数课程上,他们就是被动地听讲,而在这门课上,他们必须提前学习,否则上课的讨论就会跟不上,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好处。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由于控制了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在35人以内,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监控,而且成绩评定以形成性评估为主,每位学生平均每2周就有一次展示,想偷懒都不行、逃课更不行。

每一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自测题、自己教师录制的微课,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付出的努力,学生不再把这类选修课当做混学分的“水课”。师生关系融洽,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教师的收获

课程组教师们也收获颇丰,我们《中国文化》组积极参加外研社组织的有关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培训,成功申报了校级的在线课程建设、省级和校级的教学研究项目,并在省里的微课比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奖项。教师的微课制作、科研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a老师说:这种“被逼”的申报项目,竟然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3.问题

授课教师让学生组成团队,阅读《中国文化》中的部分章节,然后做成ppt或者录制视频向全班展示。由于有的小组学生的ppt或视频在讲之前没有给老师审核,个别小组准备得不好,没有吸引力,导致其他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历史、政治的词汇,学生不愿花时间弄懂,导致兴趣降低。少数学生对自己提前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课前花时间阅读有关章节,只希望老师灌输有趣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与他们预料的不完全相同。

四、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符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社会需求、符合学生的专业发展,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1.本研究关注学生的需求

通过提供各种真实的教学资料,包括课文、讲义、教学视频(含微课)、补充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如阅读、讨论、辩论、陈述、报告、角色表演、写作等,这些教学资料与课堂外的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重组、选择和评估,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了终身学习意识。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帮助学生搭建支架,构建知识,慢慢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朝着独立学习、终身学习迈进,成为一个自律的学习者。

3.促进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

目前的教师培训往往关注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把申请项目、发表文章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忽视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应更多引导教师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从事与自己教学实践有关的研究。

五、结语

研究表明,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http:///article/jyfz/200701/)

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研项目“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篇二

教材总析: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上网欣赏各种音乐风格的曲子使他们能运用各类电脑绘画手段恰当表现内心对音乐的感受。本课列举4大类音乐的特点,让学生正确体会并用抽象画手法进行创作。教学中注重结合艺术新课程的要求通过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双重美感熏陶来激活学生更多的艺术细胞,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探索美、鉴赏美、创造美。本课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点、线、色彩的形式恰当表现出自己对某类音乐的体验,画出的感觉最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教学思路:本课跳出普通艺术课跳跳唱唱说说画画的老圈子,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艺术殿堂,音美两位教师联手打造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课,让音乐欣赏和抽象绘画环环相扣密切穿插共进共行,将音乐和绘画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毫无保留一一展现,在四十分钟内师生共同煨煲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艺术靓汤,全课运作在唯美中进行。

在课程设计上,《听音乐画感受》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听音乐画感受”这个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始终围绕“听音乐画感受” 这个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音乐,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因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播放enga的caribbean blue片段,运用综合艺术中的影像、声效、语言文字效应,引领学生进入自己非常熟悉的捕捉蝴蝶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曼妙无比的艺术氛围中,仿佛亲临其境,随着天籁般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融化在画面的湖光山色之中,通过欣赏学生很快就理解到音乐和绘画从来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而为下面欣赏各类曲风的音乐得到充分感受再用画笔尽情描绘做好了合情合理的铺垫,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听音乐画感受”。让这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中的人文性目的,即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

揭示课题后,教师在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将视听艺术有效的结合,因此我们在此处将课件设计为随着《保卫黄河》那铿锵有力的节奏及歌声出现黄河波涛汹涌的vcd壮丽场面及黄河壶口瀑布一泻千里的图片,让其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受到强烈冲击,迅速进入欣赏角色。同时教师也将中国母亲河黄河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保卫黄河》的歌声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吻合了艺术课程标准中的经典性要求。紧接着课件显示一幅抽象画,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获得得音乐感受还可以用点、线、色彩的电脑绘画形式表现,开始进入本课的教学重点环节。为了给学生提供创作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情感交流为一体,大胆创新利用电脑配乐绘画。在具体制作时随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起伏用抽象画中的点线面手法一一展现电脑绘画全过程,为了踩准音乐节奏,我们的`制作甚至精确到了0.1秒,使音乐与绘画艺术之美真正融为一体,达到了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所提出的创作性目的。

接下来的连续三段环节全部是围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曲风的音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赏各种绘画表演来展开的,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课堂上的自我表现及交流。例如进入第二环节的欣赏中,我们就设计了由学生上台演奏电子琴《天鹅湖场景》这类节奏缓慢的抒情性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情感价值的目的。

此外我们在第三欣赏环节中,精心安排了刘老师的古筝演奏及吴老师即兴作画表演,联手打造音画时尚,让学生耳闻目睹深切体会音乐美术的同源关系,教师的倾情出演让学生与美感来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更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到了第四环节因学生对迪斯科比较耳熟能详,创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教师在这里特意设计了师生共舞的形式加让学生代表上台运用不同绘画工具现场创作并谈感受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就直接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体现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小主人角色,而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尽兴的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真正使这节课达到了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愉悦性目的。当学生沉浸在课堂气氛的高潮中时,教师巧妙的利用弹唱方式而一改普通叫喊方式让学生逐渐安静并坐下来,这样做就达到了课堂纪律上的收放自如,此形式鲜活灵动乃本课教学设计中精彩一笔。

进入学生点听音乐电脑绘画创作阶段,教师在此以网络教学形式要求学生上网点听音乐画出相应感受,让学生感到网络教学已真正走进课堂,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带耳机点听音乐家电脑绘画的作业形式可为匠心独运,令听者观者画者都耳目一新。在网页上设计了“作品上传”及“浏览作品”板块,为的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作品及时上传与他校此课的优秀作品一起供上网师生欣赏借鉴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课堂创作的积极性并给足他们荣誉感。全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没有着重于给某种音乐适合某种画风作定论,而着意于让学生一路学习一路欣赏领会,创作时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适合表现不同音乐类型的画面,学生创作后教师也不做常规性总结发言,而采用了学生自我分析创作意图同时教师配上相关背景音乐,让现场每一个人清晰地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体会作者的感受,从而获得认可或部分共鸣,本课难点由此击破。

在全课结束前教师安排课后延伸部分,邀请学生有兴趣时继续上网听音乐画感受,把自己的得意作品用作品上传的方式传至相关网页,让更多师生欣赏到这些抽象画,同时可以把我们这节课介绍给其他班级的同学,让他们也上网听音乐画感受,体现艺术课课程改革的应用价值,即让学生在本堂艺术课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能毕生受益,他们的学习生活由此开始由课堂拓展到网络,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充满艺术情趣 。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篇三

众所周知,眼睛号称“心灵的窗户”,我们理应保护它才是。那你知道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作文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作文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说起眼睛,那一直是我的骄傲。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视力,我总是装作若无其事地说:“还好,还好,也就是1。5啦。”这样的回答总会引来对方的一阵赞叹。也正因为我的视力一贯如此,不由得就放松了警惕:趴着写作业、躺着看书;一个礼拜要看3小时的电视、玩1小时的电脑……日子过得轻松自在,却没想到倒霉的近视大师还是粘上了我。

天哪!我的视力从来没有这么差过!真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炸在了我的头顶。回到家,我就向妈妈一五一十坦白了查视力的事。妈妈原本淡红的脸转眼就变成了铁青,不过,最后妈妈看在我老实坦白的份上,还是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只是比平日更严格督促我写字的姿势,叫我更加注意用眼卫生。之后的那个周末,妈妈就带我去了宁波最好的眼科医院,找了最权威的专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我还是无可奈何地戴上了那副让妈妈深恶痛绝的矫正眼镜。

以前,我看到周围的“四只眼”还觉得好玩,可是有了这次戴上眼镜又摘掉眼镜的经历,我以后再也不会把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了。

一定要好好保护视力,因为我能切身体会到戴上眼镜后的那份痛苦。

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爸爸看着我说:“我们家的骋骋真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慢羊羊。”“什么?”我抗议道,“我有那么老吗?”我舀起一口热汤正想喝,忽然眼前一片模糊,原来是水蒸汽把镜片蒙上了一层雾。唉,戴眼镜真麻烦!

幸好医生说只要保护好眼睛,不玩电脑,按时滴眼药水,就能恢复视力。我一定紧记医生的教诲,争取两个月后摘掉可恶的眼镜。

上周五,我们班级开展一一次“预防近视”的班队主题会,本次主题会由我们小组举行。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本次我们的中队主题叫“预防近视”,说道预防近视,这点我就做的实在不行,到现在我还带着眼镜呢,一眼望去,全班就我一个男生戴眼镜,真不好意思啊!现在回想起来,我看电视的时候总是离电视那么近,有的时候过分的只离了几十厘米,虽然我深知看电视的时候要离个4、5米,但有的时候还是为了能够看得更清楚,而选择趴在电视旁边去看,有的时候眼睛还很疼,但我总是契而不顾,唉,所以酿成今天这副近视的眼睛了,做作业的时候,我总是趴在桌子上写,用眼睛斜着去看题目,没有很好的做好一拳一尺一寸,有的时候妈妈叫我坐正写我也只是当作耳旁风。

每次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总是会唠叨,现在想想,原来妈妈是为了我好啊,现在我已经100多度了,还好,才处于轻度近视的阶段,如果以后再不好好保护眼睛的话,那么我就会从轻度近视变到深度近视,虽然白内障和青光眼不是那么容易感染的,但只要我们稍不留神,不注意用眼情况的话,一切都是还有可能的,我可不想一辈子都看不到东西啊!

接着,我们又看了一段视频,那个不好好保护眼睛、不听别人劝告的呆呆简直就是我的复印版,他和我的毛病也是一模一样,我也喜欢离电视很近,喜欢离作业本很近,喜欢吃甜的东西,还喜欢在床上看书……妈妈每次叫我好好的保护眼睛时,我总是那个说不,这个说不,日积月累了,我的眼睛怎么可能不近视,要知道,脸上多了一个沉重重的眼睛那可是多么难受的事情啊!

相反,我觉得视频中的棒棒很像那些平常在生活中很注意保护眼睛的人,他不仅知错就改,而且还将保护眼睛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去,结果眼睛还能很清晰的看清楚四周的东西,我要是一脱下眼睛的话,看个东西也要费好大的功夫,同学们,眼睛使我们的好朋友,让我们好好的保护他吧,让我么在疲劳的时候多多看看远处的树木,让它适当的玩耍、适当的学习,适当的休息。

眼睛给我们太多的好处了,我们可不能亏待他,你们可不能学我一样,不爱护眼睛,要不然,代价可是很惨的哦!让我们一起保护眼睛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没有眼睛人们就像失去了半个生命,就不能正常生活了。

想保护眼睛要做到,一玩电脑不超半个小时。二看电视要理屏幕二米以上,不可以躺着看电视,看电视的时间不可以连续看超过5小时。三不可以在阴暗等不明亮的地方看书。

其实,我也没按要求去做。星期六是我玩的时间,听到爸妈星期六不在家我便高兴得手舞足蹈。玩电脑看电视都是小孩爱做的`事情,有一件事使我感触最深。早上爸妈走了家属于我了,我边疯狂的上。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反正爸妈不在爱怎么玩无所谓。当连续上网5小时时,我发觉我看不清东西似乎是喝醉了酒,看什么都是两个的。我并不在乎,我想可能是昨晚才高兴了睡得太晚吧。玩了一小时有一小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星期一挨测试视力了,我心里担忧的想,如果视力不好爸爸肯定会没收电脑,完了完了!

测试视力的结果是:我假性近视了。这时我后悔周末连玩电脑太多了。

眼睛是多么宝贵,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可以把他打倒,所以我要珍爱自己的眼睛,不让他受到我某种的“殴打”行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双眼。

假如我们没有眼睛,就会失去光明,眼前一片黑茫茫的,看不到温暖的阳光,从此没有欢笑声;走路的时候没了双眼,走路时跌跌撞撞,这可多不好受啊!

那么,我们要如何爱护我们的眼睛呢?我觉得必须做到: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常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注意时间,可以看电视但是时间不能太长,要让我们的眼睛休息;看书要注意姿势,距离不能太近,要保持一尺的距离,更不能躺在床上看;要多看绿草绿树等植物,缓解眼睛疲劳。

我有过这方面的经历,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用眼习惯。看书、写作业都不注意姿势,喜欢趴着看书、写作业。有一次做完作业,我感到眼睛酸酸的,和妈妈说了以后,妈妈怕我变成近视眼,就带我去千里明进行了眼睛的测试。测试结果:右眼0.6、左眼0.8,这个结果让妈妈非常的担心,于是就让我在千里明做眼保健。一个月过后,我右眼1.0、左眼1.2,眼睛明显比以前好了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千里明做了眼保健;另一方面,是我在家看电视时间比较短,平时多看绿色植物,看书、写作业时注意姿势,所以眼睛逐渐变好了。

我的经历告诉我,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眼睛,它就是我们身上一件必不可少的宝贝。防止近视眼,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美丽的世界!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篇四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佐滕学先生对“学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并且认为学习是人与人的交往。我们现在讲的“自主性学习”绝不等于让学生“自学自习”,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之间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身与自我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种教学中,他把教师的活动形象地比喻为“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类。所以,佐藤学先生谈及的“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其实就是两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活动:“服装裁剪”就是我们古语中的因材施教;“交响乐团”则是主张重视学生的各种看法与交流。

他说: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对应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的活动中,“量体裁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课堂上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能否开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对照我的体育课堂,有时也安排所谓的自主及探究学习,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但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运动能力,遗传的原因,存在每个个体的差异,同一教材的实施与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各不相同。读看此书,与此对照,我所缺少的恰恰是“量体裁衣”式的教学,只能与学生群体相呼应,而不能与每一个个体对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还没有开展起来,或许还没有开展好。以后的教学中,怎样做一个“服装裁剪师”式的教师是我应该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在交响乐团的声音交往中,佐藤学先生认为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尤其重要。他指出在台上授课时,教师总是容易按教师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这真是一语言中。往往我们教师在提问时,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在寻找一个个学生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说出的不是教师想要的,老师心里可能是有些着急与恼怒的,教学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啊,你听讲没啊。。。。。。此外,在教室里把探究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加以重视,的确可能让交往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能力不高,那么我们虽然避免了教学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肤浅的局面同样面临交流的散乱,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

所以,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时课堂教学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学习与交流,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如前一段时期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看到学生只注意追求远度时,只注意拼命向前抛,(教师提醒向前上方抛时)有学生回应“干嘛向前上方抛?”,对于学生的片面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说明向前上方抛,抛物线大才能抛的远的道理抛)。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观察优秀学生的动作,这样能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因为交响乐团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个高超的指挥,而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点上还要多学习如何调动大家的发言,形成和谐的旋律,最终这个旋律还要为交响乐的主题服务。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

“开始行动吧!”在看这本书时,心中一直催促着自己……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