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二十四孝读后感(专业17篇)

时间:2024-01-13 00:51:02 作者:GZ才子

阅读后的感悟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下面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他们通过文字描述了对书籍的思考和独特观点的表达。

二十四孝读后感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后很感动,现在我知道了孝是什么:孝是在父母事业有困难能给予帮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时候端上一杯热水,孝,大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让父母终身受益,小到只是在节假日给父母干一些家务。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怀橘遗亲》。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绩儿和父亲一起到袁将军家做客,袁将军用橘子招待绩儿,绩儿尝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心想:妈妈还在家里,她最爱吃橘子,我把剩下的橘子都带回家给妈妈吃吧,于是就趁袁将军不注意,偷偷拿了几个。

现在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所以请从现在开始,好好孝顺你的父母长辈吧!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后很感动,现在我知道了孝是什么:孝是在父母事业有困难能给予帮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时候端上一杯热水,孝,大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让父母终身受益,小到只是在节假日给父母干一些家务。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怀橘遗亲》。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绩儿和父亲一起到袁将军家做客,袁将军用橘子招待绩儿,绩儿尝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心想:妈妈还在家里,她最爱吃橘子,我把剩下的橘子都带回家给妈妈吃吧,于是就趁袁将军不注意,偷偷拿了几个。

现在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所以请从现在开始,好好孝顺你的父母长辈吧!

二十四孝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耽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

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担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

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让英雄走下神坛——读鲁迅《二十四孝图》有感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面对着清苦的生活,难道没有过委屈与不甘?面对妻儿亲友的抱怨,难道没有过歉疚、没有过哑口无言?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

然而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图那个“廉洁”的虚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那些为人们所称颂的英雄们之所以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完美”,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缺陷,以及与缺陷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正是他们的缺陷,使他们离我们是那么近,我们不用仰视就可以看到他们的面容;而他们对自身缺陷的战胜,成就了他们的崇高。

为什么总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迹于芸芸众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吗?恐怕不见得吧。

失去了真实失去了亲切的典范和偶像,立刻便敛去了那温和的笑容,换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读后感

孔子说过一句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上下五千年来,出现“孝子”的故事有诸多。

在二十四孝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卧冰求鲤》和《恣蚊饱血》,这二则典故,深深记住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提醒我的言行准则。

《卧冰求鲤》讲的是曾经有个孝子,在一个隆冬的晚上,自已的继母病倒,想吃上一口新鲜的鲤鱼肉,他就自已解开衣服,卧倒在冰上,冰突然融化,跳出二条鲤鱼,他欣喜若狂把鲤鱼抓回家煮给继母吃,继母吃后,大病全愈。

《恣蚊饱血》主要讲古代吴猛,他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到了夏季,吴猛赤和身坐在父亲的床头任蚊子叮咬而不去驱赶走,这样就是为了担心蚊子离开自已去咬父亲。

从以上二则典故中,我体绘到,百善孝为先,让我们心怀感恩之心去孝敬我们的父母,有时我们要坐下来,跟渐渐已老的父母聊聊天,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的心声,也让父母知道。我们已长大了。

二十四孝读后感

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昧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

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迟顿,孤忝圣恩。

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

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有勤物务,忧公如家。

十二年,东平清河奏@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肌,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着赋、笺、奏、书、令、凡五篇。

东汉黄香,字文疆,是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以后不久,约卒于安帝延光三年左右,年六十多岁。

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

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黄香十二岁时,还被太守刘护召至门下,加以表彰,非常惊奇一个孩童竟然有这样的孝行,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守的儿童都来向他学习。后来,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中,供后人作为启蒙时期的学习资料。黄香虽家贫,却专心经典,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他曾拜为郎中,在元和元年(84年)诏诣东观读未见之书。和帝四年永元(92年)拜左丞,六年累迁尚书令,勤于政事,忧公如家,喜欢推荐人才。

安帝时,黄香迁魏郡太守,遭遇水灾饥荒,于是分出自己的俸禄及所得的赏赐,赈济贫民,富裕人家也各出义谷帮助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著有《九宫赋》、《天子冠》等文。关于黄香的事迹,汉刘珍等《东观汉记・黄香传》有载。关于黄香的传说和遗迹,有云梦义堂汉孝子黄香故里、黄孝村、黄香园、黄香墓遗址碑、黄香纪念馆等等。

由上可见,黄香确实“事父至孝”,但有没有“扇枕温衾”,作为正史的《后汉书》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的推测是:黄香“事父至孝”应该是可信的,但“扇枕温衾”却有可能是后代人尤其是黄香的`子孙添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黄香本人当过尚书令(宰相)的大官,他的儿子黄琼做过尚书令和太尉(管全国兵权),曾孙黄琬也做过中央的九卿和地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省部级)的官(黄琼、黄琬《后汉书》卷61均有传)。如果真有这么生动的孝亲事例,正史是不会漏记的。

那么,黄香“事父至孝”应该百分之一百可信的吧?在没有发现相反史料之前,我觉得可以信它。因为我们知道,东汉选拔官吏实行的是“察举”和“征辟”制度: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定期考察选拔品德高尚(如孝敬父母的选为“孝廉”)或饱学多才的人(秀才)去做官。

但实际上谁“品德高尚”,谁“饱学多才”,全都由地方豪强(大地霸)说了算。很靠不住的,常常把逆子说成孝子,把胸无点墨说成饱学多才。所以,当时老百姓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把老父亲赶出家门)。你看,这不应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孔子说过,“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认为孝顺父母主要不在于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在于有那份心、那份情。古时如此,现代亦然。

文档为doc格式。

二十四孝读后感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后很感动,现在我知道了孝是什么:孝是在父母事业有困难能给予帮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时候端上一杯热水,孝,大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让父母终身受益,小到只是在节假日给父母干一些家务。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怀橘遗亲》。

现在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百善孝为先”。所以请从现在开始,好好孝顺你的父母长辈吧!

二十四史读后感

世上历史是何其之多,中国的历史就很多,中国史上有很多个王朝,也有很多个描写这些王朝的史书,他们加起来就能拼接出中国的历史。

这里面有关于每个朝代的最精华的一本书的内容,加起来一共有24部书,又称之为24史。《快读二十四史》是取24史里面最精华的东西编成的,所以叫做《快读二十四史》。里面每个传纪第一个是这个人物的生平概括,然后是原文,之后是译文。

但是受有些时候时代的影响,记载有可能不太全。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吧,当时史记要记载汉武帝几位皇子的生平,但是因为一场太子谋反案,而有三个加入进来的皇子就不能写他们的生平了。

当我们在读这些前人所写的历史时,也不免要想一想他们写史时所要面对的那些困难了。这些困难会对他们写历史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但这些,就只能留着去让后人中的有心人去填补了!要不然,就一直遗憾下去。

可惜的是,今天在读这本书的,有几个能体会到当年写史时史学家的痛苦之处和艰难还有付出的心血结晶呀!他们干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来忍受着失去青春耗费心血的痛苦来写史呢?尤其是司马迁,都受了刑了,还要坚持写史。

这些写史之人有一部分不是自己的意思,有的是做官,有那种官,专门写历史的,还有是继承父愿,比如说司马迁。今天的我们读他们的智慧结晶,也读他们写史的故事。

二十四孝读后感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

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故事中刘恒的亲尝汤药,子路的百里负米,还有董永的卖身葬父,每一个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泪下,当我们今后长大成人后,爸爸妈妈也逐渐变老了,我们就要赡养他们,因为每个父母都曾经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有变老的`时候,那时,我们就需要孩子们的照顾,乌鸦尚且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

二十四史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二十四史》这本书,书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讲述了时间在古时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时,速度与时间的把握成为了制胜很关键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队能够大破敌军从而取得胜利。它使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观念。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大败袁绍,袁绍从此一病不起,几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团开始分裂,长子袁谭联合曹操杀了袁尚的大将、夺了他的地盘。随后袁谭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兵败被杀。袁氏兄弟只好逃入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地区。

曹操率军出征,郭嘉见大军进行缓慢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军现在是远征千里偷袭敌人,带着这么多的军用物资,行军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军用物资,让士兵轻装前进,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突袭。”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命令部队轻装前进,果然取得大胜。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紧张生活很需要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加紧,我们应该很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要想享受这种生活就必须把握节奏,珍惜时间,该干什么快干什么。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们进入了初二,面对着中考的压力,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由学习、复习的时间。

二十四孝读后感

你看过二十四孝吗?它是一些以“弘扬孝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孝心故事。其中讲述了二十四个生动的小故事,不仅有古代人孝敬长辈的故事,还有当代人如何尊敬长辈的典范,都是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的。

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其中有一篇讲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触特别深。舜的'父亲是个失明的人,继母又蛮不讲理,他还有个异母兄弟叫象,从小被娇纵惯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虐待舜。有一个冬天,刮了几天的北风。风把家里粮仓顶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让象在下面帮他递送稻草,自己在屋顶修仓顶。不料这时粮仓着火了。他赶紧跳下屋顶。可是,火势很凶,已快烧到住房了,他顾不得自己,就冲进了火海,先救出了父亲,接着又救出了继母,这时他身上的衣服已经全烧烂了??读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舜的行为让我深受感动,继母平时一直虐待他,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还是忘我的去救她,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啊!此时,舜不只是教会了我们孝,更是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

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读完这些孝心故事,我觉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长辈,虽然不必像古人一样做那些激烈的行为,但是我也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感恩他们,报答他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十四孝读后感

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后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曰:“臣江淮孤贱,愚昧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

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迟顿,孤忝圣恩。

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

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帝亦惜香干用,久习旧事,复留为尚书令,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是后遂管枢机,甚见亲重,而香亦有勤物务,忧公如家。

十二年,东平清河奏@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料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肌,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所着赋、笺、奏、书、令、凡五篇。

东汉黄香,字文疆,是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元年以后不久,约卒于安帝延光三年左右,年六十多岁。

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

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黄香十二岁时,还被太守刘护召至门下,加以表彰,非常惊奇一个孩童竟然有这样的孝行,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守的儿童都来向他学习。后来,他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中,供后人作为启蒙时期的学习资料。黄香虽家贫,却专心经典,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他曾拜为郎中,在元和元年(84年)诏诣东观读未见之书。和帝四年永元(92年)拜左丞,六年累迁尚书令,勤于政事,忧公如家,喜欢推荐人才。

安帝时,黄香迁魏郡太守,遭遇水灾饥荒,于是分出自己的俸禄及所得的赏赐,赈济贫民,富裕人家也各出义谷帮助他,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著有《九宫赋》、《天子冠》等文。关于黄香的事迹,汉刘珍等《东观汉记・黄香传》有载。关于黄香的传说和遗迹,有云梦义堂汉孝子黄香故里、黄孝村、黄香园、黄香墓遗址碑、黄香纪念馆等等。

由上可见,黄香确实“事父至孝”,但有没有“扇枕温衾”,作为正史的《后汉书》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的推测是:黄香“事父至孝”应该是可信的,但“扇枕温衾”却有可能是后代人尤其是黄香的`子孙添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黄香本人当过尚书令(宰相)的大官,他的儿子黄琼做过尚书令和太尉(管全国兵权),曾孙黄琬也做过中央的九卿和地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省部级)的官(黄琼、黄琬《后汉书》卷61均有传)。如果真有这么生动的孝亲事例,正史是不会漏记的。

那么,黄香“事父至孝”应该百分之一百可信的吧?在没有发现相反史料之前,我觉得可以信它。因为我们知道,东汉选拔官吏实行的是“察举”和“征辟”制度: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定期考察选拔品德高尚(如孝敬父母的选为“孝廉”)或饱学多才的人(秀才)去做官。

但实际上谁“品德高尚”,谁“饱学多才”,全都由地方豪强(大地霸)说了算。很靠不住的,常常把逆子说成孝子,把胸无点墨说成饱学多才。所以,当时老百姓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读书;举孝廉,父别居(把老父亲赶出家门)。你看,这不应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孔子说过,“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认为孝顺父母主要不在于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在于有那份心、那份情。古时如此,现代亦然。

《二十四史》读后感

当时正在微信读书中翻阅,正好系统推荐了这本中小学生的简易版,看到地个多彩的历史人物的封面,于是就点开了。

不过,其实还有一个潜藏的原因,那就是之前看到很多人夸赞郭德钢的儿子郭麒麟很有素养,被教育的很好,事实上郭麒麟年纪很小就辍学了,但他们家有很多书,其中这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他的必读书。

记得看到这个采访的时候,也对这本书有了初印象。

在经过这两天的阅读之后,我发现这真的是一本宝藏书,读来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受。

我目前在看的是史记部分,看到了五帝本纪、以及夏商周朝代。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我越看越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觉得汗颜,原来之前有很多的历史知识,我只是一知半解,或者说是只能算是知识碎片,而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开始一一把它们都串联起来。

为此,我昨天还特地做了思维导图,虽然用手画的并不算很精巧,但一下也让我更加地清晰明朗。

在最开始的五帝部分,我不仅知道了炎黄子孙这个词的来由,也了解了尧舜之前的黄帝、颛顼、帝喾;更是知道,除了舜是尧通过禅让取得首领之位外,其他四帝之间其实都是有血源关系的;而舜也是尧的女婿,也是有一层亲戚关系。

而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经历了13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舜把首领之位让给了大禹,在这之前大禹的父亲鲧则因治水9年不成,被舜处决。

看到这些历史,才发现了之前的了解真的只是零星点点,有太多未知的故事等待我去阅读,以及思考。

所以,真的觉得《二十四史》这本书是可以让我们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历史人物,希望同学们都可以读一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十四孝读后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代代相传。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美德便流传了下来。如今,在我们中华儿女身上还有着令人赞叹的优秀品质。

在平凡岗位上的郭明义,十几年来,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做出了不少的功绩。普通教师张丽莉,在危难时刻,不顾自我的安全,推开学生们,但她自我却倒在了车轮下。一位母亲,看到一个陌生孩子掉下来的那一瞬间,伸出双臂接住了那个孩子.........

我们常常说道,“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应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小到大,我们的一点一滴成长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每一次提高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的头上有了一根根白发,为了我们,他们的身体开始衰老。

孝,其实十分简单。它能够是在父亲心烦时的一句笑话,能够是母亲生病时的一声问候,还能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

从古之今,我们中华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从未间断。卧冰求鲤,黄香温席,古人是我们的表率。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峻背母上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孝心从语言做起,每一天给父母一些安慰。孝心从小事做起,每一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孝心从此刻做起,孝敬自我的父母,用自我最真挚的孝心来回报他们。

我国的历史还在继续,我国的美德还在发扬。做为祖国的期望,让我们传承中华美德,让这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更加辉煌!

二十四孝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孝子,如汉代皇帝刘恒,他尝了舜的汤和药,他在孝感等地开天辟地。

其中有人,有皇帝,有县长,不管他们是谁,身份是什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亮点,那就是孝顺父母。

其中,木雕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去世了,他雕刻了两个木制雕像供活着的父母崇拜。一天,丁兰出去了,张叔叔来借东西。丁兰的妻子向雕像求签后,得到了“不要借”的回答,于是她如实地回答了张大叔。张大叔非常生气,斥责雕像并殴打雕像。丁兰发现后打了张大叔。丁兰被衙门抓获。他哭着向雕像供认。雕像居然流下了眼泪。官员向皇帝解释了这一场景,丁兰也被推荐为小莲。

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

孝顺是第一位的,让我们孝顺父母吧!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就是讲了24个古代和孝顺有关的故事。通过学习,对《二十四孝》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也被《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动着。今天我就前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己之见。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神曲》作者但丁: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双城记》作者狄更斯曾说过: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人到中年的我,也许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是生命曲线上的极点,站在这儿,来路一览无余,去路能搅动出动静的也大致不出其右。有父母,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无父母,那就是亲人了。家有一老是一宝。现在社会信仰缺失,太多的人迷信,虔诚到寻访名刹古寺,拜佛都把脑袋磕破了,恨不得拜遍全世界的庙,我只能说,充其量就是一种修行。家里的父母就是佛,守着佛你不好好拜,却......

身之发肤受之于父母,所以我们应该孝顺双亲。狄更斯曾说过: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父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圣人应用这种天然的感情,对民众进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儿子对父亲的顺从,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孝”这个伟大的德行中,尊敬父亲是最伟大的。儿子对父亲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礼。

父爱,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记忆。即便用生命相交换的呼喊,也没能挽留住我那英年早逝的父亲。失去了严父,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自从准备今天的材料开始,父亲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父亲的爱,没有过多语言,很多人都把父爱比作山,但我却想把他比作阳光,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他的温暖,久违的记忆一经打开,如滔滔之水,小时候,家里的户口本都是满满的人名,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有求于父亲,父亲无代价全力以赴,那是城乡差别较大的时代,只要进了家里的户口本就是丰衣足食的代名词。父亲很瘦小,但他却抗起了爷爷奶奶,姥姥全家的重担,计划经济,全国粮票市场上少见,父亲都想法设法,给老人寄去,让他们吃饱,不挨饿,家里的亲属每每讲起父亲好几千里地背菜墩子的故事都感叹不已。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三十三年,去年父亲节我在亲属的朋友圈里,发了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我也是偶然成了你的女儿》,又唤起了那久远的记忆。真切的感受到了子欲养亲不待的痛。父亲不在了,这辈子做女儿的情分所剩无几了,所以,我就把更多的孝顺倾注到母亲身上。

母爱是无私的,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唤,“妈妈”,世界上所有母亲的叫法都是通用的,发声就是“mama”。父亲在世,家里家外都是父亲打理,父亲一离开,母亲连饭都做不好,更别说,一个女人拖着三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还有年迈老人需要赡养,物质上的缺衣少食,精神上的无所依托,让母亲真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的滋味。鼓励她前行的动力是责任和担当!现在母亲还经常说,来世千万不要托生为人,更不能当母亲,宁可当一棵小草。那时的生活对母亲来说就是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但她常常告诫我们,这个世上,有些动物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骨头值钱,譬如人。母亲言传身教,让我们做个不卑不亢,宁折不弯,孝顺的人。时刻记住老祖宗的家训: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也许你们未来生活并不富裕,也许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也许你正在困境,也许。不论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都应该时刻不能忘了尽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领母亲出去吃饭,桌上,80高龄的母亲竟能说出了,“我一辈子没领过你姥姥出来吃点饭”。我当时就傻了,看来孝顺的天性不仅可以传承,更不分年龄,也没有阴阳两隔的局限。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要求“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校长周其凤,他也身体力行,其母90岁大寿,长跪母亲十分钟,感谢养育之恩。即便网上饱受非议,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孝,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秩序。孝,是一代做给一代看,奉行孝道,以身作则,良性循环,上行下效,传承孝道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有舐犊之情子女必须以孝相报。小孝治家,中孝置企,大孝治天下。我们草根行孝,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韬伟略,那么就在可以的范围内尽一点孝道吧。母爱是天性,但孝道却是一种选择!孝往往和顺连在一起,我把孝等同于“笑”。对父母笑一下,顺着父母的意见行事,一切都会顺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传统文化传媒曾做过世界范围内对母亲比较,结果发现是:中国的妈妈活得太累,太操劳,太勤快,太无私,太会保护孩子,太容易担心,太容易愧疚,责任心太强,对自己太苛刻,是最具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我们要在孝敬父母的行动中修养自己的品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格。

尽孝不仅愉悦了老人,也快乐了自己。双赢!有个亲属,从外地回来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把着母亲的手,对弟弟妹妹们深情的说:你们多幸福呀,有母亲在身边,都是孩子,高兴了,做点好吃点送给母亲;不顺心时,回家坐在老人旁边,妈妈可看着你的脸就知道你的情绪,有人帮你排解,听她唠叨也是幸福,而我呢?自从大学毕业,到现在50岁了,30年的时间里,当儿子陪妈妈的日子不足100天,有时想给妈妈煮个方便面都是奢望。心生愧疚呀。母亲听了,马上说:我挺好的,现在知足,你好好做你的工作,只要你顺利,我就高兴。这个老母亲她不懂忠君就是尽孝的大道理。但她知道:即便50岁,事业有成的儿子也是他的牵挂。她舍弃儿孙绕膝的幸福,也要成全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愿望。母爱没有因为年龄、地位而有所改变。

尽孝,就是要给予父母原谅和理解。我有个事业非常成功的朋友,一次聚会,他慷慨激昂说到,“我走到今天,父母没管我一点,都是我自己打拼的。”也许他说的是他的事业之途,但他忽略了,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我过后问他,既然你父母没管你,你也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用管他们呗,他笑了,我孝不孝顺你们不知道呀,朋友们都知道,他母亲双目失明,习惯睡火炕,他太胖了,弯不下腰,所以跪着给母亲烧炕。起来之后都气喘嘘嘘的。只要入冬,他不管多忙,雷打不动。即便有应酬,也是先“请假”回家烧炕,他赶紧补充一句,我这话是说的不对哈,这种场合说就说了吧,如果是生意场,对方这么说,生意就免谈了。刘备在临终前对他儿子说过千古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以,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了自己来路,孝顺也需要谨言慎行。

养育之恩,恩深似海,无以回报,了解父母衣食住行的顾虑,让其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给予心理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满足,让他们以子女为荣,这些都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细微之处见真情,冷暖之中现孝心。

及时行孝,就是要懂得时间有限和珍贵。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亲情也是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还有,生命本身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一个“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长不远的路。也许今天围着餐桌的父母,明天将无踪可寻。上天只赐予了我们一次缘分,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珍贵的日子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也就不会有太多遗憾和痛苦。

我曾经参加过潜能培训班,其中就有一堂感恩父母的课,几乎所有学员都痛哭流涕,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恨不得长了翅膀飞回家中,回家后第一时间给父母洗脚,买平日不舍得买的食品孝顺父母。但没坚持几天就忘了。所以孝顺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及时行孝,就是要重视生活每时和每处。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及时行孝,就是要勉励自己勤奋和上进。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心里向父母发过“孝”的宏愿——这辈子一定要感恩父母!愿望当然是好的,可恰恰是这个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锦还乡,就是要风光无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当主席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是一样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茅屋,美味与粗粮,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努力、进步,父母就会无限的宽慰。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他们就更加知足了。

行孝还要学会止语,行孝要学会拆解语言,把看不惯的放进心里,不把听不顺的搁在脑袋里。行孝要学会尊重老人的固有习惯,陪伴老人就像陪伴孩子一样,需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批评。老人爱说车轱辘话,即便故事都听了七八十遍,也要一言不发的听着重复老人讲,一点都不打断,只是不时的点头认可就可以。行孝要避免愚孝,一个劲的附和老人,不会辨证的接受,不懂得扬弃。行孝还需要色难,小时候我们是看着父母脸上的喜怒哀乐长大的,父母老了,可不要让他们看着我们的脸色,决定一天的心情。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

天下的子女们,及时行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唯愿岁月静好,父母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