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实用9篇)

时间:2023-09-26 18:29:45 作者:雅蕊 2023年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实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赏析示例,是一篇唐诗中的“顶峰”之作。它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又如情感脉搏,使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为线,细致描绘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对江天一色的美景,诗人思绪飞动,探寻宇宙哲理;后又联想到思妇怀人和游子思乡。全诗在思想与艺术上不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说理的玄言诗和抒儿女别绪离愁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诗情、画意与哲理,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以前老是认为一节课顺利按教案完成的课才是成功的好课,但是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使我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闪光的金子》一课更使我认识到一节好课的评价在于课堂的生成多少,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满活力。

苏教版第四册第16课“闪光的金子”写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每上这种课文,学生们大都会无精打采,对课文内容提不起多大兴趣。虽然徐虎就在不远的上海,新闻、各类报刊上也都有他的报道,可孩子就是孩子,总对那有趣的寓言、知识性的童话或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感兴趣。

课上了大半进入了尾声,师总结要让学生从事例中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那颗像“闪光的金子”般的心。虽然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是能听懂的,能答上来的,但也只是浮于表面。正在我要要想个好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全文时,坐在第二排的一个男生呕吐了起来,边上的几个学生在同一时捂起了鼻子,我看到这情况说:“某某同学身体不好,请大家谅解!”这突发情况我备课时可没备到,这本来就不是能预设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这堂课,在讲到最关键地方。我抓住这一生成,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课上我们认识了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全国劳模徐虎,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用行动表示一下呀?”话音刚落,刷刷刷,不约而同举起了大约30几只小手,有几个嘴里还叫着:“我来,我来,我去拿些沙子来。”“我来拖地。”我感动极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大家这样积极。我随意点了3个男生,我把他们称为“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马上笑开了,笑得他们怪不好意思的。他们利索地开工了,只一会儿工夫就把地面搞干净了,可见他们平时也是乐于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好孩子,不然没那么麻利。在3个“小徐虎”工作时,我便在一旁抓住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总结了课文,并鼓励学生要像徐虎学习,像身边的“小徐虎”学习。

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也许会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如果这堂课按我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感到苦草乏味,不感兴趣,而且对知识点难以掌握。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自由学习的时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活泼,虽然最后的局面有那么一点“乱”(热闹),但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二年级语文识字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由五条关于团结协作的谚语组成。谚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很多谚语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谚语大都通俗易懂,简单易记。本课中出现的五条谚语内容浅显易懂,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拿出一根小木棒)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能把它折断吗?(学生来折)

(拿出一把小木棒)现在,你再试试,(学生来折,多找几个学生来试)你们知道为什么折不断吗?这就叫――团结起来力量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组关于团结协作的谚语,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识字五。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准确

2、检查朗读

3、齐读。

4、理解谚语意思

(1)通过朗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自读思考,视理解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三、趣味识字

1、同桌之间读谚语,认生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班内交流。

例如:搓:做动作理解字义。猜谜语识记字形。

斤、近、折:比较识记。

3、、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

四、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内学生字,交流记忆方法。

2、班内交流

3、趣味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猜字谜:如 一名工人用手捻羊毛(搓) 门口一根长电线(绳)

拆字组字游戏

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3、读词并释义。

4、指导书写。

(1)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范写

(3) 描红

(4) 仿写

(5) 自我评价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喜欢谚语吗?那么你们放学后再搜集几条你喜欢的谚语,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你也可以把它送给你的好朋友、小伙伴,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多年来,对于识字教学的探讨我却不够重视。怎样让孩子们在识字教学的课题中也能像其他的课堂中那么积极活跃、热情高涨呢?怎样转变孩子们的识字课堂习惯呢?经过多次探讨,我认为还是有办法能识字课堂变得丰富高效起来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针对学生们对识字教学的兴趣不够的情况,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例如:猜谜语、歌谣、做游戏(开开小火车)、做比较等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会了生字。从授课的效果看,我自己认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比以前普遍高涨,学习兴趣较之以前浓厚了不少,识字的速度也快多了。再加上老师不断地对他们予以鼓励和表扬,孩子们学得很开心。这对我也是一个鼓励,今后我还要继续探讨高效、生动的识字教学课堂。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1、教师带领学生读

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读(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扩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4、学生自荐朗读,教师评价。

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齐读。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春江花月夜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结合课后赏析,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进行描绘。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二)(9-16)从美景中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