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初中体育教学德育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4-01-19 15:02:14 作者:LZ文人

范文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总结而产生的一种示范性文本。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论文摘要】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党和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针对当前教育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它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对劳动者所要求的各种必要的要素质量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和高度,使受教育者都能真正受到最佳的和最全面的教育,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改的主题。从整体意义上出发:“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将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力。因此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讲求学到了多少知识,更不是学科成绩的高低,而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否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是否具有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随时面临选择,社会不仅需要有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才能的人,而且需要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健康的体魄。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不少教师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观念难以自我突破,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教师弄清什么是素质,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要积极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推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所授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创造具有求异思维气氛的情景,提供途径,指出方向,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产生思想交锋、阐明个人观点,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习一种新技术、新技能当作一个问题去唤起学生新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才会感兴趣,印象深,使学生在激烈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火花”。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启发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和“发现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同学,安排诱发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求异意识,注意教学的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提高发散思维的数量和质量。

(2)在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基础激发和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受到锻炼、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系统、规律性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是盲目的学习和重复练习,而是有思维、有目的的活动,就能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例如:在田径课教学时,提出了“后蹬跑和跨步跑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动作,学生很快发现跨步跑的后蹬角比后蹬跑的后蹬角大,跨步跑的摆动腿的大腿比后蹬腿的摆动腿的大腿抬得高,跨步跑时整个身体腾起高、重心抛物线轨迹也大,进而让学生考虑两者的作用。经过提问、观察、思维,学生把两者区别弄得很清楚。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问题,在技术上也进一步得到提高,使智力与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创造性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能力,它是在逻辑思维不断发展的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要引导得法,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把原则、方法、注意事项讲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挥,不管水平如何,通过开展趣味活动,调动女生的积极性,终归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了大量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久的将来,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苏克娜。对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吉林体育学院学报,。(3)86。

[2]卢春艳。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4)71。

[3]马翠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淮北煤师院学报。(2)66―68。4]王亿钦。《福建教育》。20xx。4。

初中体育教学德育论文

对于广大初中教师来说说,初三的作文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考是通往名牌高中的敲门砖。而一篇精彩的中考作文,往往会给学生增加不少分量。

那么,如何怎样做好初三学生的作文指导呢?

步骤/方法。

1、记实与想象并举。

在整个三年级习作内容的编排上,记实作文占较大的比重。如,三年级上册有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人,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

此外,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想象作文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有相当篇幅。如,三年级上册有编童话故事。从低年级乐于写话到中高年级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实验教科书对三年级习作内容的安排,不仅符合小学生学习习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2、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

一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

与低年级写话的思想一脉相承,三年级习作的安排重视与口语交际相结合。语文园地一、三、四、六,都是将口语交际安排在最前面,习作紧跟其后,内容一致。如,语文园地一,习作导语是这样说的: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又如,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介绍的去过的地方写下来。实验教科书将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先说后写,既加强了口头、书面语言的训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是结合阅读,安排随文练笔。

教科书选用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科书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如,在《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三是结合综合性学习,提供习作机会。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习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感受,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习作的设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作文。如: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密切关联。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3、习作不定题目。

课程标准在习作指导方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束缚,开阔学生习作的思路。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留有较大空间,不规定题目,题目一般由学生自己拟定,大多只提出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如,语文园地一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教科书提供的范围是“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此外,书中都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自由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

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编排中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与此同时,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5、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同步培养。

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习作不要求打草稿,想好后就直接认真地写在作文本上。习作写好后,要求在作文本上认真修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一改。”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这客观上为学生今后进行电脑作文奠定了基础。

李倩。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为全新疆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其他学科辐射。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调整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从而提升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的先导,是整个创新素质的发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巨大动力系统。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培育创新精神,要以它的六种构成要素为着眼点。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是:批判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科学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基石;开拓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主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精髓;冒险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必要成分;务实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底蕴。

(2)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创新产生持久的、习惯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的内容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多样的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动机、专一的创新兴趣、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积极的创新性格。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的创新能力存在于某种心理和行为能力之中,它保证个体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在没有产生创新成果之前,这种能力是不被人们所直接察觉的。当个体产生出创新成果时,这种内隐的创新能力就外化为物质形态,从而被人们所知觉,这就是主体外显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即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即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能力。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要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即基本工具类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具体知识;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乡寄宿制学校。

初中体育教学德育论文

认真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重要思维为指导,更新教育理论,探教育改革之路,施行立异教育,顺应时代教育教育展开的需要。

二、作业方针。

认真完成七年级体育教育使命,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常识,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兴趣。认真完成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使命,争夺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种时令性作业和使命。

三、办法。

认真积极参加校园安排的各项政治学习,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十x大精力,认真记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提高自己思维认识。遵守领导,听从分配,联合同志,关心保护学生。在作业中不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厉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为人师表。

1、加大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体育教育是整个体育作业的中心环节,因此,上好体育可是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维,努力探究新课程规范,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育中严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维,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常识,增强体质,使教育质量得到有用的提高,一起,本学期要继续深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道德修养和理论常识水平,使自己的才能能够习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和要求。

2、进一步提高课外教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水平,校园的体育作业除体育教育以外,还有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这两项同样是校园体育作业的要点。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形式,它即能够使学生对在体育课上学到的常识进行巩固,又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基于这一点对本学期的课外活动要具体计划办法,并做好辅导,以保证课外体育活动顺畅的展开。

3、课余运动竞赛体现出一个校园的体育运动竞技水平,一起也是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力的重要手段,校园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培育出好的人才,关系到咱们国家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本学期,我将进一步抓好体育兴趣小组的练习作业,积极探究科学有用的练习方法和理论,提高运动练习的水平,争夺在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有信心也有才能把这一学期的作业做好,为体育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芳华和力量,为校园争光。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论文摘要:作为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就不能单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去。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告诉我:德育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师;德育工作。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的学生,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使他们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差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差之分的,他们都有出色之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他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很多同学不愿意跟他交往,教过他的老师也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明确职责,民主管理,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其次,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最后,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五、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求我为他们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前言: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与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与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2、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与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3、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

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二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要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三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四是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是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

小学教师的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小学教师就应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叶,在点点滴滴中体现教师的高尚师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初中德育论文

摘要:教学“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所以语文课堂上,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侧重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针对性。

在初中阶段,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通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绿》,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

2.可以通过充满爱国主义的文章和诗篇,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3.还可以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的文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好习惯。如:《老山界》《金色的鱼钩》《草地晚餐》等。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内容丰富而新颖、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读书活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性格,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当然,课外读物五花八门,学生一定要有选择地去读,教师也一定要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给出有价值的书目供学生参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并且及时加以指导,使他们真正地热爱阅读,主动阅读。

三、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从古到今,在学生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出名、历史悠久的名言警句,其中包括诗词、散文或小说,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而且还含有一些诗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还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往往通过其中的几句话或者一段话来体现。面对这些非常有教育意义和思想道德理论的句子,我们更应紧紧抓住其核心意义,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来逐字逐句地分析他们的喻义和作用。举例说明。如,在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不仅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对洞庭湖的美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时的写作背景。又如,在讲解鲁迅小说《故乡》,在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绝对不可少的环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激活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工作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涵。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04.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体育教学与美学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健美是体育审美的主要特点,也是体育审美的出发点。健美主要是通过人体美来表现的,而人体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人体的自然美就是人的生理、解剖特点形成的躯体美,包括姿态美、动作美;而社会美指的是人的生理、道德、情感、意志等形成的精神美,其中包括品德、谈吐、举止、风度等。美学家称人体美是最深刻最动人一种美,是万物中最协调,最均衡的一种美。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学生认识美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体育课中的一个跨栏动作或排球的扣球等动作,它往往需要全面的身体素质,不仅需要有灵敏、速度、力量、协调与柔韧等素质来完成,还要使学生感知到这些身体素质是躯体美的体现。体育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对人体美的向往,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中各项技能运动所表现的美。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只把一些突出的篮球运球过人、扣篮或艺术体操、街舞等动作认为是美的;而快速跑、投掷类等动作就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对它们产生了厌恶感。其实,前者是展现一种娴熟、协调、轻盈的美,后者是展现一种速度、力量的美。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同属美的范畴。此外,另一种美是人内在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形成的精神美,它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崇高的理想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强大动力。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种追求更富有激励性,表现出积极上进的向往美。

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的美。体育教师通过经常的锻炼,保持身体的健与美,给学生一个美的`标准;其次,体育老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基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示范每一个动作,应留给学生美的感受。另外,体育教师应重视情感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存在的难处,多给以学生激励,乐于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常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

1、从教育学生形态美入手。形体美的教育,应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站、立、做、行等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意识,逐步做到完成动作的姿态准确、节奏鲜明、轻松自如、刚劲有力。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向青春期过渡,此时男同学喜欢竞争性较强的运动,依此特点,教学中多采用富有对抗性、挑战性的练习方法,如篮球赛、足球赛、接力赛、追逐跑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女生则不同,她们爱好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舞蹈、健身操和艺术体操等教学内容。此外,男女生之间生理差异较大,比如:女生肌肉不如男生发达,力量偏小,所以速度和耐力较差,但女生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较男生好,根据以上男女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男生可安排一些力量型和技巧型的练习,如快速跑、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练习,这不仅可以促进男生的机体发育而且还可以增强男生的形体锻炼,有助与塑造健美的体型。女生可以安排一些健身操、瑜珈操、跳绳等练习,在身体功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身体形态。

2、从培养学生动作美入手。体育中的动作美主要表现在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中。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给人以奋进、力度之美;各种体操运动给人的惊险、刚健、节奏之美;各种球类运动则给人协调、机敏、轻盈美。同时,人在体育锻炼时,能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运动美感。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美的因素,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让自身在运动中去感受动作正确、协调所富有的美。学习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教师在教授运动技能时要注意示范动作的准确与美感,给学生直观而完美的动作概念,在示范动作到位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激情,为学生掌握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从培养学生行为美入手。体育锻炼都在紧张、激烈的活动中进行,人的行为就具有更本质表现,内心深处对运动所产生的反应会更直接而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果教师能在体育教学这个特定的条件下,加强学生鉴别美与丑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应按课堂常规要求学生,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队伍,并要求做到快、静、齐,这也是行为美的一种真实体现。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较多,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都多与其它学科,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或教学比赛,让学生感受到相互间的配合、协作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关注动作失误、比赛失利的学生,鼓励他们勇于面队挫折,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待东山再起。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形成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体育运动是美的沃土,美的矿源。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体育美和创造体育美。同时我们要开拓审美观,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教学,让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显示出美的魅力。

初中德育论文

论文摘要: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从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内外结合,进行人格教育;坚持日常化教育,形成个人习惯;加强学生友好与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将会非常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青年一代。学校德育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在传统的德育课上,有的教师仅仅把力气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说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品德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的人格培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所独有的青春气息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活泼向上的激情,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年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逆反倾向。”现今有部分学生喜欢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举动以赢得别人的羡慕与追捧;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吸烟、酗酒、拉帮结伙儿来显示自己的“义气”。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老师在人格教育中应以学生为本,多一些宽容和温暖,少一些简单和粗暴。

譬如:我校从20xx年开始,就对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仪容仪表等各方面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的结果与评优、评先和就业结合起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量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扣分的多加分的少,管理者只管扣分不重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和说服教育。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

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春风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应该说这种“量化考核”教育是强制教育,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中国有句老话叫“压而不服”。

二、内外结合,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避免武断或一刀切式的作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而外部灌输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内在化,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譬如,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随口说脏活的现象屡见不鲜,消除这种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德育老师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妥善地处理好。有的老师悄悄将学生经常使用的不文明语言录下来,在德育课上进行播放,希望通过脏话曝光触动学生反思不文明的行为。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一药治百病的效果。

笔者认为,不同的情况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恶意漫骂的、故意说脏话的、偶尔说脏话的和习惯说脏话的不同情况,应该区别对待,不应采取统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来处理。对于德育教师和学校而言,重要的是营造文明的课堂和校园环境,营造人人文明交流语言的环境,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从文明礼仪的角度教会学生企确的交往方式,真正教会他们学说文明话,学做文明人。

我国传统教育就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作为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还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强,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养爱国思想,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感恩之心,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开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四、加强学生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

和谐的人际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另一种是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

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喜欢具有温和、谅解、恭敬、谦虚、礼让等性格的人,而不太欢迎象斗牛一样的好斗者。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养成学生的和谐习性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尽量消除学生的对一抗习性。即使在成人的人格养成中,对抗也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就不可避免,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习性,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极端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努力达到做纯粹、高尚、奉献的人的境界。

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作为一个德育教师,我们只要善于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初中德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此可见,新课程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教育宗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在终身发展中德育教育更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教育;物质性;发展性。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比起旧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人常说:“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纵有再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一个公民,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最基本的思想。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些小资料: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的诞生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由我国科学家在1958年研究并合成的;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资料中,我们知道这项堪与人类登月计划媲美的工程是由美、英、德、日、法、中六个国家承担的,而我国是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事实,都应当足以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一定会激发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态度决定成败,而科学的态度能使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课本中有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史,如必修i课本的开头,有主编与邹承鲁教授的一席谈话,从中我们知道了对科学的研究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很大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创新的思维,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如科学家们对细胞学说的探究过程中,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在“细胞世界探微”一段资料中我们知道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问题现在已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但我们的学生环保意识差,卫生观念也不强,甚至不知道环保的意义。在我们的课本中从生物与环境,生物的进化这些章节中,我们知道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演变而进化的,生物界的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营养结构相互联系的,地球不单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园,而其他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敢想象地球上只有人类一个物种的情景。地球这个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想在这个环境中长期生存,保护和爱护她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1.世界的物质性。

在第一册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生物界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而这些元素在构成生物界的化合物后,形成了细胞这一重要的结构。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几乎整个生物界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可见,生物界具有物质性。

2.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种观点几乎随处可见。如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是有统一性的。细胞作为一个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各个结构上是有联系的而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保证了细胞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结构。能量对生物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但生物界的能量却根本来自于非生物界,光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进入生物界。

3.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由各个局部构成,只有保证了给各个局部的正常,才能使整体和谐。如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由各个细胞构成,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甚至系统。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维持是在各个组织细胞、器官、系统功能正常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4.发展变化的观点。

物质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永恒的事物。如生物的进化,新物种的形成,体现了这一观点。再如科学家们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和认识,在不断地变化、补充和完善。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第一册中我们知道,生物都有新陈代谢这一基本的生命活动,而这一基本的生命活动却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两面构成的。又如一个物种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地存在,是因为遗传,而生物得以进化的本质是变异,一个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然有遗传和变异。再如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被选择而适应并保留下来的,但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然又会影响环境。

我们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被娇惯的一代,由于家庭的、社会的原因,使他们养成了一些有偏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这些资料对他们加以引导,使他们一方面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从而很好地达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1.1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1.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1.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2.结语。

初中生在心理上大多不是很成熟,思想大多单纯幼稚,还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体育课不仅要注重体质方面,还要注重德育方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其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这是一种责任,也是提高体育课效率的保障。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的学生,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摘要:国家富强从孩子抓起,近些年国家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就已经提出了,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从小就抓好学生的教育问题。现阶段国家更是逐渐的重视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把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在了首要位置。因为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提高学习其他学科的效率。基于此,本文就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引言:

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科目,课堂气氛相对活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但是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普遍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懒教,遇到比较难的教学项目就直接略过,没有积极的应对态度,对于教学形式,“百年不变”,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本文浅谈一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小学体育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所需的人才已经有考试型转变为能力型。因此,现代教育的不足慢慢的暴露在人们的眼前,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产物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呆子”,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既有理论知识做背景,又有动手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就要重视小学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带球跑步”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道具是每队参赛者加上一个气球,同时准备若干气球备用,两根绳子,标注下起点和终点。让每个队员找一个搭档,给每对搭档发一个气球,之后让每对搭档把自己的气球吹起来,缚住气嘴。让所有参赛搭档站到起跑线之后,告诉参赛队员们这里马上开始一场带球赛跑比赛,赛程是从起点跑到终点,再从终点跑回起点。第一个回到起点的小组获胜。这种游戏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1.2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步入社会不能适应,虽然他们有很好的学历,但是因为适应不了社会的压力,导致于不能找打很好的工作,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分配好角色,即一人当老鹰,一人当母鸡,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排成队,站在母鸡的背后,老鹰叫着做赶鸡的动作,众小鸡在母鸡的后面东躲西藏,做惊恐状。如果老鹰碰到小鸡,小鸡就要从队伍中出来,一场游戏之后,在重新分配角色。通过让学生们一起参加这个游戏提高学生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2.1教育观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些落后,所以体育课的上学时间收到了其他学科的压制。比如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经常性的占用学生的体育课,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孩子对于体育课的不重视,从而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缺乏管理体系: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缺乏管理体系的弊端。例如:很多小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都不高,这就造成了很多体育教师都是非专业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小学体育课堂的活动比较匮乏,并没有完善其体育设备。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的降低了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措施。

3.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加大优秀体育教学的宣传梯度,才能够为正确的体育教学模式树立良好的基础。

(1)采用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着重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服务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这里我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学习目的行不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引导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他们往往认为只是换个方式玩而已,对体育教学没有什么概念,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用合适的自主式学习方法。(2)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教学现状,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要求落实不到位,教学方法创新较少,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捆绑游戏开提高学生的合作关系。所谓的“捆绑行动”就是用一根拔河长绳和若干长跳绳,将一个小队的人捆绑成一团,然后一起走过百米长的障碍区,完成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个游戏是要靠整个小组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

4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小学的体育教学,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了。以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其发展的形式并不乐观。我们在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多注重体育的实际目的,实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进行体育学习,多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合理应用和转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爱上体育运动,成为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茁壮成长的花朵。只有学生爱上了体育锻炼,才能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提高其它学习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德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初中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而初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关注不够,德育的痕迹过深,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太浓。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前言:

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和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在以非道德的方式实施着道德教育。原本应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导致初中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1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困惑和冲突:

我们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世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其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人日益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成人中出现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又影响到相对封闭的校园,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初中学生发现了成年人的言行不一致,发现了书本上写的跟人们做的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家长和教师。这种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的发现,使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使初中生在信仰上产生了困惑与冲突,因此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逐渐变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1.2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性更加突出:

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心理问题增加。近年对中学生心理测试发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1%。初中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高中学生,初中为16。2%,高中为14%。对城市和农村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城市为17。5%,农村为14。9%。少年学生生理上的早熟已是普遍现象。除去物质上的外部刺激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影视、各类大量描写“性知识”的书刊、互联网中种种色情信息,都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学生不仅对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还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怀疑,过早地思考着生命的根本问题。但这样沉重的哲学命题,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何等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学生自杀、出走的报道多见于媒体。

2.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新体系: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过程又有创新。当前的初中德育,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打破僵局,重新构建多层次、多序列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的多层次,就是在同一目标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不同年段班级、不同年龄学生高低不同的德育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年龄实际的标准。德育目标的多序列,就是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不同的要求,顺次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初中阶段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系列要求,认识到单一德育目标体系在现实情景之下的不适,而对已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以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中学德育目标的层次序列可以根据年级分别列出“理想信念方面”、“道德品质方面”、“作风素质方面”等。突出学校德育的两大特点,即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更强调实践体验,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学习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层次清晰,具体明确,认知和实践相统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2让德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和源泉。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有远离生活的倾向,“口头德育”、“说教德育”丧失了德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把学生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所以,我们要构建起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德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3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各校都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德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抓,政教(德育)主任、班主任、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试行副班主任制度,增加德育队伍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巡回报告等活动,树立师德新形象。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德育数教师的身教最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提供了德育信息,所以教师的身正垂范是提高初中生德育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

2.4下功夫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有专人化时间去做这项工作,明确责任、目标和方法。我们提倡初中生实施德育导师制度,让最需要教育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位自己最信得过的老师在思想上得到帮助,行为上得到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艺术、科技、制作等兴趣活动,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消耗在这个年龄必须消耗的能量,实现各自的表现欲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自卑心理,然后引导他们逐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问题学生”的转化虽然很难,但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个意识,明确教育转化责任,舍得化时间精力,运用“问题学生”帮教转化规律,像抓学校的升学率那样抓“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可能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楚营颖。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xx(72)。

[2]余清训。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xx(04)。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在唱歌教学中渗透。

音乐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在唱歌教学中,尽量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情操受到陶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语言描绘,激发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的语言,合理地把握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唱《国歌》r,可首先用激昂的语言,介绍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这首歌曲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及其巨大的鼓舞作用产生深刻的了解。

利用语言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传记、趣闻逸事、作品创作等音乐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情,提高学生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2.教师范唱,促进理解。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直观形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国歌》教学时,教师可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把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和聆听,有利于加深感受,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合理引导,促进参与。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实现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是学生演唱,加深认识。小学生善于模仿,因此,教师范唱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学唱,这样有利于学生模仿教师,在练习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唱出自己的感情,升华思想,陶冶情操。

二是体态律动,深化认识。“体态律动法”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在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身体动作,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培养节奏感,提高表现能力。因此,当学习完一首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发挥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通过表演展示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情感。例如,通过《娃哈哈》的音乐,表现对幸福快乐生活的感受;通过歌曲《洗手绢》的音乐,表达愉快劳动情景等。这样,就把音乐美与形象美联系起来,把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是组织讨论,加深体验。教唱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例如,在国歌的教学时,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速度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现阶段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热爱祖国的感情”等问题,既能使学生在演出时充分地表达出对国歌的感情,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渲染教学气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创设一种生动形象而又活泼愉快的氛围,不但能促使学生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而且能巧妙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例如,在教学国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很难深刻体会到,教学时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些抗战题材的视频,再配上雄壮的国歌旋律,使学生在一个由声、形、光、色等组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和体验。这样,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的整个心灵受到震撼,无形中把德育内容化为自己的观念。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欣赏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判断美与丑的能力,才能抵御和防范各种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对自己的侵蚀。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天鹅》一段时,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描写“天鹅”的乐曲有很多,传说天鹅从不轻易唱歌,把歌声藏在心里,只有面临死亡时才引吭高歌。然后利用钢琴伴奏,让学生透过轻柔、透明的钢琴声,想象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天鹅昂首遨游、端庄娴静的神态,从而给学生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这样,学生的心中既留下了天鹅的美好形象,又使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三、在合唱训练中渗透。

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合唱要求每个成员的音准、音量以及音色的变化都能做到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练声的过程中,教师可先范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再让个别学生演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这样,互相评价,彼此改进,共同进步,有利于各个学生的发声技巧不断提高,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只要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的教育因素,探究渗透方法,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4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给予良好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持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示范要求、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尊重为主,而不能批评、惩罚为主,更不可数落、耻笑、打骂和放弃。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成功之路.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论文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学校体育课是高等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如前不久在我国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邓亚萍对乔红的第五届(决胜局)比赛中,乔红以12比20落后,但乔红毫不手软,韧劲十足,连赶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虽然最后乔红负于邓亚萍,但她这种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三)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例如为祖国获得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于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1959年他在第25届世乒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又例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其月收入只有562。6元,约合71美元。她视国家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不顾回国执教风险大,压力大,工作辛苦,克服了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的种种困难。她这些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