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7篇)

时间:2023-06-24 15:54:15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7篇)篇一

接下来是本站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县20xx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供大家阅读参考。

嘉禾县建县于1639年,位于郴州市西南部、郴州永州边际区域中心,面积696平方公里,总人口40.5万,其中农村人口24.3万人,辖13个镇、242个建制村、33个城乡社区,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嘉禾县围绕建设“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的总体目标,按照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化的总体思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规划同步、建设同体、设施同覆、发展同向、保障同效、管理同治”,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城市文明向乡村传播,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有力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效推进了农村城镇化、服务社区化。20xx年,嘉禾获得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的荣誉称号,广大群众对社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响应,并切身感受到了社区建设带来的实惠,民调由20xx年的全省第128位,跃升为20xx年的全省第9位。

1、由注重“点”的打造向“面”的全覆盖推进。嘉禾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局限于花巨资打造几个典型,而是全县整体推进。虽然没有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点睛之笔,却有“低调、实用、有内涵”的整体水平。按照就地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城乡公交、供水、路灯等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全覆盖推进。全县98%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建成港湾式招呼站173个,开通公交一体化线路13条,87%的行政村通公交车,票价平均下降20%,65岁以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免费乘坐,同城效应逐步显现;供水一体化一期、二期工程竣工,17万城乡居民直接受益;城乡视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讯信号覆盖率达100%;建成城区游园30个、村镇游园88个;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方式,80%的村配置环卫设施、建立保洁队伍;开展“点亮嘉禾”行动,县城背街小巷、乡镇镇区和行政村主道全面实现亮化;分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活动,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了社区建设,推进了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就近市民化。

2、由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向主要激发内在动力推进。推进城镇化,钱怎么来是关键。一是整合农业、交通、水利、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造林绿化等方面的上级政策资金,集中财力投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二是精心做好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流转、土地整理、旧村改造、闲置土地盘活等文章,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有保障,有效助推了项目建设。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归集资产60亿元,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一体化建设。

3、由领导一时主观意志决策向着眼长远科学决策推进。推进城镇化,群众最担心一任领导一个主意、朝令夕改,最忌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杂乱无章。我县以城乡一体化顶层设计为总揽,编制了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和公交、供水等详细规划,分步编制专项规划,每个乡镇和50%以上的村编制区域规划,实现了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路网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协调统一。县里统一制定《乡镇“八个一”工程和社区“十有”建设实施方案》,力求每个乡镇都有一套规划、一条样板街道、一条镇村一体化示范带、一个主题广场、一个规范性市场、一个特色产业或标志性企业、一个星级农庄、一个标准化政务小区。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规划执法监督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实现了建设发展有规可依,严格依规办事,不因领导意志而随意改变。

1、坚持“四轮驱动”,社区建设“同频共振”。我县始终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就地城镇化”的重大民生实事来抓,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大建设格局。一是强化领导,高位推动。县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建制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对重点难点问题现场办公、限时解决,确保了工作高位高效推进。二是建章立制,责任驱动。制定了《嘉禾县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方案》、《嘉禾县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基础设施检查验收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责任要求、落实措施,把该项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形成了强有力的责任驱动机制。三是紧密配合,上下联动。明确了21个职能部门和13个乡镇的主要职责,细化了132项工作任务,各责任部门齐心协力、紧密配合,自觉做到项目优先立项、手续优先办理、资金优先安排,确保了社区建设所有项目整体推进、合格达标。四是多元筹资,投入带动。建立完善“政府投入、部门支持、社会捐资、资源盘活”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县财政对每个社区建设按“一事一议”标准下拨5万元,验收合格后再给予3—5万元的奖励,近三年,财政共投入建设经费2400余万元。各级部门大力支持,联乡包村单位共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资金1800余万元。倡导社会踊跃捐助,企业和社会贤达人士捐资达1200余万元。同时,整合盘活农村社区自有资产和财力,着力解决活动场所用房和项目用地问题。目前,全县已多方投入1.8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

2、夯实“四大基础”,社区建设“一以贯之”。一是规划编制“一张图”。结合湖南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每个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严格执行“十有”标准,即有机构、有机制、有规划、有标准、有设施、有场地、有制度、有队伍、有产业、有考评。同时,根据县域面积小、人口居住密集的特点,科学布局服务设施、全力打造“一公里”农村公共服务圈,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一公里”全覆盖。二是综合设施“一条龙”。按照“够用、适用、能用”的原则,在农村社区实施“ 12345”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一条龙”式服务设施平台。“ 1” ,即一个小游园;“ 2” ,即文化长廊、公示栏两个阵地;“ 3” ,即建立专业管理人员、服务站人员、志愿者三支队伍;“ 4” ,即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四个室;“ 5” ,即社区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五个站,农村社区的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和党建服务等六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为民服务“一站式”。建设公共服务中心,保证每天有2个以上社区干部在公共服务中心值班服务,方便群众办事。每个社区统一设置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等便民服务窗口,对群众要办理的事项,能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一次性办结的由社区干部代办,直至走完各项程序。社区“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后,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农民办事成本,不少群众感叹“有事不出村,办事快如风”。四是社区管理“一条心”。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值班备勤、工作考评、应急管理等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社区干部培训,委派优秀乡镇干部到重点社区挂职锻炼,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大学生”计划,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打造了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对农村社区,按照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的模式管理,形成了各类组织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过程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不断地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1、要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关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农村社区建设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新型城镇化的拓展延伸,其目的是城乡共荣,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社区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新型城镇化有“人口集中、产业聚集、管理一致”的特点,而农村则具有“人口分散、产业零星、管理松散”的特点。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制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一是双管齐下抓创建。农村社区建设,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坚持“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的原则。政府引导就是要成立班子,有人管事;统一规划,便于做事;以奖代补,有钱做事;强化监管,办好实事。社区主导,就是要群策群力、自愿创建,主动作为、创先争优;减少负债,量力而行;民主管理、发挥作用。政府要根据农村实际,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区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五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一个成功一个。双管齐下抓创建,社区建设井然有序,殊途同归。二是因地制宜创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地“小村并大村”,也不是单纯的“平房换楼房”,更不是把农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体现地域特色,凸显田园风光,打造特色社区。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农民以社区为“根据地”,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三是规范管理起作用。农村社区要规范管理,常态运作,才能发挥应有作用。首先要便民服务,就近办事。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证件办理等事项,让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钱、少受气,让便民服务普惠百姓。其次要接通地气,让民做主。要充分尊重民意,在选举、政务、财务等方面给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做到公开透明,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要加快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一要让基础设施“硬”起来。要按照“政府预算、社区筹措、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配套完善社区的水、电、路、气、通讯、排污、绿化、文体活动、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适满意。二要让便民服务“活”起来。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政府职能部门分担职责,为人民服务。如残疾证、计生证办理、新农合报账等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简政放权,交由社区办理。让便民服务“活”起来,有利于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三要让广大农民“富”起来。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产业支撑,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就业致富,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如引导群众土地流转,把耕地通过租赁形式由现代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植养殖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整合闲置土地发展企业,鼓励村集体以入股的方式让村民取得分红。

4、要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有针对性的提供社区服务。一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社区要把关爱“三留”人群列入日常工作。要建立台账,适时记录他们的劳动生产、饮食起居、身心健康等情况。要定期走访慰问。社区干部要进村入户,为他们排忧解难,疏导不良情绪。要及时化解矛盾。对于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社区干部要及时调解处置,避免矛盾升级。二要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社区要充分发挥妇联、团队、农业合作社、红白理事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服务“三留”群体。要通过驻外地的行业协会、商会开展团聚活动、亲子活动,想办法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要加强普法宣传和安全防范教育,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三要建立健全救助机制。社区要公正公平的贯彻落实惠民、惠农政策。要把医疗救助、社会养老、农村低保等资金发放到位。要建设好、管理好敬老院、幼儿园、医务室、小游园、活动室、社区学校,切实解决好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学、有所乐的问题。

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我们本身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不够。部分干部群众把农村社区建设误以为“村改社区”,误以为农业户口变成了城镇户。二是农村社区干部的作风要转变。个别社区干部对于到社区上班还不习惯、坐不住,对群众办事的语言态度有点生硬,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有待提高。村干部工资由县、乡两级配套,目前仅为300余元每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后,村干部工作量加大,劳动与报酬不协调,工资待遇急需提高。同时,一些优秀农村社区干部渴望得到政治上的进步。四是农村社区工作运转资金欠缺。县、乡、村三级财力较小,县级财政拨付每个农村社区工作经费是1万元/年,多数乡镇因财力弱未配套农村社区工作经费,大部份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缺乏资金来源,工作运转困难。借此机会,特提几点请求。

1、请求对我县加大业务上的指导、财力上的倾斜、工作上的关心。恳请上级领导多来我县加强业务指导,同时,派遣专家下乡开班授课,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由于我县县小财弱,财力有限,要更好地开展社区全覆盖建设,困难重重,请求各级民政部门加大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扶持力度。

2、积极改善农村社区干部待遇,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主动性。建议参照城乡社区的管理办法,省级拨付专项资金,相应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建议组织上面向农村社区干部加大公开选拔力度,把优秀人才吸纳到乡镇党政领导队伍中来,以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攸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辖20个乡镇,533个村(社区),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7万亩,总人口7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86万人。历史较为悠久,西汉高祖五年正式设县,至今已有2212年的历史。资源较为丰富,探明煤炭储量4.9亿吨,铁矿石储量1亿吨,是国家农产品加工重点县,商品粮、瘦肉型猪、速生丰产林和油茶林生产基地县,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酒埠江风景区。经济较为活跃,是全省首批小康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湘东南、赣西北重要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县域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十强。人民生活较为宽裕,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近18万人,有全国“的士第一县”之称。元—10月,全县完成gdp136.05亿元,增长16.2%;实现财政总收入9.35亿元,增长3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4753元、7304元,分别增长12.78%、15.99%。

20xx年1月,国家民政部将我县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第二批实验县。确定罗家坪、里旺、新联、新塘,下洞、高楼村为第一批国家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通过试点社区建设,以点带面,带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开展了60个规范化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1、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和谐社区氛围。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个社区明确一个县级领导联系。制定了《攸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以县政府文件转发到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配合、两委主办、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二是注重交流借鉴。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考察组,带领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并组织了部分社区党支部书记到示范点实地参观学习,借鉴经验。通过交流意见,干部更新了观念,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充分介绍和宣传农村社区建设,使广大居民了解开展社区建设的作用、目的和意义。并采取村民代表座谈、问卷等方式使得“让农村人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思想扎根于村民心中,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2、科学规划,积极探索特色社区模式。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机部署”的总体要求,完成了20个乡镇镇区和180个中心村(社区)的总体规划,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打造了“两委+协会”社区模式,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村(社区),其中网岭镇罗家坪村为功能齐全型社区;网岭镇里旺村为民主管理型社区;新市镇新联村为环境友好型社区;大同桥镇新塘村为产业发展型社区;莲塘坳乡下洞村为圩场式社区;莲塘坳乡高楼村为综合型社区。一是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按照一村一社区、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设立农村社区党支部,明确规定社区党支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具有领导权,社区村委会和社区建设协会必须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农村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社区村委会建设,发挥自治推动作用。坚持把完善民主制度、保障村民自治权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各项工作落实了以村为主,加快了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三是加强农村社区协会建设,带动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立足服务社区生产、服务农民生活,建立社区建设协会和产业发展分会、公共公益建设分会、社区文明创建分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分会的两级协会组织体系,所有协会领导人实行义务制,群众实行“社区提倡、自愿报名、党员带头、五老上阵”的入会方针,努力实现一人至少参加一会。通过协会的形式,实现了村民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

3、夯实基础,逐步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利用两到三年时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两化八个一”的要求,即硬化、绿化社区内主要道路;建好1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1个警务室、1个固定的村务公开栏、1个室外健身场所、 1个乡村大舞台、1个社区卫生服务室、1个计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小型超市;构筑生产流通、医疗计生、精神文化、社区保障、公共环境等五个服务型网络。一是完善公共设施。目前,全县95%的社区通上了水泥路, 70%的社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为5万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社区电网到组到户改造率达到90%,县财政共投入4000万元到社区,实施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引导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2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2%,涉及农户6.8万户,占总农户的40%,发展专业组织153个,促进了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60万亩优质稻、5万亩杂交制种、3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优质油茶林等具有区域板块特色的农业基地,催生了武陵源油脂、万丰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提升基础服务。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基本消除学校危房;为所有的学校开设了宽带网,先后投入1亿元资金实现寄宿制学校全覆盖。按照“一社区一室”的原则,为所有的卫生室添置了必备的医疗卫生设备,村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的工作目标。发动社区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村民参合率达100%。严格落实计生奖励扶助对象待遇,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建立爱心超市或便民超市,实现了群众购物基本不出社区,农村人享受城里人生活的方便快捷。扎实推进以“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和“改水、改厕、改厨、改浴、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和“洁净攸县大行动”活动,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4、强化措施,着力推进社区民主管理。一是推行了村级联合办公制度。为方便广大群众办事,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今年10月份,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行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制度的意见》,在各乡镇全面推行村级(村、居、社区)定期联合办公试点,要求各村对村级重要事务、影响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合办公,每月安排2天,规定每天办公时间不少于8小时,按照村为主的原则,由各村支部书记主持,支村两委成员和乡镇包片党政领导参加,视情况协调县直部门和乡镇站所参加,工作中做到每个办公干部人手一本社情民意登记本,每户农户发放一张便民联系卡,每个小组设立一个社情民意收集箱、每月开展一次社情民意分析、每月上报一次社情民意汇总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推动农村社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立农村龙灯、腰鼓、皮影、剪纸等文艺队伍,组织社区艺人和农民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并定期举办村民夜校,开展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体育、教育服务不出社区。通过乡村大舞台、农村ktv等平台,定期举办各种比赛,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我县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赛歌会,今年又隆重举办了攸县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社区群众热情高涨,踊跃参加。以平安创建为重点,建立健全社区群众性治安保卫、民事调解组织、警务室,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维护农村社区和谐稳定。三是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社区建设中的民主制度推动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县政府办先后下发了《关于攸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印了《攸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手册》20xx册,分发给533个村(社区)的村支两委成员,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保障村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533个村(社区)都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对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村里的财务计划、财务收支、资产情况、三年工作目标、本年度工作安排、民主管理方案、计划生育、重大事项等内容都要进行公开,保障村民权利落到实处。

1、建议省里加大对试点社区投入力度,尤其在农村社区医疗卫生、科技信息、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给予项目倾斜,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2、建议省里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范畴来考虑,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建设、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等相结合,出台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政策,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上台阶。

2023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7篇)篇二

今年以来,区劳动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区社区建设三年规划要求,以深入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进社区为工作切入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搞好社区平台建设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街道、有关部门签订了《就业与再就业目标责任书》和《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清欠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单位,并多次召开会议检查调度。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指导街道、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促进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今年4月份,区劳动保障局在市局的指导帮助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东关街道进行了全市首期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试点。为确保社区就业工作平台顺利筹建,区劳动保障局成立了社区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社区平台建设工作一系列细则规定、制度和统计报表,为平台建设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局里组织有关人员到济南、青岛等地区学习了社区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区政府以奎编字[2003]1号文件,确定了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能、人员。市劳动保障局、市就业办领导也多次到区劳动保障局、街道和社区进行工作指导。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地在东关街道进行了社区平台试点。试点结束后,在东关街道召开了全市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观摩交流会,并迅速在全区8个街道进行了试点推广。劳动保障部门为各街道统一制作了“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牌子,落实了场地和工作人员。通过积极争取,市就业办为我区各社区平台配备了微机、打印机等设备。区劳动保障局为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工作职能等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组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和微机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坚持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学习上级文件,安排部署工作。

同时,印发了3万多份服务指南等宣传材料,印制了劳动保障服务指南,保证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到4月底,全区8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全部建成,设立了劳动保障业务咨询、职业介绍、下岗失业人员登记、退休人员管理等专门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达到了市里进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受到了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10月份,中央督察组到我市视察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专门到东关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进行了视察,对我区的社区平台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二、发挥平台作用,力推就业工作步伐社区平台建立后,积极依托社区平台开展工作,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一是依托平台,搞好调查摸底。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的'基层优势组织平台工作人员深入到居委会,采取逐户调查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调查摸底。通过调查摸底,详细掌握社区内下岗失业职工情况,了解他们的就业愿望和意向,逐人建档立卡,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用工情况进行调查,建立空岗报告制度,掌握社区岗位资源情况。二是依托平台,搞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我们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上传下达和综合组织的作用,不断深化就业服务,加强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的宣传,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共向社区居民、失业人员发放明白纸、宣传册1万多份。同时,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统一审核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确保每个下岗职工都能享受到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为下岗失业职工核发《再就业优惠证》2300多个,其中区属312个。区工商、税务部门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办理减免税费57。88万元。二是依托平台,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性岗位援助活动,协调社区内单位开展“奉献在社区”活动,发动社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开阔视野,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容量大和潜力大的优势,依托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小区的保洁、保绿、保安等工作大力拓宽就业空间,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

今年以来,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163个,其中,公益性岗位627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89人。三是依托平台,大力开展职业介绍。积极搞好岗位空缺调查,组织用人单位参加潍坊市中心劳动力市常今年共参加潍坊市中心劳动力市场47次,有51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空缺2888个,办理求职登记3264人,有1955人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介绍优势,多渠道安置失业下岗人员。先后为882名失业下岗人员办理了招用手续。四是依托平台,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金作用,为308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98。3万元,为211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微机、服装裁剪、摩托车修理、烹饪、美容美发等9个专业的免费培训,其中120人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开展就业前培训599人次,并全部实现就业。五是依托平台,积极搞好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我们积极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搞好各项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对下岗失业职工办理档案托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并减免收费,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放心的走上新的就业岗位。全年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办理档案托管手续680人,并为其办理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 。三、搞好“零失业”试点,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今年9月份,区劳动保障局会同东关街道保障所利用1个月的时间,在奎文门社区开展了“零失业社区”试点工作。工作中,采取逐户调查的方式,对奎文门社区28栋楼,1313户居民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每栋楼建立档案,对每户建立登记表,对每位下岗失业人员建立登记卡。对社区内125家各类企业进行了调查,开发就业岗位126个。

2023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7篇)篇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作出了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准确分析判断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作出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形势下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主义新农村建设崭新局面。会上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浙委[2017]106号),对全省农村社区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2017年4月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浙社建[2017]3号),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并对镇、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作了分解。

《谷里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23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7篇)篇四

农村社区建设的要点,重点,难点是什么?下面是中国人才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篇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通过这篇文章或许能够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

(一)为贯彻xx届六中全会和天津市委八届十次会议精神,市民政局党组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了《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做为今后一个时期民政部门的重点工作,切实抓出特点、抓出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作出贡献。

(二)开展专题调研。由民政局领导带队,深入我市一些农村,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掌握了当前农村的基本情况。并与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和市发改委多次座谈研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核心单位,密切配合,携手推进。

(三)制定了《天津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范围内容和组织领导等具体要求。《方案》决定,在全市有农村的区县,在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集镇中心村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中,确定1至2个农村社区进行试点工作。争取通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初步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模式。同时,鼓励非试点村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四)召开了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有农村的区县民政局局长、科长参加了会议。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克丽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对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上,还听取了区县民政部门的意见,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搞好试点工作的信心。

(五)筹备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培训工作。本月下旬,将举办培训班,对各区县的民政部门、组织部门以及试点乡镇领导和村干部进行有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了解基本要求,掌握工作方法,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是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的工作,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思想认识未完全统一,基层反映:搞不清楚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与文明生态村建设、与“五个一”建设的关系;二是经验不足,缺少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三是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条件差异很大,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开展社区建设有一定难度。

第一,希望民政部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经验总结推广,多组织省市间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第二,在各地区政府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同时,希望能得到民政部必要的资金支持。

2023年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7篇)篇五

嘉禾县建县于1639年,位于郴州市西南部、郴州永州边际区域中心,面积696平方公里,总人口40.5万,其中农村人口24.3万人,辖13个镇、242个建制村、33个城乡社区,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嘉禾县围绕建设“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的总体目标,按照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化的总体思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规划同步、建设同体、设施同覆、发展同向、保障同效、管理同治”,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城市文明向乡村传播,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有力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效推进了农村城镇化、服务社区化。20xx年,嘉禾获得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的荣誉称号,广大群众对社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响应,并切身感受到了社区建设带来的实惠,民调由20xx年的全省第128位,跃升为20xx年的全省第9位。

1、由注重“点”的打造向“面”的全覆盖推进。嘉禾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局限于花巨资打造几个典型,而是全县整体推进。虽然没有特别“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点睛之笔,却有“低调、实用、有内涵”的整体水平。按照就地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城乡公交、供水、路灯等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全覆盖推进。全县98%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建成港湾式招呼站173个,开通公交一体化线路13条,87%的行政村通公交车,票价平均下降20%,65岁以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免费乘坐,同城效应逐步显现;供水一体化一期、二期工程竣工,17万城乡居民直接受益;城乡视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讯信号覆盖率达100%;建成城区游园30个、村镇游园88个;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方式,80%的村配置环卫设施、建立保洁队伍;开展“点亮嘉禾”行动,县城背街小巷、乡镇镇区和行政村主道全面实现亮化;分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活动,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了社区建设,推进了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就近市民化。

2、由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向主要激发内在动力推进。推进城镇化,钱怎么来是关键。一是整合农业、交通、水利、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造林绿化等方面的上级政策资金,集中财力投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二是精心做好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流转、土地整理、旧村改造、闲置土地盘活等文章,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有保障,有效助推了项目建设。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归集资产60亿元,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一体化建设。

3、由领导一时主观意志决策向着眼长远科学决策推进。推进城镇化,群众最担心一任领导一个主意、朝令夕改,最忌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杂乱无章。我县以城乡一体化顶层设计为总揽,编制了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和公交、供水等详细规划,分步编制专项规划,每个乡镇和50%以上的村编制区域规划,实现了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路网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协调统一。县里统一制定《乡镇“八个一”工程和社区“十有”建设实施方案》,力求每个乡镇都有一套规划、一条样板街道、一条镇村一体化示范带、一个主题广场、一个规范性市场、一个特色产业或标志性企业、一个星级农庄、一个标准化政务小区。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规划执法监督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实现了建设发展有规可依,严格依规办事,不因领导意志而随意改变。

1、坚持“四轮驱动”,社区建设“同频共振”。我县始终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就地城镇化”的重大民生实事来抓,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大建设格局。一是强化领导,高位推动。县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建制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对重点难点问题现场办公、限时解决,确保了工作高位高效推进。二是建章立制,责任驱动。制定了《嘉禾县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方案》、《嘉禾县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基础设施检查验收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责任要求、落实措施,把该项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形成了强有力的责任驱动机制。三是紧密配合,上下联动。明确了21个职能部门和13个乡镇的主要职责,细化了132项工作任务,各责任部门齐心协力、紧密配合,自觉做到项目优先立项、手续优先办理、资金优先安排,确保了社区建设所有项目整体推进、合格达标。四是多元筹资,投入带动。建立完善“政府投入、部门支持、社会捐资、资源盘活”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县财政对每个社区建设按“一事一议”标准下拨5万元,验收合格后再给予3—5万元的奖励,近三年,财政共投入建设经费2400余万元。各级部门大力支持,联乡包村单位共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资金1800余万元。倡导社会踊跃捐助,企业和社会贤达人士捐资达1200余万元。同时,整合盘活农村社区自有资产和财力,着力解决活动场所用房和项目用地问题。目前,全县已多方投入1.8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

2、夯实“四大基础”,社区建设“一以贯之”。一是规划编制“一张图”。结合湖南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每个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严格执行“十有”标准,即有机构、有机制、有规划、有标准、有设施、有场地、有制度、有队伍、有产业、有考评。同时,根据县域面积小、人口居住密集的特点,科学布局服务设施、全力打造“一公里”农村公共服务圈,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一公里”全覆盖。二是综合设施“一条龙”。按照“够用、适用、能用”的原则,在农村社区实施“ 12345”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一条龙”式服务设施平台。“ 1” ,即一个小游园;“ 2” ,即文化长廊、公示栏两个阵地;“ 3” ,即建立专业管理人员、服务站人员、志愿者三支队伍;“ 4” ,即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四个室;“ 5” ,即社区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五个站,农村社区的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和党建服务等六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为民服务“一站式”。建设公共服务中心,保证每天有2个以上社区干部在公共服务中心值班服务,方便群众办事。每个社区统一设置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等便民服务窗口,对群众要办理的事项,能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一次性办结的由社区干部代办,直至走完各项程序。社区“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后,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农民办事成本,不少群众感叹“有事不出村,办事快如风”。四是社区管理“一条心”。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值班备勤、工作考评、应急管理等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社区干部培训,委派优秀乡镇干部到重点社区挂职锻炼,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大学生”计划,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打造了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对农村社区,按照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的模式管理,形成了各类组织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过程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不断地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1、要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关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农村社区建设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新型城镇化的拓展延伸,其目的是城乡共荣,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社区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新型城镇化有“人口集中、产业聚集、管理一致”的特点,而农村则具有“人口分散、产业零星、管理松散”的特点。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制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一是双管齐下抓创建。农村社区建设,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坚持“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的原则。政府引导就是要成立班子,有人管事;统一规划,便于做事;以奖代补,有钱做事;强化监管,办好实事。社区主导,就是要群策群力、自愿创建,主动作为、创先争优;减少负债,量力而行;民主管理、发挥作用。政府要根据农村实际,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区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五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一个成功一个。双管齐下抓创建,社区建设井然有序,殊途同归。二是因地制宜创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地“小村并大村”,也不是单纯的“平房换楼房”,更不是把农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体现地域特色,凸显田园风光,打造特色社区。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农民以社区为“根据地”,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三是规范管理起作用。农村社区要规范管理,常态运作,才能发挥应有作用。首先要便民服务,就近办事。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证件办理等事项,让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钱、少受气,让便民服务普惠百姓。其次要接通地气,让民做主。要充分尊重民意,在选举、政务、财务等方面给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做到公开透明,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要加快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一要让基础设施“硬”起来。要按照“政府预算、社区筹措、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配套完善社区的水、电、路、气、通讯、排污、绿化、文体活动、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适满意。二要让便民服务“活”起来。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政府职能部门分担职责,为人民服务。如残疾证、计生证办理、新农合报账等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简政放权,交由社区办理。让便民服务“活”起来,有利于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三要让广大农民“富”起来。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产业支撑,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就业致富,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如引导群众土地流转,把耕地通过租赁形式由现代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植养殖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整合闲置土地发展企业,鼓励村集体以入股的方式让村民取得分红。

4、要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有针对性的提供社区服务。一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社区要把关爱“三留”人群列入日常工作。要建立台账,适时记录他们的劳动生产、饮食起居、身心健康等情况。要定期走访慰问。社区干部要进村入户,为他们排忧解难,疏导不良情绪。要及时化解矛盾。对于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社区干部要及时调解处置,避免矛盾升级。二要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社区要充分发挥妇联、团队、农业合作社、红白理事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服务“三留”群体。要通过驻外地的行业协会、商会开展团聚活动、亲子活动,想办法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要加强普法宣传和安全防范教育,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三要建立健全救助机制。社区要公正公平的贯彻落实惠民、惠农政策。要把医疗救助、社会养老、农村低保等资金发放到位。要建设好、管理好敬老院、幼儿园、医务室、小游园、活动室、社区学校,切实解决好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学、有所乐的问题。

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我们本身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不够。部分干部群众把农村社区建设误以为“村改社区”,误以为农业户口变成了城镇户。二是农村社区干部的作风要转变。个别社区干部对于到社区上班还不习惯、坐不住,对群众办事的语言态度有点生硬,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农村社区干部的待遇有待提高。村干部工资由县、乡两级配套,目前仅为300余元每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后,村干部工作量加大,劳动与报酬不协调,工资待遇急需提高。同时,一些优秀农村社区干部渴望得到政治上的进步。四是农村社区工作运转资金欠缺。县、乡、村三级财力较小,县级财政拨付每个农村社区工作经费是1万元/年,多数乡镇因财力弱未配套农村社区工作经费,大部份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缺乏资金来源,工作运转困难。借此机会,特提几点请求。

1、请求对我县加大业务上的指导、财力上的倾斜、工作上的关心。恳请上级领导多来我县加强业务指导,同时,派遣专家下乡开班授课,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由于我县县小财弱,财力有限,要更好地开展社区全覆盖建设,困难重重,请求各级民政部门加大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扶持力度。

2、积极改善农村社区干部待遇,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主动性。建议参照城乡社区的管理办法,省级拨付专项资金,相应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建议组织上面向农村社区干部加大公开选拔力度,把优秀人才吸纳到乡镇党政领导队伍中来,以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