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建立管理制度体系(汇总17篇)

时间:2023-12-24 06:07:30 作者:纸韵

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它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和需求而设计,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请大家关注下面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民航响应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致力于建设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维修单位都提出了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在逐步实施体系审核工作。总体来说,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安全观念上正在发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重大转变,结果是安全记录的不断改善,民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

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单位形式上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手册、文件、记录等等,但安全管理并没有多大改进。员工的规章意识淡薄、缺乏培训;企业内的安全文化消极,发生问题捂着盖着;指挥不畅、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安全链条断裂;对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习惯性违章”屡屡发生。一些通过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审核或补充合格审定的单位,还常发生低级的责任事件,影响恶劣。这说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时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安全制度、安全措施的“落地”,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驱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改进安全管理。

为推动辖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民航湖南监管局重点抓措施落地,督促辖区企事业单位落实三项制度:安全信息分析利用、企业内部运行监察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把这三项制度作为驱动安全管理体系的三架马车,使湖南民航踏上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建设安全信息分析利用制度,提高识别风险能力。

湖南监管局以安全信息管理为抓手,推进辖区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安全风险管控落地,通过建立安全信息分析制度、规范安全信息报告、信息收集、储存、分析和应用,适时把握监管重点,促进安全关口前移。

湖南监管局组织辖区内各单位建立了安全信息分析制度。湖南监管局成立了安全信息管理小组,负责安全信息管理相关程序、制度的制定,和安全信息的收集、储存、分析和应用工作。将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典型不安全事件(有时还包括国际上发生的事件)隐去敏感信息,整理归类后每月下发给辖区各单位。督促辖区各单位建立了安全信息分析制度,开展了安全信息的分析和应用工作。南航湖南分公司按月收集来自民航局、全南航以及湖南监管局下发的安全信息,分类整理分析,提交安全建议并下发给各业务部门;长沙黄花机场将安全信息分析与安全绩效管理挂钩,利用安全信息分析结果确定安全绩效管理目标和指标;张家界荷花机场除了开展安全警示外,还及时收集民航安全信息网上与机场相关的信息,以手机短信形式分发给各业务部门。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逐渐重视信息分析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作用。辖区内各单位安全信息报告逐年增加。在对安全信息进行阶段性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指导辖区单位采取多种信息分析手段,选取典型人为原因事故、事故征候、不安全事件,从专业技术、规章程序合理性等方面,或应用ohfam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监管局每季度组织辖区单位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在会上都会开展典型案例分析,先后对哈德逊河迫降事故、特内里费岛撞机事故、波兰总统专机坠毁事故、南航湖南分公司飞机与平板车擦碰事故征候、北京机场跑道侵入导致飞机低高度复飞等事件作了案例分析,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案例分析提供了参考。

为了利用好安全信息,为行业安全管理重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湖南监管局指导辖区单位每月收集国外民航事故、国内不安全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并从趋势、时间规律、行业分布规律、地区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安全形势分析,研究行业安全管理趋势,提供安全工作建议。另一方面每年召开辖区安全信息管理会议,总结辖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安全信息管理发展计划。监管局要求辖区单位注重应用安全信息分析结果,从对不安全事件的分析结果、规章依据中查找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同样问题,并下发安全预警,深层次分析原因,并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建立安全预警机制以来,湖南监管局指导辖区单位发布了防止跑道侵入、防止超重着陆、春季防止空中医疗紧急、防止动物侵入影响飞行区运行、外来物防范等安全预警。

湖南监管局每年开展安全信息管理评比活动。从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安全信息报告、安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安全信息分析、安全信息应用、安全信息档案保存、安全信息应用总结七个方面确定了评比规则。通过评比,进一步规范各单位安全信息管理程序的规章符合性和不安全事件的上报内容、格式,引导各单位全面、深入开展对安全信息的分析和应用。

二、建设企业运行监察制度,促进安全措施落地。

现场运行监察是建设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和安全保证。湖南监管局要求辖区单位充分认识现场运行监察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完善运行监察机制。如湖南机场集团2011年制定了《运行安全监察实施办法》,要求下属各单位全面加强现场运行监察,通过现场检查督察,发现典型,推广经验,找出问题,提出奖惩意见,落实安全规章并促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些单位现场运行监察做得非常深入,成效显著。如永州机场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由公司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挖掘一线的先进经验,查找安全隐患,及时印发监督检查情况通报。2012年一季度,永州机场共印发《监督检查情况通报》18期,下发到各生产运行部门,并及时抄送监管局和上级单位。工作细致、有奖有罚,使现场检查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局方实现了良性互动,有利于局方及时掌握运行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实施动态的安全绩效监控,确定和调整安全监管工作重点。

湖南监管局向辖区单位发出通知,积极推广永州机场做法,要求辖区单位完善运行监察机制,深入内部开展安全运行监察工作,挖掘亮点,查找不足,发现问题果断处置,及时通报安全生产运行情况,做好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逐步提高安全绩效。并要求各单位应及时向监管局报送各类安全生产信息,包括安全运行监察情况,安全隐患排查、危险源库建设、安全形势分析会议通报等,监管局将把运行监察和信息通报作为年度安全考核的重点内容。目前,辖区内各机场都完善了内部运行监察机制,定期发布运行监察通报,狠抓安全措施落实和细节管理,安全工作逐步走向深入。

三、建设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倡导积极安全文化。

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要求全员参加,全过程参与,随时随地发现并报告身边的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控制手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在安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以及民航局文件中对开展经常性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都有具体要求。通过开展隐患排查与治理行动,能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为难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从而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监管局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辖区单位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蓝天油料湖南分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做法。一是该公司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安全隐患排查报送数量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分公司安全隐患数量每年不少于50条,其中安全行为类与管理缺失类隐患不应少于20条,对班组和个人都有安全隐患报送数量的要求。并对安全隐患报送质量、整改落实等有具体要求,一起纳入绩效考核项目。二是该公司建立了安全隐患的定期评比,设立“最具价值安全隐患发现”奖。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年度进行总评比。对提出有价值的安全隐患的员工既有精神奖励,也有较多物质奖励,充分调动一线员工报送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三是公司定期组织年度风险评估,总结上一年的安全风险管理情况,全方位识别风险源,有针对性制定风险管理闭环控制措施。四是不断修订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细化安全隐患的分类、定级,隐患排查、建档、公告及上报,隐患治理和管控,奖惩措施等,结合本单位实际,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成为一项简单易懂、方便操作的安全管理手段,成为一项常态化、基础性工作。

民航湖南空管分局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中,每月收集和上报安全隐患,并对每项安全隐患设立个性化的标识,使用单位代码、专业代码、要素代码、时间及顺序记录号对安全隐患进行标注。对每项安全隐患制定详细的整改措施,持续跟踪安全隐患落实情况,动态调整安全隐患表。整改及时,力度大,整改完成率高。

为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设成为基础性、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湖南监管局进一步对辖区单位提出要求:一是提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要性工作的认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各生产单位应在安全政策中突出安全隐患排查,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激励政策。二是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完善安全隐患的排查、报送、评估、控制等工作程序。三是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对安全隐患实施分级管理,对重大隐患要制定限期治理方案。四是把安全隐患排查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把安全隐患排查列入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部分。五是动态调整安全隐患表或危险源库,持续跟踪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

建设好了安全信息分析利用、运行监察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这三项常态机制,犹如三架马车,将助力安全管理体系行使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这些制度没有落地,即使有了安全管理体系框架,通过了体系审核,安全管理体系的效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当然,马车虽好,需要人的鞭策和驱驰。这些制度能不能建设好、发挥好,人的因素仍然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生产一线的班组成员,掌握、运用这些机制和方法,尤为重要。湖南监管局在辖区内大力倡导班组管理、发挥一线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激励机制,激化班组的工作热情,从而使安全信息分析利用、运行监察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架马车充分发挥作用,也使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有效落地。

电力企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也是电力生产管理最基本、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从事电力二十来年,纵观从前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总是疲于“救火”和“运动”,结果还是如履薄冰,心中没底,时时担心。

最近参加了几次关于风险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心中豁然开朗。一是安全风险管理真正体现了南网“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二是通过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的风险,达到了治本的目的`。

提起体系的建设,不少同事表露了畏难的情绪,总觉得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好远、好大、好难;其实,在我看来,安全风险管理并不陌生,也不遥远;在我们之前的一些安全管理中,“两措”管理、设备巡视和消缺、应急体系的建设、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两票三制”等都是安全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和措施,只不过没有象现在推行的“钻石”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系统化、规范化,没有以归纳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要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同时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转变安全思想观念,树立安全风险意识。

一是企业领导要树立安全成本意识,转变安全管理观念。电力行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安全事故,同理,企业最大的效益是安全。今年初某县局发生了一起人身死亡事故,据该局领导称,从死者善后处理到全局停工整顿,从事故现场警示教育到落实整改补救措施,花费近百万元资金不说,前后近三个月的生产经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并严重影响了该局的形象和员工的思想,可见安全事故的成本有多高。所以,特别是企业领导,要树立安全成本理念,树立安全风险管理观念,前移安全管理重心,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前的预防上,放在对安全风险的控制上,见微而知著,防患于未然。从而把南网“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是全体员工要树立“安全是自己的”观念,改变从前的“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管理上的等级观念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往往是从上到下,传统的教育是“重贡献、轻回报”,“为企业做事”的思想以至于连做保障自己安全的事也成了是为企业做事,形成“要我安全”的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关怀教育,从制度的建设上突出个人安全需求,从而使安全管理从强制监督执行向自发安全行为转变。

三是要真正落实“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第一”的口号一直在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所谓的政治”和一些眼前的利益,加上“人治”因素,破坏制度和牺牲安全的榜样让“安全第一”成了真正的口号。要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就要求我们对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用评估结果指导安全生产。

二、   领导重视,保障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推行,必须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组织保障,组织保障就是要建立体系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源,并按需要进行人员分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具体的人员职责,规定具体的任务期限,并制定和及时兑现相应的考核。

二是保障财力物力的投入,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培训、办公以及其它后勤方面的需要。

三、   以抓执行力为突破口避免“两张皮”现象。

安全风险管理也是一种流程管理,关键是流程的执行,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政绩需要,只在资料上做文章,结果必然又是“两张皮”。为了使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真正达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面对现实,正视目前在安全管理中思想意识、管理手段,管理效果的现状、差距和不足,提高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的、脚踏实地的开展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是以管理流程的执行为突破口重点抓执行力,在体系建设之初就要求按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抓好每一个流程环节,在建设中执行,在执行中改进,同时加大执行力的考核,保障管理流程的刚性执行,从而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三是实事求是的根据经营情况、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基础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不受“政绩观”的影响。

四、   长远谋划,建立长效机制。

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引入和建设,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保障体系建设的持续有效开展,达到实用性建设的目的。在此,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县局为单位,抽调5~8名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人员组成建设小组,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知识的培训,专门负责文件的梳理、标准和流程的制定,负责指导和协助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估、流程执行、及评估结果的应用,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等。

二是根据拟定体系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拟定月、季、年计划,逐步实施,加强考核。

三是选择人力资源较合理、安全管理基础较好的一个变电站和一个供电所作为试点建设,以便保障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建设效果凸显。

四是上级要保障一定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到位,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水厂HSE体系管理制度

1、严格按“两书一表”管理规范,熟练掌握事故隐患的应急处理预案。

2、严格执行劳保规定,保证岗位安全防护装置及设施齐全、完好、灵敏、有效。

3、对已发生的事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向上级汇报。

4、严格制止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对危害生命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批评并可越级上报。

5、积极参加hse各项活动,生产中应协调配合好监护。

6、配合专业部门,做好健康普查及治疗工作。

7、抓好环境分担区的卫生,做到无杂物及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要分开存放定时清理。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职业卫生组织机构。

(1)确定最高负责人,一般为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厂长、经理)。

(2)确立职业卫生管理专职部门,可设立独立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也可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设立。

(3)确定职业卫生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涉及部门包括生产、设备、技术、物资供应、工会、安全环保、人事劳资、财务等。

(4)根据机构职责,分解任务和责任。

(5)定期检查机构运作是否有效。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规范。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企业的自律行为,也是企业履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定义务。

一、一般性规章制度。

(一)职业卫生岗位责任制。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是指企业内部按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而建立的一种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责任制应明确规定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能、工作内容及其应承担的`责任,并要求各岗位员工严格执行。主要包括厂长(经理)岗位责任制、主管职业卫生厂长(经理)岗位责任制、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部门经理(车间主任)岗位责任制、班(组)长岗位责任制、工人岗位责任制等。

1、决策层的职责。

(1)全面负责本单位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2)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3)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卫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审核批准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技术措施和长远规划等。

(4)保证本单位职业卫生投入的有效实施。

(5)掌握企业内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厂(企业)级职业卫生检查,对重大隐患组织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开展厂级职业卫生教育与考核工作。

(7)负责组织制定本单位的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8)及时、如实上报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组织对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调查分析及处理工作。

2、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责。

(1)协助领导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3)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4)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5)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订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研究处理。

(7)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8)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3、各部门负责人员的职责。

(1)贯彻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协助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识别、评价、控制职业危害因素。

(3)指导、督促员工正确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4)协助做好厂级职业卫生培训并组织开展内部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及时向员工介绍职业危害。

(5)积极听取并向上级反映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6)定期向上级统计报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4、员工的职责。

(1)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遵守并履行制度要求,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为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建议和意见。

(3)接受职业卫生培训。

(4)积极提供技术改造措施实施后的信息反馈。

(5)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

(6)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及时向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报告。

(二)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企业应依据《北京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建立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明确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内容、范围及时限,及时向所在地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进行申报和变更申报。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制度。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掌握企业内部各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建立定期检测制度,制度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管理工作。

2、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3、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确定检测的具体要求,包括检测点分布、检测周期及检测结果的登记报告等。

4、委托有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企业内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定期检测评价,并将检测评价结果向劳动者公布。

5、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时,应及时确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要求,保证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6、委托检测费用应列入预算。

在编制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时应结合单位设备状况,在制度中做出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在购置防护设备设施时,对设备设施的选购要满足职业病防护技术要求。产品应当具备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应当载明防护性能、适应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应当确定防护设施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防护设施管理人员。

3、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

4、建立防护设施技术档案:

(1)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技术参数等);

(2)防护设施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

(3)防护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4)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及时恢复原状。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个人随身穿(佩)戴的特殊用品,这些用品能消除或减轻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如防护帽、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口(面罩)、防护耳塞(罩)、呼吸防护器和皮肤防护用品等。制度应强调以下几点:

1、购置防护用品产品时,应保证防护用品的质量和防护用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产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确定防护用品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防护用品管理人员。明确防护用品的发放、保管、使用、报废等要求。

3、对劳动者进行防护用品使用方法、性能等相关知识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

4、定期对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六)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职业卫生培训对于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增强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应强调以下几点:

1、企业负责人应当定期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了解掌握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增强职业病防治法律意识。

2、职业卫生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单位有关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以及职业卫生防护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的使用、应急救援措施等。

3、新录用劳动者、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劳动者,应当接受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4、应组织劳动者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5、做好各类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档案管理工作。

(七)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该工程中,我公司始终会把追求'一流的深化设计,一流的施工,一流的管理'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宗旨,为此,我们将制定高标准的管理目标(即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序化的管理方法,高效优质地完成与业主签订的'合同目标),项目部针对工程项目和众多分包商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包括生产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品保护等,制定《分包入场须知》,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

在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依据,严格规范各专业承包商和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现场质量管理制度、装修材料样品制、施工样板和首检定标制、质量责任制、工序管理制度、方案数据管理制度、质量教育制度等。

业主赋予工程总承包责任,则要认真地履行总承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站在总包的高度去统筹考虑、全面控制工程全局,高效、优质地完成工程目标。

总承包责任不是单一的责任,而是对工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负有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公司会十分珍惜总包管理的核心地位,充分体现和突出总包的管理和作用,综合协调处理好各方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管理程序。在本工程中,我们会十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以计划管理为主线,以落实工程实施条件为重点。

在工程实施和运作管理过程中,我们将严格地按计划进行管理,包括工程总控制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和周进度计划,还包括设计条件、材料、设备、机具、劳动力、资金等配套计划。明确阐述计划完成所需的施工条件,并予以落实。通过计划,能够找到工程的关键环节和主导线路,从而为工程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重视合同管理,以此作为对工程各方的约束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整个工程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执行合同,并以此作为依据,约束和控制各专业承包商履行其合同责任和义务。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抓好合同管理:。

(1)高度重视工程招标,确保招标文件和合同的严密性。

(2)重视并做好合同签定和合同交底。

(3)按合同对工期进行严格控制。

(4)按合同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5)按合同对安全、文明施工、成品保护进行严格控制。

(6)按合同对各种二次设计、详图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资料进行严格控制。

3、发挥总承包的综合协调作用。

在本工程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协调工作:。

(1)全方位全过程地为业主服务。

(2)项目技术管理协调能力。

(3)工程总承包的策划、组织、管理、协调、实施和控制以及配套能力。

(4)对工程特殊情况和问题的决策和应变能力。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包括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施工员、班组长、专职安全员等,编印成《员工手册》;作业人员下发《员工安全须知》,人手一份,互相监督。

2对所有进场的职工、分包队伍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及针对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并建立个人安全教育卡片。

3需持证上岗的特殊工种工人都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4各工班每天上班前,工班长做班前安全施工教育,并做好记录。

5主管安全生产副经理组织每月两次安全检查,安保部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专职安全员天天检查。

6对查出的'问题隐患要做好文字记录,开据整改通知单,并落实到人,限期整改,整改完毕后要由安全员进行验证。上级安全部门将不定期对本项目进行安全检查。

7技术员编制技术方案、技术交底必须同时编制详细、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向操作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双方签字认可。

8现场发生的安全事故,都要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查明原因,教育大家,并落实整改措施。重大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向上级部门及地方有关部门汇报,积极配合和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

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

1.1项目经理全权负责本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及成本标算,并与甲方及监理单位、质检站等部门协商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重大事宜。

1.2项目副经理负责工程施工工期、施工安全及机械、材料、劳动力调配等。

1.3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的`施工管理、工程进度计划、生产调度、施工现场平面管理以及各专业分包的协调管理。负责工程较大技术方案和措施的编制、审核和交底,组织试验和检验资料档案等技术管理工作。

1.4预算员负责工程数据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预算、结算、合同的谈判签约工作。

1.5材料员负责施工材料、设备、机械的采购、供应和管理。

1.6质检员负责现场的人员培训,质量安全教育以及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监督等工作。

1.7、办公室负责工地人事行政管理、治安消防及文明施工等工作。

项目部负责本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及维修保养等全过程的施工管理,确保本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作业、文明施工等得以全面落实,如期完工。

严格按照公司制订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来对本项目进行管理,本项目经理部除项目经理外,项目班子重要成员还包括工程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班组长、材料员、仓管员、财务人员。

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

1、伤亡事故控制目标:杜绝死亡,避免重伤,一般事故应有控制指标。

2、安全达标目标:根据企业特色、项目特点,按实际情况制定安全达标的具体目标,如企业达到市级安全先进单位,项目达到安全创优等各种荣誉。

3、文明施工实现目标:项目根据作业条件的需要,制定文明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文明工地的'目标。

(二)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必须有正式文件和传阅记录,项目的安全管理目标必须有上级部门审批和传阅记录。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必须有红头文件和传阅记录,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必须有经过上级部门审批和项目发放记录。

(一)安全交底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四)设备(含紧急救援器材)安装、拆除验收制度(含检测、操作规程、定期保养、维修、改造报废、特种设备管理内容)。

(五)分包单位安全管理制度(针对专业类、劳务类等分包单位安全职责、权限、考核、奖罚考核)。

(六)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七)班组安全活动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八)安全检查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九)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十)安全生产奖罚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十一)工伤事故报告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十二)施工现场安全纪律制度(项目制定)。

(十三)消防管理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十四)保卫值班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十五)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项目制定)。

(十六)事故紧急救援制度(企业和项目均需制定)。

(十七)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一)企业明确各岗位[企业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安全部、技术部、工程部、机械设备部、物资部、财务部、工会等部门]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其部门职责分工,确定其安全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制必须包括: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投入,检查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实施应急预案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二)项目制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经过上级部门审批和各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

(三)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包含:项目经理、分管副经理、技术负责人、书记、安全主管、安全员、施工员、机电员、劳资员、预算成本员、材料员、保卫人员、班组长、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操作工人、分包单位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参照以上编制。

(四)责任制内容必须明确各自工作范围的安全责任和安全管理目标的分解执行,不得逾越各自管理权限。

(五)结合各自安全生产职责,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分企业和项目级),同时编制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

(六)企业定期进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项目的时限自行调整。

企业制定保障计划和落实资金,必须保留各种单据备查,项目将实际发生费用汇总报公司,现场留存单据。企业和项目填写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资金预算表和统计表,应相互对应。

(四)安全防护(劳保)用品:三宝、防护面罩、工作服、防寒防暑等。

(六)人工费: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搭拆、维修,垃圾清运等人工费用。

(七)意外伤害保险、安全技术服务费。

企业定期对各部门和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项目对全体人员分工种、分部、分项、分季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尤其危险源单独教育记录,同时要求被教育人员签名,不得伪造代签。

(一)职工劳动保护教育卡。

(二)节前节后安全教育记录。

(三)新进场工人教育记录。

(四)安全教育记录(定期月或季度)。

(五)班前安全活动、安全周讲评记录。

(六)安全员及特殊工种人员、中小型机械作业人员名册(复印件附后)。

(七)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过上级部门审批发放。其内容包含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危险源认定和预防控制措施,并对涉及人员进行组织设计安全交底。

企业或项目分包单位采购安全用品时,必须选择行业管理部门认定的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若无可自行采购;采购时提供安全用品的证明材料(质保书、合格证),将其附在安全用品采购验收资料表上。

(一)合格供应商目录(其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

(二)安全用品验收记录(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漏电开关、配电箱、限位装置、保险装置、五芯电缆、钢管、扣件、起重绳、活动房等)。

(三)安全用品采购验收资料表(每页粘贴一种物资)。

(一)合格分包方名录(企业以红头文件方式公布,项目留存)。

(二)项目分包方名录。

(三)分包方安全生产能力评价记录。

(四)项目与分包方签订的安全管理协议书。

(五)分包方的安全职责和落实情况资料。

(六)分包方开展安全活动资料。

(一)总包对分包进场安全总交底。

(二)施工过程中的分部(基础、主体、装饰等)、分项(土方、桩基、脚手架、模板、钢筋、砼、塔吊装拆、物料提升机装拆、外用电梯装拆、砌筑抹灰、墙面石材、人工拆除、防水)、工种(电工、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木工、钢筋工、砼工、瓦工)等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双方签字确认,不得伪造代签。

(三)安全设施移交表。

(四)三级动火许可证。

(五)模板、外架、塔吊、外用电梯、物料提升机拆除申请表。

(一)企业应对危险源识别、评价,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策划、建档,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含重大危险源控制清单和检查记录)。

(二)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过上级部门审批发放。其内容包含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危险源认定和预防控制措施,并对涉及人员进行组织设计安全交底。

编制应急救援计划(含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重大意外事故、火灾、中毒中暑等),内容涵盖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报告程序、处理程序、应急物资准备及设施、人员基本救治方法、事故调查处理建议等。

(一)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和评价记录表。

(一)公司和项目安全检查汇总表。

(三)安全检查日记。

(四)隐患整改通知书。

(五)安全检查罚款通知书。

(六)施工脚手架、悬挑架、提升架验收单。

(七)模板支撑系统验收单,含计算书。

(八)井架、龙门架搭设验收单。

(九)塔吊、施工升降机、落地操作平台验收单。

(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接地电阻测试、移动手持电动工具、电工巡视验收单。

(十一)施工机具验收单。

(十二)基坑支护验收表、基坑监测记录。

(十三)洞口临边验收防护记录。

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和执行安全生产自我评估。

(一)安全会议记录。

(二)安全自我评估报告。

(三)安全整改汇总和纠正措施执行回复。

(一)企业和项目由专人负责更新安全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止、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市级和上级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

(二)安全资料分类装订,统一格式,纸张采用a4页,需签字部分不得代签。

(三)重大危险源识别控制、事故紧急救援资料必须单独保管建档。

体系资料准备齐全后,汇总装订成册,项目的体系资料存放备查。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现将《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对于原已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资格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申请增加检测检验项目。

附件: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办法。

附件:

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检测检验工作,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使用,根据劳动部第7号令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北京市从事特种设备(包括电梯、自动扶梯、施工升降机、简易升降机、桥(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厂内机动车辆等)安全技术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

第三条北京市劳动局统一管理全市的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工作,负责检测检验机构的资格认证工作。

第二章认证基本条件及范围。

第四条检测检验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检测检验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

(二)检测检验机构应有完善的《质量保证手册》,并能严格执行其中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六)负责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检验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取得市劳动局核发的在有效期范围内的检验员证。

第六条检测检验机构应具备与所承担的检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国家标准、检测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制度,并能认真执行。

第七条检测检验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联系电话,有与承担的检测检验任务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第八条检测检验机构必须保证在行政、技术和财务管理上独立于特种设备的制造、销售、安装、修理(改造)和使用单位之外。

第九条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检测检验机构的检测检验范围:

(一)在用桥(门)式起重机定期安全技术检验;

(二)在用塔式起重机定期安全技术检验;

(三)在用流动式起重机定期安全技术检验;

(四)在用电梯定期安全技术检验;

(五)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桥(门)式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

(六)新购置或大修后的流动式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

(七)新购置或大修后的流动式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

(九)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

(十)受外单位委托的安全技术检验或技术鉴定;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检验。

第十条经资格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可以从事批准范围内的检测检验工作。

第三章认证审查程序。

第十一条检测检验机构应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区(县)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并签署意见后,再向市劳动局特种设备监察处提交《申请书》及规定的文件资料。

第十二条其它非劳动部门申请资格认证的检测检验机构,需经主管部门向市劳动局特种设备监察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领取《申请书》,填写上报。

第十三条特种设备监察处收到申请书和申报资料后进行初审,确定是否受理,并于30日内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四条特种设备监察处负责组织有关专家(一般不少于三人)组成审查组对同意受理的申请进行资质审查。

第十六条对审查不合格的单位允许其进行整改,并于六个月后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七条已取得检测检验资格的检测检验机构需新增项目时,应向市劳动局申请新增项目的检测检验资格,市劳动局将根据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予以受理审查并给予增项。

第十八条《认可证》的有效期为四年,检测检验机构在有效期满六个月向市劳动局申请换证审查。逾期不提出申请的检测检验机构,市劳动局在其有效期满后将注销其《认可证》。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北京市劳动局特种设备监察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认证中的有关开支费用由被审查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大家重视,餐饮行业的卫生安全问题也尤为突出,在洛阳一些饭店吃饭的时候,能够看到洛阳很多饭店都贴的有食品安全监控的文件,对于餐饮业来说,把控好餐厅卫生,才能开门迎客生意红火哦。

一、检查分为每日(每周)例行检查和随机抽查形式。

二、对餐具、布件、服务用具的卫生标准。

1、瓷器餐具:无缺口、无裂缝、无污迹、清洁完好,保持光亮;

2、银质餐具:无弯曲、无污垢、无破损、保持光亮;

3、玻璃器皿:无裂缝、无缺口、无破损、保持光亮;

4、布件:清洁完好、熨烫平整、无污迹、光亮如新;

5、服务用具:无油腻、无污迹、使用灵活、清洁完好。

三、家具的清洁标准:

1、转台:清洁、无脏痕、无油腻、转动灵活;

3、餐厅工作台,随时保持清洁,不得留置任何食品,以防止细菌传入。

四、餐厅环境(包括餐厅所属的公共区域)的卫生要求:

1、地毯、大理石地面:干净完好、无垃圾、无污迹、无破洞;

2、门窗:玻璃干净完好、窗台/门柜无浮灰、窗帘无破洞、无脏迹、无胶钩;

3、餐厅标志光亮、完好、无浮灰、无蜘蛛网;

4、灯具、空调完好有效,明亮无尘;

5、天花板、墙面:无污迹、无积灰、无蜘蛛网、无剥落;

7、餐厅内一切设备(电话机、收银机、冰柜等)完好有效、整洁;

8、餐厅空气:清新、无异味;

9、发现有苍蝇或其他昆虫的出现,立即报告,并做彻底的扑灰消毒

五、备餐间的要求:

1、备餐间里整齐有序、环境清洁(要求同餐厅楼面);

2、备餐间一切设备完好有效、整洁;

3、无隔餐的垃圾;

4、一切用具与物料整齐归档。

六、其他:

1、新进入人员健康体检分为两类:招聘时间体检和定期检查;

2、定期举办员工卫生培训,做好卫生教育工作。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

对小区(大厦)出入口进行有效控制,维护管理服务区域的正常秩序。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

职务/岗位工作内容

部门负责人负责出入口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指导、监督和检查。

安全主管/主办负责出入口安全工作的具体组织、落实、培训考核。

安全班长负责出入口安全工作的巡查及监督。

安全管理员负责出入口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

4.1 对普通来访人员的管理

4.1.1 各管理处根据各自物业的特点,在确保管理服务区域安全的情况下,可选择以下对普通来访人员的管理办法:

a.凡进入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服务区域的来访者,必须问明其来意,并与业主(用户)取得联系,经业主(用户)同意,并在《来访人员情况登记表》上登记后方可让其进入。离开时,封闭式管理服务区域需登记离去时间,半封闭式管理服务区域可根据情况不做记录。

b.对开放式管理的管理服务区域的来访者,可不登记,但安全员及控制中心必须密切注意其行为,对行迹可疑的人员,安全员要及时采取妥善的方法进行盘问、控制,确保辖区安全。

4.1.2 禁止所有推销、收废品、发广告及无明确探访对象的外来人员进入管理服务区域。制止任何人员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进入管理服务区域。

4.1.3如来访人员在业主(用户)家超时停留,出入口岗或中心应通知相关岗位核实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按《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处理。

4.1.4 管理服务区域内的所有设施、游乐场地,只为住户开放,安全员应禁止外来人员使用,避免其损坏公共设施,破坏卫生环境。

4.1.5安全员对来访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在管理中发生争执或冲突,应及时通知中心或上级协调解决,同时注意保护现场。

4.2 执行公务人员的管理

4.2.1 执行公务的执法人员因公进入管理服务区域,相应岗位的安全员应请其出示证件,予以登记,并立即通知管理处负责人,负责人接获此信息后立即致电对方单位核实身份,同时安排人员陪同前往。

4.2.2 执行公务人员对管理服务区域业主房屋进行搜查应请其出示执行部门开具的搜查证,需要查扣业主物品的应请其列出清单双方签字确认。

4.2.3 外地执法人员进入管理服务区域,除上述内容外,还必须有本市执法部门陪同及本地相应部门的证明,并需登记陪同人员的证件,予以核实后方可放行。

4.2.4 执行公务的其它部门的国家公务员进入管理服务区域也须登记,并了解公干的目的,由管理处安排人员陪同前往。

4.2.5执行公务人员因公务保密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明示公干目的时,当值安全员必须及时联系部门经理,由部门经理或其指定授权人视具体情况处理。

4.3 物资放行的管理

4.3.1物资搬运时,须到管理处或授权部门办理申请手续,申请人需按要求填写《物资搬运放行条》,写明物资名称、数量和本人资料。若非物主本人办理,需物主提供书面委托书或物主电话委托,由搬运人在《物资搬运放行条》上签名,经手人员除查验申办人的身份证外,还须与物主本人联系确认。在装修入伙期间,属施工方工具材料的可由装修负责人或申办人员办理,经手人员须查验身份证及临时出入证或业主委托书。

4.3.2经手人还须与管理处出纳员核对,追收尚未交纳的各项费用并签字认可;出纳不当班或外出时,应将尚未交纳费用的.住户及其费用清单交管理处或中心值班人员,由委托人(主办以上人员)签字认可,手续完善后方可放行。

4.3.3 由安全员核实所搬货物与申请内容是否相符。安全员负责记录、核对搬运车辆的牌号、司机身份证号或驾驶证号、姓名、单位或住址等并请其签字,手续完善后予以放行。

4.4 施工人员的管理

4.4.1 所有施工人员凭管理处签发的《人员临时出入卡》进出管理服务区域。

4.4.2 安全员在检查《人员临时出入卡》时应核对房号、相片、施工人员姓名、证件有效期及管理处公章。

4.4.3 若出入证丢失或过期,施工人员应到管理处补办证件或延期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

4.4.4 所有施工装修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装修管理责任书》的内容进行操作。如有违章,安全员有权进行制止或停水停电,需延时加班的装修须经管理处同意后方可进行。

4.4.5管理服务区域内政府配套公共设备设施施工,施工人员应在管理处办理相应手续,经部门经理或相关专业人员同意后方可施工。

4.4.6服务供方人员进入管理服务区域,需穿制服、佩带工作证方可进入。

4.5 公司内部人员的管理

4.5.1 公司员工凭工牌进入管理服务区域,应自觉服从安全员的治安管理,身份核实后,可不作登记。

4.5.2公司员工在管理服务区域内各项活动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指定的员工通道和专用电梯。

4.6 参观人员的管理

4.6.1 所有的参观人员必须经管理处同意后方可进入,同时管理处须派人陪同。

4.6.2 引导进入管理服务区域的参观人员注重礼仪,爱护环境,爱护公物。

4.6.3 劝止参观人员在管理服务区域内的高声谈论,引导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6.4 请参观人员在指定范围内活动,按指定路线行走,未经允许应阻止摄像和照相。

4.7 特殊来访人员的管理

4.7.1 认真、细致、全面的做好接待工作。

4.7.2 各岗位安全员统一佩带白手套,来访者经过岗位时致军礼。

4.7.3 注重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保持良好的军人姿态。

4.8 对推销、发广告人员的管理

4.8.1 凡推销人员、广告人员进入管理服务区域必须事先与顾客有约,并进行登记后方可进入。

4.8.2可从尊重顾客的角度,采取跟踪、尾随的方法,观察其行为,如有违规,立即进行纠正或劝其离开管理服务区域。

4.8.3 对推销、广告人员,怀疑其具有违法嫌疑时,可对其身份进行验证或向对方单位进行证实,如没有合法身份,可交派出所处理。

即请班长或主管进行协助调解,把纠纷控制在可处理范围。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

确保现场所使用的文件和资料都是现行有效的,防止误用失效或作废的文件和资料。

适用于质量体系所形成的文件和资料。

3.1行政部是文件和资料的归口管理部门。

3.2各部门(管理处)负责本部门(管理处)所使用文件和资料的管理。

4.1文件和资料的分类

4.1.1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质量记录)

4.1.2外来文件(国家有关物业管理行业的法规、条例、通知、来往单位文件等)

4.1.3其它资料(业主档案资料、书刊、声像类、专业性资料等)

4.2文件和资料的编号

按《文件和资料的编号规则》执行。

4.3文件和资料的受控状态

4.3.1质量手册分为受控和非受控两种,受控文件和资料在第一页加盖'受控文件'印章,注明受控号,非受控文件一般只进行编号。

4.3.2质量体系文件均为受控文件,加盖'受控文件'印章。

4.3.3质量记录除原版文件应加盖受控章留存外,其它现场使用的可不盖受控章。

4.4文件和资料的`编写、审批

质量体系文件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部门编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或物业管理公司经理审批;作业文件由主管领导组织改编、编写,管理者代表或物业管理公司经理审批。

4.5文件和资料的发布

4.5.1受控文件发放由行政部确定分发部门和数量,领用人在《文件和资料领用签收表》上签名,领取注有受控号和加盖'受控文件'印章的文件和资料。

4.5.2使用部门受控文件如有丢失,可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和理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后,重新发放,注明丢失的原因;破损的以旧换新。

4.6文件和资料的更改

4.6.1文件和资料更改时,由提出部门人员填写《文件和资料更改申请单》,审核批准由原审批人进行,当原审批人不在职时可由接替其岗位的人员审批。文件资料的更改,增删在《文件和资料更改申请单编号与摘要登记表》中要有记载汇总。

4.6.2文件和资料更改审批通过后,由行政部实施,资料管理员按《文件和资料领用签收表》的名单,到领用了需改文件的人员处更改。手写更改文件和资料在更改处签上更改人姓名、日期及更改状态方才有效;若发放换页、换版后的新文件,应同时收回作废的旧文件和资料,并留下记录。

4.7文件和资料的管理

4.7.1文件和资料经编、审、批签名后,原件交管理者代表归档,列入《质量文件清单》受控。

4.7.2各部门保管的文件和资料要求建立《质量文件清单》受控。

4.7.3借阅文件和资料(原件一律不能外借)时,登记在《借阅登记簿》上,按规定的时间归还。

4.7.4其它文件资料的管理参见《文书、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4.8文件和资料的换版与作废

4.8.1文件和资料每版更改不超过五次,修改次数号用'正'字的笔划数表示,'一'表示第一次更改,'t'表示二次更改……'正'表示第五次更改,若1次更改内容较多也可换版。版本号用a、b、c……表示,a表示第1版,以此类推。

4.8.2作废的文件和资料由行政部按《文件和资料领用签收表》及时收回并记录,立即盖上'作废'印章,统一销毁。为积累知识或涉及法律需要的作废文件和资料,在第一页上盖上'保留资料'印章方可留用。

5.1 《文件和资料的编号规则》

5.2 《文书、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6.1《文件和资料领用签收表》

6.2《文件和资料更改申请表》

6.3《质量文件清单》

6.4《借阅登记簿》

6.5《文件和资料更改申请单编号与摘要登记表》

建立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

2、全体干部职工应爱护用水器具,禁止野蛮使用损坏器具。

3、用水时尽量开小用水水量,缩短用水时间,杜绝“水长流和水白流”的严重浪费现象。

4、人人应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特别是打开水龙头无水时,更应随手关闭,切勿只开不关。

5、卫生间用水在保持冲洗干净的前提下,合理调节冲洗水量。

6、基建施工取水,尽可能使用回收水。绿化用水一律使用滴灌。

7、各部室严格按照用水量考核,发现超标及时寻找原因,并解决问题。

8、单位内部经常开展节约用水宣传与教育工作,利用会议、张贴宣传画等形式进行宣传。

9、办公室对各用水部室主要耗水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渗漏点并修理。发现人为因素导致水资源浪费时,应及时进行制止。

10、对节约用水提出合理方案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在节水工作中有重大过失,造成单位经济损失者进行处罚。

景区安全管理制度建立

谈这个问题是现实中很多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并不是现阶段产生的。

中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是有历史源头,经济学中有“路径依赖”理论,是指制度变迁过程中现在很多事情是历史发展形成的,每一步政策及方法对后来的管理都是有影响的。

建国以后风景名胜区更多的是搞外宾接待。从正式的风景名胜区成立那一天开始,当时的很多问题都还影响着现在的管理情况。从1979年国家召开了最高层有关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会议。在当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进行研究,做到保护风景名胜区。1982年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公布了第一批4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以后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那个时候的制度建设,提出的这个概念,给人一种大胆、超前和有远见的理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以后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管理制度初步形成的阶段。1982年——1994年,1994年建设布发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的绿皮书,对风景名胜区做了一个评估。建立了一个三级结构,遍布全国,占国土面积的1%。这个期间发布了法规及法规实施办法等,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组织的多样化也是令人吃惊的。

我国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中,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不管哪一个风景区,似乎都经历一个统一管理的过程。如峨眉山,从一个问题风景名胜区发展到比较先进的风景名胜区,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个统一管理过程。统一管理是风景名胜区内在的基本规律。

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职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规划管理职能;另一类是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政府职能的管理,政府管理职能关键在于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能力的大小,执法能力的大小决定了风景名胜区管理能力的大小。风景名胜区与上级领导的共识很重要。

管理机构的变迁也是很突出的一个方面。

这个时期有三个遗留的问题:

一是风景名胜区名义的范围与实际的范围,以及风景名胜区的所有权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惑的问题。从国家公园的情况来看,土地属性的转变是重要的方面。黄石国家公园成立以后的十八个月内没有新的国家公园成立,当时也是争论十分激烈的。但以后的发展就十分顺利的。

我国是一开始成立了很多家,有很多问题当时并没有解决。但遗留的问题比较多。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创立看似简单,当时回避了某些基本的问题,如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在相关的法律条规中也没有明确解决。这成为以后部门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景区内原居民问题;另一个就是部门之间,如建设部与林业局之间的协调的分岐。

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建立的理念是吸收了国家公园的某些合理的成份。但又不完全是国家公园的理念,存在着有多头领导的问题。现在是各部门“拿法打架、拿法争权”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二是风景名胜区靠门票自我支持的问题。国外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中国没有走这一条道路。自然形成了靠山养山的思路。一种看法就是当时财政资金缺乏,这可能也是历史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他的各种说法。这种做法不能够说是不对的,但也不完全是非常好的。这也是后来的企业化、风景名胜区经营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是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的问题。比如说风景名胜区成立一级政府的问题,在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就有这个说法,但这与组织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也引起了更大的问题。

现在是很多问题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反而影响到今后的工作。与权限的划分不规范与不够合理是有关系的。

总而言之,将风景名胜事业与现实条件可能性相结合是风景名胜区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正如像其他事业发展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回避了许多必须面对的法律问题,为以后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

(二)风景名胜区企业化热的阶段

九十年代旅游业发展很快,旅游收入增加了导致了许多风景名胜区成为许多高额剩余价值产生地。2001年,有22个省市区将风景名胜区列为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方面。

国家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

在国家转型期间,盈利与非盈利事业之间处于两种不同的状况,非盈利部门在转型期中处于被岐视的地位。

二、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建设性破坏的问题。

这是当前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十几年来,风景名胜区对旅游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很大,景区内的安全、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给中外来访者留下很多很好的印象,但这些进步并不能够掩盖目前开发建设破坏的现实,风景名胜资源,特别是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曲解与破坏。

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特别是世界遗产保护最核心的评价指标。

有两类破坏现实。一类是经济开发型建设破坏。许多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受到这个方面的破坏。近年来,又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受到小水电开发热的影响,如四川省的木格措湖的水电建设、云南三江风景名胜区内的怒江上建立13级水电站的建设项目受到国内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曾经也有一段经历、192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国家动力法》,鼓励在联邦的土地上修建水电站。当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社会上生态环境组织意识到这一立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向国会进行建议,1921年国会接受了建议,通过了国家动力法修正案,规定不允许在国家公园内建立小电站,若要建立水电站、必须得到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批准。我们现在负责保护的法律法规总是受到打压,总会出现这个方面或者那个方面的'问题。

另一类建设性破坏是旅游开发的错位与破坏。错位开发是把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定位于一般的国有资产,实际上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人工化与商业化现实的问题。

二是风景名胜区公益性减弱的问题。

表现在门票上升的幅度十分大,不管是相对还是绝对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门票在世界上是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了,可以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了。另外我国的一些制度也逼迫风景名胜区增加门票上涨的浮度。如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被纳入风景名胜区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上市风景名胜区在其公报中指出“在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企业对门票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这在无形中促进了上市了风景名胜区门票的上涨。

公益性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坚持到什么样的程度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的。有些景区已经成为地方盈利大户了,大量盈利的存在,导致改革围绕着如何盈利来进行,容易出现不管出于什么名义,把这种盈余用于其他方面,“取之公众,用于公众”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使得取之于公众的资金被少数企业所利用。

三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风景名胜区所在社区的关系不协调。

由于历史及少数错位开发问题的存在,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开发所得到的补偿很低、社区内的居民在风景名胜区开发中决策权比较少的问题。

错位开发表现在决策者认识陕隘,“直接取材”是不可取的。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功能更应该表现在对社区与周边社区的辐射方面。如有的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中出现国家、社区居民得益较少,很多经济利益被利益集团所拿走,如江西省庐山五老峰的索道建设问题。

四是风景名胜区内的管理制度的效率不高、成本较高的问题。

这也使风景名胜区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提高,限制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

三、风景名胜区企业化经营的一些想法

风景名胜区问题是比较复杂,如企业化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找不到一个很简单的答案。

景区企业化的表现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景区的上市经营。从1996从1997年开始的。从原来的管委员所属的经营公司,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上市。

二是陕西模式。1999年开始的。将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权进一步属地化,由省政府派出管理机构替代建设厅的管理机构;第二步是组建省级经营管理公司;三步是门票收入纳入经营企业的利润当中去。

三是经营权转让模式。2001年2月从四川旅游局搞出让出让风景名胜区整体经营权的情况。从这些经营权转让合同(根据调研材料)的分析起来可总结如下。转让的经营权都是风景名胜区的总体经营权;二是转让的期限比较长,都在五十年左右;三是一般都特别注意出让方帮助解决纠纷,以利于受让方的经营活动;四是受让方还包括处置出让方转让的资产,可以转让给第三方经营。

风景名胜区企业化经营的总结与看法:

从案例的研究中来看,缺乏保护资金的问题是风景名胜区叫得最厉害的问题,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也是再谈缺钱的。缺钱不是景区上市或将风景名胜区交与省级公司经营的原因,上市的往往是管理水平高的、门票收入好的一些风景名胜区。

企业化经营往往带有更多的利益再分配的特征。一方面是加强现阶段的增加盈利的特征;另一方面是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获取利益而特别专注如此。

经营权转让往往发生在缺乏钱的地方,同时,这些地方也还缺乏相关的管理能力。问题在于开发方式上,如对于财政困难目前又缺乏政策支持的新兴的风景名胜区,有些公司承包景区以后,在短时间内改善了基础设施往往只是发生在那些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引进企业并不能够改变基础设施的现状。对于开发商而方,他们对于人工建设景区,如度假村开发有更多的偏好。经营权转让的确是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案例:某风景名胜区的谈判活动中,某开发商是看中其中的一块地皮搞房地产(别墅)建设;地方政府是为了发展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说规划没有做好,目前不能够搞开发建设。三家的角力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到底哪一个方案是好的,这都需要我们研究、做出合理的安排。

总的来说,在落后地区缺乏钱的情况下,做出怎样的制度安排是需要认真进一步研究和考虑的。

国家风景名胜区不能够简单套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念。现在很多人想当然把风景名胜区混同于经济开发区,把遗产资源看作是普通的国有资源。但是动区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忽略了风景名胜区公益性的属性。

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特殊使命。对资源特殊性的理解,依赖于生态完整性的风景名胜资源是一种保护资源而不是开发资源。这种利用必须归属于保护第一的原则之下。

第二个区别是风景名胜区是公益性,一般的国有企业是盈利性的。国有企业是排他性的使用国有资产;国有风景名胜区的使用是非排他性的使用,直接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的管理体制与管理目标。保护与公益的核心目标决定了国家公园的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公园立法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是非盈利性的。

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反问都可以得出在当前的情况下,都没有理由把风景名胜区交给企业经营(参见《硬绿》这本书)。

特殊的使命决定了特殊的制度安排。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经验的总结,国家公园的使命决定了管理的法规与制度的建设。而我国却是相反的措施,却是方法决定了目的。

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也面临着权源不够的问题。涉及到更基本的问题就是:行政执法的问题。公法的原则就是“法未允许则不可为之”,而民法的原则就是“法不禁止则可为之”。这里面就涉及到行政许可的问题。依法行政可不完全是违法的问题,这涉及到法律是否规定你可以做的问题。

对企业热的总结:

一是企业化热不是九十年代才发生的现象,而是很早就存在着的。只是这种整体经营转让只是利益的再分配。

二是企业化的实践是长期是久远的。企业化的实践可能为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经验,这是值得总结的。企业化的盈利化目标是不可取的。尽管企业化是不可避免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四、中国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一)现行的管理制度已经不符合实践的要求。

三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如行政性执法活动、提供公共物品和管理景区经营活动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有效性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结论: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定制度基本上规定了其公益、统一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原则。

(二)为什么主管部门与专家群众及景区管理部门无法阻挡景区开发建设中无法控制的局面。

在自然文化遗产品位下降的背后必须有利益集团在剥夺属于人民大众的利益。我们是否要坚持资源保护第一的理念、是否坚持要向国家公园管理方向发展的道路。目前最有害的是对于某些问题“模陵两可,指鹿为马”的态度。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央在制度的安排中有许多机会主义的成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的矛盾在层层的积压之下,层层转移,才导致了最后的这种现状。如果算真正坚持就是胜利的话,我们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解决这个困难的问题。

有几个共识必须是要达到:

一是必须明确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特殊地位。

二是必须坚持与国家公园一致的使命。目前没有完全引用国家公园制度是没有什么指责,况且国家公园自身也在发生变化中,相信中国在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中也可以创立自己的理论。在一个基本理念下搞多种创新是比较合适的。

三是必须让社区人民分享受益。明确经济功能不能够理解为孤岛建设。

四是必须宽严相济,必须多样化。形成不同层次资历的需求。功能定位是其他制度的出发点。

五是立法方面。

六是改变政出部门的情况,应该有更高的层次来解决来这个问题。

七是社会监督的问题。搞好社会监督也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础。

在旅游景区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指导思想,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努力消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积极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成为景区管理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能否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本景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发生意外事件后能否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并做好善后处理,是对景区管理者综合能力的重大考验。

一、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许多矿难发生、制造工厂及娱乐场所发生火灾、景区范围内的交通堵塞、客人拥挤践踏等事件屡有发生,这里面除了经济利益的因素作祟之外,还有就是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事后没有及时启动应急机制,不仅给企业本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社会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

就旅游景区而言,包括策划宣传、市场营销、资源开发、服务质量、成本核算等等,任何一方面做不好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各项工作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而安全管理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一些旅游景区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平时的督导工作也流于形式,或者消极应付上级检查,更有甚者将意外事故视为忌讳避而不谈,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每年国家的安检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一起都会组织相关人员对景区进行安全检查,查看景区是否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要求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实际上,面对不可控制的天灾人祸,景区可以启动应急预案和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游客及员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加强日常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了意外事故,也可以将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减小到最低限度。

因此,无论是国家对旅游-行业的要求出发,还是从景区自身管理的角度考虑,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责任承担

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毫无疑问景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承担者。但在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负责呢?并不是第一责任者什么事都要去做,也不是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大事,而不做自己所认为的小事。

通常来说,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者除了明确自己的职责之外,主要是结合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实行分工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安全责任制,要求各级责任人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明确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的要追究其责任。各层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各岗位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清楚自己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与责任,要求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若因失职渎职而造成事故,而且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三、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对象与识别

所谓安全管理的对象就是指各种潜在危险的因素,只要把危险因素管住,使之不能转化为事故,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旅游景区而言,要预防潜在危机的发生,必须从源头进行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并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一般而言,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对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引导和约束景区内游客的游览行为,防止其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例如不顾各种安全警示,跨越安全栏、随意攀爬、接近危险水源;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不按照规定的操作执行等;不在指定的吸烟区域吸烟,或在禁火的景区乱丢烟头等。

2、 要求旅游设施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防止违章作业导致事故。例如因操作不当导致漂流船翻沉、客运索道停止运行、游艺机械造成人员受伤等事故。

3、 要求景区员工按照既定的标准和流程操作,避免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产生不安全行为。例如在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等过程中,造成客人烫伤、食物中毒或物品过期等事故。

4、 搞好景区范围内的治安保卫工作,防止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发生,避免造成游客的人身伤害或财物损失,及时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依法打击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殴打辱骂游客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等。

5、 景区内如有建设或维修施工的,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对游客造成伤害。

6、 做好景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各种车辆以及停车场的安全管制工作,特别是在旅游旺季、高峰期尤为重要。

7、 做好景区内各种游乐场所、游览道路、游客休息停留场所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或减少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8、 做好员工工作或生活场所的安全管理与教育,如不得私拉电线、私用电炉,注意交通安全等。

9、 做好如台风、洪水,以及山体塌方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报或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景区或游客的生命财产损失。

10、 做好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如攀岩、冲浪、骑马、拓展、蹦极、速降等。

11、 其他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与环境。

在明确了各种安全管理对象之后,关键就在于对危险因素的识别。识别危险是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如果不知道有什么危险,就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没有防范,事故就难免要发生。景区应对已判定或已识别的危险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进行标识提醒游客注意;对于相对复杂的安全管理对象,应制定内容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提示手册。

四、景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安全管理结果,一些旅游景区的领导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虽然经常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却很少落实到行动中,或者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应付上级检查。

2、 没有发挥领导作用。任何管理离开领导的重视都是空话,由于管理者忙于事务性工作,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坐下来学习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认真监管安全方面的问题,可能只是简单交由下级处理,从而造成安全管理执行力逐级向下减弱。久而久之,安全问题积少成多,各种隐患不能及时消除,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

3、 将抓营销、搞经营视为第一要务,没有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当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效益优先,安全第二”的做法,牺牲安全管理成本而取得短期的经营效益。

4、 存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思想,没有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忽视了安全管理要防患于未然,不去想办法做好预防措施,而是存在侥幸心理,当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消除,最后发展成事故时,又会寻找借口埋怨安全管理环境不好,或者不计血本去用暂时取得的经济成果来弥补安全的漏洞。

五、旅游景区如何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景区的安全管理要真正体现“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而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或尽可能减小因安全事故发生而造成的损失。如何有效做好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管理是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工作面比较大,任务琐碎而繁重,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安全管理提供组织上的保障。一般而言,由景区总经理或主要分管领导担任组织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部门主要管理者为组织机构成员,实现分级管理,特种旅游或特殊岗位需要配备专业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明确组织机构各成员的职权与责任,以此来组织、督导和推动景区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使景区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三随” (随机、随意、随便)处理,有必要通过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来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各种安全行为,建立和维护安全管理秩序,做到事事有人做,件件有落实。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应注意:必须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各项制度之间要衔接配套、要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文字简练便于记忆等,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

第三、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培训。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现场示范、操作训练、经验分享等方式,不仅要让员工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做错了要受到什么处罚,更要让员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好了有什么好处,做错了对自己有什么危害等,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增强安全管理责任感,避免消极态度和抵触情绪。同时,通过培训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增强识别危险与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的能力,避免因忽视安全或无知而产生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而导致的事故。

二是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为提高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与保护措施,遵守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其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以及发生事故时能正确应变,懂得基本的自救方法,从而更好地保障其安全。例如:如实详细地告知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防范措施,个人防护和救生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游乐活动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措施等。

第四、落实安全督导检查工作。通过岗位日常自检、管理人员日常巡查、定期综合检查、各项专门检查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景区安全现状,发现事故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将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根据安全管理的对象,旅游景区的安全检查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查物的状况是否安全,例如景区内旅游设备设施、安全设施、游乐场所以及游览环境是否安全,安全标志和救生用具是否齐备、完好等;二是检查人的行为是否安全,例如是否有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安全制度的行为等;三是检查安全管理是否完善,例如是否设置了合理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是否配备了充足的安全器材等。相关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情况,必要时根据有关规定对违反安全制度者给予批评,严重者依照制度给予处分。

第五、制定应急预案文件体系。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严重事件或重大的灾害风险等紧急情况,进行重点控制和防范,并制定专项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其他一般危险源则进行日常安全管理控制。如制定发生火灾、山体滑坡或落石、交通意外、游乐项目、人群聚集场所、公共卫生等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预案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成员职责、报告程序、启动机制、善后工作及事后总结与汇报等内容。景区管理者应根据预案,适时地进行应急救援演练,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迅速按照预案实施救援。

第六、健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景区范围内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事件或灾害时,景区负责人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事先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防范措施未落实、责任人未受到处理,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做好事故发生现场的保护工作,配合事故调查,以及善后处理和事故赔偿等工作,以便维护旅游景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是旅游景区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维护景区正常经营管理的有力保障。管理者应将安全管理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予以足够重视,努力营造人人要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的企业安全管理氛围。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

通过对进货检验的控制,防止未经验证及不合格的物资投入使用,以确保公司提供服务的质量。

对所采购物资的入库验证。

由提出申请的部门主管负责验收,或由行政部人员验收,行政部主管负责监督。

4.1依据审批后的《采购申请单》或《采购计划》对所采购回的物资进行入库检验。

4.2批量采购回的物品数量少于10个全检,11-50抽检10个,51-100抽15个,101-200抽20个,200个以上抽检10%,500件以上抽检5%。

4.3验证根据情况可采用核对数量、外观检查、样板核对和合格证检查等方式进行。对涉及安全性能的产品如电器类、水暖器材、消防用具类、化工原料必须要有合格证;对小五金类、绝缘材料类、标准件类和其他杂项类应核对规格、型号和数量与采购文件是否一致,外观和包装有无破损等。

4.4验证合格由验证人在《材料入库验收单》上进行记录,对验收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服务的控制程序》执行。

4.5对急需使用的来不及检验的物品,由行政部主管或管理处主任或其授权人员签名后,可予以紧急放行。放行部分要由库管员注明数量、批号,并要有明确标识,以便一但发现问题时可以返回。没有放行的部分按常规进行检验。

4.1对外协加工及制作的产品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方使用,并将检验结果作出记录。

4.2对外购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进行检验,并作出记录,对4.6、4.7条款,产品的验收是以相关的要求进行(如制作图样、书面要求、说明书、采购协等)

4.3对分供方提供服务项目、工程项目的`初始验证。

4.3.1当分供方提供服务时,根据双方协议内容及对其提供的条件及资料进行验证(如配备设备、人员素质、工程材料等),此验证是指服务/工程项目开始前进场的条件的验证。

4.3.2若分供方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阶段性时,则对每一阶段开始前进行验证,以确保各阶段的有效衔接。

4.3.3若对验证符合要求时,才能通知对方开始服务/工程项目。

4.3.4若对验证方不合要求时,应通知对方不能开工,直至满足条件为止。

4.4对所有以上的检验作出记录并保存。

5.1 《不合格品/服务的控制程序》

6.1 《采购申请单》

6.2 《材料入库验收单》

6.3 《采购计划》

6.4 《材料入库验收单》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

通过分析不合格产生和潜在的原因,制订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消除造成实际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

适用于日常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服务质量不合格、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和第三方审核机构中提出的不合格的处理。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重大服务质量问题和管理评审中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和验证。

3.2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本部门对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问题制定方案并监督实施,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和验证。行政部对各部门制定和实施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要进行监督和检查。

4.1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提出。

4.1.1针对以下情况应考虑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1.1.1出现重大的服务不合格见《不合格品/服务控制程序》;。

4.1.1.2日常服务过程中重复出现的相似特性的不合格;。

4.1.1.3征询、调查、检查中发现的重复出现或影响恶劣的服务过程的不合格;。

4.1.1.4用户提出的不合格见《处理客户投诉的工作流程》;。

4.1.1.5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或第三方机构审核中提出的不合格;。

4.1.1.7发现的潜在不合格。

4.1.2各部门人员均可根据上述情况提出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问题。

4.2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应用。

4.2.1各部门之间依据4.1.1条款的内容随时都可以书面形式签发《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对提出的不合格项,应在报告中进行描述。

4.2.2《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的'签发。

4.2.2.1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不合格由管理者代表签发《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4.2.2.2内部质量审核中的不合格由内审员签发《内审不合格报告》。

4.2.2.3服务过程中的不合格或用户提出的不合格属部门行政权限范围以内能解决的,由责任部门主管或分管领导签发《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超越责任部门权限以外或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应提交管理者代表签发《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4.2.2.4第三方机构审核中提出的不合格由该机构审核员签发《不合格报告》。

4.2.2.5征询、调查和检查活动中发现的不合格,由该项活动的负责人签发《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4.2.3纠正措施。

4.2.3.1实施的责任部门,应对报告中提出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查明发生不合格的原因,提出防止问题再发生具体措施和完成期限,填写在《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的相关栏目。

4.2.3.2由部门主管提出的纠正措施方案或重大的质量问题和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不合格制定的纠正措施方案应报经理审批后实施。

4.2.4预防措施。

4.2.4.1各部门根据公司内部或外部的消息,如对服务过程有影响的信息及反馈信息(如审核结果、服务报告、用户意见调查、投诉记录等)分析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人员填写《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4.2.4.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预防措施的监督实施和验证,具体监督验证工作由行政部实施。如预防措施实施有效,应纳入质量体系文件。

4.2.5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签发人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验证,以确定其是否执行和有效。当有客观证据证实纠正或预防措施已经完成并且是有效的,《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即予以关闭;若纠正和预防措施尚未完成或没有实际效果,签发人应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重新制定措施,确定完成日期。

4.3《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由发出部门和行政部各保存一份。必要时管理者代表可保留一份。

4.4当纠正和预防措施引起质量体系文件更改时,则由各相关部门将更改内容纳入相应的体系文件中,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要求审批后实施。

5.1《不合格品/服务控制程序》。

5.2《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

5.3《处理客户投诉的工作流程》。

6.1《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6.2《内审不合格报告》。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

确保物业公司选择的分供方能提供满足合同要求的物资和服务。

适用于相关部门采购物资时,对物资供应商(即分供方)和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分承包方的选择。

3.1行政部组织对分供方和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分承包方进行资格审查、质量审查和档案的建立及管理。

3.2物业管理公司经理负责批准确定合格分供方与分承包方名单,并由经理或其指定人员签署采购或分包合同。

4.1物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审

4.1.1供应商的资格要求:

a)必须有合格的营业执照,

b)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

c)供应的物资必须能保证符合所需物资的型号、规格、质量要求等。

4.1.2各部门(管理处)应拟出符合上述要求的若干家供应商,对其评审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a)供应商的资质,信誉情况,

b)供应商的品牌,

c)产品样品的评审,

d)对比类似产品使用的历史情况,

e)对比类似产品的.试验结果,

f)供应商售后服务状况等。

4.1.1行政部对评审结果进行记录,并将两个以上入选的供应商评审记录报物业管理公司经理确认批准,形成《分供方评审表》。

4.1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包括外协加工及制作)分承包方的选择和评审

4.2.1分承包方的资格要求

a)有合格的营业执照,

b)提供的服务能满足本公司管理和质量要求,

c)在达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价格适宜。

4.2.2行政部拟定出符合上述要求的若干家分承包方,会同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其进行初审,内容包括:

a)分承包方的资质,信誉情况,

b)分承包方的质量保证体系资料(如有),

c)分承包方的技术力量、人员素质。

d)价格,

e)有无服务方面的承诺等。

4.2.3行政部对评审结果进行记录,入选的分承包方评审记录由管理者代表确认以后,报物业管理公司经理批准。

4.2.4所有经评估合格的供应方都应列入《合格分供方一览表》中,该名单由物业管理公司经理批准。

4.2.5工程发包由物业管理公司经理负责,应注意:

a)工程发包应严格按照投标或定向议标程序和相关规定进行,

b)对方提供的业绩及荣誉资料必须进行验证考查作出评审,

c)建安工程合同除应有明确的工程范围、工期、质量标准、竣工时间外,还必须明确取费等级、材料设备供应责任、工程造价核定及拨款结算的规定等。

a)由相关部门起草合同的文本,按《采购与分包合同、协议签定程序的有关规定》核准。

4.1对分供方的询价控制参见《工程发包、采购、外协加工的询价制度》

4.2合格分供方的年度复审

4.4.1物业管理公司经理每年12月组织对合格供应商和合同期在1年以上的合格分承包方进行一次年度复审,审核内容包括:

a)过去一年分供方的业绩,

b)过去一年供应的物资质量状况/分承包服务的质量管理状况,

c)各部门对相关分供方工作的检查和评定记录,

d)本公司于其在以往的采购活动中未发现过严重质量问题纠纷。

(注:提供一次性服务的分供方无需进行该项目复审)

4.4.2凡在评审中确定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的分承包方,经物业管理公司经理批准,以下列方式处理:

a)取消其合格分供方资格,

b)要求其限期整改,对未能在限期内改进的,终止承包合同,取消其合格分承包方资格。

4.4.3行政部建立合格分供方档案,并将《合格分供方一览表》按受控文件的方式发放到管理者代表和相关部门。合格分供方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分供方提供初审时的资料,

b)供应商的产品介绍或说明/分承包方年度复审记录,

c)分供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5.1《工程发包、采购、外协加工的询价制度》

5.1《采购与分包合同、协议签定程序的有关规定》

6.1《分供方评审表》

6.2《合格分供方一览表》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

确保服务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及体系运作和服务过程中的不合格项(不合格服务)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对公司各部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和不合格项的控制。

3.1各部门主管(管理处主任)或库管员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评审、标识和处置。

3.2各部门负责人对本管辖区提供服务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进行确认、处理。

4.1不合格产品的控制

4.1.1部门主管或管理处主任对服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评审后,进行记录和处置;库管员对采购物资验证出的不合格产品评审后,进行记录、标识、隔离,由采购人员确认后进行退货或更换,或按4.1.2进行处理。

4.1.2对使用过程中或采购回的不合格产品的处置应由使用部门先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然后经部门主管或管理处主任批准后作出以下处理:

4.1.2.1降级使用于对服务影响无关部分;

4.1.2.2退货;

4.1.2.3报废。

4.2不合格服务的控制

4.2.1对服务过程质量影响不大或用户感觉不明显的不合格服务,各相关部门应在当日内作出处理并做好记录。

4.2.2根据服务工作的检查记录,若有不符合要求或不合格的地方,主管部门应提出处理意见,可填报《不合格项整改通知》,由相关的人员执行,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该服务工作进行复检。

4.2.3因质量体系运作或因工作失误造成的使用户严重不满的服务,由部门负责人或与机关部门评审确认后,填写《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并负责组织人员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在规定时限内给予处理,若在近期内无法解决的,则要制定纠正计划。

4.2.4因客观环境条件(如天气、交通、市政等)的影响和制约所造成的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可事先与用户协调,经用户同意后,再约定时间进行处理。

4.2.5返工或返修后的服务项目应按相应的检验程序重新验证并做记录。

5.1《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1《不合格品处理报告》

6.2《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报告》

6.3《不合格项整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