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发展对象二战思想汇报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用5篇)

时间:2023-10-08 22:30:11 作者:GZ才子 发展对象二战思想汇报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影响,欧盟的建立,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特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西欧、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二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难点】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学生预习,思考问题:二战后,百废待兴的西欧是怎样医治战争的创伤的?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呢?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教师过渡: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的领导人主张建立一个密切合作的联盟。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就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关于共同体的条约,你知道有哪些条约吗?学生: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组织学生讨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对欧洲有何影响?在此基础上又组成了什么组织?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欧洲历史上战火不断,各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矛盾重重。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扩大,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见,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欧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现在,欧盟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发展研究起源于第二次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在原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范围内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政治理念的格局。面对新的局势,西方国家感到必须对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认识这些国家并对自身可能受到的挑战进行预测.这种学术努力产生了体系庞大的发展理论。当中国也加入了高速发展国家的行列中时,对发展理论演变的过程和历史的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发展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主流中静态和人类学偏好的一种挑战,它试图在新的基础上对“经典理论”进行重构。其学术努力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展”成为了社会科学家们研究的主要项目。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趋向,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各种复杂的国情对西方传统的社会变化和转型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学者们将第三世界的变化纳入到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去。所以也可以说,发展理论只是人们意识到第三世界的发展是与西方“原生型”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同质的特点时才开始产生的。反过来,这种研究尽管是相对发达国家的不发达国家存在的不发达问题而产生的,它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对普遍发展规律的'研究,并取代了原本以欧洲为主体的发展思维方式。

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的起源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变化使社会的决策者面临着一项紧迫的任务,那就是寻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途径。所以发展战略通常包含着一位行动者-政府或国家。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的这种密切关系,是因为发展问题通常被视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问题,这就使发展理论总具有为决策者提供建议的倾向,而初期的发展理论往往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即不发达社会的条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而必须加以改变。改变的原动力只能由政府或类似的机构提供,于是,纯粹的理论与战略之间的联系就很难分开了。

一,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以工业为主导

初期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领域.并形成了若干不同的派别。第一派即所谓资本积累与工业化发展理论,这派理论至今仍有强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不断地资本积累和投入并由此导致的工业化是推动落后国家发展的关键。由于其理论影响大,时间跨度长,其基本学说已为广大学者所熟知。比如强调在收入,积蓄,投资与产出之间保持平衡以达到稳步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哈罗德-多马模式,该模式假定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作生产性投资。他们在采取了凯恩斯投资--储蓄分析法后,得出了如下基本公式gw=s/c;其中s为储蓄率,c为资本产出比率,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由于储蓄比例与资本产出率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率,因此可用增加投资等方法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了维持某地一时期的充分就业,必须通过扩大投资来增加有效需求,然而在一个时期足以维持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将不足以保持下一时期的充分就业。因为前一阶段由投资而形成的生产力,在下一阶段将提供更多的产出。为了维持充分就业,不导致有效需求的减少,就必须再投资以增加有效需求。由此,投资年年扩大,而产出日益增加。显而易见,物质资本形成的快慢,是束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这派学者强调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因而又被称为“唯资本论”。他们认为,由于物资资本的匮乏,发展中国家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恶性循环,以致国民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陷井”而不能自拔。为此必须在投资努力上作出“大推进”,以求得“平衡增长”。此种理论曾被广泛运用,很多学者均认为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w.a.刘易斯在1995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理论》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他提出了两个模式,其一阐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其二阐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决定问题。而罗斯托则提出“起飞”的概念,并认为这一阶段的持速时间大约为三年左右,过了这一阶段,受援国家就不再需要外援了。

然而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许多学者开始了实证调查,结果产生了所谓的两缺口模式。该模式由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及其助手率先提出,主要内容是,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表现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恒等式:

[1][2][3][4]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奇迹深层探究

文/刘志文

摘要:在20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时间里,日本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说,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探究

对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长期以来,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学者,基本上认同如下观点:(1)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美国对日本的扶植;(3)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这些虽然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据此很容易让人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经济腾飞是凭借其超凡的能力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发展起来的。仔细考量后,笔者却认为战后日本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基础之上的,即与二战时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掠夺分不开的。

依日本政府的记录,日本在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军费,总计高达7559亿日元(约为现在的170万亿日元以上)。如此庞大军费的大部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来支付,并未损耗自己的国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广泛应用。

翻开那段尘封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满元”、于张家口设立“蒙疆银行”,发行“蒙疆券”、于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于上海设立“中央储备银行”……日本还大量伪造中华民国“法币”,保守估算日本制造的假“法币”总额约40亿元,而1937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还不足15亿元。另外,日本官方还用鸦片等毒品掠夺中国财富,单单是“蒙疆银行”,到战争结束前,毒品收益就超过4亿日元。

1945年投降前,日本的`掠夺越发疯狂。大量的金块、钻石等珍宝被空运回日本。即使在临近投降的1945年8月12日,日军仍然将其控制的正金银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金块运上日军驱逐舰,而在9月底,冈村宁次总司令官仅仅将3吨金块交给中国政府。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甚至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仍以专机运送了大量的银行券到台湾,用于支付在台湾的日本官员薪水。截至日本投降的间里,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由于日军的暴行极为突出,所以日本的经济掠夺反而被忽略了。

二战后期,盟军虽然对日本一些重要工业城市和设施进行了轰炸,破坏也算严重,但日本工业的大部分都得以保存下来,并没有被夷为平地或化为焦土,与盟军对德国的攻击相比,对日本的攻击可说是“微不足道”。

因此,就整个战争而言,日本的财富(他们自己称“国富”)有了惊人的增长。193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同期的中国,而日本1944年国民生产总值却高达175亿美元,7年战争间实现了和平时期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经济增长。

数字精确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战后日本精确统计了其本土的经济损失,损失的每一座工厂、每一栋民房,甚至每一幅字画都做了精确统计。结果,日本“一般国富”损失额是巨大的,但是还远不能跟中国等受侵略国家的损失相比。

从总体上折算起来,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还是大赚了一笔。所以说日本战后绝不是什么白手起家,其经济腾飞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中学)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war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坦克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