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我们仨读书心得(优质15篇)

时间:2023-12-28 18:28:03 作者:LZ文人

读书心得是通过对一本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书心得的范文,这些文章内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独到,值得借鉴。

读书心得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买来有几年了,总是看过几页就睡过山去,再继续翻看就发现前面写的不知是何事了,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乖乖把书放回书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离14天期间,实在没书看便开始读此书。用了一个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动。

杨绛老先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诉说着细碎生活的点滴,那些温馨是属于他们仨的,那些苦难却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从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儿的出生成长,到古驿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离别。“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虽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泪,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们仨一起捡拾的“石子”再填满。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除了感动于他们深厚的情谊,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观的思考。

我站在书中父母的视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远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纠结,孩子远游时的“牵心挂肚”,虽然我还未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视角下,看到了所谓神仙伴侣的模样,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虽然我亦未为人妻。现在的.我就是圆圆的角色,然而我却漂泊在外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

经历这次疫情,对于死亡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曾经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头顶上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儿。可能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去游荡去掘藏,我曾经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即使马上就要死掉也没有很多遗憾的。现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过呢?还想不清楚。

我们仨读书心得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不依附于任何人存在,她就是独树一帜的一座丰碑,一位值得所有女性和母亲去感受、学习的女性。

2014年7月17日,先生迎来103岁生日,一百年的岁月风尘难以掩饰她的风华,钱先生给她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书我没有全部看过,《我们仨》是最近才又拾起的。

记得顾随时先生曾说过“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情过乐观之生活”个人觉得杨绛先生这本书就是在表现自己所经历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平淡但又不平凡的一生。

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客观事实,无法回避,但你怀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就可以从“无生”的觉悟中获得将此生过得充分的理由,并借着对生命悲感体验,提升喜悦和满足。

《我们仨》展现了一家人在对学术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苦难的包容,一个家庭如何幸福的走下去与扮演妻子、母亲的这个女人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杨绛先生用她的方式爱着他的丈夫,用毕生的精力成就了钱先生的才华和成就。作为钱媛的母亲用最好的婚姻给她最好的教育。

一个女人的成功,无论她的事业多么的辉煌耀眼,没有丈夫的爱,没有孩子的爱,她的人生无法称之为圆满。而一个女人如果不懂爱,不会爱也是无法达到她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杨先生之所以沉浸在她的学术中能这么恬淡的享受生活,皆因为她有一颗自由平静的心。

《我们仨》中无论杨绛先生角色如何变化,从字里行间都看不出先生任何的变化,遇到多少困难和委屈都不觉得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孩子的爱,这爱胜过自己。她的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越浓,但表现的越淡然。

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相濡以沫。看这本家庭会议录,我可以感受到,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在先生眼中读不到苦难和辛苦,即便是一边是女儿病重,一边是自己的丈夫需要照料,也依然感觉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到的树叶,听到的鸟声都是新鲜的。先生说: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没有一天完全相同。她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合洽些,这方面她总是在不断有新体会。因此,先生觉得她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杨绛先生今年一百岁,她说她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的边缘,她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她深知自己快“回家”了。“我得洗净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先生面对生死,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态度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知,无法用文字去评价一个如此柔韧又充满力量的女人,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百岁老人。希望她能如愿的过好未来的日子。

我们仨读书心得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xx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xx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xx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xx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

读完《我们仨》本书,我依旧沉浸在作者的回忆中。翻阅着这本温馨的回忆录,每一张都有着许多的美好。我心中五味杂陈,千万条思绪涌上心头,一霎时,却又不知该如何道来。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文章,第一次是七年级学的《老王》,第二次阅读的则是这本《我们仨》了。《老王》一文是作者对老王无形的愧怍的回忆性散文;而《我们仨》是作者对家人感情的寄托、对家人的思念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应该是我读过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籍了。

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没有用大量且华丽的词句,反而都是一些朴实的语言。或许这是杨绛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正是说明了他们仨的普通。书后的附录,每张图片都是作者一家的生活点滴。此刻的钱锺书、杨绛、钱媛不是大文豪,而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女儿。他们在家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以为有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锺书夫妇同到牛津求学。经过多次辗转,最后来到了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并且在那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钱媛(圆圆)。身为母亲的她,将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新生命。阿圆很讨人喜欢,不论是外国的邻居还是家中的亲戚。时间转瞬即逝,阿圆已经长大了。她虽然在外国出生,但是她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液,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以国为家,他们眷恋着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圆圆不仅回到了故乡,还见着了自己的亲人。虽然在沿途上有着一些磨难,但是他们并不害怕。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仨”始终不离不弃,相互依存。正如钱老所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又如杨绛让钱老最安心的一句话:“不要紧,我会做。”即使杨绛先生自身身体就不太好,但是在钱老和钱媛重病期间,杨绛总是会奔波在两地,那个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便是他们亲情枢纽之地。钱老总是会在船上静静的躺着,等着杨绛和女儿;杨绛则总是对两人牵肠挂肚;钱媛,即使是在到了病重时期,还是牵挂着父母。这样的家,虽然总是飘忽不定,但只要有彼此就是我们的“家”!

把目光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不免有些叛逆。但也请我们多为自己的父母思考吧。父母养育我们这么多年,常常为我们牵肠挂肚。想让我们飞得更高,却又害怕我们受伤。

亲爱的同学们,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脸了吗?他们脸上多添了多少皱纹吗?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头发了吗?你知道他们满头乌发变已经变得斑白了吗。

而此刻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追,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要伴父母变老,家永远是你最暖的港湾。

我们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书能够开启我们的思维,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增加我们的见识和胸怀,提供我们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因此,读书是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必要途径。

第二段:阅读对我们的影响。

阅读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人生品质和素养。同时,阅读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情绪,让我们更加善于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提高我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收获。首先,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了解到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拓宽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学术造诣。其次,我们可以获得启示和感悟,通过阅读名著、历史书籍和哲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伟人的智慧和思想,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次,我们可以获得享受,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心理学书籍,我们可以享受其中的美妙和智慧,感受到文学和艺术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第四段: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读书对我们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首先,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每个人的兴趣和知识水平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其次,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需要耐心和专注,我们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避免分心和浪费时间,做到有计划的阅读。最后,我们应该多角度的思考。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

第五段:读书对我们的未来意义。

读书是我们生命的伙伴,对我们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的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读书是我们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

总结: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眼界。阅读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助于我们成长和进步。我们应该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启示,享受其中的美妙和智慧。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读书对我们的未来意义重大,可以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读书是我们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感到认同。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

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也对他们的坎坷人生唏嘘不已;欣慰他们的患难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

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以读书为乐,不理会世俗的嘈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我们仨》读书心得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我们仨》读书心得

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很平静,但是我们心里却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和无言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我们仨》读书心得

近期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全文用一种温馨而亲切的语言描述了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为他们的生活肯定是非常无趣和死板的,但在《我们仨》里,确是如此可爱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调侃,充满着烟火气息。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学鸿儒,是个大文豪,但在《我们仨》里面,钟书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个平凡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张,砸掉台灯的焦虑,门把手脱落的愁容,与他的形象形成一个“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写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想想就心酸。他们一家三口,从英国到巴黎到回国,从家境优渥到居无定所,从倍受尊敬到__时的动荡,从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直到晚年,才有一个像样的寓所,但在他们心里,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赁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处异地,想到自己无法经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时妈妈张罗的一桌饭菜,想到聊天时爸爸那一句句关怀,想到相见时爷爷开心的笑脸,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我们已经长大,但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他们一句句唠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关心自己,偶尔也会觉得烦,这其实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过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有没有想他们……就是想跟你说说话而已。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没有生离,唯有死别。关于亲情,最无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去陪陪家人,说话时耐心一点、语气温和一点、事情详细一点……父母已经陪我们长大,我们要陪父母变老,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我们仨》读书心得

“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锺书曾写给杨绛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们的爱情十分令人羡慕,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先生回忆她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们仨》。

先生以梦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给我讲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许很是平常,但这就是生活。

我们俩老了:先生和锺书都老了,而先生做了个找不到丈夫的梦,我看到这时略感心酸,但看到锺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辩护,只安慰先生说那是老人常做的梦,我又觉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们仨走散了:先生回忆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家就变成了“客栈”。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锺书问她是否还做梦时,先生的感触。我觉的先生以一种平淡、朴实的笔调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让人读起来十分感动,也许是这才是伉俪情深的爱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全面地回忆了一家三口与世无争的日常,从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有了女儿,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钟书相继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先生在痛失至亲后难受且迷茫的状态,透过纸张,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种低落的情绪我,以及那种锥心的疼痛。

文章读起来笑中有泪,温馨却又略感些许沉重,也许,这才是先生的心,或许可能是一片空白,仅存的,是对我们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于是,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这个字,是会意字,本义是兵器,冷硬静默,恰如黎明时分,苍然天色。而从“我”到“我们”,“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再不无依;从“我们”再到“我们仨”,“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愈发热闹,透着阳光曝晒之后松软床褥般随性慵懒的惬意。

“那买花的男人和簪花的女人,最后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厮守终身?可曾共偕白头?”毫无疑问,钱钟书和杨绛琴瑟和鸣。初见即倾心,诗歌唱和,共同游学,携手风雨,心有灵犀,柴米油盐里氤氲着醉里吴音相媚好。待到老少同欢眉上笑,一家人相依相扶,散步谈心,“吃馆子连着看戏”。正如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谈到,“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独及的事。”

所谓幸福,莫过如此:心里宁静如微火熬煮老汤,悠悠咕嘟着热气,好半晌冒个泡,有一个算一个,起承转合毫不仓促。

杨绛先生在书中遗憾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先生之言甚善。单看“永远”一词,就生喟叹:“永”字象形,解释为水流长;“远”字形声,意为走路走得长。“永远”是什么意思呢?水流长,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路行长,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自是山长水阔,天各一方。

在笑与泪间活过来的他们,正如木心先生常言,“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不喜不悲不嗔不怒不怨不恨,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此为文人气质。

笔墨挥洒宣纸砚,素染一页纸白,墨晕半砚成殇。伊人妆,秋眉晃,远了身姿,轻了佳音,明快却空灵蕴藉,连文偕人全是满目精致,美不胜收,生刍祭。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一向不爱看内容并不是很有趣的书,但我还是翻开了它,因为它的名字——《我们仨》,这个极其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仿佛有种心灵上的共鸣,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呵,多好!妻子、丈夫、女儿,构成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从未见过一个人以梦的形态去表达那些岁月中的相聚和别离,可杨绛做到了。书中并未有一处明确写出丈夫与女儿去世后作者有多么的悲痛欲绝,但字里行间又没有一处不见她的伤感悲凉,没有一处不见她的思念与不舍,杨绛又做到了。

我不想让杨绛那么坚强乐观,我甚至希望她能大哭一场以示伤痛,只因这样的她,让我心疼。我想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只因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去思念曾经的“我们仨”,是怎样的落寞与孤独。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那平凡却浪漫的爱情。他们共同经历过那么多——战争、__、疾病到生死离别。不感天动地,不轰轰烈烈,却让人为之动容落泪。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钱老在病重时的话,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这简单的两行字,却击到了我的内心,我开始害怕离别,心中好像被堵上什么,让我喘不上气来,就像一个深陷泥沼的人拼命想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怕死,并不是怕死亡的痛苦,而是害怕生离死别的不甘与牵挂,就是前一秒还对你说笑,后一秒便再也看不到的痛苦。楼上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两年前因癫痫病发作死在了家里,那时正逢家中无人。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比震惊,震惊于生离死别的无情与突然。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钱老陪伴了杨绛一生,杨绛陪伴了钱媛一生,因为他们彼此相爱。陪伴,不需要太多语言。陪伴,是妈妈早起做好的香喷喷的鸡蛋面;陪伴,是上学时妈妈将自行车推出车库,目送我远去;陪伴,是一家人相携相拥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我想,一定要在妈妈下班回来时,给她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想她会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仨》读书心得

按道理,《我们仨》是一本叫人看了悲伤的书,生离死别向来是个沉重的话题,但作者却没有悲恸的哭述,而是用平静的笔娓娓道来,展现地更多的也是这个三口之家平凡生活中的缕缕温情。

《我们仨》发表于20xx年,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是“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用简短的两页讲述了作者的挥之不去的梦,第二部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则是作者婚姻63年来的回忆录。作者高超的文字技术、写作手法不必赘述,暂且想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触。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1932年,初次见面,男方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女方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一见钟情,羡煞旁人。

1935年结婚后钱钟书带着杨绛来到英国,两人先后求学于牛津和巴黎大学。杨绛称钟书生活中“拙手笨脚”,来英国的第一天,钱锺书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在杨绛怀孕时,钟书经常在家里“干坏事”,时不时打翻了墨水瓶,砸坏了台灯,弄坏了门把手,而杨绛却每次都回:“没事,我会修。”在杨绛看来,钱锺书身上那些缺点,都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他身上的优点却是独一无二,旁人无法取代的。她曾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后来杨绛怀上了圆圆,钟书知道后只一句:“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两个人能够一辈子颠沛流离,相守相助,或许正是懂得相互欣赏的缘故。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许多人抱怨自己遇不到真爱,他们或许不是没有遇见过心动,他们所期望的只是一种被坚定需要的感觉。

圆圆刚出生被抱出产房时,钟书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这是父亲给她的欢迎词。我很喜欢护士们给圆圆的称呼“星海小姐”,因为她出生时啼声洪亮,大家便称她“misssing high”,也是对圆圆健康成长的寄托。圆圆很爱读书,天资聪慧,跟父亲很像,也始终跟父亲最“哥们儿”,父女之间的互动也是一家人的乐趣所在。

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写了一张大字报与“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塞进瓶子里。他们仨是一个整体,互相帮助,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读书笔记。只要三人在一起就充满欢乐,只要三人在一起,生活再艰苦都有挺过去的理由。在钱媛去世前一两个月,她还坚持病床上写着《我们仨》,她想把最珍贵的回忆留下,她想告告诉他的父母她有多爱他们。令人遗憾的是人世间没有永远,只有不尽的生离死别,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的留在上海,静待解放。”在中国局势动荡之时就杨绛和钱钟书便急忙的从英国赶回国,而此时的圆圆,才两个月。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但却默默地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仨》读书心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传说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传说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传说里我看到了无奈 坚强 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传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我们仨》读书心得

将第二部通读下来,我并未读出如预其那样有一种温馨、欢快的愉悦感。相反,我感受到其更多的是一种悲凉、孤寂的一种伤感。初读时,我在疑问:这到底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有一处的内容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虽说这是梦,但也从某种角度看出杨绛对他们一家人的关心。他已经老了,她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牵挂他人,以至于在梦中也为他人着想,可见其品质高尚。书中有一处描写了一年四季柳树的变化,也是其中难得的景物描写,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一转眼又来到了杨绛先生求学的时候,他因为经济原因,无法上自己想上的大学,只能撇下家人当旁听生来完成学业。在此期间,她与钱锺书的深厚情谊与信任也体现了出来。

比较吸引我的还是第二部中的情节,因为有时候梦也会是人内心中的真实想法,锺书对杨绛说:“人老了就会做那样的梦。”那样的梦?根据书中所讲,那样的梦,就是年老以后所牵挂的东西太多了,总是会担心下一刻会失去它。因此“那样的梦”,就是你在梦中在寻找的某种东西,寻找的那个东西恰恰是你最害怕失去的东西。

人老了以后的思想会怎样?人老了以后世界又是怎样?人老了以后的梦又是怎样?这一切,也许只有等到老的那一刻才会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