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学科学说课稿(专业20篇)

时间:2023-12-28 15:22:13 作者:LZ文人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的一种工具。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教案模板,供各位教师参考和借鉴。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及老师们:

大家好!

我上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节《饮料瓶的知识》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家族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始。通过学习对饮料瓶知识的认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加深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的保护。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

(2)学会使用废旧饮料瓶进行制作及实验活动

(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饮料瓶的活动,探寻饮料瓶的相关知识;

(2)利用饮料瓶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渗透法制教育,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

重点:了解饮料瓶蕴藏的科学知识。

难点:饮料瓶上的信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和实践运用

1、针对科学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来学习相关知识点,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学生回答)都喝过哪些饮料?(指名学生说说)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种饮料,看看大家喝过没有?请看大屏幕。师:喝完了饮料,你们注意观察过饮料瓶吗?(学生回答)从饮料瓶上你看到过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些知识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饮料瓶的知识。(板书课题:饮料瓶的知识)

二、授新课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饮料瓶,仔细观察,看看从饮料瓶上能发现什么?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并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

(1)师:通过观察你们从饮料瓶身上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2)师:饮料瓶上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学生交流)

(3)师:对于饮料瓶你还想知道什么?请把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交流)

(4)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吧!

三、饮料瓶的应用

(1)好,刚才我们从饮料瓶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那饮料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用处呢?(学生回答后展示自制作品及课件内容)

四、手工艺制作欣赏。师:老师的制作很有限,这里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用饮料瓶制作的小工艺品,请观赏。(课件播放:小制作的画面)

五、课后小结:师:同学们,废旧的饮料瓶除了可以回收再利用还可以变废为宝。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许多饮料瓶的知识,得到不少收获,请同学们今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饮料瓶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去,以便让我们消费时更安全!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小玩具或工艺品并写上小标签向其他同学解释制作过程和用途。

小学科学说课稿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制定防锈的种种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能够制定“影响铁钉生锈因素”的实验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意在启发小组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一)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相关图片、课件资料、铁片、铁锈、简单电路、磁铁、榔头等尽可能找到纯的铁锈。

创设情境观察铁锈指导探究课堂总结。

导入新课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

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

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板书设计铁生锈了。

铁铁锈(化学变化)。

空气。

课外活动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拿到课堂上继续研究。

生成预见用磁铁研究铁与铁锈的区别,可能实验结果是磁铁能吸铁锈,因为理论上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磁铁不能吸引,但我们提供的铁锈中往往含有铁,磁铁吸住的是铁锈里的铁。教师用铁屑与从生锈铁制品上刮下来的铁锈细末做对比实验。如果找不到纯铁锈或者找到的铁锈仍然可以被磁铁吸引,可做演示实验,也可以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代替铁锈做实验,这也是允许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铁的铁锈如做不到,也应向学生说明。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对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小学科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教学以寻访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和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刚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孩子们展开了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其中“植物”和“动物”单元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过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寻访小动物》在“植物”单元之后为学生观察小动物开启了探索之门,是建立单元核心概念的基础,在过程与方法上承上启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时机。因此,本课在单元学习中举足轻重。通过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步入后面两个单元构成的物质世界的学习,相信他们的科学素养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讲,《寻访小动物》一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学情分析:为期一个月的“植物”单元学习,使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学校与动物园原址仅有一墙之隔,周边有着不错的自然环境,校园里生长着高大的银中杨、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见的小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自然常与一些小动物打交道。他们常常能听到小鸟的鸣叫,见到过大树上的蚂蚁和蜘蛛、草丛中的蝗虫和蚯蚓、飞舞的蝴蝶和蜻蜓,还有一不留神撞个满怀的瓢虫。对这些小动物,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会情不自禁地被小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对小动物有意无意的观察和从书本电视上获得的有关信息,构成了他们对小动物零散的、不成结构的认识。那么,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鼓励他们去观察和研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寻找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说明:

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学们在校园及附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东西?(设计意图:学生们在观察大树及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学生的心里形成。此处的谈话有助于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想对它们做进一步的了解吗?看来我们需要搞一次观察了解小动物的活动,给活动起一个名字吧。(给活动起名字隐含了对活动的性质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动前的准备:做足准备是一次好的观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板块的讨论。首先通过讨论明确寻访调查的对象。“校园里可能会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在做预测的同时也暗示了活动中需要进行记录和统计。学生充分预测之后,教师出示一张剪贴拼接的挂图,尽可能展现学生说到的小动物,激发兴趣的同时暗示了“小动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学生感受动物的多样性。然后对寻访调查的范围进行了讨论。“能把它们都找到吗?如果是在校园里,应该留意哪些地方?校园以外的附近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寻访调查活动的范围不仅限于校园内,还包括学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体相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教学到了这里,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可是活动之前应该计划一下吧?活动计划制定的详细合理常常决定了活动能否有效进行。

于是进入第三个板块的讨论:分组讨论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活动计划,包含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设计、活动中想要观察了解的内容等。计划中时间、地点的安排是指如果课堂上寻访调查时间不充分,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活动延伸到课后。最后一个板块的讨论是本课学习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在寻访调查活动中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呢?”让学生集中提出来,“这么多问题,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答疑,在答疑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在这一轮讨论中,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涉及到观察和调查的方法,同时也一定会涉及到自身安全、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决。在这期间,教师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讨论节奏,组织和引导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讨论,二是注意提取有价值的意见记录在黑板上。待学生充分讨论之后,老师可以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问题,请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到了这个时候,课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时间去进行寻访活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准备已经做足,相信在课间或课后,校园内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级学生寻访小动物的身影。这正是《寻访小动物》一课所希望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小学科学说课稿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科学说课稿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环节二:

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而科学课的板书更应该是学生探究事物的参考,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果实的共同特征,以此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经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所以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忙他们。

依据年龄和教学资料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本事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本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我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明白食物中包含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经过实验加以鉴别。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经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到达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日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到达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十分的累,那教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一天都在做很多消耗体力的活动,可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日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包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十分好,为了奖励你们,教师今日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明白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哪些食物中包含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我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能够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十分好。但我们明白不一样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一样,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一样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包含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一样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并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能够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包含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十分的棒,我们用了不一样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包含不一样的两种营养,那么下头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包含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能够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包含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包含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经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

科学概念:

1、知道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控制变量在铁生锈实验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证据证明铁生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的意识。

重点:

1、能对铁生锈的原因作出猜测,并能设计实验来证明猜测。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难点:

1、能正确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课时。

镊子、铁钉、水、课件、一次性杯、保鲜膜、未生锈的铁片、锈蚀严重的铁片。

(一)、创设生锈的情景,引出课题。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锈的图片)课前老师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怎么了?你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吗?(板书:铁生锈了)。

(1)铁生锈是什么变化?请说说你的理由?

(2)那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呢?我们必须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各组按要求进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观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2、从金属的特征进行比较?

3、把研究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观察铁片和铁锈,并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那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寻找到的证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所以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板书:铁铁锈)。

(三)活动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过渡:铁生锈好不好?有什么不好?

(1)学生交流铁生锈的危害。

(2)视频介绍铁生锈的危害。

过渡:铁生锈危害那么严重,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既然我们想让铁不生锈,那我们就要先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课前同学们都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了猜测,你们猜铁生锈与水、酸和空气有关,你们设计的实验合理吗?下面我们要请其他组的同学来评一评。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不是自己组的实验,请根据评价表上的两个问题对他们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ppt展示问题)。

(3)小组围绕教师的两个问题互评小组实验。

(4)汇报交流。(教师用板书引导)。

(5)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完善实验方案。

(6)小组领材料实验。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铁生锈了。

铁铁锈。

化学变化。

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呢?

猜想:铁生锈与。

空气。

小学科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光 》第 3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一课的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学生的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准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师演示的图片和课件。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光传播的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从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现象(出示图片及课件)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光是怎样到达被光照的物体上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测,激发学生利用实验获得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学生积极思维,进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得出结论。 (重点)需修改

活动二

出示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猜测实验的结果。因为教科书上学生操作的验证实验,器材简单,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合作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但要求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在过程与方法中推测依据很重要。通过实验得出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就能到达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点。否则就不会有此结果。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大胆猜测光的传播是否沿着直线的方式进行的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扩展探究,培养热情

接着激发学生用其他的方法也来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直管和弯管的对比观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头的光,弯管就不能,进一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同时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只对很亮的光源。还要给学生留个思考的空间,说说还有哪些方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再利用光是直线传播的理论解释影子总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为了更有效知识延伸,还可以用课件图片出示,光的传播速度以太阳为例,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四)、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简洁明了的词语进行板书,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让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科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小学科学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映,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

(3、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状的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蜗牛,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激发情趣,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喜欢蜗牛吗?那我们就一起与它玩一会儿吧!”

预设:对于孩子来说,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确定观察任务,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和蜗牛玩的过程中,对蜗牛进行了无意的观察。

师:“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蜗牛有牙齿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长在哪?蜗牛怎么爬的?

设计意图: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如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蜗牛运动的观察等。

2、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师:“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观察蜗牛呀?”

预设:这时学生运用己有知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蜗牛,如:看看蜗牛身体的颜色、闻闻蜗牛的气味、摸摸蜗牛的壳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想出多种办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进一步设计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合作呀?”“你们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蜗牛”等。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内容。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等。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引导学生“轻轻碰触”,从爱护动物的角度,这是最好的契机。

师:蜗牛这么可爱,你想和它做朋友吗?你准备怎么照顾你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本课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掌握了本课所渗透的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科学说课稿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制定防锈的种种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能够制定“影响铁钉生锈因素”的实验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意在启发小组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一)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相关图片、课件资料、铁片、铁锈、简单电路、磁铁、榔头等尽可能找到纯的铁锈。

创设情境观察铁锈指导探究课堂总结。

导入新课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

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

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小学科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0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食物》,下面我开始进行我的课题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终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选择食物的本事。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本事。

难点: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学生面前。食品包装袋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不会关注包装袋上信息。让我高兴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的热情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组织起来应当比较容易。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我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经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一)课前准备。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一样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必须的典型性、结构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当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样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资料。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本事。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一样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教师给的统计表。

在活动中,学生经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资料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作业,让学生经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经过电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的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

其次,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鉴别伪劣食品的本事及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终,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景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本事。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经过对资料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终构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忙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本节课一开始,我确定“三星”标准,经过“星星伴我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经过摘星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简便愉悦地氛围,如争当小设计师、吃饼干、看动画等。以此使学生欢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欢乐探究科学的奥秘,欢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xx》。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讲讲我对这课的理解,《xx》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级册第单元第课的资料。

1.第一课资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仅有掌握了这些相关知识,学会了这些知识技能,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章节的学习,所以第一课的资料很重要!

2.第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

学习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xx》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经过学习,认识。本课的理论知识为今后课程的学习供给感性知识和理性基础,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所以本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研究到小学______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明白什么,掌握什么。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明白什么,掌握什么,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根据我确定的三维目标,研究当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经过突出重点。

难点:经过突破难点。

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是我们本课时要解决的目标之一。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异常重视学法的指导。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的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进行新课引入,这样学生们就会根据他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从而积极地思考,就很快的融入我的课堂教学当中来!紧之后因势利导,立刻进入第二个环节。

2、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第一部分怎样讲。

第二部分怎样讲!交流完后之后第三个环节!

3、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抽查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景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之后我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这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本事得到提高。

4、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所以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资料。我再进行补充。

5、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本课我布置如下作业:

预习下一课(看情景布置)。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资料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结束语:各位领导、教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构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xx》这节课的说课,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多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纸条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自主探究部分:三组自主实验的设计,完全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服务,用填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合作,积极汇报,得出比较科学的数据。解决生活问题部分,出示建筑图片,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又一次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一直是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有:实验材料难准备,学生实验难驾驭,小组讨论形式化,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为科学课研究的小课题显的尤其重要,本节课中为了落实这一课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实验材料的收集与保管,填充与更新,发动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做好实验的前提保证。

2、注重制定明确具体的实验要求,起到约束学生有序实验的作用。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组设置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想,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4、注重实验设计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一节课中,如果实验没了目的,那么学生实验便乱了方寸,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本节课我共给学生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要控制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紧扣这一核心,就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第二、三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通过这2组实验使学生看到宽度、厚度的增加能明显提高抗弯曲能力这一现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让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学道理回归生活。这些实验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的性强,循序渐进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学科学说课稿

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映,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

(3、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状的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蜗牛,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1、激发情趣,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喜欢蜗牛吗?那我们就一起与它玩一会儿吧!”

预设: 对于孩子来说,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确定观察任务,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和蜗牛玩的过程中,对蜗牛进行了无意的观察。

师:“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蜗牛有牙齿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长在哪?蜗牛怎么爬的?

设计意图: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如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蜗牛运动的观察等。

2、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师: “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观察蜗牛呀?”

预设:这时学生运用己有知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蜗牛,如:看看蜗牛身体的颜色、闻闻蜗牛的气味、摸摸蜗牛的壳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想出多种办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进一步设计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合作呀?”“你们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蜗牛”等。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内容。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等。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引导学生“轻轻碰触”,从爱护动物的角度,这是最好的契机。

师:蜗牛这么可爱,你想和它做朋友吗?你准备怎么照顾你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本课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掌握了本课所渗透的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32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的酸碱性》。

《液体的酸碱性》一课着眼于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之一——酸碱性。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液体的酸与碱,学生通过石蕊试纸检验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初步认识液体有酸碱性特征;第二部分自制指示剂,学生将利用植物的汁液来制作指示剂并利用自制指示剂来检验液体的酸碱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第三部分在学生对液体酸碱性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酸碱中和现象以及酸碱中和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将是很好的锻炼。

针对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学习一二部分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展开说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全课的重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既要认识液体的酸碱特性,掌握用石蕊和自制试剂测出液体酸碱性的方法,还要为第二课时认识酸碱中和现象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之一——酸碱性,知道用石蕊试纸等方法能够测出液体的酸碱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石蕊试纸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学会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能用紫甘蓝汁指示剂来测液体酸碱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合作,能具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解读,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用石蕊试纸等方法能够测出液体的酸碱性。因为学生正是通过这一部分的探究才认识液体具有酸碱性,这是本课探究的重点所在。

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以及以往知识的学习情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学会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能用紫甘蓝汁指示剂来测液体酸碱性。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用石蕊试纸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教师准备:石灰水、氨水、石蕊试纸、紫甘蓝、烧杯、热水、玻璃杯等

学生准备:橙汁、汽水、肥皂水、纸杯等

以上所选择的教学具都是充分且必要的,学生利用这些教学具经过有序合理操作能够很好地认识液体的酸碱性。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有一杯液体是黄色的,很像橙汁,应该可以喝。教师这时可以通过杯底的标签肯定学生的推测,并将橙汁、雪碧奖励给学生。然后,提出液体除了具有气味、颜色等性质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酸碱性的概念。

安排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考虑从口渴这一对于学生感受颇深的生理感觉出发引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探究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的特征性质,这样的安排,还复习了液体具有不同的颜色、气味等性质,为下面认识物体具有酸碱性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通过演示交给学生用石蕊试纸检测液体酸碱性的方法

在学生知道液体有酸碱性这一性质后,会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液体的酸碱性的问题。教师在这时出示石蕊试纸,告诉学生,用石蕊试纸可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

1、石蕊试纸分为红色和蓝色两种;

2、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

镊子夹取、玻棒蘸液体滴在试纸上(避免共用玻棒,滴一小滴即可测出)

(三)分组探究,用石蕊试纸检测液体酸碱性

1、分发学具

2、学生实验

3、交流结果

4、得出结论

石蕊试纸能检测出液体酸碱性:能让红石蕊试纸变蓝的液体是碱性的,能让蓝石蕊试纸变红的液体是酸性的。

(四)自制紫甘蓝指示剂

1、了解制作方法:

2、检测方法

3、分组检测

4、交流,得出结论

(五)总结

液体有酸碱性的性质,有的液体是酸性的(如柠檬水、白醋),有的液体是碱性的(如肥皂水、石灰水),有的液体是中性的(白开水、糖水)。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液体的酸碱性

红石蕊试纸变蓝(碱性)

石蕊试纸测量

蓝石蕊试纸变红(酸性)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结束语

小学科学说课稿

1、学生学会做纸音盒。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纸盒橡皮筋铅笔学生也自备一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教具。

2、检查学生自备学具情况。

二、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察。

1、用铅笔尖在纸盒一端的盒盖正中钻一小孔。

2、将橡皮筋的一端穿过小孔。

3、将穿过小孔的橡皮筋打一个结。

4、将盒盖盖紧。

三、学生分小组动手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

从小组做的作品中选出一、两个较好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自己再制作一个纸音盒,听一听它会发出声音吗?

小学科学说课稿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学生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对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首先对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教科书设置了几个连续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进行科学的推测。第三部分…本课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对教材研究,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对…实验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明白……。

(2)在对…的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历…会…,掌握…。

(3)在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阐述依据;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意识。

本课的主要科学词汇有:数据测量、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等活动,理解…,

由于…,我将难点定为: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

二、对学情的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2年多的科学课学习,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然需要直观形象作支撑。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持续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能力。但学生常常急于动手,过多地沉溺于动手的快乐中,而缺少理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于…是有一定认识的,生活中…,他们能够…;但缺乏系统的知识建构,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中理解本课知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实验的方法,学生已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他们还将学习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表格处理数据。

三、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堂好比引导学生过河,教学中必须运用好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着重从内容、方法上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观察法,并结合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

与教法相适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科学教学的开放性,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在课堂上"授以鱼",更"授之以渔".本课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教给学生观察、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为简约课堂教学,以平常心上好常态课,()落实科学作业进课堂,我会灵活运用省教研室与省教材中心合编的作业本。里面的活动记录作为课堂探究记录表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里面的课堂练习作为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程度的练习题。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我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3、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认识。这四个环节的时间比预设为3、10、17、5分钟。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开始,我出示…,并提问:

当学生还在回味…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自己的猜测。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1、观察……。

2、小组合作记录讨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推测。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关键就在与设计好实验,控制住变量,在学生掌握大量事实资料后,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现象,我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师生小结:

1、小组再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归纳整理,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到此时,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几个常见而没有认真观察过的现象,学生解释。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促使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精细观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最后2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回面批,对教学进行评价。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了动态的图文式板书,直观的图画,简洁的文字,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新概念的构建和理解。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1、体现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分阶段地呈现或分发给学生,教师注意做好材料在实验前的保密工作。在学生实验完成后,准备反馈交流前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学记录单,使学生养成一心一意地倾听的习惯。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评价机制的运用,本课我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实验及报告单填写等过程中,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激励性语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倡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