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精选

时间:2023-06-01 19:18:30 作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一

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区域民族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以良性民族关系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区域民族自治。因此,在确保国家政府法令和法律法规实施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政府行使自治权,给予地方政府特殊支持,解决地方政府特殊问题,建立信任、政治优秀、区分是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思考和努力,聚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护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护居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分散的居民族的自治权利。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治因素和地方因素。

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的基本体现。中共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开展了全国扶贫斗争。作为扶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优惠援助。各民族人民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增强。虽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解决了物质力量的问题,但它们基本上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努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二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三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意识体系,各族人民的亲和感知、精神信仰、行为意愿都是其构成要素。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 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要充分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同时要深刻看到,我区在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通过专题学习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推广好、普及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事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各民族群众从小就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到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融入现代化社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我校成立以来,涌现出旭日干等众多杰出少数民族人才,他们都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我国我区科学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政治监督,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在政治监督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将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工作纳入政治监督台账,提升到落实“两个维护”的高度,在具体化常态化上下功夫,通过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推动各层级主体责任落实,实践中,我们通过提醒建议认真做好同级监督,对各级党组织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进行监督检查,组成由纪委委员带队的检查组深入全校各学院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切实把主体责任压紧压实。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攻坚克难,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及时约谈提醒;做好线索处置,对有关当事人该警示的警示、该处理的处理,确保上级精神和部署要求得到贯彻落实。

三、增强政治责任,担当作为做好本职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高校的民族工作,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党员干部要始终扛起政治责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工作做在平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本职工作。我们要长期在日常监督中体现和处理好民族工作,包括处理日常信访举报、接待群众来电来访,与各民族师生打交道,处置有关民族问题的线索等,一定要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同时注意化解问题矛盾,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患未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之下,结合我国具体民族发展实际,对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为新时代深入推进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其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重点突出,逻辑体系严密,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强调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概括为“八个坚持”,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八个坚持”中的第六个坚持就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我区成立70周年大庆时,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区的贺匾题词“建设亮丽xx,共圆伟大中国梦”,期望着我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围绕民族工作“两个共同”主题要求,习近平同志站在少数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加大扶贫力度,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在xx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些论断既是当前民族工作“两个共同”的高度概括和具体要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诠释。

(二)强调“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在第六次xx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强调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是坚持“五个认同”这一新命题,明确了“五个认同”是巩固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根基,并强调了这五个认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有力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

(三)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明确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正式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之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团结的创新发展,对56个是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目的在于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使56个民族群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增强各民族间的共同情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针对党内外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批评与质疑,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的宣布:“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这是对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毫不动摇的坚强决心。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民族地区依法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五)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等多次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如何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交往,和衷共济交流,和谐发展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发动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要始终倡导“注重平时、重在基层、重在行动、重在交心”的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在各民族居住的社区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通过嵌入式的居住环境,让各民族群众之间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基础上,增加认知与了解,实现信任和尊重,促进交融。

(六)强调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破坏我们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地区的团结统一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各族人民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民族地区的工作恰恰是政治性和政策性都极强的工作,所以党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处理民族工作,争取各民族团结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全局的高度上加以把握,这样有利于找到出现民族问题的关键因素,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深化我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不断提高驾驭工作全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议今后我校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民族工作的领导,并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亲自推进民族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民族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少数民族干部,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为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重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建立不同民族师生的常态交流机制,师生互嵌、共同成长。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专题活动,使全校师生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充分展现自我,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彩与特色,增进互信、增进友谊,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关热词搜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五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意识体系,各族人民的亲和感知、精神信仰、行为意愿都是其构成要素。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六

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区域民族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以良性民族关系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区域民族自治。因此,在确保国家政府法令和法律法规实施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政府行使自治权,给予地方政府特殊支持,解决地方政府特殊问题,建立信任、政治优秀、区分是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思考和努力,聚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护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护居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分散的居民族的自治权利。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治因素和地方因素。

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的基本体现。中共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开展了全国扶贫斗争。作为扶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优惠援助。各民族人民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增强。虽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解决了物质力量的问题,但它们基本上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七

两天半的时间,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加组内研讨,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我同样听取了这样的崇高理论,不断强调教师在发展和振兴民族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我只是小县城的一名高中教师,但我同样是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这让我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更让我从思想意识上,增强了民族意识感。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更加用心、用情做教育,争取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去培养德才兼备的各民族优秀人才,用我们更多的知识、更崇高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更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坚定去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通过此次学习,我还领悟到了国家赋予教师的重大使命。习近平主席还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而且,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习近平主席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这更让我感到自己作为其中一名参与者的崇高与伟大。思想汇报范文因此,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会紧跟党的路线,深深体会党的意识,用心、用情做好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一份力,献出自己的一片情!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八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党课讲稿篇九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常,意识在被意识到之前可能是潜在的、模糊的,而意识的铸牢又常常建立在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从意识不到,到意识觉醒,再到意识铸牢,这个过程通常很漫长,但也可以短时间内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如此。数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在近代以来血与火的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融为一体,化为一种集体身份与尊严。在追寻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不应忘却本与根的文化命脉、血与火的革命记忆、强与兴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还要坚定地增强这一意识,从而打牢不断前行与向上的思想基础。

就类型而言,意识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一类是只存在于个体成员头脑之中的小意识,通常与个体经验相关联,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意识总是游离于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相对性地共存。大意识没有小意识的支撑和贯通就不会存在,小意识在对大意识的内容体系进行能动选择的同时,又常常受到大意识或直接或间接的规约。我们可以将大意识理解为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与相关生存环境互动而生发的意识关系总和。

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关系总和式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各族人民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大意识表现为各族人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大意识层面,至于后者,则未必只关注大意识,而是要时时着眼于各种各样的小意识,即如何把握小与大的关联、实现众多小意识的协和贯通。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大与小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

应当说,小层面的无意识、潜意识乃至意识迷茫现象仍广泛存在。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对潜存的大意识、小意识并无觉察;许多人行走中国,感受着广袤疆域的地理人文差异,意识到中华民族因多元一体而充满活力,但对深层次的精神信念尚无寻察;许多人渴求登高望远,有意识地想象并期盼自身未来的前景,但因囿于一己一时一地,对整体航向缺乏洞察。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均映射出一个视角、眼界或格局的问题,体现了大与小的基本关系范畴,诸如宏观与微观、长远与眼前、全局与细节、集体与个体等。借此关系范畴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意涵,即要唤醒一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明晰一些优秀且具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发掘一些能动性的进步意识,一点一滴地超越个体小意识,培育宽眼界、长眼光、大格局的思维能力,实现大意识与小意识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贯通。

事物一旦超越个体的小,形成相对的大,另一对非常关键的关系范畴就会出现,即同与异的关系。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问题,同与异这对关系范畴可以提供一定的进路线索。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在我国如此广袤的疆域上,差异必然是广泛存在的。不过,异彩纷呈总是有存在条件和保障的,这就涉及同的问题。中华民族如此多元,却能够长期存在延续,关键就在于具有某种同的特质。抽象地来看,“同”具有两种基本意涵,一种是相同,一种是共同。“相同”排除了异的存在空间,只保留同一性的内容;“共同”则为异之共生提供了丰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协作内容的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考虑前者,以保障整体性的共存,也要考虑后者,以促使共同体保持生机和活力。

对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共同体而言,同一性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华文化。那些习而未察的无意识、优秀的精神价值、能动的进步意识,无一例外都根植于厚重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因此,中华文化这一丰富资源,自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色和毋庸置疑的本源性内容。

在同一性层面,还有一些内容是相对清晰的,这是由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文明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赋予的,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及其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而国民整体又处于低组织化状态,唤醒大意识,凝聚并组织各族人民奋起自强成为历史所需。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团结国内一切力量,建立统一战线,最终缔造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主权独立,由此奠定了国家统一稳定的内在秩序,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政治基础保障。此后,经过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为核心的对象性内容。动态地审视这五个关键的对象性内容,会发现其具有共同性的一面: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交融汇聚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出来的。可以说,从异到同,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由小及大的内容体系、厚重根源和行动方案,这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大意识的基本进路体现。

如果说,大与小构成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视野,同与异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厚度,那么如何进一步实现范围与内容的契合,就需要用“大同小异”的思维。大同小异的基本意思是大体相同而略有差异。将其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进行诠释,就是指大意识要向共事靠拢,小意识要向优异靠近,简言之,就是团结进步。

大意识向共事靠拢的团结思路,可以通过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来理解。当大家共同参与完成一项任务时,会自然生发出一种聚合向心的意识和感觉。尽管大家的角色分工、职责范围、权限大小各不相同,所从事的也是不同的工作,但源于共事情境及其引发的关系联络,相互之间便生发了良性互动与影响,每一个个体都找到了相似的感觉,即他者与自我紧密关联——我所从事的事情要建立在与他者的联系基础之上,他者所从事的事情也离不开我的存在。因此,大意识向共事靠拢,能够促成团结协作,生发共鸣性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小意识向优异靠近的进步思路,同样可以借助一个实验来体现。当大家都处于一个集体中时,个体的优异进步是需要给予激励的。小意识向优异前进,能够促成创新进步,激发共同体的活力。

将上述思路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来,就要求一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让各族人民认识到复兴伟业的大意识与每一个个体都息息相关。从正向维度看,每个人的努力进步和能动维护都是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都值得肯定;从反向维度看,任何破坏进步的行为,如扰乱秩序、分裂国家、伤害同胞等,都是拆砖卸瓦的可耻行为,都需要加以抵制。另一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面向个体成员的激励中,对各领域、各层次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的人与事给予表彰和赞扬,让各族人民意识到各种进步小意识都能够得到认可和激励。这样一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着眼的团结进步理路就更为明晰。需要强调的是,全国56个民族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和重要力量,全体人民既是主体,也是对象,更是受益者。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理解大与小,又要把握同与异。大与小反映意识的层次,同与异反映意识的内容。大意识要向共事靠拢以唤醒团结意识,小意识要向优异靠近以唤醒进步意识,“大同小异”才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凝聚的基础上保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