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06 09:34:57 作者:笔砚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精选17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思路和逻辑结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蓝图和参考。范本中的总结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问题和解决方法。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yuloo。

第一节绪论。

1、简述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试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简要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3、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4、人的主要的感觉和运动中枢都有什么部位?

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及其证据。

第三节认识过程。

1、解释下列名词:

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知觉记忆。

表象想象。

2、简述感觉的种类。

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4、试述三个记忆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什么是思维?为什么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6、简要说明言语机能联合区。

第四节意识和注意。

1、简述意识的特点、机能和形态。

2、睡眠分哪几个阶段?梦是在哪个时期产生的?做梦是否有害于健康?为什么?

3、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的主要特征的是什么?

第五节需要和动机。

1、如何对需要进行分类?

2、简要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3、如何对动机进行分类?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及两极性。

3、试述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4、什么是意志?

5、简述意志的主要品质。

第七节能力与人格。

1、什么是能力?它和人的知识、技能有何关系?

2、试述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3、什么是人格?试述人格的特性和结构。

4、什么是气质?巴甫洛夫是怎样解释人的气质类型的?

5、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表现有何特点?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气质类型?

6、什么是性格?怎样分析人的性格?人力资源。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在于确定产品的“正式品质”。所谓正式品质,除了产品外形和表面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满意的整体。工业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如我们熟悉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都包括在工业设计的范围内。本文要论述的重点是工业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能够服务的领域包括小到茶杯大到宇宙飞船的广阔范围。工业设计的伟大导师哈勃特·瑞德把实用物品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功能结构造型;第二阶段改进功能结构造型以达到最大的效率;第三阶段重新改进功能结构造型使其趋于自由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这实际上说明了人类对产品物理、生理功能的追求,必将上升为对实现社会、心理功能的追求,现代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产品的物质功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包括:消费者如何解读设计信息,消费者认识物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程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特征,不同特征的人群对色彩和形态的偏好;各个国家的设计特色,结合这个国家或民族心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如何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产品设计分析,以及消费者在决策、购买过程中由产品设计决定的各种因素等,内容十分丰富。

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实际上还应该包括对设计师心理的研究,这是指以设计师的培养和发展为主题,对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思维的训练。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设计师一向以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不易被管理而著称,通过对设计师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对设计师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促进设计师以良好的心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行设计,并与客户和消费者有效地沟通,敏锐地感知市场信息,了解消费动态。设计师心理学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过去从未有与此相关的专门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群体心理学是要理解和解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别人实际的、想象的或者暗示的存在的影响。这些群体的组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不同民族的心理学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不同年龄的心理学研究、不同性别的心理学研究等,这些研究的成果都可以给产品设计以有效的指导。

遗传赋予每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以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某一个种族的气质。这一民族气质是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长期共同积淀的结果,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人们的内心也正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但不管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如何演变,人们仍保持着强烈的对民族身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设计中的抽象形式要素,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它们是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直感形式、符号形式,它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积淀的过程,尽管最后形成的形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其生成和作用的基础仍然是和民族文化心理相联系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购买习惯等,而这些因素对产品的设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的选择等,有重要的长期指导作用。发达国家以及国际著名企业集团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以便因地制宜地推广其产品及服务。

虽然每个民族有其稳定的民族气质,不过,当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人为了某个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时,仅仅从他们聚在一起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整体特征颇为不同。因此同一个民族的大众,又因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性别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群体在思想、信念、价值标准、消费观念等方面相互影响,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到其所属群体的影响与制约。产品设计中,在进行市场细分时,需要深入到消费者生活形态和消费心理层面上,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性别、年龄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产品设计,选择的标准必然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的13亿消费者中有一半是女性,目前大多数女性拥有经济上的独立性,而很多家庭用品甚至男士用品的采购权都掌握在女性手中,就可想而知女性的消费潜力了。所以现阶段对女性消费者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十分必要。

上述这些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以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的可行性,确定产品的目标客户,研究目标客户在产品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心理特点,为进行更细一步的产品设计,为选择可行的产品营销方式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个好的产品外观造型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点:满足产品功能结构要求,保证使用安全;造型美观,符合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与同类产品有明显不同;产品造型与产品使用环境协调一致;无论档次定位如何都应令使用者感到物有所值。

人们对产品的感知是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五种感官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视觉通过光,可以感知到产品的尺寸、距离、颜色、运动和材质纹理等信息,在人的感知系统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大约占90%左右,视知觉理论有长期的研究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感觉外部世界时,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即外部事物总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而这些心理体验往往又与一定的审美体验相联系。人们最容易通过视觉感知到产品外观造型的形态、材质和颜色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也最容易唤起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产品的形态对人的心理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种:动态、力度、体量。

“心理力”所产生的运动的倾向使人产生运动的心理感受,称之为动感。动感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到的,如当形体偏离平衡位置时产生动感,曲线、曲面因本身具有一种流动性而产生动感。不同的产品需要有不同的动感要求,通常与运动相关的产品如汽车、快艇等需要通过造型体现它的速度与运动感,而其它一些产品如汽车的内部装饰、家具则应该运用造型减少运动感,让使用者有稳定、安全的感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长期受重力、弹力、张力等不同性质的力的影响,对于许多现象产生力的感觉。物体的动感、尺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都会有力的感觉,如一根弯曲的弧线会让我们联想起弹力,由大到小的空间给我们以压力等。在物理量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感受到物理量的存在。同样,人们在“心理力”的作用下,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产生“心理量”的感受,这就使在物理上体量相同的物体给人不同的体量感觉。如我们会觉得四壁涂成白色的房间比涂成黑色的同样大小的房间更开阔。

同样造型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材质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木质的温暖、朴素;金属的冰冷、充满现代感;塑料的轻便、廉价、前卫。不同的材质除了给人视觉上的不同感受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触觉感受。

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色彩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理想,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后才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色彩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同样是红色,司机可能首先会联想到红灯,外科医生可能首先会联想到鲜血,一个刚刚吃过西瓜的儿童首先会联想到甜甜的西瓜。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儿童大多都喜欢鲜艳的纯色,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喜欢清洁的白色,绿色总是象征着生命、丰收、乡村生活,人们在烦躁时往往喜欢冷色调的环境等。心理感受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欧洲国家往往用低沉的黑色哀悼亡者,而中国用白色来祭奠亡人,这时的白色有愿亡灵升天享乐的意思。同样是黄色,伊斯兰教认为是死亡的颜色,佛教却用做僧衣,把金黄视作超俗,基督教则认为黄色是叛徒衣服的颜色。

消费者在商品选购中的理性比较并不能压抑视知觉判断力对消费意图的积极影响,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中,正是人们的自觉判断力主导着人们的理性选择,直观的审美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其它因素,这就是消费者在选购时受其主导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很明显具有直觉的心理感受的意味。消费者之所以往往对潜意识中的第一选择情有独钟,正因为它是以直觉的、理性所无法达到的情感层次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设计师全部工作的目的正是在于建立起这种直觉层次上的情感共鸣,以建立理性桥梁的基础。

无论产品设计如何精美,科技含量如何高,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仍是方便人的使用。所谓人机界面是指产品或具有确定功能的某一系统与使用者进行信息交换的部分组成,再简单的产品也需要使用者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为了确保产品使用的方便性,设计师就必须认真研究人在知觉、认知、操作行动方面的心理特性。知觉指的是心理学的高级认知过程,涉及到对感觉对象含义的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判断是怎样起作用的。心理学家发现需要、动机和心理设定会对知觉产生影响。认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思维和理解,通俗地讲是指人怎样通过思维把一件事情搞清楚。认知心理学发现,我们的许多动机和情绪会受到思维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起源于思维,人类和高等动物经常是因为心理需要而产生动机的,而并不总是由生理需要产生的。受大脑思维控制,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叫行动,用户操作产品的行动叫操作行动。

用户操作使用一个产品往往需要5个心理过程:

1.意图:首先用户要形成操作意图,通过知觉发现信息,通过思考确定一个操作使用意图。如:用户对一款新手机很好奇,想试一下它的各方面性能,这就产生了试操作的意图。

2.计划:意向确定后行动者就会根据目的,观察外界具备的条件,开始计划行动过程。用户通过观察手机上的按键,根据自己有关电子产品和手机操作的经验和知识,猜测手机每一按键相对应的功能,根据需要选择按键,做好手机操作的行动计划。

3.动作实施: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始实施操作过程。此时,用户按照预想操作按钮,开始实施操作。

4.感知:用户在进行操作后,会留心观察和体会,努力感知操作前后发生的所有变化。手机操作用户会观察手机屏幕显示的变化以及其所发出的提示音,感知操作的结果。

5.认知:用户把得到的操作反馈信息进行解释,理解它与自己预期结果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如何操作。手机用户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选择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按钮。

现代人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产品所包围,因此,用户希望从产品外观上很容易发现使用目的、操作方式,希望很容易了解操作过程,并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操作反馈信息,同时又要保证在用户误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用户安全,保证产品不被损坏。在进行产品用户界面设计时,就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使用者的心理特性,分析可能的操作心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诸如产品造型本身的暗示信息、操作按钮位置排布、提示信息显示方式等用户界面的设计。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产品设计的所有实践与研究都必须围绕着人——用户这个中心进行,对人需求的满足的重点又从生理上逐步转移到了心理上,所以对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心理学因素研究十分重要。而国内无论是设计实践领域还是设计教育领域对此的重视都还不够,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统考中甚至占了近100分,这么大的分值我们必然要引起重视。博仁考研老师通过研究历年真题,发现普通心理学的考查在难度方面几乎只能说是中等难度,然而题目考查点是非常细,面非常广,市面上的所有教材没有一本是涵盖所有考点的,这对于跨专业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无形中提高了难度。

那么,对于这样一科关乎我们考研成败的科目,究竟该如何去备考呢?下面由博仁考研老师为大家仔细讲解。

心理学导论,严格来讲考查两个部分——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占据绝大部分,社心历年考查不多,主要以单选来考,相当于一章内容。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复习只需按照普心中的一章来准备就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

那么,如何来复习心理学导论呢?

首先,教材的选取。

博仁老师给大家推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三版(修订版)和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以这么说,每年所考真题中,75%-80%都可以在彭版教材中找到。所以,大家一定要利用好这本教材。务必要细致的看,认真理解,哪怕小字部分。考了一道情商,在彭书小字部分提到,结果多数考生看书不仔细最后答不出来,这是非常可惜的事。因为那道大题30分!足可以决定你考研成败。

还有一点是,彭本教材出了第四版,删除很多内容,也添加了一些,在版式上也有所调整。我们不能说第四版不重要,因为恰恰考了一道关于工作记忆的题目,就在第四版中才有介绍,30分!你现在应该可以明白,细致看这本书有多重要。

另外一本是,《心理学导论》梁宁建。

这本书编的也是非常细,还有一本配套习题。在前几年有好几道彭本教材没有的考题,在梁本教材却能找到。就拿14年一道关于测谎仪的多选来说,在梁本教材就给出了答案。

备考的`时候大家重点利用好以上两本就差不多,也有推荐《心理学史》、孟昭兰版普心,叶奕乾版。不过大家没必要看那么多不同版本书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完全没有必要。如果是自主命题就要看院校指定教材。

还有社会心理学,大家去看北京大学侯玉波的那本就完全足够了,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社心。

在暑期复习中第二遍时候大家可以参照心理学考研大纲来看教材,这样可以突出重点。

其次,习题的选用。

我们的复习过程应该是:看书——做题——看书三个步骤。普心习题的选择方面,具体不指定。我要告诉你的是如何去选取习题良好的习题。这里给出两个衡量标准。首先,题目一定要典型化,宁可精而少,不要多而烂;其外,试题要有标准答案,答案有解析,这几乎是任何优秀习题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市面上有很多习题是没有答案的,这是一种对考生极不负责任的做法。甚至各种错误答案烂题目,一旦记住错答案贻害无穷。

《心理学大纲解析配套1000》题,那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可以做。

第三,如何做笔记形成系统逻辑框架。

大家不能只看书,不然,一遍一遍又一遍,遍遍看完心茫然。我们要适当做笔记,做笔记不是抄书,要用精炼的语言对课本知识的总结,一定要学会列表格画出框架图,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比较。我们来简单看看以下两种方法:

1、表格法:

研究方法名称适用条件优点缺点。

实验法。

观察法。

研究方向代表人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评价(贡献于不足)。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直接经验内省法。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行为实验法。

心理学的论文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1、今天说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营销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徐雷、张莉主编这门课是市场营销专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不仅如此,对于现如今的市场化经济时代,学习此门课程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2、我说课的主题是:消费者的情感过程.为本课本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讲解中主要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技能的训练。

二、说学生。

此门课程主要针对的学生基础较薄弱,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但模仿能力强,记忆力是巅峰时期,所以在讲解时主要以案例引导,实践演练配合教材理论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单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差别,理解情感的概念,掌握情感的外部表现。

2、技能目标。

营销者的礼仪,其中动作表情和面部表情作为回顾,主要练声音也就是气神。

3、德育目标。

通过情感认知的学习从沟通的角度铸造自身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气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情感的外部表现。

2、教学难点。

情感与情绪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泛读整本教材,主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作为营销者应当怎样来做却提及甚少,所以略显得枯燥,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主要参考营销实战技巧结合实际来来训练学生,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就本节内容主要应用讨论法,提问法及演绎法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前师生问好。以平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示意进入上课状态。

2、导入: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几个同学。

(1)发助学金了你什么心情。

(2)汶川地震的时候你难过吗。

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

3、教学内容:

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根据情感的概念得出,营销时应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投其所好——情感营销。

完美的营销:以获取顾客终生价值为目标,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展开情感服务,与顾客开展心灵沟通,致力于培养情感忠诚,最终得到真正的顾客忠诚,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

沟通的三个步骤。

(1)认同例子:在顾客说到对产品的意见时回答“是的”

(2)发问。

(3)说明。

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

动作表情。

声音表情。

呃啊。

4、板书设计。

主板:

一、情感的概念。

二、情感与情绪的区别联系。

情绪:情境暂时激动性。

情感:稳定深刻持久。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比较内隐。

三、情感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

动作表情。

声音表情。

副板: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感营销。

呜天部音。

啊、呃人部音。

吽地部音。

在这个世界上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

5、课后小结总结重点:情感营销。

6、作业:加强自身声音练习。

七、教学反馈。

课后回顾自己讲解结合学生反映做出及时调整。

心理学的论文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其中老年人孤独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文章结合老年人孤独心理的特征,分别从老年人玩具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等方面展开,为设计排解老年人孤独的游戏玩具提供较为系统的方法,最后提出设计师要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孤独心理;玩具设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迎来“全球老龄化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日益增多。尤其是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人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身体健康的需求,更多地转向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层面。虽然我国已普遍进入老年型社会,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在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中,孤独心理所占的比例高于50%,孤独心理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因此,针对我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产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孤独”这一术语最开始源自于医学界,后来,心理学将“孤独”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中,对其概念、内容、意义进行了一些重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孤独感还没有确切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孤独感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别,但大多数国外学者对孤独感诠释的基本框架是:大部分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1、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类,情感性孤独是指缺乏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丧失亲密的依恋有关。社会性孤独是指缺乏朋友间的交流,与缺乏能提供归属感的广泛社交网络有关。而在中国,受传统伦理观念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影响,人们的家庭文化观念浓重。老年人所体会到的孤独不是朋友稀少,而是感受不到亲情和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情感性孤独是中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主要特征。

2、心理孤独和环境孤独。由于孤单和孤独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孤独更多的表现为缺少共同语言以及主观上被疏远的感觉,而孤单则表现为客观上的独自一人。在中国社会,氏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联合式的家庭生活模式依然存在,老年人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这就使得他们的表现是不孤单但却非常孤独。

3、自我封闭性孤独和环境排斥性孤独。老年人的孤独心理的形成可能与老年人本身的自我内心的封闭有关,也可能是对周遭环境的排斥有关。自我封闭性孤独是主观的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隔绝开来,是一种内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中国人的性格普遍谦虚、内敛,不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更容易受到孤独感的侵袭。当个体处于热闹的氛围中依然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不善于或懒于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无法体会,我国老年人很大程度上趋向于环境排斥性的孤独。也有学者称“中国式孤独”指的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主要表现为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因此感到孤独。西方的孤独区别于中国式孤独,他们的孤独主要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现状,使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和无所适从。

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个体心理需求,对于减少老年人的生活孤独感和本身人格心理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总得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这其中主要表现为视觉、听觉不断退化,触觉的灵敏度降低、行动缓慢,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上述的生理变化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孤独、抑郁、偏执、自卑、多疑等消极情绪感受等,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其实老年人渴望健康,害怕死亡,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对生的渴望。鉴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兼顾老年人生理老化现象,使老人在玩乐的过程中达到锻炼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渐变化,个人社会角色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心理反应。他们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乐于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实现自身价值,从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老年人容易多疑多虑,自尊心又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他们并不期望自己的产品都打上“老年人”的标签,他们也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各种现代文明带来的欢乐。实践表明具有娱乐游戏性质的老年人玩具既可以使老人活跃思维、锻炼身体,预防老年痴呆,又可以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改善现有的生活质量。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具有一定习俗性和稳定性的。老年人地域文化特质更为明显,由于老年人不大可能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感,他们转而进行自我心灵的平衡和维护,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老年人对其熟悉的、反映出其生活环境因素的产品往往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可,这种认可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慰藉感和安全感。传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习惯直接反映在他们对产品造型、色彩、材质及纹饰等的喜好和选择上,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和睦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企盼也正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反映。

根据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分析,综合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我们在设计玩具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个体的舒适和便利的操作,更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满足和个人尊严,老年人需要的不只是便利,更需要满足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1、借鉴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原则。

老年玩具的设计在使用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原则,注意产品的操作精度和复杂程度,降低操作的施力,适当的减少信息量,增加信息强度,简化产品操作的步骤和流程,减少逻辑的推理,减弱老年人在使用产品时需要思考的部分,采取本能性的行动或者习惯性行为,融入更多的交互性,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反应灵敏度保持一致,这样玩具产品才能为老年人带来慰藉感和安全感。而老年人用品不只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到和其他人的共通点,把老年人产品的关键要素融入到大众产品中,使其不会感受到区别对待,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保护了老年人的情感,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不断的追求和寄托。

首先,本能层面的交流是老年人在选择玩具时考虑最多的一个要素。依据衰老生物学的理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反应能力日趋迟钝、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伤害,因而在玩具的设计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玩具的材料要环保安全;第二是外型要圆滑无尖锐部分;第三,结构要合理、牢固。

再者,行为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性指的是使用行为,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都逐渐退化,视力、听力和握力理解力都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玩具产品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特征,在玩具的易用性和语意性上进行特别的设计,注重信息的传播,使老年人更接近更了解社会,跟上社会的步伐。

最后,反思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体验指的是在心里层面的交流。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失落恐惧、抑郁的心理,并伴有敏感多疑、固执的情绪。分析了解这些特殊心理,鼓励老年人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增进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设计充分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帮助他们排解寂寞和苦闷的情绪,也有助于设计师对老年产品的特性进行更好的定位。

丰富产品本质的调性指的是在满足产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产品设计应当具有的一定的文化内涵,产品调性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本土国情,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独特的文化,虽然地域的生活模式受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逐渐丧失原有独特性,但基本的传统形式依然不会改变。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老年人玩具不需要太多徒有其表的外在形式,需要的是能够传递丰富精神内涵的设计,老年人玩具产品调性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形成特有的文化调性,设计师应该尊重这些传统,设计出他们喜爱的老年玩具来。

在设计史上,沙利文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和功能”的思想,作为设计师应该留意一件作品的内在原理,然后再去进行外观的形式设计。一件玩具的外形,会给消费者提供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感受比任何产品介绍和产品说明都要简明扼要,在老年人玩具设计的形态上,要充分利用产品的语意学,不管是什么样的玩具形式,都能够给老年人带来某种心理或者情感上的共鸣。首先是老年人玩具产品要带来的良好的视觉体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其次老年人积累下的审美经验对造型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形象所产生的联想,把玩具的形式与老年人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有些形态有特点的象征意义,例如“圆”是我国历来比较推崇的一种符号元素,代表着圆满、团聚的寓意、给人完美无缺的感受,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这类大部分中国老年人都熟悉的形态元素产品会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将产品的功能符号与文化符号结合到一起能凸显出更丰富的情感信息,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时还能体验到亲切感。

老年人玩具产品建立在以材料为基础的载体上,在选材上,首先需要考虑的必定还是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的材料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材料不仅制约着玩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老年人在触摸不同质感材质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考虑到老年人特殊心理的前提下,针对玩具产品的材质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产品加工的材料需求,还要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情感的特点,比如,老年玩具选择肌理触感强且圆滑的材料,可以弥补老年人日渐降低的触觉机能,使其更具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相对于一件产品而言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色彩,其次才是形态。老年人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很有讲究。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定色彩的偏爱,人到老年,眼角膜变厚,对近似色的区分力下降,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适当增强使用色彩的亮度和对比度。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殊色彩的偏爱,据研究表明,色彩是带有情感的,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设计师可以针对老年玩具产品的不同用途对色彩进行构建,尝试用“色彩心理学”原理,把色彩与人类的情绪连结起来,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与老年人情绪之间的关联,特定的色彩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老年人在视觉上找到满足,并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

从心理上来看,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且没有太多的信心,要尽量减少老年人使用功能时所耗费的时间,避免产生焦躁厌烦的情绪,老年玩具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娱乐,所以针对老年玩具的设计,需要着力提高产品本身的特有的吸引力,逐渐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代偿心理在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的,老年人自叹生命短促,到晚年更不免有些憾事,年轻时追求某种东西没有获得满足时,人们会放弃原来的目标,企图假定另外一个替代品,在心理修复机制的影响下,很自然的会从容易追求的替代品中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使得最初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也会得到修复。这样假借它去造成一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情感代偿。老年人孤独心理需要通过其他的媒介来进行弥补,且老年人的情感代偿心理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譬如现在许多老年人喜欢摆弄琴棋书画、跳跳广场舞、养养宠物等等,把全部情感精力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这是一种代偿行为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现。设计师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这种特殊的情感诉求,通过产品传达丰富的情感体验,提供情感上的依托,弥补老年人生活上的孤独感。

老年人玩具在中国尚处在发展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在其辅助治疗的应用上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科学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国家和社会应从各个角度对老年人进行关注和重视,目前在设计领域,基于老年人生理需求方面的日常用品和医疗保健产品做研究比较多,而对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产品研究则不够深入,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已经变成各种消费产品不可忽视的潜在客户,他们需要关怀和照顾,更渴望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设计师要在深入研究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切实关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何让他们由原来的“安度晚年”向“欢度晚年”转变是社会的义务,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

[1]马素红.在校硕士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任佳盈.玩具介入改善老年人孤独心理可能性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3]刘巧,靳桂芳.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玩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16):016.

[4]陈汗青.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刘丹丹,曹巨江,孟亚.基于老年人特征的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2):15.

[6]李晔,宗明明.老年人玩具安全性设计[j].大众文艺,2010(15):151.

[8]郭佳逸.浅析老年用产品设计中情感代偿心理的引入[j].科技资讯,2009(7):225.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儿童家具作为学前儿童的日常必备物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旨在论述发展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4。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

康复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人体伤、残、疾病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后遗功能障碍,其内在要求与新医学模式是一致,因为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器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一的生理功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这就使得在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培训计划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目前的康复心理学课程,基本满足了专业培训的要求,提升了学生对现代康复和健康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技巧,拓展了临床思维,为将来更好的服务临床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学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为了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对康复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力,重新回归社会,同时,康复心理学还探索残疾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心理与躯体在残疾时的相互影响[1]。我院现在康复心理学使用的教材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康复心理方面的本科教材,这本教材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治疗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是包含多个学科,所以突出的特点是学科领域范围广,难点重点分散,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造成教师无法就难点、重点问题深入讲授和探讨。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内容上有一定交叉和重复,比如同时安排有精神病学和康复心理学,据笔者初步调查,不少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也存在类似状况。从教材内容的重叠到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不同教研室之间经常需要调整、协调,不能很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太少,内容太多、太杂,存在重复教学,造成学生记忆、理解困难。理论教学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和时间,解决问题还是要立足现有教材,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或者自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同时可以在教学安排上多做工作,由于康复心理学其中的心理学部分是基础,以往相当多的学时被心理学占用的,而疾病、伤残后以及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变化和治疗特点,这些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所剩学时少而无法深入讲授,有些内容只能进行压缩和删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特点,除了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适当增加学时,同时增加学生的见习、实习课次数,必要时可调整教学内容,将康复心理学中涉及的医学心理学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并剔除康复心理学中有关精神病学的内容,从而释放教学时间给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2001年开始,我国将康复治疗学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以来,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观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因素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对非心理专业学生来说,特别是医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理性思维培训容易造成重实证轻推理与逻辑的思维模式。心理学是逐渐脱胎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的心理过程又较为复杂,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是尚未验证的假设,加之心理学专业概念、术语相对比较抽象,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对许多学生而言,缺少实证的心理学还很难同“科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存在轻视本课程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少部分同学对心理学热情很大,但又难于把握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有时片面夸大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医学的严谨与客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以及历史的角度介绍心理学,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学科历史观,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使得“康复”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教材和课时的限制,康复心理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与心理等方面,教师讲授的多是心理理论、治疗技巧、实践操作等较微观较具体的问题,教学大纲也没有心理学发展史方面的要求。这种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其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心理学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无法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个总体和宏观的把握,没有了历史性思维,学生对学科就缺乏认同,也就容易造成偏见和排斥。具体到临床应用中就会形成同学只会教条的理解理论,只知道心理学的各个流派,而不知道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加强心理学史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历史观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康复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治疗师的基本素质。思维是人们对实践对象的能动反映、主体构建和自主反思的心理性操作过程[2],思维或思维方式的品质,决定着我们认识实践对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是在医学认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追寻客观真理,掌握规律,解决疾病和健康之间联系、变化和发展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还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具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调动和启发他们的能动性,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也成为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由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客观介绍心理学目前面临的困境,注意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既认识到心理对人的作用,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看到目前神经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学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社会心理测试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心理康复的疗效变化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课以及实习、见习课学习。在实验课中,重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训练徒手心理测量技巧以及测量结果评估;分组练习心理治疗与咨询技巧;模仿残障患者的特点,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伤残患者心理状况的理解。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敢于接触患者,敢于实践,走出教材,最后再对各个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分析每一个病案的经验得失,以疾病为中心,分析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病”到“患者”,从生物学到社会心理,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康复医学中,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康复医学的内容;同时,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认知理论、心理生理学、人本理论的发展也使得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不断渗透,推动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而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重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统筹兼顾好教材和相关内容的安排,重视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康复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贺丹军。康复心理学。华夏出版社,2005,10。

[2]黄富峰。道德思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

[3]刘典恩,刘晓芹。医学科学思维与医学道德思维比较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45—48。

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新鲜,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习好英语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将英语学习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必然会有更大的帮助。

:高中英语;心理学;有效教学。

高中生正处在青年早期向青年中期和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累积,他们不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已经逐渐趋向成熟。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好英语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在考试时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也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时,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其中,可以使英语学习变得更为高效。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心理学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积极和主动,具备独立的思维意识和能力。高中生身上的这些特性都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方法传统,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枯燥无趣,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基本上已经固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英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强硬地告诉学生,学好英语知识,能够提升自己的成绩。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心理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教师的强制性命令和高压政策,可能会使一些英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彻底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英语必修1“unit2heroes”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英语活动,如让班上的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学生用汉语讲述关于“heroes”的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将汉语故事翻译出来。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英语学习之美;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他们英语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建立,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也较为丰富,他们已经逐渐懂得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经历的风波也比较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遇事的时候还不够沉稳,很多时候还需要他人的指引。比如,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认识的不足,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打击时,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观察学生情绪方面的变化,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引。比如,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几次英语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是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了解详细的原因。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和谐,英语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当时时关注班上的一些学困生,学会与他们进行交流,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在学习上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独立。因此,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时,也应当对高中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课堂和课余进行情感渗透和关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英语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学习口语知识,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进行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这样学生既能够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班级里的氛围更加的融洽。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需要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以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怀,留心学生身上的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评价。只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是极不利于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之,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这是在了解和认识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使得英语教学更为顺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前英语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1]黄蕊.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2]王佳.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心理关怀探讨[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

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

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心理学的论文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我国管理心理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从1978年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系统地引入国外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工作动机与激励理论、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决策与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但目前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大的学科交叉性,并且二者都是以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偏重于理论解释和预测,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更注重实践和事实检验。管理者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符合企业的利益追求,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对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一)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需要将企业价值观贯穿其中,重视管理方针的制定和实践。任用跟企业有同价值观的人,注重员工的品质、忠诚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基本的智商等。管理方针和实践是以日常注重实效的考核反衬出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定式。相同价值的人会为共同目标努力,当价值观与实践管理结合起来,企业会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才会呈现出来。

(二)指导企业进行招聘和录用。

企业在招聘中注重员工的心理资本,即个性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激情、乐观、韧性、情商、主观幸福感等心理资本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首先,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

(三)对员工进行心理学培训和开发。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注重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在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中,往往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的积极心态。因此,培训开发要注重员工的心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才是实现企业培训的最大收益。

(四)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进行薪酬管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薪酬制能够为企业保留和吸引大量的核心人才,员工所获得的薪酬除了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以外,对符合业绩的员工进行福利嘉奖,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好,如果太少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过高甚至高于其自身工资则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进行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组织职工创新,使工作不断丰富化、多彩化,给员工带来心理的满足感;在考虑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基础上,将心理资本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报酬评价体系之中。

(五)引导企业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有设计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四个阶段组成。有效的绩效管理应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因此,制定绩效计划首先必须考虑到员工心理状态的调整与改善,工作目标应具体化,具有一定挑战性,并且可被测量和评价。这样工作目标设置能够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建立对未来的希望。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保持畅通,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员工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进入绩效评估阶段时,绩效结果的测量应遵循的首要准则是公平原则,否则易引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公平原则是深化绩效管理的核心,不仅设计要公平,执行要公平,考核要公平、评价也必须公平。多数心理障碍都是从不公平开始的。此外,还需要引导员工针对绩效结果作出良好的自我评价,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内因,把不足归于心理资本的不足,以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最终,绩效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阶段,把职务晋升、薪酬分配等绩效考核结果关联,为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环境支持,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六)指引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一直是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关系。有时候,冲突和合作在劳动关系的发展中不断演化,当劳动关系双方在设计劳动利益除了矛盾时会出现博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未雨绸缪,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民主、平等协商,把一些劳动纠纷处理在萌芽中。[5]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注重双方通过协商达到共赢,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由借鉴西方的理论而来,这种借鉴而来的理论跟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一定的差距,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需要一步步进行探索,调整研究方向,否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阻碍了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步相对较晚,至今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便是一些企业建立起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度很大。比如说管理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管理需要变革,而员工对于新的事物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管理变革会触碰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会阻碍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很大程度制约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二)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进行分析,获取岗位的工作信息,包括工作的内容、任职者的行为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任职者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要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人才甄选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对任职者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这就要求企业首先需要有管理心理学这领域的人才,其次才是需要制定一套测试方法对任职者进行测试和配置。企业在培养或者招聘具有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人才,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同时在对任职者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素质和心理进行测试分析也要比普通的招聘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企业难以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应用管理心理学工作本身的激励过程中,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效果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自主性等,应用这种激励能使员工感到与物质激励不同的效果。实际中要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需要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保证员工完成任务的流畅性。通常作为企业的基层员工,企业不可能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这就削弱了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性,导致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四)忽视企业基本的沟通问题。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上层领导一味的关注着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效果,往往会忽视上下级之间最基本的沟通问题。企业不同的部门之间本身在沟通方面就存在着难度,企业如果只是关注每个员工的任职情况能否匹配,就会忽视其在每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问题。无论是垂直式管理还是水平式的管理,企业中都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影响着企业的.等级制度,往往企业中的等级制度越严格,其阻碍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力度更大。

(五)企业人才结构教育的反作用。

根据企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人才结构的培训教育作用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人才结构也具有反作用。让个性互补的员工配合工作,会使个体在相互地学习中优势互补,可能也会使相互间消极的态度影响对方。人才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次就能达到最优的结果,当再次调整企业的人才结构中,可能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产生不被企业认同的心理,给企业的人才结构教育带来相反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结果才会得到每一个员工的认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高薪并不能真正留住人才,关键是企业能否提供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精神激励也需要重视,它能使职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稳定人心和维持用人关系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人才资源流动性大而造成的一系列难以管理的现象发生。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强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通过员工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建立一套聘用、选用、提拔、优化人才的办法及相应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从而打破原有以奖励核心和高端人才为主的激励制度,以便将全部员工纳入激励制度下,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模式。为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探寻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方法,是企业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管理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结合,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将管理心理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可以促进员工对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提高其专业化知识。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员工培训制度。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一套内容丰富、灵活应变的培训信息系统,汇集培训所需的信息;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具体目标、内容、办法和步骤;同时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培训的沟通,让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更加高效快捷;最后是对整个培训进行效果评估,以便于进行下一轮的培训。另一方面是要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才能提高培训的水平。

(三)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1.员工参与决策。

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决策,让员工知道工作的完整进程,保证员工对企业每一决策的知情权。最重要的是企业组织内部要建立强健的机制,把每一个员工拉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之中来,让员工人人都参与决策,人人拥有决策的权力。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2.适当下放权力给员工。

现代企业是由多个部门或团队组成,适当的下放权力给员工,把完整的任务交给部门或团队执行,这样既能使员工体验工作完整性的同时还可发挥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感到任务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员工自身的认同感,激发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

(四)构建企业沟通的平台。

1.改善企业沟通的环境。

目前需要改革的是由公司领导层下达命令,下属被动接收的单向沟通模式。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组织架构,形成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因此,必须改善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刊物、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各种信息能够在企业内畅通,使有关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并得以进一步解决。

2.建立企业沟通的平台。

企业同时要为员工提供交流的平台,员工可以在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注重与员工沟通感情。给员工表达自己心声和想法的机会,让他们发泄心中的烦躁和不满情绪,管理者理性听取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这样不仅使下属情感得到了宣泄,还能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同时,管理者还可从员工的见解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另外,管理者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切可以与员工沟通的机会,在重大节日或生日时,给员工送出礼物或祝福,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五)重视企业的才结构和教育工作。

1.深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知识型人才市场的进展与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随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本价值与其接近或接轨,提倡员工多岗位实践,通过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中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多通道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知识技术骨干型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和提倡他们向交叉专业、边缘化专业、甚至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挑战性、创新性进一步发展。深化企业的人员结构,使企业的人员作用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2.做好人才结构调整的安抚工作。

企业要做好人才结构的调整工作,避免员工消极态度的产生,一方面先要建立完善的人力结构调整机制,做好初次的人才结构调整工作,避免再次人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再次人才结构调整中的安抚工作,避免员工出现挫败感和消极心理。因此,企业要了解企业内部的岗位特点,善于整合内部资源,使人才结构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通过心理学的融入,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为运动射击项目的优化提供稳定保证。文章在研究中,对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旨在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促进射击运动的全面发展。

:运动心理学;射击运动;运用分析。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与心理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要求射手具备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协调性的运动技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射击运动员的成绩不仅与运动员的专业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且也与运动员的心理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射击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员心理的稳定调节,充分发挥出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基本作用,使运动员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对于运动心理学而言,其作为一种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学科,主要包括了目标的制定、动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强化等。通过定期的心理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对于心理训练而言,其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包括了放松技术、表象心理以及信心建立等内容。第一,放松训练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运行心理形成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运动员紧张、焦虑的心态,降低运动员肌肉紧张发生的概率,使运动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训练。第二,表象心理,主要是对运动员动作、事件的重复,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目标设计的状态下,达到训练的目的,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训练环节,而且,在对动作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训练的有效强化,提升运动员的下意识反应。第三,在运动员运动心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信心对运动员心理素养的提升较为重要,通过信心的强化,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而且也可以切实进行目标的强化分析,并在训练技术评价标准确定中,可以使运动员形成强烈性的目标,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1]。

2.1进行不同训练环境的训练。

在射击比赛竞技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因素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射击人员只是适应自己经常训练的场所,如果场地发生变化之后,会对运动员的精神造成压力。所以,射击运动员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训练,例如:不定期地进行转场训练,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与室温下,与其他队的队员打有成绩要求的考核,通过在有成绩要求的训练对自身紧张情绪的适应、熟悉、调控这一过程,降低心理压力。通过不同环境的营造,可以使运动员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合理掌握,降低心理压力,为其竞技状态的提升提供支持[2]。

2.2参加不同方式的实际比赛。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其射击水平是通过不同的训练以及长期比赛所积累的。一些运动员由于赛场经验不足,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肌肉紧张以及情绪慌张的情况,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通过规范的射击动作来强化动作的熟练性,还要对考核、比赛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升运动员的实践经验,使运动员的信心得以提高,在任何比赛中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问题,通过规范性射击规范及不规范比赛项目的分析,提升运动员实践经验。而且,在比赛经验总结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为运动员提供不同的实际比赛方式,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使射击运动员提升自信心,在任何比赛中都可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3.1强化训练的技术分析。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在一些年轻运动员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导致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怕吃苦的现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强化运动员的训练能力,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加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使他们的运动思维得到激发[3]。

3.2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法。

在运动员心理素质分析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射击训练的背景下,运动员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出现了很多运动员会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比赛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教练人员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方式,使运动员珍惜每次训练以及比赛的机会,并在不断训练的同时强化自身心理障碍克服能力,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稳定提升。

3.3构建自我控制训练法。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及时认清自身的训练状态,良好的运动状态以及不好的运动状态都是由运动员自己所控制的。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良好的训练状态占据了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也就使运动员形成了正确性的运动心理,提高了比赛成功的概率。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好的状态占据着运动员的心理,在其比赛的过程中不能更全面地分析干扰因素,导致其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弱,也就会在最终程度上造成比赛的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训练能力的不断提升,调整状态,实现运动员运动心理的稳定强化。

3.4强化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科学性认知。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是较为独特性的训练方式,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保证运动项目设计的周期性开展,所以,在现阶段运动项目构建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运动员进行基本心理机能的稳定训练,实现运动员比赛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第二,射击专项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员比赛之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全面提升。第三,训练项目的难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训练项目的合理优化,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习惯。第四,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运动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应该关心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比赛方案,通过运动员比赛过程以及不良心理状态的提出及分析,进行有效设计方案的构建,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综合提升。第六,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让运动员选择一个固定的目标,对目标进行仔细观察及分析,通过强化记忆,进行射击训练,使运动员的记忆能力以及训练技能得到综合性提升[4]。

总而言之,现阶段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射击人员的稳定性以及精度性特点,使其在时间长、弹数多训练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强化运动心理素养,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射击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运动素养。因此,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运动员运动心理的培养,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实现射击运动项目的综合性提升。

[1]任波.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6):251.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人格心理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系统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学课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剖析;案例教学;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内心世界领域的心理科学,学习人格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作为心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全面透彻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每个人的人格特异性。这样一门探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学会实际分析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学习本门课程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别人的心理特点,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论家的观点都可以运用在个体分析中。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待专业课比较认真,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生对待这门课有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较高热情基础上,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学,就能强化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讨论分析是个案教学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学生自身相关经历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案例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能力,是教学的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身特点融为一体,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案例教学以课堂分析讨论、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作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现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现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加强教学相长的体验。

教学过程中为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选用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该教材系统性强,各个理论流派知识连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基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部分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选取案例。

人格心理学的案例可以选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个体特点的自我剖析,还可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创伤性事件。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强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对每一位学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课堂学习,不能私下议论,更不能传播,同时对每一个案例,在课堂前需经学生同意作为教学个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列举的例子,而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尊重个案学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计研讨的事例。案例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点。

(二)呈现案例。

选好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人格心理学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具体事件发生时间、过程、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再次提及此事件时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可以观察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和动作,甚至一部分学生在陈述案例时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表情和语言都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体会这个案例,更好地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同时,这样的释放和倾诉也能让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压抑在心里的问题随着倾诉逐渐释怀,反而能让案例本人在这件事件中的阴影消失。这类案例分析安排的时间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这样在巩固课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应用具体化,能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指导分析。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个人案例,同学们未必把握个案的核心内容,也不能快速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个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它通过教师启发性指导,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个案描述的事件与个人人格特点的相关性,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参照对比,进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按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名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思考、观点、疑惑都表达出来,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个案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管理课堂,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纵深分析,拓展广度,尽量避免表露教师的观点,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心理暗示。

(五)课堂。

个案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考的方向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专业知识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个案中显示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并对相关人格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辨别。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并回应学生,同时也要指出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材不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紧紧围绕课堂知识点进行。如果案例选取不得当,那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把个案和个人特点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分析各种人格障碍,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所以在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恰当性需要认真把握。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在个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个案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学时数有限、学生知识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导。同时,人格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的一门学科,在分析个体人格特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痛哭、崩溃、发狂等心理焦躁的状态,给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对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绪失控的学生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只接受讲授的方式,要调动自己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在以探讨人的个性形成的特点以及人格障碍为主线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这些差异中,积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以后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丽娟.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丹东师专学报,,(4).

[2]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5).

[3]范蔚.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格教育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3).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因为人的行为包含在社会环境之中。对于人来讲,人们每天都处在环境之中,人行为的对外界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的行为与创造是改变环境的基础,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又是人类丰富的创造能力,还会对行为和创造的主体--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出舒适、高效的办公环境,优美空间环境使工作员工感受到这一环境氛围,能使员工工作的心情更加愉悦,从而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上班族每天所在办公环境中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多,办公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每天所处的最重要环境之中,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和放松。现在很多公司对办公空间的设计要求必须具有人性化的元素在里面。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受到了推崇,办公空间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应根据办公人员的情况以及办公人员的心理需要等情况,来设计和创造空间环境。还要分析色彩、光和材料等使用对办公环境产生的影响,让办公环境更舒适、高效,让人们把工作的压力随时排解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当代的办公空间设计必须要人性化,人性化设计要贯穿整个办公环境的各个角落。人作为使用者,心理感受决定着办公空间的尺度。不同尺度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使用功能和精神感受是设计空间时必须要思考的。这些思考的可行性又是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所提供。那么办公空间的布局一定要有秩序感,这是对空间设计的一个最基本体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矛盾统一,应该科学处理环境的开放程度与私密程度的关系。让人对空间有舒适感的要求是:小而封闭的空间,可以让人感到安全。其次通过开放的空间看到另一个空间。按功能和使用,可以利用植物、家具、隔断等把办公空间进行适当划分,这种办公空间可以把团体与个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把人性化设计展现的淋漓尽致。

色彩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会产生影响。色彩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暖色调给人热情洋溢感觉,会使人快乐和兴奋;而冷色调给人清凉感,会使人的心感到安静,在心理上起到了镇静的作用。基于色彩的变化、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传统的办公空间一般以灰色为主基调,目的是让企业有一种庄重的形象。展现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司为了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使用色彩鲜明的颜色。办公空间色彩一般遵循“活跃融合”的搭配原则。活跃是指办公空间的色彩变化和搭配是否突出,融合是指办公空间中的地面墙面家具乃至绿植的颜色都要整体融合。在办公空间的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功能和空间的俩方面需求,完美的体现了空间与功能的相互协调。办公空间的颜色不适合过于单一,单一的颜色,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如果颜色搭配的不得当,会加重眼睛的疲劳程度,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因此,办公空间的环境颜色应该以纯度低的颜色为最佳。

人性化的光照将传统方式的照明改为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相结合。局部照明将成为设计中的重点。在新的设计中,整体照明只提供给整个环境所需的最低照明,而局部照明可采用自我调节灯光的方式,这样改变了个体对灯光的需求,也将冷色系的光加入暖色系的光。据调查,在冷光源下工作,人们会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通过共同使用冷暖光源,可以模拟出自然光。适宜的照明可对办公人员的情绪调节和精神状态的放松起到一定的作用。

声音环境在环境心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人在工作中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空间是宁静的。静,就是考量办公空间的声音环境了。由于办公空间都会使用现代的办公设施,如电脑、传真机、打印机,这些都会形成噪音。而隔音是办公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办公室一定要有隔音设施,特别是用于讨论公司商业机密的会议室必须保持一定的隔音性能。

材料的使用也要对人性化有所体现。昂贵华丽的大理石不再是现在办公环境设计中的重点,更多地将重点放在环保上。一些环保的天然材料,都可以放在办公空间的环境中,如鹅卵石、草坪等。天然材料和现代材料相互融合在一起将产生科技与自然共生的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的家具设计上,比如新型办公椅会根据办公人员的背部状态自动调节靠背的弧度,智能办公家具将成为一种办公家具中的潮流趋势。

办公环境对于每个上班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办公空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工作环境的质量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工作环境成为上班族喜欢的空间时,就会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事实证明,不注重人性而一味追求效益的办公设计注定是失败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只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要求,更应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精神层面的内涵和人文关怀,而人性化设计是今后设计发展的主流。

[1]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2]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3]刘超英,陈卫华.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构造、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为了提高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从分析当前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阐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的新途径,目的是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病救人的消极模式,转向积极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培养学员的优秀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每一名学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消防院校作为向全国基层消防部队输送优秀指挥人才的院校和主力军,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一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地方高校一样,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工作任务主要定位在如何减少学员的心理疾病和矫正学员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解决了少数学员的心理问题,但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消防院校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后,虽然生活模式趋于简单轻松,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员入学前火场战斗经历对其心理冲击大,导致学员心理素质偏低,加之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等诸多原因,决定了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开阔教学视野,创新研究理念,合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导学员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其成长。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疾病和缺陷,忽视了人的潜能和活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注重对激发人的潜能和心理机能的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探寻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人的潜力和优势,主动引导和提升人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三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侧重于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研究。三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主要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地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员完善人格品质,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将为消防院校培养更加优秀的消防人才,为基层消防部队输送能力更加全面,素质更加过硬的指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员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就健全和完善学员心理品质方面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增强学员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此外,积极心理学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员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接受并满意过去的良好心态。2、塑造学员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勇敢、热情、主动地探索,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3、创建积极的校园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1]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为学员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环境熏陶学员品质,让氛围陶冶学员的情操,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

积极心理学为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消防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推动消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向积极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1、建设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对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能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于消防院校这样军校性质的学校来说,由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失去了作为学生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所以很难让学员体验到幸福、满足的感受。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在校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学员走出宿舍,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让学员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此外,干部作为学员在校学习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勇于突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放开束缚,体验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消防院校的校园才能恢复大学应有的那份活跃和朝气,才能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系统做支撑,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院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全校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也是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消防学校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没有符合标准的咨询室,供心理辅导的团体咨询场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器材等,使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消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让软件和硬件共同搭建起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3、增加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员的自我体验,使学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美国,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幸福课”,它主张在学生参加学习和体验活动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感。在消防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和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而是要依托原有成果,转变以往以消极心理教育模式一头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的重心均衡到怎样减少和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两个方面,并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和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等形式,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感受。4、融入积极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每年新学员入学后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经成为每年的惯例工作。虽然这项工作很好地帮助学校筛选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员,但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过于急促,给学员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新学员,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的适应,集训的艰苦,都给他们带来一定不适感。特别是那些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学员,本身就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特点,心理较为封闭,同时带有恐惧、焦虑和排斥感,若在心理健康测查之后马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势必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学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其现有的不良心理问题,还会加重其心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此时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就比较恰当,即不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而是在大环境下,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或是团体辅导的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围绕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员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辅导,在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的同时,维护学员的自尊,提高学员的自信,增强学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才能真正达到测查预防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摘要: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

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

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摘要:设计心理学的论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临近,承载着独特知识价值内涵意蕴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类繁多的玩具市场中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手工玩具设计时必须考虑消费对象和潜在消费对象的心理需求,并以创意设计和独占设计为设计理念,使手工玩具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关键词:手工玩具设计心理。

一、手工玩具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临近,承载着独特知识价值内涵意蕴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类繁多的玩具市场中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手工玩具可做广义或狭义理解,广义上的手工玩具既包括制作生产过程不借助机械力完全依赖制作人手工制作完成的玩具,如自己缝制的人偶、自制孔明灯等,也包括玩具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玩具,如航模船模、十字绣等。狭义上的手工玩具仅仅指玩具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组装进而实现其游戏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玩具。本文以狭义的手工玩具的设计心理学为研究对象,探究手工玩具明确消费者定位与心理的情况下,所应在玩具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秉承的理念与思路。

二、手工玩具消费特征。

任何产品的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生产者占得或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收益和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产品的生产必须架构在产品适销对路、消费市场定位准确以及洞悉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玩具既是人类娱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产品,因此在玩具的设计过程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玩具的受众以及受众心理,如此方能保证玩具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热度。

(一)消费对象。

提及玩具一词,大众往往存在认识偏差,即通常将玩具的消费者定位为儿童。此种玩具消费者定位方式的错误之处在于忽略了爱玩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与人类的年龄结构并没有直接联系。心理学界曾对成年人的心理做出这样的评价:成年人同未成年人一样具有游戏心理和游戏需求。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到的压力可以藉由在游戏世界中的放松,而最终使情绪得到有效的缓释,压力得以释放;借助游戏过程可以使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因素得以满足,并帮助其实现心理平衡。前些年曾流行“偷菜”类的网络游戏,大批成年人是该类游戏的主要拥趸,为之游戏目标达成而不分黑白苦守于电脑之前即是这方面问题的佐证。因此,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厂家应将儿童与成年人均视为消费对象或潜在消费对象对待,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考虑到产品的不同市场消费群体定位问题,以避免陷入将成年人错误的划分为非消费对象的误区,而使市场份额被缩减,生产和经营最终徒劳无功。

(二)消费心理。

随着当前健康、绿色、环保理念的日益受到重视,消费者在购买手工玩具时除了要考虑到玩具的价格和性价比之外,基于玩具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特性,因而还要考虑到玩具的制作材质、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等要素。尤其是为儿童购买玩具时要尤为重视,儿童的肌体抵抗力弱于成年人,病菌更易侵入,如“普遍被用于软化塑胶的邻苯二甲酸盐,不会坚附在软胶上,而是随意流动,当婴幼儿咬嚼和吸吮玩具时,便有机会吞进体内,严重影响健康。”同样,父母为婴幼儿选购手工玩具时,不只着眼于手工玩具的娱乐属性,更看重该种手工玩具对婴幼儿的智能开发功效,借助手工玩具的益智功能使婴幼儿实现“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评价,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此外,伴随怀旧情怀的日渐回归和物质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作为享受资料性质的手工玩具也益发被成年消费者所看重,享受资料即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的适宜条件得以相应提升的消费资料。根据恩格尔系数可知,家庭收入增加时,家庭成员的食品性消费比重降低而非食品性消费(如精神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相对越高。故而消费者对手工玩具的购买和占有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同时成年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有准确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认知,因而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基于手工玩具所具备游戏和观赏的双重价值属性,成年消费者也随之产生了对手工玩具视觉美感追求意义上的趋美心理需要和对手工玩具情有独钟的偏好心理需要。

三、手工玩具设计理念。

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资讯发达,讯息更替速率频繁,人们的娱乐方式应呈多元化趋势,手工玩具要谋求在现时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找准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构建产品的设计思路,对产品的设计理念、市场目标定位做出准确抉择。只有如此方能让手工玩具不同于他类玩具的优势和特质得以凸显,并最终能在激烈的现代玩具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席位。

(一)创意性设计理念。

创意设计,是指突破常规的设计模式,即创新设计或曰技术创新。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的竞争,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厂家应有意识的探求手工玩具的创意设计之路。对于玩具产品的生产而言,要考虑到其包装、原材料材质、娱乐性、赏鉴性、安全性、价格等多种因素。在手工玩具的产品包装方面,要避免色彩的过分渲染导致消费者产生对玩具产品的恶俗和流俗之感,应以简洁明快的色调表现玩具主题;在制作材质方面,秉承绿色设计理念(greendesign),以“易于回收、易于替换、节约能源、低公害或无公害、健康安全、使产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为设计主题;在娱乐性方面,要注重产品的愉悦功能开发,以面向儿童的手工玩具为例,家长作为购买者看重玩具的益智功能,而儿童作为玩具消费者看重的确是玩具的自身愉悦功能,因此可以说愉悦功能是玩具的核心功能,同时,手工玩具对愉悦功能的开发也能使手工玩具在消费者间产生同步心理需要,即使消费者之间产生驱同性的消费欲求;在鉴赏性设计方面,设计者在玩具设计时要考虑到消费趋势引导,将手工玩具以往的单纯的把玩引导升级为赏玩结合模式;在安全性方面,设计者除要考虑材质的安全绿色之外,还要对手工玩具需要组合游戏的特质特别把握,要以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参照,使手工玩具的组合零部件不致对儿童产生安全隐患;在价格方面,手工玩具设计者要考虑到价格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首要因素,因而要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产品价格能够为市场所接纳。

(二)独占性设计理念。

手工玩具设计时,除了考虑自身的产品性能和定位之外,更要考虑整个外部市场的产品竞争情况,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构建独占性设计理念,使手工玩具产品在同时期市场中具有新奇性,使产品在具有商业色彩的同时,又个性化鲜明,以满足消费者渴望被赞美和认同的优越心理需要。

此外,作为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者,任何一个创意均凝结着设计者的智力成果投入,因而当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生产者应以申请专利的方式使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摘要:现在社会不断发展,像取暖袋这样的小产品也是花样百出。面对眼花缭乱的取暖产品,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始终钟爱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那么,怎样的取暖袋产品更适合人们?或者说是人们更需要怎样的取暖袋产品?人们还需要它能做到多少来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本文就结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取暖袋产品进行深入的分类分析。从取暖袋的历史发展,然后到现在被人们所钟爱的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而后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出现新的、更为人接受的、更受人欢迎的新产品,不同的人们在使用这些不同的取暖袋产品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使用行为,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切入点,从而对这个长久以来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冬天的亲密伙伴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提出更加详细的方案和改良办法。

关键词:取暖袋的发展,取暖袋的设计初衷,人们的使用行为,使用心理,改良方案。

冬天来了,这时候我们记起了我们遗忘了三个季节的伙伴——取暖袋。而本次设计心理学课程,我的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跟取暖袋有关的一系列产品。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而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在寒冷的冬天,像取暖袋这样可以便于携带、用来取暖的产品成为了人们在无情的寒冬里亲密的伙伴。人们在寒冷时会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它——如果我手里捧着一个暖水袋就好了——这就是说明人们对暖水袋不仅有在寒冷时需要用它保暖的依赖,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因为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手不冷了,身上也不是很冷了。我可以这么认为:暖水袋和人们是有情感联系的。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水平和化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暖水袋家族也不断壮大起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称呼:暖宝宝,电暖水袋,暖手袋,暖手宝,一贴热……每一个新家族成员的出现都是有它的原由的。那么接下来就取暖袋的发展、设计缘由和使用行为,来深入研究一下取暖袋家族吧。

一、手炉。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手炉的日用品。它就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与今天的暖水袋起到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它多为铜制。因为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手炉里面装有炭火,所以也叫做火笼。它是用火取暖的。但是我认为它也是与暖水袋同类的'。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瓷器做的、最吸引人的当属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的炉盖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末以后,手炉工艺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工艺品。

但是人们需要保暖的需求没有变。取而代之的暖水袋出现了。

二、暖水袋。

暖水袋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为冬天人们抱着火炉取暖的这个行为减少了一点危险,防止人们烧伤。在这个重大的设计中,橡胶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有印象的比较古老的暖水袋是一种个头很大,全身黑色的东西。它似乎使用连片橡胶粘合在一起的,灌水口是用一个形状奇怪夹子夹起来的,有时候夹不好会漏水。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是不能随便碰的,一旦松动了就会是一场“水灾”。后来的暖水袋口是拧动的盖,这样在往暖水袋里注水以后密封起来容易多了。但是在使用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使用时容易被热水烫伤。人们对此也有解决方案——给暖水袋“穿衣服”。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暖水袋。后来人们多是被它外表的衣服吸引,很多暖水袋外边套的是毛茸茸的可爱的动物形状,这比较招女孩子们喜欢。有些是比较普通的,就是简单的一个布袋套在外面,比较适合追求简朴的人们使用。但是不管怎样,它给所有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取暖袋的家族,人们有很多时候需要使用他们。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走动,或者宅在家里的时候,都喜欢把它捧在手里。但是运动起来就不方便了,甚至动起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不要离开它。有时在睡觉的时候装满100度的开水,半夜的时候却发现它冰凉冰凉的躺在自己身边。有时候一觉醒来却发现被它烫伤了……人们就会想如果它拿起来方便就好了,如果它能一直是温热的就好了,如果它不用总浪费那么多热水就好了……随着化学学科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增长,近几年取暖袋的家族壮大起来。不安现状的人们又设计出了更适用、更便捷的储水式暖手宝,液体暖手宝,电热饼,暖宝宝等等。

暖宝宝。

暖宝宝是在日本,有人基于化学知识发明了的取暖袋。不用火、电、水或其他能源,撕开外袋,填充物遇到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即可发热,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毒性。可保持8—18小时左右(平均温度52℃),因此叫暖身宝又叫便利怀炉。现在,在日本便利怀炉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冬季在户外活动时,可防止肌肉过冷而紧张、防止手部冻伤、预防感冒、或者缓解腰痛、腿痛、肩痛和其他生理病痛。暖宝宝使用的时候是贴在衣物上的,将暖宝宝的真空包装沿切入口打开,揭去后面的衬纸,贴于内衣的外侧,用手铺平即可。可贴于人体的肩部、背部、腰部、胃部及相关关节部位。之后人们不需要做什么,不用担心它会很快凉了,也不用担心会突然被剧烈的烫一下,便可以享受长达一天的温暖。这样人们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质量好的暖宝宝也不会在衣物上留下粘贴过的痕迹。但是对于那些习惯把一些温热的东西捧在手里的人来说,也许是不习惯使用暖宝宝的。这些新产品中储水式暖手宝,电热饼,液体暖手宝就比较适合他们。

四、充电式取暖袋和超饱和液体取暖袋。

这几个产品有电极式和电热元件式两大类。

1。固体电热饼,其填充是保温棉。工作原理是:用双控温电热储能式结构,逐渐释放热能。内设自动过热保护装置及自动保温指示装置,一个由ptc热敏电阻控制的小电炉,ptc是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当电流通过时自身会发热,同时电炉的热量也会传导给它的,当温度到达一定值时,它的电阻会急剧增大,可以视为断开,所以,此时它停止消耗电能,之后靠保温棉对电炉的保温来缓慢放热。

2。软质液体电热宝使用新技术储能发热剂,加热升温迅速。一次性注水,永久使用,独特防爆免烫装置,温控保护;使用寿命长;保温持久等优势。工作原理是在固体电热饼的基础上改进的,采用电极式加热方法,优质控温与热熔断器双重温控保险。正常情况下袋内液体温度达到65度时温控器会自动切断电路,停止加热;而一旦温控器控制失灵,热熔断器切断电源,终止加热。

电热饼却不是很便于携带,而且它硬硬的不如液体带给人们的那种感觉亲近,那种储水式的更为方便使用更受人们欢迎。那种柔软又温暖的感觉,人们在捧着它的同时还忍不住捏来捏去。还有一种里面填充超饱和液体的暖手袋更有趣味性——轻轻弯曲袋内金属片,袋中液体即出现结晶状(蓝色半透明),变硬成固体。发热温度50度左右,约1小时的时间。使用后,把其放入沸水煮10分钟,直至结晶体完全恢复成透明液体,冷却后,可再次使用。虽然它实际的功能没有前几种暖水袋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趣味性是很大的。记得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个取暖带的时候,感觉掰一下铁片它会变成固体并且发热取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结晶的固体给我想要捏碎它的冲动,一直捏着它直到它变成液体,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取暖。

结论。

这些所有暖水袋家族的新产品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可以循环再利用,具有独特理疗功能,最重要的是外形美观、充电快速、方便使用。但是我们在使用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低温烫伤,比如温度不能自由控制,比如在你睡意正浓时被它冰醒。

结合在暖水袋使用中人们出现的这一系列反应和发现的问题,对此我提出自己的两点改良设想。

一、让取暖袋数字化,可以有不同温度的设置。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温度的设置。这样暖水袋就变成了被人驯服的绵羊,需要温温的热量时可以调节到自己想要的温度,适应不同的需求。例如暖脚的时候需要烫一些,就把温度调节的高一点;如果需要暖一下肚子,这些皮肤比较薄的地方,就把温度调节的低一点。

二、让取暖袋的敏感度增强,变得更加容易吸收热量,但是散热缓慢。当它已有的热量用完时,可以吸收皮肤的热量积攒起来,可以使人体适合的温度,不至于在熟睡的时候被失去热量的取暖袋冰到。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中这些取暖袋的家族的要求不断提高,会出现更多更适宜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