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论文(模板24篇)

时间:2023-11-28 08:44:57 作者:文锋

创意是人类思维的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之一。创意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能够突破常规,打破束缚。如何激发创意?有意识地触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开始的第一步。以下是创意教育专家总结的创意培养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目录
第1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2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3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4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5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6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7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8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9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10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11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第12篇: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论文第13篇: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第14篇: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论文创意产业的优势第15篇: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第16篇: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论文创意产业的优势第17篇: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第18篇:人文社科普及与文化产业研究论文第19篇: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第20篇: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第21篇: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第22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第23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第24篇: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摘要:概念设计是创新设计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文章论述了概念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在,并提出了基于概念设计下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通过概念的提出、转化、实施三个步骤,设计师在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且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完成环境空间建构。

关键词:创意产业;设计创新;概念设计。

中国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东拼西凑和学习借鉴的艰难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素质设计师队伍的不断成长,曾经的粗放式发展,重复建设,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需求,以设计创新谋求发展之路成为当代设计界的主旋律。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创新思维要效益,在设计与教学中,探讨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环境设计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设计师必须丢弃单调的功能主义设计观,逐渐认识到产品和服务包含象征性意义和非功能性价值。借用经济学家josephaloisschumpeter对于创新给出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josephaloisschumpeter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所淘汰。同样,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创新”赋予环境空间前所未有的生趣和意境,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承担起艺术“改变生活”的承诺,这种设计将是顺应时代的创新性设计,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付诸实施,否则将被设计市场所淘汰。在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的设计创新具有特殊性。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创新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以新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通过新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开发新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创意产业语境下,设计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的非实质性品质的创新。产品的价值(价格)更多依赖于它们无可测量的非实质性品质,而不是依赖其具有的有用性(使用价值),这些非实质性品质,如风格、新颖性、商标声誉、匮乏性或“独占度”——能授予产品一种与艺术匹配的地位[1]。其中产品的风格、新颖性以及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的发掘,正是设计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设计创新带来产品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同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创造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设计品质的优劣与市场受欢迎程度,关键在于创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满足了“基本需要”后,还有“爱、友情和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社会现在还能继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增加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人们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设计创新就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要为目的。针对于产品的基本功能需求的设计,处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金字塔的底端,难以调动大众潜在的购买欲望。例如,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用餐活动的餐厅,只注重饭菜品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是要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甚至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要诗意地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社会文化心理,塑造新颖的餐厅空间情境,让顾客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增加顾客的认可度,这样才有可能带来高附加值,提升餐厅的经济效益。

2概念设计是设计创新的有效方法。

从总的社会层面来说,设计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是设计师的立身之本,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创新模式。在环境设计中,乃至于设计教学中,设计创新不是具体的知识,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能力,记住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即可。我们必须去探求这样一套方法去应对设计项目——从客户需求出发,分析研究设计项目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念设计正是这样一种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可组织、有目标的设计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进化的思维过程。概念设计是从设计对象的众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提取出本质属性,用某种媒介手段概括起来,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2]。就环境设计而言,“概念设计”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这些概念和思想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点子、创意、想法,区别于其他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它们都要归结为视觉形态和空间语言。它们构成三维视觉形态,建构特定空间关系,形成市场价值,呼应人们高层次需求。

3概念设计的步骤。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华美院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一个运用概念设计思维模式进行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世博会展馆不仅引领着各个时代的建筑思潮,而且在空间和技术的创造上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空间观念和体验[3]。根据米兰世博会的场地和要求,经过综合分析,中国馆确立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麦浪、田野、城市天际线等视觉形象的展现成为语言媒介的视觉形象转述,很好地体现了设计主题。最终用放样技术把田野和城市天际线相连,自然景观元素与群山型的建筑相呼应,呈现出一片壮阔的中国大地景观。同时,建筑外形提取了传统歇山式屋顶的造型元素,让中国馆打上深深的中国建筑文化烙印。在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其体现了中国气度,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在有效利用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从米兰中国馆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概念设计做为一种设计创新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三步走。

3.1概念的提出。

概念设计的第一步是对事物作出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认识,一方面有对于场地空间的历史、现状、功能需求、技术参数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在空间中那回眸一望、记忆中的一份感动、使用者的生活琐事等等感性的片断和灵感的闪现,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美国当代建筑大师斯蒂芬霍尔在其著作《锚》中也就设计概念的提出讲到,一方面是理性思考的,即“从功能方面对场地的解析、远处的景观、日照的角度、交通的运行以及通道”;另一方面则是灵感、经验的,即“从场地的第一感觉中产生意念……赋予一个新的空间确切内涵。”概念设计的关键在于思想,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具有同样功能属性的空间不计其数,尽管现代主义大师们提出“功能决定形式”,但这些空间不可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不同的地点、不同人使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一场春梦、冬天的一缕阳光,抑或门前一棵柳树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为空间带来无数的可能性。设计者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室内空间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空间定位,最终形成一个对该空间的独特认识,提炼出设计概念。

3.2.概念的转化。

当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之后,对于空间的完整认识起初可能是以文字语言这样一种媒介表述出来,也可能是文字语言与影像相结合的,最终在环境空间中都需要转换成空间语言与图形语言。概念转化的关键在于设计概念是否能够全面透彻执行下去,设计想法能否有效表达出来并适用于环境空间。在这个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平时训练有素的空间组织能力,需要对图形语言的抽象与构成能力,需要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知识,形成该设计项目的一整套系统造型组织模式语言,用这套模式语言统筹该环境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设计语言学的角度说,也就是形成一个特定的句法,把这些单个设计词汇组织起来,表达一定的语义,塑造其特有的空间意境。同样的词汇由于句法不同,可以有多种语义,这正是概念设计的创新本质,是我们能够产生新形式、新语言的关键。同样是设计灵感来源于山川的视觉形态,但设计的形式语言组织方式不同,譬如说句法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方式与运用立体构成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空间,肯定是大相径庭、各有特色的。

3.3概念的实施。

概念设计可以让设计师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精神的世界,但要想概念设计结出硕果,那么就要在概念实施的过程中紧扣主题,始终以设计概念为中心,保持设计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在设计概念的框架下有了整体的视觉形象,让视觉形象统筹整个空间,这样就避免了设计中东拼西凑所造成的空间中各个界面形象的凌乱、不协调。概念设计要有可行性的材料和技术支持,如果现有技术不能完全支撑我们的创意,首先要想办法去解决。在弗兰克盖里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时候,其外墙曲面在技术上是个难题,但整个项目没有为此放弃,设计者不是修改设计方案而是请技术人员设计了相关的软件,用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从而成就了这一解构主义的建筑杰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之后一系列巨大体量的曲面有机形态建筑。如果以当时的技术无论如何跨越不了现实与想像的鸿沟,也可以做一些技术上的替换和妥协。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以海面上的白色风帆作为设计概念,计划把屋顶设计成壳结构,但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无法完成,最终妥协,用同样形状的混凝土结构代替,最大化保持了设计概念,为世界留下了童话般的建筑并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让概念设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为概念的表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4概念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简而言之,在基于概念设计的环境设计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设计师从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然后,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环境空间视觉语言;最终,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把概念转换为物质实体,完成现实环境空间建构。总之,概念设计模式在设计创新过程中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如能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适当加以运用,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英贾斯汀奥康诺著,王斌,张良丛译.艺术与创意产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50.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茁壮成长,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给整个传播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媒体投放型广告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传播的要求,媒体格局、消费市场和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相应地促发了广告业的变革:广告业务领域从单一的广告代理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转型期的广告业正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公关、ci、促销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大广告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利器。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传播模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隐性文化传播功能”与政府主导型传播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政经结合”、“官民相济”、“明隐搭配”、“软硬互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完善国家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最优效果,一方靣,广告行业在传播技术、宣传内容、品牌战略等方靣日渐与国际化接轨,利用跨文化传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但在经营理念上,国内广告业却开始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以“中国元素”为契机,引领广告文化传播的群集效应,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找出“中国式创意传播”,已成为业界和学界重点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论题。

(三)创意要素占据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广告产业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粗放化与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创意要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整个广告产业的动力之源,创意化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创意人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商品同质化市场中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中国广告产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利好环境中,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必将凭借其创意内核释放出创意产业的势能,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靣:首先,广告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覆盖、综合性强的专业体系条框,向整合学科优势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型,致力培养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高层次的广告人才需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传播技术与理念,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再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成为广告人才促进广告产业持续繁荣的必备能力与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度强调创意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因此,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内容的提供者,既包括设计师,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演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也包括艺术家,如画家、漫画家、作家、编剧、词曲作家、乐队指挥,以及演员、演奏、摄影、摄像、动画、魔术等艺术创作人员。文化创意人才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近年来,文化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从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等院校是教育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坚力量。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学理背景和人才的基础层面上有着传承相依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一般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之初就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延伸和新发展。

(二)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艺术教育是直接以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艺术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我们都知道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文化创意产业中对艺术的创意的诊释就是要探索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的艺术人才,而当今的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三)艺术教育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茂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创意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创意发展的最重要和有效推动力的艺术教育,同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从根本上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完善,一方面使得艺术教育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

(一)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将艺术教育与创作性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了人文素质,一旦忽视了人文素质,那么就会与所提出的中心内容与思想相反,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高校艺术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硬件支持,通过营造一个利于文化创新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情智。

(二)与文化产业市场紧密联系,突现高校艺术教育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理念。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尤其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将不断地使艺术教育的优势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教育内容。高校艺术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紧密连接艺术创作的本质,并让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产业市场。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个角度的,并且在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艺术教育发展急需加大步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高度结合文化产业的市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艺术教育能够具有新鲜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人文素养的锻造,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基础。

高校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渗透与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其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第三,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五)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的前提。

1.强化人才意识。

一方面要着眼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懈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应根据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双促进、双提升。

2.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艺术教育者应强化创新意识,不仅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勇于开展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打造一套有效的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应强化市场意识。

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把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教育、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研究、生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以后走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化不仅为高校艺术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校艺术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应着眼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立足于国内外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切实强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着力转变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建构完善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中国的广告业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迫切。在内外部的重压和期望之下,许多高校出于对社会热潮的追随、缓解专业的危机、解决生源或学生分配等缘由,在未经过必要论证的情况下,“跑马圏地”地促成了广告专业。中国高校的广告教育在一种根基不稳、系统封闭的情况下畸形发展并快速膨胀起来,缺乏从整个行业知识传播的角度对广告教育进行理解和架构,这导致我国的广告教育陷入先天发展不足、后续发展乏力的困境。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至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

高校的院系设置与广告学学科属性严重不契合、“术”化与泛化倾向严重、专业方向错位的现状,导致广告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与凝聚力被大大弱化,让广告教育走向边缘化误区。

另一方靣,课程设置泛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响应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理念的倡导,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靣过于追求“大而全”,通常依照广告运作所有环节加入各种主干课程,并将许多相关学科都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这种横向设置的泛化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与广告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相悖,最终将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广博而不精专、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竞争力微弱等劣势,同时也会造成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愈发笨重而难以掌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二)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与广泛使用,许多高校都为迎合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纷纷成立新媒体相应的院系或开设相关的课程。然而,这些高校在鼓吹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同时,对新旧媒体的概念边界却没有真正厘清一一即新媒体只是旧媒体的补充丰富而非替代,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一定是基于对旧媒体的熟识。他们一味盲目求快对学生灌输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方法新工具,却弱化学生对广告传播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夯实,最终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靣。其实,纵观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产业发展,有很多企业起初对数字媒体和技术高度热衷,甚至盲目投入,而一段时间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传播的本质,更多考虑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同样对于广告教育来说,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无法正确认识新旧媒体的相对性和依存性,就无法通过教育手段让广告人才真正掌握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价值。

(三)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中国的广告教育从理论教育到实践应用,从初步教育到摸索论证,大部分均由广告院校单方靣来完成,而高校广告学专业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业界实践经验,教学多为照猫画虎,课堂效率低。这种近乎“闭门造车”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与广告业界严重脱节。同时,虽然目前大部分开设了广告专业的院系的确搭建有校企合作的平台,但到高校来进行讲座或授课的业内人士,往往如“蜻蜓点水”,讲完便走,与学生没有长时间接触与深度互动。而到企业内实习的学生又往往如“走马观花”,多是为满足学校对实践活动的硬性要求,无法真正深入行业内部、全靣认识行业动态、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其实践经验仍然及其匮乏。这种校企分工不明、融合不深、资源隔绝的现状,导致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无法与行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行业内的优秀实践资源与“第二导师”资源被浪费,“畸形”发展的广告人只能用主观去实践广告,而非用市场与客观去验证广告。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

(浙江万但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人才的支撑。培养艺术人才的策略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设计理念,构建以实训为主线的创新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建立一支具有创意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创意产业发展在人才和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支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艺术设计人才对创意产业的作用。

1.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艺术设计人才的支撑。

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人才战略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缺口依然严重,与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不相适应。同时,艺术设计不同方向的人才结构也存在不平衡。创意产业发展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加以推广传播,而这些完全依赖创意能力强的人才来完成。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创意产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实际并不断创新。目前,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因此,培养既懂创意设计、又了解市场运作的综合性人才,是我们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课题。

2.艺术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艺术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保证。创意就是以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在文化消费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向时,创意无疑成为产业不断挖掘和创造需求的最大卖点,创意人才更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保证。发达国家之所以创意人才辈出,创意产业欣欣向荣,与他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调整有关。我们应该在“求新求变”中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充满挑战性、新奇性、多样性及前瞻性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和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工具上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具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第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影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课程教学模式还较传统。现在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的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与时俱进。第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众多,但优秀师资匮乏,大多数教师是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的,缺乏实践经验,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又很少能够为老师创造到设计机构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进入到创意产业中必然出现与创意人才标准要求脱节的问题。第五,学生评价方法单一。传统学生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不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效果上,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设计教育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创意设计与经济发展同步,与技术、产品、市场实现有机结合。这样,艺术设计教育也必须要树立市场意识,通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不断与市场接轨,转变艺术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自我感觉和个性张扬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位,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并在创意作品中予以表达,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市场的信息反馈,更新教学内容,梳理、整合、重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创意设计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做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当然,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依附于市场,只是更强调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也要注重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寻找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适应。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实训教学为主线的创新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应深化教学改革,把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加快从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换。知识创斯型教育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发展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贯穿整个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训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紧密结合,并以明确的能力指向、完整的体系架构保障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以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纵向发展,这是培育个性特征并形成创新型艺术设计类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艺术设计教育还应着重培养设计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围绕“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改革目标,在当前的现状下做出新的转变,以适应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3.探索机制创新,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当前,二l作室制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流趋势。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以课程模块为内容的工作室制,在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培养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设计意识和刨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通识教育,拓宽基础;在二年级自主选择设计模块,有平面、环艺、产品等;在高年级建立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训运行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专业导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

同时要将工作室制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在巩固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提供“项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工作室制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需要。

4.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创意教育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学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考核机制,落实配套经费;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师和管理队伍在质和量上有明显的提高;鼓励部分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相关企业调研或参写艺术类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包括到文化创意产业一线去兼职挂职,参加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部分有潜力的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其自办设计公司,进行创新实践,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又可以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可以用于回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国际师资和国外经验的引进,注重培养跨领域的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创意人才。

5.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在具体艺术设计教育情境中设计发展性学生评价,需要基于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和标准来确定学生评价的方案,真正实现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成才。只有对艺术没计类学生的评价是真正根据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予以清晰表述,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能够主动地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充分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做出较为合理的定位。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发展性评价要强调过程许价,在设计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要设置考核点,合理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表现都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要重视行业评价,尤其要注重社会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满意度,学生好的设计作品必须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要得到设计对象和行业内人士的认可;同时,在评价中行业内人士不仅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设计水平和能力,还能通过信息反馈帮助和改进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艺术设计教育是尊重个性和注重差异的教育,艺术教育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对艺术设计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尊重学生的艺术创作经验和情感,理解学生不同的艺术表现能力倾向,允许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感官方式来学习和表现同一内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艺术创作速度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时间,使个体差异的艺术表现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欠缺的学习环节得到了有效的补偿,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优势和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最早出现在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产业范围虽然并没有统一界定,但无论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是“版权产业”,其内核都无一例外地指向由创新激发的“差异”和“个性”、由个人创造力带来的“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自萌芽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产业门类繁多、规模巨大、给各国不断带来gdp增量的潜在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同时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广告业也以其自身对创造力和个性化强烈需求的天然属性,成功地嵌入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道中,并不断进行着艺术与技术、行业与产业、本土与国际不断融合的整合转型。这不仅突破了中国传统广告业的发展局限,也把一直被边缘化的广告业并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我国在12月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告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发展行业;同时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到,广告经营额占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彰显了广告业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的大力扶持与产业整合的无缝对接,给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对广告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自1983年厦门大学创立全国第一个广告专业至今三十余年以来,广告院系及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高校创设、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中国内地设有广告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87所[2],但与之相对的另一项由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组织的调查报告却显示: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各类广告公司在靣临困难的排行中,缺乏广告专业人才一项因占比77.9%而高居首位[3]。因此,了解文化产业背景下广告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质量,对于解决我国广告产业人才需求量巨大与高层次广告人才匮乏的尖锐矛盾、促进广告产业大力发展、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新趋势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产业转型。

告代理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转型期的广告业正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公关、ci、促销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大广告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利器。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传播模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隐性文化传播功能”与政府主导型传播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政经结合”、“官民相济”、“明隐搭配”、“软硬互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完善国家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最优效果,一方靣,广告行业在传播技术、宣传内容、品牌战略等方靣日渐与国际化接轨,利用跨文化传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但在经营理念上,国内广告业却开始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以“中国元素”为契机,引领广告文化传播的群集效应,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找出“中国式创意传播”,已成为业界和学界重点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论题。

(三)创意要素占据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广告产业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粗放化与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创意要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整个广告产业的动力之源,创意化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创意人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商品同质化市场中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中国广告产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利好环境中,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必将凭借其创意内核释放出创意产业的势能,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靣:首先,广告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覆盖、综合性强的专业体系条框,向整合学科优势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型,致力培养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高层次的广告人才需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传播技术与理念,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再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成为广告人才促进广告产业持续繁荣的必备能力与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风险投资毫无疑问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资本市场的本质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徘徊,而面对着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已经日趋完善的产业却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风险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在风险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一、风险投资的意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

1、风险投资的意义。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而风险投资的重点就在于风险二字,因为是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企业,所以不论其今后是否会带来巨大收益,至少当前是没有的。所以投资的重要特点就在于风险,因为一些今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所以那些投资家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愿意对这些新兴有潜力的公司进行尝试。风险投资更多的像一场赌博,只不过是在进过了仔细考量观察且进过精密计算使之失败率降至最低但仍有可能失败的赌博。2、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所强调的是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理念。其表现的一种通过文化思想进行碰撞和共鸣的模式在当前也是非常受欢迎且十分有发展前景的。包括动漫、传媒、工艺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通过强烈的市场回馈说明了其潜力和今后的发展能力,再加上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所能带来的利润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难以达到高回报率。

1、发展迅速成为了文化创意行业的优势也同时产生了劣势。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也有不少的公司展露除了它们的发展潜力,但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优势反而形成了他们的劣势。因为发展迅速并且效果显著,所以整个市场都还处于一片混乱,公司前仆后继的成了然后倒闭,即便当前优势极强的公司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取代。因为归根究底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其固有的产品优势性,独有的产品技术含量太少。文化创意行业主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且不说这样的东西是否能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和喜好,就以其模仿性而言,很多公司都能很快的进行仿照甚至是超越,核心竞争力太低。2、没有一个高回报率难以吸引进行高风险投资。正是因为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较低使得其辉煌和落寞的间隔太短,因此回报率太低。任何一个风险投资者看中的都是可能产生的巨大利益,只要有这个可能,他们就愿意一搏。他们会通过专业的人才进行考察评估,然后进行计算,最终看结果是否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风险投资者不惧怕风险,他们唯一惧怕的是在高风险之下难以带来高回报,性价比太低的投资他们是一定不会做的。可想而知,当一个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最终盘算回报率时却差强人意,这样的风险投资自然是不会考虑的了。

三、评估困难且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

1、当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较为困难。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卖点是文化或者思想,而很少有实体的产品,所以在风险投资者进行评估时就非常的头疼。房地产有地皮,有房屋楼层,制造厂有实际的生产制造产物,有机器有厂房地皮,这些即便不是实际的资金也几乎可以算作是固定资产。那么对于这些固定资产还是能很好的换成成资本,再加上相应的生产技术、专利、当前市场占有率、营业额等,都能很好的对企业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评估。但对于文化创意行业,一个想法,一种文化,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这就让人难以估算出其准确市场价值。2、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除了评估较为困难的同时,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够成熟。因为市场发展竞争的原因使得极少有公司看重对发展体系的建立,都忙着占领市场,拉动现在客户群从而得到短期效益,这样一来使得其发展模式反而不够完善和成熟。风险资本最看重的是企业是否有清晰合理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在行业内部处于领先地位。而当前大多数文化产业都没有一个良好完善的发展模式,自然就难以让风险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及不均衡的回报率来进行风险投资了。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态势还是非常迅猛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发展方向就完全正确了。一个公司只有建立起了坚定的目标再加上良好科学的管理和发展体系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不被市场所淘汰,那些只抓住眼前的利益而完全不顾及企业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最终也只能直接被市场和客户所慢慢遗忘直至淘汰出局。

作者:杨惠兰单位:杭州博闻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雨,金青梅,胡瑞柱,李倩.秦岭北麓文化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2]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6)。

[3]赵武,李晓华,孙永康,庞加兰.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机制———基于博弈决策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xx(12)。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广告学是一门培养能从事知识与思想创造性探索的人的科学教育,而非一种只要依靠社会培训或工作实践即可习得的营销手段。因此,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应当严密契合广告学作为“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向新闻传播大类院系集聚靠拢,强化营销传播的原理、规律、效果与策略等方靣的科学教育与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跨学科”和“实践性”内容,最终将广告教育从简单的操作性技能提升到传播科学的层靣,完成由“术”到“学”的提升与转换。这样院系设置与专业方向不仅能够使得广告学的学科优势凝聚突出,同时也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设置优势突出、灵活多样的课程。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集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变长久以来的“共性化”理念,根据产业发展以及院校优势特色学科背景,整合与优化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辅以相关学科延伸,打造出专业化突出、优势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已形成的“三足鼎立”学科归属格局已不易改变,但各类院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各有侧重地形成专业特色。例如,新闻传播类院系可以着重培养精通营销传播策略和传播科学、能够利用营销传播信息完成广告目的的人才,同时可将营销管理与艺术制作类课程作为辅修,从而培养出专业化能力较强、核心竞争力显著的广告人才。其次,课程设置要保证灵活多样,力求课堂内外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并确保及时根据广告业发展形势与国际行业新动态为导向灵活更新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相验证与均衡发展,以开放前沿的专业设置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

(三)构建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

作为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意能力的培养亟待成为中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考核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意为基石的教学理念,在广告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的导向下,构建一整套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以创意培养为侧重的课程比重;教学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及个性潜能,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和学术创新,多参与课外实践和广告创意大赛,并搭建创意工作室等平台支持学生的创意实践;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创意人才激励机制,以激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四)建立资源共享、深入互动的双赢合作平台。

广告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样是一名高层次广告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首先高校应该为广告人才提高实践能力、无缝对接行业需求而积极搭建校企深度互动的合作平台。可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内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让学生将实践活动与科研成果直观高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校内建立双师制度,除了本校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授外,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到校内担任核心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兼顾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的深刻理解。

而企业也应该为了优秀人才的提前储备与重点培育,近距离参与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来。一方靣可以实行实习生计划,从在企业内部实践的优秀实习生中进行入职选拔;另一方靣,业界应该把自己最精华的讲座或者课程镶嵌到整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去,在讲座中靣向学生推销企业、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开放简历平台等;在教学中真正以教师的角色融入进去,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界与业界也需要保持合理的距离,太近的距离则容易导致教育缺乏独立性和学术客观性。总之,良性互动、深入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双赢模式。

结束语。

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广告产业正在进行着向“大广告产业”转型、向创意产业融合的的过程,并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广泛、创意要素地位提升等新特点。纵观我国广告教育领域现状,高校在广告人才的专业能力、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意能力等方靣的培养仍然较为薄弱,无法为广告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质优量足的高层次人才。因此,为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高校广告学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思维与固有模式,在院系设置、课程设置、人才能力体系构建与校企合作等方靣进行改革优化,以期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强、与业界和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正在全球各地迅速崛起。尽管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并仍然在不断变化的概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与经济和技术的融合,逐渐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重视,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艺术家、设计师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创意阶层的崛起。”[1]创意经济时代通过激发人的创造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一场争夺创意人才的战争。近几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瓶颈就是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创意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是广告设计教育难得的发展契机。首先,广告本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我国广告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包括出版、动漫、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消耗大量广告策划人才,必然会带动广告教育面临新一轮跨越式的增长。第三,广告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摇篮,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要求与广告设计专业最为接近。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既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紧迫使命,也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首先必须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生产和提供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具体如下:

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要求。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的界限趋于模糊。具体而言,它是以包括商贸、旅游、餐饮、建筑、制造等传统产业为载体,通过融入并深化文化内涵,使消费者能同时获取文化情感新体验的精神满足。[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承载的是文化内涵,其起点是文化,即找寻、挖掘传统产业的地域人文内涵,提炼符合目标消费群价值观和潜意识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意和创新。

创意和创新是联结传统产业与文化之间的粘合剂。没有创意和创新的所谓组合,只是简单而生硬地对文化符号的并置,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也就难以唤起消费者深层次文化的情感共鸣。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把传统产业的“实体内容”及文化的“虚体内容”进行分解之后,寻找“实体”与“虚体”的各个分部之间的恰当结合方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催化剂是营销策划。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等于创意产品的价值与交易次数的乘积。也就是说要有足够数量的消费者,或者足够数量的二次消费者(忠诚用户),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巨大效益。要想实现文化的商业化价值,真正发挥创意的效力,营销介入文化产品研发及推广是前提条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使目标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获得产品的认同和品牌的忠诚。因此,只有进行深入的消费者分析、市场分析,才能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教育、偏好、习惯、甚至潜意识,以及了解目标消费者二次消费的真实缘由,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

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即时交互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也正是以“即时交互”见长的微博和微信等沟通方式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即时交互”的信息技术加速了传播效率,拉近了沟通距离,颠覆了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诞生了许多新形式,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得到真正的成长,必须重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四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合与促进。没有文化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和长久;没有创意和创新,则会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从而变得软弱无力,难以打动消费者;没有营销策划,则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难以获得实际效益;没有信息技术,就如同没有翅膀一样不能飞高飞远,难以取得大范围的快速发展。总之,忽略任何一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都难以获得快速而持久的发展。

二、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的问题。

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在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跷跷板”式的学科建设。

主要是指偏重其归属院系学科背景的课程,而“顾此失彼”地忽略属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建设。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国广告设计类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科开设背景。广告设计专业所属院系多以艺术设计、新闻传播、文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类为主。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平台优势,形成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广告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不同学科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在现实中,主要是因为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对其它学科的偏废。比如,艺术类常常忽略新闻传播和营销学课程,人文类常常忽略艺术设计和营销学课程,营销类常常忽略文学、新闻传播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进展缓慢。

尽管创新能力在学界和业界都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进展缓慢。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创新不能传授。似乎只有外国人才能拥有创造力,西方发达国家才能培养创造力。这种观点显然是可笑的,其盛行所带来的流毒对我国广告设计教育贻害无穷。事实上,造成创新能力难以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氛围,使许多人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原理性的理论,模仿甚至是抄袭的低成本,让我们的手脚功能越来越退化;二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标准答案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式,使我们创新的路径越来越狭窄,大脑的创新思维严重荒芜。

(三)互相脱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我国开展广告设计教育30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理论类课程纸上谈兵,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类课程似盲人摸象,轻视理论的讲授。比如,文学类课程方面,往往只重视文学理论的传授,却对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规训练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在大学期间逐渐萎缩;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较为强调实践方面的技法训练,设计原理方面的视觉理论却涉及较少,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进行创新的坚实理论根基,模仿、抄袭他人创意成为常态。尽管企业对人才望穿秋水,但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互相脱节的教学方式,使大量的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四)教材及师资未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新媒体形态的出现是传媒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广告业和广告设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链的客体,又可以是传播链的主体。传播门槛大幅度降低,传播主体无限量增多,使任何传播都可能出现爆炸式地增长效果。同时,传播过程出现的干扰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传播的效果更难掌控。伴随着数字电视、楼宇视频、电子杂志、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传统的广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环境。新媒体带来的传播路径、传播形式变化,迫切要求高校能培养出大量熟谙新媒体规律的广告设计人才。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和师资,新媒体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并未真正得以开展。

三、广告设计教育的发展对策。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要素的研究,结合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必须注重文化素质和创意、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营销策划知识及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学习,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融会贯通的人文素质培养。

尽管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产业和文化内涵更加广泛且深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3]只有加深传统人文思想的领会,拓展中外文化视野,注重古代文学、易经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知识与社会学、心理学的融会贯通,才能为创意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二)市场营销理论的强化。

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广告创意技巧,还要具有市场策划能力。就广告本身而言,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和繁荣的象征,是营销的衍生工具。作为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营销目的和营销对象的准确与否。开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及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分析等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贯通交融。

(三)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关于思维的广度,重点是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改变原来的单向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横向思维模式。关于思维的深度,要强调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深入研究“为什么产生了这个问题”“如何定义问题”等,通过回到原点去思考问题;对传统的、已经存在的概念进行否定性或颠覆性的解释,促进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提升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如果要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思维的训练,那么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从一个问题点向各个方向进行网络式的深度发散,可以触动并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思路、多层次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新媒体的课程及辅助教学。

围绕新媒体开设专题研讨性的课程,结合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学习新媒体比较有效的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新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材和师资在短期内都是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研讨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未知空间的探索和思考,寻找新媒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课堂和课外均可利用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作业的公众点评及传播,把其作为作业评分及评价的一个内容。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杂志的编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内容的推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广告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都非常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项目,抽取其中的部分任务,进行真题的跟做或真题的实做,结合行业专家的讲座和考察参观,强化产学研结合,了解产业的真实状况和真正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同时,加强理论课程的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类课程的理论讲析。当下广告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对广告设计教育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告设计教育在前辈及同仁们的不断探索下,对于沟通技巧、创意形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依然年轻,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使其更加昂然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9.

[3]项仲平,邵清风等著.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91.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摘要:儿童的成长决定了一代人的教育质量,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小学生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小学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本文将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对当代的小学教育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下大力提升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下,我们对小学教育的重视促使了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更加全面化,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从小学教育抓起,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只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当代的小学教育在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在逐渐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一些教育问题,根据本人的观察与经验对其进行简要总结。

首先,我国当代小学教育的模式较为落后。当代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生的学习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当代小学生的教学需要丰富性、强制性等特点去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随着小学教育的改革,许多小学将强制性弱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待学习不够严肃。对当代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较为忽视,许多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低下。教育的模式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学的严谨性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培养。

其次,小学教师队伍不够强大。当代的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素养与职业素养,但也不乏一些教师的实际能力较弱。同时,在不同的区域与城市,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差异较大,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理应受到相同的教育水平,但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未得到保障。新时期的小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新的教学技术与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基础教育的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化。

最后,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应试教育体制在现代的教育中饱受质疑,但是仍是我国在现阶段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模式,其中包括高考制度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构成的应试教育体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导致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交流更加广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更加具备实用性和应用性,必须能够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改革。

在新的时期,我国小学教育也需要有所改革与完善,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将更趋向于丰富化与多样化,简单的传统式的教学将逐渐被替代。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小学教育中仍存在一部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第一,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更丰富化、多样化。小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控制能力与学习愿望还未养成,需要教师的帮助与辅导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意愿。当代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传授是教学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堂的形式多样化,为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国小学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之一,只有从根本处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二,教师应当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代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最多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只有教师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才能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同时,当代许多地区的师资力量不平衡,这需要学校对人才加以笼络,政府也可以将师资力量均衡分配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全面发展。优秀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校可以采取统一学习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在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中总结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并共同找寻解决的方法,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是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第三,我们应当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实际与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单纯的以成绩为主断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成果过于单一且缺乏说服性,只有在成绩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素质评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小学生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學过程,他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要求老师在评估教学效果时要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可以釆用高校中的学分制,将对学生的评价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逐渐的自我完善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总结。

我国当代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但为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我们仍旧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小学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98(02)。

[2]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

[3]杨又庭,基于目标管理的小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科研,(01)。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学教育之反思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对商品包装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幅度提升。因此,商家也越来越重视商品的外部包装,力求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商品包装质量的提高得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商品包装中渗透文化创意元素,有利于提升包装的美观与质量。本文以食品包装为例,简要概述了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食品包装,并且着重分析了食品包装中创意元素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创意元素;食品包装。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催生了民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变化在食品选择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民众在选择食品时,在以食品质量为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更加关注食品的包装,精美别致的包装成为凸显食品的重要形式。当今社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食品包装设计中也渗透了诸多创意元素,商家力求通过对创意元素的运用,提升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众对食品的要求不再简单地停留在食品的品质与味道方面,而是在选择食品时更加关注食品的外观及食品的安全与营养。一方面,民众在食品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相应的审美需求。新颖独特的包装设计能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民众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指标。食品的外包装是食品安全性与营养指标的直观表现,尤其在初次选择某种食品时,人们往往会通过食品包装的材质、结构及形态等元素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指标。如果食品包装中遵循绿色环保的包装理念,并在材质选择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在包装呈现过程中渗透便捷、创新的设计灵感,势必会提高产品的档次,充分表现出产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指标,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食品包装设计中创意元素的有效运用。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包装必须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意元素及创新理念的应用,以此更加有效地传达食品的高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推动食品产业的有效发展。在提升食品包装创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材质、结构、外观及外部图案等元素,以此传达创意理念,体现食品的质量。

(一)材质创意元素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将新型材料应用于食品包装设计中,既能提高食品的档次,又能方便消费者食用。例如,在熟食包装设计中,可以采用较为先进的快熟食品包装。该材质由聚丙烯薄膜及纸等原料合成,加热时能够防止水蒸气破坏食品,其原理为利用新材质,保障加热时水蒸气凝结于包装表层,从而避免水蒸气影响熟食的质量。设计师利用这种新型材质进行包装,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既实用又富有创新性。

(二)结构创意元素的运用。

当今社会食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师更加注重利用包装结构的合理性来吸引消费者,在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同时,实现自身食品的价值。例如,在盛夏季节,西瓜是人们消暑的首选水果,那么商家可以一改传统销售过程中简单包装的方式,而是将西瓜分开,用保鲜膜封好,并为每个西瓜配备一把勺子,并且勺柄设计成西瓜叶的形态。这样一来既方便消费者食用,又增加了购买的乐趣,从而在众多西瓜商家中脱颖而出。

(三)外观创意元素的运用。

随着民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其在食品选择时更加注重食品包装的形态。因此,新颖奇特的包装形态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食品的消费。例如,在香蕉口味的冰激凌的包装设计中,可利用轻便的包装材料,将冰激凌的外包装设计成为香蕉的形状,在食用过程中也需要像吃香蕉那样剥皮食用。这样提升了消费者食用的乐趣,增加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四)图案创意元素的运用。

食品包装中的图案设计,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食品的质量与设计理念,提高消费者对其的青睐程度。例如,在水蜜桃口味的`软糖的包装设计中,设计出一棵桃树形态的塑料板,然后设计出一些水蜜桃形状的小包装袋,将其粘贴在塑料板之上,消费者在食用软糖时,有一种采摘水蜜桃的感觉,增加了其食用的乐趣。并且,使用之后的包装仍然是一棵结满桃子的桃树,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消费者可以选择进行收藏,起到一定的环保作用。

三、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食品包装的创意性与新奇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食品的口碑与档次。在食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元素,并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包装,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的整体竞争能力。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要秉承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民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促进环保工作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的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红.以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看包装设计中的创意元素——以食品包装为例[j].大众文艺,(07).

[2]李世杰,成蕊.浅析食品包装中图形元素的创意设计[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05).

[3]李聿侃.浅谈食品包装设计的味觉表现[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

[8]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举措、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文创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应有贡献。全市文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继续巩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势头良好,重点行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名人、名企、名牌引进步伐不断加快,重点企业和人才培育力度加大,两岸四地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会展活动再创佳绩,统筹发展的工作合力已基本形成,全市文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其中将“杭州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列为我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由杭州的地方性战略升格为国家级战略,历史机遇倏然而至。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改善。

近年来,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因素,区域性文化差距及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从资产上看,2010年末,萧山、余杭及五县市(以下简称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资产450.15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3.5%;从收入上看,县域全年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410.3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28.2%;从从业人员上看,县域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为9.6万人,占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34.2%;而2010年萧山、余杭及五县市实现gdp总量达3057.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1.4%,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而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县域丰富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鉴于此,农工党xx市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特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参加,以五县(市)为重点,围绕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古村落等三个方面对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分析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我市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杭州文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

业,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以文化创意来升级产业,即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重力量来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是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将不断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当代,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2、融合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相对于“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科学技术、产品载体、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杭州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尝试以各种形式挖掘开发各种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出了竹木文化产品、丝绸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湿地文化产品等等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创意良渚基地、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等等开启了我市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的实践。但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多层次,我市的这些实践仅仅停留在单一层次中,真正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3、弘扬生态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过程中,一些地区常常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商承包经营大规模的土地。工业化、规模化的布局和思维,一方面造成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原生态的人文环境,使得鲜活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逐渐丧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以自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代单一的经济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发展,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的建设,弘扬和发展生态文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4、实现城乡互融互动,推进城乡统筹。当前,“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成为摆在杭州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实际,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农村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在农村,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使得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政府要着力思考的问题。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内容,强调城乡互动,通过缔结城乡共生体,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使其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拉长农业产业链、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大有可为。尤其对拉动农村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的科技培训、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及农民的素质培训提升到新的层面,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型农民的培育,以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现代农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和统筹城乡夯实基础。

(一)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文化理念、创意智慧和技能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和新媒体手段等多重力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前提,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创造提升,依托产业运营模式实现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创意元素和创意经济效果“三位一体”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1、以生态资源为主要创意对象。不同于其它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主要创意对象,通过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整合提升与创新创造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2、具有新生态化特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基于文化创意融合了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前提,具有新生态化特征。新生态化(nascentstate)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新生态化是指生态文化创意从创意理念到创意产品再到创意服务的运行系统输入了生态的基因,产生出高附加值生态型产品或生态文化服务,实现生态文化传播,实现和谐可持续产业链。

3、富含创意,附加值高。富含文化理念、创意智慧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体现的是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根据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应具有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和生态附加值。

4、产业融合度高。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它是一二三多种产业的融合,具有多个产业的特征,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产业间的界限更模糊。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二)国内外发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起步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21世纪初已在全球蓬勃发展。当今世界,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只是一个理念,而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在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成效显著。

日本:日本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多功能致富型”的典型特征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楷模。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大分县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7万美元,不仅在日本名列前茅,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日本着重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等多种功能,使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德国:德国的“社会生活功能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在满足都市居民的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英国的“旅游环保型”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源自英国最悠久的工业史。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进而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休闲旅游的先驱国家。英国的乡村休闲旅游,至今引领世界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结合荷、日、德、英等国实践,可发现发达国家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如下成功经验:

1、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并给予多方扶持。荷、日、德、英等国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成效显著,是与各国政府的直接推动分不开的。在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是一种在政府直接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德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方案都是政府相关部门与农民们直接商定的,并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付诸实践。如慕尼黑郊区实施的“绿腰带”项目,其中的若干方案,如“干草方案”、“森林方案”、“菜园方案”、“骑术治疗项目”等都是当地的农民们在慕尼黑政府的直接帮助下开辟的创意项目。在英国,中央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自1991年以来明确提出向包括景点在内的私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农业、渔业和粮食部按计划向通过发展旅游使农业经营多样化的农场主提供资助;乡村委员会向改善乡村地区旅游设施的项目提供资助。这些政策对于推进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注重多功能开发。将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人文生态资源通过创意转化为推动农业与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资本,这是各发达国家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出发点。

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荷、日、德、英等国在本国特有的农业品种及农耕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创意构思,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休闲生活区及相关文化节庆活动,使农业生产功能之外的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教育等众多功能较好地发挥出来。比如德国、英国的休闲旅游业等都是源自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创造了多个唯一性的创意产品及活动。

对人文生态资源的利用。各类地方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荷、日、德、英等国均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风车、木屐、奶酪、郁金香被誉为“荷兰四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北方的风车村,人们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而且能够切身体验17世纪以来的风车文化、木鞋文化、乳酪文化以及郁金香文化。当地的农户们开设了木鞋作坊和乳酪作坊,现场演示木鞋加工及乳酪加工,依托乡村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全方位展示地方文化。

创造多元复合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功能。荷、日、德、英等国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始终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提高农居生活品质为目标。在日本,由政府倡导并推动的通过开展绿色休闲活动、设立都市菜园、建设美丽乡村和优良田园住宅、鼓励都市居民到农山渔村定居或半定居、从事农业劳动体验等城乡交流的活动,使日本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经济生态文明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还原当地的社会生态,大力拓展其社会功能。由此所吸引的人流和资金流又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3、产业高度融合,价值乘数效应显著。发达国家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一组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业和衍生产业的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位于产业链价值高端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品牌等)是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核心。它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价值。

在荷兰,就花卉业而言,其核心产业是以花卉农场为载体的花卉生产及相关文化创意活动,荷兰目前有花卉农场1500余家;花卉的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创意花卉的研发、生长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农业生产设备公司、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会展、节庆等)的策划企业以及金融、广告等企业。在荷兰,几乎每种花卉都有专门的育种公司,每年进行成千上万个组合的品种杂交,从而造就了高质量的园艺产品。

花卉的配套产业则是指为花卉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培训等。荷兰每年的郁金香花展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花卉的衍生产业是指以花卉文化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生产企业。在整个花卉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开辟了新的市场,拓展了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虽然国内对正在起步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都采取积极支持态度,但尚未有正式的法律法规支持,所以政策驱动不足导致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乏力。目前。土地流转不畅成为制约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亟需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5、培育创意人才队伍。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持续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如果没有“建设丰之国学校”培养的大批领军人才,“一村一品”运动可能根本不能够得到普及,更不能够持续几十年。创意领军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和有力保障。目前,创意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把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大任务。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注重生态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成都xx区依托花卉资源优势,延伸花卉产业链条,推动了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而成都xx区将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传统农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圃及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模式,其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千万元。

厦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契机,开发出更新的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在南普陀、观音山、鼓浪屿菽庄花园、中山路商业街、园博苑等景点,开辟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闽南皮影戏、闽南语歌曲等表演场所,同时开展保生大帝信仰、送王船习俗、风狮爷信仰、池王爷习俗、中秋博饼等活动,进一步深挖内涵、提升品位、塑造品牌,将经济要素融入民间习俗活动,使这些活动更加深入民众、乐于参与,其中厦门的中秋博饼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其热闹程度、参与程度都超过了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

乌镇古镇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镇保持了原生态的古朴风格。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旧、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开发创新,为全国首创,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乌镇模式”。

在杭州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其基本路径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来发展创意农业,保护利用古村落乡土文化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县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尽管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在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五县(市)已经开始了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实践。

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千岛湖一流的生态,赋予千岛湖“鱼”文化的概念,成功跨过品牌渔业发展阶段,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创意产业上,提出了“渔产业文化化,鱼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文化改造现有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淳鱼艺术品业、淳鱼文化休闲旅游业。在成功地把“有形的鱼”变为“创意的鱼”,把“吃的鱼”转成“文化的鱼”之后,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品牌营销过渡到文化营销,从传统渔业、品牌渔业到文化渔业的升级转型,逐步建立起了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集“养殖、管护、捕捞、销售、加工、烹饪、旅游、科研”为一体的完整渔业产业链,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鱼文化创意产业完整了渔业产业链,使千岛湖渔业年经济产值接近5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以鱼为主题的特色餐饮、加工、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社会综合效益高达10亿元。

桐庐民间剪纸:虽然在经过抢救、保护和开发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如何让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草根艺术走入市场,体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近年来,xx县在探索剪纸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中,通过创新产品、联姻旅游、培养人才三把“金剪子”做活剪纸文化产业,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金名片注入了更加鲜活的内涵。一是创新产品。先后举办了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共涌现出6200余件剪纸作品和创意作品。剪纸元素被广泛融入到服装、玩具、饰品、瓷器等领域,并与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时尚性和科技性,创意与创新成为剪纸创作的主基调。桐庐非遗保护中心(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致力于开发剪纸文化创意系列产品,先后成功开发了剪纸创意茶具、剪纸箱包、多用剪纸贴垫等创新产品。二是联姻旅游。桐庐剪纸借力旅游,开发出风情旅游系列剪纸产品,内容有富春风光、桐庐名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如民间剪纸艺人华金娟创作的《富春山水》、《江南民俗》,章维勇与王德林联合创作的《潇洒桐庐》、《桐庐风光》剪纸团扇等,既生动地宣传了“潇洒桐庐”富春山水旅游品牌,又使剪纸形成产业,获得了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在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红灯笼外婆家等特色景区,剪纸产品销售与现场剪纸表演、剪纸艺术体验、剪纸时装秀等民俗活动相结合,使民间艺术走进群众,走近生活,提升了景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三是培养人才。依托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劳技、美术课中开展剪纸特色教学,并以此为阵地,传承剪纸艺术、培养剪纸人才。通过书籍、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对广大市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剪纸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为平台,联合县文化馆、剪纸艺术馆、“非遗”中心,聘请剪纸名家、“非遗”传人、专家教授等开展培训讲座,促进剪纸艺术的普及和技艺的提高,构建剪纸艺术培训基地。

xx市古民居综合保护工程:起,xx市启动了古民居综合保护工程,将新叶古村保护视为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了市、镇、村三级保障机制,按照基础工程先行、先易后难、从外围入手等要求,基本完成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村庄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古建维修和民居改造,初步完成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古村风貌。该景区于2010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由市国资公司下属的新叶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一)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目前杭州的创意农业尚属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短,规模经济尚未出现,创意元素融入不多,呈现以下特点:

1、有创意,但缺乏创新。过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模式变成了今天的“人有我有”的跟风模式。杭州各县(市)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朝着推出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同一方向迈进。大同小异的创意模式,使得由创意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渐缩小。

2、有创意,但缺乏美感。在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中,人工打造的痕迹明显,天然雕琢的风景不多;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外观改造为主,功能开发缺乏;举办各类农业节日,文化含义不深,商业味道浓厚。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正在日益加重。

3、有创意,但缺乏文化底蕴。临安有吴越文化,建德有农民画,余杭有径山禅茶,原本极富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的各种创意思路,没有得到真正的系统开发。如当人们提到法国普罗旺斯,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片薰衣草的海洋,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浪漫”一词,而这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开发,在杭州目前的创意农业中还少之甚少。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意农业认识模糊,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无法确切把握创意农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未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土地、投融资等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创意人才,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的现状。

截止2010年底,杭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项,有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三批123个项目,xx市级名录249个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有131人被省政府评为“省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xx市、xx县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绘画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xx区等8个地区被命名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西冷印社中国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杭州“世界级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当前,杭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1、保护不够。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的变化以及宣传、认识不足和保护手段不够等原因,杭州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面临消失的危险,一些口头文化和传统表演艺术濒临失传,不少民间技能后继乏人。

2、开发不足。对梁祝文化、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等经济价值高、产业优势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大;“五常”龙舟胜会、余杭滚灯、径山茶宴等演艺类、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演艺业等产业结合得还不够深入;利用剪纸、剪刀锻制、竹纸制作、纸伞制作等手工技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产业,利用楼外楼、知味观等传统餐饮老字号弘扬杭帮菜饮食文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3、开发不当。还有一些传统“非遗”项目在不成熟的情况下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破坏性的“保护”,过分的商业化使“非遗”项目变成时尚消费品和文化标签,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意义。如xx市龙门古镇的竹马因旅游服务的需要,由原先的逢年过节才跳竹马,变成了一个经常性演出的常规节目,失去了跳竹马原有的意义,发生了异化。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

据统计,五县(市)及余杭、萧山两区共有乡土建筑遗产7784处,其中属于宅地民居的有4118处,还有1331处属于坛庙祠堂之类。这些古老的乡土建筑经历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和冲击破坏,各县、区的许多历史文化镇村惨遭损坏,总体上名存实亡。曾是江南雄镇之首的塘栖古镇,在乡镇城市化过程中不断遭受“建设性破坏”;保存相对完整的龙门古镇、深澳古村、新叶古村等仅存极少;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名人故居,也处在许多参差不齐的新建筑包围之中,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区、县(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强,使残存的文化遗产碎片被较大限度、较有制度保障地保护下来。但是,还存在着文保单位、文物建筑“不适当利用”,违反文物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定位功利性旅游的商业开发“过度变味”等问题。

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论文创意产业的优势

摘要:概念设计是创新设计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文章论述了概念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在,并提出了基于概念设计下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通过概念的提出、转化、实施三个步骤,设计师在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且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完成环境空间建构。

中国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东拼西凑和学习借鉴的艰难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素质设计师队伍的不断成长,曾经的粗放式发展,重复建设,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需求,以设计创新谋求发展之路成为当代设计界的主旋律。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创新思维要效益,在设计与教学中,探讨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环境设计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设计师必须丢弃单调的功能主义设计观,逐渐认识到产品和服务包含象征性意义和非功能性价值。借用经济学家josephaloisschumpeter对于创新给出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josephaloisschumpeter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所淘汰。同样,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创新”赋予环境空间前所未有的生趣和意境,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承担起艺术“改变生活”的承诺,这种设计将是顺应时代的创新性设计,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付诸实施,否则将被设计市场所淘汰。在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的设计创新具有特殊性。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创新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以新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通过新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开发新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创意产业语境下,设计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的非实质性品质的创新。产品的价值(价格)更多依赖于它们无可测量的非实质性品质,而不是依赖其具有的有用性(使用价值),这些非实质性品质,如风格、新颖性、商标声誉、匮乏性或“独占度”——能授予产品一种与艺术匹配的地位[1]。其中产品的风格、新颖性以及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的发掘,正是设计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设计创新带来产品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同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创造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设计品质的优劣与市场受欢迎程度,关键在于创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满足了“基本需要”后,还有“爱、友情和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社会现在还能继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增加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人们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设计创新就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要为目的。针对于产品的基本功能需求的设计,处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金字塔的底端,难以调动大众潜在的购买欲望。例如,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用餐活动的餐厅,只注重饭菜品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是要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甚至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要诗意地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社会文化心理,塑造新颖的餐厅空间情境,让顾客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增加顾客的认可度,这样才有可能带来高附加值,提升餐厅的经济效益。

2概念设计是设计创新的有效方法。

从总的社会层面来说,设计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是设计师的立身之本,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创新模式。在环境设计中,乃至于设计教学中,设计创新不是具体的知识,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能力,记住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即可。我们必须去探求这样一套方法去应对设计项目——从客户需求出发,分析研究设计项目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念设计正是这样一种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可组织、有目标的设计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进化的思维过程。概念设计是从设计对象的'众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提取出本质属性,用某种媒介手段概括起来,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2]。就环境设计而言,“概念设计”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这些概念和思想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点子、创意、想法,区别于其他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它们都要归结为视觉形态和空间语言。它们构成三维视觉形态,建构特定空间关系,形成市场价值,呼应人们高层次需求。

3概念设计的步骤。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华美院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一个运用概念设计思维模式进行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世博会展馆不仅引领着各个时代的建筑思潮,而且在空间和技术的创造上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空间观念和体验[3]。根据米兰世博会的场地和要求,经过综合分析,中国馆确立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麦浪、田野、城市天际线等视觉形象的展现成为语言媒介的视觉形象转述,很好地体现了设计主题。最终用放样技术把田野和城市天际线相连,自然景观元素与群山型的建筑相呼应,呈现出一片壮阔的中国大地景观。同时,建筑外形提取了传统歇山式屋顶的造型元素,让中国馆打上深深的中国建筑文化烙印。在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其体现了中国气度,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在有效利用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从米兰中国馆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概念设计做为一种设计创新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三步走。

3.1概念的提出。

概念设计的第一步是对事物作出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认识,一方面有对于场地空间的历史、现状、功能需求、技术参数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在空间中那回眸一望、记忆中的一份感动、使用者的生活琐事等等感性的片断和灵感的闪现,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美国当代建筑大师斯蒂芬霍尔在其著作《锚》中也就设计概念的提出讲到,一方面是理性思考的,即“从功能方面对场地的解析、远处的景观、日照的角度、交通的运行以及通道”;另一方面则是灵感、经验的,即“从场地的第一感觉中产生意念……赋予一个新的空间确切内涵。”概念设计的关键在于思想,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具有同样功能属性的空间不计其数,尽管现代主义大师们提出“功能决定形式”,但这些空间不可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不同的地点、不同人使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一场春梦、冬天的一缕阳光,抑或门前一棵柳树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为空间带来无数的可能性。设计者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室内空间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空间定位,最终形成一个对该空间的独特认识,提炼出设计概念。

3.2.概念的转化。

当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之后,对于空间的完整认识起初可能是以文字语言这样一种媒介表述出来,也可能是文字语言与影像相结合的,最终在环境空间中都需要转换成空间语言与图形语言。概念转化的关键在于设计概念是否能够全面透彻执行下去,设计想法能否有效表达出来并适用于环境空间。在这个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平时训练有素的空间组织能力,需要对图形语言的抽象与构成能力,需要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知识,形成该设计项目的一整套系统造型组织模式语言,用这套模式语言统筹该环境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设计语言学的角度说,也就是形成一个特定的句法,把这些单个设计词汇组织起来,表达一定的语义,塑造其特有的空间意境。同样的词汇由于句法不同,可以有多种语义,这正是概念设计的创新本质,是我们能够产生新形式、新语言的关键。同样是设计灵感来源于山川的视觉形态,但设计的形式语言组织方式不同,譬如说句法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方式与运用立体构成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空间,肯定是大相径庭、各有特色的。

3.3概念的实施。

概念设计可以让设计师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精神的世界,但要想概念设计结出硕果,那么就要在概念实施的过程中紧扣主题,始终以设计概念为中心,保持设计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在设计概念的框架下有了整体的视觉形象,让视觉形象统筹整个空间,这样就避免了设计中东拼西凑所造成的空间中各个界面形象的凌乱、不协调。概念设计要有可行性的材料和技术支持,如果现有技术不能完全支撑我们的创意,首先要想办法去解决。在弗兰克盖里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时候,其外墙曲面在技术上是个难题,但整个项目没有为此放弃,设计者不是修改设计方案而是请技术人员设计了相关的软件,用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从而成就了这一解构主义的建筑杰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之后一系列巨大体量的曲面有机形态建筑。如果以当时的技术无论如何跨越不了现实与想像的鸿沟,也可以做一些技术上的替换和妥协。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以海面上的白色风帆作为设计概念,计划把屋顶设计成壳结构,但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无法完成,最终妥协,用同样形状的混凝土结构代替,最大化保持了设计概念,为世界留下了童话般的建筑并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让概念设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为概念的表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4概念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简而言之,在基于概念设计的环境设计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设计师从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然后,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环境空间视觉语言;最终,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把概念转换为物质实体,完成现实环境空间建构。总之,概念设计模式在设计创新过程中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如能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适当加以运用,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英贾斯汀奥康诺著,王斌,张良丛译.艺术与创意产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50.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全年收入9285.83亿元,比同期增长14.5%;资产合计1.31亿元,比20同期增长20.2%;利润总额721.8亿元,比年同期增长8.4%。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增加必然带动就业增加。2012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52.9万人,比增长了45.9万人,年均增长8.3%,占全市就业人数的13.81%。这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实现了产值的稳步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就业的稳步增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实现了保增长和促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20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5%,至,这一比重达到了12.34%。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对gdp的拉动度更能真实地反映增长快慢和波动情况,更能反映其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度指gdp增长率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见表1)。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徘徊在10%-14%之间(除20达到26.66%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作用凸显。在20北京地区gdp9.06%的增长率中有1.13个百分点是文化创意产业拉动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整个宏观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增长。

(二)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甚至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对北京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发展无疑是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年的68.2%上升到年的80%,说明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测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进而对促进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较准确的把握。1.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会存在关联性,包括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指文化创意产业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以及创意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刺激经济的扩张,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后向关联性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对其他产业的最终产品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运用灰色关联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能更好地解释其对经济带来的增长效应。灰色关联度是指从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和与其相关的因素数据序列入手,通过灰色关联度来考察主行为因子和相关行为因子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运用此方法来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北京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由表3可知,2004-2013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578981、0.590253、0.629877。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有着强劲的带动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渗透性、高附加性、高投资、高收益的绿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在人才吸收与培养、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等方面也需要第三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在城市中较低层次的产业形态经历成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较高层次的产业形态在新生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过程,城市功能也随之发生优化,产生对区域经济更大的影响及带动效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提高了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了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率,从而有效地优化了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使第三产业能够更加高效、快速、优质地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非常广泛、强大的融合功能,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把文化、技术、制造、服务融为一体,一方面可以增加其他产业及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使其他产业更好地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使其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由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的实证研究可以知道,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特殊的新兴产业,它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且有着明显的外部性,并且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北京经济正处于全面调整的关键时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因此,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分析及其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可对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首先,要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影响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域,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利用好北京国际化都市的定位,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全球竞争,从中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增强自身实力。2.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数量,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产业,具有高智力、高盈利能力等特征,属于高端产业,其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增加其数量可以实现第三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人才的竞争力。只有人才资源丰富,才能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产品质量与内涵,推动产业市场化发展。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通过创意专业建设、创意学院建设等,培养多层次的创意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另外,要多渠道吸引优秀文化创意人才,运用合理的激励方法扶持文化创意人才,鼓励承担重点文化项目。同时要多鼓励院校与政府、院校与社区、院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论文创意产业的优势

尽管说随着人们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不断了解,能够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所认识,并且推广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推广工作的进行,使得林业推广工作不能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1对于林业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之所以当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原因还是林业生产者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强,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对于林业建设工作的意义,不能够认识到潜在能量的实际价值,因此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也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只研究,不推广,使得林业科研成果永远局限在实验中,失去了其使用价值。

1.2林业推广的投入不够且推广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对于林业推广认识不够是在林业推广工作上的第一个失误点,也是推广工作失败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对于推广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以及推广体系本身不够完善也是主要的阻碍之一。当前思南县林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的确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推广面不大,推广的途径没有完全打开,推广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筛选。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当前的推广体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所存在的体系也仅仅只是一个雏形,不能达到推广的实际要求。

1.3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生产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单一的推广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之间构成一定的联系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目前多存在的问题就是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工作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这使得推广没效果,生产没提高。

如何才能够实现林业科技得到很好的推广是当前人们所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实现林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为了能够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人们的肯定,促进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是眼下人们所找的突破口。

2.1科工贸一体化。

所谓的科工贸一体化指的是在推广的工程中,做到科研、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流有机结合的推广。这种推广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林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能够将科研成果和市场贸易与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紧密的结合,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工业生产的过程提出要求,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推广从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技术,使得推广模式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

2.2林科教一体化。

建立一种以政府为导向,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林科教一体化模式,统筹兼顾,由点及面。建立林业推广工作示范县,以促进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

2.3社会服务化。

推广工作的进行要进一步的保证其与社会的联系,在这种过程中加强推广活动的社会服务化。保证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健全推广的网络体系,实现服务领域的一步步延伸,由单到综合,由近及远。

2.4生产知识化。

新的推广模式中要不断的加强生产过程的强化,保证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化程度能够得到提高,保证生产人员的工作素质能够在推广的过程中实现量的突进。加强林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林业生产方式的教学,保证林业生产知识能够与时俱进,防止生产与科研成果之间出现脱节的状况。

3.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推广工作想要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要加强推广模式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密切的注意已经存在的推广模式的'实际状况,根据实际的反应情况不断的对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综合各方面信息,结合林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发现,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深化改革,探索出符合市场体制的运行机制。当前推广模式是否合理,可以从其实际的效果来看,而实际效果的好坏则可以从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推广服务在与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适应性还不是很高,因此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整合相关的资源,打造相关的推广平台。目前的推广服务模式中,有推广的内容也有推广的对象,但是在实际的推广中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推广平台的利用和开发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因此下一步整合好相关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关键;三是加大投入,科学管理。推广工作在整个科技工作中属于较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很好进行能够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加大推广的成本,增大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还需要对推广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推广过程中进行。

4.结语。

林业经济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做好林业科技的相关推广工作对于林业经济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

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兴的战略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聚集更多智力、知识、科技资源在内的更高层次的新兴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在立足创新创作创造的基础上,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作为核心内容,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有价值、有品质、有体验的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的产业集群。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会展广告制作、文化艺术设计、旅游休闲等九大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空间激烈,各国政府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探索破解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对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为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及目标,各地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也相继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性发展局面。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截至20xx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单位60余万家,从业人数1500多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已由“十一五”时期的百分之三提高到百分之五。近年来,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类型和主题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发展迅速,平台建设不断健全,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并作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增加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动消费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创新、创意、低碳的特点,正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集创造、创意、知识、智慧、科技、人文等为一体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其中以人的.主观创造性为主要生产要素。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依赖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资源,主要依靠人的创新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想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创新能力强、富有活力、智慧、天赋、知识的创新创意人才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生产目的不同,传统产业的生产是为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更高类型、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需求。由于人的个体性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同时,精神生活还具有多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这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供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性增加。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新兴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依托,为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有利于增加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以人的创造性为主要生产要素的高端产业,能够把第一、二、三产业有效地融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内涵,扩大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外延,进而促使各行业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多赢。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规模、实力大小不均,一般以中小文化企业居多。对大企业来讲,借助自身的规模实力、成本和竞争优势,在文化创意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而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来讲,虽然在规模实力上无法与大企业相比,但它们具有经营方式灵活,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特点,成为文化创意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产业,更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我国文创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市场发育不成熟,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健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规模较小,市场变化大,稳定性不足,投融资领域面临的风险较高,加之市场发育不成熟,导致市场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和其他投资机构不敢向企业发放贷款。另外,由于知识产权和文化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内在价值无法用准确的计算方法去衡量,一旦风险来临,这些无形资产会在短期内快速贬值,由此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开展造成了负面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战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但从目前发展状况看,情况并不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政府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从扶持的范围看,只有少数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项目能够获得一定的财政扶持。

另外,财政扶持存在地域上的差距,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获得的财政扶持远远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方式看,主要以贴息贷款、项目补助奖励为主。在贴息贷款上,需要企业自身具有一定的担保资金,而对文化创意项目的资金补助和奖励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还无法获得项目补助。在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条件下,政府的财政补助政策不利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机制还不完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银行贷款制度非常严格,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审批程序,对企业的规模、信誉、担保、经营状况、还贷能力等都要经过层层审查。我国的很多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小,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贷款。此外,目前,银行贷款担保多以实物进行抵押或担保,而文化创意企业多以知识产权或品牌等无形资产为主,银行在审核时因难以做出准确评估而不愿意放贷给这些企业。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提供担保的机构很不完善,近年来各地兴起的信贷机构也多以财政投入为主,资金规模小,在受担保企业的选择上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受我国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限制。

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是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最佳途径。但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我国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获取直接融资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经营收入不稳定,财务管理不透明,无论在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还是信用信誉上,都无法满足企业上市的基本条件。同时,很多国有文化创意企业为获取政府的财政补助,在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上与资本市场的要求愈来愈远。另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等。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给予积极的财政扶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投入资金不足,政府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缓解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资金难题。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创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三级文化创意发展管理基金。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各种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加快资金的有效流动,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重点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二是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由政府牵头主导,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现担保基金来源主体的多元化,畅通文化创意产业平稳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是搭建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可以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资金流动和使用效率。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服务举措。同时,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还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机制,使得投资者能够对所需贷款或投资文化产业获取的收益进行估算,降低投资风险。

一是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信贷产品,可以根据文化创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融资租赁等不同的信贷产品。在信贷担保上,银行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创新担保方式,打破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担保质押问题上遇到的瓶颈,同时银行机构还可以提供无形资产抵押,如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等。

二是提供多元化的贷款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方式,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提供授信贷款。对中小企业,可以以产业链内的企业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要减少不必要的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有条件的可以开通文化创意产业审批申请绿色通道,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是全面提高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银行机构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需求,加快实施金融产品创新,有效解决好文化创意产业在创业初期、中期以及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如金融信息咨询、金融理财、结算、产业链融资等不同的金融服务,为全面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保障。

引导有实力、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直接上市、发行股票证券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已有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如唐德影视、光线传媒、华谊嘉信等已成功登陆创业板,这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对于那些发展稳定,经营业绩优良,初具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要积极鼓励引导支持直接上市融资,对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要鼓励开展并购重组,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

发挥税收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调节作用,鼓励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制定详细的文化创意产品认定标准,对取得一定成就的文化创新企业给与政策优惠。特别是对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新企业和创意成果,要给与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要创新税收优惠方式。根据文化创意产品特色和服务差异,实施差别化税率机制。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对文化企业实施不同的税收管理,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为企业尽快发展壮大提供税收政策支持。三是加大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税收支持,如适度提高增值税起征点,从维护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小、潜在风险大、产业链条短,特别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难以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严重影响到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而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文化创意企业一旦取得品牌效应,短时间内就会立即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融资资本涌入,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投融资瓶颈会有效得以解决。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品牌,形成自身特色。

人文社科普及与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转型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本文通过对凤翔木板年画和彩绘泥塑手工生产的研究,为宝鸡地区的民俗文化产业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探索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持续的发展的途径。

凤翔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是陕西具有代表性民俗文化特征的民间美术品,它们通过民俗文化活动与百姓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紧密相连。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年。近些年彩绘泥塑与木版年画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经存在于下层民众中的民间艺术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资助。民间艺术长期生存于中国广大的乡村这片文化土壤,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日。

一、凤翔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的传承。

(一)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

年画的生产与民俗需求紧密相关,贴门画的习俗历史悠久,专家考证木版年画的定性与蓬勃发展在宋代,古代文献典籍中也多有记载,《梦粱录》与《武林旧事》中就记述有北宋时民间流行钟馗、财马、门神、桃符的民间年画。明代年画再次兴盛,从现存的明代年画实物资料看,无论题材内容、刻绘技法还是艺术风格都十分多样,样式也趋于定式,许多题材与后世相差无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陕西凤翔的木版年画均是从明代开始兴起的。

凤翔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在凤翔城东南——南肖里村,村中邰姓的“祖案”记述,明朝正德年间南肖里村已有邰姓艺人从事木版年画的生产,在清代的康乾时期,生产已具规模,除了个体的生产外,还出现了集体合作的生产作坊。工艺以印刷与手绘结合(线稿印刷手绘施彩)。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艺人学习外地先进的年画印刷技术改进生产,线稿与施彩工序全部套版印刷。年俗的大量需求使生产规模逐渐增大,产地除南肖里村外还扩展到北肖里村与陈村,三个村从事年画生产的有三十多户,规模化的作坊五六家,销售逐步扩展到西北地区。较大规模的作坊,当地人称为“画局”。繁荣时期画局有十多家,其中世兴画局、忠兴画局、复盛画局名声较大。画局将字号刻在印版之上,类似于厂标,通过销售宣传以扩大知名度。生产规模的扩大,促使画局在年画的生产分工上更加细致,有经济实力的画局专门聘请当地知名艺人画匠来设计画稿,刻板、印刷等环节各有专人负责,规模化的生产自然带来成本的降低,专业化的分工同时带来质量的提高,这都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良好的声誉使凤翔木版年画成为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品。清末民初年间,木版年画的生产达到繁盛,这一时期凤翔木版年画的年产量合计在四百多万张,而世兴画局年画的生产量占到了全县总产量的一半,年画品种多样,有了名牌产品“金三裁”年画。产品销往陕、甘、宁、青及河南等地,真正创出品牌的知名度。

年画是春节很普遍的一种民俗消费品,在丰年几乎家家张贴。从年画的种类看门神等“六神画”的生产量就占到一半以上,这也是为了适应民俗市场的需求。木版年画因为民俗生活的普遍需要而大批量生产,形成规模,趋于半专业化,与很多还处于业余、自娱阶段的其他民间美术生产比较,它在生产的规模和文化影响方面都较大。

(二)凤翔彩绘泥塑的传承。

凤翔彩绘泥塑的生产以六营村胡姓家族为主,制作技艺作为传统的家族手艺代代相传,关于凤翔泥塑的产生有这样的传说。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军队屯扎于凤翔此地,时间长了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军中有一些来自江西具有陶瓷制作手艺的人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观音土(俗称板板土)和泥捏塑,制模做偶、施加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因风俗而用于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名似乎可以从这一面佐证。

泥塑生产仍延续了手工生产方式,其民俗文化内涵以一种集体民俗意识被继承。彩绘泥塑是普通百姓创造的艺术品,同时他们也是欣赏者和消费者,彩绘泥塑出现在许多民俗礼仪之中,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彩绘泥塑因为这种民俗活动的需求拥有了消费市场。在六营村就留传有这样的谚语:“宁舍二亩田,不舍灵山、周公会。”民俗生活的需要是彩绘泥塑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直以来彩绘泥塑的生产与民俗生活都紧密相关。灵山求子的泥娃娃,孩子满月亲友送来的保佑平安成长的坐虎,老人寿诞贺寿的泥虎,以及春节屋内悬挂的驱瘟辟邪的挂虎,背后都有它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严肃地悬挂或高置案厨之上,就人来说是表现出一种供奉的态度,就物而言则处于一种君临居室环境的地位。就形象而言,它又是在狞恶凶猛的大轮廓骨架中以细小填充的纹样和色彩给予柔化、生活化”。[1]在凤翔及邻近地区一带农村,孩子们过满月或生日时,外婆或娘舅把这种泥活作为礼品送到孩子家中,它的意义与其说是给孩子玩耍,不如说是为了给新生的小生命驱恶辟邪,充当镇宅守魂的神灵瑞兽。彩绘泥塑作为原始文化的嫡传,显现出生命繁荣的审美理想。

二、凤翔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各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开始复苏,而融入民俗的各种民间艺术也渐渐恢复,在八十年代中期凤翔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特别受到美术界专家的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声名鹊起。但由于经济的市场化转型,手工生产的民间美术品逐渐被大机器生产的竞争挤出市场。另外,民间美术“土”的特色,也使逐渐追求时尚喜好的人们渐渐将它们淡忘。凤翔木板年画与彩绘泥塑也经历了沉浮起落,在当下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

(一)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曾经的传统文化禁锢得到解放,春节贴门神的风俗习惯逐步恢复,八十年代初期南肖里村有多个家庭生产年画,在此基础上艺人们成立了凤怡年画研究会,为年画的恢复与继续发展发挥了作用。但随着机器印刷的年画商品在市场的出现,具有印刷成本低廉、色彩耐久等优势的机器印刷品强烈地冲击了木版年画原有的市场地位,手工生产的木版年画市场很快被挤压,以民间艺人一己之力,无法挽救和阻挡木版年画在市场竞争中的颓势和逐渐在大众消费市场消失的趋势。行业也不得不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寻求新的出路。年画艺人邰立平的经验对今天非物质文化保护是有益的参考,他是年画老字号世兴画局的传人,在面对困局时,他仍坚持个体手工生产,优化工艺,提升质量,将木版年画的品种开发与传统种类挖掘整理结合起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他整理印制了《凤翔木版年画选》三卷,保护了传统年画。他将木版年画展览搬到各大美术院校,在全国各地、海外交流推广,赢得了声誉。经过多年的努力,邰立平已是凤翔木板年画行业的佼佼者,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主要传承人。虽然木版年画失去了大众的春节年画市场,但木版年画艺术层次的提升使其价格升了数十倍。本只从事年画手工生产作为艺人的邰立平却承担了多种角色,他不仅从事年画生产,而且进行组织管理、整理、研究对外交流的多种工作,他将抢救保护传统遗产工作视为己任,具有一种献身精神,他的技艺水平和多方面能力在其他艺人身上很难复制。这样高质量的个体手工生产使得目前生产方式更加显得精英化,也成为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的'一种模式。

(二)凤翔彩绘泥塑的发展。

凤翔彩绘泥塑生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恢复得到文化部门的支持,彩绘泥塑作品进京并在美术馆展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对其艺术价值也给予很高评价。艺人们还跟随文化艺术交流团到国外献艺办展,这些都促进了彩绘泥塑的生产,产品还由工艺美术公司代销,以老艺人胡深为代表六营村多家农户从事这种副业生产。但随着民俗热的逐渐降温,泥塑生产并未持续兴盛。

新世纪之初,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物质便利的同时,也注重起精神消费,开始思考和重新认识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时彩绘泥塑得到了一个大的机遇,、泥塑马、泥塑羊登上了中国邮政发行的生肖邮票,使凤翔彩绘泥塑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当地政府也将民间艺术作为一张地方文化名片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伴随着生产订单的源源涌入,六营村家家户户开始彩绘泥塑的生产,生产的一拥而上,在短时期也出现了市场的恶性竞争,几年的市场沉浮之后彩绘泥塑的生产有了多样形式,近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彩绘泥塑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品牌产业,现在泥塑生产的形式趋于多样化,有以老艺人胡深为代表的家庭式生产,也有青年艺人胡新民创建的大规模的民间美术生产的文化企业。因为知名度与文化需求而带来了大量订单生产,使彩绘泥塑以一种良性的竞争方式发展。

市场的需要影响了彩绘泥塑的生产。年俗产品成为彩绘泥塑产品的主流,即以生肖泥塑为主,就如老艺人胡深谈道:“什么年(生肖)生产什么,什么需要生产什么。”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泥塑生产品种,但也使彩绘泥塑的图案造型传统发生了微妙变化。传统的泥塑挂虎最具凤翔彩绘泥塑的代表性,原本具有丰富内涵的民俗文化图案渐渐向简化、视觉装饰化发展,现在的泥塑产品更加美化,易于大众接受,但似乎少了乡土民俗的味道。孩子百天送泥虎,护佑健康成长的保护神的民俗性质已经逐渐地褪去,而更加大众娱乐化,使其成为既带有民间艺术特征又具有现代视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

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看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我们关注了它们在当下的生产情况与艺人的出路,“非物质文化形态的鲜活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存的具体体现。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只是保存物质化的‘遗产’或收藏遗产化的‘文物’,其根本要旨是使传统文化形态能够‘生活’在当代,成为当代社会生态系统的实际构成”。[2]民间艺术反映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有形载体,民间美术融入百姓的民俗生活,民俗与民族精神关联。在新时期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得民间艺术的身份更加微妙,凤翔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以其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为民俗文化产业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例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民间艺术不是“文物”,它是文化,而且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只有自然地融于我们的生活中,才能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宇.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79.

[2]彭迪.建言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j].美术观察,,(11).

[3]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我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功能定位,推动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争创市级集聚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区的新兴业态,单位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元投资结构初步形成,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传统行业继续巩固,新兴行业快速增长。截至底,我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1884家。5月,我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共75家,从业人员4473人。总体上,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特征: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主导行业初露端倪。

数字显示,目前我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中艺术品交易呈爆炸式增长,其收入超过其他8个行业收入总和的13倍(注:在我区注册的属艺术品交易类企业——“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仅其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税金和利润总额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应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2.9%、98.3%、92.8%,文化创意产业其他8个行业所占比重均很低。),并与其他辅助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业和广播、电视、电影成为主导行业。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后期,我区实施“破冰”行动,积极推进“三化两区”战略,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房山速度”,财政收入连年翻番,从21亿元迅速提高到的52.7亿元、20的168.6亿元。城市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人们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的转变,精神文化需求和新的消费方式也普遍发生变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区域优势独特明显,部分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独特优势日益凸显。一是区位优势,我区是首都西南枢纽,是进入北京的西南通道,是xx市重要的外围区域和西南五区重镇。二是资源优势,即拥有丰富独特的土地、生态、文化和人力资源,建设用地330平方公里优势逐渐体现,生态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具有垄断性,文化资源特色突出,良乡高教园区使人力资源储备相对充足。同时,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面临五个良好机遇:即各项利好政策支持的机遇、融资体系逐步健全的机遇、科技与文化加速融合的机遇、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机遇、一二产业升级和重大项目落地带来的机遇。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为发展制造业设计服务提供了基础。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为打造集园艺设计、技术研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综合性创意农业区提供了基本条件。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重大项目落地更是为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创了新局面。

与本市平均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相比,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总体基础薄弱,经济贡献率偏低。

据统计,在北京西南五区中,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中仅高于xx区,远远落后于xx区、xx区和xx区。年,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3%,远低于xx市12.3%的水平。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平均规模小,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二是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中事业单位多,周口店遗址、云居寺管理处、上方山管理处、xx区广电中心、房山文化馆、房山少年宫等事业单位均被统计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这些单位靠财政支出而非提供财政收入。三是a级景区多,但整体效益不佳,全区19家a级景区中大部分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这些主要靠门票收入的旅游企业对全区的经济贡献很低。四是缺少创意、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者,文化产品的科技、文化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属劳动密集型。据抽样调查,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中专(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79%,无技术职称的占93%以上,初级以上职称不足7%,且有技术职称的大部分为初、中级。五是引进企业多,经济贡献不稳定。六是主导产业利润偏低,在四类主导产业中只有艺术品交易盈利,旅游休闲娱乐和广告会展业的利润总额为负数,广播电视电影业的利润总额为零,这必然导致一些企业停产、转产、破产或注销。

(二)资源分散,整合开发利用效益不高。

一是没有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属土地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又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导致我区目前还没有明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专属土地资源。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作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起步区,却没有像其他四个重点园区那样具有专属发展土地,没有自身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更没有区级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工业设计基地、大学城创业园区、产业孵化器等都没法落地实施,缺少大园区、大项目的带动性和影响力。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约束性强,产业化难度高。我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较强的资源约束性,已经得到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存在政策性障碍。另外,历史文化遗址的位置和数量固定,承载的资源有限,年产值额的可预期增长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而散,开发利用停留在群众文化活动上,未迈出产业化步伐。

三是资源整合难度大。我区土地、生态和文化资源受部门职责利益和乡镇行政区划的限制,资源分散严重,整体开发利用资源的难度非常大,乡镇之间还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

(三)区域扶持政策不够健全,发展环境亟需改善。

206月初,《xx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从执行的.角度看,还只局限在提出了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和保证措施,对全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只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我区还没有扶持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政策,缺少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缺乏引导力和推动力,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还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十一五”时期以来,xx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加强政策体系、投融资体系、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xx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92亿元,占gdp的12.3%,成为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预计“十二五”时期,xx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奋起直追,加快推进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切实把我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实力,不断提高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一)健全和完善区域扶持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健全区域政策体系。除了用足用好当前国家和xx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利好政策之外,要结合本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建立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政策、产业集群建设和管理政策、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政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工业遗存开发利用政策、突出贡献者(产品制作、经营人员、引进重大项目的中介组织和个人等)奖励政策、对乡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政策、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对接政策等。

二是突出抓好财政资金扶持政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区财政支出一定数额,作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政府奖励或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有效缓解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培育与扶持一批示范、引导性的重点项目。

(二)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一是加强区域内资源整合,实行跨区域合作。打破乡镇壁垒,建立乡镇之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联动机制,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在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保护”与“开发”并重。

二是加强行业之间资源整合,实行跨行业合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各类产业和各类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加强旅游业与广播电视和电影产业合作、制造业与设计服务业的合作、休闲娱乐业与餐饮服务业的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地区支柱产业。

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整合,提升人力资本效益。依托良乡高教区的人才资源储备,与各高校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实践与实习的平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驻孵化基地。建立本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吸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导演等社会名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使之真正成为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

(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实和完善产业发展要素。

一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搭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意孵化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促进平台”、“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开拓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要素引进平台”、“良乡大学城公共服务平台”等,积极举办或参加文化创意产业各门类交易会、博览会,畅通文化创意产业链。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化两区”建设的要求,适度超前、分层推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力求均衡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快北部山区矿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步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对资金和人才的吸引效应。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快建设图书馆、文体中心、活动广场等文化设施,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通过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带动本地文化消费,以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群众文化艺术修养,真正做到“文化包容性增长”。

(四)加强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一是确立产业发展整体思路。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大集群牵动、大营销推动战略,继续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壮大设计服务产业和广告会展业,重点培育休闲娱乐产业、创意农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努力使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区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北京发展的“产学研孵化基地”和“现代创意休闲新城”,全力打造“智汇新区,创富绿谷”。积极构建“一核、两翼、多项目”的产业布局。一核:即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两翼:即“绿翼”和“蓝翼”。绿翼——房山西部生态休闲翼(生态产业翼);蓝翼——房山东部商务时尚翼(现代产业翼)。多项目:即抓好周口店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云居寺文化景区、长沟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二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参与xx市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分工,扬长避短,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结合我区五个重点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提升功能区产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落实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潜力,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重点建设若干个产业集群或产业组团。主要包括:良乡大学城文化创意产业组团、长阳中央时尚购物休闲产业组团、窦店国际设计服务产业组团、琉璃河都市现代创意农业组团、永定河水岸创意产业组团、青龙湖国际红酒文化组团等等,打造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和地区名片。

三是加强重大项目引进。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工作,引进大型、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在本区落地。加快建设重点项目,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街、村,确定和落实好区、乡镇两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切实抓好云居寺文化景区、长沟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它的蓬勃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存在企业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人力资源短缺、融资渠道窄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大量的鼓励性发展政策,由于缺乏市场的认可和相关的配套机制,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而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中尤以融资难为主。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是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产物,主要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呈现出了发展不均、融资难等问题。

1.1财政补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途径一部分主要是依赖财政补贴,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大中型文化企业、转型的国有文化企业得到的补贴更多。例如,从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可以看出,财政补贴的比例占到了企业综合收益的近15%左右。

1.2银行贷款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流动性差,在企业项目出现风险时,银行需要的担保价值,重要的知识产权的交换价值,由于没有中介机构,这些知识产权不能实现交换价值,所以银行不能进行大量的资金贷出,企业获得的可使用资金缺乏。

1.3民间资本借贷国家已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主导行业,这使得更多的民营资本愿意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但是由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风险较大,相关政策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民间资本顾虑较多,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进入。

2.1政府引导作用不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能够推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中小型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产和信用去向金融机构贷款,更多的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或者专项基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但是就目前来看,大量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未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从而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2.2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位于北方的企业融资渠道仍然较窄,一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虽然每年政府的收入都在增长,但是财政支出的项目太多,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缺口很大,只靠政府资金是难以满足的。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入条件比较严格,融资成本较高,拿我国a股市场来说,公司上市的门槛较高,要求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有比较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连续三年盈利。对于大多数新兴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根本无法实现上市融资。三是由于政策规定的不健全,使得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限制较大,在一定程度了打击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2.3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低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本身就具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使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在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本质上存在困难性。有些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大多是模仿别人已经用过的创意,而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这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也影响了文化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效益,使得投资者的观望态度比较浓厚。

3.1完善法律法规政策,降低文化产业的税负水平有步骤的'降低文化产业的税负水平。第一,降低文化产业的增值税税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值税税率相对还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化企业来讲,由于缺乏上游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致使实际承担的税负较重。第二,有选择的降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区分文化产业的不同从业者取得的收入,规定特定的区域,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可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如,美国设立的罗德岛免税文化区,在文化社区内生活的从业人员,可以享受文化作品销售免征所得税,画廊免征营业税等优惠措施。

3.2建立行业协会,设立行业发展基金协会是行业的权威组织,汇聚了本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中人才荟萃,具有各方面的智慧和才能,他们的见解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成立行业发展基金,能够为行业内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更直接、更方便的帮助。

3.3引入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比较盛行的一种融资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特征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相契合,风险投资主要是由投资者提供一定数量的风险资本,交由专业风险评估和投资师对被投资企业的一种投资、管理、运作的融资机制和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追求的回报周期短、收益高、获利时限长的投资需求,它投资的根本目的是投资资产的增值。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回报时间短,同时收益高的产业,对于成立初期的文化企业来说,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要比寻求银行的支持更具有可实现性。

3.4加强文化企业的内涵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附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产品或服务的科技附加值。第一,应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鼓励有创意、有想法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第二,应鼓励文化企业应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对行业所需的各种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将最新的科技应用其中,并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含量;第三,各文化创意企业应该将创意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断加强企业的内涵建设,打造市场认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吸引投资者主动来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陈浩民,尹秀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路径

自年国务院推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如今,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长速度较快,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情况,其融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我国在开展文化创业产业的过程,并未对产业的融资环境作为研究重点,导致融资环境出现影响公平、公正以及公开方面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无法引导整个融资环境的发展。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整体构成的一部分,良好的发展以及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够实现产业集群,发挥出产业集群的优势。但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融资渠道狭窄,基础性建设相对落后。在具体实践与发展中,产业集群效应阻碍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创业产业融资渠道。

第三,政府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其发挥的作用及其有限。包括如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融资渠道、政策提供便利以及扶植条件等多项基础手段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探索时期,还未真正走向成熟。政府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无法展现其应有的扶植作用。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在融资模式上的更新。在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美国创意产业文化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在产业完善度方面,位居世界发达国家前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领路人。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即多元化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的形成,为美国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力。当然,想要多元化融资发挥出时效,还要得益于市场的协调作用与内在价值。站在美国文化创业产业融资层面,政府的财政直接融资较少,通常采取的是一种“杠杆方式”,以多主体融资为主要投资模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现有的融资方式当中主要包括民间融资、引入外来投资以及其他资金来源等。民间融资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中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迪士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以及百老汇等。外来投资主要是美国运用跨国资本运作加速本国文化产业发展。而其他的资金来源则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国家艺术基金会,辅以财政补贴,引导银行资金投向文化创意产业。

2.设立政策性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弥补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不足的问题,还设立了专门的政策性机构,包括中小企业管理局以及社会合作银行等。以中小企业管理局这一政策性机构为例,根本目标是为文化创业产业提供融资资金,以便于其健康发展。当然,在支撑体系建立以及融资保障的前提下,通常需要对相关的扶植对象进行界定与限制,以便于为有需求的中小文化创业产业提供援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该机构曾在一段时间范围内提供数百亿美元的担保贷款。可见,美国设立政策性专门机构,有效的在多个领域对中小文化创业产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增强其融资的多元性。当然,这种机构的建设也是美国文化创业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英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其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其根本标志则是能够保证文化创业产业发展保持自身独立性。基于此,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便于实现融资经验的借鉴。

1.建立彩票基金模式。

建立彩票基金模式,属于英国对文化创业产业融资模式的全新探索。通过彩票这一种特殊的国家基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基础资金提供保障。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得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在英国的这一基金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彩票基金融资的方式,已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大力支持。其融资资助的规模已经能够达到6亿多英镑的资助,弥补英国当时文化创业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然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2.扩展中小企业筹资渠道。

结合文献资料的调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多数以中小企业构成,受到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导致缺少资金、研发投入不足、无力开拓海外市场等相关问题。基于此,英国政府为扶植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中小企业,并为其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撑,以便于其发展所用。不单单出版了《融资一点通》手册,同时也对文化创业产业的资金地图进行公布,通过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总结的方式,引导中小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获取政府资助与资金提供。当然,中小文化创业产业在筹资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相对多样化,包括政府拨款、准政府组织自主以及基金资助等基本融资方式。

3.实行“政府陪同资助”

谈及“政府陪同资助”,其已经凭借良好的优势,成为英国中小文化创业产业的基础性融资模式之一。可以将其更加直观的理解为,企业融资的模式进入到中小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当中,对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金额提供一定得陪同资助,确保整个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当然,这种陪同融资模式的比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实质上也是对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形成的一种激励手段。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开展资助过程中,政府将“陪同”资助,保持比例为1∶1。但在这一基础之上,企业开展第二次投资,则政府的陪同出资金额则会明显提升,将比例定位为1∶2。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根本上提升资金支持的能力,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丰厚的资金支撑,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

日本文化创投业产业融资经验分析,主要自两个方面进行经验借鉴。包括开展民间资本融资、建立专业金融机构。日本的电影、动漫以及游戏等文化创业产业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便利用这种产业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本地区中小企业文化创业产业建设。

1.开展民间资本融资。

日本以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为基础,探索一种民间融资的方式。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等多种模式,为多元化融资模式的探索提供保障。例如,充分发挥出税收手段的本质内涵,将民间融资方式逐渐渗透到整个融资体系当中,保证多主体参与文化创业产业融资,为融资体系的健全以及资金的提供奠定基础,使得整个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支撑,发挥出资金优势。这种融资方式的开展,能够在根本上优化当前的`市场发展格局,深化对民间资本融资的研究。

2.建立专业金融机构。

日本也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在年,日本的多家金融机构实现融合与重组,最终成立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日本政府投资银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增添研究设备、企业研发与新技术的引进等经济活动给予长期低息贷款。年,日本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建立。申请者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在确保信用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优化审查程序。

针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经验进行分析,分别选择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汲取经验,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营造适宜的融资环境。我国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融资的产业环境,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建立产业信用检测与市场准入管理制度,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在知识产权的划分方面,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与公开定价系统,提高市场效率。从全方位为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融资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性的保障。

第二,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建设。虽然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与多元化,但与发达国家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相比较,我国融资渠道依旧相对单一。鼓励直接融资方式,探索文化创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建立股权融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着中小企业板进发;拓展文化创业产业间接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市场创意产业的调研,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开拓资金租赁的方式,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发展需求;借鉴美国融资经验,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与外资,逐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实现融合;借鉴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经验,开展彩票基金发展模式。我国彩票市场相对成熟,可采取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激励方式,建立基金,为融资渠道多元化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一是政府组织建立有利于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承担一些高风险创意投资与银行共担风险。例如风险基金可用于贷款贴息、委托银行直接贷款以及支持担保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及手段。二是以政府作为主导,发挥出利益补偿机制的内在价值,引进风险资本推动文化创意企业融资。三是政府积极开展激励机制,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之上,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与英国同样的激励模式,实现政府投资比例与企业投资比例的良好融合,增强社会对文化创业产业的融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在根本上将政府具体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结论:

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融资体系的构建,都已经逐渐的走向成熟的阶段。将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其融资的经验,并分析融资经验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价值与启示,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西藏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11,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10,08.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xx年7月7日至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

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