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中专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10-10 17:21:06 作者:LZ文人 最新中专教学反思(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专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我认真、仔细、勤学好问,能随时时做好观察笔记,并主动接近幼儿、幼儿园的老师,从而很顺利的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活。

入园的第一天,我被分在了中专班,这是一个比较闹的班,班上一共有28个幼儿,有三个老师,园长担任了中专班的主教老师。我在中专班见习了一天,这一天里,我一边看主教老师上课,一边帮助保育老师打扫卫生。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是我并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经验。

中专班的一日生活的时间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可能是由于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及家长的要求,我们中专班开设的课程很多,一天至少有四节正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教老师就没有太多的将游戏贯穿到活动中。

中专班的常规不是很好,总是要老师大声的说话,小朋友才安静下来。在与新来的一个助教老师交流和自己的观察中,我认识到了: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是很重要的。并且认识到:幼儿的常规管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要从幼儿入园的那天起就要认真对待的。

保育老师在幼儿入园后要清理幼儿的书包,看幼儿是否带了药或者危险的玩具等。然后在幼儿活动后清理活动地点,组织幼儿喝水、如厕等。在幼儿将离远的时候,帮幼儿整理好衣服,让幼儿干干净净、穿得整整吧齐齐的回家,以此可以告诉家长,幼儿在幼儿园很好,家长可以放心的将孩子送到我们手上。

在见习的这一天里,我对__幼儿园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幼儿的一如生活安排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主教老师及保育老师的职责,对于保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专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在学前班近一个月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回顾工作的点点滴滴,收获颇多。现将此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

我教学前三班的孩子们时,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通过与同行的学习和自己的实践,体会到学前班的孩子们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所以课程要设计得十分活泼,有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孩子的记忆力很强,一篇短小的文章,老师讲一遍,他们再读几遍就基本上能够背诵了,但是如果老师将文章片段化,有许多的孩子就不会认了,学习迁移能力较弱。在复习的阶段,学前组做了一份字的检测表,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群小家伙,他们看着你的脸就能把字给“读”出来,当你打乱顺序考他们时,一双双无辜的小眼神儿望着你,每次这样,自己都会想他们还小,于是又耐心地教他们。在语言表达课上,我主张师少讲,让生多锻炼,鼓励每一个孩子发言,有针对性的去评价他们的语言,让我很欣慰的是平时几个内向的孩子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在书写课上,经过描红与书写练习,多数孩子已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写任务,会按常规书写笔顺,姿势正确。

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

孩子们经过半年学前班生活,大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也注重对孩子们日常生活观察与指导,积极鼓励孩子们自己处理事情。小朋友们已能独立地穿脱衣服、鞋子,叠被子等等,他们在进餐、午睡时都安安静静,十分有纪律。但是,我们班有一位稍微特殊的小朋友,在进餐时,老师如果没能及时给他加菜,他会无意识地去拿别人的,每次都要将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时常告诉他这其中的道理。他还会到处乱跑,自己发怒的时候会吐口水,推别人,不仅自己每次都要多关注他,而且告诉其他小朋友要多帮助他,不可以打他,所以,三班的小朋友对他很好,不见他的时候,会积极主动地去帮老师把他找回来,有时候感觉这帮孩子像小大人一样。

学前班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年龄小,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的孩子,我深深体会到面对着这写纯真无暇的心灵,面对着他们天真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才能深的孩子们的信任与爱戴,只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去帮助他们成长。因此,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中,对幼儿以表扬为主,对他们的行为或表现充分给予肯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遇到的困难,不能什么事情都要老师、家长来处理,改变他们的依赖思想,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一个月里,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工作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孩子们变得更棒!

中专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有效教学的开展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幼儿。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幼儿的工作做得不够。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幼儿做充分的了解,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一次“吹泡泡”活动的观摩课上,活动理念是“傲中学”,目的是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或领悟到其中的知识和原理。活动开始了。教师用音乐舞蹈作为开场白,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泡泡都有哪些形状:“圆的、椭圆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所有的泡泡都是圆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按教师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接下来,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实践,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哪些形状,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做中学”理念,如果按照猜想一实验一记录一得出结论来评价整节课,无疑是很成功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课程进行中有些幼儿已经知道了,即不论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因此,评价整节课,在遵循教材的要求方面。教师备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备幼儿方面,却考虑得不周全。教师对一部分幼儿的忽视容易导致他们对活动兴趣的减弱,整节课都会无所事事,甚至还会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首先直该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在上面的场景中,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鼓励幼儿进一步去思索“为什么所有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泡泡都是五颜六色的”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想象,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教师通常会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就会为了达到目标调节教学的进度。然而教学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会发现自己精心设计了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了幼儿活动,但常常要花很多时间去维持活动秩序,最后落个活动计划没完成、活动效果差的结局。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教师缺乏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能有关,尤其缺乏把握教学现场的能力。他们在设计活动时很少留有生成的空间,活动中注重计划的成,却很少注意幼儿的反馈,更不敢或不能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因为一旦对幼儿反馈的信息给予解释或处理,那么这节课预定的目标就有可能完不成。其实,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否完成教学进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把握教学现场,把注意力转向幼儿,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幼儿提出的新想法或新发现适时分析,一旦确定有教育价值,要及时生成新内容并积极引导幼儿探索。

在一次中班美术欣赏课上,教师用电脑课件导入。幼儿看着电脑上的各种各样漂亮的花,发出了“哇,好漂亮啊”的声音;接着,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了一束花,让他们猜猜花的名字。其中有一位幼儿手里拿着像星星一样的小花,旁边的幼儿说“这是雪花”,教师马上纠正说“教室里是根本不可能有雪花的?这叫满天星”。对于这个幼儿的回答,教师直接就否认了,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观察了各种各样的花以后,接下来教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花这么漂亮,怎样做才能使漂亮的花保存下来呢?”幼儿畅所欲言,有的说把它画下来,有的说给花拍照片。教师接着说我们还可以把花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有位幼儿马上提出疑问:“老师,标本是什么啊?”教师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而是继续着既定的教学内容,而幼儿在下面开始了自己关于标本的小讨论,为此,造成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在幼儿探讨标本的问题后,再引导幼儿回到原来的教学程序,或者对幼儿的反应给予关注。如果幼儿感兴趣,可以在以后继续进行这个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有关标本的探索活动。

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要真正理解与体味“尊重”的深刻含义,就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幼儿,让他们感受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活动当中。尊重幼儿要求教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幼儿,用亲切的语言启迪幼儿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哺育幼儿的心灵。

一位教师在班级开展了“为小动物穿花衣”的制作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幼儿都很投入,以至于在活动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想集中幼儿注意以进行最后的点评环节,但很多幼儿都意犹未尽,不愿回到老师身边……其实在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下一个环节。当教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普遍的做法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要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环节,而不管幼儿是否愿意进入到下一个活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幼儿不愿意停止操作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上面的活动而言,请幼儿为小动物穿新衣,幼儿看到有的小动物还没有衣服穿,就急于给它们穿上新衣服,所以到活动结束时他们仍不愿停止手中的“工作”,这正体现了幼儿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意识。教师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要求,让他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

作为教师,面对幼儿,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打破自己的固有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和兴趣需要,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追随幼儿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的目标、程序和内容,尊重幼儿的现在状态和水平。教师只有在坚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中专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当重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声乐能力,不断进行深入且符合实际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应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化、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学前教育现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需要的是声乐能力与技巧过硬的老师。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声乐技能不过关的情况,无法胜任幼儿园声乐课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因此,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前专业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在幼儿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所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用性和急需性方面下功夫,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互相照搬照抄。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不合理以及创新性不足,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技能课很少,一些适合幼儿声乐教育的课程没法进行,如幼儿歌曲的欣赏、表演、编排。学生在声乐教学基础技能上有所欠缺就会无法胜任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有的几乎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相悖,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训练嗓音,讲究演唱技巧,却对儿童歌唱的特点了解不够,对儿歌掌握的量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将单一的教学内容改为丰富并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等特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用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很难使培养对象实现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单一,模式不当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上存在着老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的情况,只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提问,还有就是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造成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太弱,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还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即全班一起上课,统一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有其优越性,相比于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快速提高声乐水平。其最大的弊端则是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根据平均水平进行讲解,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跟不上,时间长了就差得越多,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缺乏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教教师,但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当前的幼儿歌曲,学生学习到的声乐技巧并不能用来教儿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学生对弹奏乐器也不熟练。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还表现在声乐比赛活动很少,学生基本没有舞台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时只是进行说课、讲课的训练,声乐训练以及指导儿童演唱很少,实习结束后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不利。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是一个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门性学科,其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好,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生也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

1.教学内容合理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中应该侧重基础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声乐练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演唱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目前比较主流的“中国唱法”,这个唱法既能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又能培养学生更高的艺术水准,同时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进入大二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应该开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儿童歌曲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演唱儿歌时结合此前学习的中国唱法,在一定的声乐基础上演唱儿歌会唱得更好。比如一些经典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这些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歌唱水平,为以后走进幼儿音乐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方面的学习内容应该继续深入。

2.如今有的教材内容太陈旧,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现在的学生们不感兴趣,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阵地,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率先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所说的每个年级侧重学习的内容外,还应该附带适当的音乐方面的课外教材,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在学习声乐时,高音是很多学生的障碍,往往一到高音就发生破音或没音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有时与生理、技巧、水平无关,只是在心理上难以克服对高音的恐惧,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针对声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所以老师在教声乐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生才能大胆唱、好好唱。

(三)教学模式科学合理

1.声乐教学上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还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一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接触过声乐的同学可以在集体课堂上慢慢学习,与同学交流,共同进步;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声乐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时,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习声乐的学生条件各不相同,无论从客观的生理、家庭条件,学习、生活环境,还是从主观的性格、态度、追求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之间不同的艺术理解力,具有极强的个性。声乐集体课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且时间有限,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这时声乐小组课模式可以满足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要求,有效弥补声乐集体课的不足之处。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教学模式还兼顾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本。

2.做到教学模式合理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只看文化成绩,没有任何声乐方面的考核。这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没有一点声乐基础,有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声乐的',毕业后也无法进入幼儿园任教。所以在录取时应该把好关,加强对考生的声乐考核,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专业,同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老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水平、歌唱素养。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关、理念先进、方法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四)教学方法新颖实用

1.情感教学法。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有艺术感染力,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投入感情,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心态、目的、歌词的意义。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交融,这样才能唱得有感情,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比如著名的歌曲《鼓浪屿之波》,创作者以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歌,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介绍这首歌的时代背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老师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文字、图形、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讲授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首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忠诚党的事业、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作品。在讲这首歌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将这首歌的视频资料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这首歌有深入了解,还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需要表演,需要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校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演出机会,学校可以举办各种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还可以与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加强交流合作,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演出的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除了多参加演出活动,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习,实习是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实习必须进入幼儿园音乐课堂,直接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要点。同时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方便开展教学工作。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决定着幼儿音乐教师的素质。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改革刻不容缓。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必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力求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只有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提高课堂质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

中专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有效教学的开展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幼儿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幼儿。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幼儿的工作做得不够。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幼儿做充分的了解,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一次“吹泡泡”活动的观摩课上,活动理念是“傲中学”,目的是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或领悟到其中的知识和原理。活动开始了。教师用音乐舞蹈作为开场白,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泡泡都有哪些形状:“圆的、椭圆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所有的泡泡都是圆的……”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按教师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接下来,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实践,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哪些形状,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做中学”理念,如果按照猜想一实验一记录一得出结论来评价整节课,无疑是很成功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课程进行中有些幼儿已经知道了,即不论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因此,评价整节课,在遵循教材的要求方面。教师备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备幼儿方面,却考虑得不周全。教师对一部分幼儿的忽视容易导致他们对活动兴趣的减弱,整节课都会无所事事,甚至还会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首先直该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在上面的场景中,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鼓励幼儿进一步去思索“为什么所有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呢”“为什么泡泡都是五颜六色的”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想象,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二、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现场,适时引导幼儿

教师通常会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就会为了达到目标调节教学的进度。然而教学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会发现自己精心设计了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了幼儿活动,但常常要花很多时间去维持活动秩序,最后落个活动计划没完成、活动效果差的结局。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教师缺乏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能有关,尤其缺乏把握教学现场的能力。他们在设计活动时很少留有生成的空间,活动中注重计划的成,却很少注意幼儿的反馈,更不敢或不能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因为一旦对幼儿反馈的信息给予解释或处理,那么这节课预定的目标就有可能完不成。其实,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否完成教学进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把握教学现场,把注意力转向幼儿,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对幼儿提出的新想法或新发现适时分析,一旦确定有教育价值,要及时生成新内容并积极引导幼儿探索。

在一次中班美术欣赏课上,教师用电脑课件导入。幼儿看着电脑上的各种各样漂亮的花,发出了“哇,好漂亮啊”的声音;接着,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了一束花,让他们猜猜花的名字。其中有一位幼儿手里拿着像星星一样的小花,旁边的幼儿说“这是雪花”,教师马上纠正说“教室里是根本不可能有雪花的?这叫满天星”。对于这个幼儿的回答,教师直接就否认了,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观察了各种各样的花以后,接下来教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花这么漂亮,怎样做才能使漂亮的花保存下来呢?”幼儿畅所欲言,有的'说把它画下来,有的说给花拍照片。教师接着说我们还可以把花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有位幼儿马上提出疑问:“老师,标本是什么啊?”教师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而是继续着既定的教学内容,而幼儿在下面开始了自己关于标本的小讨论,为此,造成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在幼儿探讨标本的问题后,再引导幼儿回到原来的教学程序,或者对幼儿的反应给予关注。如果幼儿感兴趣,可以在以后继续进行这个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有关标本的探索活动。

三、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以激发幼儿兴趣为前提。

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要真正理解与体味“尊重”的深刻含义,就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幼儿,让他们感受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活动当中。尊重幼儿要求教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幼儿,用亲切的语言启迪幼儿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哺育幼儿的心灵。

一位教师在班级开展了“为小动物穿花衣”的制作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幼儿都很投入,以至于在活动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想集中幼儿注意以进行最后的点评环节,但很多幼儿都意犹未尽,不愿回到老师身边……其实在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下一个环节。当教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普遍的做法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要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环节,而不管幼儿是否愿意进入到下一个活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幼儿不愿意停止操作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上面的活动而言,请幼儿为小动物穿新衣,幼儿看到有的小动物还没有衣服穿,就急于给它们穿上新衣服,所以到活动结束时他们仍不愿停止手中的“工作”,这正体现了幼儿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意识。教师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要求,让他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

作为教师,面对幼儿,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打破自己的固有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和兴趣需要,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追随幼儿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的目标、程序和内容,尊重幼儿的现在状态和水平。教师只有在坚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