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孟子心得展播 孟子教师心得体会(大全17篇)

时间:2023-10-13 09:23:09 作者:灵魂曲 最新孟子心得展播 孟子教师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工作心得是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指导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孟子教师心得体会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思想被奉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关于教育的理论至今仍对现代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在探究孟子教育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体会。

一、以身作则

孟子在教育理论中强调“心之所系,必有所好也”,即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其内心的追求相符。而在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也必须符合其内心追求的价值观。对于我来说,孟子教育思想中的以身作则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就,更应该注重其人品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高度,做到以德育人。

二、关注每个学生

孟子曾说:“为不善,何必苛求于人”。孟子教育思想充满了慈爱、关怀和天性教育的理念。孟子认为,只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发扬他们的个性,就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并发挥出更好的潜力。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潜能,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关注学习过程

孟子教育思想强调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只要学生不断努力,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了。孟子也提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引导学生从无知到知识、从迷惘到智慧的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过程的认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深度和价值。

四、分析现象

孟子教育思想提倡透过现象而看本质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还能让学生从各种现象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具备类似的思考方式,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从中发掘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通过分析和思考,让自己拥有更为深入的思维高度,让自己从各种现象中发现新思路。

五、教育与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关乎人格,在孟子看来,人格是人存在的首要价值。因此,他提出的教育方法是以修身为先,以人格培养为核心。只有专注于人格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思想明晰、道德正直、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科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总之,孟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今时代,教育形式日新月异,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重大变革。然而,在教师的路上,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教育的本质仍然是在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一己之力。

孟子读书心得

看完孟子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教育心得体会

孟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观念一直备受推崇和学习。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以及相关研究,对孟子教育心得体会深有感触。本文将从孟子的人性观、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心理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和剖析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期能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人性观——人本性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而不是先天的恶性本质。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个体天性的充分达成,引领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首先了解和肯定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通过积极引导和威慑力的引导,让学生走上人性的光明之路。同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青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自尊感、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提高自身的情商和职业素养。

二、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量身定制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注。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分期分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度的压力和良好的氛围下获得最佳教育效果。此外,还需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等方面入手,采用情感教育、案例教育、活动教育、游戏教育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育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仁”

孟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仁”,即道德高尚、感情良好、心灵深厚的人格塑造。因此,教育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的道德素质,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再着重发展学生的感情和心灵,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悲悯心、感恩心、爱心等,让学生成为具备全面人格魅力的人。

四、教育心理——渴望赞美和成就感

孟子认为,人非常渴望别人的赞美和认可,而教育者应该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和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五、教育方法——赏罚分明

孟子认为,宽严相济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教育者既要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又要采取缓和的教育方式。在学生表现不佳的时候,教育者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适度的惩戒,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学生积极改正;在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也应该及时给予嘉奖和肯定,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感。通过这种“严与爱并行”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学说,结合当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具有优秀人格和全面能力的未来人才。

孟子心得体会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孟子故里心得体会

孟子故里——肇庆市高要区,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故乡。在我去过孟子故里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孟子不同凡响的思想和教育魅力,这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更加的自信和自豪。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此番心得体会。

第一段:初到孟子故里的感受

第二段:孟子思想的内涵

孟子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性善论”和“爱人论”的思想,被视为中国道德教育的代表。孟子的思想在古代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在孟子故里,我认知到,爱人论是其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旨在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人们开始关注他人及公共利益,在社会中建立起道德规范。

第三段:孟子思想的教育启示

孟子关于教育的思考更是今人所崇敬的重点之一。孟子认为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他主张以“教孝”的方式来帮助后代更好地懂得家庭的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更好地让其在社会上行之有效地运用。他甚至提议,“凡年在十五以上,或有五十存者,不知其父母者,皆禽兽也。”这警醒了我们,关注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很重要,因为他们的行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第四段:孟子故里的“德育”意义

孟子故里不仅保存了孟子的诸多文化遗产,同时还是中国德育实践基地和全国德育研修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学术交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德育教育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第五段:我的感想

通过参观孟子故里,我对孟子道德和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领悟到故事与现实紧密相连,因为笃信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的价值追求,孟子成为了一代代人心灵的指路明灯。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落实细节,用心做事,将自己身上的美德传递给更多人。

总之,孟子故里的人文气息和文化价值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我走出孟子故里的大门之时,内心充满感恩。我相信,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我学到的、领悟到的,将会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孟子文化心得体会

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恻隐、道德、才能等方面。在阅读孟子经典文化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孟子思想的伟大和价值,这里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孟子思想体现的仁爱精神

孟子强调的仁爱精神,被视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天性基本上是善良的,不同于黑暗的野兽,人们总是愿意把爱心献给更多的人和细小的物体。仁爱是指爱人、怜悯人,是一种善良、仁慈、爱心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这种仁爱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仁爱精神去看待人和物,那么我们会变得更加和谐、积极。

第二段:孟子思想体现的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人类天性的根基之一。恻隐是指感同身受,理解别人的感受。孟子通过认真倾听、观察和思考,引导人们“知人之心,明人之情”,提出了恻隐之心即摆脱自我、感受别人之情。恻隐之心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和体会别人的心情,有助于建立更加积极、平等、友好的社会关系。

第三段:孟子思想体现的道德品质

孟子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核心。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也可以影响别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以积极心态和阳光心态面对挫折,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决心,以真诚和自信的心态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孟子思想体现的才能思想

孟子的才能思想含义非常广泛,包括领导力、学问、技能、智慧等各方面。在他认为,才能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应该继续学习、不断探求才能的发展,以期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回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努力掌握要领,加强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赢得更大的成功和回报。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在阅读了孟子经典文化之后,我对孟子的思想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孟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认识到,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相当重要性。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深入发挥孟子思想的精华和精神,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

孟子心得体会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教育心得体会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的本科生涯中,我深入研究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其深刻的道德哲学和教育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从五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扶持人性,注重道德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扶持人性与道德教育。他提出“性善论”和“教化论”,主张认为人性本善,助其发扬善性。孟子教育的核心是建立在道德之上。他认为,青年人应该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和训练,养成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感,从而得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种具有高品质的道德教育。故而我们必须在日常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出自律、守时、自爱等美德。

二、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均衡教育

孟子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发扬自我的优点,不应该被他人的口号和标准束缚。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和特点的发展。同时,孟子主张均衡的教育,即以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当前社会中,智力教育和品德教育并行不悖,我们应该注重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相互融合,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良好的基础。

三、从实践中带出知识,推崇实践教育

孟子重视实践教育,他认为知行并重,知行合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懂得知识的内涵。在孟子的教育理念中,教育需要从实践中带出知识,更加注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这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从学生实践出发”的教育模式不谋而合。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创造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将实践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教育环境的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

孟子的教育哲学表明,教育不单是为了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孟子认为教育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他提出,“君子之所以教,不在言下,而在示之于天下也。“可以看到,孟子注重地创造一个在其中学习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鼓励和激励学生充分的发挥个人潜力。

五、遏制异化,移风易俗

孟子教育提倡的文化是一种以人性为本的文化。孟子并不认为人的本质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不断地调整和修正来实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惟知致用,以文化引导社会,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遏制任何企图异化、逆风而行的行为,从根本上遏止不良风气的蔓延。

在我看来,孟子教育思想兼具理论与实践,对我们发展职业和人际关系,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世界在变化,而孟子的教育思想却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断生命力。我相信,只有在更广泛的应用孟子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发展路径。

孟子读书心得

今天我翻开了《孟子》这本书。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张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志着士的觉醒,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继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存在,事业兴败,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不仅如此,孟子还挥发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被服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摇动、屈服,因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孟子,他不否认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又反对“纵欲”“晏乐”的满足和愉快。有人会产生疑问孟子不是把“理义之悦我心……”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重吗?但实际上,孟子更加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就是孟子贵最高境界的愉悦体验。是的,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

阅读《孟子》我不仅仅学到了语言,启迪智慧,似乎还担当了一个重要的使命——通过我的阅读,我的血液里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

无论身处何地,一定都可以诗意的栖居,无论遭到什么困难,一定都可以仰望星空!

孟子阅读心得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孟子心得体会

作为传统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后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即使我的视野和眼识短浅,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虽然读《孟子》的时间不长,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

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2页,当前第212

孟子心得体会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以正义为核心,提倡“仁政”。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通过研读孟子的著作,我深刻感悟到正义的重要性和内涵。下面我将从正义的意义、实践正义的路径、正义的局限性、个人正义的实践和努力的必要性五个方面展开谈论。

首先,正义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正义是一种道德上的理念,是指个人对于公正、公平和正当的要求。它不仅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超越了个体的私利和狭隘的群体利益,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

其次,实践正义的路径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孟子强调,实现正义需要从个人做起,首先要修身养性,自律自律修己,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道义相符。其次,要顺利齐家治家,使家庭和谐稳定,做到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互助共进。再次,要有能力周全治国平天下,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用智慧和勇气去改变现实,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然而,正义存在着若干的局限性。孟子认为,人们自我中心的需求和欲望常常会导致正义的偏差。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诱惑会让人往往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同时,正义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制度的限制,不同社会时代的不同认知水平会影响人们对正义的判断。

因此,实现个人正义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首先,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自觉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做到心有所属。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为他人谋福利,努力改变社会不公和不正义的现象。再次,要学会平衡自己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的追求不损害他人的权益。

最后,努力实践正义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孟子提出了“兴邦、安民、利物”的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要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贡献力量。而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正义实践中,才能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共同获得幸福和发展。

总之,孟子正义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实践的。正义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品质和个人幸福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努力追求正义,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谐和繁荣的社会。孟子正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正义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而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追求它。

孟子文化心得体会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思想家。他所思考的问题和他的思想,尤其是有关仁爱和教育方面的思想,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述说通过阅读孟子的学说,我得到了哪些文化心得和体会。

一、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这与西方思想中的原罪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每个人的基本天性都是“仁爱”,而“仁爱”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关爱他人的情感和通过自己的劳动来造福社会的意愿。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世代,掀起了对于“人性”的重新认识的浪潮。因此,我们可以在孟子的思想中看到人文主义的真正意义。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来为他们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他所提到的教育方法强调了启发学生思考和理性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非常现代化的思想,而且是目前国内外教育实践中实现优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此外,孟子也主张,应该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现实,提高人民的质素,而不仅仅是为了私人的荣誉和名誉。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提出了“民生为重”的论点,即“君不爱民,则民不爱君”。他认为,政治的基础应该是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思想是我们现今社会政治体制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这种改革,我们可以创造更加民主、自由,更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社会。

四、孟子的耕读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很土地与勤劳有关的。他更加关注人们工作、耕耘与学习的才能潜质,而不是贪求权利和财富。通过这种劳动,人类才能赖以生存。这种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在当下很符合市场与劳动的与发展的需求。

五、孟子的“知常”之道

“知常”是指我们必须知道“天下本常”,并且遵循这种常规,来为我们的人生做出最佳的抉择。在现代世界中,这种智慧思想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时代中,回归自己的本质,加强自己的理性,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入手,创造出更加独立、有自主性和有创造力的生命方式。

总的来说,孟子所代表的新文化思想是深刻深远的,它涉及到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并用之作为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孟子文化心得体会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亚圣”。他提倡的孔孟之道对中华文明深刻地影响了几千年。在研读孟子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领悟到了一些关于人生和生活的精髓。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修身篇

孟子的修身篇强调的是人的良心和正道。他说:“尽管君子身处卑贱之地,但他不会受到影响;虽然他拥有尊荣的地位,但他也不会骄傲自满。”这意味着遇到不幸的事情或处在不利的地位,人必须要有耐心,要坚定志向,不被外界因素影响,同时在成功的时候更不能贪婪自满。我认为,一个人的修身之道是他人品的体现,一个人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心正则道正”,只有“正”的思想和“正”的做法,才是为人处事和行事的规范。

第二段:立命篇

孟子的立命篇强调的是人生的重要意义。他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最重要的是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因为成功只属于那些不断探寻自己、坚定目标的人。”意思是人生不能一帆风顺,障碍是必然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自我增值,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立命的道理是启示我们不断探索、拓展人生的深度和广度,树立追求更高目标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规范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标准。他强调一个人的成功与家庭和国家缺一不可,积极投身社会,为国家和社会多出一份力,这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样的投入也可以带来奉献自己、收获成就的感觉,这是个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

第四段:仁爱篇

孟子的仁爱篇义无反顾地强调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和人性观。在孟子的思想中,仁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没有仁爱便没有东西方文明的灵魂。没有对人的关怀和爱护,人们在追求功利、物质和利益方面往往相互抵触,它会导致社会的冲突和恐慌。而爱与关怀则能凝聚人们的心灵,带来心静、丰收和幸福。

第五段:忠诚篇

孟子强调忠诚和信任,并重视家庭、朋友和国家之间的忠诚和信任关系。他说:“国家需要忠诚,朋友需要信任,家庭也需要忠诚。”忠诚是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是自我维护和社会协调的重要基础。 而信任是一种成功的关键。可信赖的人可以吸引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孟子的忠诚英雄韩世忠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他以忠诚服从的态度使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真诚和友善更使他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很多有价值的思考与实践意义。我的“文化心得体会”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站在今天的社会和人文背景下,更好地认识和发扬这些思想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遵循孟子的原则和思想,不断提升自我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和人类的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孟子老子心得体会

孟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受尊崇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邃。在细细品味他们的著作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人性观、道义观、治国理政和修身养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孟子和老子对人性的看法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说,“性也者,人之所以为人也。”他坚信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备一种本善的天性。与之相反,老子则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善恶两面,他说,“善之者,不赘;恶之者,必贵。”老子认为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而一个人要想真正成就伟大,就必须要修身养性,去除恶性,增添善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孟子和老子对道义观的阐述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孟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义关系,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何也?天下物也,各从其性也。犬豕各得其所,君子失其所。”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义,就失去了与天下万物的联系,变得与禽兽无异。而老子则更加强调了道义的智慧性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告诫我们要像水一样无私、温柔、智慧地为大家做好事,做到无为而治。这使我深深明白了仁爱与智慧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践行道义需要一种恒心和毅力。

再次,孟子和老子对于治国理政的观点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社稷的安宁才能得到实现。而老子则主张以德治国,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他认为君主应当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人民,而非以武力和强权。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统治者应当为人民谋福利,以仁爱和智慧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最后,孟子和老子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给了我许多人生的感悟。孟子提出了“立身以立德”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有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就必须要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修养的深厚。而老子则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告诫我们要修身以正心,正心以修道,通过修道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这让我深深领悟到一个人只有不断修炼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之,孟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和感悟。他们的思想孕育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富有智慧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通过研究他们的著作,我更加懂得了人性的复杂性、道义的重要性、治国理政的智慧和修身养性的价值。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孟子和老子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孟子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一、正义感跟正义是两回事儿,孟子的正义感很强,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义的事儿。这一点跟我们很相近。

二、鲁邹交战,邹国失地,邹国百姓冷眼旁观,孟子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邹君统治之下毫无民权可言,鲁君打进来,再差也未必会比邹君更差。这就像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百姓趁机拣洋落。民权都没有,争什么主权?外人进来也好,不进来也好,主权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专制集团的。有人说先有主权才有民权,嗯,恭喜你洗脑成功。事实是:只要主权背后藏着君权,那么永远都是主权越多,民权越少。帝国大一统,万马喑无声,主权争到手,处处万人坑。

三、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如果领袖作恶,就规劝他;如果规劝不听,就杀了他”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勃然大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众所周知,在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鲁迅类似的话。

四、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后来仍然供了孟子,因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无风险,不但没风险,还能博取政治上的好处。今日供鲁迅亦如此。假如鲁迅还活着,在新浪开博客继续写杂文的话,不出俩月,你再去点击他的博客,就会发现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封杀用户。

五、小平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话其实有个前提: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先悟带动后悟,最后实现共同觉悟。没有共同觉悟,就没有共同富裕。参见《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

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没有什么反驳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也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到处考虑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争。正因为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裕,这有什么不好。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理想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2页,当前第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