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案例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全

时间:2023-06-01 19:46:30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篇一

;

内容摘要: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要求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资源,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实现“育人”目标。高校通识教育课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播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通过对《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为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思考,希望能为促进高校人文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的改革提供思路。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這一指导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并且,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本文将以湖北文理学院《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为例,探讨通识教育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简介

《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也是一门普及性的人文素养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解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讲解国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第三部分讲解各国的风俗与礼仪,主要选取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五大洲中的部分代表性国家介绍其风俗和礼仪的基本概况和独特之处。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礼仪修养,以便同外国人打交道时行为举止谈吐规范得体。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国文化和习俗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二.《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

把思政教育融入《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加以完善,充分挖掘和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等育人点,恰当把握育人点与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和切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育人的目标。

1.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着策划、实施和主导的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效果高低,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改变只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观点,切切实实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本职和责任,提升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很多专业课程的老师认为,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政课程来承担,就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是自己职责所在,往往侧重于教书,忽视了育人,缺乏育人意识。因此,在教师个人能力方面,注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忽略了育人能力。其实,一个学生专业素养再好,如果道德素养匮乏,也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要具有育人意识,并且不断增强自我的育人能力。作为《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的任课老师,首先要从一言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塑造好个人形象,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己育人;另外,还需要通过日常学习或者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补充,把这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恰如其分地结合到一起,最大效能地发挥此课程的育人功能。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对教学活动的结果所做出的预期。它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结束的终点。它是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它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衡量教师教学任务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

《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往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和遵守要求;让学生掌握国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学生了解五大洲各民族风俗与礼仪的基本概况,并且了解不同国家独特的民风民情。

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灵活运用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对各国文化的认识力、理解力和评判力,掌握正确的观点观察、分析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育人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宽宏视野和博大胸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为祖国的振兴做贡献;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挖掘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在讲授“维护形象”和“不卑不亢”等国际交往原则时,可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国际交往中个人形象不仅代表个体,同时也代表国家,只有维护好个人形象,才能为自己和国家赢得他人的尊重。“不卑不亢”要求在对外交往中要自尊、自重、自爱,同时也要谦虚谨慎,可以通过涉外人员的维护祖国尊严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时时刻刻心中有祖国,在任何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在介绍各国文化的时候,强调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比如服装上,韩国的韩服和日本的和服都是受中国汉服的影响;礼俗上,日本的传统节日成人礼等是受中国礼俗的影响;文字上,日本和韩国的文字中有很多汉字,是受中国文字的影响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识。通过世界各民族对文化传承的态度和重视的案例,比如南非对部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苏格兰男子穿裙子习俗的保留等,让学生们也要拥有一颗想要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

(2)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的一员,责任无处不在,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等等。具有责任意识是一种美德,也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品德。在此门课程中可以把责任教育与“保护环境”这一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融合,以日本和西方国家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为例,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

(3)诚信友善

诚信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大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并具有诚信友善的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此门课程中可以通过“信守约定”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典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感受到诚信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重信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也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保证,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入乡随俗、主随客便和客随主便”等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体会友善是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之音,能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此,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友善待人。

(4)勤奋自信

勤奋和自信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对学生在校学习、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此门课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成功人士为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勤奋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比如爱尔兰踢踏舞王“迈克尔·弗莱利”,一秒钟能够用脚敲打地面35次,这一惊人的纪录是他常年累月高强度训练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你每天都要训练10小时以上,才有可能使腿部肌肉灵活地高速运动,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数据,我想至少要磨破500双舞鞋。”由此例教育学生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自信意识的培养可以在“不必过谦”原则的讲授中,以在跨国公司应聘的案例,告诉学生“谦虚”是美德,但是不能过分,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正面肯定和评价自己。

以上是对《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主要育人点的初步设想,仍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更新。

参考文献

此文為湖北文理学院2017年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校级学科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xkq001)。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篇二

;

摘 要 文章回顾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探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金融学本科专业为例,构建了能力导向的计量经济学立体化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能力导向 立体化 课程体系

2018年6月21日,在四川大学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要求各高校严把质量关,着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计量经济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1]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称财经类专业三大支柱,探究计量经济学课程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以能力导向为原则、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之关键。

1 计量经济学课程取得的成就

1.1 课程地位日益增高

1.2 層次划分逐渐清晰

借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高校课程设置多样性、层次化经验,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日趋丰富,层次逐渐清晰。大多数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硕士阶段开设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博士阶段开设计量经济学专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特征设置课程,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1.3 教学研究热情高涨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与计量经济学主题相关文献2902篇,其中与教学相关的文献435篇。从发文时间来看,20世纪80年代仅2篇与计量经济学主题相关文献,2016年高达52篇,2018年预测发文量60篇左右。从教学研究内容看,57%关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17%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11%关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2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学时偏少

国内高等学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普遍存在学时偏少问题,据谭砚文等调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8所综合性大学得知,8所高校计量经济学平均5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平均仅为48学时。[4]在有限学时内,教师理论教学时间比重大,案例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掌握情况差强人意。

2.2 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庞皓(2004)、王立平(2006)、胡荣才(2006)、邱东等(2007)、姚寿福等(2010)认为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充斥着大篇幅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公式,导致教师在上课时重理论方法讲解,轻实践应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离使得理论联系实际成为空谈。

2.3 学生计量分析能力待提高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需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度量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学生经济学基础、数量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高校文理兼收的现实,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被公认为难度系数高、趣味性低的课程,客观上造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偏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计量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以能力达成为导向、与专业高度结合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3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原则

3.1 能力导向原则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教育已由传统知识讲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计量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以能力导向为原则重塑课程体系。

可将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应达成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掌握基本模型和方法)、应用能力(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创新能力(实践中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三个层次。

3.2 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作为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应脱离各专业实际,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章节可以结合我国货币发行量设计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在虚拟变量模型章节中再引入货币政策二值变量,让学生不断思考中融会贯通货币需求相关理论和计量方法,做到真正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

4 本科计量经济学改革措施

4.1 构建本科计量经济学立体化课程体系(图1)

4.1.1 增加课程学时强化基础能力

以我校金融学专业为例,第五学期开设48学时计量经济学理论课,主要讲授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针对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随机解释变量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厘清虚拟变量和滞后变量模型及模型设定偏误问题,掌握平稳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等。

第五学期还开设为期2周的计量分析实训课,要求学生以e-views软件为分析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完成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及模型误设检验,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随机解释变量、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等实验,具备实证分析基础。

4.1.2 结合金融专业学年论文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第六学期,结合金融学专业2周学年论文课程,要求学生就金融领域关心的问题写一篇8000字左右的实证论文,在实践中学会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4.1.3 选拔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创新能力

学年论文写作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数学模型大赛、挑战杯比赛,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比赛等,以赛促建。同时鼓励和推荐三年级学生参加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主办的暑期夏令营,学习和分享实证研究心得体会,提升数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2 立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4.2.1 师资队伍建设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三者的结合,教学过程中对任课教师数理能力、經济学基础和数据处理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各高校需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聘请国内外计量经济学领域专家来校讲学,任课教师在职进修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4.2.2 教学资源建设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坚持“理论够用、侧重应用”原则,编制适应各高校财经类专业定位需要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多媒体课件,规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结合各专业特色,编制差异化的习题库、案例库,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4.2.3 教学方法创新

大数据时代,传统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计量经济学教师要想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应积极拥抱教育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互动平台,开展在线点名、在线测试等即时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传统课程向资源共享课程转换和升级。

4.2.4 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设置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不再局限于考试形式,还可以采用课程论文、项目研究报告等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达成情况。毕业论文环节鼓励学生广泛调研基础上,就金融领域专门问题撰写实证分析论文,提高产出能力。

以我校金融学专业230名2018届毕业生为例,得益于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68%的同学毕业论文中用到计量方法,实证分析论文比例比2017届高出22个百分点;21篇优秀论文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写作完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能力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篇三

;

[摘 要] 案例教学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在“概论”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本文结合高校“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从革新教学观念、做好案例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上好一堂精彩的案例教学课到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案例教学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阐述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 案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

“概论”(全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和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抬头率不高,“低头族”多,人到了心没到。究其原因,正如陈宝生部长在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当前的高校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

因此,要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本文立足“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案例教学在“概论”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和策略。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要求,选取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

一 案例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抬头率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其中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启发性和交互性强,通过在“概论”课教学中准确投放和使用案例,可以起到“吸睛”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概论”课课堂抬头率。

2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需要

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工艺”粗糙,方法老套,亲和力弱,针对性不强,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单纯地记忆理论,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理论中蕴含的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案例教学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具体化和“从实际到理论”的系统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案例教学的运用,使“概论”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能力的需要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通过把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关联,把具体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搞活思政理论课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

二 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探究

1 厘清案例教学的内涵,革新教学观念,适应案例教学

一方面,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与传统教学以固定的教材为载体,单向度的“教师→学生”的理论讲授不同。案例教学是以变化的案例为载体,打破了教材的条条框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整合,选取教学对象比较关注的问题、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不同于举例教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作为某一理论的“佐证”去为了理解知识使用的,而是将案例作为载体,通过分析讨论,不仅理解了知识,而且深化了知识[3]。

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厘清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举例教学的区别,摒弃唯教材是从的传统观念,要革新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案例教学。一方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要汲取传统教学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优点,另一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针对“概论”课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概论”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更新自身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概论”课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平等互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信息传递的多元互动,在尊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学”与“思”,从而通过案例教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功能。

2 重视案例的选取和加工,做好案例教学前的教学设计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中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哪些内容适合案例教学,哪些不适合;二是通过运用案例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明确了目标任务之后就是对案例的选取和加工,在“概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要把握“概论”课学科特点,结合“概论”课政策性、政治导向性、时代性、思想性较强的特点,坚持“选材要精”的原则,开发优质的案例资源[4]。第一,选取的案例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场坚定,三观要正。“概论”课案例的内容必须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不能出现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避免出现根本价值判断上的分歧。第二,选取的案例要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当前互聯网的发达,使案例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但也存在各种信息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很多信息失真失实,存在误导诱导的偏向。“概论”课案例的选取应坚持弘扬主旋律正能量和进行正面引导的原则,避免选择过多负面案例,对学生产生负面效应。例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节的教学中,选取“二十四孝”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达到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的目标。第三,选取的案例要体现时代性。“概论”课案例要紧扣时代主题,选取更多的新近发生的热点话题,特别是能反映党和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的。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选取2018年两会中有关学前教育的热点话题。第四,案例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案例,同时把握好案例的难度。比如:在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分析问题能力弱的特点,选取的案例要直观、通俗易懂。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理论素养和关注角度的不同,选取相应的案例进行教学。

同时,对教学案例的加工要坚持“力求精细,务求实效”的原则,“概论”课的案例并非是拿来就用的,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分析教学目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案例进行剪裁、充实、设计。

3 上好一堂精彩的案例教学课

要上好一堂精彩的“概论”课案例教学课,必须把握好45分钟的几个重要环节,包括如何引入案例、如何设计讨论的话题、如何引导好学生进行讨论、如何管控好课堂、如何机智反馈好学生的话题,等等。

一是案例引入要坚持“短平快”和“稳准狠”。“短”就是不拖沓,叙述一个故事案例时要精练;“平”就是要注意语言的自然流畅度;“快”就是要控制好时间,不拉杂;“稳”强调的是教师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能忽高忽低;“准”指的是案例契合主题,准确不跑题,没有歧义;“狠”在于直接切中问题的要害,干净利索。

二是设计好讨论的话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教学,不是用案例来佐证理论,而是运用案例去升华出理论。教师通过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案例就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这就需要教师准确设计好问题。以“概论”课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节课为例,围绕案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师设计了“面对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二者你如何取舍”“我们为什么要守住绿水青山”“我们如何守护绿水青山”三个话题。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针对上面提的三个问题,针对“面对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二者你如何取舍”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由于人们的不同认识水平,给出的三种不同答案;针对“我们为什么要守住绿水青山”,学生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背景,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而对于“我们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学生积极发言,建言献策,既结合实际谈保护生态环境的感受,又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要引导好学生的讨论,而且要做好课堂管控,维持好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进行,不跑题,不出轨。同时有效倾听学生的交流和做好过程的记录。

四是教育机智,反馈好学生的话题。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反馈,解疑答惑。在案例教学中可能会面临突发状况,比如,可能出现因为观点不一致引发的争论,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拉偏架,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当讨论中出现跑题、偏题甚至离题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校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强调案例的方式,使讨论回归话题。但对涉及方向性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干预,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错误。

最后,“概论”课教师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总结,一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二是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对之进行理论回归[5]。

4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案例教学管理机制

案例教学作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要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向45分钟要效率的目的,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团队协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案例教学,仅靠教师个体力量难以完成,因为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还面临教学、科研、晋升以及家庭的种种压力。这就需要发扬团队精神,集中集体的智慧,不论是教学案例的选取和加工,还是教学方案设计、课件制作,都需要以教研室为基地,在部门领导的牵头下,集中全员力量,合力打造精品[6]。二是建立奖励机制。高校可以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以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比如在教学质量考核、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三是建立案例教学的培训机制。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过去的传统教学和举例教学中转变过来,必须对教师进行有关案例教学的专业培训,通过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机会,特别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门的案例教学培训。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案例教学经验,从而打造一支真正懂得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

三 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抬头率,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加以研究,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法论体系[7]。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篇四

摘要:迄今为止,国内各类农林类院校以及其他综合型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一门关于休闲农业类的课程,但是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式以及陈词滥调的授课方法带给学生的仅仅是几个学分,而其真正意义上的精华部分未能被学生所吸收掌握。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建立起适合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和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休闲农业这门课是新兴课程,学校是否有科学、合理、创意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笔者在教学改革原则基础上,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两方面为这门新兴课程构建新的教学思路。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乡村文化资源为依托,用地形地貌、产业设施、种植作物和畜牧、建筑、水系、绿化植物等多种人工元素和其他自然、人文要素等,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前提下,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值,遵循科学原理、艺术规律,按照民族审美标准所创造的新型休闲娱乐环境。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但是休闲农业人才培养滞后,现行的休闲农业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就业方向不对口等问题。为适应休闲农业市场的需求,改善学生知识体系,是学生能系统有效的学习休闲农业相关知识,完全有必要对现今的休闲农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依据学生个人发展模式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这将对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教学研究与推广有很大的帮助。

(一)案例式教学法在休闲农业课程中的运用与创新

1、 案例教学法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和提倡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再由此引导出理论及相关知识点。案例教学可以先讲理论,再结合典型案例来分析印证讨论,最后点评总结结果。案例式教学中的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创造性。在休闲农业课程上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大革新,它一改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灌输手段为主的知识单项流动的教学过程与方式。与传统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双向流动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了必不可少的基础配置。同时,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升华。

其中,选择活动项目策划的同学可以集思广益地提出具有可行性强又有创新的点子,把项目的活动安排好;选择文化的同学就要根据项目所处的朝代进行那个朝代特有文化的宣传并加以创新;选择规划设计的同学则要对项目的地域、建筑等进行独到的规划设计;而选择经营管理服务的同学就想方设法来维护项目的正常运行。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既能投其所好,又能参与到整个教学的互动之中。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们又能置身其中,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并展开争辩,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二)实践教学法在休闲农业课程中的革新

1、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而实践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环节。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二是提升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得到了巩固并加强,但是还欠缺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改革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休闲农业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艺、农学等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高低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现今,我国农业现代化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应全面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生产调查,经营管理等基本素质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

2、 依笔者之见,可以按照上述“古代穿越式”休闲农业案例教学来进行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选择活动项目策划的同学可以对其进行策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沟通协调以及项目策划规划的能力;选择文化类的学生要提高其对项目背景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要要求其对文化产业有足够的了解,可以让其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实践;选择规划设计的学生则要进行设计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可以从勘察、设计、施工等全部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选择经营管理服务的学生要注重其对园区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管理园区内的景观设施,还要学会园区的经营管理。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不同的几个实践时期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培养。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休闲农业教学就更有针对性,更能突出实践教学体系。

休闲农业的发展从萌芽到今天已经有近30年,它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发展。然而,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休闲农业缺乏差异、缺乏意境、缺乏文化的弊端逐渐显现。随之,高校在休闲农业这一领域的教学也随之遇到了瓶颈。只能停留在一般现代农业基础之上,像农民一样摘摘菜、收收果,而没有文化、审美等更深一层次的领悟。为此,新的教学改革亟不可待!

参考文献

[1] 钟勇为. 大学教学改革方法论探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01)

(01)

[3] 石岩. 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育科学. (14)

[4] 陆俊元.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

[5] 赵羽.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教师培训. (12)

[7] 厉无畏,王慧敏. 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02)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篇五

;

摘 要: 高职学院的“两课”教学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本文试从制度保障、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绩效考核、师资建设、校本研究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六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 “两课”; 教学; 改革; 建议

一、制度保障方面

“ 两课”教学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各高校“两课”教学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有些院系课时开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认识到“两课”的重要性,首先就是组织和制度保证,领导重视了,制度健全了,问责明确了,经费到位了,自然“两课”也就受重视了,其教学效果也就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了。

建议各高职学院制定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两课”的教学条件,完善“两课”教学必需的设备和图书资料,建立“两课”资料室;改善两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联系实际,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备课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对“两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折算,建议学院采用其他院校的一般做法,即对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按1.2折算系数,注意发挥“两课”骨干教师的作用;建议学院划拨专项经费,选派“两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职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级各类进修和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力度,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加强“两课”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使其补充和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投入经费着眼于加强“两课”师德师风师责教育,更新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四位一体,全面渗透,全员育人”的新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学校德育为主导,建立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两课“教育网络平台。切实落实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思想,提高”两课“教育的整体效果。“两课”教学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对“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在理论教学上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努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高职“两课”的教学中,着力体现职业特色,注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两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学生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二、课程设置方面

普通高校的“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从有些学校的“两课”设置现状来看,应该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时暴露出的问题,在原有“两课”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法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础上,增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课时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作为第一学年课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作为第二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并适当增加学时,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灰领”人才。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两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1)各门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一方面表现为“两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同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两课”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学生学起来没有新鲜感,教师教起来感觉似“炒冷饭”。(2)教材内容的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教材内容既要有理论性、系统性,更要有针对性、时效性;既要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更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目前使用的教材,忽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存在较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知识点陈旧等问题,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两课”课程能否紧密地联系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是“两课”教学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因此,实施“两课”教学课程的创新是“两课”改革的核心。在目前形势下,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教学要求方面

在课程设置已经确立和课程内容已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校的两课教改应将注意力主要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改进上。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思路。“两课”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必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两课”的课程设置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讨论决定的,“两课”的教学基本要求也是教育部社政司统一制定的,“两课”教师必须严革执行,不能任意更改。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既然“两课”教学要改革,教学改革内容是必须的,于是,不管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仅选择自己喜欢的,好讲一点的内容讲授,甚至以改革为由讨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要紧扣时代主旋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最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在根据中央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与专业和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凝练教学内容,探究融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增强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课堂教学设计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学,这并不与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的策略矛盾,相反更能体现“两课”课程的特殊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改变教师绝对主体角色为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里,很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要一改那种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模式,真正采用系统讲授、分组讨论、参观考察和社会调研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习惯行为角色、确认行为角色转换到主体行为角色。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就形成了教学上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所以,从培养主体职业能力的教学要求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愿意参与职业能力锻炼的学习动机特征,适时引导他们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结合所学进行一些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的实际调查研究;在校期间教师可选择带队参观具标志性意义的历史纪念场所和当今发展成就项目;对那些易有歧义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选择演讲、集体讨论、辩论的模式来表达个人看法等。

(三)教学组织的改革

在两课教学活动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课与小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除主干课程按教学计划正常授课外,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应采用专题讲座集中(按院系或者班级)授课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和教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些内容甚至可以组织指导学生以课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

另外,还应该健全教学环节。注意抓好读(教材)、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和影视资料)、查(相关图书资料)、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让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学习的直观效果;鼓励学生课堂探讨与教学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绩效考核方面

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一些学院只有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的宏观要求,但对于平时成绩到底如何操作还缺乏统一的细则,造成平时成绩老师操作上的随意化和学生对平时成绩置疑的普遍化。不能以学生一次考试的成绩为准,不能认为考试无非是闭卷或者开卷,不能简单的出两道题就完事。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提高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加强和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变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为平时考察加期末测试综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应从学生在课堂、考勤、作业情况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试题也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察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考核上避免片面性,不能把教学效果简单的等同于课堂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讲课的吸引力,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把理论问题通俗化,考虑如何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让学生看系列专题片、文献片、教学片来代替上课等等。这些做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满意率也提高了,课堂效果似乎也不错。但这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往往很难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甚至还很有可能夹杂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所以,有些课的课堂效果好,但教学效果全无。

因此,为便于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提高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加强和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五、师资建设方面

无论多么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教育主体去掌握、运用与实施。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并相对稳定的两课教师队伍,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一般情况下,“两课”的教师应相对稳定。

针对以上状况,解决好当前高校“两课”师资队伍的问题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吸引今后毕业的优秀青年学生进入“两课”师资队伍,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具有真才实学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解决后继乏人的难题。第二,真正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两课”教师在定编、提职、进修、提升学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同时加强“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高尚的师德和坚定的信仰;第三,切实提高“两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减轻中青年教师的压力,在政策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在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和晋升职称等方面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使他们真正地实现安居乐业。

六、校本研究方面

教学科研是保证“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院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方向,结合本院(校)“两课”教学的实际,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校)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主要内容包括与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相配套的经典案例和习题集,不断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加强知识的巩固效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篇六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深化和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创新,创新以后的发展就落实到创业。《创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从精神实质还是从学习内容上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创业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创业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课程设置、班级设置、教材选定、教学环节、模拟创业、活动开展等主要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创业学 教学方式 改革

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由于起步较晚等种种原因,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自发、分散的状况,与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

2.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少数学生,例如,开展“业余教育”,“创业兴趣班”等形式。

3.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未发挥培养创新型、符合型人才的作用。

4.在认识上,虽然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学》课程,但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也缺乏把握,很多地方存在分歧。

5.在教学体系上,目前在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教学内容还不够合理,不系统。

6.《创业学》教学模式上,仍然局限于知识传授,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没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展示空间。

7.在《创业学》的考核方式上,依旧是应试教育,教学管理上也与当前体系存在很多矛盾。

8.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多数是“舶来品”,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即使是自编教材,也一样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9.相应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创业学》教学方式依旧是“教师独白”的以“教”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创业也就成为了“泡影”。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且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有利于高校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良性结合。《创业学》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业信心,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目标。《创业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通过开展《创业学》教学方式改革,探讨改革措施,并付诸实践,实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性结合;通过《创业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有一个施展创业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并能得到老师正确的指导,从而走上成功的创业之路。

《创业学》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从实践着手,具体如下。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为全校公选课,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参加学习,组织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老师从事教学,并定期邀请企业家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的创业信心。

2.班级设置

针对《创业学》课程的性质,规定创业学班级为“小班制”,即以30人为准,便于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3.教材的选定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多数是国外翻译教材,即使有自编教材,其体系结构也和国外教材及其相似,不符合中国创业环境和实际情况,虽然内容丰富,但却难以在我国模仿和实施。因此,我们选定教材时候,偏重内容联系中国实际的教材。

4.教学环节

(1)理论讲授

针对创业学理论知识,老师给予讲授,但要以学生自主思考为主。首先,老师设置相关问题,学生看书、思考、讨论;然后,对各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最后,老师讲解,点评。

(2)教学侧重点设置

案例教学是目前《创业学》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模式,教师往往注重于精彩和成功的案例,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没有调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起不到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对案例的研究采用了新的方式,由老师和学生一同寻找案例,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分成小组。分组基本原则是:模拟成立一个创业型团队,注意学生专业的互补性,一个创业团队应该是由各种不同能力的人员构成,以此更能够发挥互补优势,从而多角度研究分析案例。一个案例研究完毕,由学生阐述案例的成败得失,并提出自己的创业项目,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可实现性做详细阐述,最后,老师再做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创业项目加以引导,使之更加可行和切合实际。

(4)模拟创业

创业活动是要亲身体验,亲身实践的,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创业能力,并非看他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更重要的是自身是否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和发掘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时机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发挥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创业模拟,营造一个准创业氛围,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自我,从而感受到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树立起创业信心,激发创业欲望,壮大创业胆识。

(5)考核方式

对《创业学》的考核方式,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创出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我们以一份具有价值的创业计划书来判定学生的成绩,即开卷考试。从课程教学开始,便激励学生寻找创业机会,挖掘创业项目,学生的创意最终要撰写为创业计划书,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定期选拔出优秀项目推介到企业,使产、学、研得到良性结合。项目的选拔主要通过学生的陈述,小组讨论,大家提问,老师点评、企业决策者评判等方式,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加以改进和完善,成为具有价值的项目。

5.活动开展

《创业学》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因为创业不但是知识丰富,能力高所能完成的,除了具备创业欲望,还要有忍耐、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人脉、有胆有识的谋略、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等素质,而课堂教学则是鞭长莫及。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创业活动来弥补课题教学的不足,我们主要从创业论坛、成功人士座谈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调查咨询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现实中创业的要求,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而发展自我个性,树立创业目标。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创业学》成为了学生普遍喜欢的课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增加,调查显示,学生选修《创业学》课程的目的由原来“为了创业”只占51.6%,增加到80.4%,学生创业意识普遍增强。课程设置为全校公选课,目的就是普及创业教育,教材的选定更加贴切生活实际。“小班制”的班级,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调动了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由原来喜欢这门课的学生只占47.6%增加到了90.7%;教学环节上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论的讲授更加联系实际,使原来71.4%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乏味,减少到了12.3%,课堂气氛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进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教学侧重点的不同,让学生意识到“市场总是有缝隙”的道理,能够和敢于发现身边的创业机会;案例的研究,更能让学生吸取经验,发挥创意,由原来案例分析只注重成功不考虑失败,到成功和失败案例都有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小组讨论,体现互补优势,在编制商业计划书时,充分发挥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其中的营销计划、财务计划、运作计划、组织计划、企业融资计划等基础能力得到提升;考核方式的改革,走出了传统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对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拔,使学生的创业得以肯定和落实,学生体会到了创业的成就感;模拟创业,更是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自身情况整合所需资源,体会创业的成就感和挫折感,体验做老板的艰辛和快乐;相关活动的开展,更能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实用的技术和周密的筹划纳入社会并走向成功创业之路。

创新与创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我国开展的创业教育正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创业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创业教育中,《创业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创业中市场环境以及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掌握企业经营计划、生产布局、质量工艺、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组合、厂(店)选址等方法和程序,使学生能从“想当老板”——“要当老板”——“能当老板”——“当好老板”一步一步向前,培养、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通过《创业学》的学习,学生能发挥自我创新和创造能力,具备发掘和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志,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