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比较粗细(模板18篇)

时间:2023-11-30 07:46:40 作者:笔砚

幼儿园中班是孩子形成基本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时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们为幼儿园中班准备的一些教学视频和课程,供大家学习参考。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领域

活动目标:

1、认识飞机的基本特征,了解飞机的种类及其作用。

2、知道飞机是一种空中交通工具,理解飞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点:

认识飞机的基本特征,了解飞机的种类及其作用。

活动难点:

理解飞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各种飞机的资料,布置飞机图片展。

2、《飞机本领大》(飞机结构图、航空展视频)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天上飞,不是鸟,前边翅膀大,后边翅膀小,喝饱汽油飞得高。——引出飞机。

1、请幼儿说一说:你见过的飞机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参观飞机图片展,选择自己喜欢的飞机仔细观察,飞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观看教师资源《飞机本领大》(飞机结构图)第一部分,了解飞机的外部特征。

教师小结:飞机由机身、机翼、螺旋桨和起落架等部分组成。

二、请幼儿坐到“机舱内”(小椅子上),播放教师教学资源《飞机本领大》(飞机结构图)第二部分,简单了解飞机的内部结构。

三、了解飞机的种类、用途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结合教师资源,教师小结。

运输飞机可以帮助我们将货物运到比较远的地方,直升飞机可以解救被困在高高山上的人们。这些都属于民用飞机,还有许多飞机他们有着特殊的任务,例如民用飞机,可以保卫我们国家的航空领域,攻击敌人,防止敌人对我们国家的破坏。

四、幼儿观看航空展视频,感受空军飞行员的飞行技术。

五、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可以继续搜集有关飞机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飞机,激发幼儿对飞机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中班比较粗细教案

1.能积极思考并且及时作出判断。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能用粗和细来描述物体。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笔,瓶子等、幼儿用书。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

二、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1)哪个粗?

(2)哪个细?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游戏变变变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

三、活动结束:

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

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1)可以用小动物住新家,大的住大的房,小的.住小的房,因为大房粗,小房细,

(3)也可以通过做几个纸桶重叠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粗和细。

活动变变变中感觉做的还不到位,可以采取变变变变,粗粗粗、细细细,我之前采取的是变粗、变细,感觉好像有些太简单,不够有趣。

活动中的教具不够充分,我应该每小组做一组粗和细的纸桶让幼儿自己再去观察、探索。

本次活动给了我警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深思再深思,不断的反省活动中出现错误的地方,以免再次的出现失误。

《比较粗细》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1.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2.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正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3.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4.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圆柱卡片等。

1、以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引导幼儿说出金箍棒能变粗、变细。

2、探索活动:

(1)请全体幼儿帮助老师将一些圆柱体按粗细进行分类,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的感性经验。(分类)。

(2)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3)请幼儿从地上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说出:“我的××比你的××粗”或“我的××比你的××细”,从而知道粗细是相对的。(比较感知,命名)。

3、集中活动:

(1)教师拿出笔、积木、可乐瓶,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2)教师出示圆柱卡片,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4、分组操作:

(1)将筐中的圆柱体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2)让幼儿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5、总结:

(1)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

(2)我们也学习了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进行排序。

6、延伸: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今天的计算活动是“比较粗细”,针对原本制定的活动方案我对今天的“比较粗细”这一活动进行了一番的反思:

1.从目标上说:

这个活动的目标制定不够准确,应该改为“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初步学习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从活动过程上说:

(1)在引入时,由于金箍棒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脱离,所以教师很难引导幼儿说出粗细二字,也在这一过程中浪费了一些时间。

(2)在探索过程中:这个探索过程是按照分类——指认——命名制定内容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以个问题。

a老师比较急躁,帮助指导的`老师直接引导幼儿做好了分类,让小部分能力弱的幼儿没有办法通过改错来认识自己的错误。

b在请幼儿帮助老师将圆柱体分类时,由于粗细两种圆柱体没有其他可以区分两种圆柱体的不同特征,以致在幼儿完成分类工作后很难用语言将自己的分类工作表述清楚。这里可以调整为将粗细不同的圆柱体贴上不同的颜色,以便让幼儿更容易表述清楚。

c在指认过程中,幼儿虽然已经能够指认出粗和细的物品,但他们对于粗细的概念依旧模糊,所用的词汇依然是胖瘦、大小,这时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这里的胖瘦、大小应该表述为粗细,这给接下去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d在比较命名过程中,因为怕孩子乱所以让幼儿拿完东西以后坐下跟旁边的小朋友比较。这样不仅浪费了起来、坐下的时间,也限制了幼儿比较的空间,他们只能和两位小朋友进行比较。应该调整为,幼儿拿起一样东西后直接站着和旁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这样比较的空间较大,一名幼儿可以和好几个幼儿进行比较,兴致也会更高。而且老师要求表述的语言比较长,可以缩短为“××比××粗”或是“××比××细”。

(3)在集中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急躁,在这一过程中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让幼儿进行粗细排序。如果活动的目标调整为初步学习按从粗到细的顺序排序,那么只要大部分幼儿能够初步地掌握这一种方法也就够了。让每一个幼儿都进行粗细排序的操作应该放在第二次活动中,并让幼儿从易到难,从少到多进行排序。

(4)操作活动: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是比较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学习的,可以继续坚持下去。

3.从总的活动过程上说:

(1)虽然在进行活动前,教师对于教材、幼儿都有进行一定的分析,但还是高估了幼儿,将目标制定得太高,以致于目标无法达成。

(2)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对于粗细的概念解释不够清晰,隐性浪费时间较多。

(3)整个活动的内容安排太多,在中班的20分钟内很难完成。可以调整为“认识粗细”和“比较粗细”两个活动来进行。

幼儿园中班《比较粗细》数学教案

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1、出示小棒。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领域

活动目标:

通过教学让幼儿知道5添上1是6,6里面有6个1。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电教片(4幅)?装有许多小花的小包(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小果树请客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想)。

二、过程。

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

小果树请小雨点做客,小雨点很高兴,让小果树喝饱了水,小果树长出了叶子。

a、请小朋友一起数长出了几片叶子?(5片)过了一段时间又长出一片,请小朋友看现在是几片叶子?(6片)。

5片叶子添上1片是6片叶子,那5添上1是几?(6)(同时贴出数字6)教师引导幼儿说上几次,5添上1是6。

b、小果树的叶子长多了,它请小鸟做客,小鸟很高兴,帮果树捉虫子。请小朋友一起书友几只小鸟?(5只)过了一会又飞来1只小鸟,请小朋友看现在有几只小鸟?(6只)。

5只小鸟添上1只是6只小鸟,那么5添上1是6。教师引导幼儿说几次,5添上1是6。

c、小果树开花了,请小蜜蜂做客,小蜜蜂很高兴,帮小果树传花粉。请小朋友一数有几只蜜蜂?(5只),请幼儿想想再添上几只是6只?(1只)。

引导幼儿说出:5添上1是6。

d、小果树结果子了,它请来许多小动物,请幼儿数一数有几只小动物?(6只)。

1只小动物用1表示,6里面有6个1。

三、总结。

今天小朋友学了6的形成,知道5添上1是6,6里面有6个1。

四、幼儿动手操作。

给每个幼儿发一包小花。

活动反思:

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幼儿喜欢的故事,并把本节教育要点贯穿于故事中,使用了能活动的电教片,使幼儿在欣赏画面、听故事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掌握了6的形成,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幼儿兴趣很高,因此在最后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幼儿都能熟练并正确的灵活摆放,掌握很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沉与浮》教案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他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幼a:这是弯弯的香蕉,有点象小船;

幼b:这是紫色的葡萄,吃起来有点酸有点甜;

幼c:这是土豆,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

幼d:我觉的这个土豆重,这个苹果轻;

孩子们争论起来:

幼a:我猜土豆会沉到水底。

幼b:老师我猜葡萄会浮在水面上。

幼c:老师我猜萝卜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师:那么这些蔬菜、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a: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

幼b:我发现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幼c:我发现葡萄是沉在水底的。

幼d:我发现萝卜横着放是沉下去的竖着放是在年水中间的。

幼a:老师,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比较粗细》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等。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让它变粗或变细。

2、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4、出示圆柱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5、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1)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延伸: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领域

1.能细致观察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较清楚的讲述自己观察到到现象,对植物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树叶(8、9)。

2.涂色:树叶。

3.每人一片梧桐叶。幼儿用水彩笔,蜡笔。

涂色。

活动过程。

1.欣赏树叶-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树叶漂亮吗?你认识这些树叶吗?

(枫叶,银杏叶,梧桐叶。)。

提问:仔细看看,树叶上有什么?

(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

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

(启发幼儿观察叶子的正面,反面。)。

(2)观察交流。

教师:小朋友看清楚了吗?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3)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

(告诉幼儿是主脉)。

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

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

(让幼儿知道是侧脉)。

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4)仔细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

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

(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提问: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

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

叶脉有什么用?

(2)小结: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

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

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知识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

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

(2)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3)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

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5.涂色:树叶。

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领域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为了激发或发现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探索欲望,特别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课。

活动目标。

1、积极寻找蚯蚓,对蚯蚓充满好奇。

2、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3、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找找蚯蚓宝宝在哪里。

(1)提问: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2)幼儿分散寻找蚯蚓,并用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挖一挖泥土,看看蚯蚓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蚯蚓宝宝的样子。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说说蚯蚓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蚯蚓宝宝的本领。

(1)提问:你知道蚯蚓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2)引导幼儿探究蚯蚓的本领、如:请幼儿介绍寻找蚯蚓的办法,说说哪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观察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发现分们的区别;做小实验,观察蚯蚓再生的本领。

(3)简单介绍蚯蚓的其它本领(蚯蚓能预报天气,粪便可做肥料等。

活动提示。

1、此活动宜在户外有较湿润土壤的地主进行、活动的难点在第三个步骤,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并通过让幼儿比较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来加深感性认识。

2、将蚯蚓放在自然角饲养,引导幼儿自由观察,看看蚯蚓爱吃什么。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沉与浮》教案

1、探索物体的“沉”和“浮”,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2、乐于参与科学实验。

1、盛有水的大盆。

2、纸、笔。

3、熟鸡蛋一个,盐水、清水各一杯。

1、在幼儿园里收集3种不同的东西(预先完成)。

2、请幼儿试一试这些东西,如果放到水中会怎样?一边试一边请幼儿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交流,教师统计,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通过统计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本身的材质有关。)。

3、为什么有的物品会浮到水面上,有的物品却沉到水底?

4、探索在水中改变物品原来的样子,物品的沉浮状态是否会改变?

5、把鸡蛋放入清水杯中,让幼儿看到“浮”的状态,再放入盐水杯中,为什么鸡蛋又沉下去了?让幼儿尝尝盐水杯中的水,了解水里放盐(或海水)可以使东西浮起来。

6、引发继续发现: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改变东西在水里的样子。

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中班科学教案

1.在游戏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旋转木马。

2.玩具车、陀螺、筷子、积木、圆片、吸管、牙签、碗、杯子、毛巾、硬币等。

活动过程。

一、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猜谜引出风车。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东西,

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你能猜出来它是什么吗?

2.幼儿探索操作。

(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教师:除了风车能转,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吗?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

玩具车、陀螺、硬币、纸片、吸管呼拉圈。

它们能转吗?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交流。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

教师: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小结:我们用嘴吹,用手转,有手推,想出了那么多转动的方法。

二、操作,探索。

(引导幼儿用两种不一样的东西使其中的一样东西转起来。)。

1.教师:今天我们班要开展一个“转转转”的展览会,你们能不能让这些东西转起来呢?

2.请大家用两种不一样的东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种东西能转动起来。

3.谁来说说你用了哪两样东西,是怎么玩的?

三、延伸活动。

1.游戏“迷迷转”,引出身体的转动。

“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停了我不转。”

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身体怎样了?”

(原来发现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动的,真神奇。)。

2.那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会转动起来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1、知道冰上的危险,有危险的'意识。

2、知道自救方法。

情形图片

2、自救办法记心上:假如不谨慎掉进了冰窟窿里,小朋友要记住:

(1)应大声呼救并往岸上爬。

(2)尽力把头探出水面,双手攀住大块的厚冰,努力不让自己沉下往。

(3)不要站在冰面上,应迅速爬到岸边,以防冰面再碎裂。

(1)在冰上有裂缝的河面上顽耍。

(2)在刚结冰不久的河面上滑冰。

(1)在水中挣扎。

(2)向岸上大声呼救。

(3)用力向岸上爬。

假如你选择了后两个答案,说明你是个会自救的好宝宝。

1、评价

2、总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1、初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画影子,观察太阳与影子的关系,了解影子变化的原因。

1、幻灯机(或手电筒)、不透光的各种物体。

2、粉笔、玩具若干。

一、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1、室内谈话:幼儿漫谈散步时的发现。

小结:太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没有影子。

2、小实验:影子的产生。

(1)打开幻灯机(或手电筒),将光投到墙上,问幼儿:墙上有影子吗?

(2)将玩具狗挡住光线,问幼儿: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玩具狗挡住了光线,所以出现了影子)。

(3)将幻灯机(或手电筒)关掉,问幼儿: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小结:影子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要有光,二要有不透光的物体。光照在不透光的物体上,就会出现影子。

3、试一试:让每位幼儿拿一件玩具到室外阳光下做游戏。

a:把玩具的影子找出来(把玩具放在阳光下)。

b:把玩具的影子藏起来(把玩具放在阴暗处)。

c:幼儿自由交流游戏的方法与结果。

二、游戏:踩影子。

1、幼儿在阳光下自由活动,观察自己的影子,找出规律:人动,影子动;人停,影子停;影子跟着人。

2、教师在阳光下跑,让幼儿踩教师的影子。教师可变换方向,站起或蹲下,引导幼儿注意影子的变化,控制幼儿的活动量。

3、幼儿两人一组,互相踩对方的影子。

三、美术活动:画影子(时间:上午)。

1、两位教师示范,站在阳光下(面向一定方位)互相将对方的轮廓用粉笔描画下来。(提醒幼儿:下午,我们将站在原地,再画一次影子,看看有什么变化,你们愿意试试吗?)。

2、幼儿两人一组。互画影子,先画小朋友现在所在的位置,做上自己知道的记号。

小结:太阳在动,影子也随着移动。太阳在这边,影子总是在那边。(也可让幼儿比较早晚的影子与中午的影子的不同)。

2、上述各项活动,可以让幼儿重复进行,进一步深入观察、了解影子,理解各种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中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教具: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7.通过智力游戏发展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2)这个游戏是让能力强的幼儿跳一跳,即使他们答不出,也会使他们在头脑中留下疑问,这对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理解传递关系是有益的。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中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的:

1、会区分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能从3――5个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对3――5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4、使幼儿对探索厚薄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黄瓜、胡萝卜、百萝卜、书、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哪本厚?哪本薄?

2、通过游戏“比一比”感知物体的厚薄。

(1)引导幼儿从座位底下拿出书和旁边的幼儿进行比较,并能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找一找:请幼儿在3――5本书籍中找出一样厚或者一样薄的`书。

2、小组操作活动。

(1)排一排:提供厚薄不同的黄瓜片、胡萝卜片、书、积木等,引导幼儿将每类物品按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序。

(2)涂色:按图示给图中的物体根据厚薄的不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运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操作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厚薄不同的物体请幼儿排序;并能根据图示进行涂色。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厚薄不同的物体。

小百科:厚度与同时嵌入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果两个或更多个平面图都共享相同的顶点集,则可以将所有这些图形嵌入平面中,其中按照轮廓绘制为曲线,使得每个顶点在所有不同的图形中具有相同的位置。

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中班科学教案

一、研讨思路:

该活动内容是幼儿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现象,然而其中却蕴涵着许多科学的奥秘以及教育和研究的价值。我们选择这一内容,在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开展教学研讨,旨在探讨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幼儿科学探究和表达的特点与水平,增进教师对幼儿发展特点和水平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师幼互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

根据三个年龄班幼儿认知的不同特点,以及各班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各班教师做了充分的预备性实验,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分析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并研究如何将难度较大的内容分解为难度适宜的几个步骤,使实验探究的每一步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战性,既能引发思考,又有成功的感受。小班活动的重点在于感受物体是否会下落,物体是怎样落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尝试做简单的记录,体验观察与表达的乐趣;中班幼儿探索比较两种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有何不同并记录;大班的切入点放在猜测并探索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并能按下落速度的顺序作记录和分析。以此探讨同一内容在各年龄班开展活动时,所应把握的层次性。

二、活动计划与反思。

活动一:落下来啦(小班)。

活动要求:

1、对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感兴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学习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尝试记录。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小故事引发幼儿猜测:物体是否会落下来?以激发兴趣。

2、观察材料,摆弄物体进行感性探索体验:它们是不是都落下来了?

3、第二次探索,比较落体的不同方式。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所玩的物体,观察落下来的样子,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现自己的发现。

4、学习记录:观察记录表上贴的物体,引导幼儿选择相应物体尝试后把该物体下落的样子画下来。

5、延伸活动: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吹羽毛”等,启发幼儿观察更多落体现象,并想办法使其落不下来。

本园教师观察反思:适宜性行为。

1、本活动目标定位较好,能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幼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教师在活动中能注重让孩子在玩中探究,丰富体验,特别是能大胆地尝试让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4、努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结果的倾向。原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目标意识影响。对策: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对幼儿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宜的回应,要更加尊重过程,从幼儿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实。

2、问题:幼儿积累的体验还不够多、不够深入。原因:小班幼儿还不善于主动与同伴交换、合作地玩,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接触的材料不够多。

3、对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材料、合作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伞》含反思

1.了解什么是新冠状病毒及其危害。

2.大胆学念儿歌,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

3.感受病毒无处不在,激发其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前期幼儿对新冠状病毒有一定了解。

活动过程。

一、了解什么是新冠状病毒。

1.小朋友们,这个新年你们是怎么过的呀?跟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原来是有一种很厉害的病毒在找我们,我们只能躲在家里过年,它就是新冠状病毒。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在放大镜下,科学家发现这个新病毒的形状好像皇冠状的病毒,一直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

2.偶然的机会,人接触了野生动物,所以这个病毒就跑到了人们的身上。你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怎么传染的吗?(触摸、唾液的飞沫等)。

二、了解新冠状病毒的危害,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所感的生活经历。

1.你们知道它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危害吗?

(人的身体难以抵抗这种病毒的感染,就会生病,会发烧、咳嗽、呼吸困难,有的人会病得很重,甚至危及生命)。

2.人们都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你见过爸爸妈妈都用过哪些方法?(待在家里、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运动.....)。

三、学念儿歌,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

这个病毒很坏,爱跟我们躲猫猫,小朋友们可要待在家里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被它找到就麻烦了。老师给你们编了一首儿歌,掌握了儿歌里的方法,病毒就很难找到你们啦!

儿歌里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赶快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吧,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不过还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告诉更多的人哦!

儿歌《赶走病毒春满地》。

冠状病毒是魔鬼,绝不让它乱藏匿。

小朋友们齐努力,病毒就会远离你。

不走亲来不访友,不去人多热闹地。

爸爸妈妈来陪我,亲子时光好惬意。

蔬菜水果要多吃,运动提高免疫力。

打喷嚏,流鼻涕,切莫粗心和大意。

遮好口鼻讲卫生,七步洗手需牢记。

咳嗽发热和无力,及时上报早隔离。

每日通风和消毒,赶走病毒春满地!

小班综合活动教案如何正确认识冠状病毒。

幼儿园中班五大领域科学教案

1、探索网圈的多种玩法,发展走、跑、躲闪等多种运动机能。

2、多人合作玩圈,提高钻、跳等运动智能。

3、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直径50厘米圆圈每人一个。

2、音乐:每天做运动。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圈圈乐。

1、幼儿每人拿一个圈,听欢快的音乐做开汽车,绕树走、跑,把圈放在地上跳圈等。

2、当音乐停时,引导幼儿拿着圈做一个运动体操动作,创造积极、愉悦的活动氛围。

二、捕鱼游戏。

游戏时,教师注意调控幼儿分散开游玩,不要互相拥挤。“捕鱼人”尽量照顾到全体幼儿,争取让每条小鱼都捕到一次。

2、请个别幼儿当“捕鱼人”进行游戏,教师疏导拥挤跑的幼儿。

三、钻山洞游戏。

1、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圆圈搭成“山洞”

幼儿做开火车动作鱼贯的在山洞里钻来钻去。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玩钻山洞的游戏。

教师及时推广有创意的玩法,引导大家互相学习。

3、花样钻山洞。

谁能想出变着花样的钻山洞呢?

(启发幼儿想出各种花样钻山洞)。

提醒幼儿在钻山洞的过程中不要碰到山洞。

四、跳田埂游戏。

让幼儿把圆圈摆成各种造型,幼儿学小青蛙跳田埂,提醒幼儿双脚跳。

允许幼儿自由分组和个别游戏。

五、放松运动。

师幼一起随音乐跳体操舞,然后慢慢走回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