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影子教学设计公开课(通用7篇)

时间:2023-10-08 15:19:05 作者:HT书生 最新影子教学设计公开课(通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片断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第19课。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时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李丽上美术课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园园借,林园园不借给她,她只好用蓝铅笔画树叶,林园园看了后羞愧地脸红了。故事内容浅显,孩子们容易体会情感: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自私。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出道理。

小学低段从文本中体会情感(道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技能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要求1-2年级的学生掌握基本识字,标点的同时还要能在阅读方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口语交际中能与人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样“道理”不是很难懂的文本里,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课文的中间部分刚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进而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体会,让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对话的同时,还学会去体会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积累。并初步学习记叙文的叙事方法:起因、经过、结果,为孩子们今后进入中高段阅读学习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和难点

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1、读书和拼写生字、词语;并掌握生字基本结构和拼音。

2、能读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课时: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法:

基于这样的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第2课时教学时宜采用:本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之后,将之转变为课堂设计的大框架,试图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生成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和能力培养。故我今天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内容。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让学生在把握课堂基本内容之后开始深入了解课题。学会读文章先从质疑课题开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那我们一起来重新走进文中的美术课堂,来看看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2、研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

重点感悟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

(让学生体会叙事文章的开头可以交代这样的信息,还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丽正在需要帮助,从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研读2、3、4自然段,品味人物语言

研读第一次对话

(活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生成的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预设,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2)指导读李丽与林园园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随机理解“吞吞吐吐”,什么叫“吞吞吐吐”,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吞吞吐吐”。进而体会林园园不想借而又不直接说的心情。

(学生体会新词又通过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人物的做法的对错会有所判断。)

研读第二次对话

a、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b、引导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李丽请求、诚恳、和小心谨慎的语气,体会林园园不乐意借的心情。

c、同桌互读:感悟对话,引导互换读

研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合作读,想一想:你从哪里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体会出来之后,回到全文中去总结重点词句,锻炼阅读能力)

4、感悟结果,拓展延伸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价值观得到熏陶。并在口头表达上也会有所锻炼)

5、总结全文,概括框架

我们来重新看看今天学的文章题目:蓝色的树叶

明白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吗?(题目是结果)-----学生说出:是李丽没有绿铅笔(原因)----她可以解决绿铅笔的问题吗?去借笔没借到。(经过)

教师配上板书(学生概括的语句)

同学们把这三句话来概括后进行排序: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总结出这篇写故事的文章是分三步:原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写作文中去。

(学习语言不光是为了识字认词,熏陶我们人的思想和情操。很多时候学时为了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扣住“三维”来进行学习,并特别注重阅读能力地培养是我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板书:19蓝色的树叶(结果)

时间:美术课上

人物:李丽林园园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道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片断

我读过一本书,书上说,有一位大学教师,在学生读文的时候,如果读不出什么感觉来,那么就请学生们再读,再读,再读。直到读出点什么为止。我在预习的时候要学生读文三遍,课上在问学生读出了什么时,可是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回。我就他们再读,举手的不多,那么再读,举手不多,那么再读。反正到最后学生们举手的越来越多了。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没有学字,只是不停的让学生读,感觉人物的心情和语气,然后读出感觉来。一生在读“把绿铅笔借我用一用行么?”这句话时,提示语是“小声的”可是他没有小声,反而更大声了。其他学生哈哈大笑,都说他读得错了,这么大声,老师一定不让这么大声的说话的。看来孩子们已经能够注意到提示语的作用。可是大部分学生要在教师的暗示之下才能领悟。这方面要再加训练。为了达到多读的目的,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测。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预设中也想孩子们一定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的;他们也都能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要团结友爱。可是,在这样的一句话后面又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体会了、感受着友爱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网上找了一个感人的有关友爱的故事,希望通过故事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友爱。

故事讲的是一个越南孤儿院里一个小女孩受了重伤,而她的好朋友一个小男孩以为献血会死,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献血给小女孩,而理由只是“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对这个长长的故事稍稍处理,用适合2年级的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述,同时配上悠悠的音乐。第一小节讲玩了,孩子们听着,他们不再躁动,第二小节讲完了他们静了,第三小节他们更静了,第四小节,孩子们眼里冒着泪花,故事讲完了,只有悠悠的音乐,孩子们沉浸着,我没有提问,让音乐继续流淌,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的神情告诉我他们懂得友爱了,因为他们被感动成那样了。于是,我换上另一种音乐朗诵起事先搜好的《友情》诗篇:

在你忧伤的时候我在一旁悄悄地注视着,

在你苦恼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 ,

在你无奈的时候我在一旁默默地思考着 ,

因为,我是你的朋友。

朋友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 ,

朋友是在最危机的时候来临的 ,

把一切最真诚的祝福留给朋友,

把一切最幸福的时刻送给朋友。

“小朋友们,同桌是我们在学校里最亲密的朋友,我们要好好珍惜跟同桌在一起的时光。”

老师也相信你们现在也有一些话要跟自己的同桌说是吗?

小手举起来了,他们说得很好,在每一个孩子起来说完之后,我都让他们正对同桌说声谢谢, 并和同桌握握手。甚至顾孜晗和王佳怡这对“小冤家”也握手了,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很开心,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开心的地方。

《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对课文大致了解,为第二课时感情课文打下基础。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师重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合作较融洽,不足之处,朗读的参与面小,鼓励性的语言和物质奖励,没有发挥较好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片断

案例背景: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讲的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要画树,可绿铅笔找不到了,于是就向同桌林园园借。而林园园找了各种借口,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李丽,最后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用自己的蓝铅笔画起了树叶。我觉得本课体现的主要思想应该是互相帮助,而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且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所以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感受。课文主要是以对话为主,文本的语言也不是很生动。教学时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对话进行朗读感悟,而纯粹地借助课本来学的话,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个别学生还可能会学无目的,读的时候甚至不能及时找到要学的对话。再说由于条件有限,学生不能经常性地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为此,我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学生能通过这些课件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

一、复习巩固

师:秋天,果园里的苹果熟了,你们想不想摘苹果?(出示课件)摘苹果可有一个要求,只有读对了藏在苹果里的词语宝宝,苹果才会掉下来。

(指名摘“苹果”,读对了,全班学生齐读词语,苹果再掉下来。)

二、朗读感悟

师:我们知道《蓝色的树叶》这个故事发生在——(师引说)。

生:美术课。

师:故事里有谁?

生:李丽和林园园

师:指板书,课前先板书课题和李丽、林园园。(出示课文插图,师指图)

师:这是谁?

生:李丽。

师:她是谁?

生:林园园

师:你们看,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好了,她画的树叶可爱吗?

生:可爱。

师:那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找到句子读一读。

生:(找到了句子“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并且读了读。)

师:那李丽画的树叶是怎样子的呢?(引导学生从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找)

生:李丽画的树叶是蓝色。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为什么李丽画的树叶是蓝色的呢?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她们两人的对话,,李丽说的话用————,林园园说的话用~~~~~~~。

(板画————、~~~~~~~)。(教师巡视,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相应的对话。)

生:(个别学生读出所找的对话,然后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读、画对话,对对话有了整体感知,为下面的朗读感悟做铺垫。]

师:我们一起来看她们的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对话)。师:李丽为什么小声地说?(点击课件,“小声”变成红色)

生:因为上课的时候不要影响别人。

生:上课的时候不要吵到别人。

师:你真懂事。那谁来读一下?

生:(小组开火车读)。

师;那林园园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读句子。

师:你为什么要吞吞吐吐地说呀?(点击课件,“吞吞吐吐”变成红色)

生:怕她把笔弄坏了。

师:哦,你是这么理解的。林园园舍得借吗?

生:舍不得。

师:平时同学向你借东西,你们有没有舍不得借的时候?

生:有。(迟疑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说。)

师:那当你们舍不得借的时候会怎么回答呢?

生:(练读句子,个别学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是舍不得借。

师:你们愿意扮演李丽和林园园,来读一读她们的对话吗?

生:愿意。

师:那就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合作读吧,看哪些同学最能进入角色。

生:同桌分角色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正确感知文本的内容。]

师:(指名读)读得真不错,两人配合得很默契。那让我们接着往下看(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男同学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

师:读得真整齐。李丽为什么要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

生:因为她没笔。

生:因为林园园还没画好。

师:正因为这样,她才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等林园园画好了,李丽怎么说?

生:(齐读句子)

师:林园园怎么回答?

生:(女生读句子)

师:林园园怕什么?

生:怕把笔尖弄断了。

师:那说明什么呀?

生:(一时想不出问题的答案)

师:那她舍得借吗?

生:舍不得。

师:是呀,她舍不得把笔借给李丽。(板书舍不得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她们的对话。

生:(齐读对话)

师:(课件出示第三次对话)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师:林园园为什么要这么说呀?

生:怕她用得太多。

生:因为她怕把绿铅笔弄坏。

生:因为她怕李丽会削铅笔,会太用力,又怕她画得太多。

师:你很会动脑筋。是呀,她连续讲了三个“不要”(点击课件,“不要”呈现红色)。看来她还是舍不得借。

师:那李丽听了林园园的话,有何表现呢?

生:(齐读: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师:她为什么要连忙说?

生:因为她很急,怕林园园不借给她。

师:“急”这个词用得真好。林园园听了有什么表现?

生:(齐读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

师:皱着眉头是一副怎样的表情?

生:(做皱眉的表情)

师: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皱起眉头?

生:不高兴的时候。

生:不乐意的时候。

生:她怕李丽用得太多,有点不想借给她了。

师:说得真好,那请你来读一读。

师:李丽看了看林园园,为什么没有接她的绿铅笔?

生:她觉得李丽还是不想把笔借给她,所以没接她的绿铅笔。

师:你真会动脑筋,话又说得这么完整,大家表扬她。(学生鼓掌)。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练读她们的第三次对话。

师:我们来比赛读,男生扮演李丽,女生扮演林园园,看谁演得最像。

生:(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连起来读她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先请同桌小朋友来分角色读她们的对话。

生:同桌合作读。(学生兴致勃勃地练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指名看着课件读)

生:(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其中一名学生读得绘声绘色。)

师:你们的表演很精彩。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好,我们先一起读叙述部分的话,然后李丽的话就由第一和第二组的小朋友读,林园园的话由第三和第四组的小朋友读。现在开始。

(师生合作读)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图画)看一看,咦,林园园的脸为什么会红呢?(点击课件)

生:她刚才做得太自私了,没把铅笔借给她。

生:她看到李丽用蓝铅笔画着树叶,知道自己做得不对,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脸就红了。

生:我会对林园园说,你做得不对,你不应该舍不得借绿铅笔。

生:我想对李丽说,你为什么不把笔准备好呢?

生:她会连忙把橡皮借给她。

师:是啊,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师板书:互相帮助)

三、课堂练笔(课件出示)

(1)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吗?

(2)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了我了吧。

吧。

师:像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指名读)

师:你能用“吗”、“吧”也说一句话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生:妈妈您能借我一元钱吗?

生:你好了吗?

生:你的身体好了吗?

生:我现在可以走了吧。

生:我们一起去玩吧。

[                  ]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上学或上课之前,一定要检查学习用品是否准备齐全,让不和谐的蓝树叶消失,让绿树叶、黄树叶、红树叶来美化我们的校园与生活。下面就以单元提示里的话来结束这几节课。(课件出示)

生:(齐读: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课后反思:

上这一课是我们教研组的教学研讨课,我就把它看成是有准备的随堂课,也没有试教,应该说这堂课是常态下的语文课。既然这样,一定会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一,课堂一开始,通过出示苹果树,一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词语,巩固了课文的生字。对生字、词语,我们就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我觉得以后这样有趣的巩固性练习得多做。

第二,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读的关键也不是单纯地进行什么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方面的技术指导,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努力把意思表达出来。这种理念在这节课上也体现出来了。比如“吞吞吐吐”的教学,如果我请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想学生会答不上来,那我就请学生联系生活“平时同学向你借东西,你们有没有舍不得借的时候?”这样再回到文本,学生就能读出吞吞吐吐的语气,进而理解文本。再如,对“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一句的教学,我请学生做做皱着眉头的模样,然后联系生活“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皱起眉头?”从而感悟文本,读出了林园园嫌她画得太多。我虽然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但朗读的深度还不够,有些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感悟。比如,林园园的脸为什么红了?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上我请不同的学生来读、说,避免出现课堂由由尖子生独揽课堂的局面。但是,仍然有些学生没有单独起来回答,一方面是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个别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独立思考的自觉性还不够,他们没有局起小手。

第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我都及时地进行评价,其中有些评价语是有很好的激励作用的,比如:你真会思考;你真会动脑筋等。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评价语还是很匮乏的,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磨练,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练、丰实起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本课我感觉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借助多媒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显得生动,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所得。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人教版小语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则以爱国情感为主题选编了《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四篇课文。《我们成功了》这片课文紧接着《欢庆》、《北京》之后,非常具有时代感,生动地再现了北京申奥成功那天举国庆祝的情景。

二、目标

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 多年的期盼终于实现了,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啊! 我们要在课文优美、简洁的文字中去感受这样无以名状的喜悦与欢乐、成功与自豪!

为此,我们围绕着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为本课第二课时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复习词语,读懂课文。

2、认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一些重点句段的含义培养自主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

3、  情感: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针对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读书、合作贴图,自主地探究句子内涵,在小组竞赛的过程中体验团结就能成功,同时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把学生带进举国庆祝的现场,去体验那发自内心的激动、欢乐与自豪,并走进建设中的北京奥运会场,激发“我为奥运出力”的愿望,为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流程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合作探究——深入感悟——延伸展望”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1、在情境中营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在简单的复习提问之后,教师深情并茂地述说:“这是我们从未有过的成功啊,这意味着到2008年,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要到我们自己的祖国北京来参加四年才一次的奥运会啊!”强调在自己的祖国,这能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体会北京能申办奥运是多么光荣、自豪的事情,体会这成功来之不易。紧接着播放晚会现场的课件,听着倪萍主持深情的话语,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情境,感受着现场的欢乐与激动,为理解课文主旨做了铺垫,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接着,教师以复习词语为载体,评比读得最好的小组,提出小组竞赛学习的要求营造出团体竞争的氛围,使学生不甘落后,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去进行阅读。

2、 在引导与合作中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第一段的学习当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之后谈谈自己看到的。直观形象的媒体,让学生立刻体验到人们的喜悦溶于北京城的每一丝空气,“北京变成欢乐的海洋”这句话的含义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当出示与第二、三自然段相关的图片后,孩子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畅所欲言:“我喜欢第一张,有许多人相互拥抱,激动地流泪。”“我喜欢第二张,很多人来到北京的街头挥舞国旗呢。”这样的说话练习,既了解了文中所描写的场景,又使孩子们在贴图比赛中能够准确贴图。

贴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合作读书、自主体验的过程。读读书、找找图、你读我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愉快学习着。在指名汇报后,“还有哪些小组贴对了?”学生纷纷举手。初次的合作,让大多数学生都取得了成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从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中再次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文字所表述的人们的喜悦与激动。

在后来朗读竞赛中,仍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地读书,并进行评比,始终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发自内心的欢乐。这样就能不着痕迹地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

3、在探究中深入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过程。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教师仍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自主探究文字所蕴含的欢乐与激动、喜悦与自豪的情感。

比如,“人如海,歌如潮”,“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流淌”这样的重点句子都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提出来的,并在一次次的朗读比赛中深深感受到人们出自内心的喜悦,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因为多年的期盼终于好梦成真,出自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中。在阅读之后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再让学生看看人们庆祝的欢闹场面,那震撼人心的欢呼,那喧阗的锣鼓声,一再让学生体验到深深的自豪感、民族情,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中提高学习效率。就像课标中提到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出每字每句所蕴含的情感,这就解决了另一重难点。

4、在展望中延伸升华

新的课程理念之一,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在整体阅读理解之后,教师再次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到了建设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振奋人心的配乐,宽敞独特的赛场,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思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踢球!”他们低声惊叹,纷纷站起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样做开阔了学生视野,并为下节课收集资料,“我为北京奥运出力”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本课教学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地巧妙结合,加上贴会徽的别致板书,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学习、自主体验的空间,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片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李丽的小心翼翼和林园园的小气。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

4、学会写“铅、笔、景、拿”三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读懂说话的提示语,理解体会李丽与林园园说话时的心里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见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绿色、黄色、红色)可是今天,我发现了一些异样的树叶,现在我请大家欣赏小朋友画的一幅风景画,课件出示:李丽画的树叶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树叶是蓝色的……)

是啊,这幅画中的树叶为什么却是蓝色的呢?让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蓝色的树叶》。

板书:蓝色的树叶   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

二、初次朗读感悟

1、自由读:大家都在奇怪,为什么这位小朋友画了一些蓝色的树叶?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过程?(2、3、4小节)

(带着学习问题初读课文,可以让学生的朗读有所指向和目标,让学生尽快地找到课文的重点部分。)

2、读后反馈:分小节指名读课文。请一组同学,读后请学生评议。

刚才大家读得比较流利,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究竟有没有读懂课文,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反馈。

二、再读课文,领悟人物的对话

1、学习课文的2、3小节

让我们来仔细地读一读2、3、4小节,找一找:

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

林园园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

2、悟读对话:

[对话一](出示第一幅插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圆圆?你能猜出她们正在说什么吗?

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句:你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找出课文中描述这幅图的话。谁来读?

指名学生反馈。

图上,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完了。林园园画的绿色树叶可爱吗?读一读有关的句子。(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树叶是那么绿,那么讨人喜欢!于是李丽对林园园说:

*——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课件出示)

这句话李丽是怎么说的?(小声地说/轻轻地说)谁来当李丽向林圆圆借借铅笔?(指名读2至3人)   大家一起来小声地向林圆圆借借铅笔,齐读句子。

这个句子还可以怎么说?

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或者自己出示:请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好吗?

我能用一下你的绿铅笔吗?

面对李丽诚恳地借铅笔,林园园有没有答应李丽?她是怎么说的?

*——我还没画完呢。(课件出示)

林园园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吞吞吐吐的)你能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吞吞吐吐”就是说一下停一下。教师范读:我/还没/画完呢。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指名齐读。

林圆圆真的没有画玩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她舍不得,不愿意借绿铅笔给李丽。)

过渡: 既然林园园说自己还没有画完,李丽只有等了。她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

[对话二]

终于林园园都画完了,李丽说:--------------------

*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课件出示)

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课件出示)

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她应该借了吧。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

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课件出示)

请大家读一读,你觉得林圆圆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她会怎么说出这句话?

你读出了什么?你读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我真不想借/我舍不得借)

李丽听了,立刻说:我小心一点儿。(课件出示)说明李丽还是希望能借到绿铅笔的。一次又一次借不到铅笔,李丽说话的声音变得越来越轻。再读这句话。

[对话三]

过渡句: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应该马上把铅笔借给李丽,可是,大家齐读第四小节。

学生齐读。然后让我们来完成一个选择题。

(课件出示)林园园从盒子里-------[选一选:慢吞吞地/飞快地/爽气地]拿出绿铅笔。指名选择,并说明理由。

是呀,林圆圆的心里一直舍不得借这支绿铅笔,她还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读这些话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突出哪些词?(要……不要……不要……不要……)学生练习读,齐读。

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她说话的时候还是------------(小心/诚恳/轻轻地)

李丽一直都是那么小心、诚恳地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到最后乐意借了吗?(不乐意)

你从哪里看出林园园不乐意的?

——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出示课件)

你能把她不乐意的语气读出来吗?(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读对话。李丽向林圆圆借铅笔的过程共有三次对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部对话)

(1)指名读:要把李丽的小心、诚恳和林园园的自私、小心眼都读出来,我来请两位小朋友读读这些对话。

(2)表演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精彩,谁想来演一演林园园和李丽这两名小朋友?

读得很好。演得也精彩。大家的朗读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那节美术课。

过渡:李丽也感觉到了林圆圆是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自己的,所以“李丽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此时李丽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想象讨论,并指名说说。

4、学习第五小节(出示第二幅插图)

课文的第几小节是写这幅画的?

(课件出示)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她心里会想什么?(我太自私了,应该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忙,可自己没有那么做……)

她以后会怎么做?(乐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会帮助需要自己帮助的同学/向李丽道歉……)

四、课后拓展

你要是林园园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什么?(我想对林园园说:你应该大方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我们来读这一小节,把林园园羞愧的心情读出来。

让我们对园园和所有的同学说:“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五、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铅、笔、景、拿

2、学生读一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特点:

铅:左窄右宽,右上部分的“几”不带钩。

笔: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毛“字的竖弯钩特别长。

景:上下结构,上面“日”字较扁,下面的“京”字一横特长。

拿:上下结构,人字头向两边舒展,像一把伞罩住了下面的“手”。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临摹,练习。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片断

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提问:树叶一般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说说“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

2、课文中的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理由。

3、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4、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成功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三册第十一课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北京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人们得知喜讯聚集在一起欢庆北京成功的情景。因此,在教学申不宜采用理性研读的方式,甚至对文章的结构也无需梳理,而是应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本课的生字比较多,大部分生字可以用熟字来记忆,但有个别生字比较难,如“聚、讯、泽”中下生可能会难记一些。课文的句子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从文字中理解意思,很多学生会有困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重点教学“传、泽、呼、挥、泪”等生字。会写“拥、抱、扬”三个字。

2、学生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字,重点教学“传、泽、呼、挥、泪”等生字。会写“拥、抱、扬”三个字。

2、学生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拥、抱、扬、泪、洋”相”六个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板书“成功”,并用这个词语练说一句话,说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

2、揭示课题,说说课文中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3、看申奥成功的专题片,问:“看了此片,你想说什么?

4、导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5、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老师说一下。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

2、请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读,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一练。

3、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4、同桌或小组读,互相正音、评议。

三、指导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读。

2、小组合作,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3、交流识字经验:说说你是怎样记这些字的,如,利用熟字学生字:专-传、军-挥、萝-锣、用-拥、包-抱、目-泪。

4、生字组词

四、朗读感悟

1、老师放录音。

2、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美。强调课后“我会读”的三句话。

3、相互欣赏有感情地朗读,分享美读的快乐。

4、同桌赛读,或小组赛读,或男女生赛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观察字形结构。

2、说说你要给同学们提醒的事项。

3、教师范写,讲清楚结构注意的地方。

4、学生练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齐读。

2、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二、导入:

1、师:出示奥林匹克旗帜,你对它知道了多少?

2、师:为什么不早些在中国举行呢?孩子们,其实,我们中国在1993年的时候,就开始申办奥运会了。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最终投票中,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平凡的日子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了!那是一个怎样的不面之夜啊!全国人民热血沸腾,载歌载舞;13亿炎黄子孙挥舞着国旗,一遍又一遍地欢呼:“我们赢了!”“我们成功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感人的场景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4、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理解课文

1、播放申奥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申奥的经过是艰难的,为下面理解成功埋下感情基础。

2、边看视频,边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们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感情。(感情朗读)

3、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是啊!孩子们,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也是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更是中国赢了,让我们再次和13亿炎黄子孙一起欢呼:“我们赢了!我们成功了!”

5、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回家收集有关申奥或奥运会的资料,同学之间共同交流。

附板书

我们成功了

天安门中华世纪坛

几十万群众人如海

欢呼 歌如潮

北京

欢乐的海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