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大全(20篇)

时间:2024-01-05 23:33:32 作者:纸韵

阅读和学习范文范本可以开拓我们的写作思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和体裁的典型写作结构和表达方式。

浅析自我认知与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学校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特别是在培训中我感到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这个专题对我影响最深,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心得【】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

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

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

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

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知课心得体会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现阶段的大学生必须面临各方面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了各种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调查,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要重视健康的体质教育,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适应当前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

一、前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院校连续多年的扩招,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再也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了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大学生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而且他们在心理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各种问题,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果不是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则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此处所说的健康并不单指身体的健康,更多的是指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解释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态和病态,而是一种个体在集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健全的完好状态”。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同时,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体育锻炼中,人们要不断克服体能的不适,在竞争中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会团结协作等等。这一切不只是体能锻炼,也是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人的意志品质的锻炼。正因为如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普遍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兰州城市学院各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90多名男女大学生、较少或不参与体育锻炼的80多名男女大学生,以及近5年来兰州城市学院毕业的50多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的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轻度到中度情绪沮丧的方法,能较好地缓解或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它比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等方法更容易让人接受。在近两年的接触与观察中,课题组成员对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不爱好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爱好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健全的性格:大胆、泼辣、自信、不怕挫折等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智力功能,不仅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大学生的智力功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受到所在单位的欢迎,不需要多久就能做出成绩,脱颖而出。

在对普通院系学生、体育专项运动员,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性的需要。

从生理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身体健康、促使身体活动、增强体力与耐力、促使动作机敏、解除疲劳、保持良好睡眠等的需要。

从心理方面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掌握技能技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上进心、强化注意力、锤炼意志力,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并能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从社会性的需要来看,许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源于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能力、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调查成果进行深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的分析,可以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们的普遍需要概括为:(1)增进健康的需要。(2)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3)在运动情境中获得友谊和社会交往机会。(4)作为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整情绪。(5)展示体能与技巧,满足追求成就、自我需求等。(6)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认识需要。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经汇总、筛选、归纳、辩证分析之后,课题组发现,对体育锻炼的功能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锻炼者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有研究认为,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贬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的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以及自信心均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访谈法。

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对兰州城市学院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60多名男女大学生和较少或不参与体育锻炼的40多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单独访谈。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重要功能,也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课题组在与大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兰州城市学院的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曾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过不少体育“药方”。受访者普通反映,高校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锻炼中采取不同的方法,会使大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不同的收获。比如有些受访者谈到,他们大一刚入校时,比较胆怯,与不熟悉的人一说话就脸红,影响人际交往,有的已形成交往障碍,授课的体育教师就鼓励这些学生多参加游泳、单双杠等体育锻炼,要求他们不断克服害羞、怕摔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越过心理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学生的交往困难有所克服,交往障碍有所减轻。有些受访者表示,他们以往遇事犹豫不决,办事不果断,体育教师就要求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通过这些对参与者有快速、敏捷要求的项目的不断锻炼,克服或缓解了这部分大学生遇事犹豫不决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办事果断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反映,他们平时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体育教师就让他们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跑步等项目的锻炼,使这些学生的神经系统得到调节,自控能力得以增强,急躁冲动的问题得到缓解。

大学生们的实践证明,不论是力量训练、跑步、散步,还是其他形式的有氧运动,都可以减轻学生们的轻度到中度的情绪沮丧,而且对包括焦虑引起的其他类型的精神失调也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三、研究结论。

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进行体育锻炼,并且要长期坚持;二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广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哪怕只是作为一名观众去观看比赛,都可以让大学生抛弃以往的隔阂和距离,通过非言语的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以后的合作与沟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浅析自我认知与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知课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大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心得感受: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

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

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大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

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有太多的感受,溢于言表;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应该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来促进智育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摘要:结合课文,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我实际关键字:自我、认知、心理、健康、正文:

鲍勃说“不成功者的自我意识低,因而易受外界影响,尤其是在外界环境消极影响之下,他们会产生高度的焦虑,因而表现不佳,而且自我激励,自我鉴赏能力不足。”可见,自我认知对一个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正确、健康的自我认知,才会引领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斑斓。下面我就几个方面阐述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1.初中中学的我变得安静了许多,有些不自信,不会在和同学们相互追打,不爱说话,并且逐渐走向成熟,学会了克制自我,实现本我。

2.高中高中的我学会了自立,塑造了性格,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个时候的我不光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认知,还关心起了自己在班级、老师、同学中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本我的表现。

(三)进行自我分析的重要作用。

在我认为,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自我认知的黄金时期。所以大学期间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不断改进自己,发展自己,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思想、满含激情、头脑聪颖、思维锐利的青年,但是由于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等原因还具有思想上的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自卑等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自己、符合社会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与此同时,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面对诱发事件,自我的认知会对自身状态和周围人群以及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对于周围环境相处的融洽程度得出自己惯性的结论,这个结论会导致自身的情绪反应,进而强化已有的判断和评价。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困惑时,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的认知,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他人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论”和“糟糕至极”三个特征。除此之外,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否定自己的长处或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形成这种软弱无力的心理品质的原因很多,如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社会地位低下等。但是引起自卑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打击。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曾经有位男同学,身高比一般男生都要矮一些,因此他一直都很自卑,很少跟班里女同学讲话,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甚至有些自闭,成绩也一直不好。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捡四,盛气凌人。好象自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别人全是缺点没优点。例如,一位男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是干部子弟,所以很自得、自傲,但在追求一女生时却被拒绝,这使他遭到沉痛的打击,终日深思不得其解,造成精神分裂症。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不偏道,不出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解决,就应该找心理老师咨询,寻求帮助,彻底的解决心理障碍。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人大学无忧,让生活无忧!

(摘自:心理健康网、汪海燕等《心理讲课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弗洛伊德》刘烨编译2008年4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认知

摘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1.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4.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心理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渠道。心理训练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郊游、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对象,充分运用放松、暗示、音乐、表象、心理剧、模拟与模仿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结合其他辅助手段、设施,设计特定的情景,使参与者在其中积极活动,最终达到改变其心理面貌养成预期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我实际分析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现况及其形成原因。关键字:大学生,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准确定义: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和认知。“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就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对物质、对社会、对精神自我的认知。

在我认为,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自我认知的黄金时期。所以大学期间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不断改进自己,发展自己,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思想、满含激情、头脑聪颖、思维锐利的青年,但是由于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等原因还具有思想上的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自卑等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自己、符合社会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下面我们先了解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

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大脑的记忆力开始起直到记忆力的消失,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一个人的意识的形成来是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的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

记忆是一切思想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个人在思想之上的对于环境的反应。当一个人的记忆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过后,个体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如我存在,我占有,我需要,我想的思想就会不断地经过思维和想象力加强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直到个体有机生命体的结束。

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对于周围环境相处的融洽程度得出自己惯性的结论,这个结论会导致自身的情绪反应,进而强化已有的判断和评价。

四、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状况及其形成原因(以我的自我认知为例)。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认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完善的重要时期.可就当代中国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来看,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后,刚脱离灌输式的教育,进入一个自我教育的新阶段,无论从思想上、行为上,他们明显处于一个尴尬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摸索着建立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各种主观以及客观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自我认知的不完善,就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现在就我进入大学后的这段经历谈一下自我认知。进入大学以后,突然没有了高中时的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课余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迷茫二字随之而来。课余时间都应该做些什么,除了考试成绩我还应该从哪些角度评价自己、给自己定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东西。大一我做了很多事情,学生会工作、班委、勤工,也听过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参加过不少活动,读过一些课外书籍,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学习。每天似乎都过得忙忙碌碌,也不全都感到充实。对自己大一一年的评价,我认为总体还可以,成绩排在中上,部门和班级工作也能得到他人认可。然而评优使我感到受到很大打击,一段时间内我甚至否定自己大一一年的付出,感到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但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自我剖析,我开始正确的认识自己。成绩方面自己并不算差,对专业课的学习也充满热情,今后只需继续保持热情,不懈怠继续努力。在学生工作上应该做出一些调整,不能多而不精。自己做过的喜欢做的事也确实让自己学到了很多,成长了汗多。今后要改进的就是把时间有效率的充分利用起来,不要把时间浪费到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去。经过心理上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我可以不自卑、不自傲,保持一颗平常心继续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努力。

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困惑时,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的认知,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他人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论”和“糟糕至极”三个特征。

除此之外,它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软弱无力的心理品质的原因很多,如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社会地位低下等。但是引起自卑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打击。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曾经有位男同学,身高比一般男生都要矮一些,因此他一直都很自卑,很少跟班里女同学讲话,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甚至有些自闭,成绩也一直不好。

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捡四,盛气凌人。好象自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别人全是缺点没优点。例如,一位男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是干部子弟,所以很自得、自傲,但在追求一女生时却被拒绝,这使他遭到沉痛的打击,终日深思不得其解,造成精神分裂症。

虚荣。虚荣是指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人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追求,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这种人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嫉妒任何比自己强的人,把别人取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因此这种人总是使自身处于较强的自束和更强的情感波动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当下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虚荣心理,尤其是很多女生。从网络或者电视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女大学生因为钱财等原因作出不好的行为。

造成大学生自我认知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个人理解,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学历等级因素。学历等级因素是社会片面的追求高学历,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茫然,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大学“育才”不“育人”的现象。其次是社会舆论因素:社会本身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对大学生的概念认知停留于70年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舆论过于偏激,使得现在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追求“全能”而抑制了个人特长的发展,最终培养出面面不专的废才。再次就是就业压力因素:客观的就业压力也是使大学生自我认知发生偏差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教育本位因素:中国的教育一贯强调的是“教育本位”,只“育才”,不“育人”,忽略对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引导。

五、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长处,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学会吾日三省吾身,敢于剖析自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2】张季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其辅导,宁波大学,2009年第一期。

【3】岳宝华,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和完善的途径探析,太原科技大学,2010.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认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学习乃至情感问题都已经全面进入竞争化加剧的轨道,对大学生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据此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优化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博学多才且拥有较好心理素质的有用之才。

1.重视不足,师资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学生的德与智方面的培植,心理健康领域在以前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教育的盲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接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就整体需求而言,这种提升还是远远不足。

目前众多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政策与宣传上,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此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或者其他职能部门的老师兼任,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身兼数职,相应的心理指导职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

2.流于形式,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往往有专门的设施而不加以利用,说到底还是对有心理教育的不认同。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档案,并且往往只针对心理障碍学生的主动咨询,这样就把大众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只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单一服务,推广效果很差。

3.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成体系的教育过程,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的,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知课心得体会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大学生。否则,教师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必然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今年暑假七月我有机会参加了鹤城区教育局举办的心理健康学习,感触很深,收获颇多,现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善于学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使教师难以下台,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大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体罚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认知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1).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三年高中,我常问自己到底收获了些什么,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满意答复的,直到那闪电告诉了我,学习该是体现自我价值的踏脚石,是俘获成功的敲门砖,是展开并实现梦想的金钥匙,而不是玩的过程,但学习又该是件快乐的事。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养成了对学习的'兴趣。同时金无赤足,但人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思想,我钦佩具有伟大思想的人,严于律己,从品德上严肃自己,从心灵上美化自己,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热爱祖国,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勤奋。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明白了奋斗方向,泪水与汗水齐流才能笑容和知识共收。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是美丽的。

致好评。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是我的人生格言。我热爱班级体,有较强的群众职责感,坚决不做有损班级利益的事,不怕苦不怕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会坚定理想,确定目标,认定方向,迈者坚毅的步伐,不断走下去。

心理健康自我总结

真心感谢学校所提供的实习机会,感谢带队老师为我们实习生所真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让我通过实习体验到教师特有的幸福和满足。以下是我教学工作方面的感悟。

一、听课:在实习前,我特地去了哈六中和师大附中听了心。

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发现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其特点,而呼兰一中九班的孩子们相较其他高中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积极,师生配合度高,但相对的就是约束力较弱。对于这一点,没有教学经验的我的`确很发慌,不知如何才能让78人的思路跟着我的教学设计走,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掌握课堂纪律和课程节奏。

二、备课与上课:以前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记下一句话“当。

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在听了九班一下午课之后,结合学生特点,我对课程设计进行大幅度修改。我需要把自己所学的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通过学生所需要的视角用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适当调动学生兴趣,适时控制课堂纪律,说实话,准备过程挺折磨人的。可登上三尺讲台之后,看见那些仰脸用各种表情注视你的孩子们,那时才了解责任的意义所在我要关心爱护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成长。

三、课后答疑:很多孩子都留下我的联系方式,希望在课下。

实习就这么快过去了。我爱那些孩子,舍不得他们,真心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与你们相处的那些时光,蔚然老师终生难忘。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经常会遇见很多的矛盾冲击。如学业情况。在这一学期,我觉得我一直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很多的时间都是迷茫着度过,如今考试将近,所以我的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总是临时抱佛脚。但是也怨不得别人,总是以为只要自己看书就可以了,谁知道现在落下了那么多的课程。所以在这为数不多的时间我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现在再抱怨自己已经没用,最重要的是学习,争取把落下的补回来。还有恋爱,求职的成败等等。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第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高中生活宛若白驹过隙,伸出手想挽留,却发现时间已从和指间溜走。仿佛是昨天带着新奇与梦想进了入了高中的校门,今天却又将奔赴高考的战场。

高中三年定将是我人生最美的回忆,一路磕磕碰碰走来,洒下了欢声笑语,也难忘那些迷茫无助的日夜,但我仍无怨无悔地走到了现在。在这里,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每一次考试不只坚知识的`检测,还是对心理的考验,也曾害怕过,也曾哭泣过,但我知道自己正在成长着。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我在小城镇的边缘乡下小学任教,我们学校和现在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学校一样,留守儿童、双亲离异儿童、隔代教育儿童占了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又相对落后:认识观念模糊、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我们必须从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机构组织、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师资培训、对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绝大多数学校几乎为零。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xx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的盲目,影响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首先,把工作升华为事业。在人的一生中,事业、家庭、健康如同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假如一名教师能够把谋生的工作升华为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意终生为之付出的事业,那么他将会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其次,把工作看成是创造力的展示。一名教师正在做的每件事都可以理解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还要学会从平凡的工作中往发现自己创造力的内涵,这样更轻易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再次,把工作当成艺术创作。假如每个教师都能把一节课、一次与学生的谈话甚至与学生的一个眼神交流都能理解为一次布满美感的艺术创作的话,那么教师的工作就布满了诗情画意!最后,把工作变为娱乐。教师假如能把自己的工作设计得像娱乐一样布满了欢笑,他就能从工作中体会到无穷的舒服,那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第二,是否做到了宽容待人

首先,要尊重、理解对方。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不要由于别人同自己的身份不同,就力图使对方的性格和志趣符合自己的意愿。在思考题目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题目,这样有利于相互理解。理解和尊重意味着谦和、友善、仁慈、博爱,需要坦荡的胸襟和勇气,更需要学会睿智地换位思考。

其次,宽容是一只灵巧的手,它能够解开伤害这个结。当我们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中时,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或者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题目,内心的不良情绪就会降低。再次,真诚地赞赏他人。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往做任何事情,这就是给他想要的东西。

最后,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在同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常作心理换位,不要漠然地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为“应该”,一味只利用而不“投资”。

第三,是否做到了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就是一名教师不仅要扬长补短,更要以坦然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悦纳自己,还应当包括我们要欣赏自己的全部,包括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可能已经不太好改的缺点。这样他就可以坦然而愉快地面对整个世界,对于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要能安然地接受,而不以为羞。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悦纳自己的境界。

首先,从完美主义的陷阱里逃脱。完美主义者总是预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十全十美的目标,凡事力求尽善尽美。一旦做不到就深深自责、沮丧消沉,由此对自己的能力全面怀疑和否定。实在在生活中要善于学会为自己的每一点努力成果而喝彩,让自己时刻有成就感,如此满足自信的人才会布满快乐。其次,自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一个人缺乏了自信,就像漂浮着的浮萍,无着无落,无依无靠。从这层意义上说,拥有了自信,就是拥有了一艘度过辽阔海洋、胜利抵达彼岸的船。最后,我们不应该浪费精力往改变自己所谓的缺陷。有时候,缺陷也许正是你的优点。无论好与坏,你都应该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来。

心理健康自我鉴定

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能熟悉操作电脑办公软件,从事文职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平时工作中从事对文件资料及通知通告等的发放和管理;准备每次本科室及部门会议前中后的所有事务,整理好会议记录,发放及存档;为人乐观,沉稳,诚信,勤劳,冷静,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事业心,能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善于思考,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吸收更多的经验,学会怎样更好的与同事沟通,学会怎样做好每一项工作.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相信自己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切!

本人生活态度求真务实,为人热忱、随和、宽容,严于律己;赋有进取心,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业余时间都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层面和工作能力;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做每一件事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工作认真仔细,有责任心.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活泼开朗,,希望能在合适的岗位上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如:在大学期间曾多次策划和组织大型文艺演出,并取得良好效果。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大学期间参加校园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小品比赛都能获奖。

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如:在同学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善于协同"作战。"。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传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社区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推进科普宣教的广度和深度。社区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的科普宣教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构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科普宣教工作是一项投入大,产出小的工作,但其直接影响到社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本着一切从居民出发的思想,一年来,社区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景下仍挤出有限的财力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有示范性的“科普居委”,目前社区科普居委已到达全覆盖,科普居委不间断的举行各类科普活动,大大增加了科普普及教育面。如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青少年暑期科普制作,开办了心理碰碰车,青少年如何制定学习目标等科普讲座,经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居民真正从自身开始学科学,讲科学。为进一步有效的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年内,我们利用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开办了各类辅导班。如信息苑在暑期举行了绿色网上行活动,经过边讲课边实践的方式让居民接触网络并利用网络增大自我的科学知识面。改造了社区图书馆,扩大了图书馆面积,为社区图书馆补充更新科普类图书。新增一个居民健身点,方便居民就近科学健身就近活动,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供给了便利。

社区图书馆、社区体质检测站站等不断完善的社区配套服务站更是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极为便利。

今年社区继续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主题资料。社区举办了“《要做就做最好的》读书交流活动”“《青少年保护条例》”知识答题活动,消防知识等活动。在参与中,居民们深深感受到:“读书让我更欢乐”。在今年8月上旬,社区专门邀请了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举行心理碰碰车活动,经过活动,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的缓解各类矛盾与压力。在学生开学之前,我们又举办了“青少年如何制定学习奋斗目标”的科普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目标,以一个进取的心态去参与学习。与此同时,我社区结合社区群众的不一样需求,举办了“中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讲座”和“计生知识讲座”等,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做好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每月按时发放社区科普报、科普杂志,以及上级部门下发的有关科普材料。在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社区举行了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并专题搞了一次科普板报评比,各居委热情参与。社区经常组织居民开展体质测量活动,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科普意为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楼栋”活动,“科普板报评比”活动。经过此类“倡导科学生活、创立礼貌社区”活动,使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的热情普遍高涨,社区科学氛围浓厚,礼貌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构成,此刻社区治安良好、无一齐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代表着科学、礼貌、健康向上的科普活动,让各族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完美,为使我们的明天更完美,让科普之光永远照耀我们生活的社区。却格里麦亚社区妇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妇联的精心指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发展思路,坚持服务大局,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

心理健康自我鉴定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头我就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本事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本事。

所以,经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理解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资料看,各科资料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并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

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职责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日,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坚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仅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欢乐而欢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鉴定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