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折叠桃子教学反思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3-10-10 22:13:15 作者:XY字客 折叠桃子教学反思总结(汇总5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折叠教学反思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

三、实践练习

2、肯德基的图片

四、拓展练习

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希望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折叠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掌握1――3的序数,学习上下序、先后序。

2、理解第几的概念,并与基数区分。

[活动重难点]

通过游戏掌握1――3的序数,并与基数区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动物卡片3个、数字3和第3、粘好礼物的藏宝柜、及幼儿藏宝柜、与人数相等的头饰、布老鼠3只、蘑菇3个、草3丛。写有1、2、3、的奖牌。

2、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一、律动《我爱我的小动物》,集中幼儿注意力。

二、引入主题

师:森林里要召开动物运动大会,小动物们都可高兴了,一大早就来到了运动场。

三、学习先后序

1、瞧,咚、咚、咚谁来了?(出示大象、长颈鹿、小熊。)

2、一共来了几只动物?(3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3)这个3表示的是一共有3只动物,是动物的总数。包括大象、长颈鹿、小熊。

3、大象是第几个来的?第二个来的是谁?小熊是第几个来的?(第3)我们用字“第”和3来表示。第3表示的是小熊一个人,是指它的位置,是指它是第3个来的,和3可不一样。

四、游戏巩固先后序

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它们请我们也来参加,你们想去吗?那戴上头饰吧,看看自己是谁。幼儿戴头饰。

2、第一个项目是猫捉老鼠:小花猫站在起跑线上,学小花猫的样子跑到终点捉住老鼠,然后送到老师这里,看谁最快。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是第一,第二,第三。

1)小花猫快来吧。一共来了几只小花猫?(3只)第三来的是谁?站好,预备,开始。

2)一起来说说她们都跑了第几名。(某某跑了第一名,某某跑了第二名,某某跑了第三名。)

3)我们来给她们颁奖,再请3名小朋友来拿奖牌。问:你颁的是第几名?(我颁的是第一名)。

3、同样进行小兔采蘑菇比赛和小马吃草比赛并颁奖。

五、上下序

1、赛跑的项目结束了,接下来是找宝贝的比赛。瞧,这是一个藏宝柜,里面有好多的宝贝,如果你找对了,礼物就送给你。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藏宝柜一共有几层。(3层)红色门是礼物柜的第几层?(幼儿:第一层,第三层)有的小朋友说是在第一层,有的小朋友说的是在第三层,这是为什么?请幼儿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从上向下数的,从下向上数的)

2、依次找出蓝色门和红色门里藏的礼物。

3、出示更大的藏宝柜让每位幼儿都能找到一份礼物后结束。

[活动延伸]:

继续学习序数,左右序。

附资源或背景资料:

藏宝柜制作方法:在2开的大白纸上画出柜子的形状(长方形),分出3层,每层都用不同颜色的蜡光纸作为“柜子”的帘,把小礼物藏在帘的下面。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课文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是苏科版第七册上的几何部分的内容,这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接触几何知识,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与折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本节课进行了大量的实物操作演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动。通过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圆柱与圆锥、棱柱与棱锥等相似几何体的比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确定,昭示了本节课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空间想象和说理。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数学活动,层层深入。

三、再让学生剪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这就要求学生经历“先想后做”与“做了再想”的过程。

课后,杭秉全老师以及数学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我的努力,但也提出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建议。如: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的作用怎么体现;实物的操作固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但操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多设计一些展开与折叠的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教材的钻研要深入,对于教法的理解要到位,对于学生的了解要加强。总之,这节课的准备前后使我收获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

课文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数学折叠教学反思

从二年级的测量—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不同于简单的加减计算,那时候我就深刻的反思过如何教好“测量”这个内容。也跟同组其他成员讨论过,受益匪浅。明白这样的课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总结。特别是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接触得本来就少。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数学书、粉笔、水性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然后从教师直尺上让学生观察,以十厘米为一个单位观察,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十厘米的纸条,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内寻找或者回忆,看谁能说说你发现的东西有哪些。没想到,孩子们的观察力那么强,孩子们津津乐道,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几堂课,在教授“测量”知识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5分硬币的厚度,校园卡的厚度,爸爸妈妈身份证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张开手臂的长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宽是1厘米,两个手指微微张开一条缝是1毫米。这样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也能大概估计出身边物体的长度,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新颖独特。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教学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