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说课稿(优质19篇)

时间:2024-01-10 20:49:25 作者:文轩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老师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的教案模板范文,为您的备课提供更多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从本章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中去探索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安全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观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从本章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中去探索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金属钠与o2的反应。

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安全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观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铝与o2的反应。

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上节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引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铜、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后,继续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索。同时,本课题将为以后学习酸、碱、盐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求规律的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的性质。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已掌握的知识,我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生讲解,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反应条件,可推出金属的活动性。mg大于al大于cu。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将学生前后桌四个人为单位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表述自己的结果,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听完小组的发言后,我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接着,点拨置换反应的概念。通过学生分析得出,几种反应都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进而向学生解释想具有这种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我的点拨,学生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实现了掌握知识,突破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上节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引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铜、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从本章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中去探索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金属钠与o2的反应。

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安全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观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铝与o2的反应。

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

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

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

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三、置换反应。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知识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衔接、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论、理论指导实验能力。

二、说课重点、难点:

1、重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难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我对本课题内容讲解上作了调整,将溶液的导电性先作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盐,这样对于掌握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

复习提问:什么是酸、碱,

结合所学知识引入新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别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的到底是阳离子的作用还是阴离子的作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是碱,从定义中是否隐含着酸、碱在化学性质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使学生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化。

讲叙新课:实验[10-1],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好,记录好,并做好对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对比,分析中找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结论,启发引导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酸的共点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共点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酸碱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指示剂作用时,酸呈现的颜色变化相同,碱呈现的颜色变化也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酸碱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五、板书:

1、指示剂能验证物质的酸碱性。

2、

物质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变红。

不变色。

变蓝。

变红。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是h+,oh-与指示剂的作用。

练习:练习册p39,同步演练b13题。

作业:探究实验、练习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属化学性质的心得体会

金属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物质,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在通过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了这些性质的背后原因,并意识到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以下是我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导电性的重要性。

金属的导电性是金属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性质之一。导电性使电子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电流的传导。例如,我们使用的电线就是由金属制成的,这样电流就可以方便地从发电厂传输到我们的家庭。此外,导电性还使得金属在制造电子器件和通信设备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金属的导电性,我认识到金属是实现电能传输的最佳选择。

第二段:导热性的实用性。

金属能够很好地传导热量,这使得金属在热传导和散热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使用的厨具通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因为金属可以迅速将热量传递到食物中,从而快速烹饪食物。此外,汽车引擎也需要金属散热器来保持引擎温度的稳定,从而提高性能并延长汽车的寿命。通过了解金属的导热性,我认识到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延展性的独特性质。

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即可以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而不破坏其内部结构。这使得金属在制造工艺中非常有用。例如,我们所使用的金属钢材可以轻松地通过冷弯、热弯和拉伸等加工方法制造成各种形状,如管道、桥梁和构件等。此外,金属的延展性也使得我们可以使用金属制造各种装饰品和珠宝首饰。通过对金属延展性的了解,我认识到金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第四段:可塑性的价值。

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它可以通过外力加工使其形状发生变化。这使得金属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所使用的铝材可以通过挤压、压铸和锻造等加工方法制造各种形状。在汽车和飞机工业中,铝材的轻质和可塑性使其成为首选材料。此外,通过金属的可塑性,我们还可以制造各种用于建筑和制造领域的金属构件。通过了解金属可塑性的价值,我认识到金属在现代工业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独特性质使得金属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金属作为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提供丰富的电力和清洁能源。在医疗领域,金属材料可以用于制造人工骨骼和假肢,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在环保领域,金属材料可以用于制造节能灯具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金属化学性质给了我们在科技、材料和生活方面的巨大进步空间。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性,使得金属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将这些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的本质,并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评课稿

教学过程:

[课的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焦炭。这些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如何?这是此节学习的重点。

[课的展开]。

生回答:较稳定。如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

生回答:点燃条件下,碳在空气中可燃烧,生成co2。

师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稳定。

加热:完全燃烧c+o2===co2(石灰水检验)。

不完全燃烧2c+o2===2co(煤的燃烧)。

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

生讨论:(1)燃烧金刚石、石墨。(2)检验产物:唯一性、产物是co2。

师板书: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处理方案一:实验探究碳的还原性。

教师演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已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归纳碳的化学性质――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有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生成。

反应方程式:c+cuo===cu+co2­。

结论:碳单质有还原性。

*处理方案二实验装置的探究。

教师提供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分析反应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提高运用已学知识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反应方程式:c+cuo===cu+co2­。

反应产物cu――红色固体;co2――能使石灰水变混浊。

探究: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改进,将导入气体的导气管改为导出气体的导管。增加盛放石灰水的装置。

师小结:常温下,碳单质不活泼,较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动性增强。在高温下,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布置作业:略。

探究活动。

分析:

需要碳:c+2cuo====2cu+co2↑。

12160。

x80。

x=6g。

h2+cuo====cu+h2o。

280。

y80。

y=2g。

还原80g氧化铜,分别需要碳、氢气各为6g、2g。氢气更好。需要氢气的量少,且还原的铜较纯。

金属化学性质的心得体会

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性质。通过学习金属化学性质,我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以下将结合实际实验和理论知识,从金属的导电性、热传导性、氧化性、反应性以及特殊性质等方面,探讨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金属的导电性是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金属的外层电子较少,并且它们之间有着良好的电子流动性,因此金属有着很好的导电性。在实验中,当我用导线连接金属板和电池时,电流能够顺利流过金属板,并点亮灯泡。这说明金属的导电性能非常好。我在这个实验中也观察到,金属导线的颜色和光泽与金属的性质有关,颜色较浅的金属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通过这些实验,我认识到导电性不仅是金属的独特性质,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基础。

其次,金属的热传导性也是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金属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够迅速传递热能。在实验中,当我将一个金属杆的一端加热时,不久后整个金属杆都变得烫手,说明热能在金属中快速传导。这种热传导性质使得金属成为了许多热能和电能传导的理想材料,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金属的氧化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大多数金属在与氧气接触时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例如,铁经过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铁锈,这是铁氧化所致。在实验中,当我将片状铝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层。这说明金属的氧化性质是非常普遍的。通过了解金属的氧化性质,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金属,延长其使用寿命。

另外,金属的反应性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化学性质。金属可以与许多其他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例如,我在实验中将铜箔浸入银盐溶液中,不久后铜箔表面出现了红色的铜银沉淀。这是因为铜与银盐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合物。金属的反应性让我们能够利用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参与,制备出各种化合物,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后,金属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例如,金属的柔软度、延展性和韧性使其成为了制造各种工艺品和建筑结构的理想材料。此外,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锻造、冲压等工艺加工成各种形状。这些特殊的特性使得金属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金属化学性质的研究不仅拓宽了我的化学知识领域,也让我对金属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实验和理论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金属导电性、热传导性、氧化性、反应性以及特殊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这些知识将会在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钠》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之一,它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的第二节,本占干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等四章之后,铁、溶液、以及酸碱盐等三章之前,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介绍了co、co2等几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第三部分介绍了甲烷、酒精、醋酸、煤和石油等物质,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个粗略的了解。其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本章的重点,他实在学此了几种碳但值得物理性质、用途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是本节重点,而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则为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与氢气化学性质对比的方式讲解,并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节的特点,本课时抓住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3、了解单质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差异很大,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4、常识性介绍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智能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化学实验导思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对比、自学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联系、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记忆运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法和学法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而选用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碳的可燃性时,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在第二章教师已演示过,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也亲自做过,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我采用提问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记忆运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碳的还原性教学中,学生比较陌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这里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同时,指出了两个应该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1、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就此提出六个问题:1、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2、红色物质是什么?氧化铜为什么会变成铜?氧化铜中的氧到哪儿去了?5、反应中单质碳到哪儿去了?6、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依据前两个问题的回答,请学生自己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再依据化学方方程式提问后四个问题。这样“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由学生顺理成章地导出碳的还原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的能力,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及碳与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的反应,我则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并通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4分钟)。

针对学生已学过的h2的化学性质与碳相似这一特点,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1、氢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2、书写方程式:

2h2+o2====2h2o。

h2+cuo====2h2o+cu(完成表格)。

目的:能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识迁移,将h2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迁移到c的化学性质上来。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范文

课堂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这是课后教学的延伸。它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观看了郑老师执教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优质课视频。郑老师这节课非常精彩,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教学层层深入。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注重方法指导。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3、课堂体现学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xxxx年4月16、17日海南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比,11位优秀的参赛老师充分准备,精彩献课,引发了自己的积极思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王海燕老师的复习课,是我听过最新颖的复习课,以快乐闯关的方式进行复习,不仅吸引了教师的眼球,而且吸引了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复习课堂中来。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引入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课的开始以将公主点成金人,国王想要解救公主,必须获得神水,国王就带着士兵通过闯关赢得神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要想闯关成功,必须具备闯关的工具:金属活动顺序表。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

2.快乐闯关,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

本环节共设置了五关,把学生分成了五个组,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闯关,若不完成可以由其他组进行抢答。每个组起来闯关的同学不能重复,重复要扣分。这样做的目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3.引人入胜,复习课转化成游戏。

将复习课转化成游戏的形式,既新颖,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谁说复习课是枯燥无味呢?谁说复习课不能上出新意呢?王老师把复习课设置成闯关形式,关闯完了,学生也学习到了知识,一箭双雕,快乐闯关深深地吸引众多老师和学生。

4.设置闯关问题具有阶梯性、挑战性,激活学生的思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设置每一关卡中都有4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具有阶梯性,层次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

思考。比如第二关中设置的问题:

设置关与关之间也具有阶梯性,前面三关是帮助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后两关是提高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第五关“一席之地”,判断锰元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就必须应用到第二、三关的知识,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富有挑战性。

个人思考:

1.没有及时处理课堂生成资源,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

师:王老师问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白色沉淀生成。

师:沉淀吗?再理一理。

生:有银白色固体生成。

生;把锌放在硫酸铁溶液中把铁置换出来。

师:你用的锌哪来的?

生:铜锌合金中的锌。

师:好,继续。

生:铜锌合金中的锌能把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铁置换出来,而铜不能。

师:把铜锌合金放在硫酸亚铁溶液中,我应该看到什么?

生:有沉淀生成。

师:有沉淀生成,还是金属的表面有什么?

生:有其他物质析出。

师:我们要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这个班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情况来看,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都说有沉淀生成,我认为如果在学生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加以指导和分析固体和沉淀的区别,让学生从错误的现象中走出来,可能就不会犯第二次错误了,所以要及时地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还有当一个女生第一次说锌和硫酸铁溶液反应,接着继续回答时才说锌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许有些学生还没有分清楚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2.闯5关改为闯3关,抢2关,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本节课通过分成5组进行闯关,每一个组闯一关,通过课堂发现学生已经定势了,缺乏激情,还有可能就是给学生感觉的是反正是他们组的,我们已经完成任务,缺乏一种主动竞争的激情。我认为将闯5关改为3关,剩下2关可以设置为抢答的形式进行激烈地竞争,竞争会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将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有说的不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观摩了李老师的《电化学复习》一课。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旨在帮学生巩固电化学这块基础内容的同时,再加以巩固练习。李老师对这节课做了精心的设计,紧扣考纲,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同时将知识进一步深化。归纳出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李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反应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原电池,哪个是电解池,继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动方向,离子移动方向,把整个电化学的知识脉络做了系统的回忆。之后,李老师又通过让学生书写分析另外两个反应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加以巩固,同时对其中出现的离子放电优先顺序加以复习。

看了本节课的教学后,感觉整堂课井然有序,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很流畅。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把所学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希望能够给再多关注一点差生(后进生),给他们更多一点的展示机会和空间,或者把某些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论证来得出正确的答案。

 1、教学层层深入。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注重方法指导。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3、课堂体现学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观看了郑老师执教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优质课视频。郑老师这节课非常精彩,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教学层层深入。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注重方法指导。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3、课堂体现学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20年月日(星期),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

(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

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x老师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当学生提出各自对化学键的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过渡自然,层层推进,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个人觉得个别问题设置较难,并且问题表述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很难思考到教师预设的高度,致使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冷场”。

2、创设可视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比如在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稳定结构的时候,x老师类比生活中的投资做生意——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4000元的启动资金,可是手头上只有2000元,如何办呢?通过形象化的比拟,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两种途径: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和共用。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途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对钠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议只让学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x老师巧妙地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化。

教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可以说x老师十分注意教学进程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信息来源,以课本为基础,把课本的知识总结加工提升。例如在让学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存在离子键时,就以课本给出的几种常见离子化合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学生很容易总结得出经常存在离子键的几类化合物。

4、体现课改精神。

从上课情况可以看出x老师事先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确立了教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组织材料,设计教法,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表现出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能看到课堂教学中,x老师热情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充满活力,热情参与,勤于动脑,积极思维,争先回答问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叶老师饱满的激情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教师饱满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带领着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去感悟知识领域的奥妙。x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1、教材处理有待改善。这次公开课是按照第一课时离子键、电子式,第二课时课共价键旧教材的`模式处理教材。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在总结四点常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太绝对化,没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铝虽然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组成的盐,但是不含有离子键。做练习时学生对硫酸是否含离子键出现了模糊,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在水里的电离情况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这里没办法解释为什么硫酸不含离子键。由于在这里耗了无为的时间,导致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等内容没有讲完。这节课如果把离子键的判断练习留到讲完共价键概念以后在做比较归纳练习比较好,这样既保证这堂课的完整,又便于讲透两个概念。

2、学生思维参与不够。主要表现:第一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应该让全体起学生进入思考层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经行交流,学生之间才有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深度广度才会扩大。“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提升。

第二、学生之间互动评价不够,新课程强调对话,而且这个对话应该是多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将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评评好不好,对不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应该怎样完善。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从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好组织、引导调控工作,也可以参与到交流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