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热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模板19篇)

时间:2023-11-02 01:28:19 作者:文锋 热门读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去行为和决策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吸取教训,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些心得体会都是作者自己对一段经历的真实感悟和思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大学论语心得体会

《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也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通过学习《大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从而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有所启迪。本文将从《大学》中选取几则经典格言,探讨其中蕴含的珍贵意义和个人心得体会。

第二段:明确观点。

《大学》开头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修身是一切的基础。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在大学里,自律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目标、规划时间、提高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拥有良好品质的人。

第三段:论述细节。

《大学》中提到了“中庸之道”,又称为“悌,身安、言顺、心从”的道德范畴。这让我明白了做一个“中庸”的人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既不应过度追求功名利禄,也不能骄傲自满和放任自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则,并且坚持自己的信念。只有做到“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衡,实现个人价值。

第四段:举例说明。

《大学》中有一则讲述修己安人教育的格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们大学生需要树立追求卓越、热爱学习的志向,同时要通过不断地修炼道德素质,塑造自己的品德。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大众的需求,注重服务社会,传递正向能量。只有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转变为具备实际价值的技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五段:总结观点。

通过学习《大学》这一经典著作,我深刻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自律是成长的基石。同时,中庸之道教给我们做人的准则,只有做到中庸,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衡。我们要志于道德,依仗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大学生必将成为拥有理想和激情,具备道德与才能相结合的人才。

读大学论语八则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读大学期间,我有幸系统地学习论语,与它结缘已有两年。通过不断阅读,我对其中的八则格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给我启示和启迪,让我在大学生活中有了更清晰准确的方向。

第二段:助学为善,追求真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有感触。我们在大学相聚,不但有讲学交流,更有诉说心事、探讨人生的时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术上,我们应常怀谦虚之心,寻求更科学更高效的方法。而生活中,则应热心帮助他人,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良。同时,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真理,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遵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断提升自我意识。

第三段:谦虚谨慎,持之以恒。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的第一条铁律,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应只重视一时的成果,而应把眼光放到更长远的目标上。同时,要卸下自我,虚心接受各种新观点,培养谦虚谨慎的态度。只有习惯了谦虚谨慎,才能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持之以恒,不论遇到困难还是挫折,都要坚定前行的决心。

第四段:知行合一,勤勉进取。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有根据之行者”,《论语》告诉我们,说与做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真正成功者是知行合一者,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寻求最佳方案。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抱着目空一切、自认聪明的态度,应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并行动起来,努力向目标进发。同时,还需不断进取,开拓新思路和新的领域,实现更高的个人追求和社会价值。

第五段:实践出真知,修身齐家。

“温故而知新”,只有不断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前行。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正确的最终标准,也是取得成就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大学应该注重实践,以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真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家庭为先的意识,成为既有识别力和能力又有深厚家庭关系的新时代人。

结语:

读大学论语,让我从古代哲人的话语中领悟到新时代的人生智慧。每一句格言都教育着我们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勇气、有追求和努力、有家庭情感和社会价值的人。它们不只是你我谈资,更是我们追求自身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指南。相信读大学论语的经历,会让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提升,走出有尊严、有厚度、有光芒的人生之路。

论语大学心得体会

《论语大学心得体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进行学习和思考的结果。这两部经典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观点和智慧的言辞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通过学习与思考,我对这两部经典书籍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智慧。

第二段:论语中的修身篇。

《论语》以其朴素、简洁但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入人心。其中的修身篇对我印象最深。孔子强调了诚实守信、慎独、谦虚等品德,并告诉我们要勇于正直和追求道德的高标准。这些思想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处世有原则。

第三段:大学中的治学篇。

《大学》是一本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经典著作,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是求学和学习的过程。其中的治学篇对我的启发尤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不仅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还需要欢迎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只有不断学习和不断进取,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求。

《论语大学心得体会》中的所思所想并不仅限于古代的学问和思想,它们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备道德修养,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而学习则是终身的事业,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当下世界的挑战。

第五段:个人心得与展望。

通过学习《论语》和《大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治学之道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其中包括了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勇气、诚实守信的品行和尊重一切生命的精神。但是,与古人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需要面对现实的挑战。因此,我相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掘新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

总结:

通过《论语大学心得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论语》和《大学》中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只有通过修身、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在当代社会中,我们能够深入研究、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我们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源泉。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名著,其中的大学章节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论语和大学,我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首先,大学教给我们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其次,大学告诉我们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而且大学教育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最后,大学让我们明白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重要性。总之,通过研究论语和大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这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和道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教给我们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大学中,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单纯只是通过阅读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对知识的质疑。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意味着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负责任。大学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只有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大学告诉我们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在大学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真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要懂得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而追求真理,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求知欲。大学教育我们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质疑权威,从而找到事物真正的本质。只有在不断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

再次,大学教育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在大学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君子坦荡光明磊落,小人则心怀不轨。大学教导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修养。在大学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展现自己的价值。而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需要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大学让我们明白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重要性。在大学中,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学习不止步,教导他人要尽力。大学教导我们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成果和个人发展。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我们需要学会总结经验,善于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中少走弯路,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总之,通过研究论语和大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大学教导我们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追求真理,并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同时,大学让我们明白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的重要性。通过理解和遵循这些教导,我们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思考论语和大学中的精髓,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卓越修养的人。

读论语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论语

第一段: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等内容。《大学》是其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阅读论语大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段:《大学》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人的修身始于自律,且与时俱进。对于一个人而言,如何修身就成为一项基本功。仁义礼智信是修身的关键要素,在与人交往中要做到仁爱,做到守信。礼仪则是高尚品格的表现,只有遵循礼仪,才能在社会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以智慧来指导修身的过程,使人获得更好的思维素养。而信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只有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才能和谐相处。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强调的核心理念。修身的基础上,要在家庭中实现家国一体的目标。孔子提出:“庶民不可离乎地,地不可离乎庶民”。意思是庶民和土地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土地的种植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我们的家庭和谐稳定。

第四段:治国是《大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告诫我们,领导者首先要自己成为榜样,如果自己都不作为,如何去期望别人跟随自己?一个正直、公正和有担当的领导者,才能够管理好一个国家。而治国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对于一切行为都要有明确的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国家的发展。

第五段:孔子主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途径,而理论则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多读《大学》可以使人明白真理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不离开实践会变得枯燥无味。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的挑战。

总结: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秩序。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将理论融入实践,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和社会。《大学》是一本永恒的经典,它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的挑战,努力成为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读大学论语八则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的思想和教益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在大学学习《论语》这一经典著作,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有了一些对于《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尚贤与爱人。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行和技能,通过学习其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在大学中,我们应该珍惜与其他学生和教授相处的机会,积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并跟随他们的榜样。同时,《论语》也告诫我们要有爱人之心,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师和同学,学会倾听,学会关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务实与行为。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进步,必须通过实践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中,虚学是不能取得真正成就的,实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面。同时,《论语》中也提出了做事要有计划、有纪律的观念,即所谓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生应该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行事,也应该认真对待学术规范,尊重学术道德,不抄袭、不剽窃。

四、仁义之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这些思想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树立起像孔子一样仁爱的情操、具有一种高尚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起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崇高理念,提倡和平、和谐、团结、包容的价值观。

五、适度与中庸。

《论语》中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应该适度,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与享受,而应该保持适度的自我约束和自律精神。在大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时间运用,把时间用在学习和锻炼身体等有建设性的事情上,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年华。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休息和娱乐的平衡,保持适度的生活节律和心理平衡,不偏激、不过度,走中庸之道。

结尾: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意识到做人的修养是与学识同等重要的,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文化。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发扬《论语》中的思想,践行其中的道理,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格、知识、技能和能力,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履行好未来的社会责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之作,《论语》以其深邃的智慧、纯粹的道德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学学习中,我们深入研读《论语》的同时,不仅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智慧,也从中汲取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感悟。

第二段:学习坚韧精神。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深思。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学习应该是持之以恒的,要不断重复、不断巩固。而且孔子还告诉我们:“不学诗,无以言。”这让我们明白学习文化艺术对于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深入了解到“学习是一种持久而艰辛的修行”,并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大学学习中的决心。

第三段:弘扬传统美德。

《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论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些美德的理解和认同。毋庸置疑,大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而《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引导,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具有仁爱之心、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信任关系,言行要保持稳固,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些传统美德成为了大学生活的精神支撑,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第四段:修身养性践行。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也积极探寻着如何修身养性,践行其中的道理。孔子曾提出“中庸之道”,这是一种“恒中、不偏”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学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不走极端,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学生在毅力、耐心、自信等方面也要有锻炼和提升。这些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的形成,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磨砺。

第五段:应用于实践。

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成为师道尊严和责任心为上的教书育人者。此外,《论语》中的智慧也能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他人相处,以及在职场中的行为规范等。这些智慧既适用于我们的大学生涯,也适用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

结语: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接触到了古代圣贤的哲学智慧,也汲取到了古代圣人的人生经验。《论语》不仅是学术的研究对象,更是一部源远流长、道义真诚的与人为善之道。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应从《论语》中深入探索智慧,把其中的精神内涵转化成自己的人生经验,推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真正做到以《论语》为引导,以其广泛的适用性指导我们的生活,将其融入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中。

论语心得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心得体会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内容,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解读《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格言,进一步增长了自己的学识。

第二段:修身篇。

《大学》首先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想成才有道德,就必须先修身养性。只有修身立德,做到心存感恩、虚怀若谷,才能具备健全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发扬自律、自强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力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段:齐家篇。

《大学》还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人的基石,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要想齐家和国家治理得好,首先要经营好家庭。我们应该强调家庭的和谐,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习惯。只有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温馨,我们才能学有所成,走向社会。

第四段:治国篇。

《大学》通过论述治国人心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振兴出一份力。国家的繁荣与安宁,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守道德底线,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段:平天下篇。

《大学》最后一篇告诉我们,为了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必须通过自觉自愿地行善来治理社会。只有心存善念,积极助人为乐,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弱势群体,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结尾段:总结。

通过学习《大学》,我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而是与社会、家庭和国家的众多人息息相关的。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德治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将会把《大学》中的智慧与道义理念运用到实际中,走上一条有责任、有担当、有道德的人生道路。

论语心得体会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的心得体会大学

《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的经典著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部,论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人从《论语》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智慧,更通过深入研究得到心得体会,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反思身心之修。

《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学习不仅要有恒心与决心,更需要持之以恒。学习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境界。同时,人的精神和身体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合一,才能在学习中达到更高的境界。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对自身的身心状态进行反省和调整,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三、关注礼仪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仪之道的重要性。礼仪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学习《论语》使我们明白,只有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规范,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人际关系得以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将礼仪之道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四、重视学习与世界的联系。

《论语》让人明白学习与世界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学习要贴近生活,与现实世界的问题相结合,通过思考和研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只有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世界。

五、追求君子之道。

《论语》中无数箴言都在劝人追求君子之道。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他具备德行、文化和深度思考的品质。追求君子之道需要我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君子也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高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追求君子之道,才能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言行更加正义,对社会的贡献更加积极。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通过对它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和深刻的体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迪的智慧之书。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深入领会并运用其中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境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同时,我们也要将《论语》中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贯彻于实际行动中,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大学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读《大学篇》与《论语》,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大学论语,我深感其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第二段:大学的定义和追求。

《大学篇》在论述教育时强调了大学的定义和追求。大学是“修己治人”的地方,追求的是“中和敬慎”。大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治理国家和提升社会文明。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提醒我们不仅要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要把个人的进步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段:修养与行动的关系。

《大学篇》中还指出:“身体正、言语顺、心意端、行事和。”这句话深入阐述了修养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身体正派、言行一致,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充满正义,才能够真正实现修养的目标。读到这里,我深感不仅要有高尚的品质,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和体现,将道德与行动相结合。

第四段:知行合一。

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知行合一。《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学而优则仕”,告诫我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读《论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寻求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

通过学习大学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追求自我成长的同时,更应该将个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做到言行一致,将道德修养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地修炼自己,将所学所思融入到实践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论语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人生智慧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读《大学篇》和《论语》,我深入认识到大学的定义和追求,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我也明白了修养与行动的关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知行合一是实现真正价值的必经之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通过大学论语的学习,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目标。我将努力修炼自己,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品质,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的心得体会大学

论语是中国古代学者孔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大学篇,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通过阅读和研究大学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人生的价值追求。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我对于《论语·大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大学的学问之道。

《论语·大学》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问之道。我们只有在满怀热忱和追求的情况下,才能真正领会学问的精髓。学问需要我们付出努力,而且付出不应该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是要从学习本身中获取快乐和满足。只有真正喜欢学问,沉浸其中,我们才能在学问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智慧。

第二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大学》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根本,只有通过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一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是我们为人处世和工作的基础。如果我们个人的品行不端正,那么我们将无法顺利地处理家庭事务,进而会影响到治国和平天下。因此,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心和为人民谋福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第三段: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论语·大学》中提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人。知识和行动之间的紧密结合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不断实践,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第四段:学习精神的培养。

《论语·大学》中强调了学习精神的培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学习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怕犯错误,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只有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勇气,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五段:实践中的“大学”

《论语·大学》中的大学,不仅仅是指一所学府,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追求。我们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培育和追求大学精神,将这种追求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学的真谛。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者,我们需要保持充满热情和对人生的追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将所学所思付诸于实践中,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论语·大学》的阅读与思考,我认识到“大学”的意义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和深远。它不仅仅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更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我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培养学习精神,从而在实践中体会到大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追求卓越,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大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大学论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其内容丰富深刻,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读大学论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我对大学论语的一些体悟。

第二段:实践为上(200字)。

大学论语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正的方法。这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至关重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大学论语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应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修身意味着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向上的人。齐家是指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我们要尽力承担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和睦可爱的家庭。治国则需要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平天下则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学而不止(200字)。

大学论语中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大学时期还是毕业之后,学习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不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间,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五段:笃信信仰,崇尚仁爱(200字)。

大学论语中强调了笃信信仰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信而后行,忠而后成”。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将之付诸行动,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时,大学论语中还强调了崇尚仁爱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与理解。用爱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让仁爱的力量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

结尾(100字)。

大学论语是我大学学习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受启迪和感动。大学论语中的种种思想和智慧在当代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时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学习并信仰坚持,用仁爱的态度去面对和改变身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