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有趣的燃料教学反思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模板6篇)

时间:2023-09-25 11:32:49 作者:飞雪 有趣的燃料教学反思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模板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活动过程,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选择燃料”、“饮食与运动”等学生活动,阅读有关“西气东输”的信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学生逐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养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看待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科学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热量的概念。“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活动。热值以及如何选择燃料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教学难点】

热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内能引入。

新课教学:

一、热量

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

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

2、符号:q吸热时q吸,放热时q放。

3、单位:焦(j)。

4、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二、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

跟物体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

1千克水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1千克水温度降低1℃,所需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三、热值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及符号

热值的符号:q单位:j/kg(j/m3)。

3、意义

(1)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表示的含义:

表示1kg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3.4×107j。

(2)液化气的热值为4.9×107j/m3,表示的含义:

表示1m3的液化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4.9×107j。

4、公式:

由热值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可得出:

燃料燃烧放热计算公式q=qmq=qv

四、燃料燃烧燃料利用效率

在实际利用燃料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而且放出的内能不能被完全利

用,有效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1、炉子的效率:有效利用的热量与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2、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1)改善燃烧的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2)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五、课堂小结:老师问学生,我们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六、布置作业: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

人变胖是由于每天摄取的热量超过活动所消耗的热量,身体每累积7700大卡的热量,就转化成身上一公斤的体重,想要减掉多出来的体重,应先控制每天吃进身体的热量、并找出多消耗热量的方法。

人一天需要摄取多少热量

摄入卡路里的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个人的体重和活动量来计算。人体所需的热量因人而异,影响其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强度、年龄大小、气候变化、体形、体重和健康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取量》一书,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取1800~1900卡路里的热量,男性则需要1980~2340卡路里的热量。其中,蛋白质摄取量应为人体每日所需热量的10%~15%;碳水化合物摄取量应不少于人体每日所需热量的55%;脂肪的摄取量应不超过每日所需热量的30%。此外,每天摄取的盐不应超过6克,膳食纤维每天的摄取量应不少于16克。

所需热量计算公式

以一个25岁、身高160cm、体重55kg的女性来计算,她的每日所须基础能量就是655.096+9.569×55+1.85×160-4.676×25=1360.491,那么维持她基础代谢的热量得需要1360.491大卡。但是,人的活动会消耗能量,因此在实施减重计划女性每天最好不要摄取低于1600~1800卡的热量。如果摄取热量不足,容易导致体内蛋白质快速流失,造成营养不良的后果,影响到器官功能。

控制热量瘦身

要想瘦身,就要控制摄取热量,还要提高基础代谢率,消耗热量。当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取的热量时,身体就需要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瘦身效果。

控制摄取热量就要拒绝高热量食物,如蛋糕、饼干、冰激凌,煎炸食物等。多吃低热量但是饱腹感强烈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奶制品等。

身体里的肌肉比例越高,基础代谢率就越高,反过来说,脂肪比例越高的话,基础代谢率就越低!因此,努力增加身体的肌肉量,就能达到良好瘦身效果。

要提高肌肉比例,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是最健康的方式。运动其实不用太多,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心跳达到130下,就可以轻松达到减重的效果了!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

课题2燃料和热量

教学目的: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产品及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到合理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问学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需预先布置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前需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课件连接]: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学资源-教育软件交流中心-化学教育软件。

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实验7-3]: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讲解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学生活动]: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教师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学生活动]: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

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

[实验7-4]:教师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

[学生活动]: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

[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课堂总结]: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课堂练习]:目标p120一、二题

[作业]:研究性学习:书p138调查与研究

书p139习题1-5,写在作业本上。

目标p121三[课后记]:本节课涉及的知识广泛,需要学生事先做一些准备。课件效果很好。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复习课教学中要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的梳理,让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去梳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整理得出《燃料及其利用》是先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及安全知识,后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中掌握各知识点,通过自我总结、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另外本单元复习采用边讲边练习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并结合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易混淆、易错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针对学生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误以为“着火点”可降低。对“爆炸”的认识出错,认为“爆炸”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对三大化石燃料存在的有限性,认识不清,盲目认为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自然资源;误认为三大化石燃料是纯净物。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易出错,难以区分一些化学变化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不清楚汽油是石油分馏的`产品,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对酸雨形成的原因不清楚,认为有so2、no2等氧化物的排放就一定会形成酸雨。我们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让孩子们通过练习夯实基础,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

课题2燃料与热量的第一课时,主要的教学内容为认识化石燃料有哪些,他们是如何产生的。关于燃料这部分教学内容,它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面。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能从化学视角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并逐渐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基于以上的考虑以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教学设计以及实际课堂教学的反馈进行以下的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提供认识问题的台阶:

本教学设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为问题引导式,即给学生抛出问题,并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包括阅读材料与影像视频等,以突显培养学生能在大纷杂的信息库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在本教学设计中,认识化石燃料与如何得来的为第一部分,因此,在知道了三大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之后就进入了“三大化石燃料是如何形成”的教学内容中了。

但是通过实际课堂的反馈,发现这里处理的欠佳。对于三大化石燃料是如何产生的,学生不仅仅是了解如何产生,更要了解与认识到这三大化石燃料产生的过程是如何的复杂,经历的时间又是如何的长久。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学生才能从本源意识到为什么三大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什么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节约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在引出这些化石燃料的产生过程之前,不妨再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认识形成过程之前有个明确的目的。比如: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其他的相关资料,表明资源短缺的问题;或者采用问题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思考“我们经常提供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一倡议呢?”等类似形式的问题。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学生在自己建立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慢慢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些有关化石燃料形成过程复杂的思考了,这样,我们在提供出这些资料――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来总结和强化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

这样处理,一方面,将课堂仅仅的扣在学习的主题上,以提升学生在节约资源这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在铺垫这样的'教学情境之后,学生的认识会在一步一步垫高的基础上,更容易并且更深刻的理解资源等问题。

二、学生的科学素养该怎么培养?

从现状目前的现状来看,有些教师在处理这节课时经常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认为这堂课的内容学生在看过教材中的阅读信息后在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就可以了,认为这样类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呈现出的编制思路是无关大局的课,对学生的学习化学知识没有多大的用处。可是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更是体现了化学新课程中强调的sts思想,将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了,更积极的调动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他们周围一些事物的兴趣。

此外,化学是自然科学类中的一门学科,中学阶段我们的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是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通过一些知识的识记或运用就能得到的,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形成。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化学学科上就是:学生通过化学,认识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并且实际的。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并能真正地感受到化学知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反思: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殊不知,若不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发展的情况,不尊重学生思考的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情感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激发的话,课堂实施的效果就不会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更不会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效课堂。

燃料与热量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懂。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采用活动与探究的形式。本课题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表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验等形式。本节课教学设计也是着眼于活动与探究,更侧重于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由于本课题第一课时没有化学实验,通过对三种化石燃料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还是过于单一,如果能以每组找个学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能会更好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尝试。或者能对这个课题一节课上完后面补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及其变化的二个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参与,可能会更好些。

不过我的这种设计,总的来说还是有收获,知识点讲得比较细而且通过视频扩展了学生的见识,学生课后的反馈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