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家风散文随笔(实用8篇)

时间:2023-10-14 09:23:07 作者:GZ才子 家风散文随笔(实用8篇)

总结范文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进行总结的书面材料。在撰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数据和事实的支撑,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勤劳家风随笔

我的家风,勤劳之风!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勤劳家风随笔,希望您喜欢!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还点着通明的大亮灯,在辛勤地为家操劳,使家而明亮?是我们的家!这盏黑夜中的明灯,在社区,不,在温州,是一束最闪耀的光芒。

告诉你,我们可是这社区里少有名气的勤劳之家。四代祖传,代代勤勉!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们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妈妈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她表现得没有特别的夸张,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惊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妈妈还在收拾书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续不断。我看见妈妈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我的睡意全无,书房里的灯依旧亮着。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勤劳榜样!

我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勤劳。在学校我可是卫生大组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求我们认真完成。是的,只有两项,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作文写了五面。完成的很认真。也许是平时课外书看得多,拿起笔来,我的灵感就会突发,越写越有劲。那次作文,我被当众表扬,那是勤劳的结果呀!

我们家的家风——勤劳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勤劳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常告诉我要勤劳,对我讲述许多名人因勤劳而获得成功的故事,“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王羲之锲而不舍地练习书法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玄奘历时十七年,到达印度苦学佛法”等等,它们让我把“勤劳”这两个字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在家里,最勤劳的要数妈妈。每天早上,她都早早地叫我起床,为我准备好美味的早餐,送我上学,然后到公司认真工作。下班后,已经是晚上了,妈妈刚回来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就立刻进入厨房,做香喷喷的晚餐给我吃。晚餐过后,妈妈又放弃了自己那短之又短的休息时间,而是开始做家务,只见她拿起拖把不辞劳累地拖地板,即使是一些很难打扫到的角落她都不放过,打扫好之后,觉得有些地方不够干净,就再过去辛苦地拖,就是满头大汗也不休息一会儿,一定要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

有一天,我还没等妈妈叫醒我就起床了,我看见我的房间已没了昨日的狼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井井有条的景象。这时,劳累的妈妈出现在我眼前,一瞬间,我全明白了,脑海中浮现出妈妈那一丝不苟地整理房间的样子,情不自禁地打心眼里赞叹妈妈,妈妈真是我的好榜样!

我的爸爸也是“勤劳分子”。他在外地工作,总是没日没夜地出差,服务一个个客户,就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爸爸仍劳心劳力地做着自己的任务。在公司里,有时会有些重活累活,爸爸都抢着做。因此,爸爸还获得了“十年荣誉员工”称号呢。这还不是因为勤劳吗?我为有这样子的爸爸而自豪!

在爸爸妈妈的耳濡目染下,我也学会了勤劳这一中华美德。我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帮妈妈分担一些辛苦。爸爸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来后,我会给他捶背,让爸爸休息休息。

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了,我拿起书,废寝忘食地复习起来,夜深了,可朗朗的读书声仍在房间里回荡,过了好久,我才上床睡觉。期末考试时,我觉得题目都十分简单,就行云流水地写起来,而且越写越有劲。考完了试,我觉得这次考高分三个手指捏海螺——十拿九稳。果然不出所料,我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这都是勤劳带来的成绩啊!

我的家风,勤劳之风!希望这良好家风传到各地,让每个人都学会勤劳,用双手让未来更加美好!

家风随笔写作

201*年4月3号拟录取名单终于出来了,终于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放下来了。从复试结束到通知结果整整一星期,这学校简直残酷,简直无情。一直想写点什么的,重度拖延症的我耽搁了好久。结果没确定我也没信心写回忆帖啊。现在就来写写我的考研经验吧。作为一位普通二本院校文科生,我的考研复习过程与绝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捷径可走,更不是我聪颖过人,最重要是靠自己这一年多的坚持和努力。

为什么考研

先说我为什么会选择考研吧。首先,选择考研这条路是上大学就有的念头,当时就觉得考研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果然自己好单纯。这其中影响的原因还是高考没考好进了一个二本学校(ps:大多数人都会说最遗憾的事是高考没考好,进了一所二流学校,其实大家心照不宣),其实我觉得自己还算尽力了的,我爸常说我的人生总是欠缺那么一点点运气,无论考什么学校都会差点,或许吧。

其次,我觉得二本出身竞争力实在不强,班上找工作的同学情况都不乐观,而我的本科专业也是名不见经传调剂来的,没有任何选择,但我绝不甘于现状,我希望通过考研让我上升一个平台,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是说考研能够做什么大研究,而是这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法。既然选择了考研,便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以后的`研究之路。最后,家里人也都挺支持我考研的,特别是全家尤其是爷爷奶奶得知我初试第一后都很开心。能够做到让他们满意我也就知足了。于是我选择考研这条路。

选择学校

再谈谈选择学校的事。这又是一个我面临着艰难选择的问题,当初对学校都没有多大了解,不敢选太好,又不甘于选一般的,好吧,最后琢磨来琢磨去选择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冷的211院校,之前都没听说过,但是该学校是我找到唯一一所专业课对我比较有利的学校,然后决定选它了。我侥幸以为这所学校不会有很多人报考,但是我可能是孤陋寡闻了,信息收集得也不够,到复习后期的时候才知道我报的专业是有多热门,而且今年招生政策有变,推免生占了80%,当时得知招6个人时真的有点绝望了。可是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幸运的是暑假在学校遇到一位跟我考同一个学校的女生,虽不同专业但两个人初试考的一样,所以可以一起加油鼓气,我也觉得这就是缘份,有一位这样的研友一起也不会感到那么无助了。

我的专业课一直到7,8月也就是暑假才开始看,因为之前都没选好学校,大家应该还是尽早定好学校,以能够全面搜集专业课信息,打有准备之仗。我的初试成绩427分,排名第一,与第二名相距25分,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结果。那么我还是谈谈我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复习情况吧。

生活点滴见家风杂文随笔

混迹江湖二十载,奔赴酒局不胜举。

推杯换盏酣畅饮,酒后百态万相生。

一直想写篇关于酒的文化,又怕自己阅历不深,写的太肤浅,迟迟不敢下笔。昨晚开完会,总经理相邀,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前往酒店。毛铺苦荞2瓶、枝江2瓶,啤酒若干。清一色一字排开,杯壁下流、开怀畅饮。突然有了种说酒的想法。

白酒醇香绵长

洋酒刚烈火辣

啤酒柔和爽口

红酒清雅细腻

葡萄酒轻柔丝滑

黄酒后劲十足

米酒香甜可口

果酒清淡愉悦

要细分的.话就更多了,白酒的酱香型、浓香型、绵香型、兼香型等;根据度数又可分很多;红酒除了干红,还有半干红,甜红,半甜红。葡萄酒还有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洋酒根据产地分类更多,我就不一一列举。

酒局不同,喝的心情也不同。同学聚会喝的是个情分,喝的是个兴致;宴请领导喝的是感恩和敬重;合作商喝的是生意喝的是业务,喝进去的是酒是人民币;长辈喝酒喝的是尊重和爱戴;情人喝酒喝的是氛围;朋友喝酒喝的是友谊万岁。

酒后百态众生相,有人酒后一吐为快,胡言乱语。有人酒后悲从心中来,嚎啕大哭。有人酒后兴致高涨,高歌一曲。有人肝胆赤心,喝完呕吐,吐完再喝。还有类喝完安静的歪一边呼呼大睡。相对于这些,更有甚者,酒后现原形,借着酒胆壮色胆,游刃于声色犬马之间。

有人沾酒脸红,有人滴酒不沾;有人适可而止,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嗜酒如命餐餐必饮,有人身不由己,舍命陪君子。有人喜欢喝炸弹酒,有人喜欢小酌一杯。。。而酒于男人,像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彰显阳刚之气魄;酒之于女人,多了些温柔,添了些快活,尽显娇艳妩媚。

人生如酒,百态众生。喝酒让我们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学会了“词不达意”,学会了“阿谀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若醴“,学会了控制和判断,学会了表达和发泄。

人生如酒,生活如歌,且喝且珍重!

家风的散文随笔

我的对门,是个60来岁的老头。

去年,我原来的邻居在其他地方买了新房,便把这间屋子卖给了他。

他原为临汾某企业职工,80年代企业破了产,便回到位于河西某村的家,以种地为业。他买这套房子的目的,是给在某校当教员的二儿子结婚准备的。他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电业局上班。

也许秉承了农村人的习俗,老头改不了爱串门的习惯。闲来就敲门来坐坐。我和妻子虽有些讨嫌,却也无可奈何。尤其是妻子,和他是河西老乡。

老头坐下爱谈什么呢?无非是国家大事、人情是非。

我呢,对他的家庭情况较感兴趣。

最早了解到的,除上文所叙述到的,还有,老头的妻子,过去在外常年打工,则把老头安置家中。挣下的钱,除留下必要花销,全给了老头,让其保管。这点让我和妻子都有点意外,由不得对老头的妻子格外钦佩。然而,老头的妻子,去年年前,好像是腊月28,却突发心胀病,连医院都来不及去,便撒手人寰,令我和妻子嗟叹不已。

今年过了破5,老头又来了。交谈的话题,内容自然主要是他家过年的情况。

老头说,今年这个年,还在河西村里过的。原因,一是他的母亲,仍在村里,由她妹妹照料。更为主要的,是他的妻子,过周年。

我们问他:“两个儿子回去了吗?”老头说:“都回去了。”小儿子的情况老头没说,说的是大儿子,提前就告他说,让他啥也别准备,一切由他安排。腊月29,大儿子回来了,肉啊,菜啊买了个全。

“我在家啥都没干,孩子们不让我干。腊月三十,儿子准备年夜饭,大儿媳扫了这,又抹那。

老伴的遗像就放在堂桌上,儿媳把镜框擦拭干净后,顺便扣在了桌子上,你猜我那小孙子咋啦?过去又把他奶奶竖了起来。

‘让我奶奶和我们一起过年。’我孙子说。”

说的我好感动。

我问:“你孙子真懂事,他多大啦?”

“6岁。”

老头的眼眶里,泪光闪闪。

那天,老头比以往走的早,说累了,嘱咐我们也早点休息。

家风的散文随笔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润物细无声的小雨点。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记得把倩倩刚送进幼儿园时,我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哭着找妈妈,会不会自己小便洗手,会不会自己吃饭,妈妈不在中午能安然入睡吗……生活上的一切我都担心着。孩子入园一周来,出乎我们全家的意料,她不哭也不闹,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倩倩能自己大口的吃饭,自己睡觉,也不怎么哭闹,似乎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全家都为此感到高兴,似乎一切走上正轨。一天我提早下班回家,倩倩已经放学回家,正专心的玩着玩具,我不经意间看到她手里拿着几片雪花片在玩,自己好像没买过这样的玩具,这是哪来的呢?我问道:“宝贝,你手里玩的雪花片是哪来的?”孩子天真的回答我说:“是幼儿园的呀!”我听了忙问:“那你是怎么拿回来的?”孩子告诉我说是偷偷放在口袋里拿回家的,听了她的回答我忙找奶奶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的奶奶说有时是看见她会拿一两片雪花片回家,看看是小东西自己也没在意,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奶奶的话让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少了,隔代的溺爱会对孩子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我得告诉她们这样是不对的。孩子的这种行为我没有责怪和发火,而是让她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小朋友们一起玩的,玩具的家在幼儿园,离开幼儿园它们也会不开心。接着和奶奶沟通,让她以后每天接孩子的时候问问她口袋里有没有玩具忘记放回去了,如果有,就赶快送回去。

随后的每一天,我都会提醒奶奶每天问问倩倩,有时也会问孩子今天有没有忘记把玩具送回家,刚开始奶奶告诉我,倩倩今天又拿了玩具,不过提醒她后就送回去了,后来倩倩会主动和奶奶说自己没有忘记送玩具回家,几周后,倩倩已经牢记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不能拿回家。经过这件事,我发现倩倩变得懂事了,不再乱动别人的东西,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和小朋友相处也懂得谦让了。

怎样的'教育就会有怎样的孩子。良好的家风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风随笔

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每次饭桌上的话题都是最多的,我总是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对一天的总结,当然饭桌上的礼仪是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1、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2、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3、不能翘腿。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束缚着我让我更好的成长。而我和妈妈之间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法则。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母亲嘴中也总是挂着这句话。是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我和妈妈做了一个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无疑问的是学习,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加上课外的练习。该玩的时候玩:每个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虽然名义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会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这也算是让我“长了见识了”。

常常会听到旁边的人会被这么赞扬“这个孩子真有修养,看上去就很乖的样子。”我想之所以这个孩子会被人这么夸奖是因为她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一个人的修养是一时装不来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们何尝不是处于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他们大多数家中都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才会导致他们这样,相反如果他们的家人更多一点关爱他们,家中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风气,他们也不会迈出小混混的这一步。

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

家风家教散文随笔

提到“家风”问题,我时常会想到父亲曾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确,这句话字字珠玑,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智慧的总结。哪怕到了今天,其真理性任不过时。如果我们去研读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就会发现,这些理论观点与这句话的理论完全吻合。古往今来,从文人墨客到达官显贵的持家以及教育子女的理念上也能找到这句话的佐证。忠厚人家,书香门第,总是孕育美好人才的摇篮。

家风即家教,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奉行主张凡事要勤俭,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我们也许没有曾国藩远见卓识的思想,但是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呈现出自己如何遵守规则,而不是强迫孩子执行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美,心悦诚服地接收。想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

记得父亲生前做事严谨,对待病人细致入微,对待家人和蔼可亲,每天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利用夜晚,挑灯学习,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父亲刻苦学习,踏实做人的家风好似“春雨润物”沁润进了我的生命。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个态度。在工作中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而妈妈善良勤俭,忠厚持家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良好的家风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同时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得到了传承。

国家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

优良的家风,不仅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社会风气是好的家风组成的。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无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相传,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按照国家主席所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无数家庭的好家风,会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正所谓“天下兴亡,家风有责”。

百善孝为先的随笔孝敬家风继世长

气归气,我仍惦记着工作的事儿,便迫不及待地问伯父:“我的信您收到了吗?”他点点头,没说话,想着他的心事。我不高兴,但又不好发作,只好岔开话题:“伯父,我向您报告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我入党了,前几天批的。”伯父听了,绽开了笑脸,眼里闪烁着惊喜的神色打量着我;“好啊,入党了,光荣哇!”我趁机说:“伯父,您家我哥、我姐都在机关上班,风吹不到,太阳晒不到,您眼看着我在农村受罪吗?再说论政治条件我也是党员了,论文化程度,我也自学成才了,论耍笔杆子,我还是省报的通讯员……到市里哪个局都能顶一个,保险不给您丢脸,只要您给我找个地方就行……”伯父笑起来:“找个地方就行?不带后悔的?”“对,不带后悔的!”我又撒娇地摇起他的肩:“您侄儿不听您的,还听谁的?”“那好!”伯父郑重其事地说:“秋天听信儿吧。”

一阵阵的风,吹落了几片花瓣儿。随着飘落的花瓣儿往下瞧,我才发觉身前身后全是纷落的葵花瓣儿,我禁不住陷入沉思中去。小时候听伯父说,葵花围绕太阳转,我不相信。细心地观察几次,果然如此。后来我才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离开阳光雨露,也就不存在万物了。正因为这样,葵花每天都伸展宽大的叶子,张开圈圈的笑脸,沐浴着阳光雨露。如今,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养料,它毫不顾忌自己艰辛的生长过程,在微风中欣然飘落了,和大地融为一体了……我正想着,猛听身后有声响。回头看,是伯父。“伯父,我又找您来了。”“来得好哇,我不告诉你秋天来吗?也正想找你呢!”我一看有门儿,伯父肯定把我的工作安排好了吧?没想到伯父却说:“我现在退休了。春天我就有这个安排了,秋天让你接我回老家。”“什么?”我吃了一惊。仔细一琢磨,不能!哪有这么傻的人,放着城市不住,到乡下找苦吃?“伯父,您不骗我把?谁都巴不得地往城里钻,你却愿到乡下来?”伯父沉思一下:“因为我是党员。”“党员就该拣亏吃吗?我真想不开。”“对,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若不然,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伯父说着,俯下身去拾一个葵花瓣儿说:“别嫌家乡条件差,生活苦。珍贵的奇花异草都长在公园里供人观赏,只有葵花长在家乡偏僻的田野上,甘愿为大自然做贡献。这片葵花是我从家乡带来的籽儿,这些年已经长成一片园子啦,我再把它还给家乡的土地,说不准能连成几百个葵花园,上万个葵花园呢!”

伯父回到家乡那天,看见一棵大树下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正在给学生上课。那老师光着膀子,裤子上打着补丁,他的身边有十七八个学生。这就是课堂了。而离这些学生20米处,还有十来个孩子,围坐在旁边也在听。他拉过来老师问详情。老师说,他月薪只有47元,还经常拿不到。每个学生每年的学杂费几十元,但远处那十来名学生却拿不起,只能旁听。伯父心里不安了,掏出了身上还剩下的2000元钱说:“这10名学生的学费我包了。”十几年里他先后资助了60名学生。伯父指着身上的行头对我说:“我的裤子30元,袜子2元,鞋20元.”上衣他没说,因为那天他光着膀子。“你伯母的衣服穿了十几年,从长袖改成短袖,从短袖改成大背心……”我知道,伯父说的都是真的。他一天只吃三碗面条,五角钱的黄瓜撒上点盐能吃两三天。到了学生开学的时候,却把几万元又寄给了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亲朋们对伯父的做法都觉得不可理喻,说伯父疯了。

1992年,伯父在屋前开个小饭馆儿,老两口起早贪黑地经营,生意挺红火。一天,伯父发现有八个大学生模儿样的孩子默默地帮他收拾吃剩下的饭菜,整理桌椅。后来,伯父发现这八个孩子躲到背静的地方偷偷地吃收拾下来的剩饭剩菜。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孩子刚上大一,家里太穷,每月只寄30元的生活费。放暑假了,他们想在伯父家打工挣点儿生活费,伯父受不了这样,他把八个孩子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从今天起你们就在我这儿吃饭,别给我干活,有功夫多念一点儿书,书念好了就是对我的回报。”此后伯父每年为他们拿出5000元,一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每年春节,最让伯父伯母兴奋的事,就是在灯下阅读他们资助的学生寄来的信和成绩单。不久前,伯父资助的那八个大学生还专程从北京来看望他,并赠锦旗一面。这使伯父兴奋地不得了:“好哇,能在北京工作,就能为国家做大事啦!”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二

上世纪50年代初,我的父母携手婚姻,走上了人生新旅程。

当时,奶奶去世已多年,是爷爷带着我的父亲、大姑、10岁多的叔叔和不满10岁的小姑艰难度日。父亲后来说,那时的家,就不像家的样子,回来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我的母亲身材高挑,心善容皎,好强耐劳。母亲的到来,给这个家撒满了明媚阳光……

母亲对爷爷非常孝敬。爷爷是旧社会过来的读书人,日子过得清贫。母亲从心里敬着爷爷,顺着爷爷,好吃好穿的,都先尽着爷爷。爷爷有一张穿着黑色长袍、戴着瓜皮绸帽的单人照片。爷爷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幸福地望着我们。爷爷这张照片,是我们孙辈们心中永恒的记忆。那身衣帽,就是母亲专门为爷爷置办的,爷爷非常喜欢。

母亲对叔叔姑姑很关爱。长兄为父,长嫂为母。我的父母无愧于此。因为奶奶去世早,叔叔和小姑小小年纪,就没有了娘的疼爱,很可怜。叔叔和小姑说,是我的母亲,让他们感受到了娘亲一样的爱。放学回来,有了热乎乎的饭菜;逢年过节,有了崭新新的穿戴;平日里,也有了如娘亲般的嘘寒问暖……后来,父母和叔叔姑姑们一起,盖起了新房,又先后帮叔叔和小姑找好对象、结婚成家。对叔叔和小姑的婚事,母亲像儿女的事一样操心。母亲的善良美德,宽厚胸怀,让父亲省了许多心,丝毫没作难。

我的记忆里,几十年间,脾气暴的父亲,总是让着母亲。母亲说的话,父亲从不驳回。父亲对母亲的体贴和感激,都放进了这“相让”之中。

父母一生辛劳,养育我们兄妹9人。古稀之年时,跟着儿女在外地住了多年的父母,说什么也要回老家去住,儿女拗不过老人,只好送他们回到老家。

我的哥嫂弟妹和弟媳,对病中的老母亲如同呵护新生儿,尽心尽力。十年多的时间,四弟不管工作再忙,弟媳在学校教书多累,也没生过抱怨。母亲不能自理后,四弟、弟媳更是喂吃喂喝,洗洗涮涮,热天在家洗澡,天冷就去澡堂,照顾得父母无微不至。

最后一次与母亲相处,只有短短几天。母亲用不很清晰的声音,笑着对我说,好着哩。还不忘嘱咐我好好干工作。

母亲去世不到3年,父亲也撒手而去,到那边陪我的母亲去了。我相信,天堂的父母,还是至亲至爱幸福美满的两口子。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三

我的母亲是务农的劳动妇女,因为有着对饥饿和贫苦生活的切肤记忆,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就认准一个理儿:节俭持家,才能让好日子万年流长。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艰苦的年月里,母亲节俭操持家务,让一家大人和三个孩子吃穿不愁,日子过得苦中有乐。母亲总是把没有写上字的空白纸片儿和纸张精心搜集起来,给三个孩子做算术题打草稿和写作文;母亲没事就经常走家串户,把别人家丢弃不用的边边角角的碎布拿回家,用浆糊拼接到一块儿,做成布鞋给我们穿。母亲节俭一辈子,现在日子好了,但母亲生活依然十分节俭,并时常训诫我们,节俭持家,不能忘本。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时常有一些豆腐块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把平时的稿费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寄给年迈的父母,在电话里叮嘱他们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每次母亲都爽快地答应了。记得有一年家中有事,急需用钱,我正为筹钱忙得手足无措时,母亲听到消息就来了,送来了1万元。母亲握着我的手说:“彦娃,这是你给我们汇的钱,五六年没动了,就攒下来了,指望着能给你帮上忙,这不,用上了!”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我顿时泪如雨下。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节俭已是中国风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节俭家风代代相传,让我们永怀一颗对这个美好世界的感恩之心!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四

那是一个深秋,父亲到自留地里劳作,还未回来。父亲临走之前,母亲对父亲说,今天咱们家里包饺子,记着拔一根葱。那天,天色晚了,父亲还未回来。我便对母亲说,我看看去。

我向自留地方向跑去,半路上,看到大叔大嫂们挑着大葱往家里走,我看着这些散发着浓郁气味的大葱,心想,要是能见到有根大葱落在地上,我就可以捡到了。每逢有人挑着担子从我身边经过,我就盯着那人筐里的大葱。过了一会儿,走过来一位老者,他是聋哑人,我看到他后面的筐中,有一根葱的葱头朝外、在筐的边沿上耷拉出多半个身子。只要握住葱头,一用力,就能从筐中拽出来。我快速地跑到他前面,在路边草窠处停住,用脚趟着密集草丛,装作逮蚂蚱的样子。等到他走近,我一把抓住那个耷拉下的葱头,把那根葱拽下来了。我拿起葱,选一条僻静小路,朝我家自留地跑去,我要告诉父亲,不要拔自己家的葱了,我路上捡了一根。

父亲问我葱是哪里来的?我坚持说是路上捡来的。父亲说:“不对,村里人拔葱都好几天了,我到自留地来回走过多少趟了,怎么没捡到,偏偏让你一个小孩子捡到了?你说,这根葱是哪来的?你不说清楚,今天就不用回家。“我害怕了,不回家,母亲还要包饺子呢,老师留的作业,还没有写呢,这怎么行。我把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说出。父亲说,你知道你今天的行为,是什么性质吗?这可是偷啊。父亲接着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都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可不能小看这一根葱啊。而后,父亲从自留地里拔了葱,陪着我一起把我手中的那根葱,还给那位残疾老爷爷。

父亲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关于家风的国旗下讲话】五

20多年前,12月的一个大雾天,父亲在医院里病逝。光阴延续,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我想起他,他的一些言行犹如一盏盏明灯,会永远照在我的记忆深处。

父亲生前是一名在军事院校教书的军人。1949年底重庆解放,19岁的他,刚从南岸区的一所中学高中毕业。1950年初,他报名参加了西南革命大学,成为一名军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他以文化教员的身份随军参加了西南地区的剿匪战斗。战斗结束后,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技术学校当政治教员。

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留给我的最重要的遗物是一些书籍和他对书籍的那份热爱。对此,我在《我的藏书经历》的文章中有过回忆:“家父生前,在一所军事院校教马列哲学和党史。我的藏书中有一些来自父亲。我对书籍和阅读的喜爱,现在想来,也许正是萌芽于父亲的书桌与书架之间。”父亲留给我的书,以马列著作为主。像两卷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及《共产党宣言》,列宁的《论战争与和平》等。哲学方面有《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等,也有一些历史书籍,如《中国史纲要》。这些书上都留有父亲几十年前阅读时划下的红线蓝线和简要的批注。这些藏书对于我有特殊的意义。我觉得这些藏书不仅仅只是书,而是我们家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藏书和围绕这些藏书展开的父亲的言行,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亲病逝后,他的书都归了我,并跟着我上山下乡,之后跟着我读书求学,辗转了多个单位。回想起来,我对历史的一些了解、对哲学的兴趣,很可能起源于这些书。为此,我要感谢父亲、感谢他那些藏书。与书相伴,生命之火的跃动就会有支撑,人生的旅途就会不寂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