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优质15篇)

时间:2024-01-08 20:36:03 作者:MJ笔神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我们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反思范文:本次小组讨论中,学生发表观点不够明确,下一次我将修正布置任务,要求更具体。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大、美)。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呢?(板书)(ppt演示)。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ppt演示)。

今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颐和园,继续去领略它的美吧!

二、学习课文。

(1)长廊。

2、学生汇报。

师: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它的长。(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板书:长)。

作者在描写长廊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它的长呢?(列数字)。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师:作者还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呢?(板书:美)。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它的美呢?(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

师:作者除了写出了长廊内部的美,还描写了长廊两旁,又是怎样的呢?(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话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廊两旁的花儿,这边的谢了,那边的又开了,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景色宜人。

师:作者在描写长廊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由内到外)。

3、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么长、这么美的长廊吧。

4、小结:作者描写长廊时,抓住它的'特点来进行描写。而且,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和描写的。这些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ppt)。

(2)小组合作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完成以下的表格。(ppt)。

2、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合作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用实物投影汇报,师板书,随机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ppt)。

比较: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课文当中为何不用“划船”的“划”字,而用了“滑动”的“滑”字呢?

因为昆明湖和万寿山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只有这样,游人才能既尽情地欣赏优美的风景,又不会破坏湖面的平静。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美丽的大公园吧!

三、拓展阅读,打写练习。

1、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颐和园的美,我们国家其实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同样美不胜收,我们现在就一起去读一读吧!

2、(ppt出示冰壶洞的图片)师介绍:这是全国最大溶洞瀑布,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的冰壶洞内,冰壶洞的洞口小、肚大、洞深,形似冰壶,又凉气袭人,而得名的。

师:观察一下这溶洞瀑布,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来读读短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冰壶洞的溶洞瀑布的。

3、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它几篇文章。

4、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好文章,现在一定也很想把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介绍给大家吧,下面就请同学们去练练笔吧!

5、小练笔要求: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6、师生共同评议。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颐和园》教学设计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铺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学习词语、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颐字是本课要学会写的生字,看清楚笔顺。生书空。齐读课题。

2、这个颐字不常见,它是什么意思呢?

3、谁在这里休养身心?(慈禧太后、皇帝)颐和园是清代皇家的后花园,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慈禧太后和皇帝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园子里颐养天年,所以取名为――颐和园。

4、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颐和园,去感受它拥山抱水的秀美景色。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

琉璃瓦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

重点理解:

画舫:(1)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2)仔细看看这个字的偏旁,和什么有关?画舫是怎样的船?船上画了很多画。画舫就是指装饰华美的游船。看,这就是画舫。

横槛:

(1)横槛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再看图,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谁能指出横槛是哪儿?

琉璃瓦:璃读成轻声。看图,这就是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外层用玻璃烧制而成。多为黄色或绿色。

远眺:

(1)眺就是看、望。远眺就是站在远处看?读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它的意思。

(2)作者远眺,他望见了什么?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才看见这些的?远眺,不仅只是向远处望,是站在高处向远处望的意思。所以,理解词语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多联系上下文去读、去想。

3、齐读词语。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1、把词语送回课文,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2、指名说,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4、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

(1)男生、女生、全班齐读三处句子。师相机指板书述:首先游览长廊――然后游览万寿山――最后游览昆明湖,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由读句子,找出作者游览过程中的动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作者不停地走啊看啊,一路的景点各不相同。他走到哪看到哪,他看到哪了就写到了哪,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做“移步换景”。读一遍。(板书:移步换景)我们在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走马观花的游览了颐和园,现在,我们也来移步换景,

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2、生汇报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

七百多米273间(你很会读书。作者列举这些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长的特点。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2)还有不同感受吗?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是色彩美。

(3)还有补充吗?长廊的画多。几千幅,说明――(数量多)而几千幅画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说明――(形态多,色彩多)。红的栏杆,绿的柱子,还有五彩斑斓的画。这长廊,怎一个美字了得!男生读,女生读。

(4)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廊内画美,而且廊外什么美?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花多,形态多色多……)。

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来读?廊外风光无限好!齐读。

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神清气爽)。

(7)让我们再次回头看看美丽的、让我们心情舒畅的长廊:指大屏幕――我们来合作读,(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作者先整体看――,再抬头看廊内――,又放眼看廊外――。

(8)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联句成段,将这条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了的主要内容,领略了长廊的美,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