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5篇)

时间:2023-12-23 14:31:10 作者:XY字客

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注意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主观偏见和错误信息的引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新农村建设,是xx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省委常委、xx市委书记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县长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县长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长的特征。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负担农村公共设施的提供,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来参与新农村建设。xx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筹资限额的权力。根据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要适当提高筹资限额标准,为村民自愿筹资留出更大的灵活空间。限额虽然高,只要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政府不强行摊派,并严格按“一事一议”表决,农民会自我约束资金筹措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长期维护费用低的特点,改年度限额为3年或5年总限额,允许农民跨年度使用筹资限额。建议农业部尽快完善“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并颁布实施,为各地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提供新的依据。

2

页,当前第。

2

1

2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腰包不鼓,难筹大事”。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地僻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碍,与地处沿海等一些边境贸易条件好的地区无法比拟。二是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来。四是国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其他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致使经济发展日趋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只能是追赶式的发展,无法实践跨越式的发展。

一是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来坚定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在各地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并大力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农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进程。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财政支持资金加快农村的路、水、电、医、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内见效果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让农民真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话,就在身边。其次是为化解县乡村三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解除困扰,轻装前进才有必胜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比如对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等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方式方法。比如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以农业合作为主的跨区域合作。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供应优质农产品,并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直接注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利益机制上可以实施互利双赢。以此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信心,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人:赵含栋。

调研时间:2021年4月25日-----2021年5月25日。

调研地点:闫楼镇赵堂新村。

调研对象:赵堂新村村民。

调研方式:访谈、观察、走访。

调研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强烈反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调研目的: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切实感受到该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表现出得新气象。把该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各级政府所做的大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该新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

总结。

出该新村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建设情况。

1.生活条件。

进入村子后水泥路面宽敞平坦,可以供两辆汽车并排行驶,交通很方便,与之前的“晴天一身水,雨天一身泥”的景象相比较,让人不敢想象这竟是农村街道。

农家院落改造成果明显,不管是邻街院落,还是偏僻院落,院内全部硬化,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地方植上了花草。当进入开花期,花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进入屋内,窗明几净,沙发、茶几、写字台、梳妆台、大小衣柜等家具齐全,整齐有致。村民无不自豪的说:我们和城里的人没啥两样,真心感谢党的好领导、及各级好领导。

进入村庄,随处可见各种型号的小汽车,让人感受到日益缩小的城乡差距。

2.卫生条件。

各个街道上均安放了垃圾桶,平时的生活垃圾都丢垃圾桶中,垃圾车定期处理,街道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对村里每一条街道进行改造,修缮了排水沟,有效避免了暴雨造成大量积水、滋养蚊蝇的问题。

村里修缮了公共厕所,也对村民家里的旱厕进行了改造,方便又干净。

3.文化生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村民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村中修建了村民活动中心,并组建了老年舞蹈队,由村委会出资购买舞蹈用具,如服装、腰鼓等道具,也为村中的老年人提供了打牌、下棋的休闲场所。

村中新建妇女儿童家园文化广场,内有滑梯等儿童娱乐设施,还有乒乓球台、篮球架、健身广场等运动设施,以满足村民的体育和文化需求。

以上变化,证明了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快车道,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生活环境好起来了,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没有党的领导,农村也不会有如今这样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三、

未来期盼。

新农村建设为我们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

1.婚姻风俗。

现在农村孩子订婚、结婚仍存在着大肆索要彩礼的情况,彩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要有楼房、要有汽车。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早已脱贫的农户,又重新回到贫困的境地,实在令人心寒。农民强烈要求政府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止大肆索要彩礼的不正风,防止因婚返贫现象的发生。

2.丧葬风俗。

3.公共墓地的使用。

公共墓地的建设和使用是一件大好事,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开资,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是,根据农村现行的风俗,夫妻去世后必须合葬,这是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传统。若夫妻二人中已有一个去世且已进行土葬,后者去世后必须葬到一起。

这个问题如何处理,现行的做法是:将之前过世的人的墓挖出,转移至公墓。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之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开支,加重了负担。村民对此存在不小的意见。为此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建立一套合法、合规、合俗的方案。以顺民心,顺民意,顺民俗。

四、总结。

总的来说,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不管是生活条件、卫生条件还是文化生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以上是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实属挂一漏万。在下一步调研工作中做到积极献言献策,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4、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1、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1、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1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2、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95、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47、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18、9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级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9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8亿元,占年计划的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7、8万株,超额完成了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66%。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45、5万人,覆盖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供销社关于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供销合作社重要作用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社抽调业务熟悉,具有调研经验的同志,对供销社改革改制工作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现存企业:日杂公司。

2、退休干部:2人,安置职工2人,享受低保职工2人,下岗后购买供销社门店仍然经营农资、日杂、百货的职工3人。

3、“两社一会”创办中,吸纳为综合服务社的社员及部份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4、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分村委会及个别农户。

5、目前我社现代流通网络产业协会辐射的部分乡(镇)、村。

6、区社财务、报表、债权、债务、固定资产、有关档案资料。

7、劳动社会保障局查阅供销系统相关人员的医疗保险等情况。

**区供销社机关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1人,副主任科员1人,事业推公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合同制工人1人(驾驶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我社认真贯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改革方案,“以社有资产退出,职工身份置换,债务不悬空,按照保留牌子,人员分流安置,向个体私营经济转化”的总体思路,于98年开始进行企业改革改制。改革前全系统有12个企业,干部职工597人,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留了农资公司和日杂公司两块牌子,其中,日杂公司仍进行经营活动,在区社的指导支持下,将原资产进行改造建设成茶叶市场,管理人员3人。其余基层社、购销店、厂、公司、营业执照全部到工商注销。一次性安置职工192人,内退18人,其它124人(调动、死亡等),支付安置职工补偿金总额192万元,分流职工参加社保192人,医保192人。

离休人数2人,离休人员由区老干局统一管理,医疗费全额报销,退休人员247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82万元,参加大病医疗保险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25万元,247名退休人员向社会化管理过渡,支付社会化管理费用20万元,33名退休党员向社区过渡。社区管理费、社保费、医疗保险费、丧葬抚恤费都按标准要求解决,不存在大的困难和问题。

20xx年至20xx年6月底共发展“两社一会”46个,其中:协会11个,专业合作社2个,综合服务社27个,市场4个,协会带动农户1259户,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27户,20xx年1—6月份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377万元,综合服务社销售化肥11200吨,日用消费品购销总额35万元,经营总额4084.58万元。

1、现状:目前已发展的农资流通网络辐射全区7个乡(镇)20个村,还有3个乡(镇)80个村的农民没有享受到供销社农资流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全区共102个村委会,33个市场,其中区级7个,乡级10个,村级16个,有75%的村没有集贸市场。

2、构想:“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4个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忙畔街道文伟村集贸市场,改造凤翔街道复合村街、圈内乡宁安街、蚂蚁堆乡蚂蚁堆街集贸市场,建设1个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1000万元,建设博尚、那招片区,圈内、平村片区,凤翔、忙畔、邦东、马台、南美片区的区域性配送中心。发展100个“两社一会”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综合服务社70个,行业协会15个,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四进村”、“五个有”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好**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3、政府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从20xx年起,“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给改造和新建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区政府配套5万元;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供销社领导对重点市场实行挂钩联系,以确保市场建设按质、按期完成,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安排5万元的化肥储备贴息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农药仓储设施建设和3万吨化肥储备。

**区共发展协会82个,总会员数2396人,其中供销社领办11个,均为农产品行业协会,占协会总数的13%,发展会员1259人,占全区总会员数的52%,其中团体会员22个,农民会员1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数227个。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1个,会员62人,进行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一期,培训62人,全区农产品交易总量13003万元,通过供销社服务所占农产品交易比例约为20%。

参与新农村建设中3个试点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支持产业发展资金4万元,发展核桃200多亩,茶叶500亩,支持民居房改造1户资金5000元,带领试点村协会会员到外考察学习32人,投入资金1.5万元,进行农业科技培训12期,培训492人。

1、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多、负债重,主要是欠货款和银行贷款,整个系统共负债257万元。

2、企业改革期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报特殊工种59人,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确定,20xx年12月份以前,以办理退休手续22人,现有37人,从20xx年1月1日起省局不认可,无法办理退休手续。

3、基层社、购销店都处置变现,农村经营网络只能以供销社分流职工和社会能人大户为主体,依托原有门店改造升级,但因供销社没有执法资格,对他们只能作一些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和要求。

4、资金投入不足,集贸市场建设均需20万元以上资金,而上级扶持资金1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1、供销社工作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2、上级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推进真正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3、从**区供销社目前现状看,物流配送中心只能采取开放办社、招商引资的形式进行,而在立项标准上应相对发达大城市有所降低,才符合边疆城市的实际情况。

4、在领办、创办协会、专业合作社过程中,供销社只能按照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的原则,组织、扶持、服务其发展。

5、巩固供销社农资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以减少和杜绝不合格化肥在市场上泛滥,保障农民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化肥。

6、农资经营的市场准入由供销社审批,供销社把取得准入的经营户与“两社一会”的创办结合起来进行管理。

7、上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给予大力扶持,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

8、条件好、建设效益好的农村集贸市场在上级扶持的基础上结合“谁投资谁受益”的筹资方式,减少筹资压力。

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2011.7.25—2011.8.15在河南省施庵镇的农村进行了“深入农村感受发展,切实剖析三农新动态”的社会实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施庵镇的2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6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全镇gdp总量20多亿元,增长12%。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2所中学、25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施庵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四、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岳宁

时间2011.7.25—2011.8.15

土木造价七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xx,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15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的多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的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15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问题和不足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极少数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需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工程,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关乎着广大农村居民生态权益的有效落实,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机制的措施,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打造出了如桐庐县环溪村、黄岩区繁荣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一、对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科学认知

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薄弱领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和科学指引。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生态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战略思想和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将“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时代的历史机遇和建设高潮。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房屋建筑布局的优化等;发展性建设即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通过政府、社会媒介的宣传与引导,推进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等;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决策与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监督体系与激励、奖惩机制建设等。建设美丽乡村,本质上就是为了使广大农村通过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生态化”的伦理认知,进而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困境——以繁荣村为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变化,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极大改善。在这其中,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繁荣村作为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社会多元文化意识的冲击,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普遍缺失、农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缺位、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村区域规划不合理和建设资金不足等。

1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缺失与建设资金不足

相较于城市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不足以及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倾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普遍缺失。目前,在我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多数没有条件进行有效的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作为全国文明村的繁荣村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投入上也相当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的现象也十分常见。总的来看,当前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在迅速增长,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破坏了农村和谐美丽景观,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村居民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利益,不惜造假作假,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了农业生态安全。同时,由于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农村基础民主政治组织的功能缺位,在面临经济发展选择和生态环境保护取舍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了前者,这也是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小煤窑、小煤矿取缔不止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繁荣村两委在强调村级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企业和工厂的环境评估,一方面承认工业企业造成了当地环境的局部污染,另一方面却认为村级两委无权干涉企业环境管理和认定,严重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和思路。

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危机相对应,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农村耕地、林地与草场面积急剧减少、农田水利灌溉沟渠阻塞与破坏、农村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或水质恶化、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污染、农业生产引起的各类污染及城市工业污染扩散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例如,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塑料等生物化纤物品的广泛使用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农村白色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断加重,而由此引发的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产生的癌症等并发症问题正威胁着近9亿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注和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已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3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缺位与区域发展规划不合理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从1988年试行以来,至今已走过20余年。新的村民自治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逐渐转化为农村基层的普遍自治。但是,由于农村家庭自主经营,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分散,村民民主自治在运行和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严重缺位和丧失。特别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已经成为空壳,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缺少稳定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无法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资金投入。令人欣慰的是,调研中通过实地查看和现场互动提问,了解到繁荣村党总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繁荣公园、繁荣剧场、休闲健身中心、图书馆、游乐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探索和努力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农村地区发展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方向。黄岩区繁荣村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着手村容村貌改造规划,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繁荣村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全村村民生活在一个水、点、路设施和绿化、娱乐场地比较完善的优雅环境中。在新世纪,繁荣人踌躇满志,制定了《繁荣村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新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多数农村村镇布局和规划不合理或规划水平不高,居民点建设不符合生态村镇发展要求等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居民点建设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形成功能互相干扰;有的居民点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经济活动严重排挤和干扰生态环境敏感区;还有的居民点建设只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集中效应,而忽视了土地开发度和经济载荷的合理分配等。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建设思路的指引。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深刻表述,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分析发展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新矛盾新问题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本质与核心,同时也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这在本质上是与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实现农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注重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凸显出来,不断推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改变农村传统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始终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具体要求,统筹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社会发展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形态。

1强化政府责任主体职能,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协同共进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当前,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的治理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由此形成的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社会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这种重“城”轻“农”的政策局面和建设思路,统筹研究和规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做到一般和特殊、整体和局部的科学把握与有效结合。首先,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纳入到顶层设计中去,合理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从法律制度上和管理体制上,逐步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其次,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建设实际,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监督、奖惩体系;再次,科学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避免一味地追求发展大城市,鼓励开展小城镇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和扩散;最后,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理念,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恢复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物质积淀。生态文明追求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文明,而不是贫穷的文明、落后的文明。因此,要避免在倡导生态文明建构的过程中陷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我矛盾之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坚持全面治理和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治理,是指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功能缺位的问题、农村经济利益至上弥漫、生态环境建立理念缺失的问题开展全面综合地调研与整治。

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主要包含对农村水资源(尤其指农民的生活饮用水和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耕地资源、矿产资源乱开采等问题开展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颁布和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强有力地环境监测和管理执行体系、队伍,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培育农村生态文明氛围,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意识和拓宽农民参与渠道等途径开展治理工作。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指向,是21世纪解决人类社会能源、资源、人口和环境等重大课题的必然选择。创新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大力倡导和建立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多样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效益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的运作水平。同时,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协调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要将农村生产生活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使所有原料和能源都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减轻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倡导科学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

用新闻、网络等传播媒介,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爱护自然、有序发展、科学发展”的氛围。最后,建立完整的、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应从娃娃抓起,建立从小学直到大学的环境保护教育制度,同时在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上应避免硬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可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具体的案例、事例,组织社会实践、“每日环境保护自省”、环境保护知识大赛等活动来加深年轻一代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意识。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xx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然而落实到行动上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依旧摆脱不了困境。这从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为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为了使文化建设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为了能使人们更深一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为了探索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深层原因,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3人,在陈维达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以大邑县作为调研对象,于7月21日——7月31日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暑期调研活动。相关情况及分析如下。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西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选取了成都市大邑县作为样本深入当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成都市大邑县大邑县政府的各个部门及个乡镇全体农民.调查范围包括5个乡镇(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新场镇和鹤鸣乡)15个村(社区)。

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及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农村经济情况等。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面访和座谈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方法上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面上我们走访当地各个相关职能政府部门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点上针对农户我们采取入户访谈和调查的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本次调查向大邑县五个乡镇共15个村、社区的农村居民发放问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无效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达89.8%。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31至40岁周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5.33%。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比重分别占到40.22%和39.23%,高中占到15.22%,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5.43%.考虑到样本的年龄结构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县农民受教育程度应该高于此次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5个乡镇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为主,占到整个样本的39.67%,某些乡镇的个别家庭年收入达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边远的丹凤乡,30006000元之间占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这与我们在大邑县统计局收集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前沿地带,其西部为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隆起的缝合带。是一个农业大县,平原,丘陵,山区皆有。20xx年大邑整个国民生产总值54540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97元,最近几年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773元,纯收入4649元。当地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工业,旅游业。农村居民收入层次划分较为明显,山区(如西岭镇)收入最高,平原地区次之,丘陵地区收入最低。在本次调研的几个乡镇,王泗(地处平原地区)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10元,悦来镇(大部分面积属于丘陵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而人均农民总支出达6865元。通过大邑统计年鉴,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长达30%。而主要支出依旧是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说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效果,成都市统计局统计20xx年大邑县城市化率为31.1%,20xx年城镇化率的目标是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3.1%。大邑农发局土地流转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xx年6月底,全县农用地流转总面积达19.43万亩,增长16.0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4.82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已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28.24%。安仁镇在城乡一体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创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镇将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历史文化名镇,为了配合整个工作,安仁镇对安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农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启动了规划占地450亩的农民新村建设,完成了新村广场、道路建设、5000平方米的绿化,已有100多户农户入住。许多人在政府的推荐、培训下,到周边企业实现就业。政府还出谋划策让居民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并制定了证照办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县就业局还对新村内的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了烹饪、礼仪、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

城乡一体化改革主要通过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缩小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农民新村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繁荣,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

据统计,20xx年大邑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7773元,则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总收入约为20000元。而调查显示,约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下的比例则更大,农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问题。且由此可看出,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较高的那40%群体中,而收入较低的那60%收入并无显著变化,农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函待解决。

由下图可看出,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所占比重仅排第三位,低于个体经商和打工收入。这说明农业作为一项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传统农业经营的低收益表现得非常明显,被人们在逐渐抛弃。

超过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所得,且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居民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七成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社区的建立,农民手中的土地减少,这一比例有可能会继续增大。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应作好农民创收、增收的跟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家庭支出里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虽然有31个样本将农业开支作为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个样本没有选择农业支出作为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见农业支出占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调查的地方农民失地严重和外出打工的较多从而造成了农业支出不足。

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有115个样本将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家庭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时,说明农民的收入太低,经济问题仍然是农民的主要问题。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选项中教育支出是仅次于食物支出的第二大类支出,这个教育支出不是对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学教育的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的教育支出几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总和。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主要分布在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以及鹤鸣乡四个区域,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区域上的差别。下面以农户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首先总体分析大邑县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针对有较大差异的指标进行地区横向比较,分析地区差异的原因。

农村文化主要包括个人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活动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空闲时娱乐方式的调查中,农户的选择集中在电视,看书看报和麻将扑克上,80%以上的农户都选择看电视作为首要的娱乐方式,分别有9.14%和4.0%的将看书看报及麻将扑克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农户除了电视外,第二主要的娱乐方式为看书看报,比例占到36.0%,第三为麻将x牌,比例为14.29%.

可见,农民目前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自然而然,他们获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过电视,这与我们的调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电视作为获得信息的方式,同时,通过报纸获得信息的也占到35.9%。其他方式(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则不足10%。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会使用电脑的比例达72.1%,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而手机普及率也较低,且主要用于日常通信,并非作为获得市场信息的工具。所以,农民只有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信息。

电视和报纸作为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针对农户看电视和报纸的兴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关注的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占有效样本的64.9%;在66个有效样本中,选择看报纸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占64.6%。可见,绝大部分农民还是很关心时事的,尤其时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

在农户经常看的电视节目类型中,除新闻外占绝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农民感兴趣的节目包括连续剧电影,法制,综艺娱乐和农业科技,选择比例分别占到55.9%,29.4%,22.4%,18.8%。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制方面的节目需求也就进一步的增多。

与之相对应,农户希望地方电视台增加的节目也以地方新闻为主,占64.9%,与前面不同的是,选择希望增加连续剧电影的人数只占16.6%,而希望了解农业科技和经济政策解读的排二,三位,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2.5%。

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尽管经常看连续剧,电影类节目,但他们最希望增加的节目还是关于农技知识和经济政策方面的节目,这说明农民对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视,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但由于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这类时事节目太少,而多是连续剧,电影,农民没有更多的选择,除了新闻节目就只有收看电视剧,电影。所以,农民看电视剧,电影的比例才会较高。

除电视外,报纸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从我们的调查来看,64.6%的看报者目的是为了了解新闻。另外,为了增长见识和了解市场信息的也占到了56.9%和36.9%。可见,报纸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针对农民日常读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农民从来不看,在余下的样本中,选择法制法律类书籍的比例最高,为23.9%;其后依次是农业科技和小说类、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比例分别为14.7%、14.7%、11.4%和8.7%。

可见,从来不看书的农民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多属于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不识字的比例较大,即使识字的农民文化程度也较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平时读书的比例在增大,他们有一定文化基础,也渴望通过书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读书学习是提高农民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另外,政府也应该为农民的读书需求提供条件,如开办免费图书室,丰富图书种类等。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脚步。

除开个人进行的娱乐活动以外,村里及当地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也是体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们的问卷中也涉及了乡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调查。由于公共文化具有区域性,同一地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地区的横向比较来分析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的较好的是安仁镇,而王泗和悦来的丹凤乡以及鹤鸣乡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则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在调查村里一年免费放电影的次数时,累计有近70%的安仁农户选择放过一次以上,其中42.9%的农民选择3次以上,这些农户多集中在安仁镇金井社区。而王泗镇和丹凤以及鹤鸣乡分别有77.9%,97.6%及92.9%农户选择了没有放过(这里不考虑为商业宣传而放免x电影的情况)。

针对村里是否有文化团以及逢年过节是否进村演出的问题,仍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有79.3%的安仁被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其他三个地区则选择“没有”的占绝大多数。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少农民对于平时的文化生活并不重视,觉得无所谓,而逢年过节则希望能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观看文艺表演等。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家中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担负起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务都是为了多挣钱,为生机而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活动。而逢年过节则全家都在家团聚,也没有繁忙的农活和工作任务,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间。如果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农民对文艺演出的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的生活,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可以了,这样的文艺演出费用并不高,加之有特长的农民还可以自己亲身参与演出,又能减少演出的成本。与此同时,在愿意为文艺演出支付的票价的调查中,选择5元以内的占43.82%,不愿意花钱的占38.2%,另外,愿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别占13.48%和4.49%。

可见,愿意花钱看演出的农民占到了60%以上。所以,政府可以适当收取5元以下的费用,加上当地乡镇企业对演出的赞助,资金的问题可以解决。为了让所有农户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资源,针对农户居住比较偏远,比较分散的乡镇,单独举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可以采取免费接送的形式,将他们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乡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演出的外部性。当然,具体采用分散还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决于文化演出的规模,以成本收益对等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要求。

在对各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调查中,情况同样如此,安仁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其他三个地区。在安仁居民社区,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设施都比较齐全,选择的比例分别占42。9%,46。4%,67。9%,60。7%。安仁镇农户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较好,选择非常满意及较满意的合计占51。7%。而王泗镇,丹凤乡以及鹤鸣乡的公共文化设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没有。而农民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程度也较差。王泗和悦来镇选择不满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鹤鸣乡则达到80%以上。

安仁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齐全,但是选择一般以及不满意的比例仍然达到了48。2%,接近有效样本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的问题,我们在调查安仁镇时是以社区为主,也有小部分被调查农户不是属于社区范围以内,文化设施并不健全,无法享受到社区文化设施的便利,这部分农户选择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则主要反映了农村居民还没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平时多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而不习惯看书看报或者锻炼身体。

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见识,扩展知识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文化建设中,针对农民的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培训比休闲娱乐方式更加重要。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也是制约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提高农民素质也应刻不容缓。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就能更快更好的展开。

在针对是否有知识培训的调查中,安仁要稍好于其他三个乡镇,有48。3%的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在王泗,悦来以及鹤鸣三地,选择有的分别只占14.5%,27.5%,7.1%。

除开培训的数量,我们也对培训的质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各种知识培训对于农民增长见识、学习技能有十分明显作用。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中,有71.43%的人选择了“很需要,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选择“一般,还凑合”的占14.29;还是有10.39%的人选择了“内容没有实用性,走走过程”。

可见,由于培训对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培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认为培训缺乏实用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深奥,说明效果较差的培训还是存在,有个别培训仍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基层政府在组织培训时,对培训类型以及难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的切身需要为准,而不是农民去被动适应培训。

此外,在对培训的宣传上,基层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大力宣传、号召、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而不应抱着“愿来者来,不愿来不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农民有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对农民希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所进行的调查中,选择法律知识,就业知识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地区差异,而其他选项如农技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以及产品销售,经营管理知识等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人数都在30%以上,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法制观念有所提高,开始重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法律密切相关。农民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消费环节都会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厂家+农户”模式中,如果农民有法律知识则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在交易农产品,特别是批量农产品时,则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将指导农民生产、销售过程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政府在法律宣传方面做的工作则很不够。针对基层政府是否组织有法律知识进村宣传活动的调查中,总共有58.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没有,不清楚的占22.8%,选择有的仅占18.9%。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2011.7.25—2011.8.15在河南省施庵镇的农村进行了“深入农村感受发展,切实剖析三农新动态”的社会实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施庵镇的2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6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全镇gdp总量20多亿元,增长12%。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2所中学、25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施庵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四、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岳宁

时间2011.7.25—2011.8.15

土木造价七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xx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15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的多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的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15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问题和不足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极少数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需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又是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认为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拓宽新视野、扩大新领域,今后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转变一加强”,即:从注重“两率”(通村率、硬化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从注重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必要性。首先,农村公路多数是断头路,效益差,等级低。近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只解决了公路通行政村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公路没有贯通联网,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由于农村公路未联网贯通,使农村公路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受到制约,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比较低,路网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金华市共有9203个自然村(不包括行政村所在地),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自然村3041个,等级公路通达率为81,末通公路的有57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74个,山区有200个,需要新建路基796.8公里、路面改造1096.75公里。人口在100人—200人(含200人)的自然村有2385个,等级公路通达率68.8,未通公路的有74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02个,山区有442个,需要新改建路基1150.4公里,路面改造1324.4公里。其次,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时,周边未通公路的大自然村也出过力、筹过资,还有的无偿或低成本出让了土地,为乡村康庄工程作过贡献。现在行政村所在地通了路,得到了实惠,大多数的农民兄弟都散居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仍然没有通上公路,农民心里不平衡,有怨言。再次,有一部分自然村以前是行政村所在地,近几年“撤、扩、并”以后,成为自然村,这部分村庄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大、居住也相对集中。据统计,20xx年金华市行政村是5877个,到20xx年底只有4828个,减少行政村1049个。

2、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提高网络化水平的重点是:农村公路网络化可先在平原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引导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贯通成网,在联网公路建设中,把一些有条件的大自然村作为重要节点,使一些大自然村通过联网公路建设,也能建成水泥路和柏油马路。“量力而行”是指:一方面要加大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的建设,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另一方面,山区农村公路由于联网所需建设的公路里程长、投资大、难度大,可以结合需求、建设能力加以考虑。

济补助待验收。通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根据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的优劣,通过质量验收后给予经济补助,下拔补助资金,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奖优罚劣”的工程质量保证制度。

1、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必要性。由于乡村康庄工程是农民捐资捐款、出工出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养护跟不上,建设成果得不到保护,农民心痛、意见大。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健全,主要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难以落实。据统计,全市农村公路养护每年所需日常养护经费经初步测算需要10485万元,当地政府安排的经费有限,日常养护经费缺口大。二是责任尚未落实。大量建好、修好的乡村道路无人管养,超载车辆对部分乡村道路破坏严重,公路红线控制无法可依;大部分乡村道路只采取间隙式养护,只能在出现严重影响通行时给予临时处理,乡村公路失管、失养的现象存在,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成果受到威胁。三是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干线公路养护从省到市有检查、考核、评比的制度,但是农村公路养护的这些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2、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养护、协调发展”。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养护,使建设、管理、养护三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实施建、管、养并重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目前,县道负责管养的责任主体是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这个现在已经明确了。根据浦江县试点的经验,应明确乡镇(街道)、村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负有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并建立机构,设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交通主管部门提供行业指导、监督的责任,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由公路管理机构提供、审核养护工程的技术措施和方案。二是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经费。除了上级交通部门补助的以外,当地政府应将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农村公路管养的日常养护经费应列入财政专门预算,作为经常性经费的保证,其他经费可由交通规费解决。目前,金华市9个县市区政府,都已明确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的正常进行。农村的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主要应用于农村公路的管养经费。近几年省交通厅康庄工程的奖励资金,在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发挥较明显的积极作用。许多县市区均以这一笔资金为基础,建立公路养护基金。每年财政安排专项预算充入这一基金。三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考核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情况列入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内容,年终综合评比。另一方面,交通主管部门要对乡村公路养护每月进行考评,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在媒体上公示,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兑现养护经费。通过层层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促使各养护管理单位都能按职责做好,形成县、乡、村联动,部门支持的良好局面。四是要把路政管理延伸到乡、村公路。交通主管部门与行业管理机构要将乡、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其管理的范畴。乡镇应聘用路政协管员,行政村聘用路政信息员,对协管员和信息员应先培训后上岗。协管员的职责主要是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及时制止侵路、损路事件。信息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路政协管员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但协管员和信息员都没有行政处罚权。路政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巡查力度,对一些交通流量大的重点路段或重要桥梁,应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管理,设置必要的禁行标志,以确保农村公路达到设计要求的使用寿命。

1、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必要性。首先,由于路网没有形成,偏远山区、农村支线客源少,开通班线经营效益差,加上现行班线客运公营比率低,难以实行班线客运以丰补歉,冷热捆绑经营,使得偏远山区、农村支线的村民的出行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其次,客运班线挂靠、承包经营比例较大,班车私下炒卖难以遏制。同时,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二元割据,农民进城办事或市民下乡必须经过多次中转,加上运价上的差异,农民在运输方面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再次,农村客运站点的等级偏低。农村客运场站作为公路客运重要组成部分,已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大多数乡镇的客运站点设施落后,甚至只有马路市场。

2、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站场设施配套、客货运输便捷”。“站场设施配套”就是要抓好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时的候车条件。“客货运输便捷”就是要合理安排运力方便农民生活、生产资料的运输,方便农民出行,让农民有车坐,以尽可能使路、站、运同步发展。

3、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理顺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体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城乡客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制,实现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减少扯皮;有利于统一城乡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二是要改革运行机制。要鼓励、帮助规模客运企业采取法律、收购、股份制、适当补偿等多种方法化解现有矛盾,引导市场向集约化、公车公营方向发展。对一些偏远、人口稀少的山村,根据农民群众出行的要求,在经营方式上应灵活多样化,可以采取隔日班、周班、逢集班、电话预约、开通购物专线班车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要求。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在规费政策、合理站位、运输价格等方面都有差异,客观上造成双方竞争、经营上的不平等。上级应该制定出台城乡客运的优惠政策,使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运输方式,重点扶持一批物流骨干企业,把专业化货运服务延伸到农村。五是重视站场建设。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总体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建设的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于需求较大的乡镇建成一个四级标准的客运站,对于达不到四级站要求的乡镇建设简易型的客运站。班线通达的行政村建立港湾式旅客上下点,实现“一村一站点”。农村客运站的建设要向社会统一招标,统一设计,提高整体性、标志性,树立农村客运站独特的形象。

1、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由于受技术、资金的制约,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等级偏低,如宽度偏窄、弯道半径过小、弯道数偏多等,山区农村公路陡坡、急弯、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的安全设施急需完善,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使农村公路的安全状况有所提升。由于安保设施没有完善,达不到通客车的要求,客车不能开通,造成农民出行难。

2、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基本思路是“逐步完善、逐年推进”。依据这个思路,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一些危险路段的标志标线,对个别急弯、陡坡、视线差的路段进行改善。

3、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完善安保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思想重视,舍得投入。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实施,重点集中在山区公路;平原地区的农村公路主要任务是抓标志标线的设置和路肩的培植配套,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化配套,优化农村环境。对陡坡、急弯,路基本身又不够宽的路段,设置必要的标线、护拦、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我们在农村公路交通的设计、施工阶段乃至后期养护,都要密切关注安保设施工程的完善。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交通部门将继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交通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养猪专业户2户,每户大概有四百多头猪,其中养殖能手刘新恒又投资100多万元筹建新的养猪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饲养的猪、鸡主要销往附近村庄和周围市各县(市、区)。赵庄子村第三产业以经营销售为主,在311国道两旁比较大型的超市就有几家,如金客隆连锁超市、百特超市等,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化肥、农药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销售对象是本村和附近村民。除此,该村还有凌云禽畜饲养站和兽医医院等。

1、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由于该村位临311国道,311国道两旁有比较大型的超市、饭店和修理铺等一应俱全,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该村多数农民增收以经营销、种养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想办企业没有资金,搞养殖没资金,搞科学种田没有技术带头人等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该村目前己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村617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7.4%。我村五保、低保户50多户,80多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五保户每年生活补助900元钱,低保户每月生活补助50元,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添置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使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让村民用上了有线电视和宽带,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家大事和致富信息、学习知识。

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由上级拨款和村民捐款共68万元,用于该村主干道的铺建,至12月底完工,将全部铺成水泥路。该路的竣工,将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近年来由于农民的生活富裕了,赵庄子村有近1/10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楼,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其他的村民也都是宽敞的平房或砖瓦房。村里的房屋整体规划整齐、美观,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4、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该村总人口246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01人,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35人。随着农民计生意识的不断增强,村民们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时康检,准时参加孕检,外出人员也能按时将孕检证明寄回。但是仍有个别村民违反计划生育生育二胎的。

5、村两委班子建设。该村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巩固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实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但对新农村建设,个别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美好的远景,也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修修路,美化美化环境,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我这次调研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研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以上就是我所调研的家乡关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研,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目前农产品存在生产的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和数量,出现丰产不丰收的不良现象,应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相关产业,把品牌作建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实现品牌效应。

2、重视发展养殖业。继续重点支持养殖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养殖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目前我村农户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所以就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村里大街的柏油路是前几年修的,这段路经过几年的碾压,现在是一遇到雨天,个别地方就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遇到好天气,骑自行车是一上一下,过个三轮车却是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段路给本村村民和其他村的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村民深受其苦,该路成为影响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村村民强烈反应,要求修建该路,尽快修建该路段。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搞好村民文化生活建设,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设具有图书室、娱乐室及健身室的文化大院是村民的强烈需求,有了文化大院,村民们茶余饭后就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看书、健身了,会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会使村干部、群众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婆媳关系融洽,邻里关系亲如一家。在医疗方面,努力作到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00%,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现在我村还没有用上安全的自来水。我们下一步是让村民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我村有小学和初中两个校园,为本村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学校普九工作的投入,进一少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欢乐祥和的和谐社会环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到让村里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在婚育方面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该村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让村民学习一些科技知识,这样以来,既加强了村民间的沟通,减少邻里之间的摩擦,也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进一步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种植方面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管理、收割机具维护保养、种植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关专业技术信息方面的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技术知识,使村民受益匪浅。同时也需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第六届村干部换届选举由于我村的情况复杂村委换届延后。但我从我们区的其他村村委换届时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至村换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协助包村干部工作,采取入户座谈、远程教育、分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相关政策、法规,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广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基本程序,让群众充分了解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正确的选举观,为换届选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6、推进信息化,建设新农村。让信息产业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充分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让农民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思想上主动向组织靠拢,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法律法规,让农民懂法知法,只有这样在农民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实惠。

7、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要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村委干部在村里发布致富、招工信息、建立固定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村里的无职党员和村两委班子进行入户开展宣传,利用劳务输出典型,实施典型引路,让广大农民看到外出务工的好处;编印《劳务输出知识问答》宣传册子,组织精干人员,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所,深入村庄和广大农户家中,广泛宣传外出务工的意义、作用和有关劳务输出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鼓励农民大胆走出村门闯世界,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学技术。为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在劳务输出中,根据用工方的需求,结合实际,对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种,如电焊、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专业,充分利用具备资格条件的培训机构,对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发给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用工单位需求,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输出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对于想在家致富的村民,要积极提供致富信息,村两委干部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根据我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养殖业,或者是发展园林种植,或者是选择有前景的经济作物来种植。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近日我就**镇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辖24个村,农业人口8600人,农村劳动力2100人。全镇总面积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万亩,林地4.3万亩,水田0.13万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镇党委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致力于发展第一要务,全镇经济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势头。20全镇gdp总量3225万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同比增长37.5%。农业总产值1764万元,同比增长48.5%。全镇粮食总产1606万吨,枣桑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红枣产量600吨,增收120万元,畜牧产值达0.05亿元,同比增长43.2%。劳务输出836人(次),创收752万元。继续推行村财镇管制度,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化解债务9.6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镇村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修建村级公路25公里,畅通了乡村道路;农村计划生育、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稳步推进。

(三)科教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逐年加大了对科教卫生事业的投入,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8所小学,均达到“普九”标准要求。大力实施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年培训农民达430人次,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脱颖而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大面积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结合“五五普法”活动,以《宪法》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在全镇24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和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镇“两委”126名干部平均年龄为38.4岁,高中、中专以上就有54名。全面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五统一”制度(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述,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仍需我们倍加努力。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红枣、蚕桑和畜产品等主导产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且更多地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变大,靠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相当一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农民思想普便比较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缺乏干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截止2007年,我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知识层次低下,认识程度不高,严重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应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缺乏诚信意识,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信行为出现。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助长也是不容乐观的。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教育设施落后,上学难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落后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和“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很少有人关心集体事业,一些政策、规划在农村因参与支持面小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多数村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意见很大。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煤焦化工业园区的带动效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一路三网”(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有限的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要按照“产业兴镇”理念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此外,积极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4、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1、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1、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1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2、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95、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47、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18、9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9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8亿元,占年计划的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7、8万株,超额完成了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66%。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