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大全(15篇)

时间:2024-01-12 15:42:34 作者:琉璃

调研报告是以科学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对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解释的一种文献形式,通过对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我觉得我们应该开始写一份调研报告了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些调研报告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撰写调研报告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内容:广东公选八名正厅级干部,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是我推荐的,做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不是路过,我也不是打酱油。我想发表一下我的想法和观点,公选干部最主要的是公开,透明,公正,平等。让有才的人有位,实干的人得实惠,让敢于负责的人既吃香又喝辣。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先从基层做起,先从村委会、乡镇、街道办开始,每一个有选举权的公民都有权利投票选举自己心中的好干部。制作宣传片,让每个候选人发表十分钟的演说,现场提问,在选举工作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让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人选举到重要岗位中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

选举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一是要广泛接受候选人的报名,不能设置附加限制条件,让有被选举权的人都可以报名。二是召开候选人现在答辩会,让候选人与公众见面,接受公众的提问,发表施政纲领。三是制定要选票,可参照公务员考试答题卡的样式,让有选举权的人在候选人的姓名上涂黑,由读卡机来验票。四是让新闻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确保程序的公开和公正。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身份决定论的时代,既得利益集团占据着社会的各种资源,平民阶层的孩子没有多少出人投地的机会,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公平和正义得不到很好的实现,使得一大部分社会的精英分子都觉得处在弱势,都有移民的打算,这对中国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建设力度,实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力公平和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有才向有位的转变,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透明度,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唯”原则。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包括培养,选拔和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中国现实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广东公选八名正厅级干部,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是我推荐的,做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不是路过,我也不是打酱油。我想发表一下我的想法和观点,公选干部最主要的是公开,透明,公正,平等。让有才的人有位,实干的人得实惠,让敢于负责的人既吃香又喝辣。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先从基层做起,先从村委会、乡镇、街道办开始,每一个有选举权的公民都有权利投票选举自己心中的好干部。制作宣传片,让每个候选人发表十分钟的演说,现场提问,在选举工作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让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人选举到重要岗位中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

选举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一是要广泛接受候选人的报名,不能设置附加限制条件,让有被选举权的人都可以报名。二是召开候选人现在答辩会,让候选人与公众见面,接受公众的提问,发表施政纲领。三是制定要选票,可参照公务员考试答题卡的样式,让有选举权的人在候选人的姓名上涂黑,由读卡机来验票。四是让新闻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确保程序的公开和公正。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身份决定论的时代,既得利益集团占据着社会的各种资源,平民阶层的孩子没有多少出人投地的机会,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公平和正义得不到很好的实现,使得一大部分社会的精英分子都觉得处在弱势,都有移民的打算,这对中国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建设力度,实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力公平和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有才向有位的转变,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透明度,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唯”原则。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包括培养,选拔和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中国现实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才,我们中国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是公民社会的两个基本特征。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行政化和官僚化,要取消职称外语考试,评职称改为考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再加上授课和论文答辩,让懂得教育的人来管理主导大学,大学校长包括行政人员都应该面向社会招聘,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先笔试面试,再民主测评,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授不用每年都要定性的写多少篇论文和出多少科技成果,为培养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才的选拔,全国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等财政拔款单位,在招聘录用工作人员必须秉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笔试和面试,如有需要可加专业技能测试。招考公告的制定要充分酝酿,同时要开通监督热线和网络质询平台,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各级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各用人单位的申请情况,对用人单位提出来的职位要求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核,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尽量淡化学历,专业,户籍,职称,年龄和性别的限制,防止因人设岗,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机会公平。招考公告发布十天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解答群众的质疑,谁制定限制条件由谁来解答清楚。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如果解释没有说服力的应该重新修改招考公告,把限制条件取消,如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的职位有很多英语四六级限制,这对其他没有通过四六的考生就是不公平,这也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才。

考试的内容应该客观科学公正,具有可考性和区分度,一般笔试可分成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考查,制定出考试大纲后可面向全社会征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杜绝毕门造车式的命题模式,使试题更加客观和科学,更多优秀的人才能通过考试选拔出来。面试的考官组成要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考官队伍除了人事部门和用各用人单位外,还应该有学者,专家,教授和企业管理者等,必要时可以让电视台直播面试场景,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监督。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官员十分迷信风水,相信所谓的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的选拔评优没有做到科学和公正。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谁最能真实准确地对各级公务员作出客观评价呢,当然是他所服务的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和同事,对公务员的考核评价不能只由领导说了算,让领导决定基层公务员的前途和命运是不公平的也是危险的,在当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对下作威作福,仗势欺人。为什么基层领导干部在年尾时会那么累呢,陪吃陪喝陪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级领导决定着下层干部和单位的切身利益,比如评先,评优,个人提薪,晋级等。改革现在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是让广大基层公务员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明白成功是要靠个人的努力奋斗,是要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的,而不是用奉承,巴结,受贿的。创造一个能上能下的机制,让人看到成功的希望,这个机制一定要公平和公正,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命要先笔试面试再民主测评,要把德才兼备的人和敢于负责的人提拔上来,实现实干的人得实惠,有才的人有位。年末的总结评优,实施零投诉原则,凡是有人民群众投诉的公务员,一经查实就不能评先,评优,评优也不能由领导说了算,应该由所有同事和面向服务的群众投票产生,特别是合同到了需要续聘的员工原则上全部续聘,除非他违反法律法规,工作中失职渎职,这就让领导不能决定下属的命运,也能让下属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敢干同不正之风斗争。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和体制来保障这些权力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对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进一步明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要求。

决定提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的新概括,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要求。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牢把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把它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局下去认识、去审视,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干部工作需要充分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但必须明确,这种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党管干部水平,更好地为党选拔优秀人才,决不是放弃党管干部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每一项措施,都应有利于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而不是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着眼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进一步明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同志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正确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新时期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对这一标准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就指明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着力点。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使各级干部都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水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都很强,必须科学设计,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我们要按照决定提出的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选人用人机制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管用,就是改革措施的推出要服务于选准用好干部的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遵循干部人事工作规律,坚持形式服从内容、过程服从结果。简便易行,就是改革制度的设计要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既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此,要正确处理继承干部工作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尤其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发现和使用干部。要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改革措施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重大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要加强制度统筹,既着力解决制度缺失问题,又有效防止制度繁密现象。要注意各项改革措施的衔接和配套,重视抓好已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把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与完善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修订好干部任用条例、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等,努力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决定提出,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主要是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一方面,要改进民主推荐、测评方式和程序,增强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在干部工作中发扬民主,不仅体现在投票推荐上,而且体现在个别谈话、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等各个方面,体现在酝酿动议、考察预告、沟通协商、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对待票数,把得票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组织平时掌握的德才和实绩情况对照起来分析,综合考虑确定人选。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而得票相对较少的干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保护的一定要保护,坚决纠正唯票取人现象。

二是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合理确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职位、范围、规模,坚持选拔任用条件和资格,改进选拔程序和方法,严格组织考察和把关,加强纪律监督,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防止把严肃的干部工作搞成选秀,坚决纠正唯分取人现象。

三是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根据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的干部人选产生方式和票数权重,避免一刀切。选任制干部即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适用选举民主。委任制干部即各级党政机关的部门领导、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适用“实绩晋升”。这一层面干部的选拔,主要是扩大提名、考察环节的民意收集和决定环节党委(党组)内部的民主,不能把竞争性选拔作为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

四是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按照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要求,搞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总体规划。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尤其要放到基层、艰苦岗位去磨炼。注意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既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不能简单地以年龄划线,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要据此改革实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完善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机制,形成促进科学发展导向,促进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实行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考核。改进德的考核办法,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检验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主要看是否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要把考察识别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健全到基层干部群众中、从履职过程中考察干部制度,完善通过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了解干部办法,建立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制度,增强考核全面性和准确性。

完善干部管理相关制度。一是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这对于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统筹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选人用人上,现在还存在着违背五湖四海原则的现象,有的用干部以部门、地域、单位划线,干部调不进、派不出,有的只注重安排身边的干部。客观上讲,单位、部门之间领导职数资源分配不够均衡,从制度上导致干部发展机会不平衡。因此,必须打破干部部门所有,大力推进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统筹用好各类干部资源,增强干部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二是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三是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对干部严格考核、选拔和监督上,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要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规范被问责党政领导干部重新任职的条件、程序。对于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责。四是完善公务员激励保障制度。主要是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通过这些措施,着力改变公务员队伍千军万马挤领导职务这个独木桥问题,调动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决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体制保证,有利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首先要深刻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决定强调,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是人才工作重要理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趋势。这不仅不利于把大批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而且易激起社会“仇官心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一些年轻干部破格提拔习惯性质疑,从深层次上折射出社会公众对社会流动不畅的焦虑。因此,必须着力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大力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让社会各阶层人员都有通过平等竞争向上发展的机会和通道。

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现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渠道不够通畅,许多社会优秀人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中的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和普通工人农民,由于受到体制和身份限制,难以进入党政干部队伍。要探索建立由多种干部选拔方法、多条干部选拔渠道构成的干部选拔体系,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对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可推行直接引进、公开选拔、聘任、挂职等办法,畅通进入党政领导岗位和公务员队伍渠道,给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对党政机关干部向企事业单位流动也要进行一些制度性探索,打通干部在不同体制之间的流转通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流动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防止期权交易、权力寻租等问题发生,防止干扰正常经济秩序,防止滋生腐败。

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当前推动基层各项事业改革发展,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才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学校、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机构和艰苦岗位人才匮乏、留不住人、人员素质整体偏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在待遇、职称、选拔任用等方面真正向基层、向中西部地区和艰苦岗位人才倾斜,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人才向缺乏人才地区聚集。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通过智力引进、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实现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要大力倡导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精神,鼓励年轻人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李光耀曾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人才,中国从13亿多人中选人才,而美国是从全球70亿人中选人才。此说虽不完全准确,但也有一定道理。这与我国人才引进方式单一、引才审批手续繁琐等不无关系,特别是对外国人才来华留华工作缺乏有吸引力的制度。因此,必须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体系,通过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依靠实践和群众发现人才。要持之以恒抓好“__”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完善人才签证、绿卡等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国家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等法律,推动人才试验区建设等,大力吸引国(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要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广大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

第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和勇气。干部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官本位”的影响根深蒂固。改革堵了那些投机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的路,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和非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现在有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有些低能低效,也有些以权谋私,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问题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党脱离群众、丧失先进性和执政地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民主选人、公开监督、竞争上岗、择优用人。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无私无畏、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改革、推进改革、完善改革。

第二,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许多重大举措,都源于基层的实践创造。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全委会票决等,都是先有基层探索,然后经过总结提炼、规范完善,上升到制度层面的。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从实际出发,针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和不完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及时指导完善、帮助修正和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环境。

第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保证改革积极稳妥、有序可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潜在的风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要大,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可控进行,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一要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注意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套,防止随意性、盲目性。二要加强对改革风险的评估。任何改革措施都会有利有弊,决策改革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推进改革是一个不断兴利除弊的过程。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考虑干部和群众的接受程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努力降低改革风险。三要加强对改革局势的研判,把握好改革的时机、重点、力度和节奏。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审时度势地把握改革,积极稳妥地掌握好改革的进程。要坚决排除各种敌对势力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的路。

第四,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和通讯手段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干部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议论的焦点,正面宣传跟不上,大量小道消息就会不胫而走,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干扰改革。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的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要加强舆情分析,加强对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防止不当炒作,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第五,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做改革的引导者、推进者、驾驭者。从实践看,哪里的领导思想解放,哪里的改革就生机勃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约束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用人权。但从长远看,改革不仅对党的事业有利,对用人管人的领导干部也大有好处。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讲党性、顾大局、谋长远,积极引导改革,真心支持改革,有序推进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对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进一步明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要求。

决定提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的新概括,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要求。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牢把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把它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局下去认识、去审视,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特别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干部工作需要充分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但必须明确,这种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党管干部水平,更好地为党选拔优秀人才,决不是放弃党管干部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每一项措施,都应有利于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而不是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着眼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进一步明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同志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正确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新时期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对这一标准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就指明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着力点。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使各级干部都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水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都很强,必须科学设计,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我们要按照决定提出的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选人用人机制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管用,就是改革措施的推出要服务于选准用好干部的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遵循干部人事工作规律,坚持形式服从内容、过程服从结果。简便易行,就是改革制度的设计要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既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此,要正确处理继承干部工作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尤其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发现和使用干部。要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改革措施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重大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要加强制度统筹,既着力解决制度缺失问题,又有效防止制度繁密现象。要注意各项改革措施的衔接和配套,重视抓好已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党的报告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这对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党的部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重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

一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二要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真正优秀的干部选拔出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用人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

三要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重点培养、重点选配、重点管理、重点监督,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贯穿我国改革发展全过程的一项艰巨任务。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完善。

一、实践突破: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人事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它大体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党的十二大前后,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拉开大幕。以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基础,通过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制定我国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简称干部“四化”)的方针,建立起老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实现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第二阶段,党的十三大前后,重点改革当时的干部管理体制。为了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阶段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方面,本着“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实行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横向方面,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探索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干部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党的十五大前后,主要改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这一阶段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简称“四句话”)的要求,创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尤其是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的工作逐步推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愈见成效。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前后,以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标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到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在许多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出现了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潮。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党和国家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干部人事制度,从组织工作方面有力地支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效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1982-1990年,全国共提拔72万多名中青年干部担任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同时有526万多名达到年龄的老干部陆续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此后,各级党委的组织人事部门采取多方面措施,制定一系列有关培训、在实践中锻炼和选拔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十六大以来,主要是结合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大力推进领导班子的配备改革:减少职数、优化结构、增强功能。2017年,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9%;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分别比1982年时下降6、7、9岁。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着增强,并且经受住重大事件的考验。

(二)用“四句话”精神构筑新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根据“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的要求,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部署,各地各部门的党委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全力改革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扩大民主方面,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成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成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全委会票决制、任前公示制普遍推行。2003-2017年,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1.7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22.1万人。一些地方还探索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确定“两委”考察人选,都运用民主推荐的方法。在完善考核方面,制定、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该办法正在进行部门综合考评的试点。以完善个别谈话、民主测评为基础,增加实绩分析、民意调查和综合评价,使考察方法更加科学。一些地方还建立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经常性考察制度和关键时刻考察制度。在推进交流方面,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交流并形成制度。2003-2017年底,全国共交流机关干部173.8万人。十六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县党政一把手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普遍实现了异地任职。在加强监督方面,建立诫勉谈话和函询、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制定有关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下发严肃查处跑官、要官,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具体措施和关于严肃换届纪律、坚决防止拉票等不正之风的“十严禁”规定。中央和各省区市设立的巡视机构发挥监督作用,专项检查《干部任用条例》的执行情况;同时,开通“12380”监督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建立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的立项督察制度,加大对用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就,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攻坚部位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总结和研究.一、单项突破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来,到6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前,这一段可以称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单项突破阶段.所谓单项突破,主要是指在干部人事工作的某项制度、某个体制、某个领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较大的成就.

作者:梁妍慧作者单位:刊名:人才资源开发英文刊名:rencaiziyuankaifa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现代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巨大胜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可以观察得到的现象来说,中国人关于利益理念的.变化,标显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巨大胜利.

作者:陈彩虹作者单位:刊名:书屋英文刊名:thestudy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为促进和推动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了解掌握事业单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根据局党组的安排,6月1日—6 月10 日,局领导带领政策法规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工资处工作人员,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州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工作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所调研的十个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普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践,有的改革是单项的,有的改革是多项的;有的进行了岗位竞聘的改革,有的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有的进行聘用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的进展较快,有的进展较慢。改革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伊宁卫校,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意识强、气氛浓、内容项目多、步子大、进展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已制定,七月中旬以后将在全校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度。

一、认识到位,领导重视,组织保证。

各试点单位领导重视,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所调研的八个试点事业单位均成立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识比较明确,思想比较统一,思路比较清晰,认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对改革充满信心,态度比较积极。

二 、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做了大量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积极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伊宁卫校2001年首先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进行了轮岗,2003年对校中层干部进行竞聘上岗,实行下聘一级,由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科室工作人员,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伊犁州中医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对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一年一聘,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低者即可解聘。伊犁日报社对中层本文来自课件之家,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缺岗实行竞争上岗,伊犁晚报社、伊犁电视台对全部中层岗位全部实行了竞聘上岗,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用人氛围。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开制和择优聘任制。除教育系统外,各单位普遍实行了评聘分开,对取得资格人员进行认真考核,选择优秀者予以聘用。伊宁卫校、伊犁中医院对一些业务能力强,但专业技术职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对专业技术职务高而业务能力弱或敬业精神不强者实行高职低聘。伊宁卫校还破格给校内个别学科带头人给予内部“正高”待遇,较好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积极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伊宁卫校制定了《岗位津贴管理办法》和《课时津贴管理办法》;伊犁州新华医院把职工工资的30%提出来进行二次分配,把分配的权限下放到各科室,建立了“岗位工资制”;伊犁电视台加强岗位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推行部门内部成本核算,费用下达到各部门;伊犁日报社把40%的活工资,组版费、创收提成捆-绑起来进行再分配,实行绩效挂钩;伊犁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了“工资管生活、岗位管福利、效益管奖励”的内部分配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个个想法干好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的局面。

4、伊犁州中医院、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引进急缺人才。伊犁州中医院近几年先后招聘了护士28名,引进人才16 人,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也都结合本行业特点,以办好报,办好电视节目,出精品的宗旨,实行优化组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节目主持人等急缺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聘用制管理,和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单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三、各试点单位虽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的来看,改革工作还只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面的,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由于目前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大气候处于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形成一个改革的大环境、大气候,一些事业单位怕过于冒进,遭到一些误解,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敢大胆推进改革。

2、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而现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执行的工资统发制度,活工资部分直接进入了每个人工资卡中,事业单位缺乏分配的`自主权,无法进行调配,活工资实际上成了死工资,没有体现优劳优酬、绩效优先的原则,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3、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完成定编工作,致使这些单位无法进行定岗、按岗聘任和竞聘上岗工作,进而制约了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进程。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性较高,但其业务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支持关心的力度不大,认为那是人事部门的事,投入组织领导下属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精力很少,没有发挥好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作用,致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动进度较慢。

5、由于在未聘人员如何安置方面没有很好的办法和疏通渠道,一些事业单位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进行改革。

6、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到位,加上现行的用人制度的制约,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无法得以实现,造成事业单位急缺人才无法正常补充,引进的人才手续难以顺利办理。

7、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与职工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明确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而劳动部门却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全部签订劳动合同,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无所适从。另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应由人事部门负责鉴定和审批,但劳动部门对人事部门的伤残鉴定和退休批复不予认可,将会直接影响新党办[2005]14号文件的执行。

四、建议及措施。

1、借助自治区的《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出台,认真组织好文件的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对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内部动力。

2、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改革领导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改革工作,人事部门要本文来自课件之家,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协调工作,及时帮助,指导改革。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领导、组织好本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改革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必然要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各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也不能裹足不前,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工作。

4、严格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津贴总额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要求,由财政将“活工资”部分全部打入单位帐户,由事业单位按绩效自主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还事业单位分配的自主权。

5、鉴于事业单位定编问题已制约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各县(市)一定要争取编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尽快将各事业单位的编制核定,以保证事业单位按需设岗、以岗定责、按岗聘任、以岗管理。

6、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签订明确职工与单位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并进一步和劳动部门协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由人事部门审批,保证新党办[2005]14号文件中关于文件中未聘人员提前退休精神得以执行。

7、疏通未聘人员安置渠道,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应想方设法疏通出口,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采用依托技术、行业优势,通过兴办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新党办[2005]14号文件关于内部解聘、提前退休、病退、辞职等办法。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实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三化”

中共福建省厦门市委组织部。

一、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努力实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层次化。

市委于3月下发了《厦门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暂行办法》,根据资产规模大小、效益高低和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大小等实际情况,形成了市委、资产运营主体和基层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市委管理的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组织部提出人选,报市委审批;资产营运主体的副职及运营主体投资、控股的国有企业正职,由运营主体党组织或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党组织提出人选,报党委组织部门审批;基层企业的党组织副书记、纪委书记及监事会副主席,由基层企业提出人选,运营主体党组织或主管部门党组织审批。以上三层次的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均按《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办理任免手续。

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实现企业经营人才选任的市场化。

一是抓好企业经营者素质和业绩考核。依托考试中心,研制了对经营者显质和潜质进行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应用软件,推行了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证制度。二是构建三个层次的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从10月起,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共同筹建了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第一层次是市场管委会,作为市场的领导和决策机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任职资格评鉴中心,负责对人才公司推荐给企业的人才进行资质认定和其他人才公司正式营运的资格把关;第三层次是人才公司,具体负责人才市场的经营运作。为了避免独家垄断,第三层次的`人才公司准备实行多家经营,鼓励竞争。

三、按照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要求,努力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多样化。

一是试行企业分类定级和经营者年薪制。从1995年起,在工业国投公司实行了企业分类定级管理,把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员工总数、产值销售额等经济总量作为分类标准,将企业分为三类,每一类中又以企业效益高低划分为三级,共三类九级。同时,把经营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二是建立多形式的企业资产运营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财务监督制,营运主体以出资者身份每年组织审计,每月召开一次企业经营运行分析会。并且建立了稽察特派员制和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制。这些措施,增强了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了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行。

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委组织部。

一、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

市委、市政府组建了三家市级资产经营公司形成了“市国资委(国资办)市级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架构市委只管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等11家企业班子将原市委管理的一、二类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权下放给三家市级资产经营公司并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落实了企业用人自主权。市委还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领导人员的产生、任免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制定了有关党组织、董事会、经理、监事会、工会工作的五个“暂行规定”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方法和运作方式。

二、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一是推行年薪制。颁发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暂行规定》,明确了年薪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二是推行持股经营。将经营者持股额定为员工平均持投额的5倍至10倍,由个人出资购股。目前,试点工作已在100家企业展开。三是试行期股经营。对确实做出贡献的经营者,除自己出资所购股份外,每年进行一定比例的期股奖励。

三、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

一是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监督约束机制。先后建立了资产经营责任制、产权代表报告制、财务总监委派制、产权单位对主要经营者的备案管理制、企业领导人员向产权单位财产申报制、财务部长下管一级制、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对大额资金调拨的联签制等。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的各自职责,建立了决策中心、生产经营中心、监督制约中心的权力制衡机制。

四、是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党组织负责人交叉进入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并建立了党员领导人员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四、加强经理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企业经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196月成立了市企业高级经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三年来,形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搜寻网络,拥有高级经理人才信息16000多名;建立了经理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开发了测评技术手段,测评经营管理者1300多名;实行了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全部实行了持证上岗;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优势,为各类企业成功推荐了高级经理人才350余名。

中共黑龙江省哈尔滨高委。

一、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一是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按国家确定的标准,依据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类,企业领导人员不再使用行政等级工资制,代之以效益工资或年薪制。企业领导人员享受的各种政治待遇,如参加会议、阅读文件等,以企业的分类情况作为参考,并与企业类别动态变化相统一。

二、是按照产权关系,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层管理。

企业资产由哪一级政府授权,其领导班子就由哪一级党委管理,或者受委托授权的政府的同级党委管理,使资产所有权和用人权相统一。同时,转变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组建了由市政府授权管理企业资产的经营公司和企业集团12个。三是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我市转制的5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班子中,董事长、党委书记一人兼的比例占63%。二、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多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去年以来,我们依托市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分两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8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二是在大型企业采取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三是在中小型企业推行民主选举企业经营管理者。去年以来,我市共有389户企业实行了民主选举厂长(经理),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力加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设。

一是组建企业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进一步强化经营者人才市场建设。年12月,我市就成立了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10月又组建了企业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履行搜集、储备人才信息、评价、推荐企业经营人才等职能。二是分层建立人才库,为充分发挥经营者人才市场的作用奠定基础。目前,已建立起1981人的国有企业现职领导人员人才库,721人的后备人才库,640人的战略后备人才库,836人的社会自荐人才库。三是健全配套措施,确保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健康规范运行。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企业经营者人才流动、招聘管理、争议仲裁、市场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探索新的选拔管理机制。

中共湖北省黄石市委组织部。

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市进入新一轮企业改革。在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市委十分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着力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新的选拔管理机制,为改组改制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改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调整管理范围。市委和市委组织部主要管理重点骨干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要管理非重点骨干企业的党政正职,其他企业领导人员全部由企业党组织管理。通过改革,市委直接管理的企业领导班子由以前的102家减少为33家,今年经过改组改制,进一步减少到25家,避免了班子多头和交叉管理。二是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三是改变管理方法。市重点骨干企业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由市委组织部议定人选,按有关规定选举产生或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推荐产生。企业其它副职人选,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选举产生或由董事会、总经理(厂长)任免,使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得到落实。

二、改革选拔方式,启用优秀人才。

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体制问题历来是社会进步和公共绩效的渊源所在。体制、制度的完善和进步,是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社会体制的完善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和要害所在。没有社会体制的完善和推进,社会建设就谈不上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

只有在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体制层面上推进社会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体制”这一概念,比较权威的文本提法,出自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继续论述了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等问题。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把“社会体制”问题单列出来,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破解社会体制改革难题。

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一重要问题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但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对“社会体制”问题的理解,都存在随意性和认知偏差。在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有着相对确定的、规范的社会含义,然而“社会体制”一直缺乏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确定内容,至今未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准确的含义。例如,在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没有“社会体制”的条目;而在“社会管理”条目中,亦无任何涉及社会体制方面的阐述。在众多学者关于社会建设问题的大量论著中,大部分将“社会体制”等同于“社会管理”,或语焉不详,基本没有对社会体制的内容、本质、特征等基本问题作正面的分析研究。由于回避或忽视对“社会体制”这一“本体性问题”的正面研讨,因此尽管社会体制是整个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所在,但直至今日,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体制、社会体制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领域,都还是含混不清的。

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要解决关键的“体制性”瓶颈。社会建设的体制性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凸现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性合理问题,它从本原上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治本性的。不解决社会体制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因此,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建设必须聚焦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在社会体制上谋篇布局,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这一切,以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体制为基本前提。认识不正确,把握不准确,就不可能很好地确定社会建设之重心所在,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建设的步伐。

社会体制的构成分析。

社会体制建设要解决的是社会建设中的体制性问题,而社会体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在“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这一框架中,所谓“社会”,主要指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包括社区、第三部门等“公共领域”在内的社会空间。这是今天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建设时,“社会”所包含的基本含义。

那么,什么是“社会体制”?“社会体制”包含了哪些方面和哪些内容?由于社会体制问题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在理论典籍和实际领域中,尚无公认的定义。根据社会实际和社会学规范,我们认为,准确厘定“社会体制”,应从“横”、“纵”两个方面人手。“横”的方面,即在同一水平面上,在“相对”意义上,通过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比较,来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空间方位:“纵”的方面,即在竖向递进中,在“绝对”意义上,通过社会一体制一社会体制一社会建设的次序递进,来把握其阶段流程。由此,所谓“社会体制”,是指社会领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构和样式,即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体现中央、地方各层级政府事权、财权责任,从事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与制度的结构和样式。

社会体制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相对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结构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中心概念之一。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看作是各个行动者相互作用的体系,主张从静态和过程进行研究。社会体制受基本经济制度、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模式的决定和制约。它是基本社会制度的具体体现.是基本社会制度的“操作层次”。

再进一步,“社会体制”包含的具体构成有哪些?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实践,我们认为,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体制”,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构成类别:

1.社会运行体制。社会运行是社会作为有机体的运行、变化和发展,它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级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体制是一个社会作为有机体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构样式。按照世界各国经验和我国对于社会问题的有关分类,社会运行体制主要包括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国民教育体制等,广义的社会运行体制还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社区运行体制、社会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

2.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有一定结构形式的群体,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各种需要,大部分是通过社会组织来满足的。社会组织体制既包括不同社会组织的体制即它们的结构方式,也包括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就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来说,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和一定共同目标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一般具有“类型化”体制特征,以适应特定的“次级社会群体”目标。就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来说,有两种基本的体制类型,即“家长制管理体制”和“官僚制管理体制”。前者产生于生产分工不发达、生产规模狭小的手工工具时代:后者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大生产时代。

3.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社会体制的一个基本构成,社会保障体制一般包括社会保险体制、社会救助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在中国,它还包括优抚安置体制。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则提供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而优抚安置是对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的救济保障。

4.社区构成体制。社区不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而是基于共同生活和相同价值、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构成是一定社会群体或共同体的性质、特征和形态。在现代社会,社区构成体制成为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构成体制的考察,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但是最重要的是看它的运行架构是“行政性”的还是“非行政性”的,即考察其是“行政性社区”属性还是“自主性社区”属性。前者维系社区存在的是行政力量;后者维系社区存在的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和向心力。

5.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一定的社会团体-以一定的目标要求为依循,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作业过程。社会管理体制是政府和一定的社会团体输出“管理”的制度结构和样式。从类别上说,社会管理相对于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这些内容。在政府规制和监管中,“社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构成上考察,“社会管理体制”包括社会政策体制、社会控制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而社会管理体制从属于社会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管理体制”仅仅视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体制,是十分片面的。

事实上,“社会体制”是一个有着自身结构逻辑的整体序列。而社会体制建设既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子项”,又与经济体制建设、政治体制建设、文化体制建设等构成一个“体制序列”。社会体制在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比较中,才有独立的.、确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社会体制又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体制序列。

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性态”比较。

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是社会体制建设虽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实际运作中被“挤兑”、被“弱化”十分普遍;二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领域发育心存疑虑,导致社会资本开发利用不足,社会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薄弱,社会运行的行政成本日益增大:三是将社会体制建设简单等同于“社会管理”,以“社会管理”代替社会体制建设,对于社会体制建设的构成、内容、方式、属性、方法、要求和现实方位等,以及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领域,需要配备、提供哪些社会框架支撑等,缺乏清晰和准确的总体性把握。

将社会体制和社会管理混为一谈,不仅造成理论上的含糊不清,更主要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的诸多偏差和误区,引发无视社会体制内在规律,忽视社会体制本身所要求的管理特征,简单地以社会管理“淹没”社会体制变革要求的种种做法。由此,在准确把握社会体制内涵的基础上,重视社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手段。

推进社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对“社会体制”和“社会管理”有明确、科学、规范的甄别、认识和把握。在较为传统的概念中,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社会政策、社会预测、社会计划、社会工作和社会调整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社会管理”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等七个方面内容。

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虽有内在联系,但也是有着重大区别的不同领域。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区别,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从性质看,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组成部分和社会生活领域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主观行为”及其过程。社会体制则是社会领域或一定社会空间中的一种“客观结构”。这种结构,是社会体制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持久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二是从特点看,社会管理相对于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等类别,它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品种”。而社会体制则相对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政府体制)、文化体制等类别,它是一种“社会样式”,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体式”。

三是从内容看,社会管理是包括了社会调控、社会治理和社会整合等在内的“管理系统”。在层级上,它表现为社会宏观管理、社会微观管理(基层管理)。社会体制则是包括了诸多其他“体制子系统”在内的“结构体系”。

四是从形态看,社会管理具有“行为性”和“动态性”:社会体制则具有“结构性”和“静态性”。

五是从主客体看,社会管理具有自身主客体。其主体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其性质具有“行政性”,其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它作用的客体和方向是社会。而社会体制不存在主客体。它主要是一种系统性的结构模式,并具有多元性。

社会体制创新的空间方位。

社会体制建设和创新的空间方位,首先来自于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四大建设”的总体框架;其次来自于社会体制建设与相关体制建设的平行关系;再次来自于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演进的历史逻辑。

由此,社会体制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经济体制建设、政治体制建设、文化体制建设构成一个整体。这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总体特征。在这一总框架中社会体制所占的战略位置,就是今天社会体制建设的空间方位。

社会体制建设和创新的这一战略地位和空间位置,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其一,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构成一个共同体,它们具有“平行”相关性,不能简单割裂。社会体制问题必须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一并考虑,进行同一层面的比较、研判和协同推进。其二,社会体制创新要在小康社会-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演进的逻辑关系中进行深层次把握,因为体制创新是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其三.“社会管理”不能代替“社会体制”,必须看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地把握社会体制问题的特殊性。其四,社会体制建设是包括社会运行体制、社会组织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区构成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体制建设虽应“突出重点”,但不能“不及其余”,必须有整体的、联系的和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论。

毫无疑问,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概念之一.而社会体制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关键。只有在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厘清社会体制的构成、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联系和区别等基本问题,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体制改革上真正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突破体制瓶颈制约,中国的社会建设才能在已经到来的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2]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2.

[3]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524.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干部队伍建设步伐。

去年以来,吴起县以县乡党委换届为契机,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党管干部工作,全县干部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通过组织报名、考试、答辨、考察、酝酿和讨论决定等程序,将3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探索出了一条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新路子。

二、着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围绕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研究制定《吴起县2014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积极抓好主体班次学习、开办“吴起大讲堂”和“吴起党员干部论坛”,开展“专家学者基层行”、“精英培训”等培训活动,共培训各层次干部2300人次。

三、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编制《吴起县2014—2014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五带头五促进”活动,引导各行业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带头为吴起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深入推进人人技能工程,不断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今年上半年,共向联办院校输送农村优秀青年和初高中毕业生168名,培训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人员90名,培训机关干部220名,培训农民1300人次。全县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

-2-。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动力蕴藏在民意当中中组部部长李源潮19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章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这篇长文,立即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的表态,被多家网络媒体置于突出位置。这是民意对改革声音的呼应,也表明民众对改革要有实质性突破的热切期待。

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之一,而选人用人问题,也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议论的焦点。调查表明,近年来公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反腐败一直高居榜首,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反腐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大的腐败,是用人腐败。管好用人权,就抓住了反腐败的“牛鼻子”。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有年,也时有改革举措推出,虽不乏成效,也不时让公众眼前一亮,但毋庸讳言,总体上还未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程度。李源潮对此判断说,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因此,李源潮此文,也被认为释放出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号。李源潮在文中坦言,改革堵了那些投机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的路,会约束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和非议。如何抵制这种阻力,把改革引向深入?动力,其实就蕴藏在高涨的民意当中。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凝聚改革的力量,减少改革阻力。在强大的民意面前,抵制和非议改革的声音就难以理直气壮。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处处离不开民众的参与。正如李源潮指出,扩大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就是要增强透明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

竞争上岗、择优用人,涉及干部的考核评价问题,评价的尺子同样应交给人民群众。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直接与群众接触,谁是踏实干事的“老实人”,谁是庸庸碌碌的“老好人”,谁是夸夸其谈的“马谡”,谁是阿谀奉迎、心术不正的投机者,公众最有发言权。

进一步说,提高民众满意度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能倒逼干部眼睛多“向下看”,对下负责。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许多重大举措和有益经验,都源于基层的实践创造。我们的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也不会照搬国外的模式,唯有尊重首创精神,调动民众热情参与。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当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可控地推进。但改革共识的形成、改革力量的凝聚,改革措施的创新,都离不开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倾听民众呼声,选人用人问题,不难找出良方。

省外:

浙江省舟山市:网上进行实名注册推荐干部。每一名干部群众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实名注册,推荐心仪的干部人选。

江苏常州市: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紧缺人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推公选、机关中层竞争上岗、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探索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优选模型。运用资历评价、技术评价、群众评价、组织评价四种方法,从人选成熟度、人岗相适度、班子优化度三个维度对干部人选作出评价,综合考虑干部人选情况及各方面评价意见,进行量化积分、择优比选。

陕西西乡县:采取“三推三考两票决两承诺”方式选拔科级干部,即“三推”:干部民主推荐、党组织推荐、县委委员推荐;“三考”:笔试、面试、考察;“两票决”:组织部部务会票决、县委常委会票决;“两承诺”:本人承诺、配偶承诺。黑龙江哈尔滨市:采取公开推荐、差额选拔方式产生县(市)长拟人人选。改进民主推荐方式(召开民主推荐会议、开展谈话推荐),保证初始推荐人选质量。开展面试差额署名推荐,提高识人选人准确度。实行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力求好中选优。

广西白色市:实行全委(扩大)会议差额署名推荐提名县长职位人选。确定参加推荐提名人员范围,参加推荐提名会议人员除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外、扩大到与县长职位工作关联度、知情度较高的有关人员;实行差额实名制,将符合职位任职资格条件的大党员干部名册发给参加推荐提名人员,采取隔位就坐的办法,允许与会人员到场外指定地点填写推荐提名表;慎重确定拟人人选。

湖南岳阳市:全面推行差额竞争选拔领导干部。差额推荐,拓宽选人视野:个人自荐、领导举荐、组织推荐。差额竞职,搭建公开竞争舞台:召开公开竞职答辩大会,面向全市选拔的职位,竞职答辩统一进行;面向本单位本系统选拔的职位,竞职答辩分别在职位所在地进行。差额考察比较分析选人情况:实地考察、量化评价、适岗能力测试、综合分析。差额票决,实现好中选优。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探索推荐干部实名制。合理确定参加人员范围;实行实名推荐,精心设计推荐表、精心选择和布置推荐场所;慎重确定初始提名名单,将实名推荐结果与其他推荐方式相互印证,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与人选所在单位民主推荐结果相印证,与领导层谈话推荐结果相印证,与日常考察考核结果相印证。

名的职位及任职条件,提供符合推荐条件的干部名册,每位市委委员以署名形式对每个职位推荐1-2名人选,不署名的不计入得票数。开展竞岗述职和全委会成员二次署名推荐。参加竞岗的初步人选进行述职演讲和现场答辩,将每位人选的简历和基本情况发给各位市委委员、共推荐时参考。经组织部门差额考察、市委常委会审议和全委会差额票决,产生拟人人选。

江西赣州市:探索实行干部离岗考察办法防止考察失真和用人失误。离岗考察主要经过以下程序:确定对象、离岗培训、社会公示、组织考察(先审计后进行组织考察)、任职使用。。

河北省:采取“三考一谈”考核县委书记。考核履职情况,突出科学发展导向,设置定量考核指标,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民生与基础;从社会稳定、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4个方面,设置了定性考核目标;表彰奖励、推广经验或被挂牌督办、通报批评、一票否决的事项,并将县委选拔任用干部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考核现实表现,突出德才素质要求,包括执行力、统筹能力、抓班子带队伍能力。考核公认程度,突出干部群众评价。开展谈心谈话,体现组织关心爱护。在“三考”基础上,组织与县委书记谈话:一谈工作的主要成绩;二谈干部优长特点与不足;三谈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山东青岛市:在绩效考核中引入民考官机制。采取电话民意调查、市民代表评议、“特邀考官”考核、第三方评价,使考核内容更加注重民生、考核过程更加彰显民主、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民意调查(cati)方法;调查前,开展“民考官金点子”活动;调查中,随机访问500个样本;现场旁听民意调查情况;调查结束后,将民意结果16%的权重纳入绩效考核。市民代表队伍,进行评议打分,市民代表包括: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级部门代表、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基层代表,专家代表,城乡居民代表。开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现场填写评议表。选聘“特邀考官”,建立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考官队伍;从实效性、创新性、重要性和工作难度4个维度,对党群法检机关工作进行公开评审。委托第三方评价。

力量,提高派人列席会议的覆盖面。通过各地单位推荐、省委组织部考察审核,集中筛选,共选聘了20名政治素质好,党性原则强、作风正派、熟悉干部工作的正厅级干部,担任干部工作监督员。

浙江省绍兴市:实行对下级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实行了会前报告、会前审核、会议列席制度。会前报告。会议前2天,填报《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会议报告单》,报告会议时间、地点、形式、拟讨论任免干部人数及有关情况说明等。会前审核。会前审核一般在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会议前半天至一天进行。审资格、审条件、审程序、审民意、审职数,而不干涉具体的干部任免,不改变干部管理权限。列席会议,对干部选拔任用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根据会前审核情况,市委组织部有选择地派有关人员列席会议。会后监督。根据会前审核和列席会议情况,及时汇总填写《列席会议情况记录表》。

江苏昆山市: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实行“阳光交接”。明确交接对象,交接主要事项,交接程序,交接双方责任。

**渝中区:实行干部因“病”撤职要“倒查”选任过程。对已提拔的领导干部,凡因违纪违法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将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责任“倒查”。

**南岸区:实行“一把手”离任要“三项审计”。在所有“一把手”离任时,都将对其开展经济责任、用人行为、干部人事机构编制三个方面的“审计”,并对责任进行明确和量化,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实效。对所有区级单位开展“一报告两评议”,评议结果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将进行通报,并作为考核重要依据。

**永川区:选聘80名监督员全程监督干部选任。从熟悉干部工作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职工以及老干部代表中,选聘了80名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同志,担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掌握基层干部选拔动态,规范选拔行为。

贵州省:防止“带病提拔”省管干部选任全程填表记录。

浙江义乌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以年度为周期,学分每半年结算一次,每年年底考核一次。学分结果在“义乌市干部教育网络学院”上予以公布,并记入干部本人学习培训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和以后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且须在第二年上半年补足;超过期限未补足的,必须参加集中补训。对提拔任用的干部,学分应达到规定的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学分要求的,必须在任职后半年内补足。对干部完成年度学习培训任务较突出的,由组织人事部门予以通报表扬。

把个人意愿和部门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不搞组织单方调配、不搞强制命令,最大程度地尊重公务员个人意愿。在交流职位安排上,借鉴高考填报志愿的做法,通过个人填报个人志愿的方式选择3个职位,最大限度地满足预备交流人选选择职位的愿望。

贵州安顺市:跨部门竞争上岗选贤任能。实行四个打破:打破部门界限,无论是否属于本部门、本系统,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参与竞争;打破行业界限,无论是在市直党政机关工作还是在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只要符合条件均可报名;打破身份界限,无论是市直党政机关公务员还是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选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均可报名参加;打破资历界限,只要具有3年以上工龄即可报考副科级领导职位,有4年以上工龄即可越一级报考正科级领导职位。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以“活力工程”为载体,积极发挥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的作用。在目标定位上,不仅追求干部个体的“活力永续”,也同步追求班子整体的“活力永续”。在工作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创造良好环境和激活内在动力并举,促使干部继续保持活力。在工作手段上,主要是从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工作机制,引导退出现职岗位干部真正做到“退位不退志”、“退位不退岗”、“退位不退休”、“退位不退管”。

河南信阳市: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实施办法。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优先提拔的对象、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情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程序、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配套措施。

**大足县:五项措施发挥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营造良好氛围,让改非干部想干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让改非干部能干事。搭建工作平台,让改非干部好干事。创新激励机制,让改非干部肯干事。鼓励自主创业,让改非干部干大事。

省内其他市(州)。

泸州市合江县:创新推荐形式。设置专门的推荐室或投票区,避免投票人相互干扰,并采取“无预告直入式”推荐法,在推荐前严格保密,减少民主推荐过程中的拉票等行为。实行分权重计票。将参与民主推荐的人员分为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及管理服务对象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加权计算出民主推荐结果,使各个方面的意愿都能得到真实反映。

40%。

攀枝花市:创新推出公开推荐、量化考评、差额选用等三步走。其中一个重要突破在于:对民主推荐出的干部实行“三个量化”,通过量化,让干部考评结果显性直观,避免对干部评价的笼统和模糊。这“三个量化”是:量化分析人选素质能力、量化比较人选推荐得票、量化考评人选德才表现。把每个测评要素细化量化,设定分值。比如,量化比较人选推荐得票,在操作中,从区委书记到普通群众,根据人员基数和干部选用责任大小,分层次对公开署名推荐票设定不同分值,量化比较干部群众对人选的认可度。

攀枝花市仁和区:探索构建防止简单“以票取人”新机制。具体办法:着眼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注重构建空缺职位、民主推荐、提名结果“三个公开”民主机制;着眼于防止简单以票数识别干部,注重探索职位条件、推荐分值、测评要素“三个量化”考评机制;着眼于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全力推行干部群众、会议酝酿和全委会常委会“三个差额”提名机制。

眉山市:出台《县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暂行办法》,探索实行多样化分类提名,提出重要岗位正县职领导干部,主要由市委全委会成员、全市正县职以上领导干部推荐提名;本地本单位提拔的县级领导干部,主要由干部职工(或科级干部、管理服务对象代表)、单位党组织、领导干部推荐提名;平级调整的县级领导干部,主要由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和工作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

泸州市:对6个市级部门“一把手”空缺职位进行市全委会民主推荐。

宜宾市南溪县:“三轮提名、调研陈述、全程差额”方式选拔干部。三轮提名,就是在领导干部职位出缺公示后,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干部自荐和县级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的方式,“第一轮”提名产生相应职位推荐人选。推荐人选经县委组织部资格审查合格后,再提交县委全委扩大会“第二轮”推荐产生相应职位调研陈述对象;最后召开全县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调研陈述人所竞职单位职工代表参加的干部大会,陈述对象进行竞职陈述后,由大会“第三轮”推荐出考察人选。调研陈述,“第二轮”推荐中差额推荐产生调研陈述对象明确后,立即进入全封闭状态,县委组织部、县纪委派人全程陪同调研陈述对象到拟任职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在“第三轮”推荐中,调研陈述对象要完全依靠个人实力开展竞职陈述赢取得票。全程差额,在“第一轮”推荐中实行“大差额”制,在县委组织部提供的全县符合选任基本条件的干部名单中,不限制推荐人推荐数量;在“第二轮”推荐中,分职位在“第一轮”推荐出的人选中按照1:3的比例推荐出调研陈述对象;在“第三轮”推荐中,再分职位在调研陈述对象中按照1:2的比例推荐产生考察人选。

成都市郫县:实行“三圈联考联评”、“比对优选”,即从工作、学习、生活三。

成都市:出台了《加强干部日常考察日常管理实行办法》,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更加突出干部的实绩评价,注重在重大工作中考察干部的德才表现,进一步明确了干部日常考察的主体、主要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运用,在推进干部考察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

广安市:实行“两代表一委员”列席县(市、区)委常委会制度。开展“两审一评”试点。

泸州市合江县:创新干部考核办法。把干部日常考核情况同民主推荐相结合,把民主推荐得票相对集中的人选进行“三票结果验证”,即把班子成员推荐结果与干部群众推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把民主推荐结果同年度考核、民主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把民主推荐结果同干部实绩进行比较分析。

泸州市:泸州市初步建立科级干部道德评价体系,划分三级考核指标体系;宜宾市高县:探索建立“指标下达—实事承诺—双重评价—察访核验—全程量化—实绩选贤”的考评体系。具体办法:指标下达实事承诺,变“模糊目标”为“实事目标”;双重评价注重民意,变“组织认定”为“群众公认”;察访核验评定成果,变“印象评官”为“准确画像”;全程量化实绩选贤,变“以票取人”为“以实绩论官”。

宜宾市屏山县:定量考核干部的“德行”。按3:3:2:2的比重,将干部的“德行”量化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4个大类及思想品格、大局观念、团结意识、爱岗敬业、克己奉公、孝敬父母、和谐持家、邻里关系、业余爱好等11个小类进行分类考核。

南充市:研究出台谈心谈话制度,对德才表现较差、慵懒问题突出、履行职责不充分、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醒谈话。

广汉市:积极探索“虚拟职位、集中选拔、定向培养、分批使用”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模式。

达州市开江县:三措并举充分激发卸任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具体办法:注重制度建设,让卸任干部有责任干事;注重发挥特长,让卸任干部有平台干事;注重激励关怀,让卸任干部有动力干事。

乐山市:提出按“业绩导向”提名干部。

发表日期:2014-6-26

梁妍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就,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攻坚部位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总结和研究。

一、单项突破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来,到2014年6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前,这一段可以称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单项突破阶段。所谓单项突破,主要是指在干部人事工作的某项制度、某个体制、某个领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较大的成就。主要有:

十二大前后,围绕提出和贯彻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于1982年首次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吹响了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号角。

十三大前后,重点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开干部分级分类管理。纵向方面,本着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实行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1984年,中央决定干部管理体制,由过去的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这一改革,扩大了下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和企业、事业单位干部人事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统得过死、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横向方面,针对以往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状况,提出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推进企业领导人、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家干部”中分离出来,将所有干部划分为机关、事业、企业三大类。干部分类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大前后,提出了改革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从十三大前后的一般干部分类,到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重点对象和内容突出了。据此,于1995年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是第一部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党内法规。以后,中组部总结各地的创新做法,下发了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考核、交流等方面的意见、通知、暂行规定。这些规定尽管还未上升到党内法规,不叫条例,尽管不是以名义下发的,但在指导和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整体推进阶段。

以2014年6月,中办印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标志,此时,改革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阶段。所谓整体推进,主要是指在“三支队伍”的改革上,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规划和设想,并努力按照这个规划,从系统方面推进。主要有:

2014年6月,经中央批准,中办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纲要》总结了22年单项突破的经验,从整体上提出了十年内(2014―201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规划了党政干部、企业领导人、事业单位领导人“三支队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及方向。这是第一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十年规划。迄今为止,党建领域也只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要和反腐倡廉体系实施纲要等两部规划。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今后改革的重点与目标。重点是: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目标是: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一思路,将改革的内容由“选拔任用”扩展为“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这就使得改革的重点不仅突出,而且有了扩展和延伸。将改革的方向明确概括为“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这就使得改革的重点内容更加系统,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度上,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法规。2014年,中央总结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实行七年的经验,修订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选任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等作出了更加规范和严密的规定,形成了干部选任的基本规章。围绕这一《条例》,中办又下发了2014年“5+1”个法规文件,2014―2014年5个法规文件。这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出台,抓住了党政领导干部选任与管理监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其改革由局部改革、单项突破向综合配套、整体推进迈进。

在实践中,扩大民主的改革措施普遍推行。民主推荐成为干部选任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民主测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任前公示和考察预告制度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广泛实施,全委会票决制开始推开。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一定步伐。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向海内外选拔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各地普遍推行以效益为中心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聘用制度。

包括监督方面的),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任制的)的选拔任用方式进展不大。国企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党政领导干部改革相比,还比较薄弱,重点难点突破不够。

三、整体推进到重点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巨大的成就。但是,人们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成就如此巨大,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却屡禁不止,有些现象,如买官卖官等过去不太显露的问题现在反而更加突出,甚至在一些地方较为盛行,造成吏治腐败,成为人们深恶痛觉的腐败现象。成果与问题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应如何解释?正如前面所述,30年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委任制领导干部的选拔上,而选举制方面未发生明显变化。

从现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举类)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一是决定的“主体”还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中,少数人说了算的机制还未发生明显变化。二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任方式基本上是变相的任命制。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改革的“核心与攻坚”部位。由此,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步骤必须由整体推进进入到重点突破。

所谓重点突破,主要是指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任上,有一个较大的推动和进展。为此需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十六大确立了“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的改革内容,这一重点内容,在原有选拔任用基础上,增加了管理监督,具有了系统性。但这一重点,仅仅是突出了改革的重点内容,未突出改革的重点对象。因此,实践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的选任方式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而对选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处于基层小范围的试点之中。然而,选任制干部却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中坚,是人民直接授权的主体,其选任方式理应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对象。但在实践中,它又是一个难点问题。对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就是要由重点内容日趋明确、日趋完整,向重点对象日趋明朗转化。

对干部选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当前应重点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的提名权、考察权和测评权等,使党员和群众在干部选用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上发挥“主体”作用。制度化:应是加快上述重点对象、关键部位改革的条例的出台。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骤。针对改革的重点对象、具体目标,可从上下两方面开展。一是扩大决定的“主体”。将主要领导干部的决定“主体”,由以往的少数人——常委会扩大为全委会。现行常委会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把重要干部的决定权由常委会交与全委会票决制,这意味着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将逐步由常委会向全委会转移。二是改革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举制度。从基层开始,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做法。具体讲,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由以往的党组织提名为主,改为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最后实行差额选举。

上述改革的重点对象、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就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与攻坚”部位。当然,这一“核心与攻坚”部位的改革,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党内权力结构的设置、权限、运行等密切相连,与社会民主建设密切相连,需要党内外各项改革统筹进行。

本网推荐其他精彩范文: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

xx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扩大民主,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程。

近年来,xx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进一步加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贯彻力度,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牢固树立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干部群众“四权”得到进一步落实,选用干部的民主化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干部监督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各个方面社会矛盾越来越显现,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提出了考验。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四权”,迫切需要扩大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干部选拔程序的透明度。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仍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规范干部提名方式、选准用好干部的问题;二是如何考实考准干部、实现对干部有效监督管理的问题;三是如何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公认原则的有机统一,实现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与建立科学机制有机统一的问题;四是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问题;五是如何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问题;六是如何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问题。

(一)坚持“一个统领”,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即坚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统领,着眼于建立健全干部人事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对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一直以来,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干部队伍建设大调研活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草拟了《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计划适时召开全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议,推出一批相关配套措施,对干部初始提名、干部考核考察、任免程序、推进干部培养交流、破格提拔、实行公开选拔、扩大干部任用公信力、强化干部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健全干部培养、使用、交流机制。

(二)努力达到“两个满意”,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一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牢固树立重视品行、重视基层、重视能力、重视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做到唯才是举,公正用人。同时,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把各方面真正优秀的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选人用人做到“四看”,即:看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看干部的作风、看干部的实绩、看干部的群众公认度。二是扩大干部任用提名环节民主。制定了《进一步完善市管党政正职领导干部选配制度》,县(区)、市直部门党政正职出现缺额时,在组织考察、会议决定前,市委组织部全面分析推荐职位所在单位存在主要问题、岗位的.需求情况、后备干部情况和班子现状,充分进行多层面的沟通和交换意见后,在全委会委员、候补委员中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在“第一轮推荐”的基础上按不少于1:2比例进行酝酿,确定考察人选方向,再到酝酿拟任人选所在单位进行“第二轮推荐”,根据推荐情况,确定考察人选。确定考察人选一般应多于拟任人选。三是扩大干部推荐环节民主。做到“三个扩大”、“四个结合”,即扩大民主推荐范围、扩大个别谈话推荐范围和在考察廉洁自律方面扩大听取意见的范围,把平时考察与使用考察相结合、听取意见与实地察看相结合、考察干部的一贯表现与关键时刻的表现相结合、注重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考察相结合。四是扩大干部讨论决定环节民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实行“两记实、两审核、一征求、一票决”把关制度,即:“两记实”是对拟任人选提名、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到讨论决定全程记实记录,讨论干部时用省委组织部配发的专用记录本专人记录,要求记录全面详细,真实准确,能够反映讨论干部任用的全过程,以备查考;“两审核”是重点审核拟任人选所在单位和干部监督“12380”举报专线有无举报,有无影响任用或需要缓议情况,坚决从源头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发生;“一征求”是讨论干部前必须征求纪检部门意见,在廉洁自律方面严把关;“一票决”是市委常委会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坚持任免人选票决制度,做到集体把关。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对拟提拔人选在xx市电视台、《xx日报》和组织工作《党建栏目》网上进行公示,切实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四权”。

(三)按照“三个一”的要求,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出台了《干部任免职工作联系制度》、《进一步完善市管党政正职领导干部选配制度》、《关于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工作的意见》、《干部例行考察办法(试行)》、《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办法,为选准用好干部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建立健全干部退出流动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保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稳定。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工作力度,制定出台了《xx市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不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使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三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和班子“一把手”、优秀年轻干部、新型工业化人才、少数民族干部和边境一线干部的教育培训,推进“十大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将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出台了《xx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和《xx市市直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注重考核干部在应对严峻形势、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解决复杂矛盾中的表现,坚持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和涉及个人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考察干部,坚持在工作一线、民生问题处理中识别干部,坚持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处理、维护稳定中检验干部。

(四)执行四项制度,强化干部监督管理。一是执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以规范党政“一把手”用人行为的监督检查为重点,严格按照一年一自查,两年一检查的要求,对各级党委(党组)执行《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本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接受全委会委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对新提拔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二是执行从严管理领导干部的各项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财产申报、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任前廉洁承诺制度,严格执行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机构,聘请了一批干部特邀监督员,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制定了《信访工作首问、首办责任制暂行办法》、《信访工作规程》、《督查工作制度》、《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等制度。三是执行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健全选人用人问责制,严格执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调查制度,坚决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坚决查处各种非组织活动,坚决查处封官许愿、跑风漏气行为,坚决查处突击提拔干部行为,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按《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选人用人的问题。坚决整治乱告状、乱造谣、乱诬陷、干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歪风邪气,营造心齐劲足、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四是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制定了《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暂行办法》,对干部推荐、考察、任用等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认定和追究方式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试行干部考察全程记实制和考察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按照“谁考察,谁负责,谁失察,谁负责”的要求落实责任。

(一)从扩大民主入手,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纪律选拔任用干部。一是扩大推荐提名环节中的民主,把初始提名权交给干部群众;二是扩大征求意见环节中的民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全体委员把关作用;三是扩大组织考察环节中的民主,坚持同等对待、同一标准,比较分析,优中选优,真正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四是扩大决策任用环节中的民主,坚持和完善党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票决制和全委会对重要干部投票表决制,做到多数人不同意的不提名,多数人不赞成的不通过,切实减少和避免用人失误。

(二)从坚持标准入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三个一”要求选人用人,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岗位,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基层经验丰富、埋头苦干、政治可靠的人,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三)从推进改革入手,努力创新干部工作机制。以扩大民主为改革方向,建立以民主为基本趋向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以完善考核为关键环节,建立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机制,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的选拔视野;以推进交流为重要措施,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以加强监督为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

(四)从提高能力入手,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干部的培养教育,着力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一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促使干部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强新本领。二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年轻干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全面培养锻炼干部。研究制定党政机关公开选调公务员办法,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真正形成“到基层去、从基层来”的科学培养链。三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后备干部库建设进度,对年龄、民族结构进行优化,确保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有充足的来源。

(五)从规范程序入手,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条例》和省委“三个一”要求。一要强化干部工作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经常性检查。二要加大监督力度,规范“一把手”用人行为,积极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加强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推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用人情况离任检查制度。三要完善监督机制,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拟提拔领导干部个人有关情况报告制度。四要坚决查处用人上的违规违纪行为,严格执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调查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按《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选人用人的问题。五要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记实制度,明确监督的主体和责任,建立记实档案,使推荐、考察、酝酿、决定等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保证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置于党委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六要建立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就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突出解决好干部工作民主中出现的拉票贿选等问题。

(六)从强化责任入手,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相关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条例》及相关规定的落实。一要建立健全落实《条例》及相关规定的责任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二要建立健全落实《条例》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贯彻执行《条例》及相关规定的情况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三要落实好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干部工作的监督力度。

(七)从加大宣传入手,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整合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干部政策、干部工作法规、干部工作程序、干部工作纪律,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增加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扩大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让干部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验和监督,努力营造干部工作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选人用人机制创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运,维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不仅是党中央关心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我们地方党委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磁县从“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四个机制,在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重素质,建立干部多-维培养机制

二是“请进来”,先后邀请中央、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来磁授课,举行了三十余场专题报告会和讲座,各级干部10000人多人次聆听,进一步开拓思路,引进先进开放理念;三是“搭平台”,通过创办“对接大城区发展论坛”、磁州论坛、成立青年干部研究会、创办“干部学习超市”、开设磁州市民大讲堂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增压力。针对乡局和村级基层理论学习弱化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巡学、考学和述学制度,增强基层干部理论学习动力和压力。

二、重导向,建立干部公开选拔机制

胜任领导岗位的进行末位淘汰。

三、重公信,建立干部创新任用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提高用人的`公信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选人用人工作中重基层、重实践、重实绩。先后有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构建和谐磁县的中坚力量。目标导向。在推进磁县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树立围绕项目选人才、围绕项目用人才的鲜明导向,将各级干部推向重点项目最前沿。明确每个乡镇和综合部门每年至少谋划引进一个5000万至1亿元以上的项目,强化责任,增加压力,要么压成才,要么压下台。机制推动。实行县级干部重点项目四位一体管理办法,每个项目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分包、一个责任部门、一个专业团队、一套考核机制。特别是把人大、政协班子成员抓项目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项目建设的合力。突出一线。从全县乡局后备干部和清华一期、二期学员中抽调40名年轻同志充实到“三个十工程”指挥部担任督导联络员,在服务项目建设中提高能力。对新提拔年轻优秀干部和公开选聘的硕士研究生分批到信访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锻炼;对到村任职的21名大学生“村官”,采取“量才选派、接对帮扶”等措施,确保“用得当、留得住、干得好”。

四、重实绩,建立干部科学考评机制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

对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关键在于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干部中形成良好的激励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立体化的干部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磁县积极引进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加强与上海复旦大学、北京有关院校以及中组部、人力资源部公务员考核机构合作,探索构建“立体坐标定位系统”评价体系。在顺向评价上注重重点项目、经济增量指标、社会民生实事、创新能力等指标;在逆向评价上注重信访稳定、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纪检案件查处、经济审计等指标;在潜力评价上注重环保生态、节能减排、文化建设等指标;在社会评价上注重群众形象、公众形象、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等指标。从以上方面对各级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目前,立体考评系统已经正式上线运行,正在对第四季度进行网上考核。同时,连续两年开展了“磁县发展功勋奖” 评选活动,设立金奖10名、银奖20名、铜奖30名,对为磁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进行重奖重赏。立足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履职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会、党政联席会、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事规则;制定了《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成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全委会监督会的办法》、《对乡(科)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的办法》、《对农村(社区)

两委班子主要成员监督的办法》三个(试行)办法,研究制定了《会监督书记的办法》。

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劳动定员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供电企业劳动定员贯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措施需要长期的规划。文章基于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有效的平台,从企业管理层面提出可以“分步骤、有计划”解决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相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劳动定员;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素质定员;岗位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此项工作对大部分供电企业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具有指导性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需紧密围绕着劳动定员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来进行。自供电企业强化劳动定员贯标工作以来,各供电企业无不将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但因供电企业的历史沿革及国有企业的特性,给供电企业的劳动定员贯标工作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导致目前各供电企业在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但又苦无良策的问题。

鉴于“十二五”时期的到来,笔者提出应将解决劳动定员问题作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工作,从管理的高度开展企业劳动定员工作。

一、劳动定额在管理中的意义。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根据预先规定的、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生产任务的劳动消耗标准,进行核定的用工标准。劳动定额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础,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定员、配置劳动力的依据。

二、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现存问题分析。

综合笔者所在单位情况及对其他供电单位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现存的几个共性问题。

1.对企业劳动定额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劳动定额是一门研究人机工程的科学,通过劳动定额方法与时间的研究、生理与心理研究,使企业用人合理、组织生产科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合理的用人不仅会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也会提升企业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关系。

现在多数企业的人工成本已经占到生产成本的很大比重,除去固定成本外,人工成本在操作成本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因此通过降低人工成本,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仍有多数企业的经营者对这一点还不够重视,对于企业的劳动定额工作关心程度与支持力度不够。其次,通过系列的动作、方法等研究,可以降低员工的劳动负荷,减少员工劳动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更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2.结构性冗员与缺员现象突出。

供电企业用工总量超员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多数供电企业不同业务的定员却出现冗员与缺员并存现象。一方面是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部分营销岗位和农电岗位冗员;一方面是变电、输电、配电等生产一线岗位缺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供电企业,这种现象表现十分突出。主要原因在于:

(1)供电企业人员引进有限且渠道单一,人员出口不顺畅。供电企业的人员流出仍然是以退休和辞职两种方式为主,尚未能像民营企业和外企一样灵活,加之人员引进在数量上受严格控制和引进渠道单一的原因,致使供电企业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

(2)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电网发展速度的加快。随“大运行”体系的逐步推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逐步建成和电网规模的快速扩展,一方面组织方式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供电业务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用工数量;另一方面电网规模的扩大、新设备的大量投放,扩大了对用工需求的数量。

(3)非计划性的人员调配。在供电企业中,普遍存在机关因临时缺人从生产一线岗位随时抽调人员的现象,这样的人员调动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一线岗位的用工困境。

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上未能满足定员标准要求。

企业劳动定员达标的前提是,具备标准所规定的组织技术水平及人员素质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供电企业整体人员素质水平并未能达到这一要求,以至于素质定员目标无法实现,加大了劳动定员贯标工作的难度。在进人方式改革前,供电企业获取新员工的途径主要为上级单位统一招聘、安置复转军人和职工子女顶岗三种方式,供电企业无法按需求进人,而新人的素质水平高低不等,导致供电企业各生产岗位的任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不能胜任岗位的人员占据劳动岗位的现象。现供电企业劳动力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企业总体用工较大比例,生产技能岗位上技能水平低的人员多,照顾工伤、残疾等特殊性劳动力占一定比例。

4.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人力资源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除了获取必需的符合素质要求的人员外,还需有合理的人员结构。目前,供电企业劳动定员人员结构中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高技术技能人员占总体比例过小,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人员缺乏,不利于供电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电网的快速发展;专业结构不合理,供电企业人员主要以电气专业及生产技术人员为主,而经营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等职能专业管理人员少,制约着企业的专业化及精益化管理的推进;人员分布不合理,供电企业普遍存在能者争上游的现象,导致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员大多数集中在机关管理或条件较好的岗位,而基层单位中此类人员比例很少,尤其在生产一线岗位。

大方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路“阳光照耀”

有一种感情,是互勉互励共进退;有一种动力,是唇齿相亡齐奋进。在阳光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要给自己定位,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把自己定位为小学生,以学习的态度务实工作。时时刻刻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小学生,学习他人对待工作的精益求精,学习他人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学习领导科学决策、举重若轻的管理能力。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丰富自己。

其次,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靠自身的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树立不与他人攀比名利的思想,不要争这争那,把自己切合实际的定位为一名打工者。打工者就是要有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踏实工作,厚道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后,把自己定位为主人翁,建立与阳光血脉相连的共同体。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个企业,如同一个民族,当它强大时,他的人民就会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当它衰落时,人们可能只有暗自嗟叹。

党旗照耀,共享阳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阳光为我提供了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将更加尽心尽责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与阳光一起成长。

销售管理部。

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厦门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投诉处理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投诉件多,工作量大。

厦门市招标办光去年一年处理的投诉件就多达176件,分析投诉件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大大加强,二是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下,建设任务量逐年加大。三是投诉成本低,尚未建立投诉处罚机制。四是从以前局限于对评标结果提出异议扩大到投诉招标、开标等其他招投标活动及对招标文件本身内容进行质疑。五是厦门市取消财政投融资项目招标人担任评标专家资格后,部分招标人对评标结果不满意就会提出投诉。

1.2投诉处理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建设项目标的额通常都比较大,利润也比较可观,在僧多粥少的建设市场里,竞争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在投诉处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1.3材料设备招标项目投诉问题专业性强、争议大、难解决。

在工作实践中,设计、监理、施工招标投诉相对比较好处理,材料设备招标投诉则往往涉及到很多专业性问题和法律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举例来说,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很多都要求进口名牌产品,就算只是要求国内品牌,但生产产地往往在外地,成调查取证困难,由投诉人、被投诉人双方自己举证的话,整个过程下来又需要很长的时间,造成的结果就是让外界感觉招标办处理投诉动作太慢,时间太长。

措施和建议。

2.1减少投诉件的对策。

2.1.1以非法手段获取的信息进行投诉的应当予以驳回。

备考资料。

”第六十八条又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实践中有些投标人从评委或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与评审有关的一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投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四条条第三款“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的规定,投诉人的投诉依据是不合法的,应当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第二十条“投诉缺乏事实根据或者法律依据的,驳回投诉”的有关规定予以驳回。

2.1.2增加投诉不予受理的情形,以减少投诉量。

一是非投诉人本单位在职职工办理投诉事宜的不予受理。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挂靠投标的包工头不满意评标结果进行投诉,但是企业并不一定支持,这时候可以要求办理投诉手续和接受投诉咨询的人员必须是投诉人本单位的在职职工,应提供本单位在职职工的证明,如若无法提供的不予受理或作出不利于投诉人的决定。二是严格要求投诉主体资格,不能满足的不予受理。严格按有关规定要求投诉人必须是投标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投标人应提供其为招标投标活动的参与者的相关证明材料,例如投标文件递交签收单等;其他利害关系人应提交利害关系证明和权益受到侵害的说明,没有提交的不予受理。

2.1.3规范招标代理行为,减少投诉隐患。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

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四川省兴文二中)。

一、苗族高中生的学情分析。

在我所任教的苗族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努力、刻苦,只要是我布置的任务都会努力去完成,这体现出来苗族学生想学、愿意学的特点。但是,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差,挑战自我的信心不足,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使得苗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而且,学习热情时有时无,学习动力欠缺,在处理问题时不会找方法、找技巧,而是一味地埋头蛮干,这体现出苗族学生学习方法待改进。在学习中对待知识的迁移和总结能力差也是存在的大问题。

同时,苗族班学生地理基础差,对很多基础地理知识、基础概念很少或完全没有认识。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也没有被学生装进脑海。另外,读图能力差也是摆在眼前的大问题。

二、重难点确定及依据。

从知识结构来看,中国的气温分布是《中国的气候》这一章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分析气候特点需要分析气温、降水、光照。那么打好本节课的基础,对以后学习气候、农业等知识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特殊,生活环境也特殊,主要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一年中气候变化没有低海拔地区明显,在分析气候原因的时候,完全靠自己理解平原地区气温的特点,这是一个教学中的难点。比如,海拔较高的地方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凉爽。然而就全国绝大部分地方特点而言,夏季是普遍高温的,这就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矛盾。

三、重难点突破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的学情特点,我制订了以下过程与方法目标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1)通过对等温线图分析阅读,提高对各类地图的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对我国气温特征的学习,初步了解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气候。

首先,解释等温线图的意义,介绍简单的等温线图判读方法。要求学生首先在图上读出数值、走向、疏密程度,然后判断分布规律。这就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复习初中知识。

然后,分组演练,各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回答1月、7月气温分布特点。

最后,在等温线图上找到几个特殊的区域,要求各小组分析这些特殊区域与周围区域为什么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理解能力差。所以在此次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引导。而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比较低,就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气候》这节比较枯燥的课堂上,学习到自己能够理解的而且有用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展示我国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图片,主要是冬季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观图,夏季广东和西藏的景观图。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探讨气候形成原因埋下伏笔。

2.教师引导,合作探究。

(1)教师板书一幅等温线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介绍怎样判读等温线的走向、疏密、数值大小。随堂练习,利用另一幅等温线分布图(直接利用中国1月等温线分布图),要求各小组判读a、b、c、d四点处等温线的分布特点(a、b、c、d四点:a、b位于华东沿海,c位于柴达木盆地,d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先分析a、b两点,原因是该两点特点最简单,以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储备能够得到答案。

(2)合作探究: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不足,挑战自我的信心不足,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很高,使得苗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所以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强制性要求学会合作学习。

分组安排任务:利用课本中的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我首先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大组安排不同的内容。第一组、第二组分别找出除青藏高原外的我国气温1月、7月分布特点。第三组、第四组找出我国青藏高原在1月、7月气温分布特点。每一个大组内部分为四个小组,具体任务一样。

(3)每个大组中的.第一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由本大组的另外三个小组点评和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3.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前面提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处理问题时不会去找方法、找技巧,而是一味地埋头蛮干。所以既要激发学生的斗志,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

所以先介绍最简单的分析方法,a、b、c、d四点中,a、b点的形成原因最为简单。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的办法,说出c、d两点气温分布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1.提升了兴趣。

苗族学生学情表现为愿意学习、想学习,但是学习的自主性差、思考问题的动力不足。所以用一些他们没有见识过的反差极大的地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锻炼了能力。

苗族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不足,挑战自我的信心不足,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很高。那么我就给予学生上课时的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的读图和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3.提升了成果。

苗族学生学习动力欠缺,而且在处理问题时一味地埋头蛮干的特点。我将知识化繁为简,用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分析将本节课的难点分解,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印象。

但是本节课依然存在着问题。学习习惯特别差的小组,根据我的要求分析、归纳的内容错误较多。所以不能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也要有针对性地由教师讲授知识。

改革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调研报告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是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突破项目。xx市认真总结实践做法和经验,从选拔主体、选拔客体、选拔路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深化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按照***要求,xx市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深入开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赢得了干部群众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科级以下干部达xxxx名。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连续多年被评为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

1、增强了干部选拔工作透明度。竞争性选拔的突出特点就是公开、公平,不仅把竞争岗位、条件资格、操作程序公之于众,而且通过笔试面试、演讲答辩等形式,把选拔的关键环节置于干部群众监督之下,有效压缩了走门子拉关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空间。调研中有同志说,过去集中调整一次干部,接各种说情电话一天能到100多次,现在实行竞争性选拔,由程序说了算、让大家来监督,有效堵住了歪门邪道,提高了透明度,也避免了“人情债”。

2、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争性选拔干部突破了部门、区域、身份、学历等限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调研中大家谈到,竞争性选拔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领导点将”为“比武上岗”,变“闭门选官”为“开门纳贤”,较好地克服了以前圈子小、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有利于发现人才特别是体制外优秀人才。xxxx份问卷调查显示,82%的人认为经公推公选产生的领导干部表现“好”和“较好”。

3、激发了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竞争性选拔将竞争理念引入干部工作,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传统用人观,盘活了干部人才资源,使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综合素质好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大大增强了干部队伍整体活力。许多干部群众反映,竞争性选拔发挥了很好的“鲇鱼效应”,增强了广大干部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创业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导向和工作导向。

4、提升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近年来竞争性选拔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体现了民主用人;实现了由“封闭操作”向“阳光运行”的转变,体现了公开选人;实现了由干部被动接受选择到干部主动参与的转变,体现了竞争择优;实现了由“以人选人”向“以制度选人”的转变,体现了干部工作规范化;实现了选任方式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转变,体现了干部工作精细化。大家普遍反映,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干部群众心愿,推进了选人用人制度创新,通过“好中选优”提升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与常规性选拔干部方式相比,竞争性选拔在干部选任中更具导向性、在用人视野上更具开放性、在选拔方式上更具科学性、在操作过程上更具规范性、在实施效果上更具公正性,是重要的选人用人制度创新,改变了干部成长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具有明显特点和优势,越来越被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大家普遍认为,竞争性选拔干部体现了***对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高瞻远瞩,考验着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政治气魄和胸襟;在当前竞争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应当成为我们党选拔干部的重要方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规范、形成常态。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探索推进,与常规性选拔干部工作形成了有效呼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第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确保竞争性选拔的正确导向。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放在首位,科学确定竞争性选拔的方向、范围和程序,突出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党在干部工作中的领导权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关注干部真才实学,更注重干部品德素质,想方设法将德考实考准,防止以才蔽德、以绩掩德。实践证明,只有牢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才能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保证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第二,坚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群众对竞争性选拔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作为竞争性选拔的重要原则,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群众“四权”。比如,普遍扩大民主推荐范围,有的还实行“海推”;组织群众代表当“考官”直接参与面试打分,明确群众评价在量化考察中的比重,扩大征求意见范围,等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不断拓宽群众有序参与渠道,增加群众参与深度,才能使竞争性选拔工作更好地体现民意,才能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三,坚持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实践中,资格条件按岗位职责来设置,参与人员按岗位需求来审查,考试方法按岗位特点来选择,考察测评注重干部能力实绩,重“分”而不唯“分”。调查中普遍反映,竞争性选拔比常规选任方式更能体现按岗位选人才、凭实绩用干部。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干部德才与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才能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真正让选上的人坦荡、落选的人服气、用人单位踏实、社会群众满意。

第四,坚持科学设计、规范运行,推动竞争性选拔制度化、规范化。***印发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结合实际出台了许多配套制度。从适用范围到选拔程序,从资格审查到笔试面试,从组织考察到决定任用,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切实管用的制度,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制度建设,增强制度刚性,才能进一步革除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水平,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带来的巨大变化、引起的良好反响,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不同声音,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竞争性选拔工作持有不同意见,反对推广这一做法。其主要理由是:第一,竞争性选拔是所谓“唯分取人”,往往有“高分低能”现象,经常出现“干得好不如考得好”,未必能准确选人用人;第二,竞争性选拔成本高、时间长,冲击日常工作,得不偿失;第三,竞争性选拔缺乏效率,人为制造工作量。因此,不同地方就出现了“此热彼冷”,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时热时冷”。

二是搞“假竞争”,或打着改革的旗号搞“伪竞争”。主要表现是:第一,任意减少程序或环节,损害竞争的实质内容;第二,虚假竞争,人为进行引导或操控,如量身定制竞争性选拔的条件和程序,搞“萝卜招聘”,明显与公务员法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不一致;第三,随意进行,因人而异,易人而废,最终还是个别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让不少参与者心冷,从而破坏了竞争性选拔的声誉。

持不同意见的人虽然数量不多,问题也多限于操作层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工作中应予以研究和关注。总的原则是,对合理的意见予以吸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对错误认识予以澄清。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意见和看法,经过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实践的深入总结,我们研究形成了如下3条基本判断:

第一,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潮流,体现了在党管干部原则下中国特色干部选拔的竞争与民主,体现了党的开放形象,有利于实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统一、公平公正与竞争择优的统一、德才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统一,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现阶段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对此要旗帜鲜明。

第二,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并非尽善尽美,自然存在一些不足、有一些不同看法,但这都属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独存在于竞争性选拔中,是整个干部工作中需要共同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对竞争性选拔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坚决不能走回头路。坚持不懈地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推进力度、宣传力度和指导力度,消除思想顾虑,提高选拔质量,努力使之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坚决防止因人而异、易人而废。对此要坚定不移。

第三,竞争性选拔不能完全替代常规选拔方式,要通过多种办法的组合应用,以竞争方式促活力,以其他方式促平衡,加快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机制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此要头脑清醒。

竞争是活力之源,公平是竞争之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既是一个创新性、突破性实践举措,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工程。只有强化对竞争性选拔的顶层推动,加大“统”的力度,更为有力地规范推进,才能充分发挥竞争性选拔最大效能,促进整个干部队伍更加生机勃勃、活力迸发。

1、加强对竞争性选拔的整体规划。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科学界定竞争性选拔在干部人事制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明确竞争性选拔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运行程序、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各地各单位正在积极推进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指明方向。在部门层面,要坚持上下统筹、联合行动,全面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积极探索公推公选、公开遴选等多种竞争性选拔方式,在推进的周期、层次上保持合理节奏,并处理好竞争性选拔与常规性选拔“双轨制”之间的关系,实现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干部都纳入选拔视野,打破人才壁垒、促进合理流动。把正职、副职、中层、普通公务员等不同层级干部都纳入选拔范围,统筹考虑不同年龄段干部成长特点,激发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实现能上能下、公平竞争。要预防“考试族”现象,引导干部安心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竞争性选拔工作常设机构,负责对本地竞争性选拔工作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2、强化竞争性选拔分类指导规范适用范围。竞争性选拔的多种方式各有优势,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如公开选拔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领导职位要求较高,需要突破地域、单位、职业等限制在更大范围内选拔的;选拔专业性较强领导职位的;因班子队伍建设需要,面向特定群体选拔的。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机关(部门或单位)内部选拔中层机构负责人,符合条件人数较多的;跨机关(部门或单位)选拔中层机构负责人的;因机构改革等原因进行人员调整或分流的。公推公选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领导班子正职出现空缺,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拔的;领导职位空缺较多或为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需集中选拔的;新组建单位,需要集中配备领导职位的。公开遴选、公开竞聘等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面向本系统或下级单位,选拔内设机构领导或工作人员的;根据各地实际,需要进行其他方式探索的。规范资格条件。选拔一般职位,不应片面追求年轻化、高学历;选拔正职领导干部,应更加强调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工作经历、领导经历;选拔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职位,应更加强调专业职称、技术专长,可根据需要扩大范围。对优秀年轻干部,可适当放宽任职年限的限制;对文化程度相对不是很高,年龄稍大,但扎根基层、经验丰富、能力实绩出众的干部,应尽可能给予参加机会。

3、构建科学规范的竞争性选拔制度体系。强化德才、能力和实绩导向,减少随意性、提高科学性,形成考选交织、推选结合等多种方式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制度化成果,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上了岗的干得棒。完善竞争性选拔后的培养、管理、使用制度,通过跟踪回访、民主测评、谈心谈话、定期汇报、业绩考核等方式,及时动态地掌握干部工作情况、适应情况和人岗匹配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促进他们尽快适应领导岗位要求。建立优秀人才多层次开发制度,可以把入围考察而未录用的优秀人员,直接推荐到其他空缺岗位上,交流使用。完善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及有关法规的衔接配套,做好竞争性选拔与现有干部制度的衔接。

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通过改进和完善操作程序,更多地让群众参与到竞争性选拔中来,优化“考”的内容,增强笔试面试针对性,科学评判干部德才,防止“唯分是举”,真正实现好中选优、真才胜出。

1、拓展群众参与度。领导干部选得怎么样、干得怎么样、德行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报名与资格审查环节,应更好地体现群众公认原则。可借鉴推广群众测评前置的方式,在个人报名基础上,组织干部群众测评推荐,得推荐票达到50%以上者,才能进入选拔工作的下一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协助组织提前把好竞争者的德才素质关。在考试环节,可吸收素质较高的群众代表直接作为“考官”参与面试打分;将演讲答辩、信任度评价等重点环节通过媒体平台予以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更多群众了解、参与、监督竞争性选拔工作。在民主测评环节,适当扩大干部群众在量化评价中的权重,将民主选择结果与专家和领导的专业评价结果有机结合,科学确定考察人选。在差额考察环节上,应将干部年度考核、换届考核、届中考核等考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公开,使大家对干部现实表现有充分了解,从而更准确地评判干部。

2、将“考德”贯穿全过程。落实选拔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彻底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问题,关键是要把“考德”贯穿竞争性选拔全过程。一是建立细致完善的评价标准,提高“考德”的科学性。按照中组部《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多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细化评价要点,量化评价数据,切实让“德”变无形为有形、变软指标为硬尺度、变不可比为可比,让“考德”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考德”的针对性。通过反向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社区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人选在群众中的形象、口碑,关注干部在落实重大部署、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看待名利地位、对待进退留转时的表现。三是建立立体式、多视角的工作体系,提高“考德”的有效性。在时间、内容、人员、地域4个维度构成的立体空间中进行全面考德,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内容上包括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人员上包括上级、同级、下级;地域上包括现时和曾经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做到“抓住点、连成线、推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比对印证。四是重视德的考察结果的运用,提高“考德”的导向性。注重发挥德的考察在竞争性选拔中的“过滤器”作用,让德行好的干部继续参与竞争,让德行差的干部失去竞争资格。及时将干部德的考察结果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公示,反馈给干部本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干部服气、群众认可。

3、增强考试测评针对性。解决干部群众反映的“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问题,关键是在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的基础上,以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确定考试测评内容,完善评价方法。在笔试环节,试题要围绕岗位特征“量身定制”,多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主观题型,重点测试竞争者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测试相关工作经验和实际领导能力,形成“干得好不用复习、干得不好复习也没用”的考试导向。在面试环节,要加大对竞争者经历、业绩的评价权重,不仅看他学过什么、懂得什么,更要看干过什么、干成了什么;实行半结构化面试,加入演讲答辩、考官追问等环节,或根据情况选择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驻点调研、心理测试、管理游戏等办法,深入了解报考者能力素质、个性特征与职位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