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失街亭教学教案(热门17篇)

时间:2023-12-28 18:09:05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导航”,可以帮助教师抓住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资源。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失街亭》教学实录高二选修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一、点拨。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

一、情节的开端:再叮咛孔明遣将。

(1-2)立誓言马谡领命。

二、情节的发展:套兵书屯军山顶。

(3)拒谏言留下隐患。

三、情节的高潮:探虚实司马布阵。

(4-6)被围困街亭尽失。

四、情节的结局:想补救为时已晚。

(7)回汉中前功尽弃。

五、情节的尾声:明军纪泪斩马谡。

(8-9)思先帝孔明责己。

失街亭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四、探讨:街亭之失,谁之过?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失街亭》教学实录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标。

1.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六、学生活动。

1.分析讨论,归纳文章主人公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

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

(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

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

(二)释题《失街亭》。

1、谁失街亭?(只要相关即可)。

2、街亭为何而失?(学生的答案很多,可适当放开)。

同学们找的很准,具体地说,街亭是在马谡手中丢失的。

(三)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

1、(1)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

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三笑”。

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直接描写)。

(全班朗诵第三段)。

除直接描写之外,作者还用间接描写来展示他的性格特点:

1.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衬托马谡的自骄蛮横。

2.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3.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

提示:战前(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

战后(自缚请罪、勇于负责)。

“丞相诸事尚问于我”

(挺身而出、勇于负责、颇有才干:谋士)。

明确: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

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2、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1)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罗贯中极力描绘的“古今第一贤相”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

明确: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a,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明确: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不是!)。

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明确: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那我们应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看呢?

明确:抓住“三哭”。

师:能不能说明一下?

明确: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明确:“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明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明确: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明确: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明确: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明确:重情重义、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四)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三国演义》片尾曲中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蜀国--街亭--魏国。

马谡:狂妄自大纸上谈兵勇于负责。

语言描写。

诸葛亮:神机妙算执法严明有情有义。

失街亭教案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导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教学实录高二选修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之一。作者把这个人物作为理想中的“贤相”而加以尽情地美化和颂扬。《失街亭》中,作者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他,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文中通过街亭争夺战,双方统帅反复较量,优势、劣势的互相转换,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他的突出特点是谨慎、大胆果断、知彼知己、料事如神、严以律己、赏罚分明。

谨慎,在街亭防守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充分,一再指出街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司马懿、张之能以引起马谡的警惕,当马谡接受任务后,不仅调了精锐部队,而且特选老成持重的王平去作马谡的助手,对防守作了具体交代,惟恐两人有失,又继派高翔;当考虑到张翔非张邰对手,又再派魏延到街亭,加固防线,将谨慎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胆果断,集中表现在“空城计”这一场面里。当时西城空虚,重兵压境,众官失色,实力悬殊,打、守、退都势在必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大开四门,登楼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化险为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敢于出奇制胜,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知彼,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胆识过人,从而取得成功。文章一开头,他就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街亭失守后,又保证了蜀兵安全后撒。空城计时,不仅预计对方会错断,而且料定敌人必走山北小路,事先让关兴和张苞在武功山埋伏疑兵,同时估计中计后的司马氏必再来西城。这都有力地表明了诸葛亮知彼知己,料事如神。文章第七节当孔明接到街亭、列柳城失守的战报时,跌足长叹“此吾之过”,在斩马谡这一情节中,对全师而还的赵云,亲引诸将出迎,并厚加赏赐。对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并不因为义同兄弟而徇情,照样明正军法,并深恨已之不明,用人不当,请自贬丞相之职。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诸葛亮称许他为“非等闲之辈”,能分析敌情,调度有方,老谋深算。但他知人深而不透,只知诸葛亮“谨慎,多计”,而不了解诸葛亮在特殊情况下会行险,设空城计来出奇制胜,这正是他不及诸葛亮的地方。

马谡,是守街亭的主将,他骄傲轻敌,麻痹自满,甚至狂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只知死背兵书,主观地布置和命令,拒不接受王平的正确意见,辜负了孔明的期望和重托,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十足的军事教条主义者,给蜀兵造成极大的威胁,“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失街亭》教学实录高二选修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记录:余珍。

这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成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不愧为教学大家、不愧为千古圣人。本节课的设计无非是围绕“志”的展开,但如何展开,如何再现两千前的风范、风采、风度。以及这背后的故事,则使我们后学者要仔细揣摩之处。

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写过的文章应该不少了。文章的题目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一篇文章,老师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一定写过,那就是《我的理想》,写过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果真如此,你还记得当时你写的文章的内容,可能是小学时候了。(学生自由交谈)。

师:这幅插图的名称是--。

生:侍坐。

师:什么是侍坐。

生:就是陪坐。

师:谁陪谁?

生:当然是学生陪老师。

师:出现了四个高足,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插图中你能对号入座吗?(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料,用插图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对文章的内容有概括功能,尤其是人物的形态的描摹,优秀的插图可以是文字的生动的体现,能展现人物的个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生:孔子是中间一个,个子高大的。

师:历史上的孔子的确是高个子,说不定是个灌蓝高手。

生:子路就是紧挨老师旁边的大胡子,有点像张飞,李逵。

生:曾皙一定是站着的一个,侃侃而谈,旁边不是有把琴吗。

师:文中叫瑟。

生:老师,公西华和冉有,有些弄不清(学生争论)。

师:老师出示他们的年龄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生:年纪轻的漂亮的就是公西华,夹在子路和曾皙之间的就是冉有。

师:这就是老师和四大弟子间的坦率的交流。我们来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朗读课文)。

生:志。

师:我们把这句话来读一读。

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生:孔子提出问题,问学生的志向。然后学生开始回答老师的提问。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点评,

师:讲的很准确。我们可以更简洁的概括。孔子问志。

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师:我们改为夫子评志可能更恰当。在教学中,话题的提出十分重要,孔子是怎样提出话题的,他和我们平常有什么不同,我们朗读第二节,注意其中的句式,然后来理解。

生:“不吾知也”是倒装句式,就是不了解我的意思,还有何以哉就是以何哉。

生:一开始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不要因为这个别不敢跟我说真话,是鼓励学生说真话。

生:然后从学生平时的牢骚来说,没有人了解我,意思是说也不能全怨老师吧,不说出来我怎么了解你们,还是让学生说。

生:子路,

师:子路字。

生:由。

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子路这位学生,孔子的成绩单上的评语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管理该国军事)。”可见子路确有军事才能。子路对这个评语是牢记在心,我们看他的回答(生朗读),你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用自信的响亮的语气读,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

师:你读一读。(生大胆的朗读)。

师:在《仁者爱人》中,孔子也问过子路的志向,子路怎么回答。

生: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非常大方、大度、大气。

生:子路要治理的国家必须是动荡不安,有内忧外患的,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部经常遭军事侵犯,内部又老是闹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时间不多,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师:子路为何要挑利比亚和伊拉克这样的动荡闹心的国家,难度系数挺高的。

生:更能显示子路的才能,我是子路我怕谁。自信强悍。

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生:只要三年,就可以国泰民安,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

生:子路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两手都抓,自信的很。

师:我看子路恨不得把治理的国家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志向高的很,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这就是子路的语言和子路的性格。

生;说话直截了当,有勇气、有志气而无心机的。

生:把问题看的简单化,有说大话的倾向。吹牛皮。

师:孔子曾说,暴虎冯河。

生: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师:夫子的表态很细微,

生:哂之,微微一笑。

师:不过孔子却是“哂之”,微微一笑,这一笑,弟子们就嗅出了不以为然的味道。

师:孔子对冉求的评介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这里的宰就是管家的意思。我们评论冉管家的志向。

生:冉求比子路谦虚一点,只设想治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甚至更小的国家,且只能做到解决温饱,礼乐教化还要等高手来。

师:这里的俟就是。

生:等待的意思。

生:赤。

生:外形儒雅,有气质,先天的外交人员。

生:穿上外交服装,彬彬有礼,风度翩翩。

师:他的表态是。

生: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这方面的东西。宗庙里的事,以及诸侯相会见,披着玄端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能在那里面当一个小小的相礼者。

生:低调,相当低调。

生:偏重于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生:公西华侧重于礼仪治国,

师:三位学生的志向的相同点是--。

生:其实都是从政,都希望能治理国家。

生:儒家的子弟是积极投身于政治,都想在社会有所成就。

师:说白了就是考上公务员,并且是高级公务员嘛。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至于最后一位弟子的志向是什么?我们下节课见。

小刘。

失街亭高一语文教案

目标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能力。

目标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

目标。

设计。

记事《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

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一、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

重点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学。

难点失街亭,谁之过?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训练方法。

课前部分。

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

2.以歌曲导入。

进入课文。

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

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节。

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

(1)介绍罗贯中。

(2)介绍街亭遗址。

(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

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

赵云。

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

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

(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

(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

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失街亭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失街亭》一文的线索是街亭的攻与守,作者是以事件发展时间为顺序记叙的。

内容: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郃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失街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失街亭教案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1.欣赏《》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探究活动。

讨论:,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参考: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失街亭》教案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4、了解诸葛亮深谋远略、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1、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

1、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2、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3、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马谡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进入新课)。

二、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三、与本文相关的内容简介。

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2、生简要复述情节。

3、揣摩文意,概括要点。要求学生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例: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五、研习课文。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由学生自行讨论,要求讲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5.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把《失街亭》中的马谡与“纸上谈兵”(选自《史记》中的赵括作对比。可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马谡赵括。

理论学习的经过,对自我的评价。

空谈理论、死守教条的表现。

导致失败的`最主要的做法。

结果。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和衬托的手法描写人物。

4、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5、课外延伸。

导入学习。

一、由诗歌导入课文学习。

研习课文。

二、读课文,思考: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街亭失守、责任在谁?联系实际,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自行解说,答案不必统一)。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建议阅读中国古典长篇名著《三国演义》。

2、联系课文内容,运用创新思维联系现实生活对《失街亭》谈些新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结束本节课,让学生再次感受磅礴大气的《三国演义》。

失街亭。

罗贯中。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街亭失守、责任在谁。

失街亭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掌握文中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过五关斩六将,失街亭斩马谡,草船借箭……。

师:看来,大家真是对三国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失街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祈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和《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生字词】(见课本)。

【故事情节】。

给出7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故事线索】。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生: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生:三笑,三哭,三次嘱托。

诸葛亮的“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师:很好,那么,这些嘱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和知己知彼,机智多谋。

生:一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在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这是“伤心之泪”。二哭——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这是“无奈之泪”。三哭——“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悔恨之泪”。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重情重义、勇于自责。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好,刚才我们分析了诸葛亮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马谡。

生:一笑——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二笑——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三笑——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生: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失街亭教案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三.分析马谡为什么不能守住街亭。

1.轻敌-------语言描写(三笑)-----性格。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2、用兵错误----行动描写------纸上谈兵、死守教条。

3.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失街亭教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 “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 (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

1.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

2.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 。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

教学过程 : 。

第二课时 。

一.  教学导入  :(播放音乐背景) 。

二.  、复习回顾:

1、  街亭的重要意义。 。

师:错综复杂的矛盾有哪些? 。

四、分析人物形象: 。

师:不错,还有吗? 。

生:还有间接描写。 。

师:找出依据来? 。

生:课本97—98页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

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 。

师: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 。

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相劝导致如此。 。

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直接描写。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

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

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 。

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 。

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

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直到后期还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无论人才、物力、兵力的补充皆无法与魏相比,单凭近乎妖人的诸葛亮,可创一时神话,却无法定万代之祚业!(鼓掌)。

师:大家分析不错,很精彩。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借鉴的地方吗?(讨论)。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

生: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生: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

生: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生: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师:直面现实,反思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就是我们的目的。

三、作业 布置:

四、创设音乐背景。 。

失街亭高一语文教案

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

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展示课件)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改作业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

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

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

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生:“三笑”。

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生: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请坐。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师:具体说说。

生:“三笑”没有笑好。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

师:请坐。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生1:很甜!(全班笑。)。

生2:不像!

师:看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戏剧人物的一笑一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大家一起把课文第三段朗诵一遍,体会一下马谡的“三笑“。

(全班朗诵第三段)。

师: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请陈冠华同学谈谈。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还有吗?蔡丽莹你说说看。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师: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师: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生: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那么,我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刘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师:大家觉得刘丹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鼓掌)。

生:不是!

师: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生: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课本剧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观看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流泪。(略)。

师:大家觉得刚才我们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棒!

师:我想请导演刘丹说说你觉得刚才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你的要求没有?

刘生:这一幕人物很多,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发挥得非常好,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在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又沉重又悲伤的,沉重的是失去了重要的街亭,悲伤的是必须严惩马谡,刚才江烨的发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马谡在这一幕已经不能像之前的《马谡拒谏》一样,单纯去表现他的狂妄自大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非常后悔。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的排练没有白费,大家可以再给一点掌声我们的演员吗?谢谢!(同学鼓掌)。

师:很好,请坐。那我现在请江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你的表演能够拿多少分?

江生:可以及格。

师: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演的呢?

生:抓住了“三哭”。

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生: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生:重情重义。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很好,请坐。《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下课!

用新课程标准观照课堂“语文味”

——评孔佩霞老师《失街亭》课堂教学。

梅林中学王兴。

孔老师是刚毕业才两年的青年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很受学生喜爱,在期末学生民意测评,满意率为100%。我们觉得她执教的小说阅读欣赏课《失街亭》,是一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上得很有“味”的语文课。

首先,教学设计理念新。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即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及创作的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发展。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孔老师的课堂设计,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失街亭》教学中,孔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把小说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要求学生自导自演,再由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讨论阅读原文品味语言来分析马谡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既是对前面戏剧单元很好的复习,又是品味小说语言的最好尝试。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前,又善于通过同学的表演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同学们带进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手动起来、脑活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像美、意境美、思路美和文化美。

其次,教学过程有“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风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孔老师抓住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大做文章,通过改编、表演、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语文材料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语言,通过对比,理解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教出了课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学会了惋惜、愤怒和感伤,学会了有魅力地流泪。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如在学生分析完马谡性格的弱点以后,全班朗诵课文,然后灵机一动说“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于是同学们得出马谡“很勇敢”、“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赤诚”、“不愧是一名伟丈夫”的另一面结论;后面分析诸葛亮也是一样,得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名言。最后拓展,学生还得出一系列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这些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

再次,教学评价机智。

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为此福田区教研员陶印宝老师建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孔老师在《失街亭》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这样一种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点面结合。

比如,在学生表演了第一段剧本后,老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赵生说完以后师:“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生:“很好!”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师:“具体说说。”生:“三笑”没有笑好。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师:“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生1:“很甜!”(全班笑。)生2:“不像!”

从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我们看到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实现了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这样的师生对话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是常见的。平常也是这样。

以上是我对这堂语文课的优点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小说欣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与小说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内两次由学生表演,造成大部分学生真正成了“看客”,在很大程度上“看客”的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矛盾的。

另一方面,孔老师的课,主要是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并且设计好解决的方案,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去做,比如关于课外改写剧本,课内表演人物对话,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在做。当然,这样做有好处,能够使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发展,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再互相探讨解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程少堂。

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陶印宝。

4《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张海。

《失街亭》高二语文教案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