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科室安全生产会议记录示例(汇总22篇)

时间:2024-01-16 09:29:03 作者:雅蕊

在制造业生产中,生产是指通过加工和组装等环节,将半成品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关于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10月16日”,这是一个人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世界粮食节”。“民以食为天”,缺少粮食,我们很难生存,缺少粮食,我们国家难以发展,缺少粮食,我们人类更有可能走向灭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小我们就从古人诗中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然而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却在逐年减少,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粮食进口国。粮食缺口正在成为阻碍我们奔向小康大道上的一道难以填满的沟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更应该是一声声每天都敲响在我们耳边的警钟。我记得曾在网上的文章里看到,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里是这么说的:

“奶奶是个很节俭的老人。节俭是好事,但我觉得她节俭得有点近乎抠,无法理解。一次,烧饭的时候,她不小心把米撒了点在地上,我就顺手准备扫掉。我腰还没弯下去,只见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挡着我,我愣在那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奶奶开口了:“不要扫掉,捡起来洗洗,浪费可惜。”“我说已经脏了,反正就一点点,算了吧。”奶奶可不理会我,自己佝偻着身体,蹲在地上慢慢地拾着,每拾起一点就用嘴巴对着吹吹,很专注地,仿佛掉在地上的不是米,而是她的宝贝样。等到全部拾好后,再用脸盆装着用清水一遍一遍的洗,看她洗完端着米出来,脸上露着孩子般开心的笑,嘴里还自言自语:“看看,多干净,还不一样吃嘛,你们??”。我听懂了她未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我依然是不以为然的摇着头。而奶奶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还有,我们家的电饭褒烧饭总是会在下面结锅巴,所以每次都有很多饭不能吃。我总是把这些锅巴倒掉的,有次被奶奶看见了,她老人家又开始了对我的节约教育。我不服气说:‘这都不能吃呀?干吗不能倒掉?’奶奶也不搭理我,从我手上接过电饭褒,然后倒了些开水在里面,泡了一会儿,就见她开始用小勺把那些锅巴,一点一点地刮出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嘴里。天哪,我真的是服了她老人家。我半开玩笑地对奶奶说:“奶奶,你真会动脑筋呀”。奶奶听了我的话,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我们老人家是经历了饥荒岁月的,知道粮食的宝贵,我不是小气,只是觉得这样真的很浪费。”

这位奶奶说得对,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饥荒,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甚至看不惯他们的做法。有的同学就知道浪费,不知道珍惜。看看我们食堂的餐厅里,各种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有的同学很是挑食,吃了几口饭就倒掉了,说这饭菜是自己不喜欢吃的!有的同学光想买零食,不想吃饭;有的同学着急去玩,盛饭的时候,走路慌张就把饭粒洒在地上!有的同学一边吃一边还在打闹??这些现象是多么的让人触目惊心啊!如果你浪费一点,他浪费一点,大家都浪费一点,那就是一个惊人的浪费!

温总理曾说过:“在中国,一件小事加上十三亿人就是大事节约,”这一个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今日看来,更显得意义深重。

所以,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爱粮、惜粮、节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风尚不仅过去需要、现在更需要,我们没有糟蹋粮食的权力。我们当学生的虽然不种田、不产粮,但节约粮食也相当于种了粮食。我们的'一张张餐桌就相当于一方方粮田,除了吃进肚子里的粮食外,不浪费一粒粮食。

节约就是弘扬社会风气,能够增进社会自身和谐。节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来说则是一种精神风貌。中国梦,中国梦,如今,社会上人人都在谈中国梦,中国梦,它是什么?它是民族复兴的梦。然而,看看我们中华大地,多少同胞在受洪水与旱灾的煎熬,更是可贵,有些人总说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请看看你们的餐桌上,什么都不要说,就一个“中国式饭局”这一个比贬义词还要贬义的名称,那些人就扣着这顶帽子跟我们谈中国梦,那么我要告诉那些人:你们连谈中国梦的资本都没有!

我们要强化节约行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烧多少;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买了就要吃完,不随手扔掉。对浪费的现象,我们要坚决反对,坚决抵制。只要我们牢记“节约”,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新形势下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为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粮食虽然连年丰收,谷物基本能够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居安思危,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吃饭问题攸关生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新时代强调粮食安全,一方面是强调粮食安全不动摇;另一方面,是在新形势下不能忘记饭碗,我们要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粮食安全保障也要中国式。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自给自养,建立中国式的粮食安全保障系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在姜文来看来,新时代粮食生产要走绿色化道路,农业绿色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包括诸多方面,比如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生产粮食的“芯片”种子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确保粮食生产的科学技术推广与创新、建立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农业服务体系、确保粮食生产的政策稳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等。

夯实根基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姜文来认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二是制订可持续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体系;三是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和稳定的投入资金保障;四是建立与政绩考核和升迁挂钩的考核机制。

“世界粮食安全日,中国也要提升粮食的安全意识,尤其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粮食安全显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端牢中国饭碗,在任何时候意义都很重大,尤其是在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新冠疫情反复、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解决14亿中国人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现在我们的生产能力虽然在提高,但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对于如何端牢中国饭碗,李国祥建议,一要增加供给,提高生产能力,通过足够的资源保障和强大的科技支撑,让粮食生产能力变成实际的产量和有效的供给。二要发扬节粮精神,减少损耗。不浪费粮食,实际上也是促进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老百姓,我们不一定在供给上有什么贡献,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牢固树立爱粮节粮意识,从我做起,实行光盘行动,减少浪费。

姜文来也表示,爱粮节粮是端牢饭碗的重要一环,节约一粒粮等于多生产一粒粮,也等于节约粮食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端牢饭碗的重要捷径之一。人人都要做节粮的模范,人人都要为端牢饭碗作出自己贡献。一个人的贡献虽微不足道,但众多的力量能汇聚成强大的洪流,这对粮食安全保障能起到重大的辅助作用。

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心得体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暖花开,是谁,在播种田地?是农民伯伯。烈日炎炎,是谁,在弯腰锄苗?是农民伯伯。硕果累累,是谁,在耐心收割?是农民伯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因为有他们,我们才从一棵不起眼的小树长成了能庇荫的大树;从牙牙学语的孩子长成了一名中学生。“粒粒皆辛苦”,这是对农民伯伯辛勤工作的高度肯定。

滚烫的太阳照着大地,农民伯伯在农田里,洒下了辛劳的汗水。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他们收获了他们耕作一年的成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现在,我们却让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汗水付之东流。

据统计,每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浪费,年浪费量达13亿吨,相当于全球谷物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么惊人的数字,都是由于我们不爱惜粮食,浪费粮食造成的。在贫困山区的人们,每天都面临吃不饱的问题,他们的心愿就是每天一日三餐能吃上饱饭,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节约一粒粮食,那么他们的心愿将在不久实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呢?又有多少人可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呢?如果每个人都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掉的粮食还会那么多吗?所以,从现在开始,把节约粮食当成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爱惜粮食,不能辜负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要记住,10月16日是“世界爱粮日”。

还记得那则公益广告吗?“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是我的行动,也是,我的习惯。今天,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粮食的敬意;今天,让我们接力,成为‘光盘’一族;今天,让我们一起,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是的,正如广告中所说的,节约,是公益,是美德,是智慧,也应该是行动和习惯。让我们一起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

‘光盘’行动,我们都在努力;“浪费粮食”,终将与我们告别。我们今天的节约,就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做努力。“爱粮节粮”,从我做起!

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民以食为天,勤俭节约,我们要从节约粮食开始。

中国的粮食现状是十分不乐观的,我国虽然凭借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粮食产量飞增,但人口的增长使粮食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仅占着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如今,吃不饱饭的现象还存在,而铺张浪费的人却比比皆是,他们为了所谓的面子光彩,在餐馆点山珍海味,点得一大桌都放不下,吃不完的就倒入垃圾桶。他们丝毫不觉得羞愧,而认为显摆了自己的阔气,可是他们是否想过,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些人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整日为温饱忙碌啊!浪费粮食是最可耻的行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饭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的情感。如果你曾下田劳作,从翻地到播种,从插秧到呵护禾苗茁壮成长,再收割、晒干、入仓,最后碾成白花花的大米,要流多少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一粒粮食呢?珍惜粮食,是对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尊重。

珍惜粮食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第一,去餐馆吃饭,要尽量少点,少了再加,吃不完打包回家。第二,不能挑食,做到不浪费任何一样菜。第三,吃饭时不掉饭粒,每餐把锅里的饭盛干净。第四,妥善收藏好粮食,不使其霉变。

爱惜粮食是美德,糟蹋粮食就是作践自己,我们应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

世界粮食日活动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心得体会

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此后每年的世界粮食日,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一些民间组织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纪念。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全球可耕种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球仍有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约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约有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饥荒已成为地球人的第1号杀手,每年平均夺去1千万人的生命,500多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

再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国内:看看我们国家的粮食是不是已经富裕到了可以不提节约的地步了?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是一个:用占世界可耕地面积为6%的土地,养育着为世界22%的人口。近几年粮食年产量徘徊在4.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处于不足400公斤的低水平。从目前形势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的供需仍将在紧张中度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粮食进口国。

古代先农们种植过多达数千种的农作物,而现在只有大约150种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约占60%,而大多数的其它农作物品种已处于灭绝的边缘。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问题,有许许多多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一样的科研人员,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粮食新品种,增加粮食产量,以保证正常的生活需要。

因为,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呀!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是的:我们没有体会过“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便会觉得“粒粒皆辛苦”有些单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家中大碗大碗的剩饭倒进垃圾桶。在食堂,饭只吃几口就倒掉,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反映我们不懂得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我们要发掘节约潜力。我们虽然不种田、不产粮,但节约粮食也相当于种了粮食。让我们把一张张餐桌相当于一方方粮田,除了吃进肚子里的粮食外,不浪费一粒粮食。

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拒绝浪费,珍惜粮食又一次成为时下的新话题。据统计,中国现在一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三个国家一年的口粮,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出了“中国式浪费”的可怕。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子的国度,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恳求他人为自己办事或者答谢有恩于自己的贵人时,往往在饭店请客,在这重场合,往往都要讲排场,特意用经济实力来表示所谓的真挚和诚意。不管什么意图,总之尽情地发挥着,表演着。豪华的饭店,丰盛的餐桌,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宾客之间,觥筹交错,尽量点更多的菜,尽量迟到最后让菜能剩下来,这样才能显出自己什么都吃过;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时,多点昂贵的菜肴,然后只吃一小部分,剩下的也不要求打包打走,似乎总要显示出自己很有钱的样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式浪费”。

现在的餐饮浪费已不再是原来的吃不了倒掉,而是演变成了故意浪费。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是多么的有钱,多么的奢侈。可是当我们在炫富、炫奢侈时,却很少有人考虑有多少孩子还在挨饿?有多少孩子还在为自己没有着落的.下一顿饭在发愁?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国家施行“蛋奶工程”,本意是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去珍惜,用鸡蛋来“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得不亦乐乎。

据调查,全球每年有1.28亿人死于贫困,更有甚者,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个儿童被饿死。可能就是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应当从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

我曾经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中的警示语:一年中全国人民浪费的食物可供全球两亿人吃一年!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可耕地面积不到世界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更有13亿人口,偏远地区不知有多少饥肠辘辘的人。日常生活中最浪费的就餐方式要数吃自助餐了!大家为了把本钱给吃回来,不顾个人的饮食量,就餐时大多人会大吃特吃:有的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可仍硬撑着把食物塞进到嘴里,有的看到好吃的吃不下了还继续不停往桌上拿,一副不吃回本誓不罢休的架势,有的实在吃不下,丢下一堆食物走了。其实,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是间接的浪费。有一次,我和妈妈请一位阿姨出去吃饭,妈妈为了表示对阿姨的欢迎点了许多菜。就餐完毕,我示意妈妈:“妈妈,剩下的菜我们打包带走吧!”一向节俭的妈妈看了看阿姨说“这点菜我们就不要了!”。桌上五花八门的剩菜,深深刺着着我的眼!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粮食现况是不容乐观的。我国谷物,棉花的总产量约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仅几百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补给古代王朝的粮食,可是由于人口猛烈增加,人均占有粮食竟然比古代少了不知道多少斤!根绝20的人口普查统计,我的人口已经到到十三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现在都已经了,不止有人口增加,粮食减少的吧!

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我国的第一大问题。如今,浪费粮食应该是最可耻的行为之一,因为粮食就相当于慢性自杀!大家看到,现在铺张浪费的越来越多的,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虽然说我们中国人是饿不死的,但中国人应该珍惜粮食的,如果继续浪费粮食,以后只有没有粮食的情况会发生!

另外,我们应该有“一饭一票当思亲”的朴素情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选种,播种,施肥,收割,加工等,每一粒粮食饱含了农民伯伯和其他人的多少汗水和辛劳!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粮食,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正是由他们的劳动,我们才能吃上美味的大米饭。也许平时我们不放在心上,但到最后最普通的食物也是为美味的食物!

记得上餐馆吃饭时,不要为了面子就去浪费粮食,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粮食,然现实过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_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

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1314”解码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首站关注的就是粮食生产和安全。总书记曾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员干部应当认真领会,读懂总书记心中的“1314”密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1”,一颗初心永远不变,质朴心愿矢志奋斗。

曾当过七年农民的习近平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天然感情,对饥饿记忆尤深,从插队时就有了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的质朴心愿和坚定志向。从梁家河到党中央,斗转星移,初心不变,心愿与当年一脉相承,看似平凡的一把麦子、一颗马铃薯、一个玉米穗,在他心里始终有着特殊的分量。一次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用坚实的脚步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只有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不断补足“三农”短板,耕好一方“责任田”,守好百姓“米袋子”,才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3”,三大体系精准发力,锻造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总书记讲到,当年,农民们谈起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境界更高的愿望就是上山干活挑着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时间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牢记总书记对三农的殷殷牵挂,不断在农业现代化“三大体系”精准发力,我们就一定能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让亿万农民人人挑起“金扁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14”,十四亿人口拳拳在念,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总书记深谙此理。今年以来,从陕西之行为柞水木耳倾情“代言”,到山西之行点赞大同黄花,从宁夏之行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吉林之行首站考察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总书记的每次考察最关心的还是“三农”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总书记的“自端饭碗”之深意提醒我们,一碗米连着天下苍生,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有着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只有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才能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形势下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昨天是世界粮食日,今年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

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中国人的饭碗也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中国是如何“端牢饭碗”、打造“大国粮仓”的?

民以食为天,我国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我国政府部门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码”。在此前“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基础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地保障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着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推动发展农业科技。在一系列重农惠农的举措之下,中国粮食生产克服了疫情、灾害性天气等重重挑战,实现连年丰收。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已收获9.31亿亩,完成71.3%,进度同比快2.6个百分点。目前江苏、安徽两省已率先启动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中储粮联合有关单位已准备2200多个收储库点、5700多万吨仓容。

据悉,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提高到95%以上,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2022年将有10亿亩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每亩产能提高10%至20%。

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全力打造“大国粮仓”。据介绍,近年来,中国粮食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

在丰收的田野上,每一份收获的喜悦背后,都离不开在粮食领域长期耕耘的功勋模范。

英雄模范,中华民族的闪亮坐标;功勋荣誉,激励前行的精神动力。“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玉米专家、“最美奋斗者”李登海……在粮食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向8位英雄模范颁授“共和国勋章”。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几十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队伍接连攻破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说起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我国稻谷生产量世界第一,2021年达2.128亿吨,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半,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亿公顷;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杂交水稻已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在我国南方,袁隆平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在我国北方,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的李振声将一生交付于小麦研究,通过培育小麦良种,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

1956年,面对小麦条锈病疯狂蔓延致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危机,李振声决定培育抗病良种,提高小麦对抗疾病的免疫力。经过20多年实验、失败、再实验的过程,他率领团队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

李振声在科研上不懈努力,终于为中国的小麦种植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980年,抗病新品小偃系列开始推广,种植1.5亿亩,相较于之前增产60亿公斤。与此同时,小偃系列的其他良种也培育成功,累计70个,种植面积多达3亿亩,增产75亿公斤。

2006年,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李振声依旧与小麦为伴,带领团队继续研究黄淮海盐碱地小麦生产课题。

与李振声一样,“最美奋斗者”李登海也依然坚守在玉米育种科研一线。

多年深耕玉米育种行业,李登海培育出叶子向上长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更加耐密植,利于高产。他带领的种业科研团队不断刷新玉米单位产量:1989年,“掖单13号”夏播玉米亩产1096.29公斤,成为我国第一个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并首创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随后,又创造出我国第一个亩产超过1100公斤和亩产达1239.14公斤的高产纪录;2013年,“登海618”在新疆种植,亩产达到1511.74公斤,成为我国第一个春玉米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目前,李登海团队育成的120多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在全国累计推广13亿亩。

除了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还有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万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者金黎平……在粮食生产领域,在农业科技研究一线,一大批功勋模范矢志不渝、无私奉献,助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稳健前行。

新形势下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从中稻开镰那天起,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凌继河每天都要到田边看看。

作为著名的种粮大户,凌继河和他的绿能公司在江西省安义县鼎湖镇流转了1万多亩土地用于水稻种植。

看着田边停放一排的运粮车,凌继河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今年我们更换了中稻种子,我得看看产量。”

说话间,几台大型收割机开进了农田中,轰鸣的机器快速将金黄的稻穗卷进车内,一颗颗金黄的稻谷喷撒而出。

凌继河说,今年他的流转田里,早稻亩产最高达664.57公斤,刷新了江西省13年来早稻单产纪录。

谈起水稻高产的秘诀,凌继河认为是践行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结果。

从2009年回乡承包土地种田到如今土地总经营面积27万亩,凌继河走过了13年的时间。“我坚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凌继河说,日积月累中,他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粮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绿能公司下设27个生产大队负责管理土地,每个生产大队由数位职业农民组成,按月发放工资,到年底再根据当年产量领取奖金。

“现在种田不能再和过去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得讲科学、讲专业。如何对大面积土地进行科学管理是我们一直思考的方向。”凌继河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绿能公司内部成立了社会化服务队,专门负责农机服务,460套各式农机基本可以保证全程机械化作业。

“作为产粮大镇,我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鼎湖镇党委书记万涛说。

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粮食生产是关系百姓民生的大事,高升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鼓励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升科技含量,扩大良种、良法覆盖率,粮食产量一直稳中有升。20__年,受集中强降雨的影响,粮食产量明显降低,粮食生产损失巨大。

一、高升镇基本情况。

高升镇位于盘锦市盘山县东北端,西接北镇市、黑山县,东与台安县相邻,为四县九乡交汇之地。全镇幅员面积15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万亩,辖17个行政村,总户数8961户,总人口29277人,劳动力14500人。

二、粮食生产情况。

20__年,高升镇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万亩,其中,水稻4.1万亩,玉米5.7万亩,大豆0.2万亩,高粱等其它杂粮0.2万亩,粮食总产量3000万公斤,较历年平均产量减产过半。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面对全镇粮食生产的实际,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对粮食生产进行专题研究,针对年初干旱少雨的气候,召开全镇大会,并制定下发了《高升镇抗旱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镇抗旱工作的全面实施。

基本思路:切实保护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突出标准化生产,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确保实现农民丰产丰收。

总体目标: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计划超过10万亩,总产量达到6300万公斤。

(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镇党委政府通过派专人对全镇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气候特点、水资源现状、劳动者素质等进行调研,在充分掌握了解全镇概况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确保粮食生产合理发展。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生产无公害粮食产品,重点发展优质无公害水稻和高产抗病玉米,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100%,无公害生产面积达到50%。

(三)狠抓技术推广和服务。

成立了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的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注重协调配合,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板报、培训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讲农业科学技术,讲解良种良法的优点、种植方法和田间管理措施,将适用的技术传授给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会农民各种种植方法和在栽培中应注意的各个环节。今年以来共召开各种培训会120余次,受训4000余人次,现场指导300余户1000余人。

(四)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补贴”惠农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发放科技书籍、补贴水稻全程机械化建设示范户。

(五)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高升镇以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为契机,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沃土工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工程、节水衬砌工程、引水渠清淤工程、农田道路及防护林网工程、桥涵闸水利配套工程等建设。这些工程建设,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田小气候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春季抗旱和夏季除涝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六)全力做好抗灾减灾工作。

今年遭遇集中强降雨袭击,农田大面积受淹,镇政府迅速组织各村,出动机车170余台班、人工20__余工日,疏通排水、安放水管、修补道路、修建桥涵,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四、减产原因及分析。

20__年粮食亩产平均不足500公斤,为多年来所罕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春季气温、地温回升慢、晚,播种时间较往年推迟,特别是水稻,育苗和插秧时间延后10—15天,粮食作物生长期缩短。

2、7、8月间遭受__年来未遇特大暴雨,一个月内降雨将近700㎜,农田被淹多日。

3、连年干旱,群众心存侥幸,支渠以下排水沟大多种植庄家,个别干支排水渠内有淤堵现象,无法满足如此强大集中降雨形成的超常排水量,农田积水不能彻底迅速排水。

4、作物抽穗扬花授粉期,时逢连日降雨,授粉结实率明显降低,玉米空杆率超过30%。

5、连日降雨田间湿度大,致使病害严重发生,特别是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大、病情重。

6、多日低温寡照,作物生长发育迟缓,光合效率低,灌浆受影响,籽粒不饱满。

7、群众生产仍按常规,防病治病方法不当,次数不够、药量不足(雨后不能及时补施)。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任务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总产量计划实现6500万公斤。

(二)主要措施。

1、调优粮食种植结构。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力争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玉米以密植高产品种为主,辅以发展糯玉米、青贮玉米生产;在旱田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地膜覆盖和间套复种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

2、继续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惠农政策及其它扶持政策。

3、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培训农民骨干,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搞好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推广先进技术,着重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4、搞好抗灾减灾工程。由于多年未降大雨,抗旱工程相对较好,而除涝工程急需加强,为此,镇党委、政府计划利用冬春季时间,对全镇主要排水干支渠进行一次彻底的请扩,总计113条,全程200公里,从根本上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粮食丰产丰收。

新形势下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之所需,政之所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向全民派发民生福利,进一步彰显出人民至上的政府服务理念。其中,作为一名吉林人,我比较关注“着力抓好农业生产”民生福利,其关乎吉林农业大省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关乎14亿中国人民的饭碗。

民以食为天。清朝末年,东北地区曾是皇家封禁地区,由于当时山东、河北等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甚至部分地区出现绝收的现象。加之满清政府沉重的苛捐杂税,使本就清贫的家庭更雪上加霜。而后,大批的山东人、河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历尽千辛万苦才逃难到东北,面对当时荒无人烟的东北地区,逃难到此的百姓先后修建房屋、发展农业、开荒种田、饲养牲畜、繁衍生息,才有今朝繁华盛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移之一的“闯关东”。

党的十九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抓好农业生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应当深刻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根据降水量、霜降期以及土壤肥沃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分类种植农产品。坚决防止“跟风种植”,如有地区玉米价格低,农户就改种水稻,根本未考虑到土壤和光照等因素,最终初次种植,导致低产亏本。还有农户的田间管理技术处于传统阶段,要更新思想观念,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曾经在中央电视台观看过某些地区实行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的案例,既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功效,又可以靠养殖鸭子、螃蟹来增收。

实行最严格奖优罚劣措施。对于产粮大县、产量大乡(镇)、产量大村、产量大户要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一方面,引导其继续提高生产力水平,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和边缘户,带动他们生产致富。对违法违规侵占耕地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如修建别墅、小产权房、大棚房等等,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推倒铲平,对于涉事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触犯法律者移送司法机关。

稳定农贸副食市场物价。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同样的农产品物价会不同。新冠疫情发生初期,各地农副产品市场的菜价和肉价涨幅很大,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严格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从蔬菜大省进行调拨蔬菜,从中央储备库调拨粮食和生猪,稳定一线城市的物价水平。特别是,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向全国民众发出了坚定的声音,“中国绝对不会出现粮食危机”。我所在的吉林敦化市,对比疫情发生前后,蒜价格由原来的6元/斤恢复至2.5元/斤,猪排骨价格也稳定在20元/斤左右。所以,看到朋友圈有人囤积粮食、蔬菜、水果等日常所需,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每一个中国人,作为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应当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研发和更新农业科学技术,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中国饭碗”是中国人民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温饱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而这本名为《中国饭碗》的书,就是在探讨如何守护好这个最基础的底线。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中国饭碗贡献力量的义务和责任。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生产和加工形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中国的饭碗问题也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撑,推动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优势与劣势,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农产品和劳动力的稳定就业和收入,以及稳步提升小农户的生产力。

第三段:消费者的选择权。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做到消费的合理,不浪费食物,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进行绿色消费。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能够更多地了解到产品的品质和生产力量,选择有保障的高品质产品,以此来推进生产和消费的升级。

第四段:政府的政策保障。

政府在保障国家的食品安全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这方面,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食品安全监管、扶持政策的实施等等。政府应该重视人民的呼声,切实加强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实,激发生产的活力和消费的活力,加强产品的质量保证,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

“中国饭碗”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秉持着诚信、创新、发展的原则,才能够推进中国饭碗的强壮前进。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消费者、企业等多个方面做到全面保护和改善中国饭碗,为我们的国家光荣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中国饭碗是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近我看了一部大型新闻调查节目,名为“中国饭碗”,深入研究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品安全状况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知识,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于饭碗的关注与重视。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研究。中国人有着着重于营养和口感的饮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渊源亦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节目充分揭示了中国人民已经开始倾向于重视健康、科学和安全饮食的趋势,而这些观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信在未来,中国人民会研究出更加适合当代需求的饮食文化。

其次,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严肃调查和报导,这很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水稻和白酒等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决定性的措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消费者也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有选择地购买来自有保障的品牌和公司的产品,同时也要重视从源头着手去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第三,饮食习惯、餐饮风俗、和经济状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个调查发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日趋多样化,由于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很多人已经放弃了过于含油脂或其他对身体有害的食物。而消费者对优质品牌的需求也使得餐饮企业和品牌商家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以及不断拓展新产品才有可能理想销售。如今的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发展,许多人所吃的饮食也相对发生着较大的变化。餐饮业、食品业公司和品牌商家将会更多地涌现出来,而这些人数大量增加的商家才是中国餐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四,严格的监管为我们的饮食带来了许多好处。这个节目提到了由国家监管机构启动的监管行动,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和商家指导。监管机制保证了我们餐桌上的饮食安全和实时的质量监管,这使得我们不仅能在自己的家中安心食用,还能在外面吃到美味可口的食品。中国饮食业现有的监管平台,未来会变得越来越严格,这样,我们的饮食还会更安全,更健康,品质更加卓越。

热爱美食,热爱健康,对于乙方人民来说十分重要。通过观看这个节目,我们深刻理解各种身体状况与口味喜好之间的关系,以及注重健康饮食的价值。当然,保障质量也重要,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选购安全保障的食品,并支持质量监管工作。无论我们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业者,都需要牢记,只有保持关注并行动起来才能让中国的饮食业茁壮发展。

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中国人常说“饭碗是幸福的源泉”,这句话表达了饭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一顿稳定的饭饭碗意味着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代表着工作的稳定、尊严和社会地位的认可。因此,中国人对于饭碗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认知。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对饭碗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饭碗的艰苦与付出(250字)。

在中国,饭碗并不是轻松获得的。许多人为了饭碗付出了辛勤努力和牺牲。他们可能从早到晚辛勤工作,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但他们依然坚持,因为他们知道饭碗背后代表着他们的财富和生活。我曾经在一家外企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但逐渐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保住饭碗。

第三段:饭碗的责任和尊严(250字)。

除了付出和努力,饭碗背后还有着巨大的责任和尊严。作为一名员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履行职责和承担责任。不论是哪个行业,饭碗的责任都不仅仅是对雇主和公司的责任,更是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无论在任何岗位,我们都要以真诚和认真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秉持着对他人负责、诚实守信的态度。

第四段:饭碗的机遇和成长(250字)。

饭碗并不只是工作的来源,它还代表着机遇和成长的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饭碗不仅是维持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我成长和实现梦想的平台。每一个新的工作都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拥有了更好的机遇和前景。在职场中,我认识到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努力工作,才能够保持稳定的饭碗,并且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第五段:饭碗背后的生活目标和幸福(250字)。

细细品味饭碗背后的含义,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来源,更是我们对于生活目标和幸福的追求。通过工作换取经济收入,实现物资生活的保障,这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饭碗的幸福背后还有着更多的含义。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希望能够在不懈的努力中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只有在这样的努力和奋斗中,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饭碗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

总结: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价值,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饭碗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和保障,同时也是每个人实现梦想和幸福的重要渠道。我们需要对待饭碗抱有尊重和敬畏的态度,认识到饭碗背后所代表的权益和责任,通过努力工作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饭碗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

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饭碗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祖国繁荣的基石。而对于每一个身处中国的人来说,饭碗更是与个人利益、生计稳定和幸福感紧密相关的象征。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吃饭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体会到了饭碗背后蕴含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下面将通过五段式的连贯文章,分享我对于中国饭碗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饭碗代表了人的尊严和自立。

饭碗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器皿,它更象征着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立。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意味着拥有一张饭碗。工作让我们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让我们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在中国家庭中,毫不夸张地说,饭碗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它不仅仅代表了个人的自立,也关乎到整个家庭的生计稳定和幸福感。

第二段:饭碗教会了我们勤劳和奋斗。

中国人一直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而饭碗更是教会了我们勤劳和奋斗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而勤劳和奋斗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要求,也是对祖国繁荣和国家发展的贡献。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才会有整个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第三段:饭碗教会了我们珍惜和感恩。

饭碗是生活的保障,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稳定的饭碗。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我们才更能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正是因为那些没有饭碗的人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加感恩自己所拥有的。饭碗教会了我们不仅仅要为自己的饭碗努力,也要为那些没有饭碗的人呼唤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第四段:饭碗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机会的不均。

尽管饭碗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的不公平和机会的不均等依然存在。有些人追逐饭碗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努力。只有改变社会中的不公,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饭碗。

第五段:饭碗给予我们生活的勇气。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我们常常需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而饭碗则是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知道那个饭碗每天都会稳定地提供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我们才能够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饭碗使我们拥有了勇气,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迎接未来,追逐更好的生活。

总结:通过这五段式的文章,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饭碗的心得体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饭碗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器具,也蕴含着人的尊严和自立、教会了我们勤劳和奋斗、教会了我们珍惜和感恩、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机会的不均、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勇气。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保住自己的饭碗,并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做出贡献。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我国的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全民粮食安全意识、节粮减损意识。粮食安全问题关系民生大计,要始终树牢危机意识、建强立法监管、加强宣传教育,做到爱粮、守粮、节粮,珍惜好“食”光,端牢“中国饭碗”。

树牢危机意识,做爱粮之人。“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幸福的首要因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虽然粮食连年丰收,看起来相对供应充足,但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粮食生产受到新冠疫情、旱涝灾害等各方面的冲击,产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粮食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小觑,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要始终怀有危机意识。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树牢爱粮意识、带头整治浪费之风、带头养成节约美德。坚持按需点餐,“少量多次”取餐,践行“光盘行动”,告别餐饮“剩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牢“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爱粮意识,让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销声匿迹,形成全党全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建强立法监管,做守粮之人。“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惠农强农政策,扎实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粮食生产与储备,为我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求“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出任何差池。要实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耕地红线,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粮食种业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守住“中国饭碗”。

加强宣传教育,做节粮之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把麦子一碗饭,都饱含着沉甸甸的劳动汗水,尊重粮食就是尊重劳动,珍爱粮食就是珍爱生命。__以来,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到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违纪违法现象;从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到发起的“光盘行动”,全社会掀起了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餐桌新风尚。一系列有力的整顿举措推动餐饮浪费行为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仍然存在,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隐患。因此,要加强全民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群众践行“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入心入脑、付诸行动、成为习惯;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严重浪费行为坚决惩处,对过度消费行为正确引导,真正实现端牢“中国饭碗”。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东坡故里,天府粮仓”,9月20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由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倾力打造的原创mv《永远丰收》正式上线,歌曲以展现新时代“天府粮仓”新风貌为创作初心,以永丰村独特的风景风貌为背景,勾画出新时代中国农村“景美、人美、日子美”的美好景象。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作为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要牢牢守好护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守“粮”心,不负百姓好“食”光,履职尽责,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筑牢耕地红线,当好脚下土地“守护者”。“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耕地一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保卫“脚下土”是端稳“手中碗”的根本前提。基层干部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要深刻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除了要积极做好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农村宅基地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宣传者,更要做好耕地撂荒集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用途改变管治的执行者,用“长牙齿”的手段,筑牢土地保护“安全盾”,拿出对土地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决心,守好护好永久基本农田,牢牢保卫“18亿亩”耕地的安全红线。

稳保利民底线,当好粮产发展“服务员”。“一餐一饭关系民生,一瓢一饮贴近生活”,守护粮食安全,除了要守住耕地红线,同时也要保住利民底线。面对农耕技术不足、农业经营形式单一等“拦路虎”,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牢记肩上的初心使命,扎扎实实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探索助力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通过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真正实现“谁种粮谁受惠”。要做好“引路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通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培训等,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种粮人”,激活生产致富内生动力。

绷紧节俭主线,当好绿色生活“带头人”。“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老百姓已经完成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越是饱食暖衣,越要握紧“节俭筷”,珍惜“盘中餐”。广大基层干部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常思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作之苦,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让“俭法”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群众饭桌上的行为习惯,教育引导更多的人着眼于自己的饭碗,从节约“一粥一饭”做起,从米面粮油上的“精打细算”做起,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勤俭节约汇聚起绿色健康生活。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回信勉励,同时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动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__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将粮食安全提至“国家战略”高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一直是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国之大者”,守护“大国粮仓”从来都不是小事,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须臾不能怠慢!

科技支撑,藏粮于“技”,在“革新”中谱写“现代农业”瑰丽篇章。“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徐淙祥的试验田里种的是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小麦种植全程使用机械化技术,1000多亩小麦仅需3天就能收割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考察分析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大力进行小麦高产攻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新一代科技成果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全面深度融合,“望天田”“人力田”变成了“丰收田”“科技田”。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点燃乡村振兴“科技引擎”,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新模式、新业态,让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图”、为大国粮仓“保驾护航”。

“抱团”发展,节本增效,在“合作”中绘就“共同富裕”绚烂图景。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国家领导亲临徐淙祥负责的现代农技推广示范基地考察,勉励他“继续努力,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再作新贡献”。十年风雨十年情,十年点滴见初心。十余年来,徐淙祥谨记嘱托,扛起了粮食安全责任重担,带动广大农户共同靠种粮发家致富。相较于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模式便于管理,经济效益更高,且有利于巩固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纪录片《摆脱贫困》中也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应积极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更多各具特色的“经济强村”,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承业“接棒”,后继有人,在“传承”中赓续“种粮能手”无上荣光。在“回信”中表示欣慰——祖孙“接力跑”、种粮“父子兵”,在父辈的影响下,徐淙祥的儿孙们“也跟着干起了农业”,种粮大户“后继有人”。其实不止徐家儿孙,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和丰厚的薪酬,毅然返乡,子承父业,扎根农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本土人才更是基层人才培养对象中的重中之重,应成为未来各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各地应变人才“输血”为“造血”,一方面要鼓励在外游子返乡,打出“感情牌”,用“乡愁”留住这些愿意花心血建设家乡的人;另一方面,要盘活本地人才资源,深挖细选,精心培养本乡的“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手”,促进本地人才“家门口就业”,服务于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乡村发展。

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心得体会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大家可能都知道,可很多人都不知道要节约粮食。

坐在我边上吃饭的同学是王仕衍,他每一次吃饭都只是吃一两口就倒掉了,我们都很不喜欢他。

我和几个同学说过他,甚至都差点儿去告老师了呢,可他却都仍然不吃多少,这使我们都没法子了。

记得有一次,王仕衍比我们都要先到餐桌,就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坏主意。他先拿着汤勺盛了一点汤倒在自己米饭上,而且慢慢地。倒完后便故意拿着汤勺,在自己的米饭上碰了一下子后,便又放回原位了。这下我们这一小桌上的人直骂他,可他却:哈哈大笑,丝毫没有改过来。我们这一小桌再也没喝汤了。尽管如此,王仕衍任然只吃上一两口就倒掉,跑回教室。

记得还有一次,王仕衍没有吃一口饭,而是和一些吃了一些的同学们一起倒掉后就跑回教室里了,我也没有拦住他。

大家好好想想,如果世界上没有吃的东西,人类将会怎么样?一定会被饿死。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要知道,食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那是十分重要。

中国饭碗》心得体会

中国饭碗》是一部非常现实的纪录片,它深入到中国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生活,呈现了他们的奋斗、苦难和快乐。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心得体会。

一、“饭碗”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孟轲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的话,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饭碗”依然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纪录片中的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剪纸艺人等都在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奋斗,在生活的前进道路上孜孜不倦,不仅要付出汗水和努力,还要经受种种各样的折磨和磨难。

二、劳动者的贡献与付出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与体现。

在纪录片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辛勤耕作,工人在车间里默默地加工,剪纸艺人手持剪刀不停地细心剪裁……这些工作者的劳动和贡献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重和体现。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劳动者往往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和待遇,而一些所谓“贵族式”的职业却可以获得巨额的回报。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工作者看作是付出和贡献的机器,而应该保障他们的生活权益,给他们应有的尊重。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互交融。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相互交融。剪纸艺人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古老的技艺传承到现代社会的舞台上;石匠工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美丽的城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婚姻观和生育观的变迁。

在纪录片中,年轻人的符合休闲,颜值经济术语日益被广泛应用。年轻人更加注重娱乐和自由,而不是陷入沉重的婚姻和生育的重压之中。然而,这也给中国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该积极地推动婚姻观和生育观的更新与调整,让家庭和社会更加快乐与和谐。

五、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纪录片中的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从不放弃拼搏和付出,为自己的家人和社会作出贡献。他们的奋斗和努力,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前进和发展。他们的情感和热情,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观看《中国饭碗》这部纪录片时,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这部纪录片生动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引领我们不断反思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激励我们寻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端牢中国饭碗作文题目

守护好“大国粮仓”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__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也在10月10日启动。“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是__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主题,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永恒课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定盘星”,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粮食安全宣传周,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紧抓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解决好“在哪种”“谁来种”“怎么种”的三大问题,切实保障好粮食安全,守护好“大国粮仓。”

解决好“在哪种”的问题,为守护好“大国粮仓”提供耕地支持。“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坚决守住我国耕地红线,确保基础稳固可靠。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员干部要压实“田长制”工作责任,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对违建大棚房、违建别墅等乱占耕地建房进行清理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农田不仅得是农田,还得是良田。只有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让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饭碗才能越端越稳。党员干部做提高耕地质量的“领航人”,加强对农田改造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向老百姓普及相关知识和政策,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保护耕地质量,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为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为守护好“大国粮仓”提供人才储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围绕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所需,围绕农业发展大局所需,有的放矢招引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党员干部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结对帮带机制,带领高层级人才下沉到乡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人才结对、开办农技培训、田间课堂等活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了解掌握农业发展实际、精准解决农业生产短板和瓶颈问题,让农民群众懂政策、懂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产能,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多人才力量。

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为守护好“大国粮仓”提供科技力量。“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推进科技赋能,才能做到“兴粮有支撑”。从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到安徽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都是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的火热实践。党员干部要把科技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用科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气象条件、苗情长势、基层需求等,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务农,做好秋粮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范等,确保实现“龙口夺粮”“虫口夺粮”,助力粮食安全的问题更好地解决,让我们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端牢中国饭碗作文题目

“大国粮仓”,靠得住吗?粮食够不够,打开粮仓让老百姓看一看就清楚。应对大战大考,中国粮食库存充足,手中有粮,老百姓心中不慌,这“大国粮仓”里装着的正是满满的大国底气与自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国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条件和能力应对一切风险挑战,解决好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粮食安全度高基于为民造福的好政策措施。

中国粮食安全度高,一组数据一目了然。4月10日,商务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三大主粮粮食自给率高,储备、库存充裕。据统计,2010年至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连续九年保持在400公斤/人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6连丰”,除此以外,我国粮食进口只占国内消费量的2%左右。在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粮食实现自给,粮食产量也不断创新高,应对全球疫情,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充足有保障。粮食政策好,老百姓种粮积极性才高,我国粮食安全度之所以高,离不开粮食生产领域的好政策支持,聚焦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落地,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把中国人的饭碗儿紧紧端在了自己手中。

粮食储备充足源于持之以恒的拓荒人精神。

此前,对于疫情有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在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忙碌着,他说,他将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事业中引领粮食产业的进步,继续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稻田里的拓荒者精神。他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致力于为农民增产粮食、为人民吃饱饭,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最终实现了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上的愿望,这个拓荒老人,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粮食供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带领着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农民积极种粮,用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给出了“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的坚定答案,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鞠躬尽瘁把爱国付诸于行动的中华儿女,国家粮仓才得以丰盈。

粮食供应稳定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绷紧安全弦。

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尽管现阶段中国暂无粮食安全风险,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应对挑战,要保证粮食供应持续稳定,还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牢绷紧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一个大国,要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懈怠。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器,立足自身方能安天下、稳民心。重视农业、夯实农业是第一要事,要继续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长期有效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转型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疫情当前,需扎实有序、稳步推进粮食企业复工复产,根据实际需求逐步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要通过引导大众合理消费,防止出现粮食价格大起大落,让粮食市场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要通过不断优化粮食储备品种,创新粮食执法监管,确保“大国粮仓”储备质量好、不愁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大国粮仓”才能持续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