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雪散文诗歌(精选11篇)

时间:2023-10-13 02:08:09 作者:BW笔侠 雪散文诗歌(精选11篇)

请示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决策或行动在合理范围内,得到来自相关人员的认可和支持。请示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和资源,如文件、资料或专业领域的书籍,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背景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示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学习如何恰当地请示,提高自己的沟通效率和工作水平。

远去的童谣散文

曾经不甚明了的感觉,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突然明白,甚至为之潸然泪下。尤其是为人父母之后,更能体会到父母每次目送我远去的背影时的感受。

上初中之前,我都是由妈妈接送的。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会骑着车送我上学放学。每次到了学校门口,我下了车和妈妈道了一声再见就头也不回地走进学校,直到放学出来才会再次见到妈妈,妈妈每次都会微笑着迎接我。

有一次,我进了校门之后突然想回头叫住妈妈,让她做一道我喜欢的菜。想到妈妈可能已经调转车头离开了,就想着碰碰运气快速地转身跑出门口,看能不能叫住妈妈。当我转过身正要起跑的时候,就看到妈妈仍然停在原地,用一种我当时不太懂的眼神看着我。妈妈发现我突然转身,以为我怎么了,连忙下车跑到我身边。看着妈妈紧张的神情,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说出原本要说的话,只是说想再看妈妈一眼,妈妈听了只是笑了笑,催促我赶快到教室上课。

妈妈当时的眼神我并没有放在心里,很快就抛诸脑后了。多年之后,当我也为人母的时候,目送儿女离开的身影时,突然想起了当年妈妈那个眼神。现在的我才明白那个眼神里装了许多东西,有疼爱,有担忧,有期盼,有……全都是一个母亲对儿女的爱。我不知道妈妈目送过我多少次,承受过这样复杂的感受多少回,是否也曾像我一样直到儿女的身影消失在转角才步履沉重地离开。我有些后悔以前离开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的,没能好好地跟妈妈道别,有时候甚至对妈妈临别的关心表现出不耐烦和厌恶。

看着儿女的背影,我突然有一些伤感。就像龙应台散文《目送》里所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儿女总会有离开父母的时候,他们会渐渐长大、成熟,不再是需要我悉心照料的小孩子,也许我老了的时候还需要他们的照顾。

只是,心中还是会有不舍,舍不得儿女离开,舍不得犹在耳畔的童言稚语。然而,我不能让儿女看到我的不舍。我不能让他们因为我的不舍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回到我身边陪着我,纵使他们不会责怪我,我也会怨恨自己成为儿女的绊脚石。雏鸟总会有展翅高飞的一天,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地飞翔,等他们飞倦了归来的一天,让他们知道这个家和我永远等着他们,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最多的温暖。

当我亲身经历过,才明白目送远去背影的那个人的心情,才明白妈妈那些年对我无言的爱。如今,我长大了,就要把这份爱延续下去,还要回报妈妈多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远去的童谣散文

1、打水漂

放学之后,更多的是吃过晚饭之后,我来到高堤上,堤外面就是亮堂堂的大纵湖。离堤几十丈远便是野生的芦苇林,老远会闻到清香的味道。苇丛与堤之间就是清冽冽的河水,河水在夕阳的余辉下总是变幻着各种颜色。

我看到有人先是站着,凝望着,接着便捡起地上瓦片什么的,大吼着,“嗨”——原来他在打水漂。那瓦片像乡下一纵一纵的孩子,先是穿过水面,然后抬起头,踮着脚,在水面“刺溜”一声,高兴起来,便跳了跳,最后一头扎进水里。

我简直看呆了,天下竟有这么好的游戏。

没人的时候,我也学着那人的样,来到大堤上,极目远眺,看到鸟儿盘旋着,云儿在天边变幻着身儿,河水在调皮地换着脸,除了宁静还是宁静。我感觉到我的心就像鸟儿一样要从自己的喉咙里飞出来,我按捺不住自己,也要大吼了,便找来瓦片,先弯下腰,一脚伸着,一脚蹲着,然后身子像弓一样弹开来,瓦片便也像急切要离开我的孩子。当然,也有像愣头愣脑的小子,一扎进水里就再也没探头。

说也奇怪,之后打水漂的人竟多了起来。

2、捡鸭蛋的孩子

到了五月份,大纵湖边的芦苇就像比赛似的疯长了。先是齐刷刷的,像愣头愣脑的傻小子,后来渐长渐高,苇叶又垂下来,又像那些害羞的瘦高挑小姑娘。

岸滩边鸭子也多了起来,它们会找到好多吃的,小鱼呀,小虾呀,螺蛳呀,以及嫩嫩的芦芽。反正你会看到湖边铺展开去的宁静泛着绿色的光,在湖边又晃荡开去。

一个叫小三的男孩,撑着鸭溜子从堤那边飞过来,浪花涌起来,像在船前堆起的雪。

他把小船拴在芦苇丛中,然后跳上岸,趁放鸭的不在,就挽着裤脚,在湖边够着往湖边浅处看,有时双脚被芦芽咬了一口,就龇着牙,不敢出声,又一路寻下去。

终于看到了一只青色的鸭蛋,它安静地躺在清澈的水底。小三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只看到绿色的水波在自己的双腿间分开来,他多像刚飞的鸟扑向蓝蓝的天空。

3、吃桑葚的记号

在村子小学校里放学回家,我总一个人绕道回去。在大堤的两侧面的丛生的树中我会找到许多桑葚树。

这一发现,让我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以至后来每天都要光临这片小树林子。

其实桑葚树也不高,但我要努力地够,踮着脚不行,索性抓过树身,使劲摁下来,一手压过枝条,腾出另一手摘那些乌黑的枣子,先是往嘴里送,一股甜甜的汁液就顺势钻进肚里,实在放不下了,就又放在口袋里。

由于天天光顾,乌黑的枣子没有了,就看上了那些大红的,甚至刚泛着淡红的。

大多时候,我弄得浑身乌紫,大人们只要看看我的嘴脸,就知道我又找到了甜头。

整整一个夏季,这个秘密淹甜了我。

4、月下游戏

满月的时候,月光像银色的雾一般,在乡村里弥漫开了。

我们会很早丢下饭碗,约好了玩月下游戏。

先玩“大风大雨”,一人蒙住另一人的眼,其余的人模仿各种动作从身边依次走过,蒙眼人会叫被蒙的听清了,大声说,瘸子过去了,敲锣的过去了,割麦的过去了,拉纤的过去了,老虎过去了,小兔过去了,大风大雨过去了……反正模仿各种人群,各种职业,各种动物,各种自然现象……然后被蒙者猜出是谁,就算胜出,被猜着的又被蒙,偶尔猜对了,总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再玩“躲蒙蒙”,也就是捉迷藏。有一次,二猴子不知躲到哪去了,在月光下我们的尖叫声,匆匆的脚步声,会汇成一片。抓二猴子的兴趣没了,然后跟着大叫,二猴子,出来了,我抓不到了,算我输了,行不?其他人就笑,咯咯的笑声就和月色融在一起了。

二猴子原来躲在草垛里早就睡着了,四仰八叉的样让我们笑个不停。

5、挖地道

这不是地道战中的地道。

是在草垛两头拉开草,打通了,然后再用草覆盖住两端,伪装得让人发现不了。

在一个场头,一个大草垛有屋顶那么高,金黄金黄的,我们就开始挖地道,挖得累了,就躺在草上,让阳光照着。我们就和稻草融在了一起,我们就想,变成稻草人多好。

草垛上,拔草真的不容易,稻草间咬得太紧,我们就去抠了,这边不行了,就到对边瞄准了拔、抠,好不容易打通了。

冬天里,我们晒了太阳后,就躲了进去,到处都是阳光的清香味。

当然,好多时候,在村子里听到大人喊我们的名字,听着焦虑的声音,我们很得意。

6、午睡

农忙季节里,学生午睡只有到学校里。

学生每人会带一小片塑料纸,刚好够一个人躺着就行。吃过饭,我们来到学校,值日生手里拿着树枝,已经在教室里来来回回地跑了。

午睡间,老师大多在家忙着,那时学校里全是民办教师,家里都有几亩田。他们在泛着金光的麦地里挥洒着汗水,布谷鸟的叫声传得很远:“麦黄早割,麦黄早割……”

教室里孩子们有的睡在课桌上,有的把板凳拼起来睡在上面,还有的睡在塑料纸上。睡在塑料纸上可就自由多了,可以睡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值日生要求躺下必须闭上眼睛。睁眼的,讲话的要记名单在黑板上。但闭着眼怎么也睡不着,耳听着外面的鸟声,金子般的阳光有时拐过来,让我们毫无倦意。

于是便假装着睡着了,待值日的一走,我们在教室里又动起来了,做着鬼脸,听到远来的匆匆脚步声,我们又闭上眼睛“睡”着了。也有几个调皮的,带了鸡毛什么的,在已经睡着的同学脸上撩着,一直等到闹醒为止。

有时黑板上也挂了好多名,但好像老师们每次也无可奈何,只有到下午上课时,有些“猴子”就打着哈欠,趴在桌上睡着了。这个时候,这些“猴子”就成了生动的`活教材,让我们接受深刻的教育。

7、学校钟声

瘦个子校长不知从那里找来一块乌黑的铁板。铁板上面正好有个眼,用铁丝穿着挂在走廊的檐下,成了学校里的信号钟。

上课了,瘦个子校长就拿着小铁锤——当然柄也是铁的,就着铁板“当,当,当当……”虽然显得寒碜,但钟声能越过上空,像窜上天空的叫天子扑着翅膀越过整个村庄,然后才消失在湖边的无边无际里了。

在田间,摸着爬着滚着,农民对钟声最敏感了,听着钟声,他们就盼着回家的时间了。

有时候逢上星期天,也有钟声急急地响起来,村民们诧异,就猜测又是那家的“猴子”到学校滋事了。那“当当当当”的钟声,活像开着裤裆流着汗水玩耍的男生,侧着身子快步走在学校的小操场上。

第二天,瘦个子校长便排查了,因为他也听到了,在麦捆旁气呶呶地自言自语,细猴子,明天非驳了他的皮。

8、和鸟儿住在一起

有个瘦个子男孩特孤僻,平时没有多少小伙伴和他玩。但他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爬树,这是他在正月十六发现并逐步培养起来的。

正月十六在我们这称作六子夜,六子夜必须要跨火灯,去除上年的晦气,还有一个项目就是小孩要爬板门或爬树,以企求自己快快成长。

那天跨完火灯,跟着别人爬树,男孩发现自己身体内窜出的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他的身体敏捷。他坐在树上,手抓着枝桠,感到自己像鸟儿一样轻便。

以后放学后,丢下书包就要往树上爬,他会躲在树上在树叶的缝隙里观察人们的举动,看到父母慌里慌张找他的样子,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

老师逮住了,揪住他的耳朵,在树上干吗?他会嗫嚅着说,和鸟儿住一块。

远去的岁月抒情散文

【磨剪子嘞戗菜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我生平听到过的最富感染力的吆喝声,只是这极具韵律且高亢激扬的声音如今只能在记忆里搜寻回味了。

记忆里磨刀人总是挑着一副担子或骑一连破旧的自行车,但都有一个长长的板凳,凳面上嵌一块磨刀石。大概生意极好,磨过了太多的刀子,磨刀石表面深深的凹下去。每到村子总是先穿街走巷的吆喝一通,然后只管寻一处开阔地带,摆好摊子但等生意上门。

村里人听到这让人带劲的喊叫声,就如接到了命令一般,纷纷拿着刀或剪子聚拢过来。这情形若在今天,会把不知情的人吓个半死。而这样火爆的场面也只在麦秋季节和过年时才会有。麦秋季节是镰刀大显身手的时候,磨刀人磨出的镰锋快无比,只轻轻一挥庄稼便乖乖躺在脚下。过大年,裁布做衣剪窗花,杀猪宰羊剁肉馅,剪子菜刀自然也要一展新容了。用着顺手省力。平时虽然生意极少,但依然会不时听到磨刀人卖力地吆喝声。

磨刀人来自何处又去往何处,儿时的我感到好奇,却从不敢上前询问。许是看到他太忙,或者看到那么多被他磨得明晃晃的刀剪,心生畏惧。然而不管怎样却总是被他的吆喝声吸引,总会与伙伴们声嘶力竭的学他的样子,可总也达不到磨刀人的境界。每当此时,磨刀人便直起腰用手去试刀或剪磨得快不快,而后就冲我们憨憨的笑。我们却不知他的意图,瞅那阳光下刺眼的刀锋,“哗”的一下,作鸟兽散去。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浑然天成,一入耳就浑身来劲的旋律,同样没有经得住岁月的冲刷。“子期”没死,“伯牙”却先断琴,让人颇多遗憾。相信“伯牙”也是万般无奈,生意日渐惨淡,“琴技”再好,“知音”再多,也不如养家糊口重要。

当刘欢的那首欢快激昂,生动传神的歌曲飘荡在大街小巷,竟有几分惊喜,几分感动。幸好有刘欢,也只有刘欢能驾驭得了,在他倾心演绎的歌声中,童年的感觉一下便丰富鲜活起来。

“磨剪子嘞戗菜刀”......

【“砰”然心动】

这个题目似乎与整体不太协调,但我觉得也只有用它最合适不过了,因为接下来我要写的是爆米花,那种传统的手摇转炉的爆米花。这样一讲,相信很多人便了解了我的意图,或许还有人早已经“砰”然心动.

记忆里干这个行当的人从来不用吆喝,也不用如货郎鼓,豆腐梆子一般的东西来招揽生意,但等第一个顾客上门,随着如沉雷般“砰”的一声巨响,整个村子都被震撼,犄角旮旯都能闻到那股熟悉且诱人的味道。因此他们来时径直奔村里那处最空闲的地带,支起炉灶,往往不及点燃炉火,就近的村民已端着米围了上来。

这小小的爆米花就是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即使孩子们不嚷嚷,大人也是心里痒痒的。爆米花不止好吃好看,更实惠多多,只一碗米,只几毛钱,便能爆出满满一大簸箕还多。既划算又能够极大的满足那些贪吃的小馋虫,何乐而不为呢?因此爆米花师傅每次来几乎都忙碌到掌灯时分,有时磨刀人也凑巧来到,村里就如过节般热闹。

由于一开始炉是凉的,火也不是很旺,所以第一炉比较慢,而我们这些孩子是最等不及的,不停的叽叽。爆米花的师傅从来不厌烦,总是笑呵呵地说:“真是一群小馋猫!一会儿的可别忘了躲远点啊。”

不用师傅说我们也要躲得远远地,虽然爆米花又好吃又好看,可这炉子太吓人了。尽管它胖乎乎黑漆漆的如爆米花师傅一样可爱,可这叫声就跟打雷放炮般骇人。现在想想这种炉子的形状还真如电影里飞机头下的炸弹的样貌,怪不得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那时候总觉得爆米花的师傅胆量这么大这么勇敢,一定是位奇人,至少也应该是冲过锋陷过阵的,于是目光里就有了敬畏,有了艳羡。

“行了!”正兀自遐想着,被师傅的叫声吓了一跳,慌忙捂住两耳跳到了一旁。看着师傅踩住炉子底部的支架,猛地打开盖子,只听“砰!”爆米花的.香味随着炉内的热气升腾弥散,让人垂涎欲滴。不等热气散尽,我们便呼啦又涌了上来,不是去争别人的米花,而是哄抢自炉内溅出的那几粒。似乎炉内的远没有落在外面的美味,就算自家的已爆出也不肯走,直到最后一炉还依然恋恋不舍。大人都不太理会,因为这就是孩子,这就是童真,现在来看更是那个年代里朴素的诱惑。

“就锅排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香甜酥脆,美丽诱人的爆米花从古开到了今,只是那一声震天的,虽让人惊恐却又无比兴奋的声音已成绝响,而且总也品不出儿时那种真实纯粹的味道,更感受不到那种热闹满足温馨的气氛。

“砰!”来爆米花的了!

【“禅”意的豆腐梆子】

不记得是哪一年哪一天了,但依然是雄鸡的啼声刚刚隐去,依然是还赖在床上,那熟悉的声音就忽远忽近的响起。可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而且响过几下后,似乎紧跟着还有人的吆喝声。

“梆,梆梆;梆,梆梆;豆――腐!”声音来至耳边,梆子发出的声音较以往提高了不知有多少倍,吆喝声尖细高亢却生硬沙哑,奇怪的是声音里怎么“吱吱啦啦”杂音不断。刚披衣下床想出去一探究竟,从不贪睡的妻子已端着一盘豆腐进了院子,边走边笑:“卖豆腐的如今也鸟枪换炮了,弄个喇叭一响,只管忙着过称就行了。”

听到妻子的话,竟和衣又躺了下来,果不出我所料,心里不免顿生一丝失落。录音就录音呗,干嘛还要吆喝?真真多此一举,也不知这样卖出的豆腐还是不是原来的味道?想到此又急忙爬起奔进厨房,手也不洗的掰下一小块填进口中,品了又品,咂了又咂,眉头就皱了起来。妻见状问道:“咋了?”我反问:“这卖豆腐的没换人吧?”妻道:“没啊。”“那就是换成电磨了”,我不无肯定的道。妻笑说:“你的嘴还真刁,确实是电磨的,我们问过了。”“唉!”我摇头一叹心里暗暗悲哀,“我的豆腐啊,我的最爱啊。”

确实对豆腐较偏爱,何况豆腐是我们泰安人引以为豪的三美之一,细腻,白嫩,爽滑,且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清醇的豆香。而我最喜生食,或辅以蒜蓉,或辅以葱丝,或以鲜椿芽与红咸菜凉拌,原汁原味,清新爽口,百吃不厌。

这样写下去恐有跑题之嫌了,那就请原谅理解一颗吃豆腐长的大心吧,言归正传。

虽然对豆腐情有独钟,但真的不知是如何迷恋上它的,我想应是先被那悦耳的梆子声所吸引。豆腐梆子是招揽顾客的工具,尽管质量是关键,但它的优劣也至关要紧。做工精细的梆子,声音清脆响亮,绵长悠远,闻之让人心清气爽,更觉有此物之人的豆腐肯定也是极品,往往就是如此。

豆腐梆子取材于硬木,家乡最常用的是枣木,其次是槐木,但选一个手艺极佳的木工也是关键。豆腐梆子须用整段的木块做成,先在上面开一长长的约指宽的的豁口(也是后来的发声口),从此处把内部小心掏空,然后把手柄装入底面固牢,接着还要里外细细打磨一番,再配上一根如鼓槌样子的敲棒,一副梆子便做好了。

有的豆腐世家,梆子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已是油光蹭亮,经过长年累月的敲打,两面也已是呈现不规则的凹状。这可是豆腐人艳羡的宝物,虽看似不堪一击,但发出的声音却使其他梆子自惭形秽。

记得邻居张大爷家便是豆腐世家,我也可以说是吃他家的豆腐长大的,“近水老楼台先得月”吗。他家的那副梆子更是不知传了多少代,虽然他家的豆腐早已远近闻名,但他仍视这副梆子为自己的命一般。总说:“这梆子不光做工好,声音正,更不知靠它卖出了多少豆腐,养活了几代人。咱老张家的豆腐好,梆子也没的说。”是啊,各家的豆腐不一个味,梆子的声音也大不相同。喜欢谁家的豆腐,足不出户,只要一听梆子,就能辨出是谁家的豆腐。

只可惜上高中那会儿,张大爷两口便随儿女迁往城里去了。临走时老两口几乎一夜没睡,连着做了好几个豆腐,分文不取挨家挨户的送,说这是给乡邻们留个念想。更没忘把一手绝活传给了精明能干,对此饶有兴趣的村北头春生小两口。小两口也没让张大爷失望,做出的豆腐几乎如同他亲手所制,使得村人保住了这一口福。而那祖传的梆子张大爷却没舍得留下,说进了城后好留着解闷。也还真听有人讲张大爷一有清闲,在小区楼下或附近的公园里煞有介事的敲来敲去,更闹出许多误会与笑话。

无论是白雪飞舞或是薄雾浅浅的清晨,记忆里总会有清脆悠远的梆子声响起,那些忙着张罗早饭的婆姨,或端碗或拿盘纷纷走出家门,循着那美妙的声音而去。小车上的豆腐透着温热,主人揭掉雪白的湿漉漉的笼布,婆姨们围上去就如争看掀开盖头的新娘,不一会,一车豆腐便一抢而空。

“梆,梆梆;梆,梆梆”,再听豆腐梆子独有的声音竟有几分空灵,几分禅意,怪不得它的外形就跟庙里的师傅敲的木鱼一般。也算与豆腐的洁净清爽的本质相得益彰了,大概发明豆腐梆子的便是一位最懂最爱豆腐之人。

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接受不了这喇叭里钻出的俗气,刺耳,让人心生厌烦的声音,以至于对豆腐也渐渐疏远。只追求高效高产的时代,还有多少东西保留着原汁原味呢?“梆,梆梆;梆,梆梆,豆――腐!”“禅”意荡然无存。

远去的儿时京城散文

寂静的午后打开电脑音响,当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突然有种淡淡的悲凉。就好像自己在漫天雪花的世界里独行。

仿佛初雪降临大地的时候沙沙而行,你能感觉她的无声的安静,却又在午夜的一袭亮光时候截然不同,喜欢雪,却没有理由,也可能是缘于一种纯正的心地。雪野里,将心笼罩在冰清玉洁的氛围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生命的诗情和纯洁。雪舞中,雪的低语之下,心会被雪拭得纤尘不染,往昔荣辱都会在茫茫无垠的雪原融净。风雪中闭上眼睛,聆听北风与雪花的交响乐,一阵轻风拂面而过时,心身便随着融入了无边的雪花,在空中飞舞,随风飘荡!

于是,遥远的故乡天空和大地都染上一层洁白。听着它的时候闭上眼睛真的就好像站在一片茫茫的草原之上,心神辽阔,在仰头凝视天空的时候漫天飘雪,渐渐地一望无际的枯黄演变成一望无际的洁白。心也就静了。素来不喜欢阴暗的天空,因它会让我感到压抑,但飘雪的天空例外。班特瑞《初雪》如玉珠落盘般在小屋回响,想起有诗人说过,有雪的冬天才美,只有在冬天才能吟咏出最好的诗篇。于是很想用美丽的文字,把平凡中深含的情感,化成一种感觉--恋雪的情怀。畅淋漓的游绪如蓬,回溯着往昔,抚摸着一些痕迹。如在这隆冬的季节,徜徉于唐风宋雨的古韵,听翩翩落雪的声音,让一怀柔柔的情绪逾越每一个思想的阶梯,然后想象自己慢慢的蹲下,双手抱膝,将头埋在臂弯里,只用固执的左耳聆听这雪降临的声音,而右耳就用来倾听你的呼唤,倾听你从雪地中走来的脚步声。是的,在俗世喧嚣的今天,若以一颗平常心,洁净平和地看自己,看这个世界,这无疑是一种天赐,一种身心澄澈,一种难以附庸和雕琢的品格。冬因雪不再凌厉肃杀而温情脉脉,沧桑里亦能拓展希冀的梦想。那人生的冬季里,是不是也应如此呢?心的牵引下,雪的呼唤中,心情豁然开朗,内心世界也灵智洞明。念此,愿匍匐在雪野,用心聆听雪落无声,聆听内心静静的潮涌……我不需要睁开眼睛,我用声音和心感受着你,想象着或许就在下一秒你就会从背后拥抱着我。我们都不需要说话,只是拥抱着,一秒,一分,一个小时,一个世纪。直至这漫天的雪将你我掩埋。将生命中这最宁静最温暖的时刻冻结。将我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冻结。

北方的雪,那一片圣洁的素净,给人间以一脉宁静与晶莹,处处透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唯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寒雪犹如盛开的嫩白梨花,北风飞雪为春风梨花所代替,飘如屏虚御风,洁如玉兰带露,又是何等的妖娆?这雪舞的时刻,应该是心在飞舞,更是心灵的驻节。北方雪下的景象会内化为一种生命情调,心情可宁静而致远。澄怀而以观物,在污浊的现实中,心境恰与雪天的景象相契合,胸中自然滤去杂念,人生便是一个略无尘埃的晶莹洁白的世界,这种心境与物境的浑合,便是中国传统里固守穷节的文化精神和道家以天合天的遗世情怀。走在这样一条洁身守志之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承受人世沧桑的人们,心灵的河床上便呈现出宁静的涟漪,人说当喜欢上一个人聆听轻音乐的时候那这个人就不再年轻。那或许我已不再年轻,虽然我有着年轻的年龄,但我的内心却告别了那桀骜不驯的年轻。开始渐渐远离烦躁与宣泄,开始把纷争看的很开,当别人以名利和功勋伤害自己的时候,开始学的不再固执的争执,只是微笑,虽然心已经被击碎,但却还是静静地安慰自己,算了吧,每个人都不容易。他有他的难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每个人都值得同情,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个能让自己为之奋斗一辈子的梦想。冬日静静的雪夜,寂静的长路,安静的街灯,静静的跟着你,静静的看雪花飘漫,静静的想此刻停留,静静的想此生停留。。。

但凡怎样都是一个值得让自己卑微地生活下去的梦。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都不在需要戴着面具,穿起伪装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怎样?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再在意别人的目光,在意别人的言语,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跳自己喜欢的舞,唱自己喜欢的歌,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穿行在这似水的流年中。就不用再这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受那些无谓的伤。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很有道理,却违背常理,谁又能这样呢。轻轻的捧一捧雪,把心底的痴情、执着、祝福、牵挂和所有的温柔都溶进这洁白雪里,堆成个雪娃娃,轻轻的放在你手心,让它陪你在这个冷冷的冬季,当白雪消融的时候,它会变成天边那朵白云,在天边静静的守望你。。。

不再奢求完美,但求努力着。毕竟,岂能尽随人愿。这安静的音乐安静着我的心,洗去那些嘈杂不堪的东西。我只留下和你,和你们一起度过的每一段。更要追求我想要的。

任性它早就远去了散文

活动目标

1.在小男孩和妈妈的对话中,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

2.激发幼儿好奇好问以及对自然界不变现象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白天、黑夜、雨的循环、春夏秋冬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蓝天图片,问:看到蓝天你会想到什么?

2.有一个小男孩,他也眼巴巴地看着蓝天,他又会看到什么呢?

3.我们一起来说说:它到哪里去了?

二、感知理解

1.第一小节:小男孩问妈妈白天到哪里去了。

(1)你们知不知道白天到底到哪里去了?

(2)简单小结:白天过去了,夜晚来到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白天又来到了。

2.第二小节:雨到哪里去了。

(1)小男孩问妈妈雨到哪里去了?你们猜妈妈会怎么回答?

(2)小男孩还会问问题吗?他会问什么?

(3)这次他问云到哪里去了?谁来帮妈妈回答?

在跳一个又一个圆圈舞呀)

3.第三小节:四季。

么不见了呢?真的不见了吗?它到哪里去了?而妈妈又会怎么回答他呢?

(2)请幼儿分小组与同伴讨论讲述最后一段。

(3)分享交流。

4.完整讲述故事。

三、拓展想象

1.小男孩还在不断地问妈妈问题,那么他还会问些什么问题呢?

2.你们还知道哪些也是循环的?

3.是呀,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

不曾远去的时光的散文

这个浅春,有点微寒,三月的北方依旧温润在一片寂静洁白的世界里。独自静默在清寂的小院,任丝丝微风轻轻吹过脸颊,多少不可触及的人和事,已渐行渐远;多少不离不弃的亲情,已成追忆和怀念。记忆是流动的风景,总是在失去后才渲染出温暖的曾经。那些美好的片段,那些温馨的话语,那些无私的关爱,会在亲人离去的一瞬间浮现在脑海。一梦花开,一梦花落。

当我听到姨妈去世的消息,大哥开车已在赶往姨妈家治丧的路上。放下电话的一刻,湿润的泪水早已倾巢而出,晶莹玉润,瓣瓣泪珠都雕琢有姨妈曾给我温馨的爱。遥望夕阳沉默西山的余晖,心情再也无法平静,温良贤德的姨妈,终于走完了她平凡而又让人敬仰的一生。

印象中的姨妈总是面带微笑,慈眉善眼,温言少语,干着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姨妈的贤惠梓里皆知,小时候我经常去姨妈家玩,一住就是十天半月,记忆中姨妈家有一大家子人,除了姨妈的两个孩子,还有姨妈的小叔子一家也一直和姨妈他们生活在一起。

长大后才知,原来姨夫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一岁多时母亲就去世了,姨妈那时已和姨夫结婚一年多了,自己的孩子夭折,就把她的奶水喂给小叔子吃,一直把小叔拉扯长大成人。自己受苦受累在小镇上买饭供小叔上学,小叔最终没有辜负姨妈的养育之恩,考上大学做了医生。所以,即便小叔成家立业后也一直和姨妈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和和睦睦,不离不弃。

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姨夫去世后,表哥把姨妈接到城里,才和小叔分开各自生活。常言道:老嫂比一母。更何况姨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小叔一直把姨妈以长辈的身份孝敬着,直到她百年。

母亲比姨妈小十几岁,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因病丢下年幼的我们撒手西去。不善言辞的姨妈因母亲的离去而苍老了许多,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用默默的行动和付出帮扶着我们兄妹长大成人。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姨妈宁愿自己吃野菜,啃窝窝头,省下米面供我们吃。冬冷了早早给我们缝好棉衣,夏热了用满是老茧的双手给我们做好千层底的布鞋,默默无闻的为我们做着她力所能及的一切。

记得哥哥小时候经常咳嗽不止,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特效止咳药,唯一的办法就是喝甘草与杏仁熬的汤水。姨妈急在心里,不知从哪得来一偏方,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上一大盆柿子,去皮捣烂之后撒上白砂糖放在一个大坛子里密封,埋入地下一个月后再取出来便成了柿子酱,每年制作好让姨夫给哥送来,哥哥每天会吃上几勺,三年后,哥哥的咳嗽奇迹般的就好了。姨妈那不动声色的爱,在多年以后,依然温暖在我们兄妹的心里。

小时候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心海,几年之后,我们长大,立业,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偶尔会想起姨妈,也因为种种借口很少去看望她。直到那一年我毕业在市医院实习,那时的姨妈已被表哥接到城里,学习妇科的那半年时间里,我一直和姨妈生活在一起,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已快七旬的人了还保留着她勤劳节俭的作风,从不乱花一分钱,也从不浪费一粒粮食,每天早睡早起,做饭,洗衣,偶尔也会出去走走,总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知道我在医院忙,每天按时做好饭等我回来,吃着姨妈的手擀清汤面,让我尝到了血浓于水的母爱的味道。

日子在平淡中悄然走过,正是因为姨妈的言传身教,才造就出知书达理的表哥,姨妈的晚年生活也在表哥事业的蒸蒸日上中安然度过。直到去年二月,当听到姨妈突然跌倒,因中风而偏瘫失语的消息后,我们兄妹第二天便匆匆去看望姨妈,病床上的姨妈看到我,用唯一能动的右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看到昔日慈祥的姨妈变成这个样子,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知道姨妈有好多话要对我说,可是她再也说不出来了,她只是一个劲的用右手比划着让我们去客厅喝水,此刻我们哪有心情喝水,我在姨妈身边坐了好久,心里祈祷上天能出现奇迹,让我可亲可敬的姨妈能快点好起来。

善良的姨妈在病床上瘫痪的一年多时间里,受尽了病魔的折磨,可她始终不呻吟一声,默默承受着,忍耐着,尽量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可是儿女再孝道,也替代不了她身体的病痛和内心说不出的煎熬。

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姨妈最终走完了她八十二个春秋岁月,姨妈的离去对我们是无奈,对她也是欣慰。因为她终于可以解脱,可以轻松地上路了,天堂里,还有我的母亲,我知道,在那里她们姐妹一定会团聚,也一定是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个春风和煦的季节,因为我相信:阴阳两隔,姨妈给我们的爱,予我们的暖,一直会在我们温热的心底,不曾远去。

人生如梦,年华似水,一转身便是一个光阴故事,一眼回眸便是又一处风景。生命是一幅水墨丹青,岁月带走的是一笔留白,生活的风,还会吹皱一池春水。愿生命之树,常青不衰。

远去的岁月抒情散文

就仿佛季节的更迭,那些缠绵的不愿离去的落叶,依然在风中残留着对上个花季的缱绻,坚守的梦想终抵不过枯败远去的现实。

也仿佛青春易逝的容颜,只记得你镶在记忆里的模糊了的笑脸。冬日里一场很难得的雨季,把大地曾经缤纷的色彩荡涤成一幅苍茫的画面,冷冷的。思绪在这个冷清的午后,随着一些你喜欢过的音乐渐渐飘散。记忆在慵散的记忆力清晰起来,透过眼前飘散着淡淡清香的清茶,犹如你飘飞的裙裾像那只洁白的蝶坐拥着那个季节的荷田,是脑海里刻骨的铭记。

远去,终逃不去青春易老的人间悲情。每一次的启程,注定是人生的每一次的远去。像那只夏日里在款款花海里的扇飞梦想翅膀的蜻蜓,恍惚间,在这个冬季便无影无踪。那些不经意的远去,是留给生命的一次次痛。

那些不再有过的经历,是岁月的刀子,在心里刻下的一道道的'伤疤。眼泪和欢笑,茫然和惆怅,总会在不经意间回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从母亲怀里挣脱的那刻起,便注定了此生的悲情远去;当卷起行囊踏上列车的那刻起,便明白此生的悲壮行程;当茫然走在路上的那刻起,绝望中依然对下次远行鼓足了勇气。当面对的爱的人,转眼远去的背影时,泪盈眼眶凝望中,柔弱的心便逐渐坚韧起来。

远去,是生命里成熟的一次次的历练。在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交替,季节的轮回,每一瓣落英都会是心田充满温情的诗歌;在爱的世界里,悲欢和离合,失意和守望,每一份经历都会在人生留有难忘的印记。

--------犹如,静静的午后,想起你已然的远去!

在心里,是一拨黄了又青的思念!

远去的儿时京城散文

期待已久的初雪,终于驾着西风急匆匆的赶来,轻轻落入大地里地怀抱。在秋色慢慢褪去之际,冬的号角在田野上奏响,鹅毛般的雪花行色匆匆,漫天飞舞,弥漫这整个天空,有些急不可耐,在将谢幕的秋景里,尽情的飘着,飘着。收获过的原野,在酣畅的西风里,轻哼一首快乐的歌,似乎在欢迎这初雪的光临。在中牟这个小小郊区的肥沃田地里,麦儿早已抬起高高的头,迎接等待一年的恋人,雪花轻舞着美丽的舞蹈,像无数小小的天鹅,静静地拥入大地的怀抱,纯净洁白雪花,深深的感动着天地,大地早已泪流满面,天空感动的喜泪点点,树林感动的拱手致敬。此时我真想再为雪写一首诗歌,可是已经不知道如何描述此景此意。同学们闻听初雪而至,快步跑出宿舍,跑出教室,在雪里尽情跳舞歌唱,喜迎这久违的美丽天使,校园里顿时成为了雪花天地。

曾经的诗人,总是喜欢静静等候,这冬的使者,像似在等远方的恋人。雪花在郑开大道的街上,楼上,贾鲁河里,随风飘舞。把个满城打扮的洁白晶莹,纯洁美丽。城市终于美美的陶醉了,任雪花抚摸自己的全身,轻吻自己的脸。雪花轻盈在街道上洒下一层厚厚的情,在公园的松树上留下许多美丽的倩影,在小湖边轻闻恋人们的嬉笑,在游嬉广场见证了恋人们的双双足迹。小城拥着初雪在夕阳的余辉里,红妆素裹,像恋人似的情深意切,静静相守,白头到老。我静静的细数着自己心跳的声音,早已沁入冬雪的芳香。

以往记忆里,每次与你分别,我都恋恋不舍,一个人静静地站雪地里,看着雪儿悄悄的融化。自己常常是泪水涟涟,我知道初雪来这个世界很短暂。然而,这清纯的雪花,在心里已经割舍不了,像是自己早已暗恋很久的情人,永远停留在我的心里。雪儿是有情的,你看落在我掌心的雪花,留下清泪粒粒,这不是它对我的爱恋吗?我轻轻接过一片飞雪,把它放入手掌,瞬间却化得无影无迹,此时我希望自己的手掌是凉的,因为只有这样雪花才能永远停留在我的现实的记忆力。

初雪,柔情似花,我把它作为自己手掌里永远的温柔,化成于我的诗歌里。雪儿,像是温馨着我的爱情,初雪儿,柔情似火,温暖着我的世界,滋润着我的心田。

任性它早就远去了散文

活动目标:1、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2、仔细观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1、ppt三份——傍晚、变化的太阳;下雨和四季问题图片;雨、季节循环;2、书(自制两份)——雨和四季3、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4、循环记录纸、青蛙图片5、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了解幼儿对四季与水循环的理解。活动过程:一、导入(价值分析:引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关注)提问:你仰望过天空吗,看到了什么?二、分段理解(价值分析: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循环的奥秘)1、(1)出示ppt——傍晚的太阳师: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过许多的东西,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太阳?为什么?(2)出示ppt——变化的太阳师:过了一会儿,又过了一会儿……看到答案了么,是什么时候的太阳?(3)师:小男孩看见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白天就要消失了。他好奇的问妈妈:“妈妈,白天究竟去哪了呢?”,小朋友们:白天究竟去了哪里?它还会回来吗?(4)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师:因为地球在转,太阳照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去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地球仪,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地球仪、手电筒,贴上两个孩子图片。)师:假设这是中国的小朋友,吧手电筒当做太阳,太阳公公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转动地球仪)地球慢慢地转,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那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师:因为太阳公公没有照到,所以那里是黑夜,现在照到了外国,那边是(白天),地球慢慢转,又照到了中国,那现在中国(又是白天了),地球还在慢慢慢慢转,太阳(又照到外国了)……那白天是不是不见了呢?小结:哦!原来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新的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着。(5)出示字:循环提问:什么是循环呢?小结:循环就是运行一周在回到原处。2、(1)出示下雨和四季的问题图片师:小男孩谢谢你们告诉了他这个答案,让他知道了白天不是不见了,但他有两个问题要来问问你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他会问什么呢?幼儿猜测第一张图片的问题,ppt给予答案:秋天去哪里了幼儿交流讨论第二周图片的问题:雨水去哪里了(2)师:小男孩提了两个问题,今天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了后面的书里,请你们轻轻地去书里找答案,说一说它到哪里去了?分成两半,幼儿看书寻找答案(每人一本书,分别为下雨和四季)。(3)你选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4)验证:出示雨—循环的ppt;出示四季—循环的ppt。小结:小男孩说要谢谢你们,他知道了:原来这世界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总是这样循环着。三、拓展发现(价值分析:进一步巩固对循环的理解)1、出示青蛙图片,进一步思考:青蛙也能循环吗?它是怎么循环的呢?提问:除了动物还有什么也是这样循环的?(根据幼儿回答记录)2、提供记录纸,记录循环小结:你们都有一双亮亮的眼睛,快去发现这个世界中的循环吧。

远去的稻草堆经典散文

家乡的稻草堆,全是用稻草堆积而成,全盛时期是大集体的时候。秋收过后,脱过稻粒的稻禾早就换上了一身金黄色的装束。修成正果的它们,卸下支撑稻穗沐浴阳光的重任后,变得温顺柔和,不再坚挺昂扬,横七竖八地躺在田野之上,或者被一个个捆扎好,堆成小堆暂时存放在田埂间稍微宽敞的地方,以便适当的时候归大堆,派上新用场——冬天,百草枯萎,天气也寒冷起来,耕牛没有青草料,这些黄灿灿的稻草便成了牛儿们平常不可或缺的食料。至于喂用稻草裹成的黄豆把,那只是好心主人奢侈的豪举,是可遇不可求的美味大餐。猪牛圈都还是泥巴地,必须用稻草不断铺垫,才能消除它们践踏后的龌龊肮脏,生产农家肥。儿时的我,跟着大人在田间劳作疲倦后,喜欢依靠在稻草上,特别的温馨,一闭眼就能睡着,像现在躺在柔软温暖的席梦思上一般舒适安逸。

堆大草堆通常会挑选秋收后晴朗的日子,青壮年男女齐出动,男子汉用绳索千担挑,妇女们则用扁担夹栏挑,两个精干的汉子在草堆旁顺草把、递草把。小堆的稻草,头几天还要翻晒,不能因为少量湿草连累大堆的稻草跟着霉烂。堆草是十万火急的事,一天之内务必完成,否则遇到雷雨或露水受潮,到了冬天会烂堆,前功尽弃。

堆草堆的地方基本固定在村组房屋附近空旷平坦之处,且靠近牛圈。堆草之前,将笔直修长的杉木竖在备好的深深的洞内,夯实新土,防止倾斜,再平整堆场。人们挑来的稻草都堆放在杉木不远处,然后堆草人依中间的杉木杆逐层紧密地堆砌。草堆在两人高之内是个圆柱体,再上面堆成圆锥体,雨水顺着锥面淌下,下面的稻草不会受潮发霉腐烂,让耕牛断了粮草。

堆草人通常是村里种田的行家里手,有丰富的经验,堆稻草不坍塌,很少烂过堆。递草护堆的人更是了得。都说,堆草的徒弟,护草的师傅。等稻草堆堆码到一人多高后,当局者迷,难以分辨四周的高低进出是否合乎平衡的标准,护堆的人,用牛粪叉挑起草把往上送,往上抛,还要不断地巡视提醒。等到收堆的时候,堆草人一个草压一个草,渐次地收缩,最终扎几个大大的草把一层层地牢牢罩住草堆顶,还用一个碗口粗细的草圈套住杉木梢和大草把。即使刮起狂风,也难以从顶上掀翻草堆。

一个村组往往有几个这样的草堆,作猪牛的储备库,为猪牛提供过冬的食粮。高耸威武的稻草堆也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堆草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谁都不会闲着,可谓全村总动员。除了挑草堆草的以外,还有一班人在张罗着后勤,大多是中年妇女和老汉:他们将几百斤碾好的糯米分批蒸熟,用石碓舂稠,搓成一块块白乎乎的粉团摁扁,拌上碾碎的熟芝麻,制作成麻糍,待收工时,按人头分给堆草的一干人。据说,麻糍舂得粘稠,草堆就会牢固不会倾覆。

在“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时候,这些稻草成了耕牛的辅食;等到冰天雪地的隆冬,我们这些放牛娃就只要牵着耕牛出来,到小河边饮两次水,拉上几个稻草撒在牛圈里,留些给它们吃,就万事大吉了。在稻草快用完的时候,总有一些趣事发生:你在抽草把时,猛地,会窜出一两个小精灵,瞪着滴溜溜转的小眼珠消逝地眼前,而通体透明、眼睛还没有睁开的一窝小老鼠仔扭动着细小的四肢,全无防备,任凭孩子们玩弄。有时也会在草堆里发现几个鸡蛋,那兴许是急于下蛋因为玩得昏天黑地而找不到“家”的母鸡留下的。我把这些鸡蛋带回家,让妈妈和着韭菜摊蛋饼作菜,改善一家人的伙食,心里美滋滋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集体的`耕牛、家具都瓜分到了各家各户,那种低效却热闹,充满乡村情趣的场面不再。各家的稻草不需要堆得那样高耸,在房前屋后堆上几个草垛就足够了。

再到后来,从承包中受益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农民们陆续用水泥浇筑猪圈牛圈,耕牛过冬除了吃黄草外,不需要铺垫,对保障猪牛过冬的稻草就看轻了,加上收割机对稻禾的拦腰包揽脱粒,稻草基本被轧得零乱细碎,只能就地反哺,作为绿肥还田。农机下乡补贴,犹如春风春雨滋润着农民的心田,得了实惠的老大哥们耕种效益增加,不再需要成本超过半边家私的耕牛,手扶拖拉机普遍取耕牛而代之。草源的减少,作用的削弱,小草堆在一再瘦身。那一根根曾经凝聚力特强的杉木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年复一年,堆草的平台早被高高矮矮的青草侵蚀笼罩或者辟为它用。风光无限的草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中,堆草的情景渐渐被人淡忘,很少提及。

流光容易把人抛,一次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今又逢“无边落木萧萧下”。走过乡村,看到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他们的脸蛋粉扑扑的,神情愉悦,一如我上学的模样,不同的是衣着光鲜,书包沉重。我多想让时光倒流,让我返回童年,奔向家乡房屋旁的草堆,去领略它们带给我的情致和乐趣。

二月二远去的风俗散文

在故乡,“二月二”素有“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所以每逢二月二这一天,走在大街小巷,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有时候要到深夜才能关门。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在二月二这天拂晓,家中的老人们,要把头天晚上整理好灶内的草木灰,拿出来放在簸箕里,一手端簸箕,一手用木棒边走便敲簸箕底,使草木灰均匀地划成一条线。具体步骤是先围绕宅院划一圈,再在大门口、马路上,谷场上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囤、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以后,还要撒些开春等待播种的五谷杂粮,用石板盖住,这就叫“囤”。预示着当年夏、秋两季能收个粮满仓,谷满囤。总之,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这或许是一份美好的.期盼和祝愿吧!

二月二对我们小孩子来讲,那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可以吃到平时难以吃到的蝎子豆和棋子豆。在故乡有一个歇后语,叫做:二月二打簸箕——围(为)的是自己,说的就是这个事情。记忆里,娘为了满足我们的口味,二月二的前一天,把上好的黄豆在水里泡一晚,第二天早晨拿到锅里温火炒熟。听娘讲,蝎豆能炒五味,用什么样的水泡,炒出的就是什么味道。用盐水,炒出来的豆是咸的,如果喜食甜,可以在炒时放匙糖。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为这,故乡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说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女人,在河边喝水怀了胎,十月之后生了一个男孩,男孩身上却长了个尾巴。女人把孩子藏在家里偷偷地养着。男孩一天天长大,亦一日一日地顽皮。他一顿能喝一缸水。有一天,趁着母亲不在家,他自个跑到河边去喝水,被人发现了。从此,男孩和母亲常遭人白眼。终于有一天,男孩受不了憋屈,趁人不注意从窗户跑出去,飞往天上去了。他娘边哭边追边喊,她娘每喊他一声,他都哭着回头看一眼,每看一眼,地面上就现出一汪水滩。那些滩,后被人称作“望娘滩”。男孩说,娘啊娘,你莫哭,以后每年二月二,我都会回来看你。人们才知道男孩是条龙。果然,每年二月二,那条龙都回来看亲娘。而他的娘,也会炒上一些豆,让他吃饱回天庭。他们住的那个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因为龙来时,总会挟来一阵小雨,“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也成了人们相互传颂的民谚。另一种美味就是棋子豆,看起来很象麻将里面的髀子,它的做法也很传统,原料是面粉、鸡蛋、花椒叶子、芝麻、花生、核桃仁等,和各种调料擀制成薄锅盔的形状,再切成细条,最后把细条切成髀子大小均匀的,四方的小面块;然后在大圆锅里面用文火炒,直到焦黄,浓郁的香味飘散出来,吃在嘴里脆生生、钢崩崩,真是越嚼越香回味悠长。如果加入不同颜色的豆粉,还能做出各种彩色的豆豆呢。记得小时候,我的零食不多,每次春节后开学了,会有段闹馋虫的时间,这时棋子豆就成了主角。它干脆香浓、爽口开胃、便于携带,不易变质,上学之前揣得衣服口袋鼓鼓的,一路走一路吃。上课中还能偷偷摸几粒塞进嘴巴里,发出清脆的声音,只能捂着嘴巴怕老师听到。每到课间,小朋友们都拿出自家做的棋子豆交换,真是五花八门,互换着、逗喂着、嬉戏着,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现在“二月二”的民俗在农村也已经开始淡化了,不过蝎子豆、棋子豆等零食作为一种产品常年在超市里售卖,已经没有季节之分了。再说,用油炸出来的零食,有各种口味,包装也精美,却少了儿时的味道,重要的是缺少了那份蕴含着童心、童真、童趣的感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