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实用6篇)

时间:2023-10-09 03:20:58 作者:书香墨 2023年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

2)谚云: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午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

3)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

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网名大全)

5)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6)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7)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9)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1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1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1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20)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21)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2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2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2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2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2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2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3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融,孔子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与更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孔子思想价值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孔子文化。不仅如此,国外也流行学习孔子思想的风潮,如一些孔子学校的开办,很多中国教师被聘请为孔子学堂的讲师。孔子思想不仅是在教育界有深远的影响,在思想界、文学界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如何将这一思想正确的运用的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上来,是众多思想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1.孔子思想的发展史

西周的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于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活跃的学者在如何同一国家、安定民生方面进行了激烈了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百家”即指当时的各个思想学派,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思想产生了。对于孔子学说的'思想要义,首先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此外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有权利接受教育,没有高等与低等之分,要使得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孔子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一开始,孔子思想在鲁国没有被接受,于是孔子开始了游说各国的旅程,从而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传播。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秦朝时的焚书坑儒。秦朝建立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的现状,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焚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书籍。在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二是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孔子思想已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在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此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孔子思想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

2.1孔子的慈善思想解析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融,孔子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与更新。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而笔者将要谈到的慈善思想也是以“仁”为基础的思想。慈善思想有两种定义形式,从传统的角度讲,是指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提供无偿的援助,从现代的角度,慈善通常是指社会各界的人士进行了无偿捐助。首先是“泛爱众”,“仁者爱人”,最初的“爱人”思想是停留在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慢慢的,推而广之,“爱人”成为了对他人的一种责任,继而关爱他人也成为“仁”的一部分,即孔子思想意义上的“泛爱众”。

此外是“惠民”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思民之所思,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时时刻刻记得,要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此外统治者不仅要对老百姓直接施于恩惠,还要引导他们做对自己有益的事,通过一些经济措施,从而使自己在其中受惠。

纵观历史长河,有很多王朝因为百姓忍受不了王朝的欺压,而奋起反抗,推翻顽固的王朝。于是孔子从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角度,提出“均贫富”的理念,要多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施以援助,而不是对富裕的官员锦上添花。

2.2孔子思想在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孔子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彼此之间是亲友也好,陌生人也罢,都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疼爱,这不仅存在与亲朋好友之间,如果对待陌生人亦如此,那么社会上就会少几分欺骗、黑暗,多几分温暖、真诚。孔子思想将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推而广之,这种仁义也可以以适合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孔孟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3.如何促进孔子思想的实践进程

3.1教育界方面的改善

上述提到了孔子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指导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孔子思想的正确性。但是相比西方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言论,笔者发现,我们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仍需进行适当更新、适当改进。比如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模式比较保守陈旧,这样难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难以拉平。因此在这一方面是需要更新改进的。比如要减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需注重师资力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实干能力,并且职业素养要达标。

3.2如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立进程

孔子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为当今社会注入了正能量。但是笔者认为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的。比如,当前的社会风气不佳,这时不能仅仅在网络上营造一种“网络效应”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而这不能仅仅依赖个人力量,而需要在政府的带领下,从制度上进行改革,然后再在其他层次上进行改善。在政府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群众的批评反馈,这样才能更好的扭转这一形势。

结语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可以基本明确孔子思想的发展史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体现,包括教育界、思想造诣上、构建和谐社会上等等。虽然在实际应用及转化中仍然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通过适当的调整及改良,这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

农夫不解地问哲学家:您每天不是读书,就是伏案写作,难道不觉得辛苦吗?哲学家说:因为我有事业心,所以不觉得辛苦。

农夫又问:什么是事业心?哲学家想了想,说:我们不如来做个试验吧。只要你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一做,就知道什么叫事业心了。农夫点头答应。

哲学家接着说:请将你的左手握成拳状,往前伸直,然后将右手也握成拳状,高高举起。接着迈步向前,每走两步后,将左手往两边摆动一下,然后再走两步,将举起的右手放下,又举起。就这样,一直重复着这些动作,并且转圈。

虽然农夫不明白哲学家为什么要他做这些动作,但他还是照做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农夫受不了了。哲学家问:感觉怎么样?农夫说:受不了,太辛苦了!

哲学家笑着问:请问,你会耕田吗?

农夫说:笑话,我是一个农夫,耕田是我的工作,我要是连田都不会耕,那还叫农夫吗?

哲学家说:你能将你平时耕田时的动作,在这里示范一下吗?农夫毫不犹豫地做起了耕田时的动作。只见他左手握成拳状,往前伸直,然后将右手也握成拳状,高高举起。接着迈步向前,每走两步后,将左手往两边摆动一下,然后再走两步,将举起的右手放下农夫惊奇地发现,他做的动作,与哲学家半个小时前让他做的动作一样。

哲学家笑了,问:你耕田的`时候,觉得辛苦吗?

农夫说:不但不觉得辛苦,还觉得很愉快。

哲学家又问:都是相同的动作,一个觉得辛苦,另一个却不觉得辛苦,那是因为什么?

农夫答:因为在耕田时,我心里想着丰收,所以不觉得辛苦。而刚才,我在做您让我做的动作时,心里什么也没想,所以觉得辛苦!

哲学家拍手道:这就是事业心。因为你心里有了追求,所以长年累月做相同的事情不觉得辛苦!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2)苛政猛于虎。(礼记)

3)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5)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英格索尔

6)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7)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8)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9)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莫洛亚

10)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

11)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12)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13)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4)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美文美句)

16)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丘吉尔

17)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9)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20)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哲学家思想的论文

1)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5)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6)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9)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葛兰西的大众哲学思想论文

一、葛兰西的哲学思想的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与他人、与外界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哲学恰恰就包含在具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绝对自在,都必然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所处语境相互交融。所以,要理解一个民族的哲学必须也同时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因为,前者是以后者为依托和底蕴的。而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传统往往会从该民族的语言习惯中流露出来。语言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折射,故哲学与文化史的内在交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语言中体现出来。正是基于这一点,葛兰西提出的哲学观包含在语言之中,包含在每个人的语言之中。对于常识和民间宗教,葛兰西认为,常识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留下了“常识”的沉淀,它既是哲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保留至今的印迹,也是每一哲学精华思想的历史的有效性的凭证。它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不断地用科学思想和进入日常生活的哲学观点丰富着自身,是同时包含着新旧哲学思潮的一个相对僵硬的阶段。而宗教问题,“不是从忏悔意义上,而是从一种世界观和一种相应的行为准则之间的世俗意义的信仰统一上来注意”[1](p236),它是断片化的常识要素之一。由此可见,在葛兰西看来,哲学也就是哲学史。既然如此,那么常识和宗教作为历史发展的印迹,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该时期广泛存在的常识和宗教表示认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它们所包含的世界观的一种不自觉的、不加批判的接受。总之,在第一个层次中,葛兰西极力打破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由特定范围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的智力活动”的陈旧观念,强调哲学以语言、常识、民间宗教的形式普遍地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如葛兰西所论述的:“在职业哲学家、哲学领域中的‘专家’与其余的人之间存在着不是‘质的’,而仅是‘量的’差别。”[1](p259)而这种量的区别指的是他们之间思考方式的不同:一种是零散的、不自觉的思考,一种是批判的、自觉的思考。因此,在证明了所有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各有一套哲学之后,葛兰西紧接着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即注意和批评的层次,也是职业哲学家所关注的层次。因为语言、常识和民间宗教虽都暗含着某种特定的世界观,但它毕竟是以一种零散的、不系统的、非批判的和偶发的方式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应该对这种世界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即哲学就是对宗教和常识的批判和克服。关于这一点,葛兰西在《狱中扎记》中这样论述:“它首先必须是对‘常识’的一种批判,尽管在最初它是把自身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这种综合的目的`必然是批判这些问题,证明它们的真正价值以及它们作为智识链条上已被替代的环节所具有的意义,并且确定新的当代的问题是什么,旧的问题现在应当怎样去分析。”[1](p241)因此,从葛兰西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提倡的哲学家的哲学不是局限于书斋里的纯粹理性的思辨、演绎,而是根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又超越于日常生活的。因为思想和行动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即使行动中所暗含的世界观只是外在胚胎状态,是偶然地和在瞬间表现出来的。所以,那种局限于哲学家头脑中的抽象思考是不能称为哲学的。真正的哲学不是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实践,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因此,人们往往把葛兰西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也是其哲学思想最具有意义的一点。这种思想和那种仅仅将实践单纯地归为认识论范畴来理解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显然是深刻的。

二、葛兰西的大众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

当然,葛兰西在强调哲学的实践性,强调思想和行动本身的一致性时,也看到在某些情况下,思想和行动之间存在着断裂。这种断裂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历史制度的更深刻的对立。因此,葛兰西在论述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时,更看重的是现实政治活动的意义。哲学与政治不可分割,对于一种世界观的选择和批判同样是一件政治性的事情。职业哲学家的哲学活动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日常现实生活的批判,更是要通过政治活动将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人民大众中传播开来,从而提高全体民众的道德水平。即“批判地传布已发现的真理。把它们所谓‘社会化’,从而把它们变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变成人们协调一致和活动的要素,变成人们精神和道德的结构要素”。换句话说,是要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1](p235)。以此为据,葛兰西详细论述了实现“哲学的世界化”的途径,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政治社会理论,如“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政治国家”等。葛兰西认为要想使无产阶级大众获得真正的解放,首先必须通过政党构造本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然后通过有机知识分子构建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力图使这种意识形态为人民大众普遍接受,成为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从而在市民社会范围内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而推翻政治国家。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能摆脱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统治,获得真正的自由。综上所述,葛兰西在对哲学概念重新阐述时,始终关注人民大众。因为人民大众是实践的主体,哲学要想实现自身改造世界的终极理想,就必须使哲学与人民大众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融为一体,为人民大众所内化。只有这样,哲学才不会流于现实生活表面,才会比单纯的理论教化更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因此,葛兰西通过实践哲学,不仅要解构暗含于常识、宗教中的旧世界观,更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观,并通过政治运动(意识形态革命)达到真正改变世界,为人民大众构建一个合理化社会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也可以把葛兰西的哲学观称为“大众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