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汇总17篇)

时间:2024-01-10 05:06:26 作者:梦幻泡

计划书是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1.为大力倡导20xx年“11.9”全国消防安全活动月,紧紧围绕“人人参与消防,共创平安和谐”的活动主题,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开展一次消防技能竞赛活动。

2.开展一场比思想、比工作作风、比消防业务技能、比业余文化生活的竞赛活动,提升各分厂、部门之间的凝聚力、战斗力、团队意识,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和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公司的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公司及各分厂的.整体消防业务技能、协同作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进一步推动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检验并提升公司义务消防队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技能。

5.通过自身的消防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技能,加强公司的消防安全、防火工作。

1、双人3盘水带连接(双人项目)

2、单人2盘水带连接(单人项目)

3、单人手提4kg干粉50米灭石油气(单人项目)

1、方案策划/组织/主持:谭良师、陈一军、刘星民

2、总裁判长:谭良师

3、裁判员:陈一军、刘星民、曾德波、刘成文、肖玉华、梁锶雅、梁亮星、李福生

4、打表记分:曾德波、梁亮星、殴阳攸青等

5、器材准备:各分厂安全小组(使用旧灭火器)

6、拍照摄像:梁锶雅、姚增喜

1、初赛安排:各分厂、部门提前组织员工进行训练,于11月10日前自行组织初赛、复赛,确定决赛人员名单。

2、决赛安排:20xx年11月20日下午14:0018:00分(如有变动另行通知)比赛结束后现场颁发奖状。

1.决赛代表队以分厂或部门为单位,每个代表队约10--15名队员组成(不分男女),总人数约65人。

2.每个队员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比赛奖励:通过比赛,评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纪念奖品。

1、“双人3盘水带连接”项目获得第一名奖励现金5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4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300元,荣誉证一个;第四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五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计1500元。

2、“单人2盘水带连接”项目的第一名奖励现金3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共计600元。

3、“单人50米灭石油气”项目第一名奖励现金3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共计600元。

4、个人表演奖(专职安全人员)三名,每名100元,共300元。其它奖励:1、每位参赛队员65人及工作人员20人发参赛纪念奖品。

5、锦旗3面,荣誉证书11本。

6、本次竞赛活动预算约5500元(不含消防器材费用)。

(一)双人3盘水带连接

(1)、场地器材布置

在58米的平地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器材线(分水器限制线)、终点线。在起点线前1米处划出器材线,13米、33米处划出水带打开线,58米处划出终点线。在器材线处放3盘64毫米口径的双卷水带,1支水枪,消防栓一个,并与器材线相平,参赛队员站在器材后方。

(2)、操作程序

两盘水带打开、连接后必须平整。如有接口自动脱落、卡口、水枪脱落、冲到终点不接水枪、水枪射水不到指定位置等情况,将不计成绩。

(二)单人2盘水带连接

(1)、场地器材布置

在38米的平地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器材线(分水器限制线)、终点线。在起点线前1米处划出器材线,15米处划出水带打开线,38米处划出终点线。在器材线处放2盘64毫米口径的双卷水带,1支水枪,消防栓一个,并与器材线相平,参赛队员站在器材后方。

(2)、操作程序

当裁判喊“准备器材”口令时,参赛队员检查好器材并背好水枪,然后回到起点线站好。当裁判喊“预备、开始”时,参赛队员迅速打开第1盘水带,并拿1个水带接口接上消防栓接口,并迅速把另一水带接口接上第二条水带的接口,接好后把第二水带打开,并对接好接口,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跑出终点,接上水枪,站成立射姿势抱握住水枪,水枪射水到指定的地点为止为有效时间。

(3)操作要求

两盘水带打开、连接后必须平整。如有接口自动脱落、卡口、水枪脱落、冲到终点不接水枪、水枪射水不到指定位置等情况,将不计成绩。

(三)单人手提4kg干粉50米灭石油气

1、操作程序及场地器材

在长50米的平地跑道上划出起点线、器材放置线及终点线。在25米处放置1支4kg干粉、35处放置1个燃烧的气瓶。参赛队员检查器材,并在起点线站立举手叫好。

当参赛队员听到裁判叫“预备、开始”的口令时,迅速跑到25米处,将灭火器提起,拔掉保险销,冲到32米左右处将灭火器喷咀对准燃烧的气瓶,压下灭火器手把,将燃烧气瓶火扑灭后,带灭火器跑过终点线,并举手叫好,动作完成。

(2)、评分办法及要求

每个参赛队员只有1次机会参赛,参赛者必须站在起点线后,不得踩线,从发出“预备、开始”信号到动作完成跑出终点线为计时时间。若参赛队员失误则不计成绩。参赛队员未将火扑灭、灭火后未把灭火器带出终点线等均不计成绩。

1、每个比赛项目由一名计分员、一名发令打表员及一名裁判员组成裁判组。

2、参加比赛的队伍按顺序进行,每个项目以时间的快慢为标准进行排名次。

3、参赛队必须服从裁判员的安排与指挥,不得无理取闹,带队人员不得干扰裁判员工作,否则取消该项参赛资格,如有违规违纪的,取消该队该项目成绩。如某队对比赛结果有异议可向裁判员提出;若对裁判员做出的裁定仍有异议,可向裁判长提出,由裁判长做出裁决,裁判长的裁决为最终判定。

1.各参赛队员身着厂服,穿运动鞋。

2.各分厂可自行组织拉拉队相关人员前来观看比赛、助威。

3.参赛队员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比赛场地,并做好赛前准备工作,在比赛结束后方可离开。

4.比赛器材由五分厂提供,射水点距终点线约10米左右。

5.请各分厂、部门积极报名参与,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排练,各分厂安全员提供赛前培训,示范讲解及技能操练。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奉城幼儿园即将送走我园又一批毕业生,同时也是展示丰收成果的时刻:我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健康、自信、活泼聪明的小朋友,为小学输入多元发展人才幼苗。大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顺利地完成了幼儿园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他们如同展翅的`雏鹰要离开幼儿园,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幼儿园处处留下了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和活泼可爱的身影。为了让小朋友们体验毕业离园时的惜别、感恩情,我们将为孩子们举行丰富多彩、具有纪念意义的毕业典礼,更进一步激发小朋友们对幼儿园生活的留念,对小学生活向往的情感。

1、幼儿与老师、家长进行联欢,进一步感受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情谊,体验离园时的惜别之情。

2、体验与老师、同伴、父母一起参与活动的乐趣。

20xx年x月x日(周x)下午2:30。

x中学大礼堂。

1、礼堂布置:x负责。

2、音乐播放:x负责。

3、拍照、摄像:x负责。

4、座位安排:x负责。

5、安全现场:分部总部各一保安。

6、好宝宝奖状:x。

7、好家长证书:x负责。

8、幼儿化妆:每班教师+家长志愿者。

9、主持人(x)。

10、小、中班参加人员:好家长。

11、结束打扫卫生:保育员负责。

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很大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又很难就业?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早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大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欠佳。

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在中国开设已有十多年,但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明确,缺少岗位群细分,缺少具体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的依旧是“万金油式”学生。这从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就能看得出来,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课程和经管类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在校期间学的课程多而杂没有系统性,造成学生什么课程都蜻蜓点水般得接触下,但又都没有学精,最后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不被企业所录用。

实践要求都很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试验系统,但主要都是电子商务模拟实验,通过这些模拟实验虽然能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但由于软件本身脱离实际商业环境,再加之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极大限制。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的应用。

(三)师资严重缺乏。

师资是困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从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教学中虽能应付部分专业课,但是由于本身缺乏系统的电子商务学习,再加之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经验,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

(一)给电子商务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

电子商务的特征决定了电子商务人才知识必须是复合型的,但复合型性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作为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应给电子商务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什么。这样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就可以有依托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比如服装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汽车电子商务、地产电子商务等,确定职业岗位,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这样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专门设计。

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广泛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专业知识积累、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向该行业看齐,继而在就业时候没有太大的难度。

(二)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1、增加校内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生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另外就是增加学生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2、建立校内电子商务模拟公司,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院可以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并进行岗位竞聘,轮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并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更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织协调及社交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经验;3、做好校企结合:作为学院应该同各类企业尤其是本经济区域内有关企业加强合作。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联合办学,例如:企业网络营销推广方案的设计、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等等,使得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同时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与操作,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

(三)加大力度培养师资队伍。

在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这,作为学院除了重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外更应该重视双师结构,应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来扩充提升自己的师资队伍。比如:1、从相关行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2、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企业实际营运,每学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拔部分教师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并鼓励动员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仍有很多突出问题,致使很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作为高校应该认真分析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根据学校现状,积极探索,努力发掘现有的培训项目、培训场地,扬长避短,寻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新方向。做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为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浙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出力。

一、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条件

(一)组织保障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是1979年由浙江省总工会创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是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学校坚持把工会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稳固学历教育,大力拓展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有10名专职管理人员,来完成技能培训招生、管理工作。他们熟悉技能培训管理和教学,具有开拓技能培训与开展技能培训的能力。

(二)硬件设施

学校建筑面积7600㎡,其中办公用房20间,上课教室36个,可同时容纳1500人上课。维修电工实验室3个,计算机房2个,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个。保证了技能培训的理论教学、操作实训、考核鉴定的实施。

(三)办学经费

学校属杭州市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2016年杭州市财政拨入事业经费800多万元,学校办学收入300余万元。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每年接受杭州市总工会财务审计和考核,考核结果良好。为开展、开拓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1-

(四)取得荣誉

从1987年起,开始举办技能培训,获得多项荣誉。201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的荣誉;2015年,被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六家单位联合授予“杭州市校企合作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杭州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荣誉;在2012年至2015年的杭州市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年度考核中,连续四年喜获a级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的好成绩;2015年,2016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度授予我校“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机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6万元。2016年1月,浙江省总工会授予我校“优秀浙江省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8万元。这是一支会做事的队伍,能够完成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二、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加强软硬件投入,提升维修电工培训教学水平

开展技能培训是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并得到浙江省总工会、杭州市总工会和各级业务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安排专项设备经费,用于技能培训的设备购置,培训设施逐步完善。我校目前建设有电工上岗证实训室、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维修电工实训室、技能鉴定无纸化考场2间、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间。建立宋涵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学校有更多的培训经费投入,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开拓。

-2-

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培训基地。鼓励技能培训教师到企业中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业务水平。引进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培训的授课教师,参与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

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培训管理人员下功夫、想办法,将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作为技能培训的工作目标,促进我校的技能培训向前发展。

坚持抓培训基础工作,提升培训管理质量。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订培训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工作总结。设立培训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由专人负责培训档案的管理,培训台帐的登记与整理。加强对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工种的管理,在学校网站、对外平面媒体等宣传过程中,明确政府培训补贴的工种,享受培训补贴的条件与要求,对前来报名参加享受政府补贴的学员逐个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技能培训过程监督,提高培训效果。

质量和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对我校技能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和培训效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坚持校企合作,扩大培训办学规模

2015年,在杭州市总工会开展面向企业的“蓝领素质提升工程”中,作为杭州市总工会直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与和承担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是我校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产业工会牵头,企业工会组织落实培训学员来我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我校已与中国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国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杭州重型汽车发动机厂、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杭州市江干区总工会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就地施教等多种方式,实施培训。利用在杭中、高职院校办学资质的优势,我校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机械技工学校等院校签订合作培训协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合作,拓宽了我校职业技能培训的招生途经、培训规模。2015年,我校技能培训人数达3305人,培训高技能人才412人,其中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280多名,为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打好基础。2016年,我校中标“2016年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的维修电工技师培训项目,以及杭州市总工会“关于做好2016年度杭州市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奖励工作的通知”,为我校实施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机遇;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00余名的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为建设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人才2000多人。特别是维修电工、电工作业上岗证、高压电工、汽车修理工等工种,师资丰富、培训生源稳定、培训市场认可度高。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使我校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办学规模,达到新高度,新水平。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真诚服务社会,建设好我校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创我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为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高素质拔尖型技术应用人才。营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拔尖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部,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项目部由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牵头组建。

(二)组建培养导师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导师团队。

四、培养对象

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大二年级选拔不少于40名学生,组建技能竞赛人才班。按照专业群划分进行培养对象分类,分别设立建筑工程技术类、建筑装饰技术类、建筑设备技术类、财经管理类、能源交通类、信息传媒类、机电类等7个类别。

五、选拔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专业技能学习成绩突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钻研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强。

(三)具有强烈的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

(四)有过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经历的学生优先考虑。

(五)得到专业教师大力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六、培养方式

(一)技能竞赛人才班采取专业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专业授课。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制定针对性的授课计划,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集中授课,夯实学员深厚的专业基础。

2.一对一辅导。开展多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在各种大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团队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应对压力、挑战自我的能力。

(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安排学员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三)结业考核。完成所有培养课程,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学员可以结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书。

1.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两个以上。

2.在培训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

3.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一篇。

4.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一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

项目部组织对学生培训的具体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对参加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和考核成绩、取得成果进行记录,对学生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鉴定。

(二)激励措施

1.学校将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来抓,并在经费、政策上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导师组成员按照课时进行补贴,获得技能竞赛获奖按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3.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注册在案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在对优秀学生的综合性表彰中,将设定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学员。

4.学校为技能竞赛班考核成绩优秀以上学生提供推荐专转本自主招生考试名额。

5.学员在国际和地区访学交流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学校设立一定经费资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矿党委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我矿主要专业岗位工种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术、用技术的热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努力培养一支安全意识强、工作效率高、业务能力精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我矿品牌职工队伍建设,经矿研究决定,20xx年继续开展岗位工种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矿成立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党委书记。

成员:各副总师及组织科、宣传科、纪委、工会、团委、职工学校、生产技术科、安全监察科、企业管理科、劳动工资科、机电科、运搬工区、通风科、地质测量科、机修厂、矿医院等单位的负责人。

总裁判长:总工程师。

技术比武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九个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矿工会生产保护部,分管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调度与活动组织。

九个工作组分别具体负责操作相关工种的比武组织、裁判与监督工作,即:制定技术比武的规则、竞赛办法、评分标准、理论复习内容、理论考试试题、确定比武时间、比武地点等事项。负责督促各工作小组及时组织比武活动,保证比武过程和比武结果的公平公正。

第一工作组:

组长:生产技术科采煤副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采煤组成员、采煤工区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液压支架工、采煤机司机、采煤工等工种的比武。

督导:职工学校校长。

第二工作组:

组长:生产技术科掘进副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掘进组成员、掘进工区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掘砌工(含钻眼工、锚杆工、喷浆工)、爆破工、综掘机司机等工种比武。

督导:团委副书记。

第三工作组:

组长:机电科科长,成员:机电科和参赛单位的分管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采掘电钳工、综采维修电工、综采维修钳工、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钳工等工种的比武。

督导:宣传科科长。

第四工作组:

组长:通风科科长,成员:通风科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矿井通风工工种的比武。

督导:组织科科长。

第五工作组:

组长:生产技术科机运副科长,成员:生产技术科机运组成员、运搬工区分管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电机车司机(含维护)工种的比武。

督导:劳动工资科科长。

第六工作组:

组长:安全监察科科长,成员:安全监察科分管通防的副科长、通防组成员。

主要负责瓦斯检测工、矿山救护工等工种的技术比武。

督导:企业管理科科长。

第七工作组:

组长:地质测量科科长,成员:地质测量科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地质测量工工种的技术比武。

督导:纪委副书记。

第八工作组:

组长:机修厂厂长,成员:机修厂技术员及以上干部。

主要负责电焊工工种的技术比武。

督导:矿工会副主席。

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近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课模块+课外拓展模块。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 平台 模块 课程体系

2011年11月3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透露,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岗位适应力不强、离职率较高、岗位迁移能力较差等问题,有跟踪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与会专家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也应引入高职教育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要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性”倾向明显,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体现不足。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下发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性——工作岗位在生产、建设、服务的一线;

熟练性——技能熟练程度高;

实用性——所具备的技能属于实用技能;

职业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还表现在高超的技艺性、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以及突出的创造性。

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

一般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以中级为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位于高级工以上,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高端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规格分别是:

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掌握至少二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

知识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等。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近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课模块+课外拓展模块。在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 平台 模块 课程体系

2011年11月3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透露,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岗位适应力不强、离职率较高、岗位迁移能力较差等问题,有跟踪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与会专家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也应引入高职教育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要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性”倾向明显,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体现不足。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2011年10月12日下发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性——工作岗位在生产、建设、服务的一线;

熟练性——技能熟练程度高;

实用性——所具备的技能属于实用技能;

职业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还表现在高超的技艺性、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以及突出的创造性。

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

一般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以中级为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位于高级工以上,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高端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规格分别是:

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掌握至少二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

知识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为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高素质拔尖型技术应用人才。营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拔尖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部,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项目部由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牵头组建。

(二)组建培养导师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导师团队。

四、培养对象

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大二年级选拔不少于40名学生,组建技能竞赛人才班。按照专业群划分进行培养对象分类,分别设立建筑工程技术类、建筑装饰技术类、建筑设备技术类、财经管理类、能源交通类、信息传媒类、机电类等7个类别。

五、选拔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专业技能学习成绩突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钻研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强。

(三)具有强烈的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

(四)有过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经历的学生优先考虑。

(五)得到专业教师大力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六、培养方式

(一)技能竞赛人才班采取专业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专业授课。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制定针对性的授课计划,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集中授课,夯实学员深厚的专业基础。

2.一对一辅导。开展多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在各种大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团队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应对压力、挑战自我的能力。

(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安排学员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三)结业考核。完成所有培养课程,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学员可以结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书。

1.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两个以上。

2.在培训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

3.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一篇。

4.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一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

项目部组织对学生培训的具体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对参加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和考核成绩、取得成果进行记录,对学生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鉴定。

(二)激励措施

1.学校将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来抓,并在经费、政策上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导师组成员按照课时进行补贴,获得技能竞赛获奖按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3.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注册在案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在对优秀学生的综合性表彰中,将设定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学员。

4.学校为技能竞赛班考核成绩优秀以上学生提供推荐专转本自主招生考试名额。

5.学员在国际和地区访学交流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学校设立一定经费资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人才培养方案

护理技术:主要内容是护士素质与角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相关理论、护理程序、护理安全与防护、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及生活支持护理技能、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维护技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能、诊疗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职业自豪感;获得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健康评估: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等。使学生获得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学习各临床课程和开展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内科护理:介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关检查、诊断要点、防治原则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并进行评价;学习内科常见急救方法、临床操作、心肺监护、机械通气等临床技能。通过讲课、实习,使学生不但掌握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会将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护理实践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整体护理。

外科护理:主要内容是外科学总论、手术的基本知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麻醉病人的护理、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损伤病人的护理、外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及外科护理操作方法训练。使学生运用上述有关知识,以护理程序的方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帮助病人康复。正确运用外科护理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妇产科护理:主要内容是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正常妊娠期孕妇的护理、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围生期母儿的护理、异常妊娠孕妇的护理,以及妇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计划生育等以及妇产科护理操作方法训练。使学生根据妇女生理特点运用已学的妇产科知识和护理程序对孕产妇及妇产科病人、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并具备开展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的能力。

儿科护理:主要内容是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用儿科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儿科护理操作方法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技能,能对儿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帮助个体、家庭、社区小儿获得最大程序的身心健康。

急救护理与重症监护:主要内容是院外急救护理、急诊设置与管理、重症监护的工作范围和任务、重症监护的护理技术、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理化因素急性损伤病人的救护,以及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基本知识。

二、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临床实习等。

1.实验实训:第1~4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2.教学见习:第4学期,临床医院教学见习2周。

3.临床实习:第5、6学期,综合医院进行为期40周的临床实习。

就业面向。

就业面向:面向各级医院及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等工作。

其他。

毕业后可参加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社会人才需求。

通过对国内护理专业职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临床一线对护理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量排序分别是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中专和博士研究生,结合临床一线护理人才学历结构情况,可见未来护理专业技术领域对护理人员专科学历需求最大,尤其是中部地区对专科学历需求最大,其次是本科和中专。调查结果还表明高职护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就业率,护理专业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临床护理岗位、少数在社会举办的卫生健康相关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护理岗位上。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预防、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妇女儿童的特殊健康服务,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迅速运用于医学领域,现代诊疗技术越来越现代化、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护理工作也由单纯的护理技术操作发展到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直接为病人独立解决健康问题,科技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1993年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低于世界护理教育的普遍水平。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护士均为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培养。全国120万护士中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我省专科以上毕业生数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河南省20xx年对48家三级综合医院和11家专科医院进行“十大指标”运行数据统计显示,全省三甲医院床位与临床一线护士比低于0.6。这种状况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不协调、不同步,严重制约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增设护理专业,调整护理教育结构,提高培养层次,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十分必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护士由单纯协助医生做治疗、按医嘱发药、打针等简单、重复性的技术操作和生活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服务。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护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工作在医疗和恢复病人身心健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以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护理队伍,在中专教育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学历的限制,基本上没有接受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与行为科学知识,所以在素质上难以达到对病人进行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开设护理专科教育,开展高等护理教育,满足医学模式转变、整体化护理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群众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立志献身护理事业成为众多考生的迫切要求;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地市级以上医院急需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广大护理人员也渴望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具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求知热情。高等护理教育落后,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成为制约我省护理事业发展的瓶颈。开展高等护理专科教育,满足医疗单位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给护理人员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方案

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多变无常(volatility)、不确定(uncertainty)、复杂(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的vuca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颠覆式的创新也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要找到风口并快速乘风而起,不可能让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慢慢的培养人才。这就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扎实做好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储备更多的高潜力人才,随时送到战场上去,通过战斗历练来实现快速成长。结合这两年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来和大家谈谈快速培养高潜人才的话题:

对于高潜人才的定义,各个企业有各自的认识,我们也看到过不少咨询机构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同合益(haygroup)提出高潜人才的四个特质标准: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高度的跨领域思考能力、高度的社会洞察力和同理心、高度的韧劲和情感成熟度。也就是说,高潜人才是那些始终充满好奇心,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人;同时,他们也能够超越自己的工作局限、专业局限以及经历局限,进行突破思维、跨界思维;他们又拥有对组织和个人的洞察力,并且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甚至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当然要在上述四个领域做到面面俱到似乎并不容易,但企业在选拔高潜人才加以重点培养或任用的时候,确实需要事先对这些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选错人可能酿成战略性的失败。

高潜人才的识别,一般都会采用测评的方法来确定,我们在实践中特别推荐问卷测评、关键行为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综合考察。当然在综合测评之前要对测评的维度和关键行为的观察点进行设计,要对各个维度进行定义,关键行为观察点进行行为分级。由于潜力相关的行为表现较多,所以要对被测评人进行360度测评,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被测对象的情况。在这里通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测评工作量巨大,组织测评工作部门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般很难完成,在此建议引入专业测评机构。一方面专业测评机构在测评维度和行为观察点上可以给企业更多专业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测评的工作量。

其次,为了减少被测评者的人际关系对测评结果的影响,还需要进行重点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关键行为事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关键行为事件可以采用案例采撷的方式进行,依据score法则作整理,再依据行为等级定义进行考察。此外,在重点访谈时直接上司是访谈的关键,上司是下属行为的直接观察者,能提供较为丰富的行为案例,同时为了避免上司凭感觉进行评价,影响评估的有效性,特别建议在访谈前一段时间提前给上司一个对高潜对象进行行为记录的任务,以客观地掌握信息。

对于高潜人才的培养除了常规的培养外,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建议对高潜人才进行“小灶”培养,主要的方式有:

全业务副位培养就是以未来需要为导向,结合公司业务的形态和组织管理特点,根据高潜人才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个人职业规划等因素,为高潜对象设置目标导向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以副职的身份进入各培养部门顶岗锻炼的方式。这个培养计划要求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并确立每个阶段的考核标准,阶段结束考核通过才进入下一个阶段。培养结束后回进入高潜人才储备池,随时候用,当然这里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从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式由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考核标准确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全业务副位培养的培养方式是让高潜人才在企业内部快速成长,以完成基础性的成长准备,而特殊项目历练则是让高潜人才进入突破性成长阶段。在这个不确定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性会越来越多,有系统有计划地加速高潜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基础性培养后特别重要。这种的培养可以考虑以新市场的拓展、新团队建设、管理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等为契机来历练性高潜人才,让其在新的挑战中快速积累经验。

对于高潜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还推荐用导师计划进行配合。导师必须由在行业内或者专业上有丰富经历、经验的人来担任,也可以成立联合导师组,让高潜人才随时都能得到指导,同时导师也可以其行为进行纠正和控制,避免风险行为造成损失。同样的这里也少不了导师管理机制的配合。

当然,对于高潜人才的识别和培养还有很多内容和方式,我们也特别期望和大家进行深入地交流!

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通识选修课见山东政法学院通识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其他课程见附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房地产经济、管理和经营等专业知识,具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能力、工程估价能力,以及具备健康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全过程房地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应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工程估价等方面的能力。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熟悉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3.掌握房地产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掌握工程施工基础知识;

6.了解房地产的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

7.具有阅读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8.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9.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10.具有健康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公共管理。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工程图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法、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行政管理、房地产测绘、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工程估价(土建)。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

公共实践,实习(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软件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学年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大类型。

房地产测绘、建筑材料。

四年。

管理学学位。

人才培养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515”战略关于旅游人才工作的重点举措,国家旅游局近日下发了“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对于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吸引、汇聚优秀人才进入旅游业将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旅游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旅游业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质量型人才提升将更显迫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此次实施方案的发布,体现了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专业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旅游业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有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的行业就业意愿不高、行业流失率不低,旅游企业接纳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在走低。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本专业新生力量持续注入的行业,其发展前景会如何?这次方案的发布对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国家旅游局在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并没有局限在这次“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上。如果综合考虑此前已经连续开展多年的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青年旅游专家计划等相关人才计划,可以看到,国家旅游局在旅游人才队伍培养的体系化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在实践型、研究型两方面人才上都布了新局、开了新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多样、情况复杂、问题不少,想通过此次“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来毕其功于一役是有一定难度的。据统计,20xx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招收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68所,有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33所。相对于庞大的旅游专业院校学生群体以及旅游从业人员,此次3年计划培养的1万名相关旅游专业人才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显然,“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的用意在于引导有关各方积极行动起来,以各自力量,共同推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仅就此次计划而言,接下来的重点则在于如何执行好这个计划。相对以往旅游人才培养的单项促进计划,此项计划涉及金额3100万元,确显魄力。但人才培养是立足长远的大事,需要持续推进,机制设计远比资金本身更重要。

在推进“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过程中,如何明确英才计划的具体遴选范围,明确重点院校的范围,出台每个子项目更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案,如何有力、有效地加以宣传贯彻,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形成配套支持政策与方案,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否则,这个计划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

对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国家旅游局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只是构建这个生态系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旅游相关企业履行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社会责任。

应该鼓励旅游相关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管培生制度,只有管培生制度与英才计划实现有效衔接,旅游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才有可能留在旅游行业。应鼓励旅游相关企业面对“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入选者在企业调研、案例采写、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开放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英才计划入选者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实践,发现中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入选者所做的研究才真正有价值。对于非重点院校的旅游研究队伍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的基础性人才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方面重点院校的旅游研究生数量非常有限,并不能代表旅游研究新生力量,应该高度重视对旅游教育和研究传统强校“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名额的投放;另一方面,应给予高职高专旅游院校学生在“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上更多的空间,并引导其在旅游扶贫攻坚、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其特长。

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敬业乐教,一专全科、多才技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从事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在小学各学科中教学、管理、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熟悉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基于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小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能够胜任小学课堂教学、指导小学生课外艺体活动和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5.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三笔字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标准学制3年。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20学分,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移动互联网软件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尽快培养和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移动互联网相关岗位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到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一起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主要的就业方向和能力素质要求。

2.1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方向。

主要工作任务是能完成移动开发/嵌入式平台的选型、移动应用程序ui设计、开发、程序测试部署和工程文档书写。要求熟悉掌握相关移动开发语言和及工具、掌握移动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流程、掌握故障诊断、分析、隔离、排除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良好的文档书写能力,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2移动web开发方向。

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完成数据库的设计;使用相应的开发环境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能进行web界面交互设计;web系统的测试、部署;熟练工程文档的撰写;要求熟练掌握web开发语言以及开发环境的使用;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技术;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开发框架及第三方开发工具;熟练进行web交互界面设计;有较清晰的程序业务逻辑分析思路,能合理的编写程序流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2]。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方向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和商业服务等企事业单位的web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软硬件开发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能从事移动及嵌入式设备的软件设计开发、移动网站的搭建、移动web应用、移动智能设备的运营与维护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结合cdio理念以培养具备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cdio理念为基础,构建面向就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在“做”项目过程中开展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单项、综合和专业应用技能,通过校内工作室),校外(公司)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方式实施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从专业知识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设置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实施四阶段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面向就业岗位、培养it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基本技能+技术技能”,有“课程—技能—证书”相互依存的技能体系。

课程以android移动开发为主要技术路线,这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规范、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移动跨平台开发实践、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以java为主要技术路线,从移动开发基础,到服务器端编程,然后进入移动开发实战、还涉及跨平台开发技术、此外还开设移动终端操纵硬件的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为学生今后从事物联网应用领域打下基础。

此外还开设专业所需要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维护、软件ui设计,web交互式设计开发等课程,学生将来毕业也可从事移动或web的前端设计,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

学生在大学三年,需要完成一定的项目设计开发,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并考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以毕业,项目与考证要求如下:

(1)web应用开发(初级、简单);考核时间:第3学期;支撑课程:web应用程序设计。

(2)移动应用开发(中级、综合);考核时间:第4学期;支撑课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3)移动互联网开发(高级、产品);考核时间:第6学期;支撑课程:移动应用开发实战毕业设计。

(4)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工程师;考核时间:1-6学期。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初级);考核时间:2-6学期。

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考核时间:3-6学期。

本文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根据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对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与研究。此外,还需要实训环境的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地课堂教学,才能培养更多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可对本专业生源提出具体学历基础和兴趣特点要求)。

2.学制

实行学分制的,可以规定以修满多少学分为准,可实行弹性学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要描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岗位群),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规格或职业能力描述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描述人才培养规格、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技能。

1.基本知识要求

1

2.基本素质要求

3.基本能力要求(含对应职业和工作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就业能力、行业拓展能力等)

(五)课程结构框架

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其他课程的结构体系。

建议:遵循规范、引领、实用的原则,全面进行本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改革。用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设计课程。从岗位分析入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与产业、企业和岗位对接,与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整合课程,构建五年贯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要求:分别列出本专业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其他课程的名称及教学要求,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年修订)》要求开设,要注重提高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比例,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制作)等,建议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课程设计以增进学生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课程穿插进行,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安排,提倡工学结合、分段安排。第六学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或技能专项训练,为学生就业或专业的继续学习提供条件。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六个月时间。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其他课程(如拓展课程等)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参照《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意见》(鲁教职发20151号)自行设置。

(七)教学时间安排及授课计划安排 1.教学时间安排

说明:上表仅供参考,视专业性质和特点,灵活安排。

2.授课计划安排

3

4

设计。2.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包含课程内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或集中实训的时间。

二、课程(项目)教学标准

××××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要求:阐述课程的类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主要任务等。

5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建议: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目标表述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线,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力目标表述要明确,并且能够在培养目标和典型职业活动描述中找到相应能力的表述。素质目标重点表述职业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参考学时 (四)课程学分

建议: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述。包括完成课程教学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原则上要涵盖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等部分内容。

(六)教学建议

6

1.教学方法

要求:描述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2.评价方法

要求:描述对本课程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 3.教学条件

要求:描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教学条件。 4.教材编选

要求:描述本课程教材编选意见。不依据某种教材组织教学,鼓励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

三、师资配备标准

要求: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教师的职称、学历、技能、教学能力等要求。如教师达不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

四、实验(实训)室及设备配备标准

要求: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不同学段所需实验(实训)室和设备配备要求。如现有实验(实训)室和设备达不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

2.实验(实训)教学场所是指实验(实训)室的名称。

3.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应该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做到完整、准确、可操作。

7

撰写要求及说明 一、字体要求

(一)授课计划安排中已经列出的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课时数也已经列出来,需严格执行该教学计划。语数英三科根据教学大纲列出教学时数。

(二)课程(项目)教学标准两份,一份涵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份需要单独提供,单独提供的需要把各级标题的题好升一级。

(三)参与编写的教师要认真审核,教学部分管主任要严格把关,审核无误后,教学部主任签字上报学校规范化学校创建办公室。

截至时间:第一稿,参编教师编写、审核; 第二稿,教学部主任审核; 第三稿,创建办工作人员审核; 第四稿,学校审核,交付印刷厂印刷。 电子版发至:http://。

8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国际环境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要求规格

1、可适应的职业岗位群

报关员、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电子商务业务员、政府外贸部门进出口业务管理人员等。

2、主要工作任务

培养客户,开拓国内外市场,国际商务单证制作与审核,货物生产过程跟踪,国际货物运输,货物的通关与清关,申请安排货物的检验与检疫等。

上述工作业务或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这是外贸活动复杂性决定的,因此,对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工作分工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外贸工作广泛的适应性。

2、课程模块主要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为设计和施工企业,因此,可以按照设计和施工企业的技术要求设置课程、实践环节,增加设计课程,如框架结构设计、轻型钢结构厂房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工程预决算、施工内业等课程,构建原来的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群供学生选修,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培养工程人才,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化、规范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土木工程涉及的实践性环节比较明确,一是设计环节,二是施工环节。多年来的制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实验体系比较完整,但系统化、规范化方面还有待改进。比如在以前的培养环节中制图强调得多,识图未得到重视,因此应增加识图环节;设计环节与课程结合的多,与分部分项工程结合的少;课程实验做得多,工程试验学生不了解。这些都需改进。

培养体系是总体方案,教学内容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目前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工程结合不够是主要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与工程实际结合,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就不会突出。教学内容不能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原因包括: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把理论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讲授;教材理论内容多,例子虚拟,与工程结合不够。因此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整。

1.建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以建设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改革目标。同时要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学团队中来,兼职从事教育工作。目前,我校已经建立教师去企业实践的管理机制,并有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在学校的教师去企业实践的管理机制下认真规划、合理实施。比如,对企业必须有选择,部分去设计单位、部分去施工单位、部分去监理单位、部分去检测中心,经过一轮后交换,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教师队伍得到不同企业的全面训练,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都有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深度参与教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只瞄准资深的技术人员,只要是一线的工程师职称以上的人员都可以满足学校培养工程人才的需要,要扩大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人数。

2.调整教材的内容。

在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工程人才质量管理要求,从优化教材入手。目前的教材基本维持原来学术型教育的模式,即使是出版新一轮的应用型学校规划教材,但内容变化不多,因此,如果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执行,必须优化教材,出版或选择有利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教材。特别是每个专业方向要针对几门体现专业工程能力要求、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首先组织有教学、工程经验的教师编写与工程应用对接的教材以及相关实践指导的教材。

每一门课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点,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的时候缺乏对该学习内容在工程中如何应用的认识,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学生动力不足,可以说目前的教学方法在工程应用的引导上存在问题。因此,需寻找一种可以让学生知道学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应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练习,同时坚持对应的应用考核即可达到效果。

1.以项目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内容系统化。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每一个阶段的实践环节都要结合实际工程,而不是按一些教材、参考书上一成不变的模式教授给学生,那样达不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的。给学生一个实际项目,从二年级做起,一直到毕业设计完成项目。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系统地认识项目。二年级时学生虽然对工程概念尚不清楚,但也可以用实际的工程项目对其进行诸如制图识图等方面的训练。

2.以项目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要练。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给学生足够多的训练机会,从大作业、课程设计、实验,一直到毕业设计都是在练。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结合工程对学生增加必要的训练。

3.进行工程应用的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工程能力的检验不能仅靠记住基本知识和会做几道与书中例子相似的题,还要考查在实际工程中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不能引导学生向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的,需要增加与工程有关的考试内容,由完全的记忆变为学会使用书中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已经采用的“半开半闭”的考试方式,闭卷部分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卷部分考查应用能力,是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一种考试方式。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三方面:设计类实践环节、实习类实践环节、实验类实践环节。设计类实践环节的根本问题是设计题目虚拟、设计内容理想化、设计标准与实际的工程设计结合不够。实习类实践环节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参观性的实习多,不能深入接触工程施工。实验类实践环节的根本问题是实验内容与课程联系多、与实际工程试验结合少。因此,需针对上述问题调整实践环节的教学。

1.设计类实践环节。

与设计单位联合培养,以项目管理的方式从低年级开始接触设计单位的项目,二年级学生可以工程设计题目为例学习、练习工程制图,不同学习阶段完成不同任务,在完成项目中学习课程知识,在完成项目后回味知识。

2.实习类实践环节。

与施工单位联合培养,让学生在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参与项目建设,认识构件、了解结构,将原来固定几周时间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可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施工阶段学生的实习,总计时间达到规定的周数即可。

3.实验类实践环节。

坚持在学生实验中采用理论实验+工程试验的模式,保持实验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实验部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又有工程试验、检测部分,训练学生熟练进行工程试验的能力。

按照目前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要求,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已经可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工程应用的需要,因此,强化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让学生深度接触工程、按工程标准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