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一年级教案数学苏教版(优质14篇)

时间:2023-10-15 15:42:22 作者:XY字客 一年级教案数学苏教版(优质14篇)

制定好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具有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初三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页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课件、学具袋。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2)3、3、3(3)3、3、5(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发散思维练习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

一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x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9+x的进位加法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计算机、课件、小棒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

摘果子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1.使学生掌握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软件

掌握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9+3=8+5=8+3=9+4=

9+2=8+4=7+5=6+5=8+6=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5+75+85+9

b.4加几有:4+74+84+9

c.3加几有:3+8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9+5=8+4=

5+7=5+9=4+8=

9+4=8+3=9+2=

4+9=3+8=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一年级数学教案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3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一年级数学教案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一年级数学教案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数学教案]南极小客人。

2、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 ,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数学论文《[数学教案]南极小客人》。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

一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36页―37页

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努力给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

……

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

“长方形是长长的;

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

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

“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

……

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

“没相机,怎么拍呀?”

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

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

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

课本62--63面。

1、加强“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训练。

2、使学生能按一定顺序叙述教室的摆设。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的教室真漂亮,今天我们就一看、说说我们的教室。(板书:教室)

1、引导学生认读“教室”。

2、放足时间让学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3、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人看到的说出来。

4、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叙述教室里的摆设。

5、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里的摆设,再同桌互相说说。

6、生发言说说自己家里物品的摆设。

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清楚。

1、练习1。

生:自己指着文具盒说一说,再同桌互说、互评。

师:要求个别学生边指边说,其他同学评一评谁指得好、说

得好。

2、画箭头,并说一说。

师把题意告诉学生。

生:动手在书上画出路线。

生:把自己画的路线告诉大家。

师:引导画错的学生改正。

3、看图回答问题。

师:把题意告诉学生。

生:观察并说给同桌听听。

生:发言说说淘气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其他同学评一评说得好不好。

师:引导学生帮助说错的同学再次观察。

一年级数学教案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

1、认识数轴的正半轴----数射线

2、会在数射线上标数。

3、会在数射线上比大小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结合生活实际来探求数射线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初步认识数射线及其特点(方向,起点,单位长度)

在数射线上标数、比较数的大小

实物投影仪。

1.两幅树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树。你喜欢哪副图?

师:为什么你们觉得他排的整齐呢?

师:我们都喜欢排列的整齐的事物,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排队的时候也要像他们一样排在一条直线上。

(多媒体)出示2副树的图

2.生活中的队列

1.初探数射线的特点(起点,单位长度,方向)

师:你们觉得谁应该排在第一个呢?

(板书:0是起点)

师:0排好了,那接下去的就应该是几?

师:接下去就应该是2了,你们来说说2排在这里好不好?(不好)

师:那你认为应该排在哪里?上来指一指?

师:你能告诉下面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排在这里吗?

师:把2放在这里,看看从0-1,再从1-2,他们每格一样长吗?

师:原来每格应该一样长,

(板书:每格一样)

师:现在数宝宝都整整齐齐的排好了。看,谁来了?(11)

师:11说,我也想加入他们的队伍,你们觉得应该把它放在哪里?

师:好的,我把这根线延长,把11放在10的后面。这样行吗?

师: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符号,用箭头来表示,这个箭头就表示往右还有好多数宝宝。而且你们仔细观察,这条直线上,起点是0,从0往右数,越数越大。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数射线。

生齐读数射线。

(板书:数射线)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数射线,谁能说说看它有什么特点吗?(同桌讨论各自观点)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齐读板书

2.巩固练习判断,哪些是完整的数射线?用手势表示。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 1 2 3 4 5 6 7 8

(3)1 2 3 4 5 6 7 8 9 10

(4)0 2 4 6 8 10

小结: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数射线上每一个间隔都是相等的,数射线上不但要

有起点“0”,还要有正方向(用箭头表示)。

学会标数

送数宝宝回家

师:这些数宝宝都迷路了,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不能帮忙找找看啊?

找邻居

师:看着这条数射线,你能知道他们的左右邻居是谁吗?

(练习:___, 6 , ___ ___ , 3 , ___ 4 , ___ , ___ ___ , ___ , 2 想一想,看一看,用数射线来验证)

动物跳远比赛

1、小熊在数射线上是怎么跳的.?

(小熊猫从起点起向前跳,一格一跳,跳三下,成绩是3)

2、小兔在数射线上是怎么跳的?

(小兔从起点起向前跳,2格一跳,跳4次,成绩是8)

3、小袋鼠在数射线上是怎么跳的?

(小袋鼠也是从起点起向前跳,3格一跳,跳3次,成绩是9)

学会比大小

起点相同,比较大小

比一比,谁跳得最远。

(1)小兔: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老鼠: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袋鼠:0 1 2 3 4 5 6 7 8 9 10 ()跳得最远

小结:本题在比较时,要注意小动物们的起跳点不同,所以不能光从跳到哪一点

来判断。可以通过数格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看数射线比较图形大小

(师小结:数射线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巩固练习

看数射线,比7小的数有哪些?比2大的数有哪些?

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步导学第22页

数射线

0是起点

每格一样

是正方向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一数

新授课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了解学校生活

数数活动

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一套。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你们会从1数到10吗?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看图数数。

二、激发兴趣。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用数字几表示。

(2)生答有一面国旗,一位老师可以用数字“1”表示。

3、认读1-10各数。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红旗呀,花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

四、请用火柴棒从1摆到10。

五、作业:开心数数

六、板书:数一数

一年级数学教案

如果小白兔给小灰兔3个萝卜,它俩的萝卜就一样多,一样多时都是13个,求小白兔原来额萝卜,就要把它给小灰兔的3个加上所以是16个。

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对信息的处理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