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

时间:2023-06-26 16:47:19 作者:曹czj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一

为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根据省政协的统一部署,****年*月*日,在省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分两个小组赴***等六市就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不够深入,村民自治机制还不够完善

1、一些地方乡镇村社干部和群众民主意识不强,对实行村民依法自治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乡镇党政领导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全面,缺乏对实行村民自治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加强村民民主自治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的位臵。我省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加之有文化的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群众民主自治意识不强,参与民主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

2 箱办法,一些地方采取给误工费的办法才有人参加投票。村民客观上没有充分享受民主选举权,也影响了村委的权力认受性与合法性。

3、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不够规范,落实不够。大多数村已经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调委会工作制度、治保会工作制度等,但一些地方仅仅只是制度上墙,且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在执行上缺乏具体落实的措施,流于形式。

4、民主决策程序不够规范,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大量的民间纠纷的解决缺乏约束机制,仅仅靠干部的个人威信或宗族势力来解决,或将矛盾上交,成为上访案件;“一事一议”在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监督保障制度,导致决定执行难,尤其是对个别“钉子户”缺乏有效的制约。

3 公开一次。对村务和财务的一些关键性、敏感性的事项或细节不公开,如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筹资方案和使用情况,村集体经济项目立项、承包,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情况公开不够,群众意见较大。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还比较突出。

6、农村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薄弱。由于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绝大部分地方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留守的多是“386199”人员(指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后继乏人。一些地方村“两委”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基层阵地建设问题突出,一些村委会借用村小学教室作为办公场地,有些村委会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场地都没有,被村干部形象地称之为“红旗插在家门上,公章挂在腰杆上”。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和组织,且数量逐步增多,覆盖面也逐步增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协会和组织的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还缺乏明确规定。一些地方正在试行的支部加协会模式、建立专业协会党小组模式等在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都还很不规范。

4 治待遇低,长期从事“两委”工作的基层干部缺乏必要的医保和养老保障,大家普遍感到“政治上无奔头,生活上没盼头”,很多村干部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扑在工作上,责任田靠家庭其他成员耕种,劳力少的干部家庭收成明显受到影响,基本生活难以保证。一些贫困村支书和主任年工资不过1000元,社长仅600元,有时还是一张欠条,难以兑现,农村场镇“居委会”仅100元工作经费,基层干部“在职不如打工,退休不如五保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稳定性。部分地方为解决村社干部待遇问题实行了“两委一肩挑”,通过兼职提高待遇,这种做法导致了基层党政不分,权利集中,是民主建设的倒退。

(二)农村法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1、基层党员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法治水平不高,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不强。部分乡镇领导对“法治”的理解还片面地停留在“以法治民”,缺乏对依法行政的正确认识。

5 的法制宣传栏长期只有一个版面,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和村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更新。四是农村广播宣传基本上已经停止运转,村民了解政策法律多靠收音机、电视或走村串户的方式,了解内容以适用为主,且比较片面。五是我省广大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大,流动性大,对这部分群众普法工作难以开展,留守人员以妇孺老人为主,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法制教育能力低,普法工作也难以收到实效。六是农村普法工作经费困难,大部分村在购臵普法资料、建臵普法阵地方面都缺乏经费保障。

6 吃亏,甚至一些群众提出了返还已交税费的要求。二是我省部分农村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还较突出,一些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引发的杀人、伤害等严重刑事案件还屡有发生。三是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给农村婚姻家庭的稳定也造成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高发,农村婚姻家庭矛盾和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四是信访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因村社财务问题、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安臵补偿问题等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还时有发生。一些群众缺乏法律意识,报着“闹而优则赢”的错误观念长期无理上访缠诉。个别上访、上诉人员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如自杀、爆炸行凶等方式。个别基层法律工作者职业道德不高,受利益驱动影响错误引导当事人上访缠诉。五是基层调解和治保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村虽然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治保会,但在实际运作中缺乏规范的程序和经费保障,一些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理多靠个人威信或宗族势力解决,或将矛盾上交。群众对人民调解的认知度还不高,对诉讼存在依赖思想。无偿调解制度影响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无法对调解各种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六是平安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行动迟缓,工作表面化,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形势还比较严峻,邪教组织还仍有活动。

4、基层政法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够,基层法律服

7 务和法律援助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了基层法治建设。一是个别地方乡镇还没有司法机构,司法所人员编制也不到位,如**县38个乡镇只有15个司法所,17名司法助理员。一些地方乡镇司法所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只是一个空牌子,大部分是由法律工作者在兼职。二是乡镇派出所警力不足,办案经费缺乏,如**市**县派出所撤并后,有的乡镇警力平均仅1人/万人。三是基层法庭进行撤并后,有利于法庭的“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建设和依法审判,但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诉讼成本和时间,一些地方采取增加巡回法庭、乡镇司法员代为收案等办法,但还不规范。

(三)农村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问题还十分突出

1、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不高;劳力型务工农民工资水平较低,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基本社会保险普遍缺失,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为务工农民尤其是短期务工农民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务工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还较差,劳动安全和卫生条件还得不到保障等。

8 会监督。与之直接相关的农村“土地纠纷”、土地遗留问题、失地农民补偿安臵问题等引起的上访事件还比较突出,已成为一段时期影响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稳定的焦点之一,也使基层干部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不抓紧解决,土地征用问题将成恶性循环,最后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并将严重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

3、农村妇女地位和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农村男青年大量外出务工,有些地方农村已经是妇女在顶“一片天”,但是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部分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被漠视,女童失学辍学问题严重。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权益保护不力,家庭暴力还时有发生。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利还难以落实,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习惯,且农村多种经济形式的登记业主绝大多数是男性,农村妇女即使出嫁或者离婚几乎不可能有独立的农村土地承包权,部分结婚时间短的妇女在离婚后,回到娘家甚至居住权都被剥夺,农村妇女的维权表现得无能为力。广大农村妇女还缺乏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培训。一些地方忽视对“两委”女干部和女党员的培养。

9 人数逐年增加,一些地方留守学生已经接近在校生的一半,如农业大县**县**中心小学在校生1426人,留守学生就达689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一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成长状况问题严重。留守儿童基本靠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二是缺乏父母关爱和交流,身心健康令人堪忧,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倾向。三是监护责任不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中途辍学过早流落社会,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选举的规定过于原则;关于村委会与基层政权之间的权责规定不够明确,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也没有界定清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的村民会议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应有的地位;村委会一届三年的任期过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过半数参加”,因外出务工人员多而难以实现;没有明确规定解决村干部、村民代表待遇问题等等。

2、农村土地合法流转问题、农村专业协会(组织)问题、农产品标准化管理问题、农村场镇居民委员会运行问题等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有关农资、种子市场还需要加强国家立法强制规范管理。

3、《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实施中有关灌溉面积核定、水费计算、加大灌区渠道整修投入等问题还需要及时研究修改和完善,如**镇反映60年代确定的基本灌面现在仍然没有变,实际上现在的灌面已不及确定的基本灌面的一半。

11 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构建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对农村“两委”干部的民主法制教育轮训活动,提高民主法治理论政策水平和知识素养,培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路人。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村财会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依法民主管理的能力。

2、以办好乡镇文化站点、农村广播站点和利用农村学校这些载体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和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实际效果明显的民主法治宣传机制。

3、以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和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大力宣传和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依法民主自治意识。要转变基层干部观念,在执政观念上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把民主管理的权利交还给农民群众。要积极宣传,引导广大农民依法自治,充分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2 传要以农村适用法律为重点,努力培养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干部、普法骨干和法制志愿者,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民主法治素质。要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既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5、以村规民约的制订落实为重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容环境的改善。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德体系,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社会风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型农民等。

(二)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3 为培养重点,尽可能多地吸收到党内来。组织部门还可以引导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农村任职、创业和锻炼。同时要妥善处理农村“两委”的关系,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建立村委会报告制度。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落实。要落实重大事务一事一议、民主理财、村务公开、干部民主评议等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重视发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会的决策职能,定期召开民主议政会和民主听证会,充分发扬民主,体现决策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凡涉及经济发展、村镇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都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要不断强化和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3、要研究建立干群协商对话机制,密切农村的干群关系。乡镇政府和村社集体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制度,努力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协商对话机制,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积极了解农民的具体利益和诉求,加强沟通和交流,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

4、要采取措施提高村社干部待遇,逐步建立村社干部退休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基层干部工作条件,提高基层干部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增强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14 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选择。要进一步提高村社干部的福利和政治待遇,制定和完善村社干部最低生活待遇制度、目标考核奖惩制度、离职退休补助制度等,并探索研究解决优秀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使村社干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15 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2、狠抓“严打”和专项整治工作,要加大农村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严厉打击破坏民主选举的刑事犯罪和违法活动,维护农民群众民主自治权利。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邪教活动,营造健康、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环境。纪检监察、检察和公安部门要按照职能管辖认真查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努力规范和推动新农村的民主管理。

16 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如将人武部、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办公场所合建等。

4、加强治保会、调解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治保和调解机制。要在乡(镇)、村普遍建立农村治保队伍,负责日常巡逻工作。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为格局,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县、乡、村、社四级调解网络,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调解队伍。要大力宣传要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调解员素质。切实解决治保会和调委会的工作经费和装备问题,在增加治保会、调委会主任的补贴的同时,适当安排给予其他成员以补贴。

5、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强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定期举办法律工作者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乡镇法律工作者要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引导乡镇依法行政、村社依法民主管理和村民依法解决问题。要研究制定和规范法律服务的案件审批、集体讨论、办案回访、质量评查、个案抽查等制度,提高法律服务质量。要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努力使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各级法院要强化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司法救助制度,对涉及农村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利益和当事人权益的“三费案件”,追索劳动报酬、工资等案件,17 要依法实行减、免、缓等诉讼费用。

(四)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和留守学生等合法权益保障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之一。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问题,一是要加强签订劳动合同的监察和督查工作,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的劳动部门都应该主动指导进城务工农民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并落实《劳动法》、《工会法》,查处和纠正违法用工行为。二是要继续深入推进清欠工作,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拖欠问题。三是从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政府投入等方面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工作。四是建立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和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五是积极探索务工农民加入工会的方式,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2、加大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力度,努力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对因城市建设征地而失地的农民,要建立农转非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教育辅助政策,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三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定期、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提高劳动技能,18 增强失地农民的市场经济竞争意识。四是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在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向第二、三产业发展创业和劳务输出。

3、重视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努力提高妇女地位。一是基层政府和司法部门要提高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保障农村的土地承包权。二是加强对农村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参选参政的热情和能力,提高对妇女参与村委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保障农村妇女的参政权。三是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农村女童的受教育权。四是各地政府和农技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农业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农业科技水平。

4、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议各地研究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落实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并重视其教育和管理问题,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二是建议公安、教育、卫生、民政、城建等部门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让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学,为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19 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网。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配备“代理家长”,设臵“亲情电话”,将家访、家长会提升到制度层面,将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指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四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在劳动力人口输出集中的地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

(五)加大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清理、修改和完善力度

1、建议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部门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清理工作,研究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户籍、教育、医疗、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农田基本水利、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地方立法或政策。

2、建议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全国人大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建议,进一步明确有关选举的规定、村委会与基层政权之间的权责不够、党支部与村委员的关系,适当延长村委会任期,明确规定解决村委会、村民代表待遇等问题。

3、制订和完善有关《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资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各级政府要加大执行力度,严格规范农资经营依法生产、质检、销售和经营档案的建立等工作。

4、制订完善有关农村医疗卫生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建

20 立一系列的奖励机制(比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等),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医疗,积极推动农村的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二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县长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县长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长的特征。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负担农村公共设施的提供,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来参与新农村建设。xx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筹资限额的权力。根据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要适当提高筹资限额标准,为村民自愿筹资留出更大的灵活空间。限额虽然高,只要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政府不强行摊派,并严格按“一事一议”表决,农民会自我约束资金筹措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长期维护费用低的特点,改年度限额为 3年或 5年总限额,允许农民跨年度使用筹资限额。建议农业部尽快完善“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并颁布实施,为各地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提供新的依据。

2页,当前第212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三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四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 “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610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610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1、要提高科技种植含量,聘请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办经济林果植培训班,力争每个村民小组有3-5名种植辅导员,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经济林果的生长环境,努力使经济林果种植产量增收、品质提高。2、要发动群众自建蓄水池(窖),解决经济林果灌溉难的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3、要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荞组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同时,鼓励和倡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培训1-2户黑山羊养殖专业示范户,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把花椒作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主动与大姚县职业学校联系,选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优秀青年参加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培训5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四)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组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争力。

(五)整合各项资源,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兴村。

1、充分相信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荞苴村林地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可以采取用林权抵抵押贷款,化解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2、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突破产业调整结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上级对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少,加之群众对金融认识起点低,观念弱,不会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不会用别人的钱,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去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群众努力劳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会存入到银行,获取利息,而急需发展调整产业的农户苦于不有钱,可以不出村在农户直接融资,适当高于银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3、搞好土地流转,发挥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龄化加快,“农转非”政策习贯彻执行,进城务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闲闲置,而一些种植大户苦于没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就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出效应就会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获一定土地出让费,同时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五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施庵镇的2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600多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全镇gdp总量20多亿元,增长12%。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20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2所中学、25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施庵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白奎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四、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岳宁

时间2011.7.25—2011.8.15

土木造价七班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xx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15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15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问题和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极少数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措施

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六

1、现存企业:日杂公司

2、退休干部:2人,安置职工2人,享受低保职工2人,下岗后购买供销社门店仍然经营农资、日杂、百货的职工3人。

3、“两社一会”创办中,吸纳为综合服务社的社员及部份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4、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分村委会及个别农户。

5、目前我社现代流通网络产业协会辐射的部分乡(镇)、村。

6、区社财务、报表、债权、债务、固定资产、有关档案资料。

7、劳动社会保障局查阅供销系统相关人员的医疗保险等情况。

**区供销社机关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1人,副主任科员1人,事业推公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合同制工人1人(驾驶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我社认真贯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改革方案,“以社有资产退出,职工身份置换,债务不悬空,按照保留牌子,人员分流安置,向个体私营经济转化”的总体思路,于98年开始进行企业改革改制。改革前全系统有12个企业,干部职工597人,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留了农资公司和日杂公司两块牌子,其中,日杂公司仍进行经营活动,在区社的指导支持下,将原资产进行改造建设成茶叶市场,管理人员3人。其余基层社、购销店、厂、公司、营业执照全部到工商注销。一次性安置职工192人,内退18人,其它124人(调动、死亡等),支付安置职工补偿金总额192万元,分流职工参加社保192人,医保192人。

离休人数2人,离休人员由区老干局统一管理,医疗费全额报销,退休人员247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82万元,参加大病医疗保险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25万元,247名退休人员向社会化管理过渡,支付社会化管理费用20万元,33名退休党员向社区过渡。社区管理费、社保费、医疗保险费、丧葬抚恤费都按标准要求解决,不存在大的困难和问题。

20xx年至20xx年6月底共发展“两社一会”46个,其中:协会11个,专业合作社2个,综合服务社27个,市场4个,协会带动农户1259户,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27户,20xx年1—6月份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377万元,综合服务社销售化肥11200吨,日用消费品购销总额35万元,经营总额4084.58万元。

1、现状:目前已发展的农资流通网络辐射全区7个乡(镇)20个村,还有3个乡(镇)80个村的农民没有享受到供销社农资流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全区共102个村委会,33个市场,其中区级7个,乡级10个,村级16个,有75%的村没有集贸市场。

2、构想:“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4个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忙畔街道文伟村集贸市场,改造凤翔街道复合村街、圈内乡宁安街、蚂蚁堆乡蚂蚁堆街集贸市场,建设1个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1000万元,建设博尚、那招片区,圈内、平村片区,凤翔、忙畔、邦东、马台、南美片区的区域性配送中心。发展100个“两社一会”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综合服务社70个,行业协会15个,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四进村”、“五个有”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好**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3、政府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从20xx年起,“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给改造和新建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区政府配套5万元;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供销社领导对重点市场实行挂钩联系,以确保市场建设按质、按期完成,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安排5万元的化肥储备贴息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农药仓储设施建设和3万吨化肥储备。

**区共发展协会82个,总会员数2396人,其中供销社领办11个,均为农产品行业协会,占协会总数的13%,发展会员1259人,占全区总会员数的52%,其中团体会员22个,农民会员1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数227个。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1个,会员62人,进行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一期,培训62人,全区农产品交易总量13003万元,通过供销社服务所占农产品交易比例约为20%。

参与新农村建设中3个试点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支持产业发展资金4万元,发展核桃200多亩,茶叶500亩,支持民居房改造1户资金5000元,带领试点村协会会员到外考察学习32人,投入资金1.5万元,进行农业科技培训12期,培训492人。

1、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多、负债重,主要是欠货款和银行贷款,整个系统共负债257万元。

2、企业改革期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报特殊工种59人,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确定,20xx年12月份以前,以办理退休手续22人,现有37人,从20xx年1月1日起省局不认可,无法办理退休手续。

3、基层社、购销店都处置变现,农村经营网络只能以供销社分流职工和社会能人大户为主体,依托原有门店改造升级,但因供销社没有执法资格,对他们只能作一些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和要求。

4、资金投入不足,集贸市场建设均需20万元以上资金,而上级扶持资金1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1、供销社工作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2、上级要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推进真正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3、从**区供销社目前现状看,物流配送中心只能采取开放办社、招商引资的形式进行,而在立项标准上应相对发达大城市有所降低,才符合边疆城市的实际情况。

4、在领办、创办协会、专业合作社过程中,供销社只能按照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的原则,组织、扶持、服务其发展。

5、巩固供销社农资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以减少和杜绝不合格化肥在市场上泛滥,保障农民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化肥。

6、农资经营的市场准入由供销社审批,供销社把取得准入的经营户与“两社一会”的创办结合起来进行管理。

7、上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给予大力扶持,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

8、条件好、建设效益好的农村集贸市场在上级扶持的基础上结合“谁投资谁受益”的筹资方式,减少筹资压力。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七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八

(十一)坚持统筹协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干旱缺水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需进一步加快。资源性缺水严重;地下水采补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日益升高。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宣传、教育和培训仍需加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户协会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价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加快发挥。

二是农业人口多,农村摊子大,农村道路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有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达产达标,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一些市场前景好、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由于融资困难,迟迟不能建成投产,特别在蔬菜、奶产品加工领域缺乏龙头企业。

四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层次还不高,经济发展中“三高一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产业的支撑和辐射带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乡村债务重、化解难,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债务,直接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新农村,集体经济是基础,就凉州区而言,全区448个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六是农民增收乏力。种养业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外出务工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七是水利设施老化,生态环境脆弱、能源、信息、通讯跟不上加快发展的需要。

要按照区委、政府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做强六大产业(蔬菜、畜牧、制种、酿造葡萄、加工型马铃薯、劳务),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温室、节水、小康住宅、道路、绿化、清洁),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实加快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立足长远,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依据《甘肃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配套产业、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卫生、社会事业等专业规划。尽快完成区级试点示范村的规划。所做的规划须经群众充分讨论,确定后向群众公示,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将省、市、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作为乡镇行政一把手责任工程来抓,实行一票否决制。包乡部门一把手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所包乡镇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情况列入包乡部门实绩考核的范围,年底进行考核。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决具体问题。充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量,强化对基层的检查指导,发挥好对部门和乡镇的综合协调、信息交流、服务指导、督促检查作用。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激励机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村干部优先解决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

(三)落实政策,加大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低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加强协调沟通,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的各项扶持资金和项目。有关新农村建设项目实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绑使用,对试点示范村优先予以扶持。将农牧、水利、林业、交通、教育、卫生、扶贫、能源、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整合,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要紧密联系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关井压田、日光温室建设等重点工作和“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以水定规模”的要求,组织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一道认真研究结构调整问题,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农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发展。特别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农业大项目来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重点区域和路段规划建设一批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并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着力发展以酿造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积极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加快沿山冷凉灌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走出一条以产业开发不断富裕农民、以农民持续增收来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鼓励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

(五)政府主导,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试点示范村优先给予考虑。“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中央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投资用于试点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制定政策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政策效应,逐步营造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环境。坚持农民是受益主体、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统一,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村镇建设、村镇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让农民的事情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激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六)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基础。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围绕水来做文章,盯住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推开了、节水意识增强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才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草畜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产业上,加快日光温室建设进度,重视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领域增收。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市场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化的科技装备农业,用品牌化的思路经营农业,用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提升产品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全力抓好重点小城镇、重点集镇和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要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特别是示范乡镇,把重点放在区、乡、村、组道路两侧,集镇、居民点周围,以及农户院落的卫生上,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带动农民生活观念、卫生习惯和村风民风好转。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撑城镇经济的产业群体,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把小城镇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重点规划好渠、路、林、田、沼、水、电等基础设施,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继续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通过几年努力,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标;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通讯等信息服务,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工程,通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九)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建设建制镇中心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文化网络,配套改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它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严格执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规范理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九

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产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农民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缺少品牌,包装跟不上市场需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进行商标注册的产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项,而农产品注册商标寥寥无几。贺州马蹄,钟山贡柑等即使有一定规模,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树立品牌。运输销售也以散装或用普通纺织袋包装。没有品牌,包装跟不上,商品的价格就提不上来。

(二)产业化低,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全市的产品,除脐橙等几个品种外,大部分没有完善的购销网络。贺州的无害蔬菜在广州江南批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购销网络,商贩经常是在贺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车拉的货很杂,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低,因此也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三)以原产品销售多,没有实现深加工。

由于本地没有发展相应的加工企业,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产品外销,没有工业增加值。同时,由于外销的运输费用等问题,使得农民生产的原产品价格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销居多,“订单农业”少。

贺州的农产品,相当部分以散卖形式销售,外销部分也由商贩直接到生产地收购,而通过合同订单的交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生产发展。

一是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创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对创品牌提高产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够重视。

二是宣传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在农村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生产什么,发展什么,而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实施“品牌富农机制”上相对欠缺。

三是小农意识在农村、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将商标注册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特别对富有特色、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识。要积极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措施,如采用财政补贴办法,对大宗质好的农产品先行注册商标,再组织农民、涉农企业使用,创出品牌。

二是要引导发展“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包装五花八门,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难形成品牌。通过实施“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方式,组织农户、销售大户对同一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农产品牌战略的纵深发展,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尝试,去年由我局征集适合贺州农产品使用的共用商标,如“八步香”商标等,并印制统一的包装袋,包装箱,供有关农户和涉农企业共同使用,同创品牌,这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已初显成效。

三是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将发展“订单农业”与创品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品牌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对本地大宗的农产品,如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创新合同帮农机制,以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生产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宣传和引导,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增强品牌富农的意识,积极使用农产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生产、流通,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实用篇十

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又是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认为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拓宽新视野、扩大新领域,今后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转变一加强”,即:从注重“两率”(通村率、硬化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从注重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必要性。首先,农村公路多数是断头路,效益差,等级低。近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只解决了公路通行政村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公路没有贯通联网,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由于农村公路未联网贯通,使农村公路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受到制约,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比较低,路网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金华市共有9203个自然村(不包括行政村所在地),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自然村3041个,等级公路通达率为81,末通公路的有57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74个,山区有200个,需要新建路基796.8公里、路面改造1096.75公里。人口在100人—200人(含200人)的自然村有2385个,等级公路通达率68.8,未通公路的有74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02个,山区有442个,需要新改建路基1150.4公里,路面改造1324.4公里。其次,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时,周边未通公路的大自然村也出过力、筹过资,还有的无偿或低成本出让了土地,为乡村康庄工程作过贡献。现在行政村所在地通了路,得到了实惠,大多数的农民兄弟都散居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仍然没有通上公路,农民心里不平衡,有怨言。再次,有一部分自然村以前是行政村所在地,近几年“撤、扩、并”以后,成为自然村,这部分村庄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大、居住也相对集中。据统计,20xx年金华市行政村是5877个,到20xx年底只有4828个,减少行政村1049个。

2、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提高网络化水平的重点是:农村公路网络化可先在平原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引导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贯通成网,在联网公路建设中,把一些有条件的大自然村作为重要节点,使一些大自然村通过联网公路建设,也能建成水泥路和柏油马路。“量力而行”是指:一方面要加大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的建设,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另一方面,山区农村公路由于联网所需建设的公路里程长、投资大、难度大,可以结合需求、建设能力加以考虑。

济补助待验收。通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根据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的优劣,通过质量验收后给予经济补助,下拔补助资金,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奖优罚劣”的工程质量保证制度。

1、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必要性。由于乡村康庄工程是农民捐资捐款、出工出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养护跟不上,建设成果得不到保护,农民心痛、意见大。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健全,主要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难以落实。据统计,全市农村公路养护每年所需日常养护经费经初步测算需要10485万元,当地政府安排的经费有限,日常养护经费缺口大。二是责任尚未落实。大量建好、修好的乡村道路无人管养,超载车辆对部分乡村道路破坏严重,公路红线控制无法可依;大部分乡村道路只采取间隙式养护,只能在出现严重影响通行时给予临时处理,乡村公路失管、失养的现象存在,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成果受到威胁。三是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干线公路养护从省到市有检查、考核、评比的制度,但是农村公路养护的这些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2、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实施建、管、养并重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养护、协调发展”。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养护,使建设、管理、养护三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实施建、管、养并重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目前,县道负责管养的责任主体是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这个现在已经明确了。根据浦江县试点的经验,应明确乡镇(街道)、村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负有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并建立机构,设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交通主管部门提供行业指导、监督的责任,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由公路管理机构提供、审核养护工程的技术措施和方案。二是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经费。除了上级交通部门补助的以外,当地政府应将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农村公路管养的日常养护经费应列入财政专门预算,作为经常性经费的保证,其他经费可由交通规费解决。目前,金华市9个县市区政府,都已明确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的正常进行。农村的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主要应用于农村公路的管养经费。近几年省交通厅康庄工程的奖励资金,在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发挥较明显的积极作用。许多县市区均以这一笔资金为基础,建立公路养护基金。每年财政安排专项预算充入这一基金。三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考核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情况列入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内容,年终综合评比。另一方面,交通主管部门要对乡村公路养护每月进行考评,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在媒体上公示,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兑现养护经费。通过层层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促使各养护管理单位都能按职责做好,形成县、乡、村联动,部门支持的良好局面。四是要把路政管理延伸到乡、村公路。交通主管部门与行业管理机构要将乡、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其管理的范畴。乡镇应聘用路政协管员,行政村聘用路政信息员,对协管员和信息员应先培训后上岗。协管员的职责主要是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及时制止侵路、损路事件。信息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路政协管员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但协管员和信息员都没有行政处罚权。路政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巡查力度,对一些交通流量大的重点路段或重要桥梁,应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管理,设置必要的禁行标志,以确保农村公路达到设计要求的使用寿命。

1、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必要性。首先,由于路网没有形成,偏远山区、农村支线客源少,开通班线经营效益差,加上现行班线客运公营比率低,难以实行班线客运以丰补歉,冷热捆绑经营,使得偏远山区、农村支线的村民的出行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其次,客运班线挂靠、承包经营比例较大,班车私下炒卖难以遏制。同时,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二元割据,农民进城办事或市民下乡必须经过多次中转,加上运价上的差异,农民在运输方面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再次,农村客运站点的等级偏低。农村客运场站作为公路客运重要组成部分,已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大多数乡镇的客运站点设施落后,甚至只有马路市场。

2、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站场设施配套、客货运输便捷”。“站场设施配套”就是要抓好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时的候车条件。“客货运输便捷”就是要合理安排运力方便农民生活、生产资料的运输,方便农民出行,让农民有车坐,以尽可能使路、站、运同步发展。

3、实现路、站、运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理顺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体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城乡客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制,实现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减少扯皮;有利于统一城乡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二是要改革运行机制。要鼓励、帮助规模客运企业采取法律、收购、股份制、适当补偿等多种方法化解现有矛盾,引导市场向集约化、公车公营方向发展。对一些偏远、人口稀少的山村,根据农民群众出行的要求,在经营方式上应灵活多样化,可以采取隔日班、周班、逢集班、电话预约、开通购物专线班车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要求。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在规费政策、合理站位、运输价格等方面都有差异,客观上造成双方竞争、经营上的不平等。上级应该制定出台城乡客运的优惠政策,使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运输方式,重点扶持一批物流骨干企业,把专业化货运服务延伸到农村。五是重视站场建设。农村客运站场建设,总体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建设的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于需求较大的乡镇建成一个四级标准的客运站,对于达不到四级站要求的乡镇建设简易型的客运站。班线通达的行政村建立港湾式旅客上下点,实现“一村一站点”。农村客运站的建设要向社会统一招标,统一设计,提高整体性、标志性,树立农村客运站独特的形象。

1、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由于受技术、资金的制约,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等级偏低,如宽度偏窄、弯道半径过小、弯道数偏多等,山区农村公路陡坡、急弯、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的安全设施急需完善,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使农村公路的安全状况有所提升。由于安保设施没有完善,达不到通客车的要求,客车不能开通,造成农民出行难。

2、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基本思路是“逐步完善、逐年推进”。依据这个思路,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一些危险路段的标志标线,对个别急弯、陡坡、视线差的路段进行改善。

3、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完善安保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思想重视,舍得投入。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实施,重点集中在山区公路;平原地区的农村公路主要任务是抓标志标线的设置和路肩的培植配套,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化配套,优化农村环境。对陡坡、急弯,路基本身又不够宽的路段,设置必要的标线、护拦、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我们在农村公路交通的设计、施工阶段乃至后期养护,都要密切关注安保设施工程的完善。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交通部门将继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交通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