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孟子读后感大学(通用13篇)

时间:2023-12-27 13:02:02 作者:笔舞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作者观点等的个人感受和理解的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书籍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书籍。

孟子读后感

在当今社会,理性早已经被遗忘,随意的抨击他人,随意的下定结论,甚至因为缺乏理性而导致走向不归路。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事情,缺乏理性,就是缺乏思考。

不论网络毒鸡汤还是自我的虚荣心,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才导致很多人迷茫与无解。

所以,只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方可做到理智。

大学生《孟子》读后感

《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书中有的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

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是有时侯也会迫于本性的情势与欲望,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在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时,就应舍生而取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因此我们就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孟子》大学生读后感字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中国古代的女子有过花容月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充当着配角。大多数时候总是被人忽略。

妇女在被忽视的这几千年里,她们的行为举止被一个所谓的“礼仪”约束,谈婚论嫁身不由己,只能听凭父母安排。没有人权,只能任人贱卖,做人的奴婢,充当下贱之人。

在女儿国林之洋裹小脚那一段,作者云:“试问鼻大者削之以小,额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谓为残废之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维艰,此又为美?”的确如此。这原是惩戒措施,却成了每名女子都要经受的,如此荒唐离奇!由此看来,这几千年,中国妇女没有了尊严,任人摆布,只能顺应这大流,以为生存。

我认为这几千年来女子崛起的时日甚少,是风气至此,不得不从。她们从小只学针线活,不知书达理,自然到不了那个年代的巅峰,所以生死存亡都只能依赖她们的丈夫,历来如此,也就以为理所应当。反其道而行之这甚少,由此才致妇女问题拖了几千年。《镜花缘》对于妇女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

我们常见那宫斗剧中众妃斗得如火如荼,心思废的跟日理万机似的。如果有一个朝代能相对公平对待女子,这些嫔妃不用过度依赖丈夫,把这些算计别人的心思都用到学习上去,那一个个都是高手啊!使多少条人命免遭灭顶之灾啊!技术能前进多少年啊!

几千年来,中国大部分妇女都是在“浪费”。真正在推进文化进步的是那些男子。如果能更早认识到妇女的重要性。让妇女也接受教育,我相信中国比现在不止进步一点点。中国古代也涌现出过不少杰出的女性。像李清照、武则天等就是。就证明中国女性不是不行,只是时代不给她们机会!她们连探索更大世界的敲门砖都没有,又何能与受过教育的男儿相比!

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上官婉儿和李易安,只是缺乏一种正确的女子教育制度。黑齿国人虽丑陋,但她们有女学塾。文化之间平等,竞争公平,文化底蕴似乎高出天朝。林之洋带些脂粉上来本意也知她们丑陋,所谓人不可貌相同样也出现在两面国和白民国。对于黑齿国人的歧视使他们自大。这也就像中国古代男性看女性力不及己,慢慢忽视了他们。这是同一个道理,看人不能只看表象,得入其深意。

本篇看似再讲一件事:那就是对待女子要公平。的确,就算是在当今社会公平二字想做到也比跳出银河系还难。但现代社会的进步,让女子们开始发声。巾帼不让须眉,向历史证明女子也能大有作为!不要忽视身边任何一个微小的存在,他们的存在都有意义,经过雕琢,一定能绽放万丈光芒!

在如今这个相对公平的世界,希望努力的人被公平所待。越努力,越幸运!前途漫漫,光明坦荡。优秀的人终会被铭记!

孟子读后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大学生读后感字

关于《共产党宣言》,之前看过节选,最有触动的就是它鼓舞人心的结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最近,闲来无事,就把这19世纪伟人的著作拿出来翻阅。

通篇文章结构鲜明,每段之前都有标题概括本段内容。大体上分为三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因为剥削关系而产生的矛盾,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最后则是简述了之前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的文献。

1

“至今为止的一切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文章开头就指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描述了资产阶级的诞生,接着肯定了它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弊端:它把一切之前和田园诗般的剥削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直接的剥削(两者的本质都是剥削,只是之前的是有各种道德、宗教来掩盖,所以我们需要去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与此同时,随着资产阶级的.出现,无产阶级也相继诞生,它是收到资产阶级的支配、剥削的。资产阶级给予了无产阶级教育的机会,这只是方便更好的剥削,却也同时把反对的机会带给了无产阶级。随着资本,财富的积累,贫困与饥饿也同时增长,甚至增长的还要更快,底层的工人已经无法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只会聚集在少数的人的手里,一些中产阶级将会被更大的资本合并,社会两极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种矛盾必将爆发,而最终将会是无产阶级取胜。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带来了严重的财富两极分化的矛盾,资产阶级制度必然会被更好的无产阶级制度所取代。

2

事实上,我觉得资产阶级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去调整工人阶级所获得的工资,以满足其的需求。只要生产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比如现在利用机械的力量完全能做到一人的工作能满足多人的需求,那么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就会得到很大的缓和,以至于能使社会发展下去。虽然矛盾会依然存在,因为贫富的差距仍然在那里,只要有不公平矛盾就会不断产生。

但20世纪的资产阶级很难会有这种改革的想法,他们只想要更多的利益,对于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想到的只有镇压,而不会去提高其待遇。因此,革命必将发生,而且也将是以资产阶级失败作为结束。

3

文中提到共产党人将自己的理论概述为一句话就是:消灭私有制。这是针对当时的资产阶级财产,因为这些都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价值里剥削出来的,所以应当剥削。但是这确确实实会影响到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拿当年的十年文革来说,消灭私有制,建立人民公社,却使中国十年处于倒退的处地。反而后来的改革开放,开通对外贸易,使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只能实现相对的公平,使想要努力,有目标的人能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而社会也不会有人生存无法保障而死亡,绝对的公平只会使社会处于倒退的地步。

撰稿人/17级土木四班戴祖钦。

《孟子》读后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读本书的时候,将上篇十六字心传反复看了很多边。因为之前我有断断续续在看《孟子与公孙丑》、《原本大学微言》等书,好像每本书都会提到“内圣外王”、“内养外用”这一中心思想,反复看这十六个字,使我更加印证了在读《原本大学微言》时,一个简单的字有很多层的涵义,一个字、一个音就代表了一个观念,甚至几种观念,包括一个字在古文中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都是大有学问的,这是我之前未学到的,所以开篇就让我很受益。

“内养外用”,也就是充实自己内在的学问,修养,朝圣贤的道路上走,从事济世救人的大业。我们谈不上走圣贤道路,更谈不上济世救人,但能透过读书、学习,身为职员、家长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由内在的学问、思想的修养,而发挥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来,将“万事追求适度”来做为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准则。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我们每个人有生以来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职员、家长、父母的孩子、社会的一员,不论处在什么地位都要尽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得修养自己,当然这也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思想情绪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胜心等,归纳起来都是欲望,有时不当的欲望能毁灭所有的一切,我们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正就正,领导自己坏就坏,所以我们做人处世要持平,导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法。

前段时间朋友来电说日子过得很累,不幸福。我们就幸福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究竟怎样才能幸福呢?可能每个人的感悟不同,定义自然就不同,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难在所难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好心态,生活就容易打死结,必然给我们带来额外的痛苦,因此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来,调整这个“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时间匆匆逝去,我们都会慢慢变老,从起点到终点,自然而又必然,这是每个人的路,不能逃开也不能躲开。一生,仔细想想就该尽力、尽心活好!扮演好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读后感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有人?

释义: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变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众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也就根本无惭无愧了。

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猾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总可以达到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实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作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读后感:

先贤所讲的无耻之心在哪里?惭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道德和良心已经完全没有了底线。

好在我们还有油条哥、托举哥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下,每个人都应心存善念,心存惭愧之心,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一定要想想这样做能否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用内外的力量约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就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够尽义务,企业效益自然会提升,社会环境也自然会和谐。所以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吧。

文档为doc格式。

孟子读后感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读后感

读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学而又仁爱的伟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们的古人很厉害,但是他却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还要高出很多。现在让我来谈谈读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关于国家发展这一问题的。也希望你可以从孟子身上学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识和精神。

一直很喜欢孟子的一段话:“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的忧愁而感到忧愁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忧愁而忧愁。因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也因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因为这段文字,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当今社会。因为我们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保持着思想上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方向,走群众路线。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而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努力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解决一切阻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就譬如说,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宁愿国民受苦,也倾尽国力去支援一些国家,却没有得到友谊的事情让很多中国人很不满。在本国国情不容乐观的情况(中国的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一;九亿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医疗社保)下,为何没有加大力度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反而寻求外在的好名声呢?就我个人而言,当然是觉得党和国家早日解决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问题,与人民大众直接相关的事件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最广大群众支持的决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现“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讨好,还遭民怨”的事发生,希望我们的党和国家在今后的决策中可以更关注民生。

《孟子》读后感

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孟子的智慧》一书,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读后感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